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

马名杰

共性技术(在环保、卫生和国防等公益领域也存在共性技术,可称为公益共性技术。本报告只研究以竞争为目的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问题。)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Generic”意为“非特有的,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也有“非商标的,非专利的”的含义(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717页。)。可见,在字面意思上,“Generic Technology”指“非仅用于特殊用途的非专有的通用技术”。为了避免在称谓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报告仍将其译为“共性技术”。尽管有国际通用的称谓,而且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值得注意的是,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也没有“Generic Technology”一词(有人认为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规定的产业研究指的就是共性技术研究。见李国杰:“‘扩胸’与‘收腹’:对中科院计算所现状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科学院网站论坛。)。

共性技术的概念

由于共性技术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很强的政策性,因此本报告将从各国给定的定义和各国政策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共性技术的概念。此外,为了能给出一个较准确全面的定义,还要分析共性技术的特征。

(一)不同国家给出的定义

国际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共性技术给出了多种定义。常见的是分别从共性技术研究所处的研发阶段、影响范围(外部性)和涵盖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1.从研发阶段出发的定义。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Tassey给出的共性技术研究的概念。Tassey认为,共性技术研究是技术研究开发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证明有潜在市场应用价值的一种产品或过程的概念,从而能在进入后续的应用性更强的研发前降低大量的技术风险。共性技术研究阶段的任务是概念证明,该阶段始于基础研究成果,止于实验室原型。

第二种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NIST在先进技术计划(ATP)中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或进一步的观察,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一项共性技术需要后续的研究开发来实现商业应用(同上页注。)。

美国的“混合贸易与竞争法案”明确了ATP计划的共性技术支持计划的性质。该法案规定:ATP计划的目标是帮助美国企业创造和应用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使重大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能迅速商业化,并提升制造技术。A TP计划通过补贴和合作协议的方式,加速各种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帮助美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地位,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2.从影响范围出发的定义。

日本使用了一套标准来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处于研究开发的共性阶段(generic phrase)。该

技术必须具有:(1)产业化前景;(2)高技术风险;(3)大量潜在的市场应用;(4)大的预期经济影响(Gregory Tassey: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虽然我国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概念,但国内现有的定义也多是由影响范围出发的。如,一种较普遍的看法是: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还有一种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的观点,即: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徐冠华于1999年12月16日在“全国CAD,CIMS应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对共性技术范围的界定。

对共性技术的涵盖范围,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核心问题是对某些也表现出“共性”特征的技术,是否应包括在共性技术之列。特别是测试和测量等产业技术发展所必需的,但又存在严重市场失灵的技术。

Tassey将测量和测试等技术称为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定义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些基础技术通常是产业标准的基础,如果广泛应用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基础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也往往导致民间研发投资不足。

与此相反,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AIST)则将共性技术定义为:在标准化、测量和标准化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AIST):

http://www.aist.go.jp/www_e/guide/sisin/content.html)。在后文分析中可见,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际上具有与美国NIST相类似的职能,其部分任务(NIST几乎是全部任务)是从事测试测量和标准化技术研究。

实际上,Tassey也承认,由于测量测试等技术具备着很多共性技术特征,所以与“共性技术”的区分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交织在一起。鉴于政府在所谓“基础技术”研发中发挥了与共性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本报告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分,将测量测试等技术纳入共性技术范围之中。

(二)各国在实践中界定的共性技术

从美、日,欧等国的政策实践看,政府资助的共性技术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共性技术的内涵受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2.高技术领域的共性技术研究受到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特殊重视。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是政府支持的主要共性技术领域。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 TP)支持的共性技术多集中在化学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与电子学两大领域。

A TP计划支持项目的领域。

3.强调能够产业化,且有重大商业回报。

强调共性技术的市场导向是美、日、欧等国政府的共同标准。美国ATP计划声称资助所有技术领域中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日本在资助项目选择标准中也强调了技术不仅要具有产业化前景,而且要有大的预期经济影响。

但政府并不一定要求资助项目在短期内就能够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回报,这取决于项目所处的研发阶段。以美国ATP计划为例,A TP资助的项目从完成研究到进入商业化阶段一般需要5至7年,有62%的项目至少在完成2年后才计划商业化,这符合ATP计划激励长远的、高风险项目研究开发的宗旨。

4.应用面广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的一项重要标准。

美国ATP计划要求,申请资助的技术要具有能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日本政府要求申请技术有大量潜在的市场应用。但应用面“广”到什么程度,是在一个行业还是可以多行业应用,各国并没有规定。

