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北大-彭吉象第4版).doc
《艺术学概论》要点(北大-彭吉象第4版)【本质】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1柏拉图:(“洞穴”之喻)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是对理式的模仿。
%1黑格尔:“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1刘勰、朱熹:《文心雕龙》,文以载道说。
2,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1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相通。
%1尼采:艺术的两种根源是日神冲动(造型)和酒神冲动(音乐),“梦”和“醉”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1宋代严羽:妙悟说。
明代袁宏道:性灵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比它“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特征】一、形象性(非抽象的而是形象的)1.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淮南子,巴尔扎克像)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阿Q正传,水浒,荷马史诗)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照夜白图》)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起源】%1源于“模仿”(亚里士多德: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1源于“游戏”(“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1源于“表现”(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提到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1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弗雷泽《金枝》: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1源于“劳动”(希尔恩《艺术的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名字的信》)%1多元决定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渗透了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及游戏的本能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力量,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是通过分析、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和表达来反映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
尽管科学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都追求真理和美。
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真理,通过实证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而艺术则追求主观的美感,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追求。
尽管真理和美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科学和艺术在不同层面上都致力于揭示和展现事物的真实和美丽。
其次,科学和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造。
科学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和思路。
而艺术则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展现独特的审美观点和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开辟新的艺术领域。
科学和艺术的创新都需要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此外,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观察和思考。
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推断和验证理论,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而艺术则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获取灵感,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展示作品的深意。
观察和思考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它们都需要细致地观察、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此外,科学和艺术在一些领域中相互交织。
科学的发展需要艺术的辅助,比如科学家们通过艺术形象来展示复杂的科学概念,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艺术作品中也常常融入科学元素,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可以利用科学原理来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科学和艺术的交织使得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科学和艺术之间也存在一些分野。
科学强调客观和理性,注重验证和实证。
而艺术则更注重主观和情感,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
科学和艺术在方法和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是相互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让人兴奋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科学与艺术,一个代表着理性和实验,一个代表着想象和创造,它们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但当它们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却能产生出无限的可能性和惊人的效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与艺术是如何碰撞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
比如,艺术家们开始利用科学技术来创作新的艺术形式,比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
而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也开始借鉴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
这种碰撞不仅仅是两个领域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跨界的创新和突破。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科学与艺术碰撞的意义。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或者解决科学难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一起合作时,他们能够互相启发,促进彼此的创新,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进步。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尝试,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勇于尝试不同的领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总之,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是一种美妙的现象,它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惊喜,更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让它成为我们追求梦想的动力和源泉。
谢谢大家!。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让人思考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科学和艺术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逻辑和实证,一个追求想象和感觉,但事实上,当它们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和艺术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是严肃的,艺术是浪漫的,但实际上,科学和艺术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科学家和艺术家都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需要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都需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正是因为这种共通之处,科学和艺术在碰撞的过程中,会相互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促进彼此的发展。
其次,让我们思考一下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当科学和艺术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出许多令人惊叹的成果。
比如,在现代艺术中,很多艺术家通过科学技术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作品,让人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科学领域,一些科学家也受到了艺术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发明和理论。
正是因为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如何让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更加深入。
要想让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更加深入,我们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只有当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够产生出更加有创意和有影响力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地尝试跨学科的学习和创作,才能够真正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在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科学与艺术的碰撞更加深入,让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谢谢大家!。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科学与艺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
3.探究自然界中的规律、文化背景和艺术历史对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影响。
4.创造有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
