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原鮡野生亲鱼驯养与养护探讨
[黑斑,研究进展,生物学]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隶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为西藏主要的土著经济物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印度的Indus River[1],在国内仅在雅鲁藏布江拉孜、谢通门、拉萨、江孜、日喀则、林芝、墨脱等江段及拉萨河、尼洋河等支流发现[2]。
黑斑原鮡主要生活于石隙中,也喜欢栖息于底质为沙质且缓流水的河流中[3],其肉质鲜美、肌间刺少,是西藏地区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由于其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人工繁殖及驯化困难等原因[4-5],导致黑斑原鮡种群恢复力较差,分布区域迅速缩小,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笔者对黑斑原鮡的形态与组织特征、消化系统与食性、年龄与生长、生理生化特性、性腺发育、繁殖生物学研究及遗传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斑原鮡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积累基础资料。
1 形态与组织特征研究黑斑原鮡又名拉鲇、巴格里(藏语),Regan[6]于1905年首次对采自拉萨的黑斑原鮡标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随着黑斑原鮡经济价值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黑斑原鮡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
黑斑原鮡体表光滑无鳞,体延长;背鳍自吻端向后逐渐隆起,腹面平坦;脂鳍后端不与尾鳍连合,界限分明;胸鳍末端显著不达腹鳍起点;尾鳍近于平截;臀鳍短;前后鼻孔紧邻,间有瓣膜相隔,延长成鼻须;还有上颌须1对和下颌须2对,齿生上颌和下颌[7]。
黑斑原鮡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的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具有1个特殊器官腹腔外肝[8]。
性成熟的雌雄个体有显著差异,雄鱼在臀鳍和肛门之间有尖长的生殖突,而雌鱼没有。
黑斑原鮡脑颅骨骼由28块膜骨、软骨化骨以及复性骨组成,眼区系列骨骼退化,缺少围框骨系,仅有额骨、副蝶骨、翼蝶骨,同时,部分脑颅骨骼发生特化(如出现了颌须骨、基垫骨等[9]),可能与其营底栖生活和视觉器官退化有关。
雅鲁藏布江黑斑原鮡繁殖生物学研究
殖 一次 ,繁殖 之后 的 6 8月卯巢 从Ⅵ期 回复  ̄ I 期 , — ]I I 9月 卵巢 发育 到Ⅳ期 越冬 。 卵径 频率 分布显 示,卵巢发 育 类型 为分批 同步 型,卵巢 中至少存 在 2批 卵径,每 年成 熟一批 卵并 同时 产 出,产 卵类型 为完 全同步 产卵 。
卯黏性 ,成熟 卵 卵径在 2O — 33 .4 .7mm之 间,平 均( .  ̄ .6 mm。 1 28 01 ) 3 对 9尾产 卵前 夕( 长 为 1 1 ~ 2 00mm) 体 5. 0 1. 的标 本 进行统 计,其绝 对繁殖 力 范围在 5 5 2 5 2 - 0 8粒 之 间,平 均为(2 4 3 6 14  ̄ 4 )粒 ,相对 繁殖 力 为(47 58 1. .  ̄ ) 粒, 。绝 对 繁殖力 体 长呈 直线正 相关 ,表 达式 为 F I .2 L 18 。 g = 6 4 一 7 3 1 关键词 :黑斑 原鱿;繁 殖生物 学 :西藏 ;稚鲁藏 布 江 中图分 类号 : 5 . Q9 88 文献标 识Z : q -A 文 章编 号: 0 03 0 (0 00 —7 20 1 0 —2 72 1 )40 6 —7
构 及 其 周 年 变 化 ,并 结 合 性 体 指 数 ( n d smai Go a oo t c
idx s) n e ,a /和性 成熟 个 体卵 径分 布频 率 的周年 变 化
1 材 料 与 方 法
黑斑 原鱿标 本 于 2 0 0 4年 1 月, 0 5年 3 1 20 、4月
来 确认 繁殖周 期和 繁殖 时间 。 体指数计 算公 式为 : 性
第 3 爸 第4 4 期
201 0年 7 月
水
生 生
物 学 报
VO1 .34.N O. 4 J . 20 10 u1 .
