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班会教案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伟大而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公正无私、诚实笃信、戒奢节俭、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中华传统美德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有着重要的维系、规范、保障和动力作用。

但是,由于五四运动中的错误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和极左态度,对孔子全面打倒、全面批判、全面否定,不分精华与糟粕将中国5000年的文化传统,统统抛尽了历史垃圾堆,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神资源。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

本着“古代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已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等。

重点讲四个方面:
(一)关于对爱国的理解与把握
(二)关于对明礼的理解与把握
(三)关于对诚信的理解与把握
(四)关于对孝道的理解与把握
•关于对爱国的理解与把握
爱国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

爱国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以及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等等。

革命家陈天华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

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关于对明礼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在古代社会会中“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含有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内容。

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解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上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陈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于是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了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家门。

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场所,人们肆意地高声喧哗和乱吐乱扔;在公共汽车门口,人们相互拥挤;在经济交往中,虚假广告满天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商品无所不在开车不愿礼让,都想抢先争道,不懂得与人方便与己也方便的道理;乘公交车不排队、争先恐后抢位置;不懂照顾老弱病残者;只注重小家庭的卫生和美化,而随意糟蹋公共卫生;在开会、看文艺演出时使用手机或电话,甚至打游戏、睡觉;看望朋友、同事、上司不预约时间;接电话不愿先报自己的姓名;至于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恶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更是常见。

为人要有礼貌,这是做人处世的最起码的要求。

礼貌是尊重自己的表现。

对人有礼貌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强调礼节礼貌的重要性。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要求人们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虚,待人和气,亲切热情。

彬彬有礼的人,必然赢得人们的依赖和尊重。

•关于对诚实守信的理解与把握
诚实守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视为做人美德。

在现代条件下,如何进行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认为,重要的是系统准确地理解诚实守信的规范。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这段话中“与国人交,止于信”,其意思是,讲诚信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本国人、熟人朋友、讲诚信的人。

诚信是相互的。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诚实守信,不要“轻诺”,要“重然诺”。

一是重视自己对别人许下的诺言,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前要三思而行。

合乎义则诺,不合乎义,则不诺。

对合乎义的诺言,一定要守时、守信、守约。

•关于对孝敬父母的理解与把握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春秋战国时,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述过这个问题。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
放在教学首位,说是道德的根本。

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墨子提出“孝,利亲也,以亲相爱”,“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出国家要“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

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父义母慈是对子女的伦理义务,是对子女成长的关心、期待、培养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伦理规范是孝,其具体义务,不仅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尊亲。

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

汉文帝刘恒身体力行,其母薄太后常病,“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三年,奉养无怠。

汤药,非口亲尝拂进,仁孝闻天下。

”并且颁布“孝廉法”,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倡“孝”,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

总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

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不愿
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

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和谐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总体水平,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

同时,也有利于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发展及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之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