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举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1至前7世纪,包含了305篇诗歌。

《诗经》的诗歌广泛使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这三种手法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技巧。

赋:直接叙述,即直接描述事物或抒发情感。

比:类比,用其他事物的情状来暗示或比拟主体想要表达的意思。

兴:引起,引用某些事物或现象作为引子,借以引发对主题的联想和抒发。

在《诗经》中,赋比兴通常是交织运用的,一首诗里可能同时见到这三种手法。

下面是一个例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陬。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之沚。

在这首诗中:
赋: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赋的手法,直接描绘了一幅蒹葭(一种水草)茂盛、白露凝霜的景象。

比:接着通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伊人”比拟了作者心中所思念的对象,通过水草与水边的人的类比,隐喻了诗人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与追求。

兴: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可以理解为整首诗的景象描写都在为表达“所谓伊人”这一主题服务,即通过描绘蒹葭的生长环境和状态,来引发读者对主题的联想。

这首诗通过赋法描摹景物,通过比法表达感情,虽没有明显的兴字句,但全诗以景物起兴,情感内敛而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及思想的古老流传,赋比兴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即利用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及现象与人们心中的思想和感受来定型事物、表
现情感。

以《诗经》中的《子衿》诗句为例:“于彼高冠,彼穷节;彼寝不安,彼心非绝”,便是将物与人之间这种遥远距离,完美呈现出来,令人动容。

以《大雅·大甲》中的诗句“大甲不朽,古今多少”来说,采用大甲之不朽,来比拟古今沧桑,犹如指鹿星火般的盛传。

赋比兴手法由此可见,通过比拟物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对比,来使文章的
意境变得深刻耐人寻味。

而其中也折射出诗人之智慧,神奇智拙,或亮丽洁净,或生老病死,娓娓而讲正是《诗经》中传世甚广的典故,每一句比兴也像一棵参天之大树,揘尽诗人的智慧和思想。

赋比兴是《诗经》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冲击,又能让读者的内心沸腾,朗朗上口。

总之,赋比兴作为《诗经》中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
是作为文学的精粹,流传着万古的气象。

无论是求索,还是追求,《诗经》中的
赋比兴,无一不将竹木石山、云泥雪月以及风雷江河这般意象,与人们对事物本质之向往相对应,以俗语言描绘出极为奥妙精巧的苍茫雄博大气象,普照神州有情人。

硕人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地方

硕人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地方

《卫风·硕人》是《诗经》中的一篇,其中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卫风·硕人》中,赋比兴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对硕人的描写来表达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游冶于野。

”这句话通过对硕人衣着华丽的描写,表现出她的高贵和优雅,同时也暗示着她的婚姻状况和生活状态。

2. 通过对硕人的外貌和身材的描写来表现出她的美丽和魅力。

例如,“硕人敖敖,说于路旁。

”这句话通过对硕人走路时的姿态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她的自信和魅力,同时也暗示着她的身份和地位。

3. 通过对硕人的行为和举止的描写来表现出她的品德和修养。

例如,“硕人敖敖,匪女之为美。

”这句话通过对硕人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出她的高贵和典雅,同时也暗示着她的品德和修养。

总之,《卫风·硕人》中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通过对硕人的描写来表现出她的美丽、高贵、优雅和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赋比兴则是增强其形象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一句,将蕨与女子的美貌相比,通过比兴手法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另外,《诗经》中还有很多以花草树木来比喻美人的诗句,如《桃夭》中的“不以我妻美,美人其有之”和《卫风·汉广》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通过比兴的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赋比兴成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手法来描写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国风·邶风·绸缪》中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通过将雉鸟羽毛的飞扬与人物的傲慢态度相比,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心理状态。

同样,《国风·周南·白华》中的“士如回翼,公孙归矣”,通过比喻士人像归巢的大雁一样,传达了士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的忠诚精神。

再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赋比兴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将爱人比作自然界的美景,赋比兴起到了颂扬美人之美的作用。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既见君子,终日言笑;与子偕老,以子之名”的诗句,将求爱之人与美丽的风景相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期盼。

此外,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政治、社会等问题。

通过将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与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相比,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进行批判和讽刺。

