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管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及其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
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之后,大家普遍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
在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给出管理概念之后,其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大多数采用管理的定义为: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领导、控制的过程。
随后,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出现了。
对管理理解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说的。
管理是科学,主要强调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管理是艺术,主要强调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
综合而言,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涵义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原则来指导管理活动,从中不断发现与探索管理的规律性。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管理者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像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
管理的科学主要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
管理是一门科学,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运用智慧进行战略层面上的思维和运作,进行一种随机的创造。
艺术,就其本身含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造性,没有实践和创造则无所谓艺术。
管理是一门艺术,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管理者如果只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理论方法,而不注重管理知识和理论方法运用的形式及所要达到效果的过程创造性,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达不到管理的科学性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力量,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是通过分析、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和表达来反映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
尽管科学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都追求真理和美。
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真理,通过实证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而艺术则追求主观的美感,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追求。
尽管真理和美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科学和艺术在不同层面上都致力于揭示和展现事物的真实和美丽。
其次,科学和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造。
科学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和思路。
而艺术则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展现独特的审美观点和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开辟新的艺术领域。
科学和艺术的创新都需要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此外,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观察和思考。
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推断和验证理论,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而艺术则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获取灵感,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展示作品的深意。
观察和思考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它们都需要细致地观察、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此外,科学和艺术在一些领域中相互交织。
科学的发展需要艺术的辅助,比如科学家们通过艺术形象来展示复杂的科学概念,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艺术作品中也常常融入科学元素,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可以利用科学原理来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科学和艺术的交织使得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科学和艺术之间也存在一些分野。
科学强调客观和理性,注重验证和实证。
而艺术则更注重主观和情感,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
科学和艺术在方法和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是相互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自然辩证法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科学与你为友。
这是哈佛大学校训,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不仅让科学与你为友,你还要学会驾驭艺术的手段。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开始朝着统一的方向趋化。
科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观照、实验及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人类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的运用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分化.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两朵奇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手段,是具有不同规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引用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本身不以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从李政道先生的话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在起源角度上看本是同根生,后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艺术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唤醒人么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的情感,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新的抽象;虽然学科的分化使得科学和艺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同济进化,谱写了人类的文明。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科学与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
