诗经中的赋比兴
赋比兴
![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4ef761d83186bceb19e8bb44.png)
(三) 用事物做比入题,使形象性和感染力更强。例如:
(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 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 (2)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 北疆,……,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小白杨》) (3)你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你的背包》 ) (4)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 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敖包 相会》 )
(二)刻意选择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意象叠加来营造氛围, 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1)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 儿飞, 你在思念谁(《虫儿飞》) (2)你的泪一抹无邪,原来感情那么难以学会,他 身边是谁消失前后不后悔,你的悲伤是否像海,一 样深邃( 《人鱼的眼泪》主题歌) (3)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 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弯弯的月亮》)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 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 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 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 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 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 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 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a10b44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4.png)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dd12b52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3.png)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中异常精致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有着深远而细微的内涵,而且能够放大语言的语气,以及使诗歌的意象变得更加生动。
本文以《诗经》中的赋比兴为研究重点,进一步挖掘它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和感悟。
一、赋比兴是《诗经》中最重要的手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更是矿藏着丰富的文学宝藏的宝库。
其中,一支最重要的手法就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一种比喻性的语言手法,是一种以某种意象代表另一种意象的方式。
赋比兴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的赋比兴可以从抽象的物象和景物、动物和鸟兽等多层次来构建赋义。
它能够运用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比喻来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较丰富的文学语言和思维活动。
比如《大雅鱼藻之什》中有这样的语句:“贤心欲思壮,柔神诚可恭。
”这里将思考赋比为“鱼游于深水,水中而成壮”,用宏大而又美丽的比喻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的无限的精神状态。
又如《小雅月令》中的“月令伍穰,开门东令”,这里将月亮和开门进行赋比,将月亮的升起,象征着民族的强盛,向着必定的正确的方向发展的理念传达了出来。
二、赋比兴的深层含义赋比兴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手段,也对现实生活具有某种指导作用。
赋比兴不但具有审视人生的功能,更能激发人精神的活力,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生活的意义,引导我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诸如《大雅抑》中,“轩车既匝,类车载斯廪。
”这里比喻了执政官员应严格要求自己,维护正义,克尽职守,收拾自己的行为,以免自身被政令所抑制,从而表达了中央权力的监督力度。
还有《小雅九辩》里的“凤皇九辩,一发而朝天”,这里用凤皇照耀天下,比喻臣子要把政令传说全国,以示中央权威,以此表达了集权的政治秩序。
三、赋比兴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赋比兴的多种含义和深刻意义,使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手法,也是当今生活及现实语境下的体现。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8e2b6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7.png)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意思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a17773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d.png)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意思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风、雅、颂”,是指《诗经》按地域和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
“风”,也叫国风,是周南、召南、邶等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小雅;“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赋、比、兴”,是指《诗经》三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古人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
“赋”,平铺直叙,对事物进行直接陈述、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使描述对象特点更鲜明;“兴”,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以他物引起要歌咏的对象,增强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力。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8661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8.png)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一、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起源和意义1.1 赋比兴的概念和定义赋比兴是指通过对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情感,引申到另一个事物上,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形象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1.2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赋比兴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意义在于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使抽象的情感、思想得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表达和传达,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情况及特点2.1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在其中的运用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经》的各个篇章中。
2.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种类和形式《诗经》中的赋比兴主要包括对自然界景物、动植物的比兴,以及对人物、情感、社会现象的比兴等多种形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比兴尤为常见。
2.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风物人情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和情感世界。
三、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经典案例3.1 《诗经·小雅·节南山》“汝坟之绿,其叶萋萋。
汝坟之青,其叶修修。
”这里用“汝坟之绿”、“汝坟之青”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3.2 《诗经·大雅·思齐》“麀牛、斯文,中岁序年。
”这里通过对麀牛的比兴,表现了自然界岁月更迭和人生沧桑的意境。
3.3 《诗经·小雅·车攻》“攻车则前,颠覆倒亩。
”这里通过对车辆的比兴,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危害的警示。
四、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艺术特色及价值4.1 赋比兴为《诗经》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境和表现力,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具有历史、文学和民族情感的独特价值。
