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PPT课件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不断的 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 的大气污染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 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2.1 地球上的大气
由于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大量使用,人类排放了大量的污 染物,比如说二氧化碳,再加之, 对森林的乱砍乱伐,使得二氧化 碳 的 浓 度 在 过 去 30 年 间增 长 了 12%。
主要发生在南北极上空
臭氧空洞,会使得大量的紫外线穿越大气层,进入近地面,会严重威
胁各种生物的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威胁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了解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 但含Leabharlann 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1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
如今的大气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低层 大气
干洁 空气
水汽 杂质
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
2.1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主要有哪些组成成分, 它们又有哪些作用呢?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干洁空气
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水的相变
水的相变: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变
1、产生云、雨、雾、雪等天 气现象; 2、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 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3、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 致雨的必要条件。
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 水汽 凝结核 温度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2.1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1. 大气层:地球的大气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四个层次。
- 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度约18公里,包含了大气的绝大部分质量,也是生物活动和气象现象发生的地区。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8-50公里,空气流动平稳,没有明显的气象现象。
-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50-80公里,气温逐渐升高。
- 外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80公里以上,空气非常稀薄。
2. 大气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
- 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成分。
- 氧气(O2):占大气体积的21%,是生物呼吸和燃烧过程中必需的气体。
- 氩气(Ar):占大气体积的0.93%,是大气中的第三大成分。
- 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氪气(Kr)、氙气(Xe)和气体(Ra)等,占大气体积的0.07%。
二、大气的物理特性1. 大气压力:大气层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主要由大气的重力和气体分子的碰撞造成。
- 平均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为101.325千帕。
-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降低。
2. 大气温度:大气层中的温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同。
- 对流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下降。
- 平流层: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三、大气的垂直结构1. 温度层:大气层中温度变化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温度逐渐下降,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
- 平流层:温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温度逐渐升高。
2. 密度层:大气层中气体密度的分层结构。
- 对流层: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 平流层:密度相对稳定。
- 中间层和外层:密度逐渐增大。
四、大气的运动1.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主要包括风。
- 风的形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形成了气压差,导致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ppt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温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对
平
高
流
流
层
层
层
大
气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大气垂直分层
谢谢观看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大气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主要特点
原因
存在若干电离层
太阳紫外线和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宇宙射线作用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伞”;影响大气温度
水汽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 温度,具有“保温效应”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削弱 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人类活动与大气组成成分
成分比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C02比例的增加。 成分的变化:主要是氟氯烃化合物的出现及其比例的增加。
《地球上的大气》-优秀课件人教版【 精品课 件】
对流层 高纬薄低纬厚
主要特点
原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热量自地面;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对流强;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水汽杂质多
地理必修一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笔记资料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热大地〞,“大地热大气〞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a.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b.散射: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蓝光被空气分子散射〕;旭日、夕阳、朝霞呈橘红色〔早晚时,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间隔较远。
在到达地面之前,蓝紫光绝大部分被散射了,最后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的光〕。
c.反射:不具选择性。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属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太阳高度角越小,光线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途径越长,被削弱得也越厉害。
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还大地〞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小气温的日较差〔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地面获得热量减少,使白天地球外表温度不至于过高;夜晚,大气把吸收的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使夜晚地球外表温度不至过低〕;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2.热力环流〔1〕大气垂直运动和程度运动的成因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②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a.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程度气压差→程度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b.等压线:受热地区—近地面向下凹,高空向上凸;冷却地区—近地面向上凸,高空向下凹。
可以用“热胀冷缩〞来记忆,即受热地区两等压线的间隔胀得较远,冷却地区两等压线间隔缩得较近(如右图)。
其中,气压值大小排序为A>B>C>D〔注: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竖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总是越向上数值越低〕c.举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①城市风:城市生活、消费释放大量的认为热,使城市气温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注意城市风不随昼夜而变化〕②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而海洋上因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
(完整版)必修一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1.1、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两个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4.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5.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6.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在晚上存在。
7.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昼夜温差的比较】晴天温差大于阴天,陆地温差大于海洋。
2.1.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别提醒】(1)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而言的。
(2)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尔减小。
(3)大气的垂直运动是地面冷热不均造成的,并非由气压差异造成的。
(4)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3、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使海冰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巴山夜雨”、逆温】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白天,山坡升温快,大气上升, 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下沉,
山谷升温慢,大气下沉,风由山 山谷降温慢,大气上升,风由山
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
2021/1/15
.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
⑤.②. .