但总的来看,发达国家更重视能在多产业中应用的共性技术,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的是行业内共性技术。可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紧要和现实的任务是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三)共性技术的主要特征

共性技术有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共性技术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可以在一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正因如此,单个公司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共性技术研究。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会导致共性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

其次,共性技术研究处于竞争前(pre-competitive)阶段。从研发阶段看,共性技术研究跨越了应用研究和竞争前的试验发展两个阶段。企业都要在共性技术这个“平台”上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最终形成企业专有的产品和工艺。

适于我国的共性技术定义

从各国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本国产业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为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因此,本报告认为: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共性技术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的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究开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根据对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和外部性大小,可以将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

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明显。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此外的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共性技术。政府对这三种共性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

共性技术与其他技术名词的区别与关系

在国内外讨论中,共性技术还经常与关键技术、竞争前技术、应用研究等概念相混淆。实际上,共性技术与这些概念有着本质不同。

共性技术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也不等于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是从研究开发阶段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划分。而界定共性技术研究不仅要从研发阶段的角度,还要考虑到技术本身是否具有共性特征。不能在一个行业或多个行业得到普遍应用的应用研究或试验发展就不是共性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既可能处于应用研究阶段,也可能处于试验发展阶段,这取决于技术本身的特性和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而作出的界定。

共性技术是竞争前研究开发活动,但两者也不等同。所谓“竞争前”是在以阶段划分研发过程的基础上,再加上“竞争前”这一限定条件。如果不具备共性特征,竞争前研发活动同样不是共性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则一定是处于竞争前的,具体处于竞争前的哪个阶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共性技术也不等同于关键技术。所谓关键技术是从一项技术对某企业、产业或国家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程度进行的定义。关键技术可能会具有共性特征,这要视具体的技术和产业特点确定,具有共性特征的关键技术是共性技术。而共性技术并不完全是从重要性角度进行界定的,这是与关键技术的本质不同。如果按重要程度划分,共性技术可分为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因此,共性技术并不一定是关键技术。

各国政府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存在着共性规律。支持共性技术研究是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促进合作研究开发和技术共享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政府资助和介入的程度要视共性技术市场失灵的程度和企业技术能力等因素而定,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政府要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

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

(一)支持共性技术研究是国家技术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

首先,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共性技术的突破能加快一个甚至多个产业的技术升级步伐,具

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造成共性技术研究市场失灵程度高,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所以需要政府从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其次,资源的短缺性。一国财力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持产业技术更快进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共性技术外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大的特点,满足了以较少的财政投入获得更大创新产出的要求。因此,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特别受到奉行“追赶策略”国家的重视。

此外,支持共性技术研究还有助于突破关键和重大技术领域的瓶颈,缩小技术差距,形成技术优势。

(二)政府的作用是扶持和引导产业界进行共性技术研究,产业界是主要资助者和研究承担者

政府并不是共性技术的唯一提供者。即使在没有政府任何资助下,企业、高校和社会研究机构也会从事共性技术研究。但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市场供给会严重不足。因此,政府起到的作用是促进共性技术的供给,弥补市场不足。除了成立国家研究院(所)以外,政府还可通过专项计划、资助合作研究组织等方式支持共性技术研究。

(三)政府资助和介入的程度受共性技术市场失灵的程度、企业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共性技术的公共品程度越高,企业技术能力越低,政府资助的额度就越大,介入程度也越深。如,日本下一代制造计划(NGM)的目标是开发一个共性工艺模型,制造企业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后续调整,可以增加本企业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由于该模型可以跨行业应用,公共品含量很高,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专项计划的方式直接管理,并承担了全部研究经费。反之,共性技术的公共品程度越低,企业技术能力越高,政府的资助额度就越小,介入程度也越低。

其次,离市场应用越远、基础性越强的共性技术研究越要由国家研究所(包括国家实验室)承担,政府承担的资金比例也越高。如,测量测试等基础性共性技术多是由国家研究所承担,美国是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日本是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加拿大是国家研究委员会(NRC)、韩国是产业技术研究所等。反之,基础性越弱或离市场应用越近的共性技术,就越是在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组织中进行研究,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也越低。

(四)针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政府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共性技术研究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政府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介入的深度不同,采取的组织形式也不相同。针对关键共性技术、一般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的形式可以分为四大类:专项计划;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国家研究所(院)和促进合作研究。