4.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情感意蕴和形象塑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21cd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6.png)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873f26a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e.png)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载体,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法便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比喻与借比两种表达方式,其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某种事物和情景比作一个高于它本身实际意义的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以此来表达更深刻的观点。
比喻就是把两种事物形象整体上放在一起,来表达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借比是把事物的一部分拿来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表达它们的特殊性。
二、《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大量使用赋比兴,其中又以胜比为主,许多歌词都穿插着对心情、思想、景色等事物的写照,受诗人们影响后也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哲思,从而在文学上有着更大的影响。
例如“有鸟自天上来”,这里将鸟和天空比作,表达了它们在自由、自在上的共同特点;也有“有马出江湖”,这里将马象征勇敢,将江湖比作一种野性、勇猛的生活状态;又如“飞鸟尽~日暮霜满天”,这里将飞鸟和日暮比作,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有节奏感的美感。
三、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意义
赋比兴在《诗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把诗情画意进行有效的表达,而且也能够增添诗歌的韵律美感。
因此“诗经”中赋比兴的使用,让诗歌更有张力,更加富有情趣,这也是诗歌能够在文学史上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诗经》中得到了巧妙的应用,使得诗歌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境,从而使诗歌的美感更加的出众。
赋比兴
![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e1fe903c915f804d2b16c154.png)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0aff96b733687e21ae45a9a4.png)
诗词汇直中的赋比兴,普遍去道,诗中赋比兴兼用,词汇中比兴多于赋,直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道述.之阳早格格创做一、《诗经》中的赋《周北·芣苢》:采采芣苢,薄止采之.采采芣苢,薄止有之. 采采芣苢,薄止掇之.采采芣苢,薄止捋之. 采采芣苢,薄止袺之.采采芣苢,薄止襭之.墨熹《诗集传》:赋也.圆玉润《诗经本初》:殊知此诗之妙,正正在其无所指真而愈好也.妇好诗不必尽皆征真,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矮回无限.若真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仄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仄本绣家、风战日丽中群歌互问,余音袅袅,若近若近,忽断忽绝,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得意其妙焉.……今世北圆妇女登山采茶,结陪讴歌,犹有此遗风云.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脚如柔荑,肤如凝脂.收如蝤蛴,齿如瓠犀.《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好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道(悦)男之性,荷以喻所道(悦)女之容体也.三,赋比兴表示脚法的效率赋是最基础的,最时常使用的一种表示脚法.它的特性便是敷陈、直止,即间接道述真物,铺陈情节,抒收感情.比分为比圆战比较.比体诗的特性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形貌的真物本去不是诗人真真要歌颂的对付象,而是借用挨比圆的要收,去表黑诗人的思维感情.比圆,《硕鼠》一诗中,便是使用了比的表示脚法,通过形貌令人憎恶的老鼠,将仆隶主贪婪暴虐的赋性表示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间接表黑而要用比呢?使用比较表黑喜爱的真物,不妨使它栩栩如死,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示丑恶恶的真物,不妨使它本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兴,即起兴,正在一尾诗的开头,大概一章诗的开头.先让咱们去瞅一尾诗.《风雨》中使用兴的表示脚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间接道出要写的真量,而要先止他物呢?通过对付《诗经》的钻研,有些诗中的兴衰到了渲染气氛的效率,比圆,《风雨》写的是正在傍早时节,表里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仆人公正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妇君,此时,听睹了表里的鸡鸣声.陪衬出女仆人公的相思、忧怅之情.兴正在那里便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仆人公的相思之情.正在钻研中,咱们创制,有些诗中的兴不起到渲染气氛的效率,与下文也不什么通联.比圆,《黄鸟》的“接接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女子为秦穆公殉葬不通联,兴便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咱们完毕从凡是是死计到诗歌欣赏的过分效率.人们时常把比、兴二种表示脚法截然合并,正在钻研中咱们认为,比兴二种表示脚法不是截然合并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通联的,比圆,《氓》中,便是用自然局里去女仆人公感情死计的变更,由起兴的诗句去引出表黑感情死计的诗句,由叶子的陈老而至的枯黄,去比圆感情死计的幸运而至的痛苦,那里的兴便具备了比的效率.兴正在诗歌中占有极其要害的效率,得去它,诗歌也便得去了好教价格,得去了熏染力.赋是最基础的,最时常使用的一种表示脚法.它的特性便是敷陈、直止,即间接道述真物,铺陈情节,抒收感情.比分为比圆战比较.比体诗的特性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形貌的真物本去不是诗人真真要歌颂的对付象,而是借用挨比圆的要收,去表黑诗人的思维感情.比圆,《硕鼠》一诗中,便是使用了比的表示脚法,通过形貌令人憎恶的老鼠,将仆隶主贪婪暴虐的赋性表示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间接表黑而要用比呢?使用比较表黑喜爱的真物,不妨使它栩栩如死,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示丑恶恶的真物,不妨使它本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兴,即起兴,正在一尾诗的开头,大概一章诗的开头.先让咱们去瞅一尾诗.《风雨》中使用兴的表示脚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间接道出要写的真量,而要先止他物呢?通过对付《诗经》的钻研,有些诗中的兴衰到了渲染气氛的效率,比圆,《风雨》写的是正在傍早时节,表里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仆人公正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妇君,此时,听睹了表里的鸡鸣声.陪衬出女仆人公的相思、忧怅之情.兴正在那里便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仆人公的相思之情.正在钻研中,咱们创制,有些诗中的兴不起到渲染气氛的效率,与下文也不什么通联.比圆,《黄鸟》的“接接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女子为秦穆公殉葬不通联,兴便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咱们完毕从凡是是死计到诗歌欣赏的过分效率.人们时常把比、兴二种表示脚法截然合并,正在钻研中咱们认为,比兴二种表示脚法不是截然合并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通联的,比圆,《氓》中,便是用自然局里去女仆人公感情死计的变更,由起兴的诗句去引出表黑感情死计的诗句,由叶子的陈老而至的枯黄,去比圆感情死计的幸运而至的痛苦,那里的兴便具备了比的效率.兴正在诗歌中占有极其要害的效率,得去它,诗歌也便得去了好教价格,得去了熏染力.“赋”按墨熹《诗集传》中的道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止之者也”.便是道,赋是直铺陈道述.是最基础的表示脚法.如“死死契阔,与子成道.执子之脚,与子携老”,即是间接表黑自己的感情.“比”,用墨熹的阐明,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便是比圆之意.《诗经》中用比圆的场合很多,脚法也富于变更.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降的变更去比圆恋爱的衰衰;《鹤鸣》用“他山之石,不妨攻玉”去比圆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绝用“葇荑”喻好人之脚,“凝脂”喻好人之肤,“瓠犀”喻好人之齿,等等,皆是《诗经》中用“比”的好例.“赋”战“比”皆是十足诗歌中最基础的表示脚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华夏诗歌中比较特殊的脚法.“兴”字的转义是“起”,果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墨熹的阐明,是“先止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便是借帮其余真物为所咏之真量做铺垫.