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解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三节课

《中庸之道》三节课
刘文典抓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此事在当时的教育界震动很大,
安庆最大难中的学是生“还举中行行了”示,威,这后是经一蔡种元高培度力保修,养才。将简他单释地放。说", 就其是实“,当无狂待则今人狂追,述当痛狷缅则,狷事件”发。生该当进日取,时刘文,典奋已发因向之上暴得
大名的。斗譬志如就,表鲁现迅讽出刺来当,局该,有即所以刘不文为典时"不,肯也称可呼以蒋退介缩石为保'守主。席 '而有被时关候押多我日们"可为案以例判;断胡适,也但写对文自章己说的:刘行文为典控"因制语不言了上顶,撞这"被 拘禁就,是其中家行人的朋困友"难只。能求情而不能控告(蒋介石),这是人治,不
【中仁】 13.24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政治家会煽动群众,商人会诱惑群众。煽动诱惑下的群众 是洪水猛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知识分子不应跟着起哄。
民主的原则是从众。但群众也是人,不是神。 舆论是民意,民意是大杂烩。众口铄金的谣言,千夫所指 的毁谤,也一样是舆论。孔子不迷信。
“中庸“之乡人道””,是指乡以党中邻道里。行古事代,的群不众走关极系主端要,是主邻里张关系。 “乡过亲犹们不说谁及好”就,好,恰乡如亲其们说分谁。坏其就坏中。道他以们的儒眼家睛的,未人必道雪 主亮义。和群社众的会评公价正,古为代原叫则舆论。。舆论一律,就是是非标准吗?
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调配使味道适中), 济(增加,添加)其不及,以泄(减少)其过(过分, 过重),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进言 指出)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 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犯,违背),
民无争心。 和而不同 不以人废言
——《晏子论和与同》
这及“就)和是(”李中泽国是厚的“《辩论中证语法今”读(实》中)践庸、的和结、度果、过犹不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中庸》第一章

《中庸》第一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 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 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 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第一章 纲 领
tiān mìng zhī wèi xìng shuài xìng zhī wèi dào xiū dào zhī wèi jiào
喜怒哀 乐 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 皆中 节谓
zhī hé zhōng yě zhě tiān xià zhī dà běn yě hé yě zhě tiān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xià zhī dá dào yě zhì zhōng hé tiān dì wèi yān wàn wù yù yān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 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 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 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 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 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 “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是故君子戒 慎乎 其所不睹,恐 惧乎 其所
bú wén mò xiàn hū yǐn mò xiǎn hū wēi gù jūn zǐ shèn qí
不闻。莫见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
dú yě
独也。
xǐ nù āi lè zhī wèi fā wèi zhī zhōng fā ér jiē zhòng jié wèi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讲读

《中庸》讲读
惠南镇文源社区东门居民区
2018年5月15日
《中
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后经 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 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 《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 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 《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 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 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 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 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 “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 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
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
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 , 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 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 去做,虽然再笨,也会 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 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能此道矣,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
最高境界。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
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 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 慎心",要诚其意,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中庸之道课件 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 课件

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就不在话下
了。没过多久,送地毯的人就被秦桧
除掉了。
第十九页,共55页。
(11?16)
?“过犹不及(guò yóu bù jí)”的
交往(jiāowǎng)中过分的热情与
对待一样会使心灵(xīnlíng)窒息。 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一样会无
甚收效。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 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
乎?”“恶徼以为(知y者ǐw,éi恶) 不 孙以为
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恶1:wù,厌恶。 恶2:è,坏处。 以为:把……当作。
孙:同“逊”,谦逊。
第四十页,共55页。
(17?24)
儒家(Rújiā)讲仁者爱人,那么
孔子(kǒnɡ z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
多讨厌(tǎo yàn)的人呢?
第四十一页,共55页。
国君与臣子(chénzǐ)的关系也是这样。国
为可行而其中(qízhōng)有不可行的,臣子
中的不可行(kěxíng),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 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
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
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 现
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
他也说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 说不可行。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
? 政通人和 (政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第四十四页,共55页。
(13?23)
子曰:“君子(和jū而nz不ǐ)同,小
人同而不和。”
和:不同(bù tónɡ)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
各方面之间彼此(bǐcǐ)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
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第四十五页,共55页。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正音释义
①预:事先有准备,预先。 ②凡事:无论什么事情。 ③跲(jiá):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 屈词穷的意思。 ④困:困难,阻碍。
⑤疚:忧苦,内心痛苦。
⑥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导读驿站
此句出自于《礼记· 中庸》,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 系。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亦曾引用:“‘凡事豫则 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 争的胜利。” 古人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先 有准备。做到这一点,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七 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第⑦课
中庸
安徽亳州《国学经典》系列课件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原文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作者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 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 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道前定,则不穷。 去目的地之前就把路线确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国学拾贝
●《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朱熹将其与《大学》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元明清各代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这是儒家核 心观念之。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 行为的最高准则。