(五)政府资助单个企业、少数领域、后期阶段的共性技术研究,是实施技术追赶战略国家的一个必经阶段

对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府在一段时期内将共性技术的资助重点放在少数关键技术领域或行业,以及研发后期阶段,是依据自身经济和技术条件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且,由于后期阶段的共性技术研究更接近市场应用,企业间合作研发的难度更大,技术优势又往往集中

在极少数企业中,因此单个企业必然成为重点资助对象,日本就是一个鲜明例证。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共性技术政策的支持目标是提高单个公司的研发能力,支持领域集中于半导体、电子等少数领域,并以支持试验发展阶段的共性技术研究为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政策重点则发生了转变。说明政府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与当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技术政策,确定支持重点和对象。

(六)促进合作研究开发和技术共享是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政府资助共性技术研究不仅是为了增加技术供应,也应重视共性技术成果的扩散。政府资助项目的组织形式是促进政府资助成果扩散的决定因素之一。合作研究开发则被各国认为是有利于共性技术扩散的有效组织形式,因此,合作研究被作为政府资助的首要标准。如,在专项计划中,两个以上企业组成的研究联合体一般都享受更优惠的资助条件。政府还鼓励企业自发成立合作研发组织,在重要领域,政府甚至亲自牵头组建,如美国的SEMA TECH。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和技术实力的增强,以及共性技术市场失灵阶段的前移,合作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逐步提高。如,随着日本的共性技术市场失灵从试验发展阶段前移到应用研究早期,政府的支持目标也从提高单个公司的研发能力转向以支持合作研究为主。

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的政策法律环境。在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美欧日等国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将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向企业倾斜,通过授予企业专有权,鼓励企业积极从事共性技术研究和扩散。

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管理体制与组织模式

(一)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

这一管理体制由两类部门构成。一类部门主要负责资助和管理可商业化的共性技术研究。如,美国是NIST,日本是经济、贸易和工业部(METI)。另一类政府部门在各自领域内支持相关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美国的能源部、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国防部。

(二)共性技术管理部门的两种模式

虽然美日等国都有集中资助共性技术研究的部门,但其性质却不相同。可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由政府行政部门集中管理。政府行政部门负责计划和经费的管理,但本身并不从事共性技术研究。由其下属的国家研究机构承担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任务。如日本的METI 及其下属的AIST。

第二种是由国家研究机构集中管理和资助。这类机构不仅负有管理职责,同时也承担研究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任务。如美国的NIST和加拿大的国家研究委员会(NRC)。

(三)组织模式

对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政府采取的组织形式不同。

1.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模式。

关键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能带动多个产业的技术升级,有助于国家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或产业形成优势,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政府往往通过设立专项计划,或非政府的专门组织予以支持。

(1)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一般用于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中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

(2)设立非政府的专门组织。

各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组织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与专项计划相比,这种组织形式有三点不同:

首先,从研究阶段看,这种形式资助的共性技术比专项计划更接近市场应用,其跨越的研究阶段比较宽,可以直接到中试和试验性生产阶段。

其次,由非政府的专门机构管理运行。这类机构一般由产业界完全负责管理,或由产业界参加管理,政府在其中只起监督作用。

第三,主要采取两种模式运作。一种是设立政府拥有大部分股份的组织,由政府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费,如日本的关键技术中心。另一种是由政府资助、企业组成的研究联合体,其中政府经费不超过运行经费的50%,而且政府经费是有期限的。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在机构成立的初始阶段,政府予以全部资助。

由于主要用于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因此专项计划和设立专门组织这两种模式可视为实施共性技术“高端政策”的主要手段。

2.支持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模式——国家研究所(院)

基础性共性技术是指测试测量以及标准等技术,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性支撑。为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基础性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主要通过设立专门的国家研究所(院)来承担这类研究,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如,美国的NIST、加拿大的NRC和日本的AIST等。

(1)国家研究所的两种性质

一种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政府内设部门。如美国的NIST和加拿大的NRC。其人员和经费管理等完全依照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执行。另一种是由政府提供大部分经费的非营利性组织,如日本的AIST。

(2)国家研究所的两种研究领域

在研究领域上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从事测量测试和标准等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如美国和日本的国家研究所。另一种除承担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外,还从事生物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产业技术研究。如加拿大和韩国的国家研究所。

(3)共同特征

从各国情况看,虽然国家研究所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存在差异,但具有两个共同之处。

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4种组织模式比较

首先,由政府提供全部或大部分经费,不要求自负盈亏。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全部研究经费;即使在进行了独立法人制度改革的日本,政府也只对研究机构采用了企业会计制度,却不要求自负盈亏。