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在长街,心焉忉忉”,通过比喻蒲草在河边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迷茫和苦闷,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最后,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人生哲理和思考。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举例说明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一、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起源和意义1.1 赋比兴的概念和定义赋比兴是指通过对比、类比和象征等手法,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属性或情感,引申到另一个事物上,以达到抒发情感、描绘形象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1.2 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意义赋比兴作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意义在于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使抽象的情感、思想得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得以表达和传达,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情况及特点2.1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出现频率《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在其中的运用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经》的各个篇章中。

2.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种类和形式《诗经》中的赋比兴主要包括对自然界景物、动植物的比兴,以及对人物、情感、社会现象的比兴等多种形式,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比兴尤为常见。

2.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风物人情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象征意义等多种手法来表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象和情感世界。

三、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经典案例3.1 《诗经·小雅·节南山》“汝坟之绿,其叶萋萋。

汝坟之青,其叶修修。

”这里用“汝坟之绿”、“汝坟之青”来比喻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情感强烈。

3.2 《诗经·大雅·思齐》“麀牛、斯文,中岁序年。

”这里通过对麀牛的比兴,表现了自然界岁月更迭和人生沧桑的意境。

3.3 《诗经·小雅·车攻》“攻车则前,颠覆倒亩。

”这里通过对车辆的比兴,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危害的警示。

四、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艺术特色及价值4.1 赋比兴为《诗经》增添了丰富的文学意境和表现力,丰富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4.2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审美观念和文化情感,具有历史、文学和民族情感的独特价值。

4.3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情感意蕴和形象塑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典籍。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赋比兴是指用两种相似或相像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它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常常用来描绘自然景物。

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理解,用赋比兴的方式来描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国风·鄘风·七月》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家”,这里通过将采摘葑菲比作摘取珍宝,来表达主人翁心情愉悦的情感;再比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里将木瓜比作良人,形象地描绘出了爱人相见的喜悦之情。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还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形象。

通过将人物比作动物或其他具象化的事物,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比如《国风·齐风·十里之堤》中的“邢公旦旦,平曰执事”,这里将邢公比喻成马,以突出他勤勉工作的形象;再比如《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这里将女子比作舜华(传说中的一种美丽的花卉),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高贵。

最后,赋比兴在《诗经》中还用来进行道德教化和美德的宣扬。

通过将美德比作容易理解的事物,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比如《国风·魏风·和有草》中的“和有草木,其乐如何”,这里将和谐之美比作草木的舒展生长,以表达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再比如《国风·卫风·黍离》中的“钟鸟之类,聊畏如虎”,这里将楚国的善良人民比作钟鸟,以表扬其勇敢和尊贵。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运用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运用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兴手法。

“比”是比喻,比拟,“以彼物比此物”。

刘础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意为“比”是举出事物来附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词以切合事物的木质。

比有多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诗经》爱情诗中,常用“比”来描绘人物,摹写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卫风·氓》是弃妇诗的代则有畔”喻自己的苦海无边:淇水还有岸,河岸还有边,我的愁怨何时能完?这是反喻,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之情。

再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以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蓬草喻自己不思梳理装饰的颓容和低低心情;“其雨其雨,呆呆口出”,比喻事与愿违,表现出内心的失望情绪。

《土风·采葛》用“一口不见,如三秋兮”喻恋人们离别的愁苦和热切的盼望;《周南·汝坟》“未见君子,叔如调饥”,用肚子饿喻相思之苦,通俗感人;《邮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用“非席”“非石”从反面作比,表示自己决不随人摆布的坚定性格。

“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卜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

虽然“兴”只起个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巧妙的作用,或为发端,展开联想;或写景物,烘托气氛;或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义。

《秦风·兼霞》全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委婉J凋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兼霞凄凄,白露未稀”“兼霞采采,白露未己”,这是诗人所见客观景物,但诗人把这样的景裁入诗中,又何尝与情无关呢?它正与诗人困于爱情之中的凄惋心境相一致;换句话说,诗人的凄惋心境,也正借这样一幅凄凉萧飒的秋景渲染、烘托和表现出。

吟诵《兼霞》这首千占绝唱,我们确实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凄清的境界:寂静的清秋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青苍芦荻,凝寒的白露,蜿蜒的河道,迷雾朦胧的洲诸……构成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水晨光图”。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散文和诗歌的集合,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其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在诗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就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进行初步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1. 借物抒情诗经中常常使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将某种物象作为比喻,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将雎鸠作为比喻,抒发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