3.探究自然界中的规律、文化背景和艺术历史对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影响。
4.创造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
5.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和特征2.科学与艺术的相似点和不同点3.艺术史和科学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4.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5.自然规律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性分析6.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实物等方式自己发现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2.跨学科思维:通过跨学科思维,学生主动联系自己所学的领域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实践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创作艺术作品,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互动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并相互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研究成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介绍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和特征,激发学生研究科学和艺术之间联系的兴趣。
2.探究环节:学生利用本节课提供的资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观察分析实物,并尝试总结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3.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
4.创作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开展艺术创作,形成自己的作品和观点。
5.分享环节:学生通过展开课堂汇报、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果等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彼此理解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评价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科学和艺术创意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与艺术,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一直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标。
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而艺术则追求表达情感和创造美。
正是这种追求真理和追求美的共同性,使得科学和艺术之间产生了一种互补和相互借鉴的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
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发现新的事实和规律,而艺术家则通过创造和想象来创作新的作品。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在探索未知领域和突破常规思维方面都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
科学和艺术的创新都依赖于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这种创造性思维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科学与艺术在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上也存在共通之处。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而艺术家通过感觉和直觉来捕捉世界的美。
两者都试图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材料科学家利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结构,从而揭示了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性能。
而艺术家则通过观察光线的变化、色彩的反射和投射来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科学和艺术的观察方式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这种观察能力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绘世界。
再次,科学与艺术在社会影响和推动进步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艺术则通过表达和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来引起社会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科学家的发现使得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通信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艺术作品则通过创造美的表达方式,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进一步促使社会的进步。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推动使得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
总之,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即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追求美的共同愿景。
科学和艺术在创造性思维、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影响和推动进步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
艺术和科学的辩证统一观
艺术和科学的辩证统一观科学和技术性的问题属于逻辑思维,艺术性的问题属于形象思维,科技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实用”和“经济”这两点上,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美观这点上。
这两方面本来是对立的,但建筑学又必须要求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上。
建筑方针的“实用、经济、美观”这三者虽然有着先后的排列,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实用”和“经济”是建筑的物质和首要条件,缺乏了它们,“美观”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前两者作为一种造型的客观形体出现,它就先天地注定不能脱离造型的“美观”而独立存在。
没有“美观”而只有“实用”、“经济”的建筑,可以说是“畸形”的建筑或“不完整”的建筑。
而“美观”的涵义是包涵着艺术和美学的内涵。
泰国SCC,著名建筑家柳士英先生早在1961年,在那个讳言“美”的年代所写的《建筑美》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尤其是经过艺术提炼的美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筑的精神条件……。
”“实用”和“经济”是建筑本身的物质和经济基础的实质内容,起着决定作用。
而“美观”则是通过基础实质而表达出来的建筑艺术形式,这里包含着设计者的思想意识修养。
“实用”、“经济”是建筑的物质条件,这是建筑本质中物质性的一面,而“美观”是建筑的精神条件,也有建筑的精神性本质一面。
因此认为“建筑的本质是工程类,不是艺术”这种看法并非全面。
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愈是合理和美观的建筑物也愈具有“实用”和“经济”的价值。
缺乏这方面知识的人,往往花了很多金钱,而搞出的是很浪费和难看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的科技性又要围绕着如何创造合理和美观的建筑作品,要从更高的层次来考虑和设计。
