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
一、工程简介
为了满足***镇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完善古镇路网结构以及景观的需要,根据***镇的旅游规划,双流县决定在***古镇景区附近修建***廊桥,沟通锦江两岸的旅游服务区和榕树景区,方便游客往返锦江两岸,有利于促进古镇的旅游开发,提升古镇的旅游价值。
我院受双流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在双流县规划委员会确定的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廊桥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本册图纸是施工设计图。
二、设计依据
1.我院与双流县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定的《双流县***廊桥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协议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CJJ77-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8.双流县规划委员会会议纪要(2010年第3次)。
9.双交发[2010]125号“关于***锦江廊桥重新选址及设计方案的请示”及其批复。10.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出版的《双流县***廊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10年5月)。
1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版。三、基本资料
1.桥面设计荷载:人群3.5kN/m2;
2.桥面宽度: 18m,局部20.4m、22.5m,引道7.5m;
3.桥上风雨廊形式:通透型,风压0.3kN/m2;
4.洪水频率:1%;
5.通航状况:内河V级航道;
6.地震烈度:按VII度设防;
7.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
8.桥梁设计安全等级:二级。
四、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 气候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历年最热时期的日平均气温在30°C以下,最冷时期的日平均气温在0°C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6.1°C,最冷月平均气温5.5°C,最热月平均气温25.1°C。多年平均降雨量964.2mm,降雨量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冬季降水极少,历年一次最大降雨量408.8mm,持续11天。一次降雨持续最长日数为13天。年无霜期337天以上。区内主导风向为NNE,平均风速11米/秒,无台风。年平均最大相对湿度84%,最小相对湿度16%。月平均最大湿度87%,月平均最小湿度78%。历年一月份平均相对湿度85%,历年最热月14点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5%。
(二) 地形地貌
拟建桥位处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腹心地带,位于经度103°58’05”、纬度30°19’15”跨流经***古镇景区段府河Ⅰ级阶地处,交通便利。桥位区域属剥蚀丘陵地貌,地形为山丘自然坡,坡度在20~30°,桥位处地面标高439.0m左右。
(三) 地质
根据桥位区工程地质钻探情况表明:桥位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1) 卵石土和白垩系灌口组(Kj) 、夹关组(Kg)紫红色砂质泥岩基岩构成。各类岩土的特征及构成分述如下:
1. 杂填土(Q4ml):分布于桥位区两岸的所有孔中;由原筑路路基土、河堤填筑土及少量耕植土构成。以深褐色为主、松散~稍密、稍湿;含小粒径卵石、建渣、植物根系;该层揭示层厚约
2.4~6.2 m。
2. 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1) 卵石土:广泛分布于桥位区场地内。呈黄灰色、深灰色、稍密。勘探揭示:该卵石土一般粒径20~60 mm,个别达100 mm以上,卵石含量约50%~85%,充填5%~30%的砾石、5%~15%残积土;卵石成分以石英岩、灰岩和闪长岩为主,磨圆度佳,呈圆形~次圆形,分选性较好;本次勘察揭示场地内卵石层以层状分布,层位变化不大,均在基岩表层。卵石层底埋深1.0~11.0m,揭示层厚约1.0~7.6 m。
3. 白垩系灌口组(Kj) 、夹关组(Kg)棕红色砂质泥岩:钻孔所揭示该岩层岩性均匀、厚度大、且分布比较稳定、呈近水平层状分布。泥岩、砂质泥岩呈互层状分布,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根据钻孔揭示深度范围内岩芯组织结构、风化程度和钻进难度,分为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并以中风化层为主,属中等风化~强风化的软岩。现将岩层在钻孔的揭示情况分述如下:
强风化层: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芯虽较完整,但轻击即碎。岩芯多呈短柱状,岩芯长度5~15cm,回旋钻进取芯率50%,质量指标RQD=60%。该层在两岸均有揭示,揭示厚度约11.0~16.0m。
中风化层: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岩芯较完整,岩质较新鲜,岩体结构基本未变,构造层理较清晰,局部可见少量风化裂隙,偶见次生矿物,锤击声哑,且较易击碎,多呈中~长柱状,岩芯长度15~60cm,回旋钻进取芯率70%,质量指标RQD=65%。该层在两岸均有揭示,揭示厚度8.1~17.9m。该岩层厚度大,本次勘察未予揭穿。
2、水文
1)、地下水
桥址区场地内无地下水出露,卵石层中的孔隙水主要补给源为府河河水。本次勘察期间各桥台处钻孔的稳定水位在高程434.0m左右,桥位区地下水位随河水变化、变幅1m左右。桥位区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具较强的渗透性,该场地地下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建议取K=30m/d。根据对ZK3、ZK9钻孔现场注水试验,基岩渗透流量约为2~4L/h。
据区域水文资料判定桥位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2)、地表水
桥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以地面蒸发为主。对桥址地段有影响的水情为所跨府河。勘察期间(2010年5月) 河水水位高程约为435.0 m,水流较平缓(约3m/s),桥位区水域宽度约115.00m,水深度约4m。据对当地居民的了解,桥位区河水最高水位1937年达442.0m左右、1981年7月达441.0m左右。
3.区城地质构造与地震
场地位于新华夏系笫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地区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的壳块,东距龙泉山褶皱带大约20多公里,西距龙门山褶皱带大约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