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阅读练习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阅读练习

《新闻两则》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2.第(5)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3.第(8)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4.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卷风横扫佛州时速逾330千米致38人死亡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23日电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和东部23日遭到多起龙卷风袭击,造成至少38人死亡,10人下落不明.250多人受伤这场暴风雨从墨西哥湾的塔帕湾登陆后,横扫佛罗里达中部大陆,有些龙卷风的风速高达每小时330多千米暴风雨经过之处,房倒屋塌,大树被连根拔起,甚至街头停放的汽车也被掀翻据估计,约13.5万多居民的供电被中断,奥西奥拉县和奥兰治县有300多所房屋遭到破坏,一个7 000多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成为废墟有关方面出动了直升机进行紧急救援佛罗里达的部分地区已宣布实行宵禁,并采取了紧急措施以减少龙卷风所造成的损失据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已派出联邦紧急管理局的有关人员前往这一地区视察受灾情况1.说和篇消息的标题是标题“时速逾330千米,致38人死亡"是消息的;作用是2.消息中导语部分概述了什么内容?3.消息中主体部分叙述了什么内容?4.消息中所列举的数字有什么作用?5.试分析消息中加点的词语“据估计”“据报道”的含义表达交流“新北京,新奥运”“中国如有一份幸运,奥运将添一片异彩”,这些是申奥的宣传标语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一条宣传标语。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第一课新闻两则【基础练习】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荻港( ) 溃退( ) 芜湖( ) 泄气( ) 诸县( ) 企图( )阌乡( ) 豫皖( ) 襄阳(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2.组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切断攻势纤夫芜湖B.抵抗拒决胁定督战C.封琐策略潢川阻隔D.阻遏消耗隐固放弃3.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选择义项。

(1).锐不可当( ) A.锐气 B.锋利 C.急剧(2).负隅顽抗( ) A.背弃 B.依仗 C.失败4.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 )(2)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

( )(3)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 )(4)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5.填空。

(1)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事件发生的、、。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结语。

(3)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地揭示新闻的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它用充足的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和。

【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4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5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 鲁教版五四制(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 鲁教版五四制(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 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新闻两则》教学实录(片段)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

师:对。

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生齐:写成新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生齐答:想。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谁还说?(无人举手)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

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2018最新试题资料-《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

2018最新试题资料-《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
5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要塞()当做()uì()退suí()靖区瓶塞()锐不可当()xiè()气è()豫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余部拒绝阻遏减租减息
B.微弱督战茂盛孤立据点
c.渡江扩展馁靖区毫无斗志
D.业已荻港抵抗阌乡
3.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注意它结构的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消息一般以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二、阅读题
(一)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还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

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后习题

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后习题

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后习题《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后习题》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一课消息二则课后习题1.给下面词语标示拼音:芜湖荻港溃退泄气渡江要塞业已铜陵横渡江阴经营锐不可当简介“新闻”:(1)定义:(2)特点:(3)结构:(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研读品味】3.解题。

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的所包含的六要素。

何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消息新闻五部分: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结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根据所学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新闻:第一课新闻两则的课后习题这篇文章共1654字。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3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建瓴()磅礴()溃退()阻遏()要塞()歼灭()锐不可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⑵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⑶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

绥靖:3.新闻的三个特点是⑴;⑵;⑶。

4.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⑴标题说明对象是:⑵标题说明的数量是:⑶标题中最有气势的词是:⑷标题的主要特点是:5.一篇新闻,通常包括、、、、等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是、、。

6.请用恰当的语言修改下列各句。

(从表达效果、感情色彩方面考虑)⑴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段。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考虑)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8.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一句更恰当,说说理由。