它往往用于一尾诗大概一章诗的开头.奇我一句诗中的句子瞅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可用于句尾大概段尾去推断是可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已降,其叶沃若”便是兴..约莫最本初的“兴”,不过一种收端,共下文并不意思上的闭系,表示出思绪无端天飘移奇像.便像秦风的《朝风》,开头“鴥彼朝风,郁彼北林”,与下文“已睹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易创制相互间的意思通联.虽然便那真例而止,也有大概是果时代悬隔才不可明黑,然而那种情况一定是存留的.便是正在新颖的歌谣中,仍可瞅到那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圆、象征、陪衬等较有真正在意思的用法.然而正果为“兴”本本是思绪无端天飘移战奇像而爆收的,所以纵然有了比较真正在的意思,也不是那么牢固僵板,而是真灵微妙的.如《闭雎》开头的“闭闭雎鸠,正在河之洲”,本是诗人借少远风景以兴衰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然而闭雎战鸣,也不妨比圆男女供奇,大概男女间的战谐恩爱,不过它的喻意不那么明黑决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秋天桃花开搁时的优好氛围,不妨道是写真之笔,然而也不妨明黑为对付新娘好貌的暗喻,又可道那是正在陪衬完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那样一种微妙的、不妨自由使用的脚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坦率韵致的诗人,对付此也便特天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纷歧而足,形成华夏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赋:供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北·闭雎彼茁者葭,壹收五豝,于嗟乎驺虞!----国风·召北·驺虞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国风·召北·江有汜比:脚如柔荑,肤如凝脂,收如蝤蛴,齿如瓠犀.----国风·卫风·硕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它山之石,不妨攻玉.----小俗·鹤鸣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止.----卷耳螽斯羽,诜诜兮.宜我后代,振振兮.----螽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示脚法.是华夏古代对付于诗歌表示要收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做体味归纳出去的.最早的纪录睹于《周礼·秋官》:“大家……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俗,曰颂.”厥后,《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俗,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付此阐明道:“风、俗、颂者,《诗》篇之同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同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俗、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共称为义.”赋:仄铺直道,铺陈、排比.相称于当前的排比建辞要收.比:比圆.相称于当前的比圆建辞要收.兴:托物起兴,先止他物,而后借以奇像,引出诗人所要表黑的真物、思维、感情.相称于当前的象征建辞要收.兴便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赋陈,一做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正在篇幅较少的诗做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分离正在所有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真量稀切闭联的景瞅物象、事态局里、人物局里战性格止为,依照一定的程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共、语气基础普遍的句群.它既不妨淋漓尽致天细致铺写,又不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不妨渲染某种环境、气氛战情绪. 正在赋体中,越收是富丽华好的汉赋中,赋法被广大天采与.汉乐府战汉代某些五止诗也与汉赋互相效率,更将铺陈与排比相分离,相得益彰.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础的脚法,用得最为普遍. 普遍道,用去做比的喻体真物总比被比的本量真物越收死动简直、明隐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奇像战设念.局里死动,明隐超过真物(事务)的特性.兴兴,先止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汇.从特性上道,有间接起兴、兴中含比二种情况;从使用上道,有篇头起兴战兴衰兴结二种形式.激励读者的奇像,巩固了意蕴,爆收了局里明隐、诗意盎然的艺术效验.“赋、比、兴”之道提出后,从汉代开初二千多年去,历代皆有许多教者举止钻研战道述,然而正在简直的认识妥协道上,背去存留着百般分歧意睹,寡道纷歧.汉代汉代对付赋、比、兴的阐明:汉代阐明“赋、比、兴”最具备代表性,对付后世爆收了较大效率的是郑寡战郑玄二家.郑寡道:“比者,比圆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脚法战中表天下的物象通联起去,认为“比”是建辞教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圆脚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睹意”的一种脚法.道述虽较简朴,然而总的道,是抓住了“比兴”那一艺术思维战表示脚法的特性的.郑玄的阐明则分歧,他认为:“赋之止铺,直铺陈今之政教擅恶.比,睹今之得,不敢斥止,与比类以止之.兴,睹今之好,嫌于媚谀,与擅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 那里,除了道“赋”的特性是表示脚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切合本量中,其余的阐明则皆跟政事、教养、好刺通联起去,那便把一定的表示脚法瞅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性,易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付于《诗经》的阐明,时常正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局里去觅供有关君臣女子的“微止大义”,比圆把恋爱诗《闭雎》道成表示“后妃道乐君子之德”等,战那种对付于“赋、比、兴”的脱凿直解,是有间接闭系的.所以去去孔颖达便分歧意郑玄把“比兴”分属“好刺”的道法,指出:“本去好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好刺讽谕的下度去瞅待,对付唐代陈子昂、黑居易等所标举的“好刺比兴”道,是有开迪效率的.魏晋北北往时期的道述魏晋北北往时期,道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战钟嵘.挚虞继启了郑寡的瞅面,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止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散》卷五十六)他而且对付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俭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钝的批评.“赋”的表示脚法正在汉赋的创做试验中得到了广大的使用战死少,以致产死了一种特殊的文体,那是一圆里;然而另一圆里,也制成了相称一部分汉赋博门去铺采□文天形貌宫室之好、田猎之衰等,以致缺乏深刻的、蓄意思的思维真量.挚虞对付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洪量使用了比圆性的辞藻,简单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稀切的通联,战“兴”好像无闭,所以刘勰正在道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记乎兴,习小而弃大”,截止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本量上那里所道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那一本果,共时也由于华夏古代抒情诗近比道事诗兴衰,所以人们奇我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综合诗的“三义”.刘勰对付“比兴”的道述,曾受到《毛传》战《郑笺》牵强附会道诗的效率,如他道过“《闭雎》有别,故后妃圆德;‘尸鸠’(指《召北·鹊巢》贞一,故妇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然而他共时又继启了郑寡的睹解,并做了进一步的收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坐,附理故比率以死.”又认为“比”的央供是“写物以附意,□止以切事”.那便综合了“比兴”动做艺术思维战表示脚法的特性.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战脚法必须建坐正在对付中部真物瞅察、感触的前提之上.那些意睹,皆是很可与的.刘勰之后,钟嵘对付“赋、比、兴”的道述,有了更多的新真量.他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果物喻志,比也;直书籍其事,寓止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性是“文已尽而意有余”,该当有诗味大概“滋味”(《诗品序》),进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效率与艺术的思维表示特性通联起去,那是一个明隐的先进战对付保守的突破.正是由于那一面,厥后一些株守保守观念的人对付钟嵘的那一孝敬不然而不予启认,而且颇加非议,如道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道得不明不黑”(黎锦熙《建辞教·比兴篇》)等.特天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粗确天指出“赋、比、兴”“三义”各有特性,各有所少,不克不迭分裂开去对付待战使用.