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背景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一)学习西方技术阶段(地主:张学习西方的抵抗派、洋务派;排斥的顽固派)一、原因:①地主阶级本质决定的(维护封建统治),②对西学认识不深。
二、表现1、抵抗派——新思想萌发(1)背景:①欧美资本主义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主因)②经世致用思想奠定基础③鸦片战争失败(直因)(2)代表人物:林则徐:主张:仿制战舰、编译夷书、编著《四洲志》。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①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用来抵御西方的侵略,寻找强图御侮之道。
但随着鸦片战败,抵抗派失落,其主张未能实践。
②启迪国人,放眼世界,重新认识世界,在其影响下出现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如康车酋纪行、瀛环志略。
2、洋务派----洋务思潮(1)背景:19世纪60、70年代,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蕃,李鸿章、张之洞等主张:中体西用。
(3)评价: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学习西方制度阶段一、背景:①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②对西方认识加深③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二、表现1、维新思想——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康梁)早期维新(1)背景:外国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学的影响(2)代表:王韬、郑观应(3)主张:①变革政治制度,设议会,行立宪,②发展工商业,与外国商战(4)评价: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维新奠定基础。
康梁维新思想:共同主张---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2)人物及主张康有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学思想相结合。
发表《孔子改制考》借孔子之名来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梁启超——鼓吹变法图强,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卓有成就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矛盾,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宋代文化背景的特点1.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壮大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文化和官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
2.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宋代是中国科技和文化交流最为活跃和广泛的时期之一,大量的新学、新思想源于此时期。
西域文化、南洋文化、海外文化等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中国,这一时期也是科学和技术取得突破的时期。
3.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兴盛。
在宋代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战争混乱时期,而在宋代,五代十国的乱局得到了解决,政治相对稳定,也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宋代文学的思想内涵1.关注现实生活。
宋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重视描写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当时社会民生问题和矛盾。
例如《水浒传》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民阶层的苦难和反抗;《红楼梦》则以富贵人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追求人性的张扬。
宋代文学中强调人性的互动与交流,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例如《吕洞宾野史》以“鬼神、仙妖、伶人、巧妇、屠夫、太监、浪子”等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人间百态;《西厢记》则强调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反对“门第高低、嫁娶贵贱”的偏见。
3.形式创新的尝试。
宋代文学中的形式创新明显,文学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景观。
例如《唐伯虎点秋香》运用对白和闲话来突显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金瓶梅》则运用诗词、曲调等手段来烘托情节和人物塑造。
三、宋代文学的文化价值1.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艺术价值高。
中国思想文化背景
中国思想文化背景科玄论战的代表人物,一般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一方面是西方思想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思想文化背景。
他们都是一些饱读诗书、饱经中国传统熏陶的学者。
不仅玄学派中人熟知中国文化原典,就是科学派中人对中国典籍也都是耳熟能详的。
在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中国文化的滋养,浸润着中国文化的精神。
唯其如此,“科玄之争”具有着深厚的中国思想文化背景。
“大战”之后的中国思潮大战之后西方世界对理性与科学的批判反思,在中国也一时来势汹涌。
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是个典型,其中有一段为人们所广为引用的著名评论:要而言之,近代人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而动摇,这是很容易看得出的。
……依着科学家的新心理学,所谓人类心灵这件东西,就不过物质运动现象之一种。
……这些唯物派的哲学家,托庇科学宇下建立一种纯物质的纯机械的人生观。
把一切内部生活外部生活都归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下。
不惟如此,他们把心理和精神看成一物,根据实验心理学,硬说人类精神也不过一种物质,一样受“必然法则”所支配。
于是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得不否认了。
意志既不能自由,还有什么善恶的责任?……现今思想界最大的危机就在这一点。
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个旗靡帜乱,这位“科学先生”便自当仁不让起来,要凭他的试验发明个宇宙新大原理。
却是那大原理且不消说,敢是各科的小原理也是日新月异,今日认为真理,明日已成谬见。
新权威到底树立不来,旧权威却是不可恢复了。
所以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象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既然如此,所以那些什么乐利主义强权主义越发得势。
死后既没有天堂,只好尽这几十年尽情地快活。
善恶既没有责任,何妨尽我的手段来充满我个人欲望。
然而享用的物质增加速律,总不能和欲望的升腾同一比例,而且没有法子令他均衡。
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
近年来甚么军阀,甚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
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
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为复杂和丰富的时期就是诸子百家时期,这一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朝统一国家前后,历时近300年。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派,被称为“诸子百家”,其中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等。
这些学派各自拥有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时期:历史背景、思想成果、哲学影响。
一、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此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战乱和分裂的时期。
不同的国家和诸侯之间互相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斗不休,战争不断持续。
同时社会矛盾和阶层分化也显得十分明显,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士人阶层和富商企业家阶层。
