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物质分离分析综述(精)
葛根素的提取简述
葛根素的分离与鉴定综述摘要:根是豆科葛属植物野葛的块根的干燥品,为国家批准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葛根主要活性成分是以葛根素为代表的异黄嗣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扩张血管、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血糖、降血脂等显著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六种葛根素的提取方法,并且提供了多种鉴定方法。
关键词:葛根素、分离、鉴定1前言葛根素(Puerarin)存在于豆科葛属植物中在野葛根(Pueraria lobata)中含量较高[1]。
野葛根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祛风解表药,具有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脑血液循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野葛根中主要含有大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等多种异黄酮类化合物。
葛根素已作为原料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心梗和视网膜阻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有异黄酮类化合物用于畜牧业的报道[2-3]。
研究发现,异黄酮类物质能显著促进动物生长减少腹脂沉积改善繁殖泌乳性能,提高免疫力。
目前关于葛根中提取分离坚定葛根素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葛根素的提取分离的方法。
2 葛根的介绍葛根是豆科藤本植物野葛的块根的干燥产品。
据中国药典记载,葛根性甘、辛、凉、无毒,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和升阳止泻、通经活络等功效在我国,葛根一直是一种传统的食药两用植物资源,含有淀粉、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以及黄酮类、三萜类和甾体类多种活性成分。
野葛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植株被覆褐色粗毛,具圆柱形肥大块根。
块根外皮为褐色,含有丰富的植物纤维,经过简单处理后会变得十分强初,常作为编织物纤维使用。
块根内淀粉含量丰富,可制成美味的葛粉及其制品。
野葛植株茎基部粗壮,植株上面部分分枝很多,生长高度可达10米以上。
野葛叶片为三出复叶,主叶叶柄部分略圆而相对一端渐尖,整体呈菱状卵形状;一对小叶侧生,较主叶小,呈不对称卵形。
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盾状大托叶和针形小托叶。
叶片两面都被覆细软白毛,背面呈灰白色。
第十二章 复杂物质的综合分析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2.溶剂萃取分离
在含有被分离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萃 取剂和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震荡, 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不同的性质, 使一些组分进入有机相中,使另一些组 分仍留在水相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梨形分液漏斗
溶剂萃取分离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萃取分离的依据
物质
亲水性 离子型化合物 相互转换
疏水性 共价键化合物
(CH3CH2)2O + H+ = (CH3CH2)2O+H (CH3CH2)2O+H + FeCl4- = [(CH3CH2)2OH] +[FeCl4] -
被 (CH3CH2)2O 萃取
3.离子交换法
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称为离子交换分离法。 离子交换分离法分离效率高,既能用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 的分离,还可用于带相同电荷或性质相近的离子之间的分离, 同时还广泛用于微量组分的富集和高纯物质的制备等。方法的 缺点是操作较麻烦,周期长。所以,分析化学中一般只用它来 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分离问题。
沉淀将痕量组分共沉淀分离富集。 利用生成混晶进行共沉淀分离
利用生成混晶对痕量组分进行共沉淀分离富集。例如利用 Pb2+与Ba2+生成硫酸盐混晶,用BaSO4共沉淀分离富集Pb2+。 有机共沉淀剂 a. 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进行共沉淀:辛可宁,丹宁,动物胶; b. 利用形成离子缔合物进行共沉淀:甲基紫,孔雀绿,品红, 亚甲基蓝;
Db
表示相同条件下,两组分于同一萃取体系内在两相中分配比 的比值,当两分配比相差越大,分离因素就越大,分离效率高 萃取的选择性越好,两组分可以定量分离。
溶剂萃取分离 溶剂萃取的主要类型
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体系分离与识别的分子印迹技术最新进展
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体系分离与识别的分子印迹技术最新进展谢宝轩;吕洋;刘震【期刊名称】《色谱》【年(卷),期】2024(42)6【摘要】由生物样品中复杂组分所导致的基质效应会严重影响分离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灵敏度与可靠性。
免疫亲和技术作为降低或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分析和蛋白纯化等领域,但该技术仍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成本高昂、制备流程繁琐、保存条件苛刻以及配体浸出等问题。
目前,如何通过有效降低或消除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效应来实现痕量目标分析物的分离及识别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固相萃取与色谱分离等领域,随着MIT的发展,各种新型印迹策略被提出;其中,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作为一种能够模拟抗原-抗体间相互作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从各种复杂生物样品中提取出目标分析物,从而有效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
MIP不仅拥有高特异性与高亲和力的优点,而且与抗体和适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相比,MIP还具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廉以及制备简便等优势。
近年来一些基于MIT的传统分离技术得到了深入发展,其中包括色谱固定相以及固相萃取吸附剂等。
