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合集下载

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
2.4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共性技术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共性技术
1)水生态特征识别技术; 2)流域生态景观辨识技术; 3)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指标筛选技术; 4)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技术(GIS); 5)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技术(多元统计学); 6)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结果校验技术; 7)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命名和编码技术; 8)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数据标准化技术; 9)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数据集成技术; 10)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制图技术; 11)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信息集成软件技术;
交叉验证
插值结果
(P7)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 分区的共性技术 分区技术-GIS 分区技术
土壤类型的空间聚类
空间聚类前 打开属性表
空间聚类分析 空间聚类分析:栅格数据、 空间聚类分析:栅格数据、 矢量数据的空间聚类。 矢量数据的空间聚类。 空间聚类: 空间聚类:根据地理综合的 原理,把空间上相邻, 原理,把空间上相邻,属性 相似的众多小区域归并为几 个大区域。 个大区域。 空间聚类的目的: 空间聚类的目的:掌握自然 环境因子空间异质性的宏观 格局, 格局,为一级和二级水生态 功能区划分奠定基础。 功能区划分奠定基础。
数据的标准化是保证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准确、 数据的标准化是保证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准确、流域采样和 监测数据对比可靠的前提, 监测数据对比可靠的前提,不仅要在数据库入库管理前严 格执行, 格执行,而且还要在入库后要对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化的要 求进行检查和校验。 求进行检查和校验。
(P12)
(P13)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 数据集成 分区的共性技术 分区技术-数据集成 分区技术

共性技术

共性技术
段,为保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P10)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分区命名与编码
➢ 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命名和编码技术是对水
生态功能分区的结果进行命名和编码规则制定。根据一、 二级分区的各级特征的差异、特征类型指标所判别的该特 征类型的种别确定水生态功能一级、二级分区命名的方法 。重点流域一级、二级分区结果编码采用流域类型编码、 流域代码和各级分区代码组成的方式。
➢ 统计学方法主要应用在重点流域分区指标筛选、分区结果
校验、水生态特征数据对比分析等应用中。使用各种统计 学的方法,可以对原始观测和采样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评 价和分析,帮助用户筛选和确定分区过程使用的主导因子 ,分析各种因子的权重。
(P9)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分区校验
➢ 分区校验用于检验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的合理性。 ➢ 分区校验主要包括:成果对比分析验证、数据统计验证和
➢ 空间插值:根据已知样本点
插值得到未知点信息。
➢ 插值理论基础:空间位置上
越靠近的点,越可能具有相 似的特征值;而距离越远的 点,其特征值相似的可能性 越小。
➢ 插值方法:克里格插值、样
条插值、趋势面插值、反距 离倒数权重插值。
(P7)
2.4分区的共性技术——分区技术-GIS
土壤类型的空间聚类
空间聚类前
(P1)
2.4分区的共性技术——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途径
自上而下的分区途径
一级、二级分区技术途径
➢ 确定流域边界,调查;
➢ 选取流域性指标(例如一级分区选
取气候、降水、地貌等,二级分区 选取DEM、植被、等)并筛选出适 宜的指标作为分区指标;
➢ 分区指标空间化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产业共性技术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基础。

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许多的共性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都是关系到行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入手,论述其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产业共性技术是指某一类产业中,不同企业间共同使用的、可以减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最终促进产业升级的技术。

它们既可以是某一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也可以是某一企业通用的技术,例如,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

它们的研究和创新将会对全球制造业产生深刻影响,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一张纽带,也是各个企业间紧密协作的基础。

二、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性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不仅是企业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行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其次,在研究和创新共性技术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行业资源和市场信息,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最重要的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能够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三、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与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创新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1. 注重基础研究,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基础研究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根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而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保障,也是比较优秀的公司和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基础。

2. 加强产业的合作与联盟。

目前,随着生产要素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区域集聚愈加明显,产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多数公司都倾向于围绕业务上更加紧密的相关关系组织。