这种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各学派产生的思想体系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人民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困境。
思想家们的努力和探索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哲学思维方式,而且在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思想成果诸子百家时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下面我们将分别来看一下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五个主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它提倡“仁爱”“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强调教育和培养人才,注重礼仪和家风,同时也提倡国家制度。
在儒家看来,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是因为人们对德行的推崇和尊重。
墨家: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它提倡“兼爱”“非攻”等观念。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攻击。
同时,墨子也提出了许多技术和实用的发明,如测量仪器、水利工具等。
道家: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它认为人们最应该追求的是自然的无为而治,通过发扬天道以达到完美。
道家的思想十分抽象,注重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强调内心的美好和自我的完美。
名家:名家思想以公孙龙为代表,它提倡言行一致,虚心好学,取得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同时也注重忠诚和信任。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近代文学是指中国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思想观念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进行简析。
一、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
这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二、文化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文化背景的变迁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开始被质疑和颠覆。
这种文化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学表达方式,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三、思想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思想背景的变革密不可分。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种思想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的变革密不可分。
社会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文化的变迁使得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对于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分析仅仅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简要解读,要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还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中国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因为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地位。
但是,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从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两个方面入手。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轨迹和面貌。
文化背景中国的文化背景源远流长,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许多根基。
首先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承认和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儒家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贞操、人伦、忠孝等传统美德,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除此之外,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起初是一个多神教国家,后来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成为一个以天、佛、道三教共存的国家。
今天,宗教信仰正在恢复它的重要性,许多人正在重新考虑传统信仰的价值。
其次,中国的文化背景还包括了对科技创新、知识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融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化传承,对知识和技术的追求,建设大量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创新中心。
古代的四大发明用中国文化和科技在世界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今天,中国现代化正在超越西方,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创新引领者。
中国现代化正在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方式,为世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机遇近现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历史机遇,这些机遇为中国现代化的演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是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战略,这使得中国有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去推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使得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并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投资。
这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革。
面对国际社会的挑战和对未来的期待,中国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正在积极开展改革、开放、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同样,随着国际社会的变革,中国也必须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和成熟。
结语综合以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程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
•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变 化,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政权,经济中心随 一次次的人口南迁而逐渐移至江淮流域。 长期的民族战争,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流动 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同时,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外来文化作为 新鲜血液不断补充到中国文化的肌体之中。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列强 坚船利炮的轰鸣中,在民主思潮和革命思 想的激荡下,无可挽回地衰落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的发展历程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叶群英