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简介
刘欣苑,李 勇,刘晓锐,等.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简介[J].南方农业,2023,17(8):188-190.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简介刘欣苑1,2,李勇1,刘晓锐1,刘伟1(1.华能西藏水电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藏加查 856400;2.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 要黑斑原鮡为西藏重要的经济鱼类,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但野生黑斑原鮡生长缓慢、数量较少,同时其人工繁育技术尚未成熟,严重影响西藏黑斑原鮡的经济效益。
为加快黑斑原鮡的人工规模化养殖发展,结合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从亲鱼驯养、催产授精、鱼苗培育及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分析和总结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
关键词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西藏自治区中图分类号:S965.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08.060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和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是我国西藏的重要土著经济种类[1]。
黑斑原鮡主要生活在岩石缝隙中,喜底质为沙质且水流缓慢的河流。
黑斑原鮡肉质鲜美、肌间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但由于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很难进行人工繁育和驯化,黑斑原鮡的种群恢复能力较低、分布区不断缩小,已成为我国极危物种[2-3]。
为充分发挥黑斑原鮡的经济价值,扩大黑斑原鮡养殖规模,笔者分析探讨了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要点,现总结如下。
1 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进藏游客逐年增长,西藏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人为捕捞日益频繁,加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鱼类的天然生境,当地鱼类繁殖受到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水环境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黑斑原鮡自然资源量与分布面积急剧减少。
野生长鳍吻鮈驯化养殖技术初探
鲫鱼,并放入PVC管,可有效降低野 生长鳍吻鮈的应激反应,最终提高其 驯养成功率。
野生长鳍吻鮈进入驯养池后随 即投放体重在30g~50g的鲤鱼或鲫鱼 混养,减轻长鳍吻鮈的应激反应。同 时在池底放置一个水下食台(面积为 20cm×30cm),从鱼进入驯养池的第 二天开始投入人工配合饵料驯食,每 天7:00和18:00分别一次。所投饵料为 沉性配合商品饲料,粗蛋白为40。投 喂量为鱼体重的0.5 %~3.0%。
入江河峡谷深处进行越冬。
目前,关于长鳍吻鮈的研究报道较少,项目组通过调查长鳍吻鮈野外生活习 性,同时从天然水域中收集野生长鳍吻鮈进行人工驯化并初步开展其养殖技术研 究,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水源水质
试验用水为地下井水,水温17℃~19℃,pH值为7.5~8.2,溶解氧含量5.5mg/ L以上,水质清爽,水量充足。
(四)驯养
野生长鳍吻鮈运到驯养基地 后遵循“调节水温—消毒处理—入 池观察”的原则,消毒采用10mg/ L~15mg/L高锰酸钾溶液和1%的食盐 溶液,混合浸泡鱼体10min~15min。 野生个体在放入驯养池前先进行温 度调控,保证内外温度一致,在放 养时带水操作,严禁离水。分别将 规格100g以下的、100g~150g、 150g~200g和200g以上的鱼分池驯 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讨论
(一)驯养环境
长鳍吻鮈属于流水性底栖小型鱼 类,耗氧率高,试验采用水源的平均 溶氧量在5.5mg/L以上,基本满足长鳍 吻鮈的溶氧需求。由于采用地下井水 所以水温低于长鳍吻鮈在长江干流宜 宾段的正常水温(22℃~25℃)。在 驯化养殖期间,要给养殖鱼类创造一 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尽量避免病原 体的带入。试验结果表明:驯养池条 件、水质条件和水体交换等基本可适 应长鳍吻鮈的生长需求;混养鲤鱼或
黑鱼亲鱼养殖方法黑鱼鱼病症状及预防
黑鱼亲鱼养殖方法-黑鱼鱼病症状及预防黑鱼,学名称之为乌鳢,民间俗称为乌棒、孝鱼、财鱼、生鱼、蛇头鱼等。
它肉细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拨毒生肌的功效。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黑鱼亲鱼养殖方法,黑鱼鱼病症状及预防,黑鱼的食疗价值。
黑鱼亲鱼养殖方法1、亲鱼选择:每年的5月中旬是黑鱼的繁殖季节,应选择成熟、健壮的雌雄性黑鱼以1∶1的比例做为亲鱼。
雌雄分辨的方法是,雌性黑鱼腹部膨大且松软,呈黑白色,卵巢轮廓明显,中央出现凹沟,生殖孔外突,呈粉红色;雄性黑鱼体色呈紫红色,背鳍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的透明白色小圆斑,腹部发暗,生殖孔稍有扩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红色。