5.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和特征2.科学与艺术的相似点和不同点3.艺术史和科学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4.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的案例分析5.自然规律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性分析6.科技与艺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实物等方式自己发现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2.跨学科思维:通过跨学科思维,学生主动联系自己所学的领域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实践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创作艺术作品,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4.互动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并相互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研究成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介绍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和特征,激发学生研究科学和艺术之间联系的兴趣。
2.探究环节:学生利用本节课提供的资料和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观察分析实物,并尝试总结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3.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并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
4.创作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开展艺术创作,形成自己的作品和观点。
5.分享环节:学生通过展开课堂汇报、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果等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彼此理解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评价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科学和艺术创意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科技与艺术的演讲稿
科技与艺术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科技与艺术这一深刻
的话题。
科技与艺术,一个代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代表着人类的文化与情感。
它们看似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技给艺术带来了哪些改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艺术
创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让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通过科技,艺术作品可以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仿佛置身其中。
科技的进步也让艺术作品更加便捷地传播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而与此同时,艺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技。
在科技研发的过程中,艺术家
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感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比如,设计一款美观而实用的手机、打造一个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游戏场景,都需要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家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也让科技产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具有人文关怀。
所以,科技与艺术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技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艺术则让科技更加人性化、温暖人心。
正是因为有了科技,艺术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正是因为有了艺术,科技才能更加贴近人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科技更加人性化,
让艺术更加科技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加丰富的人类文明。
谢谢大家!。
科技 艺术 生活
科技艺术生活
科技、艺术和生活三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会结构。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娱乐。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与世界保持联系。
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的重要方式,它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暂时抽身,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和创造力的世界。
艺术形式多样,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它们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启发思考,传递价值观。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产生了许多创新的作品,如电子音乐、数字绘画等。
生活是科技和艺术的最终落脚点,科技和艺术的发展都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解决实际问题,而艺术则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幸福感。
在现代社会,科技和艺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文化娱乐,无处不在。
总之,科技、艺术和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们应该善用科技,培养艺术素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同时,也要关注科技和艺术发展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确保它们造福人类而不是带来负面影响。
简述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1 (2)
简述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摘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既要美,又要实现功能,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技术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
光有艺术性,没有技术,艺术品就不能完成,变得虚无缥缈;但只有技术,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及美妙构思,再先进的技术,也将没有用武之地。
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这着思维与情感。
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科学技术生活需要社会进步正文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产物,那么设计又是什么呢?文艺复兴前后,设计的意义为: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18世纪后期,其意义有所发展,指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20世纪初期,是指进行某种创造的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
张道一先生对这一词的理解非常清晰、透彻:“设计是围绕某一目的而展开的计划方案或设计方案,是思维、创造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最终以某种符号表达出来”。
尹定邦先生在《设计学概念》中也这样说道:“以成品为目的,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相应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确定的经济意义的设计是我们所研究的有明确限定的狭义的设计”。
可见,设计就是对我们生活活动中需要的对象,利用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工艺进行创造的活动。
设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逐渐开始摆脱愚昧和落后,从而产生了各种生活需要,进而产生出了创造,有了创造,设计便随之出现了。
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是密切相关的。
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设计,生活的水准质量是离不开设计的,正是因为有了设计生活中才处处有美的体现,我们的生活也更加美好、便捷。
我们常说“享受生活”,实质便是享受设计所带给我们的愉悦跟美的体验。
这种美的实质便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后的产物。
技术和艺术的概念是一种历史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艺术设计概论精简1
1需要理论造物的原始动力一方面离不开生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动力来自于精神需求。
→动机→行为→目标在这个活动链条中,人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需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阶梯性、宝塔状分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2·西蒙设计科学1969年由赫伯特·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这门学科门类的概念。
他的著名论文《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科学的基本框架,包括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践意义,设计学从此逐渐形成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
基本体系:(1)设计哲理:设计意义、设计的理性、适应性系统论、设计研究方法论等。
(2)设计技能研究:思维、问题求解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思维机制,关于“设计智能”的探讨等;(3)设计过程研究:真实的、普遍的设计过程模式,设计过程中的搜索(寻找设计方案)策略的机制等;(4)设计任务研究:设计任务的可分解性、设计需要目标、设计任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设计任务的表达、设计组织的管理任务、设计者一委托人关系等;(5)设计方法研究(设计技术论):设计的形式逻辑、设计方案搜索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设计过程组织方法、表达方法、计算机应用等;(6)其他专题:基于以上设计理论,结合专业设计知识,研究工程设计、组织设计、社会——经济设计(规划)等领域的特殊问题,建立适合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普遍设计理论课程,探讨设计科学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途径等。
基本框架:设计现象学(Phenomenology)、设计心理学(psychology)、设计行为学(Praciology)、设计美学(Estheties)、设计哲学(Philosophy)、设计教育学(Pedagogy)。
你认为学习科学和艺术哪一个更重要?