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具象化,引发读者的共鸣。

2. 借景托物赋比兴手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借景托物。

通过描述自然景物,诗经中的诗人常常以此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采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过描绘采薇的情景来反衬岁月的无情。

借景托物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与作品情感共鸣的机会。

3. 借典引经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还常常借典引经,通过引用经典典故来衬托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邶风·静女》中的“子之静也,巡行以宇。

子之念也,巡行以国。

”,将静女的行动与帝王思念之心作对比,提醒读者对情感的细腻感受。

借典引经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博学多才,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二、赋比兴手法的艺术魅力赋比兴手法的应用为诗经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赋比兴手法能够提供更加生动的表达方式,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更加具体化。

其次,它使作品更具浸润性,读者容易被作品所感染,产生共鸣。

最后,赋比兴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手段,使作品更加多样化,给人以审美上的愉悦。

三、赋比兴手法的现实意义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不仅对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赋比兴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具象化,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文学教育中,通过学习赋比兴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中赋比兴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比喻手法。

赋比兴手法是指在诗歌中,使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人的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等。

例如,《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草绿如蓝,春水浅如洗,这是一种以草和水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比喻,分别是草绿如蓝和水浅如洗,来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象。

另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也经常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忧愁苦苦,像折断的芦苇,这是一种以折断的芦苇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折断的芦苇来描述人的忧愁苦苦的感受。

此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常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国风·零陵》中有这样一句话:喜从天降,如山间松柏长,这是一种以松柏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松柏”来描述喜气洋洋的场景。

总的来说,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它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还可以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赋比兴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对于理解和鉴赏《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的赋比兴举例说明

诗经中的赋比兴举例说明

诗经中的赋比兴举例说明《诗经》可真是个宝藏,里面的赋、比、兴简直让人看了就想笑,听了就想念。

大家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三种表现手法,简直好玩得很。

先说说“赋”,这就是直白的描写。

比如在《关雎》里,开头就描绘了一只美丽的雎鸠,那种感觉就像是看见了一对恩爱的小鸟,让人忍不住想起自己心中那个特别的人。

你知道吧,爱情就是这样简单,爱了就是爱了,谁还管那么多呢?写得好就像是给心里种了一朵花,看着都开心。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比”,这就有点像打比方。

诗经里经常用一些东西来比喻人或事,像《蒹葭》里,把心上人比作白色的芦苇,那种感觉就像是轻轻一吹,风儿就把你的心思带走了。

谁说比喻就一定要复杂呢?简单的比喻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心如止水”,真的是一针见血,心里的波澜就这么一下子平息了。

诗经里那些比喻,总能让人忍不住想象,真是太有趣了。

然后咱们再聊聊“兴”,这可真是个妙招。

兴的意思是通过描写某种景象引出要表达的情感,像《桃夭》里,开头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下子就把春天的气息给带来了。

看着那盛开的桃花,心里就想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哎呀,真是让人心里乐开了花。

想象一下,走在满是花香的小路上,谁不想趁机感受一下爱情的滋味呢?兴就是这种引导,轻轻一推,就能把你带到那种情境里,心里的感动瞬间就来了。

再说说“赋比兴”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像一盘精致的菜,缺一不可。

赋就像主菜,直接给你来一口实实在在的滋味;比就像调味品,稍微一点就能让整个菜肴变得丰富多彩;兴则是那道开胃小菜,先引起你的食欲,等你一口下去,哇,真是回味无穷。

想想看,《诗经》里的这些手法,就像生活中的各种调味品,少了哪样都不行。

生活就是要丰富多彩,诗歌也是如此。

在《诗经》里,赋比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总是在一起,互相辉映。

就像我们平常说的“相辅相成”,一个没有另一个就失去了灵魂。

诗人通过这样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国风·周南·关雎》中,赋的直白与比的隐晦形成鲜明对比。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赋:直接陈述事物的本质或特征。

- 《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誓言。

2. 比:通过比喻或比拟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女子的美丽。

3. 兴:通过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物。

-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关雎鸟的鸣叫来引出对淑女的思念和追求。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经》中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刻。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是一种把比喻与赋予具体实例表述一起运用,来展示其叙述思想的表达手法,是古代文学作品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法。