共性质量技术攻关项目成果评价要求

共性质量技术攻关项目成果评价要求
与质量攻关成果相关联的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控制、碳排放等下降<5%。(0-3分)
社会效益(10分)
质量攻关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影响力或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期间作出的贡献明显。(7-10分)
质量攻关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影响力或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期间作出的贡献较大。(4-6分)
质量攻关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影响力或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期间作出的贡献一般。(0-3分)
注:质量成效中的指标是指开展共性质量技术攻关后的12个月产生的效益。
聚焦低碳节能和绿色生态、软件和信息通讯技术、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以及传统优势产业,解决了相关产业领域的重要质量技术问题,推动产业领域发展。(5-9分)
解决了一般产业的质量技术问题。(0-4分)
具备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保护(10分)
获得发明专利、著作权等。(7-10分)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6分)
没有获得专利。(0-3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直接关联的行业销售额、生产率有一定的提升。(4-6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直接关联的行业销售额、生产率提升不显著。(0-3分)
生态效益(10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相关联的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控制、碳排放等下降≧10%。(7-10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相关联的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控制、碳排放等下降≧5%,且<10%。(4-6分)
3
质量成效
(35分)
直接经济效益(5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直接关联的销售额或利润≧10%。(4-5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直接关联的销售额或利润增长≧5%,且<10%。(2-3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直接关联的销售额或利润略有增长。(0-1分)
间接经济效益(10分)
与质量攻关成果直接关联的行业销售额、生产率显著提升。(7-10分)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从技术重要性角度将产业共性技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通过研究国内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针对不同的产业共性技术,提出相应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创新模式;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

在这个定义中,共性技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专有技术”是就它所服务的范围来说的[1]。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技术,但却经常是跨产业部门的重要技术,为多项其他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多用户所用,规模效应明显。

对于今天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对促进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意义[2]。

1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1.1产业共性技术分类目前,产业共性技术的主要分类依据为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技术重要性、公益性尺度、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共性技术确认的时间次序(如表1所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马名杰[3]从产业共性技术的重要性角度将其分类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性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明显。

关键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重要性和瓶颈性:重要性指该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或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瓶颈性指如果该技术不能进步,其他技术也将受到制约[4]。

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

除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外,其他的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共性技术。

1.2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分类创新模式研究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模式,涉及的组织形式非常之多,对于各种产业共性技术而言,选择适合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国外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发主要有政府引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模式。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一、共性技术的内涵二、共性技术的评判标准三、共性技术的应用优势四、对共性技术的投入与绩效五、共性技术的前景与挑战共性技术是指适用于多个领域或多个产业的基础性技术,是促进不同领域和产业交叉融合的重要平台。

共性技术的内涵包括技术的广度、应用的广泛性、可复制性、创新潜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评判共性技术的标准如下:一、技术成熟度高,包括技术成果的数量、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二、技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和产业,有推广和普及的前景;三、技术保密性和专利侵权等方面的风险小;四、技术创新潜力强,有发展和升级的可能性;五、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可以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共性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多个产业提供通用支持和平台基础设施,具有制造成本低廉、高效、灵活多样的特点。

共性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的交叉融合,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共性技术的投入需要考虑长期性,应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同时注重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等合作模式。

共性技术的绩效评价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注重透明度和可复制性,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共性技术的前景看好,但也面临着市场需求、技术应用、服务流程等方面的挑战。

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应用和推广,同时注重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监管体制的建设。

以下为共性技术的5个案例:一、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技术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技术是典型的共性技术,将电力输送和分配的过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处理,革新了电力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

电力传输与配送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效率,降低传输损耗和成本,促进电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二、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多个产业和领域的共性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各种行业和领域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人机交互、机器人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

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及选择方法研究——基于科技计划管理的视角

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及选择方法研究——基于科技计划管理的视角
d sr s a d t e d v l p n c n mi u t e n h e eo me to e o o c—s ca n o e c u t . e S r g a i a mp  ̄ t c rir t a n i f o i i n o nr Th &T P r m s n i o a a re to e l y o n h c u t a r moe t e R&D d sr e ei e h oo y I h s p p r b sn n t e ve n te ma a e n f o n r c p o t h y n f n o i u t a g n rc tc n lg . n t i a e , a ig o h iw o n g me to i l h Nain &T P o r m d t e s se c a ay i e d f i ga d te s l ci gme o d s i e e c tc n lg t a S r g a a y tmi l sso t e n n ee t t d o i u t a g n r e h o o ol n h n f h i n h n h f n rl i y
Re e r h o t e M e h d o fn ng a d lc i g I du t i lGe e i c no o y s a c n h t o fDe i n See tn n s ra n rc Te h l g i
— —
Fr m h e o n g me to &T o r ms 0 t e Viw fMa a e n fS Pr g a XU a Du n—y n XU e g a g, Fn
d rn e i lme tt n o t n &T P o r m. rn e i lme tt n o t n &T P o a , ed f i g o u g t mp e n ai f i a S rg a Du i gt i h o Na o l h mp e n a i Na o a S rg m t e n n o f i l r h i f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30项关键共性技术

