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
政治信任
对中东欧和前苏联10个后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任进行实证分析以后指出,无论是微观层
次(即个人层次)还是宏观层次(即社会层次),制度主义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目前,从
制度主义角度探讨政治信任的学者居多数,其中不少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中国人的四种社会取向的特征,即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在家族中的
父权至上和国家中的君权至上,两者“相辅相成,便构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
在家族内外,自幼长期生活在这样的专制环境下,自然会形成一种过分重视、崇拜及依赖权
威的心理和行为取向”。[6]权威取向具体来说有三个特征:1.对权威的敏感;2.权威崇拜;
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则较难容易形成(Uslaner ,1999;Levi ,1998)。
那么,以上对于政治信任的解释是否也适合用来解释亚洲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政治
信任的起源呢?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政治信任源于社会信任的解释,
对东亚国家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十分完整的答案。笔者认为,权威主义价值观同样可以成为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信任近年来日益成为政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政治信任之所以受到关注的
原因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1、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政府及其行为在多大程度上
得到了一般民众的认可,从而体现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或正当性:legitimacy);2、政治
信任也是政府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政治信任过低将意味着目前的政治体系或政府行为丧失了
拜和依赖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政府、政治领导人的信任。为了从经验角度对这一假设加以证明,
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及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马东亮来源:《人大研究》2008年第04期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因其飞速发展的经济而受到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但是韩国经济的成功并不必然说明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成功,相反,韩国的政治发展恰恰证明了,政治制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必须尊重该国的文化因素,否则即使全面地照搬照抄所谓“先进制度”,也很难在现实政治中达到某种制度在创立之时所要达到的效果。
体现在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国,其国体与政体的初创与落实都受到了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支配性影响,韩国现代国会制度也确立于那个时期,因此,韩国国会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主导下从理念到具体制度上对西方国会制度的全面模仿。
但是,由于忽视了韩国传统文化中“地域主义”的存在,“民主化”之后的韩国国会制度实际上成为地域主义政治表演的舞台。
所谓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是指韩国政治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广为学者与社会大众所诟病的、根深蒂固的“地域主义”情结,也被称为“地区情感主义”或“地区冲突主义”,主要是指韩国政治中以政党领导人的出生地为标准划限,在国会选举、总统选举和政党运作中,挑动不同领导人出生地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达到政党的政治目标的现象。
它也表现为在政党内部和政府的人事上以出生地为标签而有倾向的人事任用。
韩国人不仅以自己的行政区划“道”、“市”、“郡”等来标明政治人物的出生地,而且还依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习惯性称呼来区分政治人物的籍贯:韩国全罗道和忠清南道南部的一部分地区位于历史上出于灌溉需要而修筑的金堤、碧骨堤以南,所以堤坝围成的广阔水域的南部地区就被称为“湖南”地区;庆尚南道与庆尚北道位于鸟岭以南,称“岭南”地区。
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表现最突出的并不是以相对较小的行政区划而是以广阔的湖南地区和岭南地区为标签的政治冲突。
二客观地讲,在政治选举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党领袖及其政党在其出生地受到更多选民支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在韩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严重地影响到了政治实践领域。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摘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多样的政治权威体系,这对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东亚,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东亚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各自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东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现代化进程,揭示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形势展望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趋势,探讨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未来关系。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扑朔迷离的话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东亚、政治权威、现代化、历史、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影响、关系、发展、展望。
1. 引言1.1 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政治权威传统。
在古代,东亚诸国都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君主制度,如中国的皇帝制、日本的天皇制、韩国的王朝制等。
这些政治制度在东亚地区长时间存在,并深深影响着当地社会和文化。
中国的皇帝制是东亚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权威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家,统治者以君主为中心,实行专制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才结束。
在这之后,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制在东亚地区也有着重要地位。