催产前将雌雄鱼分别放入网箱中静养一天,不要投喂饲料,这样更有利于产卵。
2、亲鱼催产:雌鱼分两次注射,第一针为全剂量的1/3,相隔18~26小时,剩余剂量一次注入,雄鱼剂量为雌鱼一半,在雌鱼第二针时注入。
鱼体大多采用胸腔注射,与鱼体呈45°注射,进针的深度约为1厘米,常用的激素种类有鲤、鲫脑垂体,剂量为雌鱼4~8个/千克,雄性减半;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鱼为16000~24000国际单位/千克,雄鱼减半。
3、鱼卵孵化①人工模拟自然环境孵化:注射催产剂后,雌雄按1∶1比例放入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孵化。
鱼苗孵出后,利用黑鱼的护仔习性让其自由照管。
此方法省工、省时,缺点是鱼苗成活率低,生长发育不一致。
②人工网箱孵化:注射催产后,雌雄按1∶1比例,放入4~6米2网箱产卵、受精,后将亲鱼捞出,放入大塘。
将鱼卵投放40目网箱中,每箱投放1万粒受精卵,采用微流水方式孵化,孵化率高低取决于受精率和水质。
22~27∶,需32~48小时,经常检查,及时去除未受精卵。
4、苗种培育:出膜至2厘米以前,应放入用40目网布制成的1米×0.5米×0.5米规格的网箱饲养,密度2000尾/米2,出膜4~5天后,投喂轮虫或枝角类、桡足类等,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每隔4小时一次,持续3~4天;以后投喂数量增加,次数减少,逐步过渡到1天2次。
野生黑斑原鮡种鱼的驯化和日常养护
DOI:10.14184/ki.issn1004-843x.2019.03.006
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俗称 巴克里、拉萨鲇鱼,是西藏地区特有鱼类,其肉 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而且具有一定的 药用价值,因此备受藏区人民喜爱和推崇,其在 拉萨的市场价格已达到 1000 元/千克以上。目前, 西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正联合黑龙江水产研 究所、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开展黑斑原 苗种培育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将重点 介绍野生黑斑原种鱼的驯化和日常养护技术。
一、新进野生种鱼的驯化 1. 外伤控制 黑斑原皮肤脆弱,捕捞、运 输过程中极易受伤,因此新进个体应注射硫酸庆 大霉素(0.5 万单位/千克体重)等广谱抗菌药防止 发炎感染,每 3 天注射 1 次,连续 2~3 次,体表正 常后可降低注射频率。 2. 开食训练 野生黑斑原胆小易惊,应激 反应较重,新进个体往往不会主动摄食。此时应 用麻醉剂 MS-222(其他麻醉剂有一定危险性)将其 麻醉,用较柔软的塑料滴管将剁碎的摇蚊幼虫等 天然饵料灌入其胃中,每周 1 次,期间继续投喂活 鱼,观察到黑斑原能主动捕食时即可结束。 二、水温控制 黑斑原是冷水性鱼类,且对水温变化较敏 感,水温超过 18℃时会逐渐死亡,通常应将水温 保持在 8~15℃。 三、水质调控 野生黑斑原生活在湍急清澈的河水中,对 水质要求较高,日常饲养应选用自来水或水质良 好、无菌无毒的其他水源,并保持水体氨氮浓度 不高于 0.5 毫克/升,亚硝酸盐浓度不高于 0.05 毫 克/升,酸碱度以中性至弱碱性为宜。 四、环境设置 饲养黑斑原应使用内壁光滑的水族箱或水 泥池等,底部可铺设底沙或放置石头等躲避物, 但所有物体必须要光滑并易于清理。另外黑斑原 有一定的攀爬能力,水面距离池顶不应过低, 也可加盖以防逃逸。 五、喂食
野生斑鳠亲鱼驯养技术研究
斑鳠(Mystus guttatus)属鲇形目、鲿科、鳠属,分布于我国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和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
它肉质细嫩鲜美,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是主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被誉为珠江“四大名鱼”之一。
近年来,由于受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江河野生斑鳠资源量大幅下降,因此,斑鳠人工养殖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斑鳠的生长、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都已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李红敬等(2006)报道了斑鳠的生长、繁殖、食性及养殖技术,杨家坚、陈琴、姚国成等报道了斑鳠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鱼种培育技术研究,但对野生斑鳠驯养技术研究较少,仅周爱国等(2013)报道了关于斑鳠野生亲鱼驯养方面的文章,但他报道的是外塘土池山泉水养殖,对水泥池野生亲鱼的驯化研究少有人报道。
本试验在桥巩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内,将现有的室外水泥池进行改造,再将从野外收集回来的斑鳠亲鱼放到经改造后的水泥池中驯养,研究不同养殖环境中、不同的投放规格、不同的雌雄搭配比例和不同放养密度对亲鱼驯养成活率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1)试验时间。
2018年1月15日至2019年8月15日。
(2)试验场地。
采用桥巩水电站鱼类增殖站的室内苗种养殖车间圆形水泥池和室外方形水泥池,室内苗种养殖车间圆形水泥池作为野生亲鱼暂养消毒处理池,规格为直径1~2米,深度90厘米。
试验主要在室外方形水泥池进行,水泥池分3米×7米和5米×10米的两种规格方形池,水深1.5米。
将池底和池壁按照试验设计方案铺设鹅卵石或贴瓷砖处理,在靠近进水口处放置多个陶瓷坛或用砖垒30厘米高的隔墙,上面加盖石棉瓦或其他板材,做成多个小“屋”或人造洞穴,用于斑鳠亲鱼藏匿。
陶瓷坛要求两端开口,口径大于30厘米,方便亲鱼进出,长度不小于80厘米、中部直径不小于60厘米;陶瓷坛的数量根据亲鱼数量匹配,每尾亲鱼一个陶瓷坛。