一、30项关键共性技术:根据浙江各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及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30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的产业或行业技术创新重点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以系统级芯片为重点的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嵌入式软件、软件中间件、信息化支撑软件、信息安全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产品、宽带接入设备、智能网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及通信产品;开发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视频监控产品、流媒体应用技术产品及数字摄录放产品;开发光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频率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电子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计算机及软件开发应用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

(二)医药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定向合成、手性合成、生物工程等新型药物,开发药物的质控技术;开发中药提取、浓缩、杂质控制等新技术;开发仿制药物的工艺创新、晶型创新和剂型创新的新技术;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诊断试剂和生物疫苗,开发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慢性乙肝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一批生物工程原料药;开发新型药用辅料和医疗器械。

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手性合成技术;新型辅料的开发生产应用技术。

(三)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高档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纳电子材料、信息传输线等电子信息新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和其它特种新材料;在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磁性材料、合金材料、包装材料、氟(硅)等化工材料等领域里取得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纳米材料的应用技术。

(四)化学工业技术创新重点开发氟精细化学品、高端氟聚合物,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烷偶联剂;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化学和生物农药新品种以及农药新剂型;开发高效催化剂,各类新型助剂,高档颜料、染料、涂料和农药、医药中间体;开发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学品、粘合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V o l . 2 3 N o . 0 6 N o v . 2 0 1 1

□ 经济学研究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张晓艳
) ( 长春工业大学 计划财务处 ,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含义 , 并对其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简 本文阐述了共性技术 、 要论述 , 重点在于总结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并做出简要评述 。 [ 关键词 ]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 理论综述 共性技术 ; [ , 作者简介 ] 女, 长春工业大学计划财务处会计师 , 主要从事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 1 9 7 0- ) 张晓艳 (
二、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目前国外对共性技术的学术研究主要还是来自于 G. 技术 T a s s e 1 9 9 2 年他和 A. L i n k 等人在美国技术政策 研 究 中 提 出 “ y , 。在模型中他定义了并解释经济活动中的 在1 提出了 “ 以技术为基础的经 济 增 长 模 型 ” 开发模型 ” 9 9 7 年对原模术 。 技术投入的几个元素 :
— 3 8 —
从美国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 , 在政府大力扶植基础科学发 展 的 基 础 之 上 ,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也具有相 当大的意义 , 一方面是将基础科学的成果转化成能供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 , 另一方面是将开发出的共性技术供给特定产业或 企业使用 , 因此 ,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相当于 整 个 产 业 技 术 供 给 链 上 的 一 个 枢 纽 , 对于整个产业甚至是区域的发展 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图 2 研究开发链
— 3 9 —
本文的贡献之一是 , 它给出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定 义 :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 其研发 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 。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按 其 层 次 角 度 可 分 为 产 业 内 共 性 技 术、 产业间共性技术 、 企业内共性技术 , 按时间次序可分为事前共性技术和事后共性技术 。 本文的贡献之二是通过理论模型证明 , 市场作用 下 , 企业对共性技术投资不足导致共性技术供给不足, 为企业干预提供 了理论支持 。 本文的贡献之三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建立了包含创新源 、 接受方和接 口 三 方 面 的 产 业 层 次 技 术 创 新 框 架 , 进而论证了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关键的问题在于创新源和接受方中间的接口问题 。 经过分 析 作 者 认 为 解 决 共 性 技 术 供 给 问 题 的 关 键 在 于 本书建立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框架 结合转制后科研院所与企业相结合 。 通过系统分析科 研 院 所 对 共 性 技 术 供 给 的 影 响 后 , 图, 分别从产业间共性技术和产业内共性技术角度 提 出 了 我 国 的 产 业 共 性 技 术 供 给 体 系 。 产 业 间 技 术 供 给 通 过 组 建 国 家 产 产业内共性技术的供给由政府带头组织等五种形式 。 业技术研究院 , 最后 , 本文研究了共性技术联合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 作者认为 , 技术联 合 体 的 合 作 成 果 能 外 移 到 联 合 体 外 部 , 按市场的 为产业建立技术平台 。 方式在某个产业或多个产业中扩散推广 , 另外 , 在收集到的资料中还有几篇研究共性技术的论文 , 一篇是刊登在浙 江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项浙学教授的一篇题为《 论共 性技术 》 的论文 。 这篇文章从经济学 、 技术学 、 哲学的学术视角对共性技术的属性进行分析 , 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经济学家 G. 坦森的 “ 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展模型 ” 在理论上做出修正 。 作者认为 , 美国经济学家 G. 坦森的 “ 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展模 型” 是有缺陷的 , 科学知识 、 共性技术 、 专有技术之 间 并 不 是 纯 粹 的 单 项 转 化 关 系 。 他 认 为 作 为 一 个 模 型 , 即要描述共性技术 向专有技术的转化 , 有要描述专有技术向共性技术的转化 。 不仅如此 , 作者 还 认 为 , 模型有悖于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 并 — — 技术 — — — 生产 。 并在最后给出表示双向转化的运动轨迹的模型 。 科学 — 给出正确的关系表达 :