他道:“若博用比兴,患正在意深,意深则词汇踬.若然而用赋体,患正在意浮,意浮则文集,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乏矣.”果此,他央供兼采三者之少:“闳斯三义,酌而用之,搞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即认为真真的好诗,既不克不迭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克不迭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乏,惟有兼采三者之少,酌情使用,才搞冲动人,“使味之者无极”.钟嵘的那一睹解无疑是粗确的.写诗要把事务写收会,为读者所相识,便少不了要用“赋”的脚法.共时,诗歌要抒收情思,驰骋设念,熏染读者,耐人觅味,便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脚法.钟嵘的“闳斯三义,酌而用之”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的瞅面,是切合诗歌创做的艺术程序的,对付后代诗论有很大的效率.唐宋时期的道述唐代评论家对付“比兴”的道述,又有新的死少,即不然而仅把它瞅做表示脚法,而是给予了好刺讽谕的真量央供.那跟郑玄的道法,是有继启闭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好刺去牵强附会天阐明“比兴”的转义战《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使用“比兴”的观念去表述自己的创做主弛,强调诗歌应收挥好刺讽谕的效率,那便不存留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道论“比兴”,奇我也是波及真量的,如刘勰所道的“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所道的“兴托不奇”、“托谕浑近”(《诗品》卷中)等.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兴寄”,如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皆绝”(《建竹篇序》,元稹批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道诗寄乐天书籍》),而认为自己的诗“稍存兴寄”(《进诗状》)等,所道“兴寄”,也便是“比兴”.陈子昂又道:“妇诗不妨比兴也,不止曷著?”(《喜(嘉)马从军相逢醒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道:“理则缺乏,止常有余,皆无比兴,然而贵沉素.”(《河岳英灵集》序)所道“比兴”,也便是“兴寄”.可睹,唐人论“比兴”,多数是从好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便粗确天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黑居易以至还把“好刺兴比”动做一个词汇组去使用,如道:“凡是所适所感,闭于好刺兴比者,……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籍》)他们标举“兴寄”大概“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真量,要收挥社会效率,那对付于促进唐诗的健壮死少,起了主动的效率.宋代宋代教者对付“赋、比、兴”做了比较深进的钻研.欧阳建正在《诗转义》中、郑樵正在《诗辨妄》中,皆对付汉儒解诗的脱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天值得注意的是李仲受战墨熹,他们对付“赋、比、兴”的阐明,对付后世爆收了很大的效率.李仲受认为:“道物以止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籍》引)他分别从“道物”、“索物”、“触物”的角度去阐明“赋、比、兴”.所谓“道物”,不然而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战“止情”分离起去,把做家的情感战客瞅的物象表示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那便比保守的阐明大大前进了一步,越收切合诗歌创做中对付于“赋”那一表示脚法的央供,进而对付厥后闭于“赋”的钻研爆收了主动的效率.正在为数已几的古代道事诗中,也存留着那类范例.比圆少达1745字的道事诗《孔雀东北飞》,除了收端二句用“孔雀东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中,通篇齐用“赋”体,而道述惟妙惟肖、出神进化,正如沈德潜所道:“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心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里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其后象北往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黑居易的《卖冰翁》等,也皆具用“赋”法而表示出类似的特性.所谓“索物”,即索与战采用物象以拜托感情,不然而是一个使用比圆举止建辞的问题,还必须正在比圆中拜托做家深挚的感情.那样的“比”法,自然便会具备艺术的熏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百般比圆性的词汇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交战中物而引起做家主瞅感情的冲动,也便是梅尧臣所道的“果事有所激,果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正在草木虫”(《问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睹赠述诗》),由中物的激励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拜托于所形貌的物象中.隐然,李仲受对付“赋、比、兴”的道述,较之他往日的许多阐明,有了进一步的死少.他的那些论面,厥后曾被北宋王应麟的《困教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止》、杨慎的《降庵诗话》等辗转引载,后裔的睹解也多数是对付他的瞅面的扩充战收挥,很少新的突破.墨熹对付“赋、比、兴”的阐明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止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止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汇也.”(《诗集传》)那战黄彻所道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果事感收”(睹《诗人玉屑》),基础是相共的.墨熹虽然比较准确天证明黑“赋、比、兴”动做表示脚法的基础特性,然而他的综合不如李仲受的阐明更切合文教创做的本量.他的道法之所以正在后世爆收了较大的效率,主假如由于他的思维教道正在启建社会后期受到统制者大举提议的去由.墨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道《诗经》中某些迂腐论面,然而是,他自己论诗也不乏微止大义的迂腐睹解,如他正在《诗集传》中注《闭雎》一诗道:“兴也.”“周之文王,死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初至,睹其有幽忙贞静之德,故做是诗.止彼闭闭然之雎鸠,则相与战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擅匹乎?止其相与战乐而敬重,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是止兴者,其文意皆搁(□)此云”.像那样去收会《闭雎》的“兴”义,隐然是受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道诗的效率.而且他也不象钟嵘那样注意到“三义”正在创做中不可大概缺的互相效率,往往把一尾诗简朴天归之为“赋也”、“比也”大概“兴也”,以至对付《楚辞》也那样加以收会,截止不克不迭不死脱硬凿,招致后裔的讥议.如陈廷焯正在《黑雨斋词汇话》中便道:“风诗三百,……后裔强事臆测,系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墨子于《楚辞》,亦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应当指出,那种离开诗歌的简直艺术局里而去探供局里以中所谓君臣、女子、妇妇微止大义的搞法,正在宋及宋以去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脆便曾对付宋代脱凿附会解道杜诗的局里提出过尖钝的批评:“彼喜脱凿者,弃其大旨,与其兴于所逢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好之诗委天矣.”(《大俗堂纪》)正在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有很多那圆里的纪录.不然而道诗,另有道词汇.如浑代常州派的词汇论便存留那圆里的问题,周济论词汇的某些瞅面也曾果此受到王国维的批驳.浑代的统制者以至接过那种脱凿比附、深文周纳的要收,不只一次天大兴笔墨狱,制成了极其恶劣的成果.明浑时期的钻研明浑时期闭于“赋、比、兴”的钻研,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战浑代的周济.明代前七子的尾收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道:“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妇文人教子比兴鳏而爽快多.何也?出于情鳏而工于词汇多也.妇途巷笨笨之妇,固无文也.乃其讴也,□也,呻也,吟也,止□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战,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瞅义矣.”(《诗集自序》)正在当时缺乏真情真感的诗文普遍流通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议拟古主义,然而他又指出“比兴”出自真情,真诗乃正在民间,主弛正统诗文该当背民歌教习,那一意睹是粗确的.浑代的周济则将“比兴”用之于词汇论,提出了“非。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26204d2aa00b52acfc7cac6.png)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de05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2.png)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散文和诗歌的集合,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其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在诗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就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进行初步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1. 借物抒情诗经中常常使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将某种物象作为比喻,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将雎鸠作为比喻,抒发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
