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多方面的教学设计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教学设计更需要丰富多样化。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渡荆门送别》这篇文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甫和他的时代背景,理解这篇诗的思想和情感。
2.掌握一些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描绘、夸张等。
3.通过分析诗歌结构、韵律和字数,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写出自己的诗歌。
二、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将进酒》和《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这些诗歌的时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这两篇诗歌的主题和不同的写作手法以及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会讲解《渡荆门送别》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杜甫。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重点介绍唐代的盛世和贞观之治,以及玄宗天宝年间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然后分析《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和思想,让学生理解杜甫的感慨和思考。
此外,我会结合课堂生活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渡荆门送别》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知道,文学创作不仅仅是表达情感,更是抒发思想、文化传承。
3.文学修辞分析在分析文学修辞方面,我会请学生自主搜集关于《渡荆门送别》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文学修辞手法的例子,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供全班分享讨论。
通过搜集、分享、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学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参考。
4.形式呈现在对《渡荆门送别》进行形式呈现方面,我会让学生认真研读诗歌的结构、韵律和字数,并结合现代诗歌的创作要求,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写出自己的诗歌,或者和同学进行合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巩固反馈最后,我会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巩固和反馈,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八年级《渡荆门送别》诗歌教案
本教案将以八年级《渡荆门送别》一课为对象,通过对其诗歌形式、艺术技巧以及内在意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领会李白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体验《渡荆门送别》的情感氛围,领会李白对世俗之物的超拔和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3.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歌形式,掌握其中的韵律、节奏及表现手法。
4.能够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激情与奔腾,准确、流畅朗读诗歌。
5.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感氛围和内在意义;2.渡荆门送别的诗歌形式和艺术技巧;3.学生朗读及理解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感与意象的把握;2.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和体验;3.对李白诗歌的精髓进行挖掘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取讲授和互动结合的授课方式。
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诗歌形式和艺术技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渡荆门送别》的内涵和外在形式;通过学生分组阅读朗诵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教师导读教师先简单介绍李白等唐代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然后导入《渡荆门送别》并播放负有名气的朗诵音频以大家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李白在诗歌中想表达的文化内涵,回答“李白在诗歌中想表达什么?”的问题。
2.课文解读(1)内容概述:李白独立于世俗之外,于灵感中创作最美丽的诗歌,标志着李白个人创作事业的进入新阶段。
(2)艺术体裁:《渡荆门送别》为五古十四型诗,共七首;分别为公务员出行长达千里, 辞别好友, 出词一层昧论等故事。
每首诗都体现出李白希望寻求天才的决心,以及对自身成长的自信。
总体风格是激情奔放、富有疏阔,取长补短,可以算是唐诗的精华之一。
(3)艺术手法:李白以严肃和叙事方式创作《渡荆门送别》。
在体制上,李白将诗歌形式化为五言诗,前几句往往表达传统的伤感和离别,后几句则集中表现个人的才华和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案主旨: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
3.鉴赏《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4.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荆门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氛围。
2.学习诗词(15分钟)分段解读《渡荆门送别》,强调每一节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诗词品味(15分钟)请学生针对《渡荆门送别》的诗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诗词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
让学生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启发思考(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如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他们用诗词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阐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再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景。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
七、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渡荆门送别》-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本节课主要选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海拾贝》中的《渡荆门送别》一诗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李白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境。
(4)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学生在分析诗歌主题和情感时,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
-解决方法: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如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5)创作技巧的运用:学生在学习创作技巧时,难以将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解决方法:教师提供具体实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逐步提高创作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诗歌中离别情感的表达”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交流,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为此,我将在课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使我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离别情感的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渡荆门送别》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 绘的?
提示:“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的。
8、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9、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五、作业设计。 完成配练中对应的练习。
学习《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前几首诗歌。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 检测、巩固。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划线字注音。 荆门 荒流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
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 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正 音,学生朗读 识记,教师补 充。
明确目标,积 累字词,资料 助读。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准字音、节奏。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3、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学生以多种 形式朗读,结 合注释了解 诗歌所写的 内容。
以多形式的 朗读感受诗 的气韵,了解 诗中所写的 内容。
提示:“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 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 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 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 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 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 渡荆门送别 》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趣和理趣,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唐宋诗词,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生活在诗风盛行的国度里,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古诗,以陶冶情操,丰富语言,提高欣赏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
(板书题目)1.简介作者和文体。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三十一岁考取进士。
曾供奉翰林院,因受权贵排挤,投笔而去。
后又经友人推荐,被任为太子宾客、散骑常侍。
因长期生活在歌舞酒色之中,触犯了朝廷刑律,被流放夜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好饮斗酒,常作诗歌。
他的诗以想象丰富、气势雄浑、风格豪放飘逸而著称于世。
近人郭沫若曾辑校《李白集》,其注释较详尽。
另有《李太白全集》等。
古体诗包括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等。
内容较为广泛,可叙事,可抒情,不讲究严格的韵律;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就形式上说,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从诗句的字数看,主要分五言、七言两种;从句数上看,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1.检查预习情况。
(正音正形后齐读)2.研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并正音正形后齐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诗并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并强调重点词语的用法及意思。
(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质疑并讨论解答。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4)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结合问题小组讨论后回答)①首联中“远”字用得好在哪里?“下”字能否改为“人”?为什么?②颔联中“随”字用得好在哪里?“入”字能否改为“映”或“照”?为什么?③颈联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结合注释思考本联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与标题中的“送别”无关?④尾联这两句诗中的“送”字用得十分巧妙,既是送别诗的题眼,又是其精髓所在。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
4.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读诗句的深层意义。
5.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离情别绪。
6.创作练习:模仿《渡荆门送别》的形式,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
3.提升思维品质: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1)诗句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分析。
举例:对比不同诗句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
(2)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离情别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亲友的经历?”这个话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的含义,如“随”“入”“怜”等字词的精妙之处,以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掌握诗歌的基本节奏和韵律,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例如,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节奏下体会诗句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如了解李白出蜀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包括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例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既要理解“怜”字表面上对故乡水的喜爱,又要体会背后的思乡之情。
(2)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如“山”“平野”“江”“大荒”等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在诗中的体现。
例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山的“动”(随平野而尽)和江的“动”与平野、大荒的相对“静”的结合。
(2)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新环境的新奇感,又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1)教师先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要注意读音准确、节奏分明、情感饱满。
例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要读出一种轻松、开阔的感觉。
(2)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接着进行个别朗读,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读音错误、节奏不当等进行纠正。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人的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3.领悟诗人情感:讲解诗中的离别之情,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典诗词的背诵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分析意象和领悟情感,让学生对《渡荆门送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0-3课《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诵,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有诵读的兴趣,但大部分同学读诗歌还不能够读出意境,不能很好地领悟诗中的感情,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提高。
另外,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在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指导下说出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节奏美;
2.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情感。
3.1.2学时重点
重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3.1.3学时难点
难点:领悟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提高诗歌的欣赏水平。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渡荆门送别
【第一段:教学导入创设情境】
送别是古今文人墨客常写常新的题材。
那么大家所知道的都有哪些送别诗呢?这样,我来说诗名和作者,大家一起来背诵诗句,准备好了吗?
《赠汪伦》李白,《送友人》李白。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可以直接看出来。
那么,这次“送别”是谁送别谁呢?送别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拭目以待。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诠释诗人的情感变化,从离别之情到豪迈壮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诗歌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如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创设“诗人之旅”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李白渡荆门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渡江的情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教师应设计一系列有深度、有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等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人豪放的性格特点。
-分析诗歌的结构、用词、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渡荆门送别》公开课教
案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
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