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中学(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 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 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 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 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 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 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 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 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 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7)文章描述舟尾“舟子”神情动作时渲染了一 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 ",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 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 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 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疏通语义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 借助工具书 将文章译成白话文。
2.一人一句逐句翻译。
明确文体
讨论: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 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小石潭记》是 不是同一种文体?
明确文体
(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 《小石潭记》 “记”的是 “小石潭”等实地实 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 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 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 写成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 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 气氛、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 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 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 的两类文章。
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 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 语如“罔不”、“曾不”等。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2.诵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长约八分有奇”(约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厘米 ),“高可二 黍许”(约合0.9厘米 )。
(2)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 别有什么特征。
苏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 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 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 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 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 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2.诵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壬( ré n)
虞( yú) 甫( fǔ ) 有(又)(yòu )
听范读,注意句内停顿 1、尝 \贻 余\核 舟 一 \首尾\ 2、舟 长 约\ 八 分 有 奇 3、中\ 轩 敞 者\为 舱 4、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为 东 坡 5、左 臂\挂 念 珠 \倚 之 6、虞 山\王 毅\叔 远 甫\刻 7、而\ 计 其 长\曾 不 盈 寸 8、盖 \拣 桃 核 修 狭 者\为 之
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 箬蓬,雕栏。 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 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2.诵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3)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 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 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 有什么用意?
读准字音
罔(wǎng )
黍(shǔ ) 髯(rá n ) 诎( qū ) 衡(hé ng)
贻( yí )
箬( ruò) 褶( zhě) 楫( jí ) 趾( zhǐ)
有奇( jī )
糁( sǎn) 袒( tǎn ) 髻( jì ) 蒲( pú )
葵(kuí )
戌(xū ) 篆( ) zhuà n
夷( yí)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2.诵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 核心进行说明。
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 术而不是艺术。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2.诵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4)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 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五个人。船头三人,船尾两人。
(5)找出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的语句。说说 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 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 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 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 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2.诵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6)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 为什么?
文学常识辨析
1.本文作者( 魏学洢),字( 子敬 ) , (明)朝人。
2.本文选自(清 )朝( 张潮 )编的 《 虞初新志 》。
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 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 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 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 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 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正是苏轼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 题材的。
结合旁批及小注,分析课文
1.诵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 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 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结合旁批,分析课文
1.诵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2)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 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奇巧”的特点。请 你找出能够体现核舟这一特点的句子和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