此外,结合了MIT与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分析方法在疾病诊断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印迹策略,并介绍了基于MIP的分离分析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最后对MIT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总页数】16页(P508-523)【作者】谢宝轩;吕洋;刘震【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8【相关文献】1.分子印迹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识别中的应用2.分子印迹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的识别3.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手性药物和生物分子识别分离中的应用4.分子印迹技术手性分离氨基酸衍生物(Ⅱ)—流动相对分子印迹聚合物手性拆分效果的影响5.分子印迹技术手性分离氨基酸衍生物(Ⅰ)—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色谱评价及物理化学表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化学中物质的分离方法
第二章色谱分离方法
2.1 色谱分离法的原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类 色谱分离法(Ch rom atog r ap h ic Resolution,CR ):
也称色层分离或层析分离,在分析检测中常称为色谱 分析(Ch rom atog r ap h ic Analy sis, CA)它是一种物理 的分离方法,利用多组分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 质(如吸附力,分子极性,分子形状和大小,分 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 程度分配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 固定相;另一个相则 流 过 此 固定相,称为流动相。 当多组分混合物随流动相流动时,由于各组分物理化
生命科学仪器 2008 第 6 卷 / 12 月刊
综述
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用于蒽醌,香豆素,以 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质素和 tiel的分离;极性强的溶 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要同样靠甲醇,乙醇,乙酸乙 酯来调节,适用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 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 用高极性 /低极性的体积比为 1/3 的混合溶剂,如果 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 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 好是换溶剂。对于在硅胶中这种酸性物质上易分解的 物质,在展开剂里往往加一点点三乙胺,氨水,吡啶 等碱性物质来中和硅胶的酸性。(选择所添加的碱 性物质,还必须考虑容易从产品中除去,氨水无疑是 较好的选择。)分离效果的好坏和所用硅胶和溶剂 的质量很有关系:不同厂家生产的硅胶可能含水量 以及颗粒的粗细程度,酸性强弱不同,从而导致产品 在某个厂家的硅胶中分离效果很好,但在另一个厂家 的就不行。溶剂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对分离效果都有 明显的影响。温度,湿度对分离效果影响也很明显,在 实验中我们发现有时同一展开条件,上下午的R f截然 不同。
化妆品中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方法综述
化妆品中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方法综述走进新世纪,化妆品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化妆品中所含的明显或潜在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化妆品的安全性保障亟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总结了化妆品中禁限用物质和准用物质等的理化检验方法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2 新时期下我国化妆品的监管情况及其对化妆品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化妆品实行市场准入前的备案政策,包括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检验、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检验、进口化妆品备案检验等。
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实施备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化妆品的安全风险,但未知的技术漏洞或不法行为依然存在,流入市场上的化妆品仍存在一些问题。
吴大南等[5]调查了市场上祛痘除螨类化妆品中抗生素的检出情况,结果显示:此类化妆品中添加抗生素情况较严重,总抗生素检出率为29.2%,主要有害物质为甲硝唑和氯霉素。
郭艳春等[6]进行了24批次的国产和进口的防晒类化妆品中的15种防晒剂检测,结果显示: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的使用频率高达79.2%,该类产品的标签与检测结果不符的样品占45.8%。
杨艳伟等[7]调查了702件各类化妆品,结果显示:有341件样品使用着色剂,其中使用两种及以上着色剂的样品占72.4%,美容美饰化妆品中所使用的着色剂种类最多、频率最高。
因此,开发研究化妆品中各种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化妆品检验检测技术的提高,对政府部门更好地实施监管、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化妆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的实际应用现状根据对我国2015年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1](以下简称:新《规范》)和各类化妆品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标准的了解,新《规范》基本涵盖了整个化妆品领域的检测技术,保持了化妆品检验检测技术的先进性和规范性。
因此,本文重点依据新《规范》对目前我国化妆品理化检测方法展开探讨。