黑斑原鮡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试验
黑斑原鮡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试验方媛林;刘晓锐;吴雷;曾荣俊;耿庆宝;唐雪梅;张欢;顾正选;禹猛【期刊名称】《黑龙江水产》【年(卷),期】2024(43)2【摘要】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和组合方式对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将(0.0206±0.004)g的仔鱼随机分成11个饵料组,放置在规格为3.6 m×0.5 m×0.2 m的孵化槽中进行为期42 d的投喂试验。
每天记录死亡仔鱼数量,每7 d测量生长情况。
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饵料组对黑斑原鮡仔鱼的影响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摇蚊幼虫组的死亡率最低,其次是摇蚊幼虫+螺旋藻组,然后依次是鳗鱼饲料+螺旋藻组、鳗鱼饲料组、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和其他组合。
在鱼体全长和鱼体质量生长方面,猪肝组的生长最慢,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的生长最快,其次是蚊幼虫+螺旋藻组。
研究表明,黑斑原鮡仔鱼的开口饲料,选择使用摇蚊幼虫+螺旋藻或者鳗鱼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的饵料组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总页数】5页(P144-148)【作者】方媛林;刘晓锐;吴雷;曾荣俊;耿庆宝;唐雪梅;张欢;顾正选;禹猛【作者单位】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藏木水电厂数据挖掘技术创新工作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2.2;S965.1【相关文献】1.岩原鲤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研究2.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3.黑斑原鮡卵黄囊期仔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4.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5.不同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黑斑原鮡鱼苗仿生态培育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333446.5(22)申请日 2019.12.23(71)申请人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地址 850000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130号(72)发明人 王万良 周建设 张驰 刘海平 潘瑛子 曾本和 王金林 王且鲁 刘飞 张立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佳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66代理人 邹翠(51)Int.Cl.A01K 61/10(2017.01)A01K 61/17(2017.01)A01K 61/80(2017.01)A01K 63/00(2017.01)A01K 63/04(2006.01)A23K 10/20(2016.01)A23K 20/147(2016.01)A23K 50/80(2016.01)(54)发明名称一种黑斑原鮡鱼苗仿生态培育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斑原鮡鱼苗仿生态培育方法,先在平列槽中进行孵化,鱼苗出膜10天后,采用微粒子配合饲料和摇蚊幼虫进行开口,养殖20天后转入仿生态培育系统养殖,投喂饲料为蝇蛆;所述仿生态培育系统包括蓄水池、水泥池、网箱和温控装置,所述网箱置于所述水泥池的池底,网箱上方搭建遮阴网,网箱底部铺设一层沙粒,沙粒上方布设有空心砖块;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紫外线杀菌装置和曝气增氧装置,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水口,所述温控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网箱的进水管;所述水泥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
真正做到了黑斑原鮡的仿生态培育,鱼苗的成活率高、生长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CN 110999829 A 2020.04.14C N 110999829A1.一种黑斑原鮡鱼苗仿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在平列槽中进行孵化,鱼苗出膜10天后,采用微粒子配合饲料和摇蚊幼虫进行开口,养殖20天后转入仿生态培育系统养殖,投喂饲料为蝇蛆;所述仿生态培育系统包括蓄水池、水泥池、网箱和温控装置,所述网箱置于所述水泥池的池底,网箱上方搭建遮阴网,网箱底部铺设一层沙粒,沙粒上方布设有空心砖块;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紫外线杀菌装置和曝气增氧装置,所述蓄水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进水口,所述温控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网箱的进水管;所述水泥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
