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探析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巨著,它是我国古代赋、比、兴的代表作品,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其深度和广度的评估,带您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赋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赋以古代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对古代社会风貌进行了真实生动的描绘。
2. [主题字2],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对植物、动物、器物、人物等进行形象描绘,使抒情诗歌在形象上产生鲜明的视觉效果。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赋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具体描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和道德风尚,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比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比多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为比喻对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日常事物的比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2. [主题字2],比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比拟,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主题字3],《诗经》中的比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比拟,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三、兴的艺术表现手法1. [主题字1],古代《诗经》中的兴以古代社会民俗、宗教仪式、节庆等为主题,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主题字2],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意境上产生共鸣。
3. [主题字3],古代《诗经》中的兴通过对古人生活场景、宗教仪式、民间节庆等的形象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自然景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诗歌中自然景物是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而赋比兴则是增强其形象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一句,将蕨与女子的美貌相比,通过比兴手法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另外,《诗经》中还有很多以花草树木来比喻美人的诗句,如《桃夭》中的“不以我妻美,美人其有之”和《卫风·汉广》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通过比兴的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深刻。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赋比兴成为一种细腻而生动的手法来描写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国风·邶风·绸缪》中的“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通过将雉鸟羽毛的飞扬与人物的傲慢态度相比,形象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心理状态。
同样,《国风·周南·白华》中的“士如回翼,公孙归矣”,通过比喻士人像归巢的大雁一样,传达了士人各自回归自己的家乡的忠诚精神。
再次,赋比兴在《诗经》中用于描写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赋比兴则是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将爱人比作自然界的美景,赋比兴起到了颂扬美人之美的作用。
比如《关雎》中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既见君子,终日言笑;与子偕老,以子之名”的诗句,将求爱之人与美丽的风景相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期盼。
此外,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政治、社会等问题。
通过将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与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相比,通过比兴的手法来进行批判和讽刺。
比如《国风·秦风·蒹葭》中的“伊人在长街,心焉忉忉”,通过比喻蒲草在河边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迷茫和苦闷,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最后,赋比兴还在《诗经》中用于表达人生哲理和思考。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经历进行比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 之 言 铺 , 铺 陈今 之 政 教 善 恶 ”在 朱 熹 《 集 传 》 赋 直 : 诗
“ 师 教六 诗 , 风 、 赋 、 比、 兴 、 雅 、 颂 , 太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以 六 德 为之本 , 六律 为之音 。 以 六诗 ” 的是 以音律 指
细 的单 目, 样 统计 明确 , 免 纰漏 , 了方便 于天 这 避 为
子 的接收 。而贡 赋所有 的物 品都是 用于祭 祀 而准备 的 , 须 逐 一 铺 陈 。 慢 地 , 过 长 期 的 演 进 , 样 的 必 慢 经 这 物质 贡赋 形式 ,演化 为后来 的语 言与文 章 的排列组 合 了 。 后 ,赋 ” 成 为 了 语 言 文 字 的 表 达 方 式 的 代 此 “ 就 表 , 铺 陈的方式 把人 与各个 事物 详细 完整 地 描述 以 出来 , 底 成 为 了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了 。 彻 “ ” 实就 是通过对 客观 事物 的描述 , 描 写 , 赋 其 有 然 后 加 以文 字 的 叙 述 , 是 以表 达 主 观 思 想 情 感 的 一 种创 作形 式 , 就 是一种 创 作手段 。 也
其 事 , 譬 喻 者 , 赋 辞 也 ”郑 玄 《 礼 ・ 师 》 : 不 皆 ; 周 大 注
见 复关 , 笑载言 。” 现 的是处 于热恋 中 的女子每 载 表 日 痴 情 地 等 待 意 中 人 , 嫁 的 急 切 心 理 。 尔 卜尔 筮 , 待 “ 体 无 咎 言 。以 尔 车 来 , 我 贿 迁 。” 于 , 子 来 迎 娶 以 终 男 了 , 子 欢 喜 地 与 意 中 人 在 一 起 。 两 章 采 用 了直 接 女 这 铺 陈 的 叙 事 手 法 , 敷 陈 其 事 而 直 言 之 , 充 分 体 现 了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典籍。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赋比兴是指用两种相似或相像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它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常常用来描绘自然景物。
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理解,用赋比兴的方式来描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国风·鄘风·七月》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家”,这里通过将采摘葑菲比作摘取珍宝,来表达主人翁心情愉悦的情感;再比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里将木瓜比作良人,形象地描绘出了爱人相见的喜悦之情。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还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形象。
通过将人物比作动物或其他具象化的事物,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比如《国风·齐风·十里之堤》中的“邢公旦旦,平曰执事”,这里将邢公比喻成马,以突出他勤勉工作的形象;再比如《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这里将女子比作舜华(传说中的一种美丽的花卉),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高贵。
最后,赋比兴在《诗经》中还用来进行道德教化和美德的宣扬。
通过将美德比作容易理解的事物,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比如《国风·魏风·和有草》中的“和有草木,其乐如何”,这里将和谐之美比作草木的舒展生长,以表达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再比如《国风·卫风·黍离》中的“钟鸟之类,聊畏如虎”,这里将楚国的善良人民比作钟鸟,以表扬其勇敢和尊贵。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一、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