•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 •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统一 • 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 •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定型 • 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衰落
一、史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孕育
• 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遥远的史前传说时期 时期,从元谋人到北京人,从仰韶文化到 龙山文化,中国古代文明长河的源头涌出 了第一股活水甘泉,这便是火的使用、陶 器的发明、房屋的建造、农业的经营以及 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道德伦理的萌动等 等。
• 玄学家们的言行,不为传统所束缚,形骸 放浪不羁,菲薄汤武周孔,思想解放的意 味很浓。
• 二是东来佛教的逐渐本土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成中文, 出家之风渐盛。
•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迅速 传播,尽管不断有人提出“灭佛”,但效 果并不明显。
•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思想, 逐渐形成了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 宗等众多派别,其中禅宗影响最大,后又 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大量吸收儒家思想, 至唐后期几乎垄断佛坛。由此,佛教由外 来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并在 此后佛道斗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文化的形成背景1、地理背景:大陆型国家●海洋城邦国家,国土狭小,以商业贸易立国,则具贸易的精神、商业的性格。
●领土国家,幅员辽阔,以农业立国,则具耕作的精神、农业的性格。
2、经济背景:以农为本孟子(儒家)重农思想核心3、政治背景: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尊卑长幼权力和财产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4、科技背景:实用科技+直觉思维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黑火药--唐末印刷术--宋毕升造纸术--汉蔡伦司南--黄帝时期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大陆环境,决定了时空意识的封闭性;2、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变异观上的保守性3、“宗法”、“集权”政治,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倾向,也就是政法理念的伦理性4、实用性、技艺性的科技背景,决定了文化的“了悟”特色,也就是科技观或世界观上的直觉性。
三、多元文化与多重性格1、诸子百家儒家:文化人的学派。
道家: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兵家:战争谋略研究。
墨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法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名家阴阳家2、孙老韩辩证法与国民理性趋利避害的“利害理性”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哲学思想。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古人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五行生克”表示物质基本形态的变化及变化方式,即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于是有:“我生”、“生我”、“我克”和“克我”四种变化。
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涵义●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以及后来的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儒学——教化百姓;道学——修身养生,理学——规范天下;佛学——安抚民心。
仁的具体内容第一,孝悌为仁之本第二,忠恕为仁之道第三,“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五种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③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⑴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中庸(仁爱过度则无礼,礼过多则无仁爱,故取其中)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⑵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著作:“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新文化的内涵是中国化的文化
新文化的内涵是中国化的文化以新文化的内涵是中国化的文化为标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
一、中国化的文化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中。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道德伦理。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新文化的内涵新文化是指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倡导现代科学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新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创造。
三、新文化的内涵与中国化的结合新文化的内涵与中国化的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新文化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
新文化强调人的平等和自由,但也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
2.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话新文化运动倡导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但又与中国文化进行对话和整合。
新文化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适应和改造,使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化的文化。
3. 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的结合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新文化的内涵在吸收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强调了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和统一性。
它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
四、新文化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新文化的内涵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1. 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新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新文化的内涵对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建设法治社会、保障人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 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新文化的内涵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陕西人性格,总的印象是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 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
1、陕北人:一群赤诚的自然之子,朴实敦厚, 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浑身洋溢着阳 刚之气。在战争年代,陕北人会凭着这种豪气 揭竿而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杨家将、李 自成、刘志气丹等莫不如此。正如林语堂说 “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
燕赵的山水也极具力度,到处充斥着阳刚之美。 北部的山延延绵绵,怪石嶙峋;南部太行山,巍 峨挺拔,均无秀色可餐之颜。燕赵平原一望无际,