黑斑鱼养殖方法
黑斑鱼养殖方法
1、选择场地
养殖黑斑鱼一般是使用海边垦区内的地势低,属于低、中潮地区的土地进行挖掘建成鱼池来进行养殖,如果有废弃不用的对虾养殖池的话,那么也可以使用对虾的养殖池来改建成,水深要有1米以上,水质要好,无污染最佳。
2、鱼群密度
养殖黑斑鱼的场地内,鱼群的密度是不宜过大的,这种鱼种的活力很强,因此对于平均的面积需求也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每100平方米的面积内只能放养5千克的鱼苗,且放养的密度根据实际上的场地的情况还需要作出一些调整。
3、饵料配制
黑斑鱼的饵料主要是以新鲜的小杂鱼小虾米为主,这种鱼是肉食性的,最好是喂食活饵,能够增强鱼的消化能力,如果活鱼体积太大就切成小块进行投喂,定时定点的投喂,早晚各投喂一次,在早5点和晚7点时最佳。
4、日常养护
黑斑鱼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海鱼,对于环境的变化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对于水体的温度变化最为敏感,想要让鱼群健康的话,水体的温度要维持在14-30摄氏度之间,昼夜变化不能过大,且要定时增氧
抽水,融入足够的氧气。
西藏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初报
西藏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初报
周建设;闵治平;李宝海;潘瑛子;邓晓川;王万良;张驰;龚君华;扎西拉姆
【期刊名称】《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年(卷),期】2016(017)008
【摘要】为了解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技术,该文以雅鲁藏布江特有的黑斑原鮡为研究对象,选取86尾体重在0.065~0.25 kg的雌鱼,15尾平均体重在0.30 kg的雄鱼,雌鱼采用胸鳍注射的方式注射催产药物.结果显示,雌鱼人工授精尾数为59尾,受精卵总重量为897.5 g,总卵量为57 440粒,平均怀卵量为1 194粒,怀卵量与体重呈显着相关.平均催产率为69%,平均受精率为73.5%,黑斑原鮡受精卵孵化水温为13~14℃,溶氧量6.0~7.2 mg/L,胚胎发育所需积温范围为2 592~2 916℃·h.这一套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对黑斑原鮡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952-1955)
【作者】周建设;闵治平;李宝海;潘瑛子;邓晓川;王万良;张驰;龚君华;扎西拉姆【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西藏拉萨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野生圆斑星鲽的驯养试验
野生圆斑星鲽的驯养试验
宋广军;木云雷
【期刊名称】《水产科学》
【年(卷),期】2008(27)7
【摘要】野生的圆斑星鲽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野生亲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虾和冰鲜虾是野生圆斑星鲽很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与人工繁殖的鲆鲽类混养和及时药物处理可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试验共驯养野生的圆斑星鲽27尾,最终成活20尾,成活率为74.1%.
【总页数】2页(P366-367)
【作者】宋广军;木云雷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辽宁省海洋水产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3
【相关文献】
1.两种野生经济鱼类圆斑星鲽和石鲽的最新形态观测 [J], 刘曼红;于洪贤;马玉堃;高天翔;田艳丽
2.RAPD对圆斑星鲽和条斑星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J], 杨奔;张培军;尤锋;
李军;徐冬冬;吴志昊;于道德;倪静;徐世宏;徐永立
3.条斑星鲽和圆斑星鲽线粒体12S rRNA与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分析 [J], 丛林林;宋广军;木云雷;陈姝君;葛陇利;高祥刚;赫崇波
4.圆斑星鲽与大菱鲆养殖效果对比试验 [J], 刘园园
5.条斑星鲽驯养育苗技术研发取得新成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斑原鮡野生亲鱼驯养与养护探讨
刘欣苑;杨海青;金冠锋;李勇;张乾;张运海;王松;阳思远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22()6
【摘要】黑斑原鮡属于高原冷水性鱼类,由于其具备肉质鲜嫩、肌间刺少以及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广大群众喜爱。
此外,其在拉萨市场的市场价格已达3000元/kg,对当地地渔业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
本文从野生黑斑原鮡的特性入手,对黑斑原鮡野生亲鱼的驯养与养护进行探究,以供借鉴。
【总页数】3页(P231-233)
【作者】刘欣苑;杨海青;金冠锋;李勇;张乾;张运海;王松;阳思远
【作者单位】华能西藏水电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野生岩原鲤亲鱼驯养与培育
2.台湾海峡野生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亲鱼驯养和促熟产卵的探讨
3.野生黑斑原(鮡)种鱼的驯化和日常养护
4.黑斑原鮡仔稚鱼藏匿行为研究
5.侧沟爬岩鳅野生亲鱼驯养繁殖技术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