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具象化,引发读者的共鸣。
2. 借景托物赋比兴手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借景托物。
通过描述自然景物,诗经中的诗人常常以此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描绘采薇的情景来反衬岁月的无情。
借景托物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与作品情感共鸣的机会。
3. 借典引经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还常常借典引经,通过引用经典典故来衬托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邶风·静女》中的“子之静也,巡行以宇。
子之念也,巡行以国。
”,将静女的行动与帝王思念之心作对比,提醒读者对情感的细腻感受。
借典引经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博学多才,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二、赋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赋比兴手法的应用为诗经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赋比兴手法能够提供更加生动的表达方式,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更加具体化。
其次,它使作品更具浸润性,读者容易被作品所感染,产生共鸣。
最后,赋比兴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手段,使作品更加多样化,给人以审美上的愉悦。
三、赋比兴手法的现实意义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不仅对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赋比兴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具象化,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文学教育中,通过学习赋比兴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619e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0.png)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更在文学手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最常用的三种艺术手法,它们在表现手法和修辞功能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种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进行一番浅要的探讨。
一、赋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直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清晰、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自然景观《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景观的篇章,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叙述人物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描绘人物形象的篇章,如《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里通过对妻子思念丈夫的描写,展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3.抒发情感《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发情感的篇章,如《静女其姝》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里通过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厚爱。
二、比比是《诗经》中的又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比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喻《诗经》中有很多运用比喻的篇章,如《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里通过比喻将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和不满。
2.象征《诗经》中也有很多运用象征的篇章,如《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这里以鹤鸣象征贤者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渴望。
三、兴兴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含蓄、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联想《诗经》中有很多运用引起联想的篇章,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d004e86edb6f1afe001fd9.png)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c1f2e6c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b.png)
诗经中赋比兴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它不仅出现在诗经中,而且还出现在其他作品中,如《楚辞》、《周易》和《尚书》等。
赋比兴,也叫作“比喻”,指的是把事物比作另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但是通过比喻的形式可以表达出文学家的情感、思想和想象力等,从而实现一种美感的表达。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为了表达文学家的个人情感,他们常常会把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件事物,而他们的情感也会隐藏在比喻的意义之中。
例如,诗经中的《大雅大壮》中有一句“黄鸟盘旋而上”,所谓“黄鸟”指的就是大势,它与大雅赋和相关的政治现实相
关联,意思是对大势的赞美和崇敬。
赋比兴还会出现在诗经中的一些人物描写中,如“尔雅”、《小雅采薇》中的“苏发”等。
这些人物通过赋比兴来表达文学家自身的情感,或者用比喻来表达他们对人物的思考和判断。
《尔雅》中的“水
流尔落”,就是一种赋比兴,它把人们的心情比作落叶,来表达文学
家的情感,从而实现美感的表达。
此外,赋比兴还广泛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表达人际关系、发展人物性格、叙述历史等。
例如,在《楚辞》中的《九章》中,文学家把宫廷关系比作“太液”,其中“太液”指的是一种药物,这可以
暗示关系的稳定性,这就是赋比兴所能做到的。
总之,赋比兴在传统文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表达文学家的情感,还可以表达人物的性格、概括历史事件和人际关系等,从
而使文学思想得到表达。
正是因为赋比兴的多样性,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被长期流传至今。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888d5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e.png)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赋:直接陈述事物的本质或特征。
-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誓言。
2. 比:通过比喻或比拟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女子的美丽。
3. 兴:通过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物。
-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关雎鸟的鸣叫来引出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经》中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刻。
诗经中赋比兴的例子
![诗经中赋比兴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e0da824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1.png)
诗经中赋比兴的例子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
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
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蓄,赋少也。
2、《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3、《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