“实用”、“经济”决定了“美观”,而使建筑艺术只局限于实用美术的范畴,但如果像雨果等文豪将建筑评价成“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以及像简森那样将建筑称之为“巅峰性的艺术成就”来看,那么建筑艺术将远远超出普通的实用美术的意义。
泰国SCC,美观和艺术,建筑的精神本质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于实用和经济基础,使建筑成为每个文明的永恒象征,并且一次一次地被历史所证明。
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部分。
至少在这三种里面。
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的灵魂。
好比将三者比作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艺术便是灵魂,科学是思维与灵感,而技术是人的骨架和血肉。
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共存在一个特定范围内,两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科学提供知识,而技术为这些知识提供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认知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两者是相互辩证的关系,科学中包含技术,而技术也蕴含着科学。
回顾历史,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改变。
即是远古时期,奴隶社会--中古时期和近代--19世纪中叶到现在。
在远古时期,技术起源比科学早很多,技术来源于生产生活经验而非如同科学一样刻意的研究。
此时技术的特点是几乎没有凭借着科学理论来立足的技术手段。
早期科学在奴隶社会产生,但仍然处于经验状态。
出现早期科学的原因是智慧开化,文字语言和大脑分工。
早期科学称之为自然哲学,它与古代哲学融为一体。
在此之中有显着影响力的是古希腊科学,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及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
但此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学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贵族在不缺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会将科学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研究。
而且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使其中一部分得以很好的利用。
当时的科学依赖于技术,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技术水平的限制。
在中古时期和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这个时期,实验方法创立并发展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
科学亦从经验形态转变为实验形态,开始有主动性。
同时技术也开始吸收科学研究的成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但技术仍旧处决于工匠的制造水平。
这里的技术在一定意义上仍旧和科学各行其道。
第三个阶段便是19世纪及其中后期,由于欧洲社会大生产的建立,对科学的需求逐渐增强。
这一时期的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改变。
科学不再依托于技术,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
并开辟了众多新领域。
这一时期的表示便是工业革命。
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作者/出处:日期:[1970-01-01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教育理论界的一个老问题。
如今人们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教学的科学与艺术辩证统一”似已成为常识。
然而只一句简单的“辩证统一”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对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把握,直接决定了对教学活动特性的认识以及对改进教学途径的抉择,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对教学特性的认识还会影响我们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师范教育作用的认识。
一、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的实质与教育上其它的争论有所不同,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中,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很早就被认识到的事实,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
事实上,“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提法很微妙。
有人认为,教学必须有科学作为指导或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是科学。
[1]这是一种嫁接式的提法。
如用盖奇的话来说,这实际上是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的问题[2]。
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以科学成果为基础?教学能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历史上关于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
总体说来,承认教学是一种艺术似乎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对“科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争论较多。
争论的焦点大约有两个:一个是围绕科学在教学上的有效性的问题,即经过科学总结的教学技能技巧能否像科学成果在其它领域那样有效地传授或复制;另一个则是能否对教学进行科学的研究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科学与艺术有不同的界定。
有些人使用严格的定义,“科学使用抽象的概括和数学的公式;艺术使用具体的形式和特殊的映象”[3];而有些人则往往是作为日常用语,并没有严格界定。
另外,英语国家学者在讲教学艺术时,通常使用"teaching",而在讲教学科学时,一般使用"instruction"。
翻译成汉语,都成了“教学”。
这为我们分析教学艺术与科学带来了困难。
浅谈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浅谈科学、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1405404003 廖欢摘要:人类社会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的时候,科学、技术和艺术随之产生。
科学促进社会理论体系与认知能力的进步,技术使得社会生产力提高,艺术,则促使独立的个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和制度产生思想和文化体系。
科学对应的是人类理性的思考,而艺术则是感性的智慧,技术则是直接为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提供资料的直接手段。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的。
在嫦娥奔月这个传说中,艺术化的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未知的渴求和向往。
而明朝万户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火箭来试求飞行的人,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是人类探索迈出的一大步。
知道现代火箭的产生,艺术对于飞天的渴求与科学对于探索的实践与技术对于航空的实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三者本质比较科学首先指对自然领域的知识,拓展后延引至社会、哲学、思维等一系列领域。
科学一词源于古汉语,原意谓之“科举之学”。
至今其已涵盖两方面的含义:揭示自然真相,对自然做理由充分的调查或研究。