等
.④
③
高 面
A
B
(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①② ③ ) (2)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④ )
2、上两幅图中的F表示_水_平_气_压梯_度_力_;a表示_地_转偏_向_力;f表示_摩_擦_力_ 3、甲地为_高_空__的风,其最终风与等压线_平_行_ 4、乙地为_近_地_面_的风,其最终风与等压线__斜_交
2021/1/15
(1)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又叫水平气压梯度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水平气流由高压向低压运动的力
A
V
985 980 F1
问题: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并判断两地的风力大小
2021/1/15
完成金太阳导学案第22页的课程达标检测
参考答案:1、B 2、B 3、B 4、D 5、D 6、(1)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2)垂直 高压 低压 (3)平行等压线 (4)有一个夹角
2021/1/15
2021/1/15
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北半球)
(hPa)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
最终状态:三力平衡合外力为0,风斜穿等压线
2021/1/15
风压定律 某人在瑞昌一中操场上背风而立,请问高压( C ) A、右前方 B、左前方 C、右后方 D、左后方 北半球(近地面):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南半球(近地面):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前方,低压在左后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太阳(短板)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3、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大气吸收少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地面增温。
(2)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增温。
(3)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中大部分向下,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
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高气压、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2)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等压面上凸是高气压,下凹是低气压。
3、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环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向:风的来向。
高压→ 低压。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夹角。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2、风速:等压线密集,风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由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
)2、单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形成。
3、三圈环流:由于高低纬度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形成。
(完整版)《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课时)学习要求:1. 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学习内容: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特点:,地位:。
2、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受热过程主要表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作用。
4、最后结果: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意义:影响了,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况6、相关概念: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温室效应:二、热力环流1、概念:。
2、根本原因:。
3、过程:4、案例:海陆风:白天风从 吹向 ;黑夜风从 吹向 。
城市热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 影响的几个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概念:水平面上 的存在,产生促使大气由 区流向 区的力; 是形成风的 原因 方向: 于等压线,并指向 (2)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方向始终 于风向;只改变 ,不改变 。
(3)摩擦力:对风有 作用,可 风速;方向与风的方向 。
2.风的类型: (1)高空风:受力状况:受 力和 力影响 风向:风向与等压线 (2)近地面风:受力状况:受 力、 力和 力影响 风向:风向与等压线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2课时)学习要求:1.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3.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4. 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内容:等压面A B C A B C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指:2、单圈环流:3、三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表是 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之间的 和 。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1)干洁空气①氧气,约占21%,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约占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3)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
(3)臭氧层空洞:大量使用氯氟碳化物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高度: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特点及成因: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
2.平流层(1)高度: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2)特点及成因: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②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③天气晴朗,无云无雨,能见度好。
—水汽、杂质少。
④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1)高度:平流层顶部到2000-3000千米的高空。
(2)特点及成因:①气温随高度先降低后增加。
②空气密度很小。
③在80-120千米的高空,有流星现象。
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成分作用含量干洁空气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合占干洁空气总体积的99%(25千米以下)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具有保温作用含量少-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生物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因时、因地而异杂质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进行划分。
2.分层: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
3.大气的垂直分层4.臭氧集中在22~27千米的气层中,形成臭氧层。
5.臭氧空洞:标准大气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臭氧层的厚度为1个多布森单位(DU)。
臭氧含量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称为“臭氧空洞”。
6.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的几种情况在对流层中,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会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这就是逆温现象。
如下图所示,图中甲属于情况②,乙、丙、丁属于情况①。
(2)逆温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就会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
而逆温现象如果出现在高空,却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逆温现象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程类型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可看作是第二章第四节地球圈层衔接内容,也是学习第二章知识的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