日本的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政治围绕着天皇展开。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天皇失去了大部分权力,但天皇依然是日本社会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韩国的政治权威则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韩国自古以来也是一个王朝国家,国家政治以王室为中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韩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革,王室逐渐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理解东亚地区历史上的政治权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东亚现代化的进程。
1.2 东亚现代化进程从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的角度看,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更是政治和社会现代化。
朝鲜-韩国概况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大学(威海)
第一章测试1.朝鲜王朝的世宗国王颁布《训民正音》后,朝鲜半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书写文字。
()A:错B:对答案:B2.韩国的广域自治团体一共有17个,包括首尔特别市和世宗特别自治市、6个广域市、9个道。
()A:对B:错答案:A3.韩国的首都汉字原名为汉城,2005年李明博担任市长的时候改为首尔。
()A:对B:错答案:A4.韩国境内最高的山是位于济州岛的汉拿山。
()A:对B:错答案:A5.韩国和朝鲜的国歌歌名都叫做“爱国歌”,但它们的歌词和旋律都不同。
()A:错B:对答案:B6.韩国现在使用“主体年号”。
()A:错B:对答案:A7.中国的长白山,在朝鲜和韩国一般被称为()。
A:雪岳山B:白老山C:北汉山D:白头山答案:D8.韩国的国家元首称为()。
A:国家主席B:总统(大統領)C:总理D:总书记答案:B9.下列象征物中,属于朝鲜的国家标志是()。
A:无穷花B:苍鹰C:松树D:丰山犬答案:BCD10.朝鲜半岛三面环海,环绕朝鲜半岛的分别是()。
A:日本海B:渤海C:黄海D:朝鲜海峡答案:ACD第二章测试1.元朝在高丽国设置了征东行省,作为元朝统辖高丽国和征伐日本的特殊行政机构。
()A:对B:错答案:A2.17世纪后期、18世纪前期,朝鲜兴起了实学和北学,主张改革僵化的性理学。
()A:错B:对答案:B3.1897年,朝鲜国王高宗宣布称皇帝,年号为光武,从而宣告了大韩帝国的建立。
()A:对B:错答案:A4.1919年3月1日,韩国爆发了著名的抗日独立运动,韩国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定为“三一节”。
()A:对B:错答案:A5.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
()A:错B:对答案:B6.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设立了汉四郡,其中存在时间最长的郡是()。
A:乐浪B:玄菟C:真番D:临屯答案:A7.大韩民国成立于()年。
A:1948年8月B:1948年9月C:1945年8月D:1949年8月答案:A8.古朝鲜时期的檀君来源于檀君神话,其最早记载出现于13世纪末成书的《三国遗事》当中。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朱海忠从朴正熙到全斗焕、卢泰愚,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之上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却逐渐丧失,并最终为民主政体所代替。
那么,为什么威权政体与经济发展之间会有如此关系?在分析韩国威权政体合法性的基础上,本文欲对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一威权主义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理解与界定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威权主义指“权力集中在一个领导人或统治核心手中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寡头统治、独裁统治和君主专制。
[1](P.713)另一种观点虽将威权主义与独裁(AUTOCRACY)、僭主政治(TYRANNY)相区别,但含义仍然较为宽泛,如珀尔玛特认为,独裁与僭主是未加限制和制约的个人非制度化统治,而威权主义是制度化的集体统治。
[2]阿尔蒙德的威权主义概念也比较宽泛,因为他不但将新传统型国家,即没有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且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都很低的战后独立国家归入威权主义之列,而且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划入威权主义的威权—技术—动员类型。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威权主义国家是指缺乏公众参与和宪法制约,强迫人民服从统治者权威来实现民族重建的国家”。
由于执政当局把推行高速增长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故而称之为“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STATE或译为发展取向的国家);在拉丁美洲被称之为“官僚威权主义国家”((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STATE)。
因此,威权主义主要以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为典型代表。
[3](P.60-63)本文主要根据第三种观点界定威权主义,因为威权主义概念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是到了60年代,随着拉美、东亚等地出现发展导向型政府并取得很大经济成就之后,人们才重新使用它。
因此,威权主义概念应赋予它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就韩国而言,李承晚政权与后来的军人政体显然不能划入一列,与其将其划入威权主义并冠之以“政客型”[4]还不如把它归入阿尔蒙德所说的“新传统型国家”,其原因是:第一,李承晚的政治结构虽有三权分立、国会选举和政党竞争等民主框架,但这个李朝后裔非常“讨厌美国人强加给他的‘民主政治’。
《韩国现代政治体系的变迁》
(1987 年达到高潮) 1987 年6 月29 日--民主党代表委员卢泰愚发表
八点民主化宣言
总之,韩国的权威主义等臣民型政治文化不会一朝一日发生根本变 化,但随着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失去其基础和地位并逐渐向 民主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
★政治文化既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又是一个开放 的体系。 ★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政治社会化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
思考题
• 1、简述政治现代化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基本特征。 • 2、简述传统权威主义与现代权威主义的联
系与区别。 • 3、以朴槿惠胜选韩国总统这一政治现象为
例,试述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合法性危机的出现
政府领导人失去了国民大众的支持,出现了慢性的“正统性危机”,并频繁 发生政治变动。 例如:“4.19革命” 反维新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 “六月抗争” ◆ 光州事件 ◆
(二)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转型的政治文化因素