⑴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⑵到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可渡完。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③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④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⑤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答案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答案
11. 角度:可评价英雄壮举,也可抒发为祖国强大而努力之志。12. 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不同意。战争就像恶魔一样,它吞食着人民的肉体和心灵,使和平化为乌有;也造就了许多丧心病狂的战争狂魔,干出许多惨无人道的事来;战争还可以使人们变得贪婪,想以战争换取金钱、地位、荣耀,而不顾他人性命,乱杀无辜。总之,战争不是什么好事,它只会让有些人贪婪和残忍,让更多的人民遭受痛苦。
6. (1) 依时叙事(2) 详略得当(3) 叙议结合(4) 去粗取精(5) 语言极富特色。7. 主要信息:日本篡改教科书,企图否认侵略的历史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资料表明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一小撮反华分子“晋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新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只有建设我们的祖国,使他日益强大起来,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意对即可)8.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所提三点要求,言之成理即可。9. 第1段,第2、3段10. 电头时间地点真实及时11. 围绕着“要和平,不要战争,伊拉克人民是无辜的等”来组织语言。12. 心系他人,拾金不昧的品格;词语有“突然发现”“竟是”“粗略估计”“马上”13.(1) 4月29日晚。(2) 公安治安分局城西派出所。(3) 司机董兴强。(4) 董兴强拾金不昧,与民警多方查找失主。(5) 直到昨天下午,20余万元巨款仍无人认领。14. 因特网、酒吧、茶吧、托福考试等。
5. 示例:①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②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 长征》)④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6. 示例: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7. 线索8. 战斗的最前线上,女性出现比较少,因此女卫生员的出现使战士们大为吃惊,从侧面烘托出女卫生员的勇敢。9. (1) 表示她在做出抉择前内心的矛盾。(2) 她明白了他抱起炸药包要与敌人的碉堡同归于尽。(3) “雕塑般”表明连长听说他们是夫妻后非常震惊,对他们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基础练习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基础练习

《新闻两则》基础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锐不可当要塞阌乡绥靖A. dǎnɡsài shòu tuǒB.dānɡsāi wén něiC.dǎnɡsài shòu suíD.dānɡsài wén suí2.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1)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4)可做屏障的险要地方( )3.下列各句中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B.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C.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D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4.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连云港日报5月12日讯在600平方米的舞台上先变出一架30米长的飞机,然后瞬间将其变得无影无踪,眨眼之间,飞机又在距离海滩500米外的海上出现这精彩的一幕将于6月底在我市连岛上演这一大型魔术节目由我市杂技团团长、魔术家汪其魔主创,曾获全国魔术大赛最高奖——金菊奖,因舞台太小而不得不放弃了今年的央视春晚省委书记李源潮听说汪其魔要在连岛表演“海上大变飞机”这个魔术后,称他是“我们江苏人的骄傲”5.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小标题(15字内)据新华社三峡工地5月20日电 2006年5月20日14时整,经过34小时的连续浇筑,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顺利收仓,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核心,总浇筑时间为3 080天,海拔高程185米今年汛期,大坝开始全面挡水,长江中下游l 500万人、150万公顷良田从此可以解除洪水威胁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后,还将在发电、通航、旅游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鲁教五四语文七年级下1 新闻两则 学案

鲁教五四语文七年级下1 新闻两则 学案

1 新闻两则☆课文导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芜.湖(wú)阌.乡(wén)荻.港(dí)鄂.豫区(è)溃.退(kuì)锐不可当.(dānɡ)歼.灭(jiān)要塞.(sài)二十八宿.(xiù)绥靖..(suíjìnɡ)阻遏.(è)杜聿.明(yù)二、词语释义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

溃:溃败。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炽烈:旺盛猛烈。

屏息凝神: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

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三、语句解读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4.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1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自读目标:—■.知识目标: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二.理解目标:新闻主体内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结语)与新闻中心的关系。

试卷内容:一.整体把握1 •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中______ 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_______ 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事件的发生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 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______。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 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 军、_______ 军、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 。

(只需填分句)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1)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2)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3)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

”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以某一则为例)(4)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 .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2 •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 .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二.片段阅读理解(一)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B.锐不可当.(dānɡ) 要塞.(sài)C.阻遏.(jié) 鄂.(è)D.绥靖..(suǐjīnɡ)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二、提高部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答案(2)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答案(2)

(山东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配套练‎习册七年级‎下册主要参考答‎案及提示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1. díâxi‎ù绥溃2. (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2)消灭3. ACDCA‎4. (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引题主‎题(2)记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5. (1)“较为”二字说明词‎语运用程度‎上有差别。

(2)“很”字说明的程‎度反映出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

6. (1)依时叙事(2)详略得当(3)叙议结合(4)去粗取精(5)语言极富特‎色。

7. 主要信息:日本篡改教‎科书,企图否认侵‎略的历史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资料表明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正‎显出复活的‎苗头,一小撮反华‎分子“晋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历‎史,否认他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新‎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只有建设我‎们的祖国,使他日益强‎大起来,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意对即可)8.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所‎提三点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9. 第1段,第2、3段10. 电头时间地‎点真实及时‎11. 围绕着“要和平,不要战争,伊拉克人民‎是无辜的等‎”来组织语言‎。