3.1 化妆品检测的前处理技术化妆品的配方原料包括天然和人工原料,其产品的真实成分比较复杂,检测过程中干扰成分较多,需进行样品的前处理排除干扰。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综述.总结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综述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比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按结构可分为黄酮类和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类、查尔酮类、双黄酮类、异黄酮类以及其它黄酮类等。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半仿生提取法等,各种提取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
本文对上述几种提取方法近年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了简单综述,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应用提借鉴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提取;分离;前景黄酮类化合物又称黄碱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类具有种生物活性的多酷类化合物,其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苷元的形式存在[1]。
许多研究己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安全、无毒,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镇静、利尿等作用外,它是大多数氧自由基的清除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特别是由基和抗癌、防癌的作用,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目标,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以纯天然、高活性、见效快、作用广泛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1.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指的是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重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flavone)、黄酮醇类(flavonol)、二氢黄酮类(dihy-droflavone)、二氢黄酮醇类(dihydroflavonol)、异黄酮类(isoflavone)等15种。
大部分学者认为黄酮的基本骨架是由三个丙二酰辅酶A和一个桂皮酰辅酶A生物合成而产生的,经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而B环则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
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综述5篇
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综述5篇第1篇示例: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多糖含量的测定是研究多糖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综述多糖含量测定的方法,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一、概述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多糖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能量储存、细胞结构、免疫调节等。
测定多糖含量对于研究多糖的生物学功能、生物合成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糖含量测定方法1. 硫酸-蒽醌法硫酸-蒽醌法是一种常用于测定多糖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硫酸水解多糖,生成差向性的蒽醌,并用蒽醌的颜色深浅来反映多糖的含量。
该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多种多糖的含量测定。
3. 酚-硫酸-钼酸法酚-硫酸-钼酸法是一种用于测定多糖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酚-硫酸法和硅钼酸显色反应,能够提高多糖的测定精确度和灵敏度。
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多糖。
4. 紫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通过多糖在紫外光区域的吸收来测定多糖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对多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分析多糖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得到多糖的含量和结构信息。
5. 碘液滴定法三、结语多糖含量的测定是研究多糖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包括硫酸-蒽醌法、酚-硫酸法、酚-硫酸-钼酸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碘液滴定法。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多糖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以准确测定多糖含量。
希望本文能够为多糖研究领域提供帮助,促进多糖研究的进展。
第2篇示例: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果胶、均聚糖等多种成分。
多糖在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测定多糖含量的方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综述几种常用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酚-硫酸法、硫酸-酚法、差减酶法、红外光谱法等,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酚-硫酸法是一种经典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复杂体系分离分析
复杂体系分离分析复杂体系分析分离1、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原理,特点?固相萃取的基本原理固相萃取(Solide Phase Extraction,SPE)是利用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质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达到分离或者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固相萃取实际上采用的是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分离模式主要包括反相、正相、离子交换和吸。