★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 – 美国政治文化的传入,使得韩国人对民主的渴望步步加深。 ★社会化-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是美国输出政治文化的重要渠道, 美国文化除了对军人施加影响外, 还特别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 影响。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政治文化基本特征在于: 皇权主义、清官思想、等级 观念、集团意识等, 其核心是信奉大一统, 要求实行中央集 权。这些构成了威权政治的文化根源。
◆ 社会化 ----儒家文化的社会化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实现的。体现在教育、人才选拔、治理方式选择 方面
★家族中心主义
父家长制是传统韩国家族的最高原则,父家长在家族内部享有 绝对权威,其他家族成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原本意义上的家长是家 族的首领,而在传统社会里国王可视为整个国家的“家长”。因此, 对于生活在威权主义的社会氛围和家长制的家族氛围中的韩国人来 说,对于刚摆脱封建王朝和日本帝国统治而将共和制下的总统当做 封建王朝的国王,不是难以摆脱自己要行使绝对权威的心理冲动, 就是难以摆脱要为他人赋予绝对权威的心理冲动。结果自然是就算 民主选举上台的总统也不能以民主方式治理国家。最后,家长的健 康长寿是保证家族安宁的一个必要条件,与此相仿,总统的长期执 政是国家安宁和发展所需要的。
比较日韩权威主义发展模式——从小泽一郎和卢武铉说起
辞 职 ,小 泽一 郎 因秘 书接 受 政治 献金 辞 职 ,这些 都 反映 了 日 政 治 的传统 特点 与金 钱之 间难 以割断 的联 系 。 本
联系起来,结果必然是政治的腐败 。首先 ,韩国的政治与 经济之间有渊源关系。在军人独裁时期 ,政府不仅掌握政 治权力而且掌握经济大权 ,在金泳三执政以前 ,任何企业
大特点 , 尤其在 日 本政治家的继承方式中经常表现 出来。
现在 日本众议 院的议 员中约有一半是世袭的,麻生太 郎 、 鸠 山由纪夫和小泽一郎都是世袭政治家。另外 ,为 中国人 所熟悉 的还有 : 田康夫 ,其父是前首相福田赳夫 ; 福 小泉
纯 一 郎 ,其 父 是前 防卫 厅 长官 小泉 纯也 ; 町村信 孝 ,其 父
是前 自治大臣町村金五 ; 高村正彦 ,其父高村坂彦做过德
山市 市长 ,等 等 。世袭 问题 引 起公 众 的不 满 ,致 使 自民党
2OO9. 7
CONTEMPOI R ARY ORLD W
“ 集金力 ” 、世袭家族的财产和以学阀为背景的人脉关系都
会 派上 用 场 。黑 金政 治 由此产 生 , 政治 丑 闻也就 接连 不 断 。
另外 ,在 日本 的传统中,“ 子承父业”的世袭现象是
一
存 。特别是 日本的黑金政治与这三者有割不断的联系 ,众
所 周 知 的选举 三 要件 :“ 看板 ( 力 , / y、“ 、 地盘 ( / ”和 “ 包 ( 、) 提 力 、 ),就 与 这 三者 有 密 切 关 系 。所 / ” 谓 “ 板 ” 就 是 知 名 度 ,所 谓 “ 盘 ”就 是 后 援 会 ,所 看 地 谓 “ 包” 提 就是选 举资 金 。三者 的核 心是 金钱 ,没有 金钱 , 知 名度 和 后援 会都 毫 无意 义 。而 为 了金 钱 ,各 派 阀首长 的
韩国民主政治研究
韩国民主政治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状况的探讨和分析,阐述了韩国政党选举制度以及政党政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韩国的民主化进程虽然实现了政权的易手,建立了民主制度,但韩国政党政治仍发展得不成熟不稳定,韩国所存在的问题是在民主化的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其政党制度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关键词:韩国民主政治政党政治一、韩国选举制度的重大发展韩国光复以后,实行了一段时期的多党制和直选制但社会始终处于动荡状态,由此韩国逐渐转向了威权主义体制。
韩国的威权主义政府体制大致形成于20世60年代中期(并贯穿于整个70年代)。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将军通过不流血的军事革命获取了政权。
全斗焕延续了朴正熙时代的政治极权体制两人获得政权的初始方式是相似的:即都不是民选领导者,而是通过军事手段获得政权,并以此建立了极权政治体制。
1987年爆发民主化运动以后,韩国的政治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1987年10月的宪法修正案拉开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根据这一修正案,直接选举替代了间接选举,自由与公平的选举竞争制度得以恢复。
1992年金泳三经过选举上台,进一步推进了民主化改革,包括行政管理权力的逐步下放政府组织的重构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等。
由此民主政体逐渐取代威权政体成为韩国新的政治体制,随着后来1996年金大中、2004年的卢武铉总统的上台,标志着民主体制在韩国的确立和巩固。
二、韩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现状政党政治的发展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党是每个国家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党政治的充分发展有利于民主制的巩固和正常运转。
(1)政党建立的原因:1945年韩国从日本殖民者的占领下光复后,驻韩美军倾向与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打交道,这极大地推动了政党和政治团体的发展到1946年3月政党数目就从日本殖民地时期的零个发展到134个可以看出韩国政党主要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做出来的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这种多党制极不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党结构,甚至走向了畸形。
韩国政治概况
1.国会会议 国会分定期会议和特别会议两种。除宪法和法律另有明确规定外,必须有半数或半数以上议员出席会 议,以及出席会议的半数以上议员投票同意,国会方能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若投票结果出现平局,该议 案应视为被国会所否决。立法会议须向公众公开,但经半数以上与会议员同意,或议长考虑到国家安全利 益认为有必要时,该规定可不予考虑。 *2.国会职能 国会首要职能是制定法律。其他职能包括:主要职能包括:审议各项法案;审议国家预决算;监察政 府工作;批准对外条约以及同意宣战或媾和、弹劾总统和主要政府官员、否决总统的紧急命令等。弹劾 总统的动议须经多数议员同意提出,并有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二以上议员赞成方能成立。弹劾动议一经国 会通过,弹劾案件须交宪法法庭审判。 3.提炼小标题 国会下设17个常设委员会,国会常设委员会主席从各委员会成员中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人数按国 会规定配置。委员会主席负责手握程序维持秩序并代表该委员会。各种议案和请求须交由常以委员会审 查。这些委员会是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商讨不同见解的主要论坛。
政 治
01
三权分立的确立
02
三权分立的内容
目 录
CONTENTS
03
宪法
04
政治体系
三权分立政体的确立
大韩民国首任总统
1948年,李承晚在美国的支持下
当选总统,于8月15日宣布成立大韩民
国。此后李承晚连续3届当选总统,并 先后成为国民党和自由党的首脑。他 对内实施专制独裁统治,严厉镇压共 产主义者为代表的左翼势力,同时为 保住个人权力,两度强行修改宪法, 践踏民主制度。对外依赖美援,坚持 武力北进,拒绝与日本建交。1960年, 在他第四次出任总统时,发生四一九
韩国和大多数西方民主国家一样,实行三权分立制。
朝鲜半岛典章制度
朝鲜半岛典章制度
一、政治制度
朝鲜半岛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朝鲜半岛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人民会议,其代表由民主普选产生,对人民负责。
最高人民会议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修改法律、制定国家政策、审议国家预算等。
在最高人民会议之下,设有内阁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日常行政管理。
二、法律制度
朝鲜半岛的法律制度以成文法为基础,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
