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招考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教育概念

(广义)凡是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的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

(狭义)幼儿园内(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幼儿教育目标的内容: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教育任务,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进行领导和调控。

幼儿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目的、任务、发展方针、实施方法等各种规定和设施的总和。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幼儿德育: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幼儿智育: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环境的求职兴趣和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幼儿体育:幼儿体育即身体的教育,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动作协调发展的教育。

幼儿美育: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他说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师的地位: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精神,“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儿童观: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幼儿园环境:

广义:幼儿园教育赖以生存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以及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幼儿园环境的分类: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①物质环境:

A广义: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

(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B狭义: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

(园舍建筑、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利用各种材料的选择和搭配)②精神环境:

A广义:泛指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的整个社会的精神因素的总和。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

B狭义:制幼儿园内对幼儿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幼儿园人际关系、幼儿园文化氛围)

主题活动:围绕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

区域活动: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幼小衔接: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此时期刚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子啊头脑中的反映。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期是观察力形成的时期。

注意: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他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再认。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性格: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快慢)、强度(反应大小)及灵活性(转换速度)方面。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

社会性: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社会性发展(幼儿的社会化):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包括隔代亲人的关系。

广义: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狭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性别角色: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额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质、社会行为模式等。

亲社会行为: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同情、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如损坏他人的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

亲子关系: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广义: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狭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幼儿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幼儿的道德认知: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形成。

幼儿心理健康: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后,情绪和社会等方面等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幼儿集体或个别地进行科学的、适时的、适度的心理辅导。

自我中心:指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