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与液相色谱常用的固定相相同,只是在填料的形状和粒径上有所区别。
固相萃取的特点固相萃取与液液萃取等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 大大减少了高纯有毒溶剂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 属于无相操作,易于收集分析物组分,可以处理小体积试样; 3 高的回收率和高的富集倍数; 4 操作简单、快速、易于实现自动化。
固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样品制备技术,在环境分析、食品分析、临床分析、药物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固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集预处理和进样于一体,将试样纯化、富集后,可与各种分析方法结合而特别适用于有机物的分析测定。
固相萃取分离法属于非溶剂型萃取法。
其中直接固相微萃取法是将涂有高分子固相液膜的石英纤维直接插入试样溶液或气相中,对待分离物质进行萃取,经过一定时间在固相图层和水溶液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即可取出进行色谱分析。
顶空固相微萃取分离法是将涂有高分子固相液膜的石英纤维停放在试样上方进行顶空萃取,这是三项萃取体系,要达到固相、气相和液相的分配平衡,由于纤维不与试样基体接触,避免了干扰,提高了分析速度。
特点:1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样品用量小、重现性好;2优于固相萃取的特点是传质较快,避免了堵塞,缩短了分析时间,且不需要溶剂;3容易自动化以及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 4无需使用有机溶剂,特别适合于野外采样;5不是将待测物全部分离出来,而是通过样品与固相图层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的目的;6可以萃取挥发性样品。
1联用:与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毛细管电泳(CE)、红外(IR)联用。
多糖成分分析综述
多糖成分分析摘要:对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含量分析以及组分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多糖的组分分析是多糖质量控制和提供多糖基本信息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多糖;提取;分离纯化;表征鉴定多糖(polysaccharides,PS)又称多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苷键聚合而成,其分子量较大,一般由几百甚至几万个单糖分子组成,是除了蛋白质和核酸以外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
虽然糖类的研究并不比蛋白质和核酸晚,但其研究层次与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蛋白质和核酸。
多糖在自然界高等植物、动物、藻类及细菌类内均有存在,分布极广。
有些多糖无生物活性,如淀粉、树胶和粘液质等,通常被当做杂质除去。
而具有药效作用的多糖大多是活性多糖。
1969年,日本学者千原率先证实了香菇热水提出物的抗肿瘤活性,羽田、佐木进一步研究证实有效成分是香菇多糖。
自此,全世界掀起了从真菌中提取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热潮[1]。
尤其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多糖化合物也得到了日益深入的研究。
国际科学界视多糖的研究为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甚至提出21世纪是多糖的世纪。
鉴于多糖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多糖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又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是植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因此本文将就植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的成分分析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就存在的问题加以展望。
1 多糖的提取多糖的提取通常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取部位不同决定其提取方法。
一般从植物中提取多糖,先用石油醚、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进行预处理,除去脂溶性杂质[1]。
然后根据不同的溶解度选择一种溶剂进行萃取,常用的为水、稀盐、稀酸、稀碱等溶剂。
传统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醇沉法、稀碱浸提法、稀酸浸提法和酶法等,随着对多糖研究的不断深入,又出现超滤法、微波辅助浸提法以及超声波法等等。
1.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提取多糖的常用方法,利用多糖不溶于乙醇的性质在提取液中加入乙醇使多糖沉淀出来。
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和应用重点领域,为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和实际效益。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以期增加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一、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原理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是利用物质在表面或接口上的亲、疏水、离子交换或大小分子筛分等特性,实现物质之间的分离、纯化和提纯,尤其是在水、空气、化工和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原理包括:1. 物质吸附原理:根据物质在各种载体(如活性炭、树脂等)表面的亲和力大小,实现物质的吸附、去除和纯化。
由于吸附剂与吸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吸附剂对物质表面的化学作用力、物理吸附、形成静电场吸引、微生物吸附等都被广泛应用于环保与医药领域的废水和废气处理、食品加工等。
2. 分子筛原理:利用分子筛剂对不同分子尺寸和形状的物质进行筛分分离、纯化和提纯。
常见的应用包括空气净化、水处理和医药分离等。
3. 离子交换原理:利用吸附剂中的离子交换,使溶液中的某些离子被吸附固定,而另一些离子则被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溶液分离和升级的目的。
常见的应用包括脱盐处理、化妆品和食品行业的蛋白质、色素、酶等大分子物质的纯化和分离。