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
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
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
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
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
赋比兴简述
赋比兴简述赋比兴【释义】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家。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
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毛诗正义》引)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运用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兴手法。
“比”是比喻,比拟,“以彼物比此物”。
刘础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意为“比”是举出事物来附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词以切合事物的木质。
比有多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诗经》爱情诗中,常用“比”来描绘人物,摹写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卫风·氓》是弃妇诗的代则有畔”喻自己的苦海无边:淇水还有岸,河岸还有边,我的愁怨何时能完?这是反喻,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之情。
再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以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蓬草喻自己不思梳理装饰的颓容和低低心情;“其雨其雨,呆呆口出”,比喻事与愿违,表现出内心的失望情绪。
《土风·采葛》用“一口不见,如三秋兮”喻恋人们离别的愁苦和热切的盼望;《周南·汝坟》“未见君子,叔如调饥”,用肚子饿喻相思之苦,通俗感人;《邮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用“非席”“非石”从反面作比,表示自己决不随人摆布的坚定性格。
“兴”指借一物来引起他物,触景生情,以引起卜面的歌词,“托物以起兴,借物以表情”。
虽然“兴”只起个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巧妙的作用,或为发端,展开联想;或写景物,烘托气氛;或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义。
《秦风·兼霞》全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把一片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委婉J凋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兼霞苍苍,白露为霜”“兼霞凄凄,白露未稀”“兼霞采采,白露未己”,这是诗人所见客观景物,但诗人把这样的景裁入诗中,又何尝与情无关呢?它正与诗人困于爱情之中的凄惋心境相一致;换句话说,诗人的凄惋心境,也正借这样一幅凄凉萧飒的秋景渲染、烘托和表现出。
吟诵《兼霞》这首千占绝唱,我们确实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凄清的境界:寂静的清秋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青苍芦荻,凝寒的白露,蜿蜒的河道,迷雾朦胧的洲诸……构成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水晨光图”。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更在文学手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最常用的三种艺术手法,它们在表现手法和修辞功能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种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进行一番浅要的探讨。
一、赋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直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清晰、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自然景观《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景观的篇章,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叙述人物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描绘人物形象的篇章,如《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里通过对妻子思念丈夫的描写,展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3.抒发情感《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发情感的篇章,如《静女其姝》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里通过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厚爱。
二、比比是《诗经》中的又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比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喻《诗经》中有很多运用比喻的篇章,如《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里通过比喻将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和不满。
2.象征《诗经》中也有很多运用象征的篇章,如《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这里以鹤鸣象征贤者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渴望。
三、兴兴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含蓄、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联想《诗经》中有很多运用引起联想的篇章,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赋比兴简述
赋比兴
【 释义 】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解 释 为 “ ” “ 铺 陈 ” 唐 代 学 者 孔 颖 达 在 疏 解 铺 ,直 。 《 诗》 序时认 为“ 则直 陈其 事 ”“ 文直 陈其 毛 大 赋 ,诗 事 , 譬 喻 者 , 赋 辞 也 ” 一 直 到 朱 熹 对 “ ” 行 不 皆 。 赋 进 简 单 明 了 的 解 释 才 有 了 定 论 , 赋 者 ,敷 陈 其 事 而 “ 直 言之” 赋就 是 铺陈 直叙 。 ⑦。 《 经》 诗 中赋 的 手 法 在 雅 、 诗 中 出 现 较 多 , 颂 如
的战 况 、 战完 毕 部 队凯旋 车马安 然无 恙 的情况 。 征 运用 赋 的表现 手法 将 整个事 件叙述 详尽 。 如 《 又 周
六 德为 之本 , 以六 律 为 之 音 。 ” 里 的 “ 诗 ” 的 这 六 指
是 以音 律 配 合 的 六 类 乐 歌 。 汉 代 《 诗 序 》 “ 毛 将 六
诗 ” 称 “ 义” 后 人将 “ 、 、 ” 为《 经》 改 六 。 赋 比 兴 视 诗 的 三 种 典 型 的表 现 方 法 。
一
颂・ 良耜 》 是 周 王 于 秋 收 后 祭 祀 祖 先 神 灵 的 乐 歌 。 ,
全 诗 二 十 三 句 , 首 十 二 句 描 写 农 夫 在 田 间耕 种 的
情 况 ; 七 句 极 力 铺 陈 丰 收 的 盛 况 ; 四 句 描 写 祭 次 末
、
赋
祀 报 神 , 明 主 题 。通 过 详 细 的 叙 述 , 现 农 民 劳 点 表
作 的辛 苦和 丰收 的喜 悦。 在 国风 中赋 的手 法 也有 不 少 , 如 《 风 ・ 例 豳 七
赋 的 本 义 是 贡 赋 , 赋 为 土 地 所 生 以供 天 子 ”①。 “ 诸 侯 向 天 子 献 上 贡 赋 之 时 必 须 开 具 清 单 ,面 面 俱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反映劳动、婚姻、生活、以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等。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泉、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是《诗经》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对于后世的影响颇大。
最早提到“ 赋、比、兴” 的是《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曰兴、日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 这里的“ 六诗”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类乐歌。
汉代《毛诗序》将“ 六诗” 改称“ 六义”。
后人将“ 赋、比、兴” 视为《诗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1 。