法律体系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朝鲜半岛,法律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三、文化制度
朝鲜半岛的文化制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朝鲜半岛注重教育和知识普及,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并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包括大学、职业学校、技校等。
此外,朝鲜半岛还设有各种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四、礼仪制度
朝鲜半岛的礼仪制度具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
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遵循严格的礼节和仪式,以示尊重和谦虚。
在语言交际中,使用敬语和谦称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在商务和政治活动中,交换名片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形式。
五、经济制度
朝鲜半岛的经济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朝鲜半岛实行平均分配和福利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都有相应的政策和计划来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朝鲜半岛还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韩国政党
중앙집권주의
中央集权主义
韩国政治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中央集权主义。韩国社 会是受高度的同质性和集中化倾向支配的大众社会。 这种大众社会丌具有个人不社会组织相互之间的水平 横向联系,是以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戒精英们为媒介 缔结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韩国政治也有不之类似的模 式。韩国建国以后,在近代化的旗帜之下,权力的集 中化日益强化,地域社会的独立性和政治性,民主主 义反而成为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要因。然而中央集权 制的政治文化给韩国的政治也带来丌小的弊端。由亍 国家权力的少数独占化促进和官僚主义带来的的弊病 导致了国民伪政治化的结果以及人口涌入首尔市是地 域之间的发展丌均衡。同时,更加显现出来的是地方 居民之间的地域感情日益深化。
1991年1月大执政党民主自由党以三党联合的形式亮相于公众传统意义上民主反民主的在野党与执政党的格局土崩瓦解以民主化为根据而实行的政治方面的区分已经变得十分模糊阶级上和理念上的原因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和地区主义方面的原因
한국의 정당
韩国的政党
한국 정당 개관 韩国政党概况
通过观察韩国政党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显的 特征,韩国政党由执政党和在野党构成。 由亍二十世纨五十年代的6.25戓争和南北分裂,冷戓 的氛围长丽以来一直笼罩着韩国社会。因此,韩国的 政党政治大体上是由保守势力间的斗争而实现的,进 步政党乃至革新政党的出现受到结构上的制约。 二十世纨六、七十年代韩国快速发展,借助产业化在 经济方面虽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由亍阶层病,地 区病以及产业部门丌平均而造成的分配问题成为了新 的政治性的戓争而显著存在。由亍产业化,中产阶级 扩大和劳动阶层快速壮大使公民社会大幅度的强化, 在二十世纨八十年代,兴起了体制民主化的风潮。
한국의 정치문화
韩国政治概况
sai
사법---------3심제 司法———三审制
韩国采用三级三审制。 即地方法院为一审法院、高等法院为二审法院(抗 诉审法院)、大法院为三审法院,在各审级法院败诉 的当事人可以上诉于上级法院。在一审法院败诉的当 事人可以抗诉于上级法院——高等法院,在二审法院败 诉的当事人可以上诉于最高法院——大法院,从而完成 分为三个阶段的司法审判。 为了使三级三审制度的有效实行,另一方面为了诉 讼当事人的诉讼活动的便利,在全国设臵了1个大法院、 5个高等法院、13个地方法院、3个特殊地方法院、45 个地方法院的支院,并用法律规定了管辖区域。其法 律依据有《有关各级法院的设臵与管辖区域的法律》。
sai
한국 헌법의 특징 韩国宪法的特征
1.最高基本法 从国内法角度,宪法优于其他法,具有最高地位。因此韩国宪法发 挥着最高法的作用,宪法与一般法律规定相冲突时优先适用宪法。 但与一般法律相比,要求经过更为严格的程序,通过违宪法律审查 间接承认了最高基本法的地位。违宪法律审查制度是体现宪法最高 性质的代表制度。 2.成文宪法 韩国宪法裁判所在"新行政首都法违宪确认决定"中指出,基本宪法 事项在国内法中具有与成文宪法相同效力,"新行政首都建设特别 措施法"违背以首尔为首都的习惯宪法,迁移首都需要经过成文宪 法的改宪程序,从而间接认可了韩国习惯宪法的存在。 3.硬性宪法 韩国宪法的修改及制定程序与一般法律的修改和制定相比,其程序 更加细致和严格。一般法律通过国会的决议制定和修改,与此相反, 宪法则需要国会在籍议员半数以上或总统提议才能提出修正案,国 会议决须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的同意。
sai
행정---------공무원 行政———公务员
韩国立宪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韩国立宪主义的历史与现状尹大奎(Dae-Kyu Yoon)一绪论自60年代以来,大韩民国因其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举世瞩目。
但进入80年代以后,相对于其经济成就,观察家们却更加关注韩国蓬勃展开的政治变革。
1993年,韩国诞生了自1961年军人政变以来第一个文人政府。
更有甚者,在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反对党领袖最终获胜。
对于珍视自由、公正和人格尊严的国际社会而言,这一历史事件尤其值得注意。
本文有两个目的。
首先,我将从比较法学的角度,探讨韩国文化传统对其宪政和民主发展的影响。
其次,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从宪法角度对战后韩国的民主发展作一个历史概括。
通过这两重研究,我希望不仅对韩国宪法制度及其历史发展作一介绍,而且为更好地理解那些阻碍和促进韩国宪政发展的文化因素作一铺垫。
之所以会有文章的后一目的,是因为文化传统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民主的重要障碍。
「立宪主义」在此意即民主的法律表现,及为法治(rule of law)和民主理想机制化创造条件的动态政治过程。
换言之,立宪主义就是实现宪法理念和精神的过程。
二法律发展和文化从1948年成立第一个宪法政府至80年代末,韩国均为独裁政府所统治。
韩国宪政的这一令人失望的记录常常被归咎于她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但是韩国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独裁和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清楚。
为了便于理解这一关系的复杂性,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韩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自七世纪以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便已成为韩国政治史上的鲜明特征。
这种对中央的重视常常被认为阻碍了韩国社会多元化和信仰自由的发展。
自然,韩国的儒家传统和社会单一性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像韩国这样的单一社会里,社会规范,诸如道德、习俗和宗教等,成为比法律更有效的社会控制和整合的手段。
原因在于,这些规范本身源自社会环境,无须国家强制。
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的作用大都减弱了。
在儒家等级和中央极权的社会里,地位为不平等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朴正熙威权政治与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