二、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物质吸附和分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该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吸附及废弃材料的重复利用方面,研究通过绿色吸附来净化水源、提取天然产物等,目前已有紫萝卜皮、废旧纺织染料等被应用于吸附处理领域。
2. 高性能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改善方面,旨在提高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以更好地应用于环保、水处理、医药等领域。
3. 生物质吸附捕获二氧化碳方面,研究利用生物质吸附材料,将大量二氧化碳吸附于生物质表面,实现了多种环境和工业场合的二氧化碳净化和分离处理。
4. 水处理方面,研究各种吸附材料在水环境中的应用,包括重金属污染处理、溶液色度去除、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多个方面。
分离技术综述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分离技术是研究生产过程中混合物的分离、产物的提取或纯化的一门新型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希望采用更高效的节能、优产的方法,而且希望所采用的过程与环境友好。
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人们对新型分离技术不懈的探索。
近十余年来,新型分离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已涉及化工、环保、生化、医药、食品、电子、航天等领域,不少技术已趋成熟。
本文对分子蒸馏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新型生物膜技术进行综述。
1、分子蒸馏技术1.1分子蒸馏过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是指在高真空的条件下,液体分子受热从液面逸出,利用不同分子平均自由程差导致其表面蒸发速率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1]。
分子分离过程如图1所示,经过预热处理的待分离料液从进料口沿加热板自上而下流入,受热的液体分子从加热板逸出。
由于冷凝和蒸发表面的间距一般小于或等于蒸发分子的平均自由程,逸出分子可以不经过分子碰撞而直接到达冷凝面冷凝,最后进入轻组分接收罐。
重组分分子由于平均自由程小,不能到达冷凝板,从而顺加热板流入重组分接收罐中,这样就实现了轻重组分的分离[2]。
图1分子蒸馏过程1.2分子蒸馏过程理论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过去几十年里,尝试建立了两种不同方法来研究分子蒸馏过程。
一种是蒸发系数法,即把各种阻力对分子蒸馏速率的影响归纳于参数蒸发系数E,但是由于在某种条件下得到的E值并不能用于另一种条件下的分子蒸馏速率的预测,所以采用该方法研究分子蒸馏并无太多的现实意义。
另一种方法是数学模型化法,即对分子蒸馏过程各个阶段产生的阻力进行研究,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计算出分子蒸馏的速率。
Rees G J[3~4]针对离心式分子分馏器从传质传热机理出发,建立了一维数学分析模型,提出了蒸发面温度、液膜厚度与蒸发速率相关联的有限元方程,从微观方面分析了分子蒸馏过程。
M等[5]用高质量流量下膜理论描述了静止式分子蒸馏器液体内部传递过程对液相温度和组成分布的影响,理论和实验结果取得了一致。
土壤腐殖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综述
土壤腐殖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综述大车神[摘要]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 HS)是一类呈棕黑色或棕褐色、无定形、酸性、亲水性、多分散的有机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以及沉积物中,依照溶解性,腐殖质可分为3类:腐殖酸(HA,又称胡敏酸,只溶于碱不溶于酸),富里酸(FA,又称黄腐酸,既溶于酸又溶于碱)和胡敏素(Humin,又称腐殖素、腐黑物,酸碱都不溶) 殖酸、富里酸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以及沉积物中,对有金属离子、机污染物、及水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目前学者关于腐殖酸的提取、分离与纯化的相关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腐殖酸、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分离提纯一、概述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1,2]。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主要成分包括有机质及其他有机物,其中腐殖质类物质占有机质总量的85%~95%。
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 HS)是一类呈棕黑色或棕褐色、无定形、酸性、亲水性、多分散的有机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等)以及沉积物中[3]。
依照溶解性,腐殖质可分为3类:腐殖酸(HA,又称胡敏酸,只溶于碱不溶于酸),富里酸(FA,又称黄腐酸,既溶于酸又溶于碱)和胡敏素(Humin,又称腐殖素、腐黑物,酸碱都不溶)[4,5],其中可提取腐殖质(HA+ FA)组成复杂,存在氨基、羟基、醌基、羰基和甲氧基等多种基团,能够对水体中各种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进行影响和控制[6-8]。
富里酸( Fulvicacid,简称 FA)属于腐植酸的一种,别名为黄腐殖酸,是土壤腐植质的组成成分之一。
颜色较浅,多呈黄色。
主要由碳、氢、氧和氮等元素构成,碳氢比值较低,分子式为C14H12O8[9,10]。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论文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论文第一篇:现代分离技术综述论文现代分离技术研究与进展摘要:从现代化工和新技术的发展需求出发,论述了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各新型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应用优点和缺陷以及应用现状,并对当代化工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现代分离技术;泡膜分离;膜分离;超临界分离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gress Abstract: From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and new technologies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emical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inciple of all kinds of new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status ,in addition,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new chemical separation technology.Keywords: modern separation techniques;bubble membrane separation;membrane separation;supercritical separation 无论化学、石油、冶金、食品、轻工等工业都广泛应用分离过程。