第六讲 - 《中庸》选读

第六讲 - 《中庸》选读

•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 礼。
天人互成;天人互益
• 结语:
• 天地之性,人为至贵 • 人性难得,珍惜人生 • 化成天下,积极充盈
四书公选课2016年
《中庸》选读
《 中 庸 》
• 四书的主要核心:仁
• • • • • 《论语》:仁学:全面展示仁的义涵 《孟子》:性善:展示仁的内在性 《孟子》:养气:展示仁的自觉性 《大学》:三纲八目:展示仁的伦理、政治性 《中庸》:天人关系:展示仁的终极根据
• 《中庸》选读提纲: 1、《中庸》首章导读 2、《中庸》论天道 3、《中庸》论人道 4、《中庸》论天人关系
•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 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 下至诚为能化。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 人。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 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 而不自得焉。
•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 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 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 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 名,必得其寿。”
4、《中庸》论天人关系
尽己性以尽人物之性 尽一切性以参赞化育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 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解析0

《中庸》解析0

论述中庸虽微隐却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不远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自以为了不起), 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执】柯伐柯,其则 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 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孝),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忠), 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悌),未能也;所求乎朋 友先施之(信),未能也。庸(德)行之(行)慎,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 行顾言,君子胡(能)不慥慥尔(zào,忠厚诚实)!”
《中庸》思想的解读
摘要:以“诚”为基础,以“中”
为方法,以“和”为目的,建设和 谐社会、和谐世界,体现“天人合 一”境界。
关键词:中,和,诚,明,教

第一章 天命章 (一篇之体要)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强调“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但人“鲜能久”。
第四章 明行章
子曰:“道之不(行)【明】也, 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也;道之不(明)【行】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也。”
指出中庸“鲜能久”的原因在于“过”与“不 及”(“中庸”的本质特点就在于“无过无不及”),不 能做到恰如其分;同时由于习以为常:鲜能知味。
论:第一部分 论中庸
第1节(2-11章)论述中庸的重要、 特性及内涵。
第二章 时中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区分“君子”和“小人”。

论语》解读——中庸思想

论语》解读——中庸思想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B.“中庸” 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 中庸 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是无原则地调和, 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 和谐。 和谐。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 及有关理论。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 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过犹不及 中庸》 过犹不及为中。 《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 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 者不及也。”“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执其两端, 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这是说, 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 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 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 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 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 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 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 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 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 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 过犹不及” 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高二语文《中庸》课件

高二语文《中庸》课件

一,知人论世
•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 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 “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 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 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 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 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 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 诚或称至德。
• A.天命之谓性
性:本性
•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
中:适合,符合
•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放下
• D.子庶民。则百姓劝 劝: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中(读阴声):不偏不 注意这里的”中“与前面”中 倚,不过无不及,一切 节“的中(读去声)的区别。 都按照“礼"的规定行事 中(读去声)才指“符合,适 合”。
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 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 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 的客人,安抚诸侯。
•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 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 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 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 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 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 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 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

《中庸》(节选)教学课件

研读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 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 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初识中庸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 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道合一 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性与人性合一
内外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
研读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 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因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 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 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 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研读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 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 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 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 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 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 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 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 柔必强。

《中庸》

《中庸》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 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 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 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
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 “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 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 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 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
君子也。
译文①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 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 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 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 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 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 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 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 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 之道?
“中庸”
适当 平衡 和谐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精 神 实 质
是非分明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解读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4,《四书》中的《中庸》
•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 后世尊称朱文公,祖 籍徽州府婺源县(江 西省婺源),出生于 南剑州尤溪(福建省 尤溪县)。南宋儒学 集大成者,世尊称为 “朱子”。
2,新世纪以来的传统文化热
• 面对国学传播的乱象,最为迫切的,是在 正规教育系统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尤其 是经典教育的力度。其中,在中小学教材 中,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并把《四 书》、《孝经》纳入正规的中小学教育之 中。国学教育需要训练有素的教师进行义 理的讲解,而不是学生一头雾水的背诵; 需要在公立、私立学校教育中理性化、规 范化,而不是任由民间机构的神秘化。
• 3,《礼记》(49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中庸》 • 《中庸》是独立的一篇文献。 • 郑玄: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 德。 • 朱熹: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 而作也。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 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 一)
• 《三字经》: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 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 《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 《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 矣!”
• 朱熹:“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 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 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次第,总作一处,易 晓,宜先看。《论语》即却实,但言语散见,初 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 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 朱熹编定的《四书》: • 《大学》(曾子) • 《论语》(孔子) • 《孟子》(孟子) • 《中庸》(子思)
• 《四书》以修身为本,在此基础上齐家、治国、 平天下。
• 元朝恢复科举考试之后,《四书》成为科举取士 的基本参考书。
二,“中庸”释义
• 朱熹: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 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 《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 从爱父母到爱他人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
• 曾子曰:“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在傳統社會中的表現: 祠堂
四序堂外景
• 《后汉书·杨震传》:杨震 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 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 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 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 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 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 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 出。
• 2,事亲与修身
•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按照朱熹的《中庸章句》,《中庸》分33 章。
• 第一部分:第1章—第11章,全书的纲领和 线索。
• 第二部分:第12章—第19章,是对第一部 分的丰富和展开。
• 第三部分:第20章—第33章,具体论述, 包括“诚”等关键命题。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天:不是人格神,而是抽象的形而上的道。 • 命:赋予的,禀赋 • 性:人性,是善的。
•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 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 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 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 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 下也。”
• 王阳明启发盗贼的 “良知”
• 天命之谓性:见道 • 率性之谓道:修道 • 修道之谓教:行道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1,慎独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
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朱熹注: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 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 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 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 之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