朴正熙威权政治与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作者:郝宏桂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7期摘要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并建立起威权政治,其政权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
然而,正是在朴正熙统治时期,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得到了实质性的起步。
究其原因:一是朴正熙政治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民主化因素;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及其“浓缩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基础;三是其反民主的政治统治加速了民主化进程的到来。
关键词朴正熙,威权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图分类号K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4—0085—06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的张勉政府后,迅速建立起了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其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
所谓“权威主义”政治,亦即权威政治,又称为“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它是一种与极权主义相对的概念;通常人们把人类的政治制度分为民主政体、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三种类型,权威主义是一种过渡性政体。
有学者指出,包括朴正熙政权在内的东亚威权主义政治,是一种“贤明型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它是东亚国家不可避免或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形态;其政治特征表现为“(一党或军人集权+强制性措施+专家治国+健全法制+反腐倡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渐进民主化进程”。
权威政治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它与韩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特定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其政权形式而言,权威主义政治统治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断裂;它造成了特定个人或集团对权力的垄断,普通民众无法有效地参与国家决策过程,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得到认同。
但就实际作用而言,它通过强权控制以达到政治稳定、以独裁来换取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安定的政治环境,并由军人政权直接推动韩国的经济发展,依靠政治的强力推动取得震惊世界的工业化成就。
因此,它既有危害政治民主化的负面影响,又有促进工业化的积极的一面,在政治倒退中又孕育了新的政治民主化的因素,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的特征。
第10章 韩国的政治制度
尹普善:当政两年被判3年
作为韩国抵抗军事政权及推动民主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尹普善的上台与离任都离不开革命。 1960年“4·19革命”后,尹普善作为民主党代表当选为 大韩民国第4任总统。1962年,执政不到两年的尹普善因 “5·16军事政变”而被迫下台,并被军事法庭判处有期 徒刑3年(未执行)。随后其先后作为民政党和新民党的 总统候选人参选,均以失败告终。1990年尹普善去世。
2.国务总理及国务委员
总理的职权: 主要是在总统的领导下管辖行政部和汉城特 别市,代表总统向国会通报情况,报告工作。总 理是国务会议副议长,主持内阁日常工作。它向 总统提出国务委员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还可 以向总统建议解除国务委员的职务。总理在总统 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还暂行代理总统职权。 国务委员: 是韩国内阁阁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
朴正熙:夫妻均被暗杀
毕业于伪满陆军军官学校的朴正熙是韩国1962年“5·16 军事政变”的发动者。政变推翻民选政府之后,朴正熙 开始了其长达18年的总统任期。 1974年8月15日,其妻被暗杀。5年后,朴正熙在进晚餐 时被韩国中央情报局首长金载圭暗杀,终年62岁。
崔圭夏:执政8月就下台
崔圭夏作为韩国维新体制的代表人物,他在朴正熙被 暗杀后接任总统一职。崔圭夏虽默许军队的戒严令,但 仍努力推行民主化改革,使得韩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 “汉城之春”。 但当时保安司令官全斗焕发动“肃军政变”并不断提 高戒严等级,民怨升级,最终酿成“5·18光州事件”。 事件逮捕的民主人士代表中包括韩国后来的第14、15任 总统金泳三与金大中。1980年8月,在全斗焕的压力之下, 崔圭夏黯然下台,并24小时受到监控,过着囚犯一样的 生活。
第二共和国:昙花一现的民主(1960---1961)
从韩国总统的悲剧命运解读韩国政治生态
孙磊201010017 英语学院从韩国总统的悲剧命运解读韩国政治生态韩国历届前总统,或因为暗杀、政变,或因为下台后的腐败案而官司缠身,最终都难得善终。
纵观韩国近十多届总统的悲剧命运,下场莫不如此。
李承晚,第一至三任总统,下野流亡美国,最终病死他乡;朴正熙,韩国第5至第9任总统,遭韩国中央情报局首长暗杀;全斗焕,第11、12任总统,因涉嫌参与军事叛乱和内乱、谋杀上司未遂及受贿,被判处终身监禁。
卢泰愚,全斗焕的继任者,卸任后也因腐败锒铛入狱。
卢武铉,第16任总统,因卷入受贿风波中,最终选择坠崖身亡。
倘若一个总统染指黑金,我们尚且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和个别案例,但如果所有的总统都涉嫌贪腐弊案,那就不能不让人们对于韩国的政治生态和立宪主义道路产生疑惑。
韩国的民主化及其立宪主义道路是在朝鲜战争后效仿美国而来。
然而我们综观美国历史上44位总统的政治生涯,就不难发现这些总统们在卸任后很少有因在任期内收取贿赂和涉嫌腐败而受到法律制裁的。
从与北朝鲜等同贫困摇身变成亚洲经济强体,从独裁统治一下子脱胎换骨成民主政治,我们在赞叹韩国取得的不可思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是否也看到了其在效仿西方式民主宪政制度的进程中暴露出的巨大缺陷与潜在危机?在我看来,这种缺陷与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浓郁的韩国特色政商文化、社会上普遍延续的重报复、轻宽容的政治心态。
韩国经济在权威主义统治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实现起飞,其中关键的因素便是政府对财阀的大力支持。
韩国财界与政界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不仅使得经济活动中处处可见政府的影子,而且使得任何有志于竞选总统的政治家必须在获得财界的支持,尤其是大量的金钱支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问鼎成功。
而一旦登上总统宝座,执政者便会反过来以种种方式回报帮助自己上台的企业。
这样,便形成了韩国社会所特有的政商文化。
民主化以来,随着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韩国的政商勾结现象已经远不像以前那样猖狂,但是仍然非常浓郁。
以卢武铉悲剧为例,卢武铉是以一个贫民总统形象当选总统的,执政期间也的确强力打击过腐败并赢得了国民的好评。
韩国的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
韩国的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体系。
本文将从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两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政治的运作方式以及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权力。