12. 心系他人,拾金不昧的‎品格;词语有“突然发现”“竟是”“粗略估计”“马上”13.(1)4月29日‎晚。

(2)公安治安分‎局城西派出‎所。

(3)司机董兴强‎。

(4)董兴强拾金‎不昧,与民警多方‎查找失主。

(5)直到昨天下‎午,20余万元‎巨款仍无人‎认领。

14. 因特网、酒吧、茶吧、托福考试等‎。

2诗两首1. zházh‎ügǔgū‎2. (1)田间“爆炸着生命‎的热与力”(2)小说、散文、戏剧3. 引用出自敌‎人之口,应用残暴、讥讽的语言‎朗读,以激起听众‎的愤恨之情‎。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烟台市黄务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及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方法: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设计
一、交流互动:
1、小组成员间交流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二、考考你:
1、给加点字注音:
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高屋建瓴()、荻港()、击溃()、歼灭()、星宿()、阌乡()、杜聿明()、
2、对于“新闻”,你了解多少?
(1)、新闻的要素:
(2)、①新闻结构的几个部分:
②怎样才能快速找到一则新闻的这几个部分?
三、准备向你的老师和同学报道两则新闻的内容,看看谁会成为未来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候选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四、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而今,战争的烟火仍没有停息,有多少人无家可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请你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学习新闻的写法,报道你身边的一件或感人、或新鲜、或离奇······的一则新闻。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

经典模板 (133)《新闻两则》课课练

经典模板 (133)《新闻两则》课课练

《新闻两则》课课练二、给下面的形似字组词。

⑴锐()税()⑵荻()获()⑶哀()衰()⑷歼()纤()⑸溃()遗()⑹蓑()衷()三、解释下列词语,并分别造句。

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四、选词填空。

(1)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安庆、芜湖线。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3)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

A.越过B.经过C.突破D.冲破E.偷袭F.击溃五、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1.“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六、拓展阅读。

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仪式在法国隆重举行新华网阿罗芒什(法国)6月6日电(记者王敬诚杨骏)法国西部沿海小城阿罗芒什6日下午风和日丽,彩旗招展,来自16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数十个国家的几千名来宾在这里举行仪式,隆重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战役——诺曼底登陆60周年。

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仪式。

美国总统布什、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等14个二战盟国的现任领导人出席了仪式。

德国总理施罗德和俄罗斯总统普京60年来首次应邀参加这项纪念活动,引人瞩目。

当年参加诺曼底战役的14个盟国的近千名老兵作为特邀佳宾出席仪式。

当地时间15时40分,伴随着雄壮有力的军乐,来自上述国家的142名二战老兵胸前佩戴军功章,精神抖擞地步入会场,受到了来宾的热烈欢迎。

希拉克总统向盟国老兵每个国家一名代表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希拉克随后致辞,他对当年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将士们表示感谢和钦佩,并呼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法律、自由、正义和民主的国际新秩序。

希拉克指出,任何人都无法阻止这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无法阻止欧洲的联合与统一。

在希拉克讲话后,14国的部队举行了盛大的海陆空阅兵式:步兵以整齐的纵队在昔日的战场上正步行进,50多架战机从空中呼啸而过,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和英国一艘大型供给舰等组成的特混舰队破浪前进,充分展示了欧美的现代化军备和军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教育。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等级森严。

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文体,要让学生对这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

【学法指导】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资料链接】(时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学习过程】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1、六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与结果:2、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1)你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句话从哪几方面概括了本文内容?(2)文中的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这两句话又是从哪几方面概括本文内容?(3)语前面括号里的内容起什么作用?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提问:我们说导语是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这篇新闻中的导语是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的?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6). 品味语言:用“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一课一练

1新闻两则一课一练

1 新闻两则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绥.靖区()歼.灭()锐.不可当()击溃.()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所记的对象:所写军队的数量:所叙的地点:最有气势的两个词:主要特点:“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4、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5、区别下句中加点的词: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

..及击溃6、在下列句子的重读词语下加点。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8、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

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给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

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

他们计划在2001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03年完成向家坝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期在三峡工程结束时,根据电力市场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有序开发,实现建设三峡工程、开发长江流域的目标。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课《新闻两则》同步练习(鲁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一、以下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选项是〔〕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B 馈退〔kuì馈败〕C 消灭〔jiān消灭〕二、填空。

新闻,又叫,要紧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至。

主体是从至。

三、阅读。

〔一〕此种情形,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专门大关系。

国民党的宽敞官兵一致期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专门泄气。

这段文字要紧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二〕分析以下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不含:均是:2 此处敌军抗击较为坚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消灭及击败一切抗击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然:一切:四、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咨询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讲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专门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讲:〝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专门喜爱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专门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幽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假设带小孩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小孩乐得直跳。

