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第【1】篇〗一、说教材《长相思》是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其中《长相思》是第三首,是清代词人纳兰*德写得一首词,这首词主要描写的是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
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热爱家乡”,选编这组课文的目的就是一是让学生能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能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三是通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单元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的语言,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二、说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
2.通过借助注释、*图,查阅资料,感知诗词大意。
3.能过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思乡之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能过哪些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的。
由于它的体裁特点,所以我将三、说重难点品味诗情,体会作者的思乡怀乡之情。
四、说理念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
开课时用本课的前两首诗引出乡愁,而且两首诗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乡愁,从而引出纳兰*德的《长相思》,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
在拓展,解词心部分,我引用《菩萨蛮》中“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读透词心。
2.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与人文*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黎明、心旷神怡、凛冽”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了解四季景色的变化,感受景物动态美,体会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黎明、心旷神怡、凛冽”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了解四季景色的变化,感受景物动态美,体会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熟悉的校园,四季变化给校园带来什么不一样的美景,你观察过吗?(预设:春天的校园······)看来,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
说的也非常好,把校园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那你们知道在四季中,哪个时间最美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四季之美》来找一找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美?(4)课文围绕四季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黎明、心旷神怡、凛冽”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黎”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
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
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导学案

课题《长相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并填空。
纳兰性德(1655-1685):词人。
原名,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也能诗。
有。
词集名,有单行本。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
2、正音更聒3、注释榆关:那畔:帐:更:聒碎:探究案1、词人陪同皇上出游,历经千山万水,他是怎么描写的?“夜深千帐灯”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下阕突出描写的景物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训练案1、阅读白居易的《长相思》回答问题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在这首词的上阕中怎样写景?下阙中如何抒情?试作具体分析。
2、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
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
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2)。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一、课标内容2.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8扩展阅读面。
3.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4.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特点,运用阅读教学法,读准诗词字音,把握诗词节奏,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
但总的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还有所欠缺,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五、教学目标1.学会“榆、畔、聒”三个生字,学会“更”这个多音字。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1.能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2.体会作者的思乡怀家的思想感情,七、教学策略运用阅读法、观察法、想象法让学生体会诗情,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八、教学时间一课时。
九、教学媒体多媒体、PPT课件十、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那些关于思念家乡的诗词,古诗或者现代诗都可以。
2.大屏幕出示:古往今来说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长相思》一词。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逆雪之声的。
二、说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
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综合归纳能力有所款的缺。
在教学时要有导有放、放扶兼施。
三、说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首词,全诗分上下两阕,36个字,为了让学生在学这首词时感到轻松自如。
在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设定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书写“帐”“畔”两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能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多种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2、体会作者的思乡怀家的思想感情,揣摸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说课前准备在教学新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情景,布置学生用知诗人、晓诗题、学诗的方法预习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同时通过资料了解作者。
学生的课前预习为教学做了铺垫。
六、说教法、学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古诗词犹如其中颗颗璀的明珠,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傲视群芳”。
古诗词凝练隽永,其每一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意境悠远,哲理深刻……但古诗词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孩子们对古诗词毫无兴趣。
如何让今天的孩子去穿越时空,寻访古人,历其心志,激起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我推崇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
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2)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3)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5)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02【说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说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03【设计思路】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
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04【说教学流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一)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二)读准《长相思》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三)读懂《长相思》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一)导入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1.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板书:心系故园)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
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
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
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
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②齐读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一)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
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
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
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
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
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
(抽生读,相机指导)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
(讨论交流)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
(各种形式展示)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1、“故园”指什么?2、“此声”指什么声音?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1)山水之间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③带着感受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第【1】篇〗古诗三首之《长相思》教案一、温旧知,导新题1.课前播放歌曲,由音乐谈话引入课题并板题。
师:同学们,熟悉这首歌的歌词吗?它是李白的——《静夜思》(生答)师:李白眼中的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眼中,乡愁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近他的《长相思》。