我国共性技术筛选标准研究

我国共性技术筛选标准研究
( col f uiesB in ntueo cieyB in 0 0 5 hn) Sho s s, eigIstt f oB n j i Mahnr, e i 10 8 ,C ia jg
Absr c : s d o h o c p n h r c e si fg n r lt c n lg t e n c s i n a i rn i e t a t Ba e n t e c n e ta d c a a tr tco e e a e h o o y,h e e st a d b sc p cpl i y i o e e a e h i a c e nn r lb r td i r e o s l e t r b e i o e nme ts in i c a d fg n r ltc n c ls r e ig a e ea o ae n o d r t ov he p o l m n g v r n c e tf n i tc n l gc lma a e n .Co e h oo i a n g me t mbie wi t e e l y n nd t h r a i i Chn ba i fo o h g n r l e h i a h t ia, sc l ws f t e e e a tc n c l s r e n tn a d a e c n tu td t r vd r ee e c sf rg v r me ts in i c a d t c noo ia c e nig sa d r r o sr c e o p o ie mo e rf r n e o o e n n ce t n e h l gc i f l
ma a e n . n g me t
Ke r s g n r l e h o o ;o t d au e;v l i y wo d : e e a c n lg t y us en tr i ai t d y;b r o e aeb n

物联网共性技术

物联网共性技术

物联网共性技术涉及网络的不同层面,主要包括架构技术、标识和解析、安全和隐私、网络管理技术等。

物联网架构技术目前处于概念发展阶段。

物联网需具有统一的架构,清晰的分层,支持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适应不同类型的物理网络,适应物联网的业务特性。

标识和解析技术是对物理实体、通信实体和应用实体赋予的或其本身固有的一个或一组属性,并能实现正确解析的技术。

物联网标识和解析技术涉及不同的标识体系、不同体系的互操作、全球解析或区域解析、标识管理等。

安全和隐私技术包括安全体系架构、网络安全技术、”智能物体”的广泛部署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安全威胁、隐私保护技术、安全管理机制和保证措施等。

网络管理技术重点包括管理需求、管理模型、管理功能、管理协议等。

为实现对物联网广泛部署的”智能物体”的管理,需要进行网络功能和适用性分析,开发适合的管理协议。

应用层标准体系:包括应用层架构、信息智能处理技术、以及行业、公众应用类标准。

应用层架构重点是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包括SOA 体系架构、面向上层业务应用的流程管理、业务流程之间的通信协议、元数据标准以及SOA 安全架构标准。

信息智能处理类技术标准包括云计算、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海量智能信息处理和呈现等。

云计算技术标准重点包括开放云计算接口、云计算开放式虚拟化架构(资源管理与控制)、云计算互操作、云计算安全架构等。

我国物联网应用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许多领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的应用探索与试点,但在应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和示范项目,在电网、交通、物流、智能家居、节能环保、工业自动控制、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

工业领域,物联网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设备监控管理以及能耗控制等各个环节,目前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应用,此外在矿井安全领域的应用也在试点当中。

农业领域,物联网尚未形成规模应用,但在农作物灌溉、生产环境监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 值)以及农产品流通和追溯方面物联网技术已有试点应用。

共性技术的筛选标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共性技术的筛选标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共性技术的筛选标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研究标题:共性技术的筛选标准问题研究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共性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众多的技术中,如何筛选出具有较高可推广和可复制性的共性技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共性技术的筛选标准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有效的筛选方法和标准,为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支持和借鉴。