无温柔乖巧、曲径通幽之貌。燕赵的水大都属于 季节性河流,或干得死去活来,或雨季一来又 洪水滔天。
二、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开放潮头的翘楚,那么陕西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果说北京是中华文 明的传承,那么在西安你看到的则是中华文明 的正宗。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
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
种族意识之衰退,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 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 者。”“循扬子江而至东南 沿海,情景便迥 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 逸,文质彬彬 ,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 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 而矮小,妇女 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 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 懋迁有无则 精明 伶俐 ,执戟荷戈,则退缩不 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 妈
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
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包含了众多不可忽视的方面,从古代帝国的兴衰,到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细节都映射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奋斗精神。
一、古代帝国的兴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众多重要的帝国,这些帝国的兴衰历程对于塑造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明朝的辉煌等,每一个帝国都在不同的时期带给中国独特的历史遗产。
这些帝国的兴衰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
二、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丰富的文化思想。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思想,再到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庄子的自由自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和理念。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也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国历史文化背景还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中国书法、绘画、音乐和戏剧等。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中国人民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创造力的展示。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三、文化交流与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形成离不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和技术的交流,也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的传播。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世界。
中国的古代文化和艺术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展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关注和传承。
同时,中国的现代文化和艺术也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总结: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为中国人民树立了自信和独立的精神风貌。
作文写作文化背景大全
作文写作文化背景大全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方式,而文化背景则是作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作文文化背景的大全,帮助您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化背景知识。
1.中国文化背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丰富的思想、哲学、艺术和文学。
在作文中,您可以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言警句,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来支撑和加强您的观点。
2.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以其理性思维和个人主义而闻名。
您可以通过引用著名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来强调个人独立思考与自我主张的重要性。
3.古代文化背景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希腊罗马文化、埃及文明等。
您可以通过引用古代文化中的故事和传说,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赛故事,来为作文增添一种浪漫和神秘的情调。
4.现代文化背景现代文化背景涵盖时事、科技、流行文化等方面,如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影响等。
您可以引用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现象,如人工智能的应用、网红文化的兴起,来说明作文话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背景。
5.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地域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如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文化、西部地区的牧民文化等。
您可以根据作文的话题,选择适合的地域文化背景丰富您的论述,如探讨环保问题时,可以引用西部地区牧民的生活习惯和环境观念。
6.宗教文化背景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宗教文化背景对于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您可以在作文中运用宗教文化背景,例如通过引用圣经中的寓言或佛经中的故事,来加强您的观点和论证。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您可以为作文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使作文更加丰富多样、有趣生动。
同时,要确保所引用的文化背景信息准确可靠,以提高作文的可信度和文章的质量。
以上是关于作文文化背景的大全,希望这些信息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并能提升您的作文水平。
祝您写作愉快,取得好成绩!。
中国文化的思想渊源
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的人性假设基础上。
(二)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道
家思想的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的专著。《庄子》一书,《内篇》
是他所作,而《外篇》和《杂篇》出于门徒之手。
老、庄 如同苏格 (约前600-前500)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现象论)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以时间为参照系
后天八卦,是从四时推移、万物化生中 得出的规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周期360天,八卦各主45天,其转换点 就在四正四隅的节点上,这就构成了按 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震、巽、离、坤、 兑、乾、坎、艮。每卦三爻,三而八之,对应 一年廿四节气。
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2、人生论:
老子认为人若执着于外在的名利,就没有自由了。人们追求欲望满足,
主张 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
怎样解脱呢:
➢老子认为应“致虚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 持重守静,最终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则认为应“无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即破
拉底 柏拉图 (前469年-前399年)和
(前427年-前347年)在西方哲
自成一套 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
的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自
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道”。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
1、认“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
。阴阳五行家 。 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是科学和巫术相混杂的学派
二、百家争鸣与先秦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
高中历史各阶段的时代背景
2、古希腊时期: 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思想文化: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3、明清时期积极: 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向工业 文明转型的趋势。 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4、明清时期消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衰落,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体,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 制。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7、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政治:新中国成立,并巩固新政权;1954年第 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宪法,三大有中国特色 的民主制度建立。 经济:建国初国民经济经济恢复;一化三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一五计划 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外交: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政 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 思想文化:1956年确立“双百方针”。
5、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中国(1840—19895) 政治: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强,清政 府统治危机加深。 经济:工业文明入侵,商品输出,自然经济逐渐 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 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外交: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义被迫开放。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西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 融合。
12、两种现文明模式的并进之资本主义 (1917-1945年) 经济: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 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模式 政治: ①经济危机影响下,德意日法西斯上 台,挑起二战。 ②为战胜法西斯,美、苏、中 等国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思想文化:①相对论和量子论为现代科技文明 发展奠定基础。②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初,实行黄老之术
第二阶段,以儒学主体的神学迷信。 西汉以来儒学的发展演变
背景:....
阴阳五行学说 + 道家学 说 + 法家学 说 + 儒家学 说 新儒学
董仲舒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3、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迷信宣扬,本质上是思想控制,目的为了加 强封建统治 结果:历代统治者的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广为传播,儒 学寄售了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入学日益本土化,道家受到 儒学影响,主张“尊道”又“贵儒”。 三教相互渗透。
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唐代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唐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既“尊道、礼佛、崇儒”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本善 人生价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与“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 “君舟民水” 哲学观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 伦理观念:性本恶(后成为法家理论的基础)
商鞅变法时期,“燔诗书而明法令”
秦朝时期,“焚书坑儒” 毁灭性的打击
三大思想家思想对比表
思想 经济 政治
“君主专制”天下 之大害。“天下为 主,君为客”,行 “天下之法”
代表作
《明夷待 访录》
黄宗羲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开一代朴实学 风)
唯物主义体系
因地制宜, 振兴工商业
“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众治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议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塑造了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和知识分子运动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发展。
一、政治思想与革命思潮近代中国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政治思想的剧烈变革。
封建制度的崩溃、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列强的侵略,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思潮。
其中,以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革命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提出了人类平等、国泰民安的理念,对当时社会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冲击。
戊戌变法则是晚清时期的一场政治改革尝试,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思想。
辛亥革命则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开端,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些革命思潮的兴起,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革新意识。
二、文化观念与传统价值的解构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一直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社会以家庭为核心。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观念逐渐遭受质疑与挑战。
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探寻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科学、民主、平等成为了新的文化追求。
胡适、陈独秀等运动的先驱,开辟了中国启蒙思想的道路。
同时,女性解放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文化观念变革的重要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主张妇女平等和妇女教育,为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分子运动与思想领域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离不开知识分子的作用。