往往说的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7ae47d491a37f111f0855b7d.png)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普通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之杨若古兰创作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朱熹《诗集传》: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穷.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有为,涕泗滂沱.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三,赋比兴表示手法的感化赋是最基本的,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示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婉言,即直接论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方和比较.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其实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应用了比的表示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恨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暴的赋性表示的淋漓尽致.为何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应用比较表达爱好的事物,可以使它绘声绘色,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示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本相毕露,给人讨厌之感.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应用兴的表示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何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讨,有些诗中的鼓起到了衬着气氛的感化,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里面放工着细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本人的夫君,此时,听见了里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衬着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讨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衬着气氛的感化,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衬着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观赏的过度感化.人们经常把比、兴两种表示手法截然分开,在研讨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示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必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天然景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更,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方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感化.兴在诗歌中据有极其次要的感化,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赋是最基本的,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示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婉言,即直接论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比分为比方和比较.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其实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应用了比的表示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恨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暴的赋性表示的淋漓尽致.为何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应用比较表达爱好的事物,可以使它绘声绘色,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示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本相毕露,给人讨厌之感.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应用兴的表示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何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讨,有些诗中的鼓起到了衬着气氛的感化,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里面放工着细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本人的夫君,此时,听见了里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衬着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讨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衬着气氛的感化,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衬着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观赏的过度感化.人们经常把比、兴两种表示手法截然分开,在研讨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示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必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天然景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更,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方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感化.兴在诗歌中据有极其次要的感化,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婉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论述.是最基本的表示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本人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方之意.《诗经》顶用比方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更.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更来比方恋爱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方治国要用圣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顶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示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是以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惹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以内容作铺垫.它常常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没成心义上的关系,表示出思绪无故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此,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成理解,但这类情况必定是存在的.就是在古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如许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方、意味、烘托等较有实在乎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本来是思绪无故地飘移和联想而发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奥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面前景物以鼓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能够比方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能够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因为“兴”是如许一种奥妙的、可以自在应用的手法,后代爱好诗歌的含蓄委宛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爱好,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纷歧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国风·召南·驺虞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国风·召南·江有汜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国风·卫风·硕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赋比兴是诗经的次要三种表示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示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公理》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此刻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方.