研究内容:1. 共性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本部分将明确共性技术的概念,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分析共性技术的类型特点,并分析共性技术应用的优势。

2. 共性技术筛选的现状分析本部分将分析当前共性技术筛选的现状,包括方法、标准、制约因素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3. 共性技术筛选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本部分将研究影响共性技术筛选的各种因素,重点是对影响共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环境、政策、储备等因素展开分析,并构建共性技术筛选的评价体系。

4. 基于标准的共性技术筛选方法研究本部分将以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制定基于标准的共性技术筛选方法,以推动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收集和整理有关共性技术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理论视角的文献和实践、应用的案例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共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出有效的筛选标准和方法。

3. 客观评价法:以统计学方法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筛选标准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客观的结论和评价结果。

预期结果: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果:1. 完整的共性技术分类体系和定义2. 分析当前共性技术筛选的现状,提出共性技术筛选方法的改进思路3. 构建共性技术筛选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探讨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4. 制定基于标准的共性技术筛选方法,推动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共性技术的内涵

共性技术的内涵

共性技术的内涵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粉体技术》
【年(卷),期】2011(17)2
【摘要】共性技术的内涵受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共性技术;技术发展水平;国家经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4.32
【相关文献】
1.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信息处理的内涵及共性技术体系研究 [J], 张兴旺;麦范金;李晨晖
2.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的内涵及共性技术体系研究 [J], 吕竹筠;张兴旺;李晨晖;秦晓珠;张晓燕
3.快速响应制造技术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共性关键技术 [J], 刘检华;宁汝新;刘少丽;丁晓宇
4.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J], 马名杰
5.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J], 马名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及机制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及机制创新
复旦大学 谷至华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及机制创新
共性技术的定义




共性技术的定义:代表技术发展方向,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 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社会,整个产业或某 个行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如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社会安全应急技术等是战略层面的技术。 共性技术最明显的特征是开放性和基础性:开放性指共性技术作为 技术平台能为多个组织或单位提供服务;基础性指共性技术的应用 广泛性,并为后续技术开发提供相关基础。 关键技术的定义:关键技术是指对科技进步有决定性影响,能提高 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而且适应科技发展趋势, 在一定时间内具有重要商业和社会价值的“瓶颈”技术。如两弹一星 和太阳能技术等,是战术层面的技术; 共性技术都包含了若干关键技术。

转型期问题的提出
落实国家规划,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角色博 弈 企业的角色,利益集团 央企的属性要回归 地方国企不是地方政府的私产 私企的国民属性 迷失的国家研究院 小的课题组如何承接大项目 高校的论文 优秀论文与产业发展如何兼顾Biblioteka 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




制度优势,集中资源办大事 项目调研,论证 规划要有科学依据,要有专业的研究。现在的中国科学学与科 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的重点 是政策和管理,其实最根本的是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研究。首 先要搞清楚我们需要什么?上海的科学学研究院是一个好的开始。 立项 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 组织架构,技术路线 运营模式,集中攻关,联合攻关,引进技术或自主创新 保障系统 最优惠的政策,最充足的资金,最优秀的人才,最有效的协 调体系。
地方政府大有作为

浅论质量共性技术及质量共性技术文件

浅论质量共性技术及质量共性技术文件
K e or : g ne i e h yW ds e r ct c nol gy: q lt ne i o ua iyge r c

起 了一 座桥 梁 ,对 于推 动技 术 的进 步 和产 业 化起 着 润 滑 剂 和催 化 剂 的作 用 。共 性 技术 一 旦 成功 应用 ,
将 对产 业 的技术 层次 和竞 争力产 生重 要 影响 。
西 南电子 电信 技术 研 究所 戴 柏林 郭宏 王志 刚 D iB i In u o g ag Z ig n a a — ,Go Hn ,W n h — ag i
摘要 :通过对共性技 术的介 绍和分析 ,给 出 了质 量
在 我 国 的技 术 管理 工 作 中 ,常 常根据 技 术 在产
t c no og e h l y; e e to ci o ma i n s t m l c r ni nf r to yse
共性 技 术 是从 行业 的角度 提 出来 的 ,各 行 各业
1共性 技术 的基 本概 念
共性 技 术概 念 的涵 义 ,至 今 没 有成 文 的说 法 或 权 威 的定 义 。共 性技 术 的最 早 提法 ,在 美 、 目、 欧
础 技术 成 果迅 速 转化 为 现 实生 产 力 而进行 的创造 性
研 究 。在技 术 链 条上 ,共性 技 术位 于 基础 技 术与 应 用 技 术之 间 ,能够 为 后 续技 术研 发 提 供基 本手 段 和 技 术 保 障 。共 性技 术 在基 础 技术 和 应用 技 术之 间架
q a i e e i c n l g r ic s e sl . u lt g n rct h o o ya cd s u s d l ty y e a
s yt r . eco t n ndr q ys e Th n e ta e ues o n t rdoc m e tof f u n

