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文化的发展

在一万至七千年前,中华始祖部落之一伏羲氏族发明创造了太极文化的经典“太极图”,由此阐明了宇宙的根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伏羲太极图是“伏羲易”的经典和核心

六千年前,中华始祖轩辕黄帝以太极原理为依据,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故被中华后人称为人文始祖

道家在三千年前的时候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老子,这位道家的创始人,为后人留下了完美体现中华太极文化的经典文本《道德经》。

3100年前,周文王姬昌以“伏羲易”为依据而作“周易”,从“周易”的卦象和文辞来看,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太极文化的形象数理思维方法

2560年前,诞生了中华文化的圣人孔子,在其晚年对“周易”进行了全面研究,由其弟子记录他的思想言论而作成“易传”

唐末、五代,陈抟通过道家的传承,继承并创造性地用“易图”来解释“易经”,以此与没落的官方专制易学相抗衡,从而引发了宋代理学,易学研究在宋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之后,在道门中,儒、释、道三教合流,将易学应用于性命修炼之术,为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技术理论基础。

陈氏太极拳的历史

陈王庭(约1509年)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

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