宋朝陈亮文献记载:“而科,单独有分类、调理、项目之意,学则为学问、学识”因此近代日本译西方著作在翻译science的时候,即将其译为科学一词,意为不同类型的科学或学问。
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和科学是在一个范围类的,它指将在科学定义下的知识与原理理论加以运用,也就是在现实领域运用无论何种科学得出的理论成果。
技术是表象的,它在使科学成果可视化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
技术对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作用,在技术遇到瓶颈的时候,就需要科学的知识去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艺术的本质于此是最为复杂和难以定义的,其难在于无法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叙述。
在此姑且将艺术定义为是对西现实世界的熟悉和情感的再现。
是人类的一种非凡的活动。
艺术是精神上的,是人类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至少在这三种里面。
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的灵魂。
好比将三者比作一个完整的人,那么艺术便是灵魂,科学是思维与灵感,而技术是人的骨架和血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作业_科学与艺术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科学与艺术——它们会在山顶重逢姓名:段毓学号:SY1615306任课教师:李静静(10班)完成时间:2017年 4 月 5 日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科学与艺术发展史简述 (3)第三章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6)第四章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大家 (7)第五章结论 (8)参考文献 (9)摘要科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均起源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来自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
早期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体的,然而在中间的发展却分开来了,近几十年则有着融合的趋势,并且在一些科学艺术大家眼中,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宛如孪生姐妹。
本文首先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发展状况作了简要的概述;然后对二者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述;再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来发现其相似性;最终则举例一些知名大家,指出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孤立的一种学科,而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两朵奇葩,都是追求真、善、美的。
关键词:科学;艺术;融合第一章引言科学和艺术有点像夫妻关系:他们貌似独立,却大有交集。
而他们的交集点,正是人类创造奇迹的潜伏地。
正如福楼拜所言:“艺术和科学总在山顶重逢。
”Pixar的创始人之一John Lasseter说过:“The arts challenge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s.”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的功用也不能说是改造世间万物的。
甚至是以后科学的发展,在遭遇人类的内心精神之力时,也无法以科学的试验或推演来进一步发展,只能在“人”面前停滞[1]。
科学遭到困境,就只能借助于宗教、政治、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的途径来解决。
其中一个途径便是试图从艺术中寻找交叉的灵感。
当今时代,科学和艺术似乎越走越远。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这句话的前半句竟一语成谶,像是一句精准的预言。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作者:王姝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8期摘要:通过对艺术与科学本质特征的比较,认为艺术是从情感出发对世界美德追求科学是从理性出发对世界真的探寻,两者具有矛盾和统一的辩证关系。
并从中西历史发展中认识艺术可以借鉴、利用科学,科学也可以从艺术中获得启发和生命力,但两者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不能等同,也无法融合。
20世纪初西方文化的渗入对落后的中国曾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以科学为标志的西方文化几乎摄取了所有进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由此而产生了科学与艺术之间最激烈最持久的讨论。
今天已经走过那个中西文化猛烈中撞的特殊年代,在面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艺术不断繁荣我们再度认识艺术与科学,分析两者的本质特征及关系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艺术与科学的本质特征比较对于“艺术是什么"这-重大问题的思考从上个世纪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深入探讨。
[1]林文铮指出:“艺术是事美情绪之结品,或现诸外界的审美情绪。
在图画、雕刻、建筑音乐各种工作之中,则假借声、色、形体、线而实现。
艺术根本是情绪之冲动。
”[2]刘海栗对艺术的界定是:艺术应当不受别人的支配,不受自然的限制,不受理智的束缚,不受金钱的役使,而应该是超越一切,表现画家自己的人格、个性生命,这就是有生命的艺术是艺术之花也是生命之花。
”[3]很多文艺工作者及思想家都对艺术下过定义,除以上认识之外,还有将唯物史观引入到艺术的认识中来最有代表性的是卢那察尔斯基明确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这一命题。
他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是:“就是直接地将作者的观念和情感间接地,是经由作为居民的表示者的那作者,而将居民的观念和感情表现出来的艺术地作品。
”[4]这种将艺术视为观念形态的观点后来影响了毛泽东,他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文艺概括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珠璧交辉——科学与艺术关系探微
个成功 的科学家 , 必然能够打破科 学与艺术思维 的对立 , 在
求真 和幻想 、 理智和情 感 中 自由穿梭 ; 一个 真正的艺术 大师 , 也必 然能 在艺术 创作 的思 维方 式 中伴 有科 学 的逻辑 思维 方
式。
纵 观历史 , 科学家 、 术家 于一身 者不乏 其人, 集 艺 达芬 奇 不仅是著名 的画家 , 还可以称得上是雕 塑家 、 工程 师 、 建筑师 、
两 面。
动 了音乐 艺术的发展 ; 著有 《 相对 论》 十世 纪最伟 大 的科学 二 家爱 因斯坦 , 同时也具备音 乐天赋 , 一名优 秀的小提琴手 ; 是
( ) 者共 同 的基 础 是 人 类 的创 造 力 一 两
科学与艺术 的共 同灵 魂是 追求真理 ,勇 于创新 。没有创 新, 则没有变化 , 没有发展 , 没有生命力 。艺术贵在创新 , 敢于
物理学家 、 生物 学家 、 哲学 家 , 在他 的思想 当中 , 艺术与科学 是 没有距离的 。 因此 , 可以说 , 的艺术作 品就是一件科技杰作 ; 他 德 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提 出乐 音谐和理论后 ,导致 了声乐 理 论研究的重大进展 , 它大大促进 了乐器制造 的革新 , 有力地 推
命 的灵魂 。艺术用创新 的手法 去唤起每个人 的意识或 潜意识 中深藏着 的已经存在 的情感和经验 。 科学更需要创新 , 创新是
艺术的结合 更为紧密。 科学不断创造新色彩 、 新材 质 、 新工具 、 新 方法 , 给艺术家无尽 的推动和激励 。 例如 : 公元前 6世纪 , 毕 达歌拉斯学 派就把最新 的科技运用 到建筑和音乐 中,将琴 弦 长短粗 细与音律 的关 系 的研究运用 到乐器制造 中,将美与某
及艺术实践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2011110136 刘千仞自然辩证法1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呢,其实是相通的,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呢,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弄清楚二者的概念。