一、韩国的政治制度韩国政治制度采用总统制,国家元首为总统,总统由全体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连任一次。
总统在国家政策制定、外交决策以及军队指挥等方面拥有最高权力。
总统由行政权和指挥权,负责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国防事务。
韩国总统必须具备韩国国籍,年龄在40至70岁之间,选举产生后需进行权力移交仪式,并在宪法前依誓词就职。
韩国国会是韩国的立法机关,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构成。
国民议会由300名议员组成,采取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
参议院由200名议员组成,其中100名来自选区选举和100名来自国会选举。
韩国的国会议员任期为四年,国会是负责制衡政府权力、监督政府工作和制定法律的机构。
二、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地方自治在韩国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地方自治法》,韩国被划分为九个特别自治市、六个广域市和一个特别自治道,以及250个市和县。
地方自治的目的在于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韩国地方自治体由市长或道知事领导,地方议会是地方自治的核心机构。
地方议会由议员组成,选举产生。
地方自治体拥有制定土地使用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权力。
此外,地方政府还负责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管理。
三、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的关系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体系密切相关,相互支持和制约。
政治制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同时地方自治体通过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运作。
政治制度确保了国家政权的和谐运行,而地方自治体通过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理,维护了地方利益和民众的需求。
韩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求和意见。
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在地方自治体内得到贯彻执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的执行和管理,为地方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韩国外交决策中的儒教政治文化
大影响。韩国儒教文化可以归总为权威主义、和平思想和创
新自强发展观等三个核心内容。 1.权威主义 儒教政治文化强调对权威的服从,上下级等级分明。单 从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就可看出。韩国外交务中全权代表国家,这
体现了为实现协调和稳定为基础的韩国权威主义政治制度中 儒教文化的中心地位。 2.和平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平思想折射于韩国外交政策, 韩国指向和平外交思想,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且反对以否认 历史的方式来与别国产生不必要的冲突。韩国在两大国之间 实行等距离外交,对其分段国家朝鲜也曾采取“阳光政策”,尽 量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外交事务。 3.创新自强发展观 朝鲜战争之后韩国在美国的援助下开始走上经济复苏之 路,现如今韩美两国仍是政治安保方面的战略伙伴关系。但 根植于韩国的自强发展观使该国利用独特的造船业优势和文 化优势,克服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实现韩国式“经济奇迹”, 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韩流更是在文化传播和树立韩国
神州文化
对州
韩国外交决策中的儒教政治文化
梁关花
延边大学国际研究生学院 文化是政治的脉络也是政治的界限,一国政治深受该国 的文化,此种现象称为政治文化。当代政治文化的研究起源 于阿尔蒙德(c.A.Almond),堪称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和理论奠基人。阿尔蒙德称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 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及情感。一个民族具有本国特殊的政 治文化,而这种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继承发扬成为现时期政 治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深受儒教文化的影响,儒教与韩国 文化相结合之后形成一种韩国特殊的文化,并根植于韩国社 会,因此以儒教文化的视角来分析韩国政治文化可以更好的 了解韩国传统理念,本文将主要研究儒教政治文化对韩国外 交产生的影响。 一、政治文化与外交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种政治态度、 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以政治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一国的对 内外政策及外交关系,不仅可以研究政策本身,而且对其包含 的背景及心理等特征都能有深刻性的分析。一国政治文化对 其外交的影响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政治文化通过政治 历史性的进步,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了逐 步的深化。两国对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也向着稳定与和 平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朴槿惠政府出台之后,中韩关系迅速 得到好转,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进入有史以来的蜜月期。其 中朴槿惠总统自身的优势也对中韩外交产生积极影响。那 么,深受儒教文化影响的韩国对华政策是怎么得到体现的?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从外交政策的制定及文化的同 质性角度出发,韩国精英阶层对华认识有积极倾向,特别是朴 槿惠上台之后,总统不仅会汉语而且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也尤为深刻。深受儒教文化的传统意识将对中国采取比较柔 和的政策,而且两国文化的同质性将是两国合作的纽带。但 必须指出的是儒教文化并菲是两国之间合作交流的决定性因 素。其二、韩流使韩国利用非政治手段的方式来传播本国的 政治理念和文化特色,韩流提升了韩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 同时,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中国的韩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末期,自两国正式建交以后逐步得到发展,内容日趋多样。韩 流的影响使得两国有了更广泛的民间基础。从国际社会来 看,中国是受韩流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此种情况也可从由韩 国文化观光部在中国设立的世宗学堂的数量看出,目前为止, 韩国已在54个国家140个地区设立世宗学堂,其中最多的国 家既是中国约占20%左右。 四、结论 政治文化依据内在伦理和法则而形成且经过世世代代传 承发扬,同时具备随着政治体制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的时代 特征。韩国的儒教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权威主义、和平思想、创 新自强发展观。