你认为学习科学和艺术哪一个更重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基石,科学和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科学和艺术,哪一个更有必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 学习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科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具体来讲,学习科学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制定健康饮食计划、调整自己的生物钟等。
- 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上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技术开发、数据分析等。
-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起源和演化,对于人文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学习艺术的重要性艺术则是人类文化、审美和情感的表达形式之一,艺术可以让我们更加丰富多彩地感知和理解世界,增强我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具体来讲,学习艺术可以:-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等。
- 增强我们的文化修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 增强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3. 如何平衡学习科学和艺术尽管学习科学和艺术都有着自己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平衡二者,让它们相互促进,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些方法包括:- 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以及多样化的科学研究方法。
-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将科学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比如将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数字艺术创作。
-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让科学和艺术的学习相互补充,而不是拼凑在一起或置之脑后。
总之,无论是学习科学还是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价值,要尽可能地平衡二者,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为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质量打造更多元、更充实的人生。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在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理性和实证,一个强调想象和情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与艺术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和艺术是如何交融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同时,艺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灵感和创新。
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中受到了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作品的启发,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可以说,科学和艺术的交融不仅促进了两者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美好和创新。
其次,让我们来思考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我们的意义。
首先,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造力来解决各种问题。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激发了我们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也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科学强调逻辑和理性,而艺术注重情感和想象,两者的结合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最后,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科学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规律和本质,而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情感,两者的结合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体验生活。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美好的状态。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让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创新。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好和创新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谢谢大家!。
设计美学简答
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1)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2)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3)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
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阿尔文·托夫勒归纳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结构的特征:1.标准化特征2.专业化特征3.同步化特征4.最大化特征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1)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2)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3)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1)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
(2)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1)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
(2)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1)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2)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让人兴奋的话题——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科学与艺术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理性和实证,一个强调想象和情感。
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科学与艺术其实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与艺术是如何相互交融的。
在科学研究中,创新和发现往往需要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能力,这正是艺术所擅长的。
比如,爱因斯坦在发现相对论时,就是通过对音乐和哲学的思考来启发自己的科学思维。
而在艺术创作中,科学的知识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灵感和素材。
许多艺术作品都是受到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启发而创作的,如电影特效、数字艺术等。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益处。
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帮助科学更好地传播和普及,比如科学展览、科普漫画等。
此外,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创新和探索,这也为两者的交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可以激发我们更广阔的思维,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
同时,它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去探索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之处,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们一起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科学与艺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它们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发现和创造更多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之美,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谢谢大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时间、地点、基本状况 2 代表人物、代表作):1“水晶宫”工业博览会: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工业博览会,由于在水晶宫展览馆中举行的,所以称“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
它一方面全面的展示了欧洲和美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业设计中各种问题从而刺激了设计的发展。
2 拉斯金、莫里斯和工业美术运动拉斯金的思想基于对手工业文化的怀旧感和对机器的否定而不是努力去认识和改变现有的局面。
他认为只有幸福和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好设计,而将粗制滥造的原因归罪于机械化批量生产,完全否定了工业产品可以具有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莫里斯继承发扬了拉斯金思想,在他的影响下英国发生工艺美术运动。
1 作为现代设计的伟大先驱,他不仅把设计改革理论家的理想变为了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使设计超越了美学的范畴,把设计看成社会问题的一部分2他不憎恶具体的机器,他认为劳动分工割裂了工作的一致性,因而造成了不负责任的装饰,他为自己的新居设计制作家具,身体力行的用自己的设计作品宣扬设计改革3 莫里斯继承了拉斯金忠于自然的原则,并在美学上和精神上都以中世纪为楷模,发展了装饰与功能关系的思想。
3工业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1880-1910 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各种欧美国家形成设计革命的高潮,对后世现代设计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1 产生于艺术家的“良心危机”,“忠实于材料”,将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活动基础。
2 对机器的态度很暧昧,也追求手工艺也同意机器的无法避免。
)代表人物:1882马可穆多“世纪行会”1888阿什比“手工艺行会”渥赛典型工艺美术运动材料——英国橡木,出版《工作室》杂志——工艺美术运动的喉结,创作许多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语言。
渥赛的作品不但继承了拉斯金、莫里斯所提倡的美术与技术结合以及像哥特式和自然学习的精神,并使之更简洁大方成为工艺美术运动设计的范例。
4风格派1917-1931 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从立体主义走向完全抽象,对20世纪的现代艺术、建筑学和设计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试论产品设计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
试论产品设计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产品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活动。
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融合,在产品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艺术设计为产品增添了美学元素和人文气息。
本文将就产品设计中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一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科学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托。
产品设计首先要求产品具备科学技术支持,才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
科学技术包括材料学、工艺学、结构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
科学技术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产品的结构、原理和功能,为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师可以准确地测量、考察和分析产品设计所需的各种技术数据,以便更好地完成产品设计。
科学技术还可以帮助设计师增加对产品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支持,帮助设计师选择具有合适性能的材料,以满足产品的性能需求。
在产品的造型设计过程中,科学技术也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产品的形态和结构。
科学技术在产品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产品设计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
其次我们来讨论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艺术设计是产品设计的灵魂,是产品设计的美学来源。
艺术设计为产品增添了美感和表现力,使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美观程度往往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情况,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艺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设计包括造型设计、色彩设计、纹理设计等多个方面。