相当于此刻的比方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此刻的意味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常常是结合在一路用的.铺排系将连续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景象、人物抽象和性情行为,按照必定的顺序构成一组结构基底细同、语气基本分歧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衬着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特别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取.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比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普通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光鲜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抽象生动,光鲜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兴兴,先言他物以惹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鼓起兴结两种方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加强了意蕴,发生了抽象光鲜、诗意盎然的艺术后果.“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很多学者进行研讨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不断存在着各种分歧定见,众说纷歧.汉代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发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毛诗公理》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内活着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方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捉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示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分歧,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公理》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示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必定的表示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体裁的特征,难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经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抽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恋爱诗《关雎》说成表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类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当前来孔颖达就分歧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公理》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感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次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而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示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乃至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裁,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乃至缺乏深刻的、成心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因为汉赋中大量应用了比方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有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因为这一缘由,同时也因为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请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示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内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定见,都是很可取的.刘勰以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不足,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不足”,应当有诗味或“味道”(《诗品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感化与艺术的思维表示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统的突破.恰是因为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但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等.特别值得留意的是,钟嵘还精确地指出“赋、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克不及割裂开来对待和应用.他说:“若公用比兴,患在乎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乎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是以,他请求兼采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即认为真实的好诗,既不克不及单用“比兴”乃至“意深”、晦涩,又不克不及单用“赋”法乃至“意浅”、芜累,只要兼采三者之长,酌情应用,才干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精确的.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和“文已尽而意不足”的观点,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唐宋时期的论述唐代评论家对“比兴”的论述,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但仅把它看作表示手法,而是赋予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请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比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应用“比兴”的概念来表述本人的创作主意,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谕的感化,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成绩.刘勰、钟嵘谈论“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所说的“兴托不奇”、“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兴寄”,如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元稹批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叙诗寄乐天书》),而认为本人的诗“稍存兴寄”(《进诗状》)等,所说“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喜(嘉)马从军相遇醉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理则缺乏,言常不足,都非常兴,但贵轻艳.”(《河岳英魂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论“比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地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白居易甚至还把“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如说:“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他们标举“兴寄”或“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感化,这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感化.宋代宋代学者对“赋、比、兴”作了比较深入的研讨.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留意的是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赋、比、兴”的解释,对后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但是一个“铺陈其事”的成绩,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示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这就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于“赋”这一表示手法的请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的研讨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叙事诗中,也存在着这类范例.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论述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表示出类似的特点.