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图片、实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组杠杆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杠杆》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杠杆》一、教学背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迭代和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杠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教学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份大班科学杠杆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以期对更好地推进大班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本质及其作用,能够认识到杠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2.能够看懂并使用杠杆公式计算;3.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认识杠杆的本质及其作用;2.简单介绍杠杆公式及其计算方法;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5.学生报告方案,并进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了解杠杆的本质及其作用•通过图片和简单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的本质;•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杠杆,并向学生介绍其作用。
2. 简单介绍杠杆公式及其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杠杆公式,并介绍其基本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数学题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杠杆公式的运用。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杠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例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总结杠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讨论,在小组内设计解决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导。
5. 学生报告方案,并进行评价•学生将分组讨论的最终方案向全班报告;•教师及其他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地帮助学生了解了杠杆的本质、杠杆公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了杠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小学科学教案:杠杆1教材分析(一)背景和目标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________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
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
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杠杆教学设计教案篇一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
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二、设计思路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要求学生课前准备:(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杠杆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小学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
2. 杠杆的特点和原理。
教学难点:1. 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杠杆现象。
2. 展示教具: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特点。
二、探究杠杆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定义: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
2. 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一、二、三类杠杆的图片和实物。
3.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测量不同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三、学习杠杆的特点和原理(10分钟)1. 讲解杠杆的特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变化。
2. 讲解杠杆的原理:力的乘积相等。
3. 示例讲解:如何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练习题(10分钟)1. 学生分组做练习题:选择题和解答题。
2. 教师批改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教师反思: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复杂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2. 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了解了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杠杆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六、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平衡螺母、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小学科学青岛版杠杆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杠杆实验教案杠杆是一种用于增加力量或转移力量方向的简单机械。
它由一个杠杆杆和一个支点组成。
小学生在学习力学内容时,可以通过杠杆实验来深入理解杠杆原理,为今后探索机械原理、动力学等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小学科学青岛版的杠杆实验教案,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杠杆原理。
一、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2.知道不同长度和质量的物体如何影响杠杆的力量。
3.知道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杠杆的组成结构及其作用。
2.理解力臂和力矩两个概念。
3.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1.掌握杠杆力矩的计算。
2.理解力矩的方向和大小的作用。
四、教学材料1.杠杆器材:木头、水果刀、秤等材料。
2.现场展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准备。
五、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杠杆的定义和组成结构,并让学生们回答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杠杆会用到哪些地方?有哪些常见的例子?”2.实验操作老师介绍杠杆的工作原理,即“力和重物处于两侧,支点在中间,在不增加重力的情况下,杠杆可将输入力放大。
”老师将一个木板固定在桌子上,并在木板上设置一个摆臂,用秤称出不同长度和质量的物体,使学生们通过不同的实验操作来了解力和重量对摆臂的影响。
是长度不同的杆,同样的力量作用在杆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果。
让学生尝试将力量分别作用在杆的两个端点和中间处,体验不同的力量传递方式。
是质量不同的物体,在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较重的物体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移动。
让学生将秤上的不同重量的物体分别放置在摆臂的两侧,体验不同的力的传递方式。
3.实验记录在实验操作后,让学生们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结论:1.如果两侧杠杆重量相同,则力臂越大,在受力点处的力越小。
2.如果两侧杠杆重量不同,则力臂越大,在受力点处的力越大。
3.如果两侧杠杆长度相同,则力臂越大,在受力点两侧的力矩平衡。
4.如果两侧杆长度不同,则较长的杠杆力臂更大,在受力点两侧的力矩平衡。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
中班科学教案杠杆中班科学教案:杠杆一、教学目标及任务:1.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能够观察、描述和操作杠杆;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杠杆模型和各类杠杆;2. 不同重量的物体;3. 杠杆的原理和作用的教学板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教具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杠杆,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杠杆的形状、材质等特点。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想法。
2. 实验观察(15分钟)教师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放在杠杆的不同位置上,并观察杠杆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杠杆在不同位置上的强度和平衡状态,并让学生尝试用手操作杠杆,观察操作杠杆的变化。
3. 小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杠杆模型,并给予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
让学生自由探索,在小组内观察、操作模型杠杆,并讨论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发现,并写在小组讨论笔记中。
4. 分享和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从自己的小组讨论笔记中选择一个观点或发现,向全班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概括各组的观点和分享内容,形成全体学生的认识和共识。
5.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场景中的杠杆应用,例如门闩、剪刀等,并与学生一同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总结:在本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初步了解了杠杆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他们通过操作杠杆、观察杠杆的变化,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形成了对杠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杠杆的实际应用,并发散思维,运用杠杆原理进行思考和探究。
五、教学反思:在本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了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并通过分享和讨论,建立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时,注意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23最新-《杠杆》教案(4篇)
《杠杆》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给大伙儿整理的《杠杆》教案(4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5篇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5篇初中物理《杠杆》教案通用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2.力臂的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
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
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
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大家有信心吗?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杠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与力臂的关系,杠杆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杠杆的作用: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力的传递和转换。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
3.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转动原理。
作业设计:1.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并描述其作用。
2. 绘制一幅杠杆的示意图,标注出力、力臂和阻力。
第二章:杠杆的平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 判断杠杆平衡的方法:观察杠杆两端的力与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平衡。
3. 学生演示如何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验证杠杆平衡的条件。
2. 根据给定的力臂和力,判断杠杆是否平衡,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杠杆的力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臂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力臂的长度。
教学内容:1. 力臂的定义: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2. 力臂的作用:力臂的长度影响杠杆的平衡状态。
3. 测量力臂的方法: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力臂的长度。
教学活动:2. 教师演示如何测量力臂的长度。