2.师板题{板书:长相思}①生书空课题。
师:一起来书空课题。
②生齐读课题。
师:齐读课题。
师:《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在出山海关前后的途中所作。
“长相思”在这首词中是——词牌名。
你们怎么知道的呢?——预设:以前学过词(书上有注释)师: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注释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古诗词。
{贴:看注释}3. 简介纳兰性德和写作背景。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词人纳兰性德,同学们做得怎么样呢?(指名说)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查资料帮助阅读古诗词。
{贴:查资料}①简介纳兰性德。
师: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满族正黄旗人,文武双全,娴熟经史,尤善填词。
18岁中举,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一等侍卫。
康熙二十四年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后世称道其为“清代第一词人”“北宋以后,一人而已”。
他豪迈衰飒忧怨的词风,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他虽不是中国最后一位词人,却为中国两千年诗词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②介绍写作背景。
师: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途中。
作者出关时冰雪未消,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纳兰而言,一切都那么荒凉、寂寞,于是不由思念亲人朋友,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二、初读词文,分享感受。
五年级语文上册《长相思》导学案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相思》是统编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长相思》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学习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句,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习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学习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学习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古诗词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经过学习,我们已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也认识了不少诗人、词人。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这座艺术宝库,去学习古诗词,认识更多的诗人,词人。
2.(课件出示纳兰性德)认识纳兰性德,导入课题。
(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他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曾多次随康熙皇帝远行。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所作的一首词。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简单了解词。
二、导学活动一:读准《长相思》活动任务:讨论“应该怎样诵读好这首词?”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一,让一个小组齐读,教师说明。
2.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首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想想读这首词时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3.小组讨论:在小组长组织下,在小组内轮流朗读这首词,并讨论应该怎样读出节奏。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前台展示朗读,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朗读。
5.梳理提升:(1)教师引导梳理小结读法。
(读古诗词,不但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其中的停顿才有节奏、有韵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两首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花令》《浣溪沙》。
我想请同学来读一下,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吗?有好的推荐吗?(配乐,读得这么好,怎么没有掌声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百年之后,我们还在呼唤着纳兰性德,在街头巷尾诵读着他得诗词,可谁又能真正读懂他的忧伤。
今天我们就来借着《长相思》一同穿越百年孤寂,走近纳兰性德。
(板书:长相思)一、知人论世了解纳兰性德我想大家对纳兰性德应该并不会陌生,哪位同学愿意来谈谈你所知道的纳兰性德。
(学生谈,注意总结)同学们谈到了纳兰性德的出身,爱情,我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他的资料。
(展示课件)【知人论世】1、纳兰性德,原名成德(为忌太子而改名),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康熙时期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的长子。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18岁中举,22岁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除了我们熟知的词人身份外,还是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御前一等侍卫,属于武官正三品。
所以纳兰性德是一个能文能武之人,深受皇帝的器重。
但是(正如刚才的同学所说)纳兰性德并不倾心于仕途,他为什么没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个,我们会随着长相思的学习,慢慢走近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饮醉,引得旧疾复发,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长逝,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的成就主要在词,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词作342首,先后集结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内容涉及广泛,但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哀感凄艳,引人共鸣。
(虽为包办,但纳兰性德的婚姻是幸运的,纳兰性德十七岁时娶妻江南总督女儿卢氏。
少年夫妻无限恩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
卢氏于婚后三年因难产去世,虽后又续娶妻妾,但一直难以忘记卢氏,所以写下很多悼念卢氏的作品,如《浣溪沙》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1】篇〗《长相思》说课稿一、说教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这首词的特点,现在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三、说教法学法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教学本首诗,我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2、读悟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四、说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1、激趣导入对于诗歌,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根据题目直接导入,这样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兴趣.2、读诗文,知词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不但能读出感觉来,还要能读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情;第四步,指导学生读懂词意,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先来读懂词的大意,再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3、悟诗情,想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征途”与“故园”,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作者“身”“心”分离的情感.4、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文本的拓展,将纳兰性德《菩萨蛮》引入课堂.直面词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 体悟到词人因何事离别——是为了保家卫国.5、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或歌曲,将其背一背或唱一唱,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板书设计:身在征途长相思心眷故园心系祖国板书用导图的形式体现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清楚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六、预设教学效果.由于在课前备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此备课非常充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说课稿第【2】篇〗一、说教材《长相思》编排在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范文(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范文(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能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3.联结白居易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散文的意境。
4.运用“移情”书写具有美感的散文。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2. 运用“移情”书写具有美感的散文。
板块一:时间平移,文化输出的前世今生一、意象叠生猜季节1.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用心倾听,学会专注。
(板书:倾听、专注) 第一组意象:日出、江花、江水(逐个出示)出示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2.春天不仅景色美,颜色也很丰富,再来看这一组第二组色彩+意象:绿蚁、酒、红泥、火炉出示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冬天二、粉丝登场做简介1.白居易:这些诗句都出自同一个诗人的手笔,你对他有哪些了解?2.关注朝代: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许许多多国家都会遣派使者来大唐学习,比如说日本,这些遣唐使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就在日本刮起了一阵“唐风”,而白居易呢,因为他的文章通俗易懂,粉丝无数!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清少纳言。
3.清少纳言简介。
板块二:整体梳理,偶像情结中的四季景致一、初读散文寻找景致。
1.文章很短,老师闲来无事细数了一遍,翻译过来仅302字,但它却流传了一千多年,是什么让《四季之美》具有如此魅力,赶紧打开书本读一读。
一边读一遍圈注在四季中,清少纳言觉得最美的时刻。
2.根据反馈,板书出示文章结构。
二、词串归类初步体会1.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词语,请你一边读一遍按课文所描写的季节进行分类。
春天:黎明、红晕夏天:漆黑、萤火虫秋天:大雁、成群结队、比翼而飞、夜幕降临、心旷神怡冬天:凛冽、心旷神怡、火盆、走廊、闲逸2.说一说这些词语给了你什么感觉?三、“意象”组合下的板书反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