只有了解这二者的概念了,才能够进一步讨论这两个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先讨论下这二者的概念。
科学一词,源于中国古汉语,科举之学。
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
因此近代翻译文章中,引入了这个词汇,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随后的康有为,严复都引用了这个词汇。
后来,科学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广泛应用起来。
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呢,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也有很多分类。
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
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是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就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就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机器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就一定是科学。
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浅谈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的科 学 世 界 里 , 千 百 次 地 找 寻 科 学 与 艺 术 的 切 入 点 。从 艺 术 与
科学各 自的发展历史看 , 它们都 是源于一个 出发点 , 不论 中间 有着怎样的殊途 ,最后 又不 约而同地 走向一个 终点——创造 。 而设计 , 正是一 种创造 。设计 , 要求科学 技术支持人们对 事物 ( 或者物体 、 产 品等 等 ) 功能 ( 物质性 ) 的最 大需 要 ; 要求艺 术支
知 的数量关系。如此 , 学生在实例演练中快速 了解 和掌握新知
识 的技 能 和 数 学 阅 读 能 力会 不 断 提 高 。 2 . 建 立数 学模 型 , 提 高 学 生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 就是用恰当的数学语 言表 达已知的
数量关 系和待解决 问题 中的数与量 , 经过合理 的分析 , 按所要
型和一个连续模 型足矣 。 ( 2 ) 选解原则 : 多多益善 。 筛选时 , 劣中选劣 , 优中选优 。 题 目确定后 , 尽可能多地提供答案思路 , 经过细致筛选 , 选 出具有 代 表性和典 型错误 的答案 , 个数越少越 好 , 并选 出一个最优答 案, 以备分析 。 ( 3 ) 分析原则 : 先劣后优 。给 出题 目后 , 带领学生深 入分 析
的一 个 硬 币 的两 面 ” 。 二、 艺 术 的 挑 战促 进 科 学 更 快 进 步 为 了扩 大 世 界 贸 易 ,就 有 了 1 8 5 1 年 举 办 国 际博 览 会 的需
学需要艺术 , 并体现着艺术 ; 艺 术也 体现着科 学 , 且越来越需要
科学 。
一
刍议艺术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科 学 的 涵 义 是 , 学 是 关 于 自然 、 会 和 思 维 的 具 体 知 识 体 科 社
系 , 学 的 目 的任 务 是 揭 示 事 物 发 展 的客 观 规 律 , 寻 客 观 世界 科 探
在 科 学 领 域 的答 案 除 实验 外 是 确 定 的 , 传播 是等 能 量 传 播 。 科学 是一 个 欲 望体 产 出 一个 欲 望 体 的 自 身延 伸 物 . 有 工 具 性 终极 在 具
场 性 。 学 可 以 是 尼采 的 日神 。 科 是矜 严 。科 学 主要 运 用 逻辑 概 念 , 符 号语 言 ,艺 术 主要 使 用 想 象 性 的形 象 思 维 方 式 及 感 性 语 言形
它们 之 间的 异 同主 要 体现 在 思 维 , 言 , 语 践行 方 式 , 最终 目的 方 及
量 等 形 式 的 , 术 的 具 体 实 现 是 在场 者 少 不在 场 者 多 , 术 是 尼 艺 艺 采 的酒 神 . 颠 张狂 素 是 逸境 。艺 术 是 一个 欲 望 体 生 出 一个 新 欲 是
的真 理 , 指 导 人们 去 改 造 客 观 世 界 。科 学 是 以 范 畴 、 理 、 律 并 定 定 等 形 式 反 映现 实 世 界 多 种现 象 的本 质 和 运 动规 律 的 知识 系统 . 在 精 神 性 和物 理 性 上 是 抽 象 与具 体 并 生 的 , 当然 也 有 各 自相对 的独
文彳 匕万
刍议艺 术 与科学 的辩证关 系
孙 荣生
( 西南 大学 , 庆 4 0 1 ) 重 0 7 5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讲稿
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讲稿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演讲稿)沈致隆我今天这个讲座的题目,似乎有点怪异。
因为科学和艺术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科学重理性,具抽象性,艺术重感性,具形象性;科学依靠归纳与推理,严谨,艺术依靠灵感与想象,浪漫;科学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求真,艺术以形象思维方法为主,求美。
在科学和艺术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我将两者相提并论,有人不理解,我需要首先要说明理由。
一、科学与艺术话题的来源科学与艺术并列话题的重要来源,是“钱学森之问”。
2009年11月10日,钱学森去世仅10天,安徽省10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给教育部长的公开信,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来龙去脉,全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要由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去钱学森家里看望他时说起。
在总理向他汇报了航天方面的工作后,钱学森说:“您说的我都同意。
但还缺一个。
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温总理听后频频点头回答:“像您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不仅科学知识渊博,文艺修养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就会谱曲,您也是一样。
可能就是艺术方面的修养,使您的思想更开阔,而现在学理工的往往只钻研理工,对文学艺术懂得很少,这不利于全面发展。
”听见总理赞同自己的意见,钱学森就不客气了,一针见血,坦诚指出了中国教育的致命缺陷:“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科学与艺术的共生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共生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之道。
科学与艺术,一个强调理性与实证,一个追求情感与想象,它们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着我们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与艺术的本质说起。
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方法,它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而艺术则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它通过形式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虽然它们的形式和目的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的表达。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科学与艺术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首先,科学与艺术在创造过程中都需要创新和想象力。
科学家需要发挥想象力来提出假设和构建理论,而艺术家也需要创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科学与艺术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共通之处。
比如,绘画和音乐作品中的色彩、节奏和和谐,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
