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讲读PPT课件
《大学》ppt课件
关键概念及思想内涵
大学之道
指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 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才。
02
明明德
彰显和发扬人内在的善良本性,追求 至善的道德境界。
01
03
亲民
关爱人民,以民为本,强调领导者的 亲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格物致知
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获取知识并提 升智慧。
推动文化发展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学者 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04 现代教育意义与实践应用
《大学》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为先
《大学》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 德。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德育,将
间管理等
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建 议和指导,包括如何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大学》中的思想理念、 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学者广泛 研究和传承。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塑造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中庸、礼制等观念,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华 民族温和、谦逊、重礼仪的民族性格。
维护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倡孝道、忠诚等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 稳定。
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大学》之道
传承优秀文化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当代社会应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的 创新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所倡导的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当代社会应践行这些价值观,营造 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 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 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孔子 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 忧患,就会被情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庸有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此理,所以想 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掌 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
• •
•
经它 学二 一
典是 是是
,古 相博 《
位代 对学 列儒 于
大
四家 小
学
书弟 学 之子 的
》
首必 大
。修 人
的之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 逍遥自在,它在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 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 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自我,然后 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 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 东西看不到一点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 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的看待问 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 偏见,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 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所以君子一定要 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中庸》解读ppt课件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礼记》(大学、中庸)
《礼记》
➢ 《礼记》是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 儒家关于礼学的一部论文集,是对 《仪礼》经义的阐发,原来并没有 单独成书,只是附在《仪礼》之后, 与其一同流传。
➢ 《礼记》在东汉末年独立成书,到 唐代取得儒家经书地位,至明清两 代,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超过《周 礼》和《仪礼》。
“八条目” ——实现教育宗旨的方法与步骤
➢ 物1格而后知2至,知至而后意3诚,意诚而后心正4 ,心 正而后身5修,身修而后家6齐,家齐而后国治7 ,国治 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一章
8
➢ 参考译文: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才才能太平。
中西经典文化概要
下周阅读: 1、《礼记》中的《礼运》,谈你对大同世界的理解。
建议背诵《礼运》第一段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 2、查阅康有为的《大同书》。
问题
➢如何理解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何为中庸之道
学习内容
➢ 《礼记》的基本情况 ➢ 《大学》《中庸》简介 ➢ 重难点《大学》“三纲八条目”涵义、“中庸”的内
➢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 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 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哲学是行为的学问
➢ “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不然。西洋哲学为“爱智学”,中 国哲学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不如说是行为的学问。
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 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 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 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 系?”
《大学》课件(62张PPT)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第三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中庸》: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一段参考译文
2024版年度孟琢《大学》精读讲稿课件PPT全74讲大纲
诚意正心的实践方法
02
反省自我,及时纠正错误;保持敬畏之心,对待人和事要谦虚
谨慎;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
诚意正心与道德修养
03
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基础,只有内心真诚、思想端正,
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13
案例分析:如何运用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
案例一
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科学家们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深入研究自然规律和科学现象,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同时,他们也需要保持诚意正心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要严谨、认真,不容一丝马虎和虚假。
社会和谐发展 明明德和亲民观念都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通过倡导和实践这些观念,可以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 风尚和政治生态,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10
03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2024/2/2
11
格物致知概念阐释
1 2
格物致知的含义 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获得对其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进而将这种认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和智慧。
力量。
22
06
历代注释家观点比较与评价
2024/2/2
23
朱熹《大学章句》观点介绍及评价
2024/2/2
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 部分,强调“格物致知”的重 要性,认为这是通往“明明德”
的必经之路。
朱熹注重理学的阐发,将 《大学》中的思想与天理、 人欲等概念相联系,构建起
庞大的理学体系。
朱熹的《大学章句》对于后世 的学者影响深远,但也受到了 一些批评,如过于注重理论阐
18
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 值的统一,实现个人与
社会的共赢。
05
经典名句解读与欣赏
2024/2/2
关于四书五经ppt课件
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中期邹国(今
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著有《孟子》一 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
《孟子》一书共7篇,计261章,约3.5万字,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 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 影响。
周书 牧誓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 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
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
关于四书五经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共二十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 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宅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 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
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 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 灾等; 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春秋》绝笔于获麟: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修史书,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 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
《大学》(一)PPT课件
齐家治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
借鉴《大学》中齐家治国的思想,注重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 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治理
将齐家治国的理念应用于社会治理中,注重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 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等方式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国家治理
借鉴《大学》中齐家治国的思想,将家庭和谐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优秀家风等方式,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人文价值。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大学》,培养学生的 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审美
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 重综合素质,本课程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
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简介及地位
01
《大学》概述
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
意义
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内在联 系,认为家庭的和谐是国家治理的基 石,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体系。
齐家治国方法与途径
方法
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倡导家庭和睦,维护家庭团结和稳定。
途径
通过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家庭礼仪等方式,将齐家治国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教育的核心价值
注重德育,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同时,重视知 识传授和学术研究,追求真理和智慧。
教育的社会功能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国家 繁荣和民族振兴。
学习方法及技巧
自主学习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管理,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 升。
六年级国学经典《大学》精品PPT课件
• 【注释】 • 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开国之君。 • 狐卷子:魏国的一个大臣。 • 尧:和下文的“舜”都是传说中我国上古时的明君。 • 丹朱:尧之子,因荒淫傲慢而遭放逐。 • 瞽瞍:原意是指瞎眼老人,此处指舜的父亲,传说中他是
盲人,后被拘禁。下文中的“象”即传说中舜的弟弟,后 被流放。
• 周公:周武王之弟,名旦,曾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武王死后摄政,忠心辅助幼年即位的成王。
•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 ,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 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 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 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 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 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的影响。
拓展
父贤不足恃
•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 :“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 ”“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 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 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 此五者于子,子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 “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 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 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 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 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 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 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 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 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 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 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的来源与作者来源《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出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作者传统上认为《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但现代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大学》在四书中的地位四书之首《大学》被誉为四书之首,是儒家学说的入门之作。