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1、正音更聒2、注释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
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
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部编版

【学习目标】1、我能字正腔圆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我能通过自学古诗词《长相思》,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丈灯、聒碎等词语,2、我能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了解古典诗词的特殊韵味。
3、我能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双色笔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我会预习】1、我将古诗读了( )遍并会背,我(是否)把本首诗的“字词句段篇”中的词语、句子意思、多音字、近反义词读3遍。
2、我了解这些字的正确读音。
榆()关那畔()行()走银行()风一更()更()加3、通过预习我知道《长相思》是一首词。
词是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què)。
词的调子名称叫作“词牌”,“长相思”就是词牌名。
4、我认识了纳兰性德:5、我能将本课的生字多写几次。
并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6、通过诵读我有些不明白的问题需要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学习过程】一、【小组合作探究我最棒】1、我来解题:《长相思》2、我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我知道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我能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揣摩表达情感的方式。
二、【自主学习我能行】:1、通过诵读诗句,我知道了《长相思》的作者是()朝诗人(),这首诗融()与()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我朗读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和情景。
我还能体会到: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这样画面和情景。
3、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纳兰性德又是巧妙地将情藏于诗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一颗()的心。
【当堂巩固学扎实】我能当堂默写词句并能写出诗词的意思。
《长相思》公开课导学案(五年级上册)

长相思(第周第课时总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一、新课导入清代有一位满族词人,其词颇具李后主遗风,清新婉丽,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
王国维曾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一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
二、解题1、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大学士明珠之长子。
纳兰性德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写词。
其词主要抒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词风婉约清新,自然真切,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2 、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词人随康熙出巡山海关。
途中写下《长相思》。
该词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三、诵读诗词,感知内容1、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这支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里,他们驻扎下来。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夜深千帐灯壮观、苍凉3、作者心在哪儿?心系故园4、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看着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风雪交加、帐篷里的士兵思念亲人,无法入睡。
小结:该词写羁旅思乡之情,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
上片借“山一程,水一程”以表明词人远离故乡,下片借“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羁旅中之孤寂情怀;风雪聒碎了词人的思乡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
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
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
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
3、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
4、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音乐、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活动设计: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长相思3、解读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三、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四、出示学习目标五、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通。
同桌合作互相练习诵读,注意读出节奏。
(抽生读,相机指导)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
(讨论交流)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
(各种形式展示)六、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1、“故园”指什么?2、“此声”指什么声音?3、“故园无此声”,反问(?)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1)山水之间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3)千帐之外有此声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
生: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
生:夜深千帐灯。
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七、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八、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
(伤感的音乐)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
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九、总结: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
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板书设计:行军之艰难↓长相思↑故园之温馨教学反思《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
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的艰难,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的温馨,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很自然地悟出了词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
但是在学生的思维拓展方面做得不够深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钻研。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2篇】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语言描绘,入情境1、师: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长相思》(生齐读课题)2、师:介绍体裁,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长相思,词牌名,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思念亲人。
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3、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师补充。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4、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6、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二、思意质疑,深入文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默读(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
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3、纳兰性德的心又在哪儿呢?4、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呢?(板书:心系故园)你有什么体会?5、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
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6、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
(学生齐读。
)7、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8、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
谁来?9、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10、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1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板书:碎)三、拓展激问,深感悟1、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纳兰?(出示人物像,学生提问)2、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3、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4、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背景音乐)小结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教案二学习目标: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课前准备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教学过程:一,初读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二,细读1,理解上què阕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2,理解下阕词意.(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因为什么而"梦不成""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字面意思:故乡;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故乡"在何方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6,完成作业本作业.【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导学案第3篇】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