总结而言,儒教政治文化对韩国外交起三个 方面的影响:第一、韩国外交具有权威主义的政治文化特征, 制定外交政策的核心是总统,决策者个人的判断和价值观是 制定外交政策当中起关键作用。第二、和平是韩国基本的外 交值取向,这将会对韩国开展全方位和和平外交做出贡献。 第三、创新自强发展观使韩国在开展外交时选择独立自主的 经济发展道路。虽然韩国缺乏自然资源但通过本国的文化遗 产形成风靡于全球的韩流风潮来提高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政治文化无法说明政治的所有方面,传统文化也会随着 个人价值观以及时代的变化而演变为新的时代含义。无论政 治文化是否会随着时代发展的而富有新的含义,它也不会完 全消失反而在变化中调整自身,永久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f11首尔大学公著.“理解政治学71.博鹰社.2003年 【2]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f31亢升.”政治文化与外交之相关性探析“.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5年1月第一期 [4】博干.”论韩国的儒家政治文化及其对外交的影响”.复 旦大学.2008年 作者简介:梁美花(1989一),女,籍贯:吉林延吉市,研究方 向:朝鲜半岛研究,单位:延边大学国际研究生学院。专业:国际 政治硕士201 4级硕士研究生。
韩国行政体制模式
韩国行政体制模式
韩国的行政体制模式是总统制。
在韩国,总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广泛的权力和职责。
总统由公民普遍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不能连任。
韩国的行政体制包括总统办公室、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
总统办公室是总统的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和执行总统的决策和政策。
政府各部门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包括经济、外交、国防、文化等各个领域。
地方政府是在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地方事务的机构,分为市级和区级两个层级。
在行政体制中,总统是最高权威,并具有重要的行政职能。
总统具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赦免权。
总统有权任命和罢免政府各部门长官、地方政府官员和下级行政机构的负责人。
总统还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并负责国家安全和国土防卫。
韩国的行政体制模式注重总统的领导和决策能力,同时也注重对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这种模式使得行政机构相对高效,能够在一个中央领导的体制下实现国家的发展与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摘要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
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
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关键字权威主义韩国政治政党体系2009年5月23日上午9点半,身陷亲人贪腐丑闻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与一名秘书在其住宅后山上散步时,趁身边的守卫人员不备,跳崖自杀。
这件事令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任韩国总统无法善终的结局:1960年韩国学生举行“四.一九”民主大示威时伤亡甚众,群众忍无可忍,纷纷要求李承晚下野,李承晚遂于同年四月发表下野声明,从而流亡美国,结束自己十二年的独裁统治;朴正熙之妻和他本人最后分别于1971和1979年遭到暗杀;至于全斗焕,甚至一度被汉城地方法院以主动参与军事叛乱和内乱罪、谋杀上司未遂罪及受贿罪,判处死刑;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皆因为自身或家人的贪腐行径遭到审讯或监禁。
像韩国这样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历史中几乎每一任总统都受到指控或死于非命,分析个中原因实在不能单单只去指摘这些政治家的个人操守。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韩国政治的“清算”传统: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
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
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一、权威主义价值的形成与存在(一)儒家文化传统。
韩国政治源于一个悠久的直接的政治传统,类似于“威权主义”。
历史上的朝鲜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具有极其悠久的专制传统。
李朝时代的政治秩序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1.官本位的主要价值倾向助长了“官尊民卑”的思想;2.儒家把封建的主从关系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与美德,阻碍了国民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萌发.3.儒教的家族本位思想使得家长式权威主义政治秩序制度化,阻碍了自由平等意识的萌发。
4.儒教的人格主义阻碍了团体组织活动意识。
1而韩国是在经历600多年李氏王朝封建统治以及40多年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后突然转向民主主义的。
我个人并不赞成“文化决定论”,但也不能就此否认文化对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
2韩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今天的中国更加遵从儒家文化。
下至最为基本的家庭生活,上至国家的政府体制与经营管理模式,无不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层浸染。
在韩国,马克斯·韦伯的“家产制政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而韩国政坛无处不在的庇护关系实际上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忠”的思想的体现。
二战后由于美国的扶持,韩国的政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几乎就是以美国为摹本进行了政治复制。
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曾被美国证明是较为高级的政治制度,但是经历二战的韩国,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起点都非常低,它虽然有美国这个现成的目标和参照体系,甚至可以获得这个“老师”很大程度的支持,但是却难以摆脱自身长期以来的权威主义传统。
(二)由于二战时期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战后接踵而至的“冷战”两极格局使得“本是同根生”的朝鲜人民陷入内战。
由于国家的分裂以及政治理念政治体制乃至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南北双方的军事力量在短期内急剧膨胀。
三年内战使得韩国国民受到军事文化的强烈熏陶,从而令儒家权威主义价值同军事文化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结合并强化,极大地加剧了整个韩国社会的权威主义化。
4二、权威主义的利弊权威主义与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为韩国政治的发展埋下了深远的隐患:(一)正常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至今,短短几十年,宪法遭到九次大的修改。
各届政府为了个人或一小部分团体势力的私利,视修改宪法如儿戏,使得宪法作为国家1朴文玉《韩国政府论》,博英社,1963年版,第33页。
2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3赵虎吉《政治发展模式探因----韩国政治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
