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修身篇ppt课件
《 大学之道》ppt课件60张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宗旨、根本原则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最完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 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近:动词,接近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 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问题导学一: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4、如何才能实现“三纲”?
4、怎样才能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六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静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安
性情安和
得
处事合宜
明明德
止
大
定
学 之
亲民
三 纲 目标
静 步骤
安
本末 终始
道
虑 先后
止于至善
得
近道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讲述如何达到大学之道, 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目” 做准备。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2.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 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 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 商丘)人。
大学之道 高中语文课件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雨向莎阶滴未休,冷光孤恨两悠悠。
船中闻雁洞庭宿,床下有蛩长信秋。
背照翠帘新洒别,不挑红烬正含愁。
萧骚寒竹南窗静,一局闲棋为尔留。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目 标壹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肆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导入新课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大学之道》pptx课件(17页)
关于“大学〞
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 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 序以化於邑。〞 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关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 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有用价值。曾子参加 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 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 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礼记》(大学、中庸)
《礼记》
➢ 《礼记》是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 儒家关于礼学的一部论文集,是对 《仪礼》经义的阐发,原来并没有 单独成书,只是附在《仪礼》之后, 与其一同流传。
➢ 《礼记》在东汉末年独立成书,到 唐代取得儒家经书地位,至明清两 代,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超过《周 礼》和《仪礼》。
“八条目” ——实现教育宗旨的方法与步骤
➢ 物1格而后知2至,知至而后意3诚,意诚而后心正4 ,心 正而后身5修,身修而后家6齐,家齐而后国治7 ,国治 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一章
8
➢ 参考译文:通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才才能太平。
中西经典文化概要
下周阅读: 1、《礼记》中的《礼运》,谈你对大同世界的理解。
建议背诵《礼运》第一段关于大同世界的描述。 2、查阅康有为的《大同书》。
问题
➢如何理解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何为中庸之道
学习内容
➢ 《礼记》的基本情况 ➢ 《大学》《中庸》简介 ➢ 重难点《大学》“三纲八条目”涵义、“中庸”的内
➢ 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 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 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中国的哲学是行为的学问
➢ “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不然。西洋哲学为“爱智学”,中 国哲学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不如说是行为的学问。
中国先哲虽不看轻知识,但不以求知识为出发点, 亦不以求知识为归宿点。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 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 之道,怎样才算一个人?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 系?”
《中庸》节选ppt课件06
努力行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 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 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爱了,知 道什么是羞耻的,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 三点,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 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 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 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 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 使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 也会变得坚强。
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 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为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 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怎样才能做到至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 笨鸟勤飞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 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加强自身修养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 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 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 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 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 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 畏了。
使动用法
优待
意动用法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 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 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 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 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 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大学之道ppt精品课件1新版本【统编版】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平天 下
治国
修身
齐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 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 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齐家治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
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八目”之间关系:
“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 “正心、诚意”之修身工夫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 《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 “8-14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
真诚,不存虚妄。慎独不自欺,求实而自慊(满足)
诚意
心正: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 正心 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
人心本来亲近所喜爱的、轻视所厌恶的、畏服所敬重的、同情所怜悯 的、傲视所怠慢的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心不正,则往往容易陷入偏狭而一 味地偏爱、偏恶、偏重、偏护、偏轻,因此正心以修身首在防偏、纠偏。 只有不偏、不过、不贪、不纵,才算做到了修德立身的基本和根本,否则 偏者不明、贪者无厌,何以成君子?
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人生 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得】处事合宜。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东南大学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Add your title
【课件】《大学之道》教学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堂小结 三纲八目
止于至善
内圣 内修
明明德
外王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格致诚正 物知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 修齐治 平 身家国 天
下
四、课外拓展
思辨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 “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 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 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坚定不移。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 (2)静:心不妄动。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 (3)安:性情安和。 ➢ (4)虑:思虑精祥。 ➢ (5)得:处事合宜。 ➢ (6)近:形作动,接近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 学的宗旨了。
初读文本 疏通文意
山河大学源于网友的玩笑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
中国山河大学
四个省份的343万考生
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十多亿元 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 面向“山河四省”招生。随后,“山河大学” 的官网、校训、校徽、院系、招生简章,
山河大学校长任职记 如果你是”山河大学“的校长 1.请你设计校训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5-2《大学之道》课件29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 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 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 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 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1)大学之道,在明1明2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民:一说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 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才能学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那么 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 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在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1)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2)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3)物格而后知至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微写作
1.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 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 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
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
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不自
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满足。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
第5课《大学之道》课件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大品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 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 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 识。
善是什么?