再者,科学与艺术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上也是相辅相成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艺术作品又能够激发科学家的灵感和创造力。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之道对我们的意义。
首先,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之道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之道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之道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情感表达,让我们成为更加完整的人。
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之道,让我们在追求科学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艺术的重要性。
让我们在实验室中追求真理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在艺术作品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与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共生共荣!谢谢大家!。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在差异性中解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作者:李明霞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摘要: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方式,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都必须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力。
本文通过对艺术与科学本质特征的比较,认为艺术是从情感出发对世界美德追求,科学是从理性出发对世界真的探寻,两者具有矛盾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关键词:艺术;科学;本质;结合一、艺术与科学的本质特征比较对于“艺术是什么”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从上个世纪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深入探讨。
很多文艺工作者及思想家都对艺术下过定义,毛主席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文艺概括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这一观点在建国后,对全中国发生了极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尽管对艺术本质问题的探寻很多,认识也不少,但并没有对它下一个普遍视为真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大致将各种认识归纳成三类:(1)主张艺术是美的表现或者是审美情绪的表现;(2)艺术是生命的表白或者是主观的创造,本能的表现;(3)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由此可见,艺术是人类从情感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去追求美的一种意识形态或者说认识方式。
我们对于“科学”一词的理解,似乎没有分歧,《辞海》的定义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词典所下的定义较一致:科学乃是关于自然法则的知识,包含所有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研究,只要是在客观的、可验证的事实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方法所从事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的范围。
其实科学与艺术也可以被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在世结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科学是寻找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世界的关系。
艺术则在保持和把握人与世界的融合。
科学是求真,艺术是创美;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艺术是感性的,主观的;科学是发展的,前进的,艺术是变化的,丰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数字媒体艺术一班徐夷琦150208139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知识的不同领域,但都难以准确地定义。
两者似乎是独立的,但他们又有一个大的交集。
他们都是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潜在的奇迹。
正如福楼拜所说的,“艺术和科学总是在山顶上。
”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上所说:“我所说的所有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所有的一切都是超越了确切的知识属于神学的学说。
然而,有一个领域之间的神学和科学仍然是由双方的攻击。
”罗素似乎没有想到艺术,也许可以补充说:在科学和神学之间,人类理性的主要诉求是哲学。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又是矛盾的,但通常科学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强调形象思维。
如果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两种思维,让两者相辅相成,那么或许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在几个方面,科学和艺术的评价是相同的。
一个科学家的成就研究的只是数量,艺术家的数量也可以更合理;进一步评价的内涵,是研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艺术水平。
当然,评价方法最好是,看到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的生活水平才能评价,也就是说,只有看到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的生活中的作品达到的高度才能去判断。
自古以来都有科学与艺术、批判与创造。
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上,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分不开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是基于人类的创造力,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在创作过程中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无论是把握世界的理性方式,或与审美把握世界的方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人体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创作主体对知识和审美的强烈愿望,通过艺术想象科学可以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达到对艺术理念的实现。
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幻想,可以打破感性的直觉和情感。
实现跨越式的激情和科学家的艺术家可以作为一个概念,发展新的空间,自然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我们不谈科技的进步、材料、材料、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将促进艺术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发展将促进艺术的创新。
所以,一些时代,科学和艺术的繁荣是同步的。
著名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科学家甚至可以是艺术家,反之亦然。
总而言之,科学是人认识世界,艺术是人认识自己。
但只有全面的认识到周围的世界和自己,才能更好的捕捉到生活中的美,才能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