化工生产中,原料的净制、中间产物和主副产品之间的分离、同位素的分离和重水制备;生化领域中抗菌素的净制、病毒的分离、生物制品的下游技术,冶金工业中矿物的精选等等,都离不开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综述
膜分离技术综述摘要:阐述了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并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以及较全面的综述了它们在的研究现状,及相关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原理研究现状相关应用正文:膜分离技术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亦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它与传统的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1.高效:由于膜具有选择性,它能有选择性地透过某些物质,而阻挡另一些物质的透过。
选择合适的膜,可以有效地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浓缩;2.节能:多数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操作,被分离物质不发生相变, 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单元操作;3.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和控制;4.不污染环境。
由于这些优点、使膜分离技术在短短的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已广泛有效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生化制药、医疗卫生、冶金、电子、能源、轻工、纺织、食品、环保、航天、海运、人民生活等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新兴技术产业。
目前,世界膜市场以每年递增14~30%速度发展,它不仅自身形成了每年约百亿美元的产值,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它的应用与节能、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再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今世界上能源短缺、水荒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膜分离技术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巨资立专项进行开发研究,已取得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以及863、973计划中均列为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关于发展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美国官方的文件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过程,而20世纪膜技术改变了整个面貌”。
1987年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曾将“21世纪的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列为专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膜技术将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会主席黎念之博士(我校化工系兼职教授)在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时说“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萃取精馏综述
摘要萃取精馏是一种特殊精馏方法,适用于近沸点物系和共沸物的分离。
萃取精馏按操作方式可分为连续萃取精馏和间歇萃取精馏,间歇萃取精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萃取精馏方法。
萃取剂的选择是萃取精馏的关键,因此,萃取剂的选择方法很重要。
关键词:萃取精馏;间歇萃取精馏;萃取剂选择Extractive distillation is a kind of special rectification method, applicable to almost boiling point system and the separation of azeotrope.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mode can be divided into continuous batch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and batch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is a new extraction distillation method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e selection of extraction agent is the key of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therefore, the selection of extraction agent method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The batch extractive distillation; Extracting agent selection萃取精馏作为一种分离络合物、近沸点混合物及其他低相对挥发度混合物技术,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1 ,3- 丁二烯的分离、芳烃抽提、乙醇/ 水分离、环己烷提纯等过程得到广泛的应用。
物质流分析国内研究综述
口文 /贾向 丹 李 静
( 1 . 河北金 融学院; 2 . 河北金融 学院现代教 育中心 河北 ・ 保定 )
又要提高技术水平和 资源生 京 自 1 9 9 0年 后 1 2年 的住宅 建筑 群为研 究对 [ 提要] 2 1 世纪以来 , 经济迅 速发展 , 而 较低人 口增长率 ,
期为决策者提供借鉴和 参考 。