他们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受到西方学术与思想的影响,他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他们思考了中国的国家命运、政治体制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异同比较
中国与西⽅思想⽂化异同⽐较中国与西⽅思想⽂化异同⽐较⼀、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化精神⽐较背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社会⼤变⾰时期,各阶级纷纷发表⾃⼰的看法,儒学应运⽽⽣。
汉代儒学成为官⽅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统需要思想上的统⼀,思想上的统⼀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民主政治⽇益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化繁荣起来。
相同点:(1)都注重⼈与⼈类社会中国:孔⼦倡导仁者爱⼈,孟⼦的“⼈性善”,荀⼦的“⼈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感应”等等,⽆不关⼼⼈与⼈的社会西⽅:充满了⼈⽂主义精神,强调⼈的尊严和价值(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中国:孔⼦主张仁和礼,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在了个⼈的道德⼼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的内在⾃觉要求,从⽽使伦理规范与⼼理欲求融为⼀体西⽅: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以德治⼈不同点:1.对⼈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度重视伦理纲常,⽽孔⼦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西⽅: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平等。
为西⽅近代民主政治的产⽣奠定了思想基础2.⾃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中国:忽视对⾃然科学的探究西⽅:在对⾃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法,体现了⼈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精神⼆、中国新⽂化运动与西⽅启蒙运动⽐较总体⽐较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化运动②都启发⼈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③都对封建主义进⾏了猛烈批判,主张⽤民主取代专制。
先秦时期的思想社会背景
先秦时期的思想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被认为是思想和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诸多思想学派形成并发展,如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
这些思想学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
一、社会背景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开端,大约从公元前771年周朝被西周所灭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完成统一中国国内结束。
这段时期涵盖了周朝东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这也是中国开篇的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段时期,一些关键的社会背景和事件刻画了这个时期的特征和形象。
例如,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裂,各个小国家之间不断的战斗,公元前476年,战国七雄形成,人们生活在这种动荡和分裂的大环境下。
二、思想背景在先秦时期,思想和知识的发展和积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认知也日益成熟和深刻。
先秦时期几个著名的思想派别和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思想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政治不稳定的背景下,儒家的出现。
儒家思想的形成背后反映了当时秩序的丧失、伦理观的倒退,人们是否按照和谐、公正、适度的秩序行事是儒家所重视的问题。
儒家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上级,愿意为人民服务。
2.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贫富分化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下,道家学派的兴起。
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的民心和需求,人们希望摆脱战乱,过上平和幸福的生活。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
3. 墨家的创立则反映了当时强权政治、出现的“兼爱”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
墨家的“兼爱”思想,主张抛弃等级与财富的差距,相互关心,使社会和谐发展。
这种思想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和工匠。
4. 兵家的出现则反映了当时战争不断的环境和军事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兵家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策略和思想,例如孙子兵法、吴起、三十六计等。
人们也开始思考战争的公正性和能否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文化背景科玄论战的代表人物,一般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一方面是西方思想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思想文化背景。
他们都是一些饱读诗书、饱经中国传统熏陶的学者。
不仅玄学派中人熟知中国文化原典,就是科学派中人对中国典籍也都是耳熟能详的。
在他们的血脉中流淌着中国文化的滋养,浸润着中国文化的精神。
唯其如此,“科玄之争”具有着深厚的中国思想文化背景。
“大战”之后的中国思潮大战之后西方世界对理性与科学的批判反思,在中国也一时来势汹涌。
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是个典型,其中有一段为人们所广为引用的著名评论:要而言之,近代人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而动摇,这是很容易看得出的。
……依着科学家的新心理学,所谓人类心灵这件东西,就不过物质运动现象之一种。
……这些唯物派的哲学家,托庇科学宇下建立一种纯物质的纯机械的人生观。
把一切内部生活外部生活都归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下。
不惟如此,他们把心理和精神看成一物,根据实验心理学,硬说人类精神也不过一种物质,一样受“必然法则”所支配。
于是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得不否认了。
意志既不能自由,还有什么善恶的责任?……现今思想界最大的危机就在这一点。
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个旗靡帜乱,这位“科学先生”便自当仁不让起来,要凭他的试验发明个宇宙新大原理。
却是那大原理且不消说,敢是各科的小原理也是日新月异,今日认为真理,明日已成谬见。
新权威到底树立不来,旧权威却是不可恢复了。
所以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象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
既然如此,所以那些什么乐利主义强权主义越发得势。
死后既没有天堂,只好尽这几十年尽情地快活。
善恶既没有责任,何妨尽我的手段来充满我个人欲望。
然而享用的物质增加速律,总不能和欲望的升腾同一比例,而且没有法子令他均衡。
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
近年来甚么军阀,甚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
这回大战争,便是一个报应。
……总之,在这种人生观底下,那么千千万万人前脚接后脚的来这世界走一趟住几十年,干什么呢?独一无二的目的就是抢面包吃。
不然就是怕那宇宙间物质运动的大轮子缺了发动力,特自来供给他燃料。
果真这样,人生还有一毫意味,人类还有一毫价值吗?无奈当科学全盛时代,那主要的思潮,却是偏在这方面,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