3. 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杠杆的力臂长度,并分析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力臂长度。
2. 根据给定的力臂和力,计算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杠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
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这个点就是……。
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认识杠杆的组成部分,包括支点、动力、阻力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组成部分2.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3.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 实验操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5. 实际应用:运用杠杆原理解决生活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组成部分及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杠杆分类的判断及平衡条件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杠杆的分类及实际应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标尺、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装、笔记本、画图工具。
3. 教学课件:杠杆原理相关图片、视频及动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和组成部分,讲解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杠杆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及应用。
5. 案例分析: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杠杆是由____、____、____等部分组成的。
(2)一类杠杆的特点是____,二类杠杆的特点是____,三类杠杆的特点是____。
2. 判断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____)(2)在使用杠杆时,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优秀14篇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知道使用杠杆的三种情况: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及每种杠杆的特点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指出它们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会确定力臂;指出属于哪一种杠杆3.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具: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案秤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知识问:1.从上节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什么是杠杆的支点?3.什么是杠杆的动力臂?4.什么是杠杆的阻力臂?强调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画垂线.不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这节我们学习杠杆的应用.板书:二、杠杆的应用二、讲述三种杠杆杠杆在生活中、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杠杆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把各种杠杆分为三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三种杠杆”。
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三种杠杆和它们的特点.教师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
三、分析实际的杠杆问: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逐个分析课本图一三-5中的4个杠杆是哪一种杠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每个杠杆的示意图,找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写明属哪种杠杆.其他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画.教师巡回检查.然后一起讨论4名同学在黑板上画的对不对.纠正错误,强调如何正确画力臂。
引导学生分析费力杠杆的好处:省距离.以缝纫机踏板为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镊子。
让学生自己分析省力杠杆省了力,但要费距离.以图一三-5中的橇箱盖为例。
四、天平和秤用天平、案秤称物体,使学生认识它们是杠杆。
让学生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杠杆。
讨论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等于被称物体质量的道理。
讨论案秤和�五、小结六、布置作业(略)介绍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杠杆”。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杠杆科学教案-马毓蔓
杠杆科学教案-马毓蔓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杠杆的定义与分类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来理解杠杆原理1.4 教学资源教学PPT杠杆模型或实物实验器材(如尺子、钩码等)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杠杆定义和分类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章:杠杆的分类与特点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
一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2.4 教学资源教学PPT杠杆模型或实物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杠杆分类和特点的理解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杠杆的区分能力第三章:杠杆的平衡条件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F1 L1 = F2 L2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力臂的计算方法采用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4 教学资源教学PPT杠杆模型或实物实验器材(如尺子、钩码等)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章:杠杆的应用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杠杆原理在工具和机械中的应用杠杆原理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了解杠杆的应用4.4 教学资源教学PPT实例图片或视频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杠杆应用的了解实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回顾和巩固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
小学科学教案杠杆原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使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个要素及其作用。
2. 杠杆的分类及特点。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1.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五个要素及其作用。
3. 杠杆分类:讲解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不同类型杠杆的优缺点。
4. 杠杆平衡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杠杆原理在古代发明中的应用,如撬棍、杠杆秤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运用,如吊车、翘板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2. 强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科学原理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杠杆模型,并标注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要素。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 让学生学会使用杠杆进行简单的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介绍杠杆的定义,讲解杠杆的组成部分,如支点、动力、阻力等。
2. 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讲解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的分类标准及特点。
3. 杠杆的计算讲解杠杆的计算方法,如力臂、力矩等概念,并教授简单的计算技巧。
4. 杠杆的实际应用介绍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杠杆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工具。
2. 学具:学生实验套具、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杠杆,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组成部分,如支点、动力、阻力等,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讲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讲解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的分类标准及特点,并通过实物进行展示。
4. 讲解杠杆的计算方法讲解力臂、力矩等概念,并教授简单的计算技巧。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计算杠杆的力臂和力矩。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杠杆计算和实际应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杠杆定义、分类、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杠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企业,深入了解杠杆的实际应用。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的科学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杠杆的科学》教案
元坝区陈江乡小学范永枢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和归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科学实验中数据的胜利和分析的重要性。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
本课知识点
1、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秘密:
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②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③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判断常用杠杆类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
2.会通过动手实验,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
难点:通过科学实验,得到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而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学生的杠杆尺模型、剪刀、铁皮罐、开瓶器、擀面杖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活动1:趣味比赛
让全班力气较大的男生和一力气较小的女生进行比较谁可以在最段的时间内打开铁皮罐。
其中,男生只能徒手
进行而女生则可以借助工具(如尺、小木棒等)从学生的比赛结果来引出课题——杠杆。
活动2:神力搬大石
学生以笔代替杠杆,以字典代替重石,动手操作以最快最省力的方式搬动大石,其间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让几个学生介绍各自方法后从他们汇报中总结概括,笔在这个活动中的角色:1、有力作用在它上面;2;能绕固定点转动;3、是一根硬棒。
由此自然引出了杠杆的定义。
二、读书提问、示范练习:
1、学生速读教材,提问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5、展示我国古代使用杠杆的图片。
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科学智慧。
同时也体现了“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讲边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让学生找不同杠杆的支点,一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杠杆;二是为了突破难点。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学生猜想、教师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2、设计实验,交流方案:
3、实验探究,采集数据:
4、数据处理,分析归纳: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进行提示,而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一、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二、杠杆的秘密
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
②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
③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既不省力也不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