大伙儿都讲,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专门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适应联系在一起。

七年级语文新闻两篇同步练习1

七年级语文新闻两篇同步练习1

《新闻两篇》同步训练吴有宏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溃.退()要塞.()金融.()镶.嵌()瞩.目()肃穆.()噙.满()媒.体()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恢复遗退瞩目泻气微弱金融业己贸易3.对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百年沧桑(表示世事变化巨大)B.瞩目(注视)C.媒体(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D.循序渐进(遵守、依照)4.感情色彩分别与“牺牲—死亡—完蛋”相同的一项是()。

A.团结—连接—勾结B.联合—结合—纠正C.梦想—空想—泄气D.挺进—冲破—突破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填空。

(1)消息一般由标题、、、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从新闻的结构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正文部分包括和两个部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包括、和三个部分。

6.新闻的特点是“真”、“新”、“简”,就是“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你能说出下列语句各体现哪一点吗?(1)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2)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3)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1)文段报道的主要内容是:(2)文中加点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此句从侧面写出了:(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一句中的“不料”应怎样理解?【参考答案】1.kuìsàiróngxiāngqiànzhǔmùqínméi2.遗—溃泻—泄己—已3.C4.A5.(1)导语、主体(2)导语、主体;导语、主体、结语6.(1)真实性(2)及时性(3)简明性7.(1)东路军和西路军的渡江情况。

《新闻两则》精选习题2

《新闻两则》精选习题2

《新闻两则》精选习题21、给加点字注音,依照拼音写汉字。

锐不可当.()歼.()灭星宿.() kuì()退豫wǎn() suí()靖2、按要求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确实是的六要素,即、、、事件的发生的、、。

②新闻的特点一样有:;;。

③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3、品味语言,对加点词作简要分析。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第一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此处敌军抗击较为..坚强。

二、课内精读。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都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刻内,除(击败、消灭、消灭、打垮)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确实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复原和建立.....了稳固的依照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依照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

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

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

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点军一年多猛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进展。

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跑。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5、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6、“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点军一年多猛烈战争的消耗以外”中的“消耗”一词的意思本指物质和能量上的减少,那个地点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缘故要如此说?7、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8、文中加点的“复原”和“建立”的位置能否互换?什么缘故?9、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三、美文美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是()
A 锐不可当(dǎng阻挡、抵挡)
B 馈退(kuì馈败)
C 歼灭(jiān消灭)
二、填空。

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等几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从
至。

主体是从至。

三、阅读。

(一)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分析下列句中加黑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四、选做题。

我们的老顾问余凤英离休了。

她老早就说过,离休的时候要送给我们一件注着特别感情的礼物。

那天她来了,抱着一盆自己亲手栽培的马兰花,把它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深情地说:“马兰花,一看到它我就不由想起了延安。


余老太太是个“老延安”,特别喜欢马兰花。

她家的小院里从不种玫瑰,也不种丁香,更不种什么柱顶红之类,却栽种着一簇簇的马兰花。

春天,马兰花蓬蓬勃勃地生长,十分惹人喜爱。

特别是那修长苍劲的叶子,托着盛开的蓝而带有紫纹的花瓣,活似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花虽不艳,却散发着沁人的清香。

这时候,余老太太的心就像盛开的马兰花,温柔的笑总是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

你若带孩子到她家作客,她准会拿出好多用马兰花编成的小动物,诸如花蝴蝶、青蛙、鸽子等等。

孩子乐得直跳。

大家都说,余老太太与马兰花有着特别的感情,并把这感情与她不肯随便扔掉半块纸头的老习惯联系在一起。

可谁也说不清这事的缘由。

最近我才了解实情。

当年余老太太大学刚结业,地下党把她从上海送到延安。

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边区纸张奇缺,组织上把她分配到一家印刷厂工作。

当时的用纸要自造。

每一天,她把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手做好的纸浆刷到粉白光滑的墙上,干了再取下来,拿去印报纸,出刊物书籍,如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和党的文件。

巴掌大的纸头都十分金贵,谁也舍不得扔掉。

余凤英那时逐渐与马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除了培育马兰花,还学会了用马兰草编制各种各样的玩具,送给延安的孩子……
□→□→□→□。

马兰花热烈地开着。

那墨绿的叶子,那略带紫纹的蓝色花朵,朴素而雅洁。

1 文中□→□→□→□应填入下面四句话。

请在题后的方框内依次填上最合理的序号。

①她的马兰花留在办公室的窗上。

②余老太太离休了
③还是闪烁千秋万代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的一种进取精神
④那不只是一盆花
这四句话的顺序应是:□→□→□→□
2 标点运用。

