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摘要有关微课的评价目前还未形成定论,该文从微课的
内涵入手,综述了目前不同的评价框架,尝试从用户体验的
角度,借助 Nielsen 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模型来制定微课
评价体系,从教学有用性和微课可用性两个维度出发,指定
了八项二级指标,分别为选题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设计、
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高满意度。
关
键词:用户体验;微课;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前言目前,虽然还尚未明确到底什么是“微课”还是“微课程”,但是,覆盖学术界、行业、企业在内的微课系统工程已经全面铺开,大
量的微课活动、微课产品以及和微课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层
出不穷。
虽然看似作品、平台、研究已经逐步到位,似乎正
在系统化,但是,如何遴选出好的微课无疑成为时下最急迫
的事情,不同的比赛虽已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各有侧
重,而且伴随大赛的结束,评价标准也将被取代。
至于“微课评价是教学评价?微课评价是技术评价?微课评价是用户
评价?的谜团”还未有人去解开,可见,如何能使其具有长效
性和普适性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1] 。
微课评价的特征及相关评价指标分析 1、微课评价之“ 3W+H”从传播的视野“什么是微课评价?为什么要进行微课评价?谁来实施微课评价?如何进行微课评价?”这是在微课评价之前必须要
明了的问题。
微课的功能有很多,诸如作为生成性资源、作
为慕课中的资源、支撑翻转课堂。
对于微课的评价首先要厘
清其功用,从前言中不难看出进行微课评价的必要性。
可是
谁来实施微课评价?组织者、政府还是用户?如何进行微课
评价这是该研究集中讨论的问题。
2、不同视角下的微课评
价(1)宏观理论视野下的微课评价宏观理论视野下的微课
评价离不开对微课内涵的分析及其特征的挖掘,我们以为微课
评价属于评课的范畴,一般评课的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但是微课的“课”又略有不
同,是微视频,所以,在此基础上,微课评价还应包
含技术评价。
当然,微课评价还需要从微课“短、小、精、悍”
这些特点进行考量。
黎加厚老师对微课的特征进行挖掘,
他认为需要从四点来评价微课:聚焦、简明、技术、创新。
聚
焦是指“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简明则是从时间控制上对
微课的限制;技术主要强调在微课的制作中要恰当选用技术;
创新涉及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等。
下面两个微课评价指标维度表虽然看似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进
行评价,但是,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紧抓教学,
从微课的本质入手对其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尹合栋对微课
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指标权重等内容进行研究得
出八个维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互动设计”、“辅助资源”、“微课技术”、“课件艺术”、“课件实用”及“教学效果”等。
(2)从比赛的角度来看微课评价各级各类微课作品征集、竞赛评选、教学大赛、应用推广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中国教师报、教育部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所举
办的微课比赛为早期的微课大赛形式。
面对广大参与者如此高涨的热情,如何在众多的微课作品中客观公正地遴选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微课作品呢?分析近年来各大微课比赛评审标准,可以看出,微课概念的不明确导致微课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晰。
我们认为,用户作为微课作品的直接受益者,分析用户的感受,以此来指定微课的评价标准,将会使微课
的应用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
赛的评审标准融合了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微课比赛的
评审标准,在评审人员构成上和评审流程上有一些差异。
例如,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由专家和学
生评委共同评审,专家评委需要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务管理工
作,例如正教授、博士生导师,优先推荐教学名师,年龄60
岁以下;学生评委要求成绩在年级中排前 1/4 。
其中,专家评委主要负责现场教学演示的内容、讲授、演示和互动方面
的内容,学生评委负责教学效果的内容。
而全国高校教学比
赛仅有专家,没有学生。
尽管首届微课反响不错,但是,在
评价方面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诸如视频长度以及创新性难
以把控。
第二届微课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其评审
规则主要涵盖作品规范(材料完整、技术规范)、教学安排(选题价值、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
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教师规范)以及网络评价四个方
面。
在该评价系列中,不仅体现了微课的教学特征,还体现
了其网络特征。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陈竞萌老师从“微课评
价主体是谁”这个问题入手,对微课的评价机制提出建议。
他
认为每个职业都应该找好受众,像把护士还给病人,把歌手
还给观众一样,也应该把老师还给学生。
一个老师课上的好
不好,不一定是专家说好就好,受众是学生,学生说好才是
好,才能愿意听下去,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递。
可见,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评价微课不啻为一个明智之举。
基于用
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1、用户体
验及用户体验有效性微课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产品,只要
其能带给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体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
必然是一个成功的产品[2] 。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9241-210 ,2008 )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
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3]James; Garrett[4] 认为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和使用方式,积极
用户经验指创造产品的组织和用户都能实现的目标。
有用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基于事物的属性而存在的,也就是有用
性是事物意义的基础。
事物有用,才有存在的意义。
从用户