儒家核心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
01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核心思想。
0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03内圣外王之道《大学》强调个人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即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的核心思想引言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作者及篇章结构。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阐述人生目标及实现途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分析各目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总结概括《大学》的核心思想及现实意义。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关键语句解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分析此句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间的逻辑关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读此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及道德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探讨此句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及认知方法。
03分析《大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作用。
文学价值探讨《大学》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及篇章结构等艺术特色,如骈散结合、运用典故等。
艺术特色阐述《大学》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如“内圣外王”之道、中庸思想等。
思想深度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儒家思想在《大学》中的体现亲民格物致知亲近爱抚民众。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明明德止于至善诚意正心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树立真诚的心意,保持正直的心态。
教育应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课件
《大学》曾参、《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中庸 》子思
——四书
《诗经》 、《尚书》、 《易经》 、 《礼记》、《春秋》
——五经
1
四书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 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 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 《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 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足见 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 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 在修身养性、人际交流等方面任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
6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 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 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 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是儒学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6、子曰:“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12
《孟子》
《孟子》是记录儒家另一位代表 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 的语录体散文集。
5
四书影响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
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
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
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
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 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大学》(讲课)PPT课件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什么是国学?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国土)
(民族)
(土地)
?
(政区)
?
?
?
大 学
03
04
05
01
02
五、《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
《大学》重在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
大学语文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舍得就是舍去和得到,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 悲观的人看到的是舍去和危险, 而乐观的人则看到的是得到和机会。
一加州大学教授云:
content
第一单元 国学 大学
貳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壹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大 学
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最新《大学》ppt教学讲义PPT课件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ppt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 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 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 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 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 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 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大学》课件(共29张ppt)
2
11
三、《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12
整体感知
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所谓三纲,是指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三纲领是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群体、社会的层层递
2
进的体系。
14
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7)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定:目标 (6)得:收获。 (7)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现三纲八目的六个步骤:
2
13
课文解读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
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使人弃旧图
新、去恶从善。
(4)止于至善: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
章,这便是《大学》和《中庸》。
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构成 《四书》。
2020/6/4
5
在宋元明三代,《四 书》的权威已超越 《五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 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中庸》节选PPT课件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之道PPT课件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附: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 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 条理也,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万章下》)
► 领会:孔子在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地位。
► 思考:儒家与“儒教”。儒家的神圣化人格典范的 文化意义。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 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 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 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 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 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 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 之衰,而坏乱极矣!
关于《文心雕龙》的“定势”理 论
►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 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 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 制于宏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 而立功者也。——《文心雕龙·定势》
►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 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 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 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大学》、《中庸》讲读
2015年12月21日
学习《大学》提纲
►朱熹《<大学>序》: ►大学——古之大学教人之法——与《孟子》
的关系——三代以降的教育:穷理、正心、 修己、治人——周衰失教——孔子:继往开 来:外极规模之大,内尽节目之详——俗儒 与异端——二程:接孟氏之传。 ►程颐之“提示”:初学入德之门——古人为 而得”与 “从容中道”(《中庸》)的关系
► 思考:《孟子》、《大学》的思维方式对古代文学 理论的影响。
程颐对《大学》的提示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 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 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 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的述理脉络
►开宗明义:定——静——安——虑——得: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明明德于天下:总归于修身二字。
►具体条目: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归结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要点:“穷理正心”与“修己治人” ►理论精神:沉稳坚毅,细大不捐 ►理论风范:忧深思远
关于《文心雕龙》的“定势”理 论
►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 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 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文心雕 龙·定势》
►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 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 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 也。 ——《文心雕龙·定势》
►附:《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皆有之。”
►附:《孟子·告子上》云:“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又云;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
►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云:“我知言,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浩然之气”,孟子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
►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 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 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 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 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 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 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 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 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 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 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 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民生日 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 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 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 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 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 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 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 《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 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 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 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 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 而知者鲜矣!
《大学》讲读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 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 贵其全也。”——《荀子·劝学》
►引申:《文心雕龙》的“定势”理论
►《大学》的要义即在“为学次第”。
朱熹《大学章句序》
►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 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 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 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 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 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 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 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 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 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