艺术设计为产品赋予了独特的视觉形象,通过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审美眼光,产品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采。
艺术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外观美感,更能够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给产品赋予更多的个性化和情感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品的艺术设计更是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者:冯士超夏炎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18年第10期作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1 6年间(1974年-1989年)受到邓小平14次接见的华裔科学家。
当然,李政道也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
李政道不仅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为推动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成功举办、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立等改革开放之初的重大战略举措,都与李政道的建议直接相关。
这些重大建议都是由邓小平亲自采纳和拍板而定的,在科技史上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十年来,为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李政道可谓迎难而上、不遗余力、义无反顾。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方面建树颇多。
但物理并不是他兴趣的全部,他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特别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上造诣极深。
古今中外,大科学家钟爱艺术,是一个普遍现象。
李政道不仅精于绘画,而且对中国传统工艺,诸如陶瓷、丝绸等也颇有研究心得。
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艺相通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及其对真理普遍性的永恒追求,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
科学与艺术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那就是追求普遍性、永恒与完美。
“我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但酷爱艺术,对绘画、陶瓷、书法、雕塑尤为钟情”,李政道这样描述自己。
他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爱好,促使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李政道认为,中国陶瓷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一格,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开了先河,影响深远。
中国陶瓷从原料选配、造型创作、装饰加工、烧制成型,整个过程都有自己一套独特、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技术程序,是一个极丰富的文化宝藏。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成就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 已有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数学l.《九章算术》(l) 内容: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 地位: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②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 计算工具:最早是算筹, 后来演变为算盘。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天文历法l. 天象观测(l) 中国古代留下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 天文学家石申,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后人辑成《石氏星表》。
(3) 制成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2. 历法: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知识点总结:农学与医学成就项目类别书籍作者(朝代) 地位农学《氾胜之书》氾胜之(西汉)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四大农书强调精耕细作。
《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农书》王祯(元朝)《农政全书》徐光启(明朝)医学《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 被誉为“万事宝典”《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简述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演讲稿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和艺术,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却在许多方面有着深
刻的联系。
科学是理性的追求,而艺术则是感性的表达,但二者却
可以在许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首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激发创造力。
科学需要创新和发现,而艺术则需要创作和表达。
当科学家和艺术家们相互交流,相
互启发,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和方法,从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学的发
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工具,比如数字技术为艺术
家们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方式,生物科技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加丰富
的材料选择。
而艺术则可以让科学更加生动和富有情感,比如科学
动画可以让抽象的科学概念更加直观和易懂,科学插画可以为科学
知识增添更多的趣味和想象力。
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科学培养了人们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艺术则培养了人们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当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加完善的个体。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更需要能够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人才。
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也多多关注艺术,让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的本质(1)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是人类的审美欣赏或创造活动。
科技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自然,社会,自我)的活动。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进一步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比如乐器音色的改进,特色摩天大楼的落成... 当然同时随着艺术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力内驱力,比如,建筑艺术对于起重机,吊机的发明实在有着直接的关系。
有时候科技就是艺术。
科技玩转得好的科学家,比如麦克斯韦对于光速的测定极其巧妙,堪称艺术。
又比如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与人们的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当然科学技术并非时时与艺术向右。
就算再精确的计算机也画不出凡高的“自象画”,就算运转再快的电脑也不一定能下赢围棋的高段位高手。
科技与艺术就像是两个亲兄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鼓励之下改变着自己却又不失本性。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
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
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
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
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
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
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
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
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
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
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
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
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
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
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
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
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
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
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
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
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
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
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
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
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
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
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
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
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科技的进步推动着艺术的发展摘要: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的发展与异变始终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技术的进步包括艺术工具、材料、载体、传媒的更新与使用。
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隅,艺术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社会经济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则又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更新了艺术形式的深广性,同时也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
总之,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密不可分。
关键词:科技的发展,艺术的进步,关系密切。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看法。
对于艺术,有的人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有的人却认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家们对艺术的不同的诠释,而我却认为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才是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最离不开的还是科技的进步。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每个时期的艺术品都自成一派,这更加证明了艺术的发展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起初古代的陶器是制陶者用手捏塑的一些简单是实用器皿,成品上常常带有些指纹。
后来用工具代替了手,这不仅对于当时靠劳动来生存的人们是一种质的飞跃,更是艺术创作上的一项重大转折!因为技术的进步,陶器由一开始的土陶到后来风格粗犷、扑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再到瓷陶的产生。
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不断提升,不断向往着更美好的艺术品,所以会想方设法的让现有的技术更加的完善,让艺术品更加的完美。
正因为有这个动力,人们不断创新,不断钻研更先进的科技,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
衣食住行是从古至今人们生存的根本条件。
用的在进步,住的必定在进步。
人们从山洞里搬进了小草屋,后来住进了泥土房,再后来会造瓦了,就开始盖亭阁楼台,让黄鹤楼闻名于世界!再后来,人们学会了制造砖块和混凝土,就住进了用砖和混凝土建造的小房子里。
最后钢筋在建筑界站稳了步伐,成了高楼大厦的必备品。
这些材料的进步让人们的住房进步,让建筑物也开始变得精美,变得赏心悦目。
鸟巢的建造,水立方的崛起,世博会上宏伟的中国馆,栩栩如生的瑞士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造型,都是用最新的科技材料才得以建成,人们才能产生那么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