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象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看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1“科学破产”的说法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即便当时科学确实在某些方面显露出某种危机,那也只是特定范式的科学形态的危机,而非科学本身的穷途末路。
事实上我们看到,科学仍然在呈加速度地突飞猛进地发展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方的理智主义、科学主义确实有它的负面。
例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也对西方理智主义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曾几何时,“一切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或者放弃存在权利;”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2 西方资本主义的胜利,从历史的意义上来看也是“理性的胜利”;唯其如此,这种资本主义的“令人极度失望”的一面自然也就使人不得不去省思检讨理智主义的负面了。
关于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所发生的影响,胡适曾评论道:“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任公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自从《欧游心影录》发表之后,科学在中国的尊严就远不如前了”;“我们不能不说梁先生的话在国内确曾替反科学的势力助长了不少的威风。
”3 说科学在中国的尊严远不如从前了,当然是言过其实的;但科学在中国从此也开始受到检讨和批评,则是事实。
对理智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这种检讨,人们追询得相当远。
例如当时菊农就说:“我们站在理想主义的立脚点上看,以为现代的悲哀,人生的烦闷,文化的停滞都是由西方文艺复兴的两种精神所酿成。
我们常听见研究文艺复兴的历史家说,文艺复兴有两大意义,即新人与新宇宙之发见。
主观方面是个人之发见,客观方面是宇宙之发见。
换言之,便是个人主义与机械主义。
假如我们听了历史家的话承认现代文明是文艺复兴的产物,那么现代的文明便是个人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文明。
”4 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经得住仔细推敲,它至少可以使人们更少一些盲从、迷信,更多一些清醒。
其实,对西方理智主义传统,仅仅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传统是从轴心时代开始奠定的,对此,我们上文已有讨论。
但这只是科玄论战在当时中国的背景,实际上这种中国思想文化背景也跟科玄论战的西方思想文化背景一样,有更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汉学”与“宋学”的对立。
学术的“两军对垒”:“汉学”与“宋学”从西方文化传统的背景看,如果说科玄论战的科学派代表了科学理智主义传统,那么玄学派就代表了人文意向主义传统;然而就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看,如果说科学派继承了“汉学”的传统,那么玄学派就继承了“宋学”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汉宋之争”是个长久委决不下的问题。
“汉学”继承了汉代经学、严格来说应是汉代古文经学的传统5,注重对经典作“实事求是”的考据工作,更接近于“科学”;“宋学”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心学的传统6,注重对经典作“微言大义”的发挥工作,更有哲学意味。
关于中国的学术与西方的哲学,张君劢作过一种比较:“汉学宋学两家,苟各认定范围,曰甲之所研究在考据,在训诂名物;乙之所研究在义理,在心性;……因是之故,甲尊汉儒,乙宗宋明理学,同为理学之中,而又有朱子陆王之分。
窃尝考之学术史上之公案,其与此相类者,莫若欧洲哲学史上经验派理性派,或曰惟心派惟物派之争。
”7 并且列表比较如下:欧洲惟物派之言:(1)培根云,事实之搜集。
(2)陆克(洛克——引者注;下同)云,一切意象由经验而入。
(3)惟用主义者(实用主义者)云,意象之有益于人生者为真。
(4)边沁云,宇宙之两主宰:曰苦,曰乐,乐为善,苦为恶。
(5)英美学者,好用沿革的方法。
(6)休谟氏云,经验之往复不已,于是有习惯上之信仰。
汉学家之言:(1)王引之云,遍为搜讨。
(2)顾亭林(顾炎武)云,多学而识。
阮元云,学者…实事求是,不当空言穷理。
(3)顾亭林云,文之不关于……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4)戴东原(戴震)云,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不离乎血气心知。
(5)章学诚云,六经皆史。
(6)阮元云,理必出于礼,又云,理必附于礼以行。
欧洲惟心派之言:(1)康德分人之理性为二:其在知识方面,曰纯粹理性,能为先天综合判断;其在人生,曰实行理性(实践理性),能为自发的行为。
(2)康德云,关于意志之公例(规律),若有使之不得不然者,是为断言命令(绝对命令)。
(3)康德云,伦理上之特色,为自主性,为义务概念。
(4)惟心派好言心之实在。
(5)柏格森云,创造可能之处,则有自觉性之表现。
(6)柏格森云,本体即在变中。
(7)倭伊铿云,人生介于物质精神之间,贵乎以精神克物质。
(8)最近新惟心派提倡自觉的努力之说。
孔孟下逮宋明理学家之言:(1)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又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3)孔子曰,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理学史上有危微精一之大争论。
(5)子曰,惟天下至诚……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6)子曰,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矣!(7)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8)子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比较的结果,他说:“若就其应用言之,关于自然界之研究与文字之考证,当然以汉学家或欧洲惟物派之言为长。
其关于人生之解释与内心之修养,当然以惟心派之言为长。
”张君劢还有个说法:“吾以为汉宋学之争,即西方哲学界上心为白纸非白纸之争也。
惟以为白纸也,故尊经验;惟以为非白纸也,故觉摄(感觉)与概念相合,而后知识乃以成立。
汉宋两家之言亦然,一以为心为危微精一允执厥中,故贵乎人之勤加拂拭;一以心为非危微精一允执厥中,故必求之训诂名物之中。
”张君劢是赞成“宋学”“心学”的,“抑自理论实际两方观之,宋明理学有昌明之必要。
”以上张君劢对中、西哲学的比较虽然未必全然伦类,但也不无道理。
无独有偶,科学派也进行这种类比。
例如胡适,“适之推崇清代经学大师,称为合于西方科学方法”8。
丁文江也说过,“许多中国人,不知道科学方法和近三百年经学大师治学方法是一样的。
”9 这就充分说明,今天的科玄之争与传统的汉宋之争确实是大有关系的。
这是什么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派更近于“汉学”传统,玄学派更近于“宋学”传统。
近世汉宋之争,是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的。
当时江藩写出了《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表彰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之学。
此书甚至把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黄宗羲、顾炎武都置之卷末,认为他们颇近于理学,“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哉!”(不过,书末另附的成于道光年间的《宋学渊源记》虽然抑宋扬汉、多存偏见,但在客观上保存了不少清代学术资料。
)为反击《汉学师承记》,方东树作《汉学商兑》三卷,否定乾嘉学派,维护程朱理学。
这种争论,直到今天似乎还有气候。
汉学的两个典型形态,是汉代“古文经学”和清代“乾嘉学派”。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别。
古文经学以《尔雅》、《说文解字》为权威,注重儒家经典的文字考据、名物训诂,其优长在于实事求是,其流弊在于繁冗琐屑,“皓首穷经”,“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所以,当时又有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与之抗衡。
乾嘉学派的实学风气,实始自明清之际顾炎武。
顾氏鉴于明末政治衰朽的教训,批评当时“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空谈心性的王学风气,起而提倡“通经致用”的学风。
清代经学家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等人学习汉代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的治学方法,形成了“吴”、“皖”二派的盛极一时的乾嘉学风。
乾嘉学派在“通经”方面创获空前,但是在“致用”方面却谈不上。
唯其如此,才有“宋学”的兴起。
宋学的两个典型形态,是宋代广义“理学”、尤其“心学”,和清代“常州学派”以至晚清“今文经学”。
但事实上“宋学”的学风应追溯到汉初兴起的“今文经学”,其实际开创者为董仲舒,而集大成者是何休。
他们认为孔子当年删定“六经”,意在“托古改制”。
他们一面阐发儒家经典隐含的“微言大义”,发挥哲学思想;一面以此议论时事,干预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