体验的角度来说,有用性是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特性,是一
个产品能否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的特性。
用户体验研究专家Nielsen[5] 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性的解析,得出计算机系统中的有用性包括实用性以及可用性。
Nielsen 的计算机系统可接受模型如 1 所示。
Silius 和 Tervakari 在 Nielsen 的基础上对有用性中的另一个分支——实用性进行了详细划分,得出了更为完整的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有用性体系
模型,如图 2 所示。
尽管微课不同于计算机系统和基于网
络的学习环境,但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微课评价同样可以
从实用性和可用性的角度去考虑。
微课产品也涉及教学可用
性、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和用户满意
等几个属性。
2、个案分析【案例介绍】支气管哮喘是呼
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
展导致的理化因素、生物因子吸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使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给社会、家庭及患者本人造
成了极大伤害。
因此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非常重要。
此微课
重点阐述了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不仅
能使学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支气管哮喘,也可
以使社会人群了解支气管哮喘,从自身做起(如戒烟、保护
环境等),预防上述疾病。
评价 1:选手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临床医学经验,教学风范良好,微课制作完整、规
范;选题价值重大;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安排合理。
通
过引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导出教学内容;从实践出发,结合
临床医学经验,结合医学理论,以模拟方式清晰、形象、生
动、有趣地分析了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及症状,以及容易被忽略
的“不典型”病症体征,对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哮喘病症做了详
细解析,对其他病症引发的气喘与支气管哮喘的不同做出了明
确区分,并提醒学生在实践中要充分注意病症的可能性。
整个
教学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对该病症确诊,有效避免临床误诊,
能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充分思考及认知,充分体现出一位资深
医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及严谨、科学、求是的
医学态度。
作为一位著名院士,钟南山院士示范教学,参与首
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谓绝无仅
有,对于中青年教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
鼓舞效果。
评价 2: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使得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
出,教师仪态大方,视频画面清晰,布局合理,整体效果很好。
评价 3: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是老师讲的很清楚,经验非常丰富,十分佩服。
医生和老师如果都如他一样就好了。
评价 4:我的孩子一直有这个毛病,医生每次看一分钟不到就
诊断为支气管炎,吃很多药都不见效,后来是自己查资料才知道是得了过敏性哮喘。
钟院士用大量图片及声音模仿,分析得很透彻,同时也教学生医德,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从上面的评价可以看出,对于钟南山该微课的评价主要体现
了“实用性”和“有用性”。
3、建构模型及指标从用户体验的
角度来评价微课,就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学习
的内容是否和现实的需求相一致,然后就是探索如何进行微
课的学习,并且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着良好的体验。
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有用性的微课评价,应该从满足学习者
需求,微课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微课可用性几个方面来评价。
图 2 所示有用性体系模型,分为实用性和可用性两部分。
其中,附加效益是根据微课使用者以及微课的使用环境不同而
变化的,所以在本文的指标项中,没有将附加效益加入到评
价指标体系中。
同时,根据用户体验的理论,产品对用户有
用是良好用户体验的前提,而微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学习者
的教育,本文将教育可用性改为教育有效性,以保证评价指
标更加切合主题。
因此,基于用户体验有用性的微课评价分
为两个维度,一部分是教育有效性,一部分是可用性,如表
2 所示。
教育有效性主要关注微课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
活动设计等方面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情况,具体可分为微课
符合学习者需求、微课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微课对学习目标
实现的支持、微课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支持,微课对学习
者与学习内容互动的支持。
可用性主要关注的是微课是否
便于学习者的使用,其具体划分主要参考 Nielsen 基于用户体验系统有用性的分类,分为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
忆、低错误率和高满意度五个方面的内容。
4、问卷调研——专家访谈——形成评价体系将初步构建的指标维度,转化
为观测点,并转化为题项,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用户进行调研,并对来自国内外的 13 位具有微课制作经验的教师进行访谈。
通过第一轮专家意见的整理与问卷分析的结果,对模型的具体指标项进行调整和增删,初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接下来,我们邀请国内 15 位微课专家对该指标体系进行论证。
总的来说,此指标体系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
我们认真考虑专家意见之后,删
除了不合适的指标,并对有关指标进行了修改。
小结微课是一种教育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产品。
从用户体验的角
度出发,不仅关注微课的教学有效性,也关注微课作为一种
资源的可用性对用户带来的学习使用体验,为微课评价带来
一种新思路。
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应
该根据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知识点、不同学生群体来确定,
这样才会让指标体系更加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