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2-02-28T09:46:22.68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沃静于志强

[导读]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们感到不了解和一时无法解决的一种境况。

沃静于志强(夏津县第六中学山东夏津253200)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们感到不了解和一时无法解决的一种境况。“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在生物教学中的不断探索,我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有了明确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阶梯式问题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

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这些较复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看上去无法解决的内容,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的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阶梯式问题情境,建立一定的难度梯度,让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拾级而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解答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深处,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2.辐射式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一节内容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能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那么,统一性的另一些方面是什么呢?

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寻找与此问题有联系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1)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可找到;

(2)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循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3)生物界起源于非生物界;

(4)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非生物的环境条件。

3.全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和教师在新课中的教学活动或多或少地怀有好奇心,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牢牢地把握这一有利时机,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以满足强化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创设与课堂教学初始时的整节内容概要性的问题情境称“全课问题情境”。

如在讲授《猪肉绦虫》这节课时,首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猪肉绦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使学生了解到猪肉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内,幼虫寄生在猪体内,猪肉绦虫对人和猪的危害比较严重。接着就提出了如下三个全课情境问题:

(1)猪肉绦虫有哪些适应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为什么猪肉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内,而幼虫却寄生在猪体内?

(3)怎样预防猪肉绦虫?

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全课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

4.比较式问题情境

针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采用创设“比较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在讲授“生物的种间斗争”时,对竞争、捕食、寄生三种关系,若设问三者的概念如何,学生只会照本宣科,但如果同时要求他们对三种关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就会通过思维加工理解得更深刻。类似这样的知识很多,比如向光性原理与顶端优势原理、遗传信息与密码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等,均可采用这种方式。实践证明,创设“比较式”问题情境,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区分易混淆的知识。

5.从日常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与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的一门功课,很多知识可以直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当学生觉得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时候,才能使他们的好奇心理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在兴味盎然中做到张弛有致,在思维拓展的良性循环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水肿的原因”前,提到一个生活现象“绝食减肥反而会让人看起来更胖”,由于这个现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进而他们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绝食减肥不是让人瘦,反而会让人更胖呢?”接着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并设计下列“引发式问题”: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哪种物质的含量有关?

(2)如果不长时间不摄入食物,血浆中的什么物质会减少?

(3)这时血浆渗透压会发生什么变化?

(4)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哪个结构的水份会增加?为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通过《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并互相讨论以上4个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6.通过实验演示的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如在讲授“滲透作用”时,可当堂作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先让学生观察表皮细胞正常状态时显微镜下的情况,然后观察在30%蔗糖溶液时的变化以及又在清水中复原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滲透作用原理的讲解,学生就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对滲透作用也

能理解得透彻、准确。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