一、《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其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一)、“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 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之时必须开具清单,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时按清单点收。
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
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排列。
从此,“ 赋” 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 直接铺陈”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师》之“ 六诗” 是将“ 赋” 解释为“ 铺” ,“ 直铺陈”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疏解《毛诗》大序时认为“ 赋则直陈其事” ,“ 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
(二)、“比”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不是单纯的比喻,包括的面较宽,这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对女方恩爱之浓。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它包含了比兴以及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比兴技巧又称“冲调”,指的是在一句或一组诗歌中,彼此之间构成对比、比喻或者搭配,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的技术。
赋比兴技巧,又叫“比式”,指的是古代诗人常常用赋予人物抽象的品质,或者把抽象的概念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对比、对立或象征比喻的技巧。
诗经中应用了大量的比兴艺术手法,这些技巧包括了比喻、象征、对比和搭配等。
比如,《周南》中用“犬戎之众”来比喻武力;《小雅采薇》中用“马之蹄”来比喻矜持;《小雅声声》中“赤阑”比喻晓月;《小雅都人士》中“鱼沈雁右”比喻孟春夏的游乐;《大雅荡》中的“我民孔佞”比喻“刚正不阿”的民众。
此外,赋比兴艺术在诗经中也十分常见。
如《小雅缁衣》中:“缁衣织女,其衣素孔”,这句话把缁衣象征做淑女,把素衣象征做纯洁;《穆天子天门》中“黄鸟飞楚,其鸣金钩”,这句话把黄鸟象征做王室的贵族,把金钩象征做实力;《小雅采薇》中“马之蹄,其莠不止”,这句话把马蹄象征做矜持,把莠象征做纵欲。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诗人在诗经中运用比兴和赋比兴艺术技巧极为高明。
他们能够把比喻、象征、对比和搭配等技巧巧妙地运用到诗经中,用简洁而鲜明的描绘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义,从而使诗经具有非凡的魅力。
- 1 -。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2、比:比喻。
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例子:
1、《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译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玉器
2、《诗经》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兴。
译文: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
3、《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译文: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赋比兴简述
赋比兴
【 释义 】
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比喻。
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浅谈《诗经》“赋”、“比”、“兴”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诗经”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下面分别来说说它们的含义。
“赋”,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郑玄在《周礼》注言:“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者。
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直接叙述写作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们以明确、完整、清晰的印象。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则是用其他的事物作比拟或譬喻的写作方法,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
“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是一种先借自然界的事物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写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来比喻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且又烘托出少女出嫁时的欢乐气氛。
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象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远气象,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三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中三章的开头都是“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到协调韵律的作用。
这是对“兴”的浅析。
其实,《诗经》中的赋、比、兴往往都是结合使用的,有的一首诗赋比兴都有,有的一首诗或赋、比连用,或比、兴连用,或赋、兴连用。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后世诗歌的传承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
它是我国历代诗歌创作中传说的思维形式与表现技巧。
它是由《诗经》开创的。
宋人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接表达某一事物或思想感情,也就是直陈的方法。
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分层次地说出来,给人以明确印象。
如《豳风·七月》,具体地、层次分明地、对比地叙写了奴隶们全年的农业劳动情况及生活惨状;也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腐化享乐生活及吸血鬼本质。
又如《周南》等篇,也都运用了敷陈其事的手法。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
比,就是比喻或比拟。
它特别富于想象、联想、夸张。
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物,是比的手法的基本特色。
《诗经》中的优秀民歌,运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的手法,是很常见而且很灵活圆熟的,如《魏风·硕鼠》,以大老鼠来比喻贪婪地敲剥人民劳动果实的奴隶主阶级,是作者对古代剥削统治阶级的辛辣讽刺和无情鞭挞,通过比喻表达了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憎恨。
古代的奴隶,面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环境,深陷苦难的罗网,不能畅抒胸臆,直刺丑类。
只有采取隐喻曲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尖锐地讽刺剥削统制者,并发出久久埋藏在内心的怒火。
比的表现方法,充分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是借彼一物,以引起此事,而其事常在下句”,“兴意虽阔而味长”。
可以说,兴是托物起兴。
借着鸟兽草木、雨雪风霜、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兴起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如《周南·关雎》,借雎鸠鸟的鸣春求偶、相依相恋,以兴起歌者对爱情的追求。
又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深秋景物,来兴起诗人寻找爱人时彷徨无主的心情。
《诗经》中,运用兴的手法多于比的手法。
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深刻地感受、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经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鲁迅先生语)的。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教育资料】《诗经》的艺术特点学习精品
《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的章法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