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共性技术是指适用于产业各个领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技术,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坚强力量。

目前,我国共性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

为了促进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国家设立了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

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在国家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评价和衡量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绩效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因为共性技术的特殊性质,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科学,难以准确地反映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绩效水平;其次,由于共性技术研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究机构绩效评价更具挑战性。

因此,本研究将围绕如何衡量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绩效,明确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角色和活动,探索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适用于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并基于此做出具体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1.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背景与发展历程分析,明确其角色、职责和活动。

2.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缺陷及科学评价方法的探讨,分析各种绩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选择最适合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科学评价方法。

3.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际、国内相关指标体系和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特点,设计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指标;4.利用评价指标对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强、弱项,并提出相应建议。

本研究将采取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形成科学、全面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方法。

三、预期结果和贡献本研究将为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优化管理和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将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科学依据。

预期结果:1.分析形成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2.深入剖析丰富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发展特点和活动。

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

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

循环农业
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实现 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 农业可持续发展。
低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降低农业 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 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
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质量标准
农产品检测与监管
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确保农 产品质量与安全。
加强农产品检测与监管,确保农产品 质量与安全符合标准要求。
精准农业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监测和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提 高农业抗灾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通过传感器、无线传输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 集,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农业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如智能化灌溉、智能化施肥等,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管理水平。
共性技术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共性技术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推进, 共性技术理论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加 速,共性技术理论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为各行业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技 术支持。
02
农业领域应用共性技术理论的 必要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农业物联网还可以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 争力。
农业大数据
01
农业大数据通过对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进行收 集、整理和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02
农业大数据能够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指导农民合
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大数据还可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可
农业机械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马名杰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

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

)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

“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

)。

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

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

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也没有“Generic Technology”一词(有人认为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产业研究<Industrial research>指的就是共性技术研究。

见李国杰:“‘扩胸’与‘收腹’:对中科院计算所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科学院网站论坛。

)。

共性技术的概念由于共性技术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很强的政策性,因此本报告将从各国给定的定义和各国政策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共性技术的概念。

此外,为了能给出一个较准确全面的定义,还要分析共性技术的特征。

(一)不同国家给出的定义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共性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

常见的是分别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外部性)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从研发阶段出发的定义。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Tassey给出的共性技术研究的概念。

Tassey认为,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研究开发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证明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一种产品或过程的概念,从而能在进入后续的应用性更强的研发前降低大量的技术风险。

共性技术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概念证明,该阶段始于基础研究成果,止于实验室原型。

第二种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

NIST在先进技术计划(ATP)中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或进一步的观察,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

一项共性技术需要后续的研究开发来实现商业应用(同上页注。

)。

美国的“混合贸易与竞争法案”明确了ATP计划的共性技术支持计划的性质。

该法案规定:ATP计划的目标是帮助美国企业创造和应用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使重大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能迅速商业化,并提升制造技术。

A TP计划通过补贴和合作协议的方式,加速各种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帮助美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地位,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2.从影响范围出发的定义。

日本使用了一套标准来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处于研究开发的共性阶段(generic phrase)。

该技术必须具有:(1)产业化前景;(2)高技术风险;(3)大量潜在的市场应用;(4)大的预期经济影响(Gregory Tassey: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虽然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概念,但国内现有的定义也多是由影响范围出发的。

如,一种较普遍的看法是: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

)。

还有一种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观点,即: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徐冠华于1999年12月16日在“全国CAD,CIMS应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3.对共性技术范围的界定。

对共性技术的涵盖范围,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核心问题是对某些也表现出“共性”特征的技术,是否应包括在共性技术之列。

特别是测试和测量等产业技术发展所必需的,但又存在严重市场失灵的技术。

Tassey将测量和测试等技术称为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定义区别开来。

他认为这些基础技术通常是产业标准的基础,如果广泛应用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但由于基础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也往往导致民间研发投资不足。

