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

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思乡的诗句——《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原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有感》鉴赏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
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全诗翻译赏析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全诗翻译赏析“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两句大意是:共看天上的一轮明月,理应伤心落泪,分居五处的手足骨肉,此时都有同样的思乡之心。
在兵慌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
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飘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挚的思亲名句。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参考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
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 月有感》及赏析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及赏析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所以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
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能够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叛军,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及赏析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作者:白居易朝代:南北朝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译文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诗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
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
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
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
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共看明月应垂泪注释

共看明月应垂泪注释
《共看明月应垂泪注释》
原文: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字词注释:
- “垂”:读音为“chuí”,此处为动词,意为流下。
语法句式注释:此句为普通陈述句,无特殊语法现象。
典故出处注释:此句无明显典故引用。
文化背景注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明月常常是思乡情感的寄托。
古人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因素,背井离乡后往往难以归乡,看到明月就容易联想到故乡。
明月高悬于天空,在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种普遍性使得明月成为了连接游子与故乡情感的纽带。
白话文翻译:我们一起看到明月应该都会流下眼泪,一夜之间,分隔在五处的亲人的思乡之心都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 《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注,中华书局出版。
【经典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两句大意是:共看天上的一轮明月,理应伤心落泪,分居五处的手足骨肉,此时都有同样的思乡之心。
在兵慌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
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飘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挚的思亲名句。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望月有感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线性,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于,聊书所怀,递上浮梁小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六安及之下?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徙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看明月应当泣,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①世业:世代世代相传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遇。
参考译文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粮中断以致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徙走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见月亮而有所感慨,便随性译成诗一首去记录观后感,寄到在浮梁的大哥、在於Saucourt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六安、下?的弟弟妹妹们看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凉寥落,骨肉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赏析]:这就是一首抒情诗,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
其时诗人至六安(安徽宿县),曾存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为在六安。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将和诗人自己均在六安,因此再分出来就存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起义,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起义。
唐朝廷分遣队十六道兵马回去攻取,战事出现在河南境内。
表达亲情友情的著名诗句

表达亲情友情的著名诗句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表达亲情友情的著名诗句,欢迎大家阅读!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释义: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2、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出自宋代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满斟绿醑留君住。
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释义:斟满淡绿色的美酒,请您再住几日,不要就这样匆匆离去。
剩下的三分春色,二分都是离愁别绪,一分又充满了凄风苦雨。
年年都见花开花谢,相思之情又有多少呢?就让我们高歌畅饮,不要谈论伤感之事。
明年牡丹盛开的时候,不知我们会在哪里相逢?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出自宋代苏轼的《鹊桥仙·七夕》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释义: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
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
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4、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出自唐代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望月有感》赏析及答案

《望月有感》赏析及答案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望月有感练习及答案。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
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表达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句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 (2分)(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1)B(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土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别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相思之情。
深化了骨肉别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意对即可)(5)干戈:指战争(“武器”也可)(1分);吊影:对影自怜,指因没有亲友陪伴而孤单。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望月有感》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望月有感》诗人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4)“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除了运用对偶,还运用了比喻,请结合全诗对该句比喻修辞的作用作具体分析。
(5)诗中的“干戈”和“吊影”的含义是什么? (2分)(6)“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与苏轼《》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异同?。
:(1)B(2)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
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3)影、雁、根、蓬(4)“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徙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
“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
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望月有感赏析

望月有感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作品简介 《望月有感》别名《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②羁旅:犹漂泊。
③寥落:冷落。
④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⑤九秋:秋天。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古代抒情古诗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
朝代:唐代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
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注释
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⑶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借月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

借月抒发思念之情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解析: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解析: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解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写封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层层递进。
4.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解析: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5.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崔涂《春夕》;
解析: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诗原文朗诵及翻译视频在线看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诗原文朗诵及翻译视频在线看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
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望月有感【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

白居易《望月有感》原文【原诗】: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⑴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⑵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⑶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公元798至799年(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主簿。
⑷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⑸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⑹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
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
白氏祖居曾在此。
⑺时难年饥:指遭受战乱和灾荒。
饥:一作“荒”。
世业:祖传的产业。
⑻羁旅:漂泊流浪。
⑼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⑽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⑾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⑿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朗读节奏划分】: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写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原文、赏析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间。
公元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赏析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
全诗
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
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
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
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
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
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幺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吊影分为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