①文中“老延安”加引号的作用是。

②关于文中第三自然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下面有两种意见,其中正确的一种是。

A 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B省略号后面还应当再加一个句号。

3 修辞方法。

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比喻词是(),喻体是()。

4 下面是关于这篇短文中心意思的概括,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了马兰花清香而朴素的特征。

B 说明余凤英喜爱马兰花是为了用马兰草给孩子编制玩具。

C 表现了余凤英晚年非常怀念在延安的生活。

D 表现了老一辈意味深长地把奋发向前的进取精神传给下一代。

五、作文。

1 范围:写人的记叙文。

2 要求: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活动)与侧面描写(人物衬托)相结合的方法,夹叙夹议,来刻画人物。

3 参考题目:①受人尊敬的(老校长)②为四化争分夺秒③好(爸爸、妈妈、奶奶……)
④他(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⑤他(她)变了⑥(人物的个性特点)的(称呼)【例文】
生活的浪花
——黑色的送煤老汉
汗水淋漓不止。

黑色的汗水,带着黑色的煤尘,沿着铜黑的脸膛,渗入了黑色的纹沟;乌黑的大手,紧紧地攥着油黑发亮的车把;黑色的身躯,拉着黑色的煤车。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送煤老汉,正艰难地拉车上桥,敦实的腰背躬成了直角。

潮湿的路面上,留下了一长串黑脚印和车辙印——一条老汉辛劳的轨迹……“直角”终于恢复原状了,老汉停车抹了一把汗,凝视着前方,黑眸子闪出了欣喜的光芒,接着,他又下桥上路了。

他太平常了,平常得如同大海里的一朵微微的浪花,不炫耀,不引人注目。

“啪!”两块蜂窝煤颠出了破旧的木格,一沾地,便四分五裂了。

老汉丝毫没有察觉,依然前行。

他又聋又哑,世界对他说来,永远是悄然无声的。

车辆碾着残存的碎煤块,轮底扬起一阵阵黑雾,路面上便出现了数道交错的渐渐淡去的墨线。

老汉拉着煤车,走大街,穿小巷,挨家挨户地送煤。

他没有文化,既聋且哑,长年累月地送着煤,淌着汗。

拉着满载的煤车出店,拖着空车回店,再装,再送,他就是这样毫无怨言地终年操劳着。

人们对他也都怀有特殊的感情,虽无需启齿道谢,但每次总是向他报以感激的微笑,或送上一杯解渴的茶水。

老汉满足了,每当这时,他才深深感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人们需要他。

于是,送煤的疲劳被甩到脑后,他又信心百倍地拉车启程了。

然而,他终于感到老了,虽说退休年龄刚过,他想到过退休,但煤车还没有新主人,人们依然需要他,他也乐意坚持下去,但年龄终于使他力不从心了。

一天,送煤途中,一阵目眩,他栽倒了……
洁净的病床上,躺着这位黑老汉倔强的身躯。

他微微地睁开了双眼,望着周围的人们,望着那些店里的年轻人,目光深情而灼热,青筋直暴的大手,颤动着。

他那期待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些青年身上,双唇一张一翕,喉结蠕动着,发出断断续续的几声嘶哑的“啊啊”声,略略抬起手掌,紧紧地握着青年们的手……
洁白的床单蒙住了黑老汉的身躯。

从此,周围的居民只得顶风雨,冒寒暑,自己拉煤了。

人们拉着黑老汉拉过的煤车,艰难地上桥,走街穿巷,每个人都在怀念着这平凡的黑老汉。

“他如此平常,却又如此重要啊!”望着那油黑发亮的车把,店里的青年们深沉地思索着。

……
答案:
一、C
二、消息、电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三、(一)议论。

这段议论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

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

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二)1 百万:从内容看,中路30万,西路35万,东路35万,约合百万。

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人数,同时,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

不含:不包括。

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

均是:都是。

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战绩辉煌。

2 较为:比较。

与上文中路军、西路军相比,抵抗比较顽强。

同时呼应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做了垂死挣扎。

然:但是,表示转折。

充分写出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气概,也说明敌人的抵抗终究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一切:所有的。

写出敌人失败得非常彻底,说明人民解放军力量强大。

四、
2 ①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②A ③依次是:似(或“活似”),乳燕的小嘴(或“小嘴”、“一张张乳燕的小嘴”) 4 D
五、见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