关键词: 物 质 流 分析 ; 国内; 综 述 中图分类号: F 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究 中观察 中国经济 的可持续性 ,研究 结果表 坏 和影响 ,如 不改进 生产 流程和 提高技 术手
明: 除1 9 9 8年 外, 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量 段 , 其后果不堪设想 , 基于此 , 文章给 出政策建 在逐年增加并且速率较快 , 物质效率则呈现 四 议 , 包 括加 强建筑 垃圾的循环利用等 。沈 威等 段式 的发 展趋势 ,通 过结论 反映政府 在 “ 八 ( 2 0 0 6 ) 以公共工程项 目为研 究对象 , 追踪 了其
我 国以及世界其他 发展中国家具有 一个共 这些成 果尚且不能 成为全球 层面上物 质流分 1 9 8 9 ~ 1 9 9 6年 社会经 济 与环境 系统 的物 质流 为,
五” 、 “ 九五” 、 “ 十五” 和“ 十一五 ” 期 间 由于 实 施 建 设过程 中物 质流动情 况 , 包括 投入 、 利用和
原标题 : 物质流 分析 国内研究综述
收 录 日期 : 2 0 1 3年 4月 2 5日
一
不 同的宏 观经济政 策所产生 的不 同的作用效 损耗 , 并根据 结果建立了有关公共工程项 目的
9 9 2 ~ 2 0 0 7年 的物质 输入输 出的规模 并以唐钢 南区炼铁系统为例 , 计算 了其炼铁 系 度量 区域发展 可持续性 的实用研 究方法 。 目 深圳市 1 为研 究对象 , 进 行 了动态 分析 , 并将物 质强度 统由含碳 能源 引起的 C 0 排放量。 前 ,我 国对于 物质流 分析的研究 处于摸 索阶 段, 很难与 国外一些物质 流研究体系较为成熟 与物质 效率与其他 区域 的相 关研究进 行 了比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
现代分离技术综述结晶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朱正,董子豪常州大学华院131摘要: 概述了结晶分离技术的原理, 综述了冷却剂直接触冷却结晶、反应结晶、蒸馏结晶耦合、氧化还原结晶液膜、萃取结晶、磁处理结晶等结晶分离方法。
并且介绍了结晶分离新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结晶;分离;工艺;应用引言:溶液结晶在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 高效低耗的结晶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工业结晶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亦被推向新的阶段, 国内外新型结晶技术及新型结晶器的开发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1、结晶分离技术的原理结晶分离过程为一同时进行的多相非均相传热与传质的复杂过程。
多年来, 众多研究者在结晶热力学、结晶成核、晶体生长动力学、结晶习性、晶体形态及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提出了描述结晶过程的理论结晶是一个重要的化工过程,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要经历两个步骤: 晶核生成和晶体生长。
晶核生成是在过饱和溶液中生成一定数量的晶核; 而在晶核的基础上成长为晶体, 则为晶体生长。
2、结晶分离技术的分类结晶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 传统结晶法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 新型结晶技术也正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或推广。
(1)冷却剂直接接触冷却结晶法直接接触冷却结晶概念的构想早在20 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出, 但因为选择冷却剂的困难使该技术一直难以获得工业应用。
由于直接冷却结晶具有节能、无需设置换热面、不会引起结疤、不会导致晶体破碎等特点, 因而近年来这一构想再次引起工业界的兴趣。
齐涛等[4] 研究了冷却剂酒精在高粘度高浓度的蔗糖水溶液中直接接触汽化传热过程, 探讨了酒精汽化冷却法制取蔗糖的结晶成核过程。
目前, 直接接触冷却结晶技术还处在研究开发过程中。
(2)反应结晶法反应结晶法作为传统结晶方法之一, 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工业结晶方法一般可分为溶液结晶、熔融结晶、升华、沉淀等4 类。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比如:当离子交换达到平衡时,两种反荷离子(counter ion,与交换 剂表面电荷符号相反的交换性离子) 在离子交换剂中的浓度比与在溶 液中的浓度比的比值称为选择性系数,式中,y,x分别为反荷离子在 离子交换剂和溶液中的平衡浓度分率,下标A,B分别表示反荷离子A和 反荷离子B。选择性系数是离子交换剂的重要特性参数之一,它反映对 一子种B优离先子交亲换和。力的大小,当αBA>1时,离子A优先交换,当αBA<1时,离
D A D
DAB2 A
rA
式中,rA——A组分的生成速率。
若混合物的总密度恒定,用物质的量浓度作单位,在无化学反 应的情况下,得到著名Fick第二定律,它是计算分子扩散的基 本方程:
cA
DAB
2cA x2
2cA y 2
2cA z 2
DAB2cA
27
Fick定律含义
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8
借助于流体在填充柱内的流向同某个明 显影响平衡关系的热力学参数(温度、 压力或酸度等)同步地作周期变化,实 现气体或液体混合物组分间的分离,是 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新分离技术。 参数泵分离能在小设备内连续操作,使 溶质在填充柱两端的浓度比达到很高的 数值。此分离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室试 验阶段。
J A,
DAB
dC A dz
A 在 B 中的扩散系数 m2/s
扩散通量,kmol/m2s
相界面 气相
液相 传质方向
我国膜分离技术综述
我国膜分离技术综述一、本文概述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分离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技术进步。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包括在水处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文章还对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及膜分离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
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膜分离技术将在我国未来的能源、环境、生物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章总结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我国膜分离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二、膜分离技术的分类和应用膜分离技术以其独特的分离原理和操作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按照分离机制和孔径大小,膜分离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微滤是一种利用微孔滤膜截留液体中粒径大于1~10μm的微粒的膜分离过程。