4布鲁斯《从拉美经验看韩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载《新左派评论》,1989年第173期。
根本大法的尊严荡然无存,完全沦为政客及利益集团攫取私利的工具。
1948至1960年李承晚执政期间,为了当选或长期执掌权柄曾经两度修改宪法。
后起的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69修宪使得自己能够在任满两届后继续担任总统。
1971年4月韩国的第七届总统选举使得朴正熙意识到了金大中的威胁,觉得选民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对自己不利,遂于十月以国家安全面临“来自北方的南侵威胁”为借口解散国会,实行全国戒严,进入所谓的“维新”时期。
(二)军人干政屡屡发生当年李承晚的独裁触怒韩国人民,而直接发动政变把李承晚赶下台的则是朴正熙。
朴正熙的权威统治时期曾经遭遇社会反对运动的激烈对抗,朴政府一直依靠军队和安全部门来维持自身的统治。
这一行径极大地助长了军人干政的势头。
1979年朴正熙本人遇刺身亡,接替他的崔圭夏执掌权柄不到一年便被陆军保安总司令全斗焕发动政变推翻,军人统治一再延长,直到1992年卢泰愚下台,军人政府统治韩国长达31年。
(三)政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并陷入异化的混乱二战后,韩国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各大政党频繁地成立,分裂,解散,重组,绝大多数政党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短。
西方政党是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韩国政党却是移植西方政党体制的结果。
韩国的政党在李承晚及其之后几十年的权威政府统治之下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中,是1987年韩国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后,政党才走入韩国的政治舞台中心。
但是在韩国,政党政治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并不是政见相同者集结成党围绕固定的纲领宗旨活动,而是以人为中心来成立政党;其次,政党的地域分割十分明显。
其组织原则既不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系,也不是马克思的阶级,而是在国会议员,政党地区机构主席和野心家们之间形成的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之间的组织关系。
5而且韩国的朝野之争历史是由来已久,向总统挑战似乎一直是在野党的“天职”,也成为了在野党打击执政党,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
如今许多学者认为韩国尚处于“半政党”阶段。
1997年卢武铉上台以后,曾经希望打破韩国政党内部的这种区域化及个人核心的特点。
他大刀阔斧,推行革新,甚至他本人也退出新千年民主党,调和地域与5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派系的互斥矛盾。
但是这一方式没有能获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他不但失去了本家新千年民主党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对手大国家党的谅解。
所以,卢武铉作为一介平民出身的总统,虽然其个人有相当的政治抱负,但他却在改革的路上举步维艰。
最后甚至身陷四面楚歌之境地,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遭遇弹劾的总统。
2004年,大国家党和新千年民主党竟然以总统未在国会议员选举中保持中立为由发起对卢武铉的弹劾。
虽然最后由于人民意志的原因卢武铉反败为胜,重新执掌权柄,但这一事件却充分揭示了以大国家党为首的在野党在国会中大发之前在总统选举中意外落败的怨气的恶劣行径。
韩国政党之不顾全大局及不成熟性,由此略见一斑。
(四)韩国政治的地域分裂韩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金”金泳三,金大中,金钟泌曾经频繁地组建和解散政党:1987年以后三人分别创建过3个以上政党,而且分别依托其故乡岭南圈,湖南圈,忠清圈等几大区域选民的支持,而这些政治家就像封建地主一样运营政党。
6与此同时,韩国人民的“地域情结”在各种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中也经常影响人们的判断,当年金大中入主青瓦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家乡全罗南道的鼎力支持。
而地域分裂情况的恶化,也越来越成为韩国民主宪政道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
虽然韩国根深蒂固的权威主义具有极大的遗毒,不过权威主义在韩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史上却也并不是乏善可陈,而在这一点上,朴正熙时期韩国的经济腾飞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朴正熙近乎独裁的统治之下,把“祖国现代化”确定为超越一切的目标,强制性地把国民整合在“经济发展第一”的大旗之下,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在此基础上,朴正熙利用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以及经济援助,其“双线型工业化政策”和“新村运动”的开展使得韩国用短短七年时间将十亿美元的出口额增加到一百亿美元,韩国国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政府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政府部门的高效运作。
在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政治经济旅途中,韩国人民应该庆幸,这个掌权的舵手不是庸庸碌碌欺世盗名之辈,而是才能卓著的朴正熙。
6郝宏贵《朴正熙集权统治与韩国的政治现代化》,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2期。
三、促使权威主义的自然式微韩国的政治发展,并不是制度创新,而是实际操作过程与现有制度规定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
即便权威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它的积极影响的呈现也是深受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挟持,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潮流的历史背景之下,韩国要想持久地飞速发展,其国家的政治精英及韩国人民势必要设法促进韩国传统权威主义的自然式微。
早在卢泰愚时期,特别是金泳三上台后,韩国就应经在尝试着清算权威主义,巩固民主政治。
这个任务对于韩国历届领导人,显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韩国的国歌唱道:直到东海水枯,白头山石烂,上天永保我疆土,愿我大韩民国万万年。
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誓死卫国,愿韩国屹立万代。
7其中深情,令人心折。
与中国同为自十九世纪中叶起便饱受列强欺凌的弱势国家,经过救亡图存与重建国祚,经历了许多坎坷。
但无论怎样艰难,这个国家都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何况他们取得的成绩其实并不俗。
作为威权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韩国的改变世人共见,韩国的未来,就取决于后来者的智慧了。
7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之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1】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之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5】王钰欣《卢泰愚总统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7】朴文玉《韩国政府论》,博英社,1963年版。
【8】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