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和进行的?为学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历史+选考地理,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高二学生对地球大气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缺乏准确性、深刻性,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
而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思维层次较高,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查阅地球大气圈、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大气运动资料等。
高三选考地理学生在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资料信息的整理与探究活动中,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气温变化、风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气温、风等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的气温、风等地理事象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风向的判读及成因等生活常识。
考情分析1.大气的受热过程2019·全国Ⅱ卷,6~82017·全国Ⅱ卷,9~10结合相关地理事物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基本原理的应用,分析气温日较差、逆温层的产生及其影响。
2.热力环流2019·江苏卷,19~202017·天津卷,82016·天津卷,4多以实际地理区域或地理现象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大气的水平运动2018·全国Ⅱ卷,372018·北京卷,62018·江苏卷,27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风向、风速等内容。
教法:启发式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归纳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材、地图册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
那么,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有哪些?是怎样发生的?(二)授课环节我们把知识梳理一下,教师PPT展示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自主完成)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2)保温作用:C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教师精讲一、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3)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4)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十雾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早晨出现大雾,多数是晴天。
原因在于,低温条件下,才会形成雾。
晴天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近地面辐射降温,气温较低,故易形成雾。
翌日,日出后,气温上升,过饱和状态逐渐结束,雾也就逐渐消散,天气晴好。
所以有“十雾九晴”之说露重见晴天露的形成类似于雾,气温低才会形成露。
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寒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霜重见晴天即指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降低,地表水汽凝结为霜四、逆温成因及其影响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C。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 ℃(见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图),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气温的下降幅度有不同,可能会小于0.6 ℃或大于0.6 ℃,差别在于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如下面不同条件下气温垂直变化图中,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的形成及消亡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下图示意逆温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课堂练习:(2019•四川高三开学考试)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下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A.升高,④增强B.升高,③增强C.降低,②增强D.降低,①增强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①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D正确。
(2019•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三模拟)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2~3题。
2.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削弱大气逆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增强地面辐射3.阴雨天气温日较差低的原因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①解析:第2题,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故选C。
其余选项可排除。
第3题,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答案选C。
其余选项可排除。
4.(2019•四川武侯区高三开学考试)华北地区某城市一周以来天气晴好,日均温均在10 ℃以上。
某日突降大雪,延续2日之后气温回升,积雪初融,该城市某停车场出现“雪馒头”景观(如下图)。
“雪馒头”都位于渗水方砖(中心空洞,露出土壤)的中央。
“雪馒头”景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B.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C.方砖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D.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解析:地砖中间是凹下去的,是空心的,露出土地,“雪馒头”景观的出现说明土地与砖升温速度不同,土地升温速度比砖慢,所以方砖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雪融化较快,而土壤释放地面辐射较少,雪不易融化,故选D。
(2018•山东聊城高中高三期末)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区某时间段内部分城市大雾次数和水系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5题。
5.巢湖市大雾次数明显小于图中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风力作用小,雾不容易形成B.湖面夜间气温高,水汽不易凝结C.湖陆风使湖区水汽扩散到周边地区D.湖区水汽浓度低,雾不容易形成解析: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无风(或微风)等条件。
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这是靠近湖区的巢湖市大雾频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故B正确。
风力作用小有利于雾的形成,A错误;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湖区,C错误;湖区水汽浓度较高,D错误。
二、热力环流教师PPT展示学习自主完成1.形成原因:①2.形成过程:(1)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间⑧―→空气的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形成水平气压差异―→大气的⑨教师精讲一、图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形成的“一个关键、两种运动、三个不同”。
1.一个关键——冷热不均。
(1)同一性质下垫面,考虑纬度差异。
(2)不同性质下垫面,考虑热容量差异。
2.两种运动——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
3.三个不同:(1)空气升降不同: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同面气压不同: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空间气压不同: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二、准确把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分析方法及应用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湖景房的开发与海陆风关系密切。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2)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