它主要用于去除悬浮物、细菌、部分病毒及大分子有机物等。
超滤使用孔径小于1μm的滤膜,能截留分子量大于500~1000的溶质。
超滤常用于溶液的澄清、大分子物质的浓缩和分离、蛋白质溶液的脱盐与浓缩等。
纳滤膜的孔径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一般为几纳米至几百纳米,可用于分离分子量介于200~1000的溶质。
纳滤技术常用于软化水、脱除色度、去除有机物等。
反渗透利用半透膜两侧的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而截留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及微生物等。
反渗透技术是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
电渗析是利用直流电场作为推动力进行渗析的一种膜分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物质分离分析综述
摘要:
本文从某一角度阐述了复杂物质及高分子物质的分离、富集的常见方法和手段,以及分离分析的高新技术,随着目前高技术产业的出现,特别是生物工程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先进、更优化的分离方法。
其中介绍了萃取分离、沉淀分离、吸附分离和色谱分离等内容。
同时也介绍了我本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鉴于本人水平和能力有限其中难免会有错误和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所接触的物质越来越复杂,对于分析工作者就存在着诸多的考验去发现和研究新的更方便更快捷的分离分析技术。
利用物质在某一溶剂中的溶解度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性质实现物质的沉淀析出即为沉淀分离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的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即为萃取分离法;利用物质的沸点和挥发度的不同通过加热使易挥发组分分离即为蒸馏,通过仪器设备实现物质的多次蒸馏挥发提纯即为精馏。
以上分离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已经被人们运用很久,其运用技术也较为成熟。
但对于现今的默写复杂物质其中存在着分离不完全、纯度低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
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吸附分离和色谱分离技术是当今发展迅速的分离方法。
膜分离技术与萃取技术存在相似之处,其中液体薄膜渗透萃取技术中水-油-水三相液体均处于连续流动之中通过渗透压的差别实现个别组分通过薄膜而分离(1。
吸附分离技术利用了活性碳、硅藻土等物质的对某些物质的吸附性能实现了对物质的分离。
色谱、质谱分离技术是当今物质分离分析较为先进的方法,它包含了多种分离基理。
其中萃取、蒸馏和吸附在分离的同时可以实现物质的富集。
离子交换分离法是利用溶液通过离子交换剂时发生在溶液和离子交换剂之间的相同符号的离子的交换作用(2。
离子交换是一种液固相作用,借助于固体离子交换
剂中的离子与稀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以达到提取或去除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目的,
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
离子交换是可逆的等当量交换反应。
目前,离子交换主要用于水处理(软化和纯化;溶液(如糖液的精制和脱色;从矿物浸出液中提取铀和稀有金属;从发酵液中提取抗生素以及从工业废水中回收贵金属等。
现今常用的离子交换剂主要是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要是这种树脂具有交换离子的功能需在其王庄结构的苯环上引入离子化的或可离子化的基团。
这样一来当电解质溶液通过树脂时,溶液中与之相同电荷的离子就能取代竖中指树脂上可理解出来的离子,从而实现离子交换(3。
含磺酸基(-SO3H属于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容易在溶液中离解出H+,故呈强酸性。
树脂离解后,本体所含的负电基团,如SO3-,能吸附结合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
这两个反应使树脂中的H+与溶液中的阳离子互相交换。
同理含季氨基的为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可以迅速释出氢氧离子,以进行交换。
相应的解理氢和氢氧离子能力弱的分别为弱酸性阳离子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树脂。
可以直接分离得到产物不用2次分离离子交换的优点是可以选择性除去阳离子或阴离子,或者选择同时除去阳离子和阴离子,设备投资小。
更换树脂的费用也稍低。
离子交换树脂含有一定水份,不宜露天存放,储运过程中应保持湿润,以免风干脱水,使树脂破碎,如贮存过程中树脂脱水了,应先用浓食盐水(25%浸泡,再逐渐稀释,不得直接放入水中,以免树脂急剧膨胀而破碎,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质量。
树脂在使用中,防止与金属(如铁、铜等油污、有机分子微生物、强氧化剂等接触,免使离子交换能力降低,甚至失去功能,因此,须根据情况对树脂进行不
定期的活化处理,活化方法可根据污染情况和条件而定,一般阳树脂在软化中易受Fe的污染可用盐酸浸泡,然后逐步稀释,阴树脂易受有机物污染,可用
10%NaC1+2-5%NaOH混合溶液浸泡或淋洗,必要时可用1%双氧水溶液泡数分钟,其它,也可采用酸碱交替处理法,漂白处理法,酒精处理及各种灭菌法等等。
对于物质的分离富集方法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早期的沉淀分离和化学分离分析利用了物质的物化性质,光谱分析则同过物质对不同色光的吸收度来进行;色谱分析是通过物质的特征谱线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也能完美的实现分离;质谱则是将物质破碎通过对离子碎片的分析和断键理论推测重组原物质。
分析分离的手段越来越高新所利用的性质也越来越接近物质本身,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中途步骤引入的误
差,而且这种趋势在气质、液质联用仪上已有了明显的显示只是其中还存在着某些技术屏障和不足。
以后的分离分析技术也许是可以将复杂物质、高分子物质能够实现一步分析直接得到其成分这就与用质谱图和标准图谱比对通过计算机得到匹配度相近的物质类似。
但我个人认为通过计算机匹配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其中也会存在较多的错误。
个人感觉应该是将质谱和电镜相结合考察物质的分子量和内部结构。
这两项代表着物质最基础的特性也决定了物质的物化特性。
参考文献:(1《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第4期作者顾忠茂第6页
(2《定量化学分析》作者李泉龙等第283页
(3《定量化学分析》作者李泉龙等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