据史书记载,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有
系统继承和传承的诗歌总集,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可以大量见到。

以《大雅之什·兰亭》为例,上句“日月永行,皇天不息”,用日月永行喻示恒久,皇天不息喻持久的安定,比喻了天下至为长久的秩序,应用赋比兴手法也有“质归本源”,“终无尽头”的思想深刻表达。

又如《大雅之什·瞻彼淇奥》中的“棣棣乘舟欲穷汊,淇奥河流尽潇湘。

”此处借舟航行比喻
朝言歌词写磊兆,叙述淇奥河流尽潇湘,除寓意求志士士以蟠螭之舟而诉说和教诲以外,
更可以看出,此诗也是在表达延绵永存的思想。

这就是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有其
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的思想是育文化,抒发真情实感。

贴近现代生活,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可以参照应用。

比如传承和敬畏祖先文化价值之类,可以从情态层面把“家国桑梓思尽,山川云雨涨时” 高度形象地作比喻,着重强调“文化脉
络不断,民族思想沉积”等深刻意义,进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真情实感。

总而言之,赋比兴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现出非凡的深度、精彩,在诗经中的运用,它的意义无疑是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变“后世灯影谁看”的浮沉,变“四时端礼谁致”的风流,让每一代人都明白诗经中的真谛。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它包含了比兴以及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比兴技巧又称“冲调”,指的是在一句或一组诗歌中,彼此之间构成对比、比喻或者搭配,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的技术。

赋比兴技巧,又叫“比式”,指的是古代诗人常常用赋予人物抽象的品质,或者把抽象的概念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对立或象征比喻的技巧。

诗经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兴艺术手法,这些技巧包括了比喻、象征、对比和搭配等。

比如,《周南》中用“犬戎之众”来比喻武力;《小雅采薇》中用“马之蹄”来比喻矜持;《小雅声声》中“赤阑”比喻晓月;《小雅都人士》中“鱼沈雁右”比喻孟春夏的游乐;《大雅荡》中的“我民孔佞”比喻“刚正不阿”的民众。

此外,赋比兴艺术在诗经中也十分常见。

如《小雅缁衣》中:“缁衣织女,其衣素孔”,这句话把缁衣象征做淑女,把素衣象征做纯洁;《穆天子天门》中“黄鸟飞楚,其鸣金钩”,这句话把黄鸟象征做王室的贵族,把金钩象征做实力;《小雅采薇》中“马之蹄,其莠不止”,这句话把马蹄象征做矜持,把莠象征做纵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诗人在诗经中运用比兴和赋比兴艺术技巧极为高明。

他们能够把比喻、象征、对比和搭配等技巧巧妙地运用到诗经中,用简洁而鲜明的描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义,从而使诗经具有非凡的魅力。

- 1 -。

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其中,赋比兴这一艺术手法为诗经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首先,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

比如《鹿鸣》一篇中的“鹿鸣于乐,逸于野。

骤雨雪兮云霏霏”,通过将鹿的声音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使诗歌表达出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赋比兴的手法犹如一把精巧的工具,让古代文人能够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诗歌中,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通过对自然景物、动物以及人物等进行比拟和赋予象征意义的描绘,使诗歌具有更加深邃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意象。

比如《采薇》一篇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通过将采薇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歌不再平淡,而是充满了意象的交融和碰撞,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此外,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形式和韵律美。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象征的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郑风·思齐》一篇中的“士如彗星,执如烈火,公如日月”,通过比喻的形式将士的形象和烈火、日月相联系,使诗歌具有一种冲击力和力度感。

同时,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丰富了诗歌的韵律美,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古代文人对音乐美的追求。

最后,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具有拓展诗歌意义的作用。

通过对景物的类比和比喻,赋比兴艺术手法使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邶风·绸缪》一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通过对窈窕淑女与君子相对应的描绘,既展现了古代女子的美丽和坚贞,又表达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爱情和家庭美满的向往。

诗经中赋比兴的例子

诗经中赋比兴的例子

诗经中赋比兴的例子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运用的例子: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

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

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蓄,赋少也。

2、《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3、《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

往往说的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国风?卫风?硕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兴: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历代认识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
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
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
关雎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国风?召南?驺虞
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国风?召南?江有汜
比: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