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但是一个应用比方进行修辞的成绩,还必须在比方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如许的“比”法,天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样成为各种比方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惹起作者客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明显,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论述,较之他之前的很多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这些论点,后来曾被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等展转引载,后人的见解也大都是对他的观点的引伸和发挥,很少新的突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婉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惹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这和黄彻所说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见《诗人玉屑》),基本是不异的.朱熹虽然比较精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示手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他的说法之所以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主如果因为他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受到统治者大力建议的原因.朱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说《诗经》中某些陈腐论点,但是,他本人论诗也不乏微言大义的陈腐见解,如他在《诗集传》中注《关雎》一诗说:“兴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觉得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辞意皆放(□)此云”.像如许来分析《关雎》的“兴”义,明显是受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而且他也没有象钟嵘那样留意到“三义”在创作中不成或缺的互相感化,常常把一首诗简单地归之为“赋也”、“比也”或“兴也”,甚至对《楚辞》也如许加以分解,结果不克不及不生穿硬凿,招致后人的讥议.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就说:“风诗三百,……后人强事揣测,系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该当指出,这类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抽象而去探求抽象之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及宋当前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宋代穿凿附会解说杜诗的景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觉得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切口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不但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成绩,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也曾是以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类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形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明清时期的研讨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研讨,值得留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坦直多.何也?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不过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意正统诗文应当向民歌进修,这一定见是精确的.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闻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著》).“寄托”即“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示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诗词写作,既不克不及没有寄托,又不克不及刻意寻求寄托,否则的话,就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这定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之所说的“兴在成心成心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诗话》),强调了“比兴”的应用该当天然浑成;陈启源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应用的次要性;沈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以寓其意”,请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看重的见解.在专门的研讨著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较有可取的地方.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讨,除了穿凿说诗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持久地研讨和探讨,不但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示方法各自的特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彼此感化和影响;而且认识到广博的生活经历、。
赋比兴
![赋比兴](https://img.taocdn.com/s3/m/c9ffc1f5910ef12d2af9e78c.png)
5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天仙配》) 6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赋 比 兴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类。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叙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借物咏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叙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 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 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北朝民歌《木兰 诗》. 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 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 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 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打比方。
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蒋捷的《梅花引· 荆溪阻雪》: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爱情诗
《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邶风·静女》更是把当时青年男女在一起时的那种天真活泼、相互逗趣的情景写得活龙活现。
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感情,愉快的情绪,跃然纸上。
《卫风·木瓜》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
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
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召南·摽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郑风·褰裳》则是一首以性占有为唯一目的的情诗,女主人带着满足自己性欲的公开企图,简单而直接地要求心爱的男子和自己幽会。
《周南·汝坟》第一章代借枝来表示自己的性饥渴,公开表达“我要找寻配偶”的意图,表现的是《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卫风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
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柏舟》,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
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
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诗也是情深意切,于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那种深厚缠绵的感情。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
《卫风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首诗轻快活泼,诗人热情地赞美新娘,并祝她婚后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