当我们和人接触,最重要实现怎样的关系?在儒家,如何 定义人的普遍联系,要实现的一种和谐的相处,那就是一 个“善”字。
善字最重要的内核,就是保持住了自我,所谓善,就是不 离开自我。没有离开自我的初心,所以真实为善;没有离 开自己的能力,所以能行为善。
善是什么?
善的展开大概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是满足,意味着彼此皆有所得,相互成全成就; 第二是吉祥,意味着彼此没有伤害,和谐圆融无碍; 第三是稳固,意味着彼此皆有期待,向往永久坚定。
修身就是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完善 feel the charm of existence in this spot, which was created for
、发展自我。说明以th修e blis身s of so为uls lik本e min就e. 是将培育完善、发展 自我的自觉性置于重M要ore tex的t 地位,这种思想能够增强个 体自强不息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力。
是儒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like these sweet mornings of spring which I enjoy with my whole heart. I am alone, and feel the charm of existence in this spot, which was created for the bliss of souls like mine.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
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
心。 欲正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 事万物。
• 致知:使自己获得知识。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指的是在修
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
(6)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9)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11)庶人:指平民百姓。 (12)壹是:一概,一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 。致知在格物。
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欲明明德——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格物
条件关系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课件
《大学》曾参、《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中庸 》子思
——四书
《诗经》 、《尚书》、 《易经》 、 《礼记》、《春秋》
——五经
1
四书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 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 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 《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 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足见 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 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 在修身养性、人际交流等方面任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
6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 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 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 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是儒学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6、子曰:“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12
《孟子》
《孟子》是记录儒家另一位代表 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 的语录体散文集。
5
四书影响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
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
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
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
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 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高中语文 人教版选修《大学》课件(共29张ppt)
2
11
三、《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
12
整体感知
1.开篇开宗明义,提出三纲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 3.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治国”和“平天下”。
所谓三纲,是指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三纲领是由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群体、社会的层层递
2
进的体系。
14
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7)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定:目标 (6)得:收获。 (7)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现三纲八目的六个步骤:
2
13
课文解读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
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使人弃旧图
新、去恶从善。
(4)止于至善:达到完善的最高境界。
章,这便是《大学》和《中庸》。
朱熹将《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构成 《四书》。
2020/6/4
5
在宋元明三代,《四 书》的权威已超越 《五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 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6,《大学》ppt课件
3、《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 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 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明确:举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 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 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 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 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
“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 秋》
《大学》介绍:
《大学》是《四书》之一,原为 《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孔门弟 子的文集,有四十九篇,作者不详。相 传《大学》是曾子所作。本文节选自 《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中的第一 节。《大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修身的 思想,完整地提出了儒家学说的人格公 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旧时被儒生视为 “圭臬”,为天下学人必诵经典,对后 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
《中庸》节选PPT课件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 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 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 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推己及人,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 高全体人民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在儒家看 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 理解“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领” (三纲)
•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 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 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大学》通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即儒家思想一 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生外王”源自道家,成于儒家。“内圣”就是克己修身而实 现人格的完善,“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建 功立业的人生态度。
➢ 从“内圣外王之道”看,“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递进的逻辑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
说“亲”当作“新”,“新民” 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 善。 (4)止:至,到。
诵读课文,读懂文意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重点字词: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知 所
知止(目标、理想)
先
定、静、安(心态)
后虑(Biblioteka 慧), 则得(收获、成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件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一说,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 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 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 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 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例2:修身——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 过来检查自己)
例3:正心——汉 董仲舒《士不遇赋》: “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 善。” 宋 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 “吾闻古圣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为本。”
例4:诚意——刘备的“三顾茅庐”还有尊 师重教的杨时、游酢两人“程门立雪”
“明明德”。程颐:“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 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 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明德”就是 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 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 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 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 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 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 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 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