与此相反,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AIST)则将共性技术定义为:在标准化、测量和标准化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AIST):http://www.aist.go.jp/www_e/guide/sisin/content.html)。

在后文分析中可见,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际上具有与美国NIST相类似的职能,其部分任务(NIST几乎是全部任务)是从事测试测量和标准化技术研究。

实际上,Tassey也承认,由于测量测试等技术具备着很多共性技术特征,所以与“共性技术”的区分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交织在一起。

鉴于政府在所谓“基础技术”研发中发挥了与共性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本报告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分,将测量测试等技术纳入共性技术范围之中。

(二)各国在实践中界定的共性技术从美、日,欧等国的政策实践看,政府资助的共性技术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共性技术的内涵受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2.高技术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受到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特殊重视。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是政府支持的主要共性技术领域。

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 TP)支持的共性技术多集中在化学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与电子学两大领域。

A TP计划支持项目的领域。

3.强调能够产业化,且有重大商业回报。

强调共性技术的市场导向是美、日、欧等国政府的共同标准。

美国ATP计划声称资助所有技术领域中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

日本在资助项目选择标准中也强调了技术不仅要具有产业化前景,而且要有大的预期经济影响。

但政府并不一定要求资助项目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回报,这取决于项目所处的研发阶段。

以美国ATP计划为例,A TP资助的项目从完成研究到进入商业化阶段一般需要5至7年,有62%的项目至少在完成2年后才计划商业化,这符合ATP计划激励长远的、高风险项目研究开发的宗旨。

4.应用面广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的一项重要标准。

美国ATP计划要求,申请资助的技术要具有能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日本政府要求申请技术有大量潜在的市场应用。

但应用面“广”到什么程度,是在一个行业还是可以多行业应用,各国并没有规定。

但总的来看,发达国家更重视能在多产业中应用的共性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的是行业内共性技术。

可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紧要和现实的任务是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三)共性技术的主要特征共性技术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

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正因如此,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共性技术研究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阶段。

从研发阶段看,共性技术研究跨越了应用研究和竞争前的试验发展两个阶段。

企业都要在共性技术这个“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企业专有的产品和工艺。

适于我国的共性技术定义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因此,本报告认为: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

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

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明显。

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

此外的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共性技术。

政府对这三种共性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

共性技术与其他技术名词的区别与关系在国内外讨论中,共性技术还经常与关键技术、竞争前技术、应用研究等概念相混淆。

实际上,共性技术与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不同。

共性技术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也不等于试验发展。

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是从研究开发阶段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划分。

而界定共性技术研究不仅要从研发阶段的角度,还要考虑到技术本身是否具有共性特征。

不能在一个行业或多个行业得到普遍应用的应用研究或试验发展就不是共性技术研究。

共性技术研究既可能处于应用研究阶段,也可能处于试验发展阶段,这取决于技术本身的特性和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而作出的界定。

共性技术是竞争前研究开发活动,但两者也不等同。

所谓“竞争前”是在以阶段划分研发过程的基础上,再加上“竞争前”这一限定条件。

如果不具备共性特征,竞争前研发活动同样不是共性技术研究。

共性技术研究则一定是处于竞争前的,具体处于竞争前的哪个阶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共性技术也不等同于关键技术。

所谓关键技术是从一项技术对某企业、产业或国家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程度进行的定义。

关键技术可能会具有共性特征,这要视具体的技术和产业特点确定,具有共性特征的关键技术是共性技术。

而共性技术并不完全是从重要性角度进行界定的,这是与关键技术的本质不同。

如果按重要程度划分,共性技术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因此,共性技术并不一定是关键技术。

各国政府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存在着共性规律。

支持共性技术研究是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促进合作研究开发和技术共享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政府资助和介入的程度要视共性技术市场失灵的程度和企业技术能力等因素而定,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政府要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

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一)支持共性技术研究是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首先,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共性技术的突破能加快一个甚至多个产业的技术升级步伐,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同时也造成共性技术研究市场失灵程度高,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所以需要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其次,资源的短缺性。

一国财力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持产业技术更快进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共性技术外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大的特点,满足了以较少的财政投入获得更大创新产出的要求。

因此,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特别受到奉行“追赶策略”国家的重视。

此外,支持共性技术研究还有助于突破关键和重大技术领域的瓶颈,缩小技术差距,形成技术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