其次,国家研究所负有与产业界进行技术合作,以及向产业界进行技术转移的职责。

3.支持一般共性技术研究的组织模式

一般共性技术的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关键共性技术大,市场失灵程度也相应较低。政府往往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和政策或提供部分资助的方式,鼓励企业间、企业与国家研究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如美国纺织业的AMTEX研究联合体和美国政府设立的工程研究中心。

基础性共性技术和一般共性技术政策可被视为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政策”。这类政策的出台并不针对于特殊的技术领域或产业,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影响面也更广。其政策效果在于为促进产业界的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本文把这10 个词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数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 件、2 件、3 件或4 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人们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反映了面对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帮助人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是数感,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并且买很少的东西也同样排很长时间队,一方面会显得交款处排很长的队,另一方面这些只买很少东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只有实践。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因此,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

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第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第四,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一、数学思想是什么 数学思想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通过抽象,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模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二、什么是抽象 数学抽象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运算方法。 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只是第一次抽象。在此基础可以凭借想象和类比进行第二次抽象,其特点是符号化,得到那些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数学把数量抽象成数;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数的大小。由大小关系派生出自然数的加法。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加法的。数学还有一种运算,就是极限运算,这涉及到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微积分的运算基础是极限。为了合理解释极限,1821年柯西给出了-语言,开始了现代数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逻辑推理的公理化。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就是为这些特征服务的。

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欧几里得最初抽象出点、线、面这些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物理属性的,随着几何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非欧几何学的出现,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1898年希尔伯特给出了符号化的定义,基于五组公理,实现了几何研究的公理体系。这些公理体系的建立,完成了数学的第二次抽象。至少在形式上,数学的研究脱离了现实,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无论称它们为点、线、面,还是称它们为桌子、椅子、啤酒瓶,最终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三、什么是推理 数学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推理,通过推理形成各种命题、定理和运算法则。虽然数学逐渐形成各个分支,甚至形成各种流派,但因为研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推理规则是一致的,因此,至少到现在的结果表明,数学的整体一致性是不可动摇的。数学似乎蕴含着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推理是指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命题是可供判断的语句;有逻辑的推理是指命题内涵之间具有某种传递性。有两种形式的逻辑推理,一是归纳推理,一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借助归纳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演绎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必然的。借助演绎推理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但不能使命题的内涵得到扩张。 数学结论之所以具有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正是因为推理过程遵循了这两种形式的推理。 四、什么是模型 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有所区别:数学应用可以泛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所有事情,数学模型更侧重于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俗说,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不仅是数学,还包括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将要讲述的东西;研究手法需要从数学和现实这两个出发点开始;价值取向也往往不是数学

为什么说检验是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请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 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商品的价值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即一定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下,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是一样的,差别在于人类劳动。 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让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那么同样的商品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那么其价值量可能就有很多个,这不是乱套了。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一般来说,商品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比较/多,价值量就大;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减少,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

数形结合思想的含义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

数形结合思想的含义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学大厦深处的两块基石,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围绕数和形的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每一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又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的问题利用形来观察,提示其几何意义;而形的问题也常借助数去思考,分析其代数含义,如此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 正恩格斯曾经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在数学领域中包含着两大研究对象,即"数"与"形",这两大研究对象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纵观数学知识的发展长河中,数形结合始终是发展的一条主线,并且数与形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知识的运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伟大力量,促进学生生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受益 1.数形结合思想的涵义 “数”早期是古代的计数,现在表示数量的概念;“形”早期是古代的形状,现在表示空 间的概念。家欧几里得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几何原本》这一千古流芳的巨著,这是体现数形转化的文字资料。柏拉图说过,只有数学存在的实体才具备永恒的可理解性,任何科学都只有建立在几何学带来的概念和模式上,才可以解释现象表面背后的结构和关系。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画一个图,并用符号表示”。 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形结合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等等。 2.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数学抽象的内涵

数学抽象的内涵、特征及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一、内涵:数学抽象是指从研究的对象或问题中,把大量的关于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直观背景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制作、提炼数学概念、构造数学模型、建立数学理论。即就是从研究对象或问题中抽取出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其他的属性,借助定义和推理进行逻辑构建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二、特征:1.数学抽象有着明显的目标,都是撇开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保留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2.数学抽象适用范围广泛,既有提炼数学概念的表征性抽象,又有探索数学理论的原理性抽象;3.数学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不仅表现在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相应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且还表现为已有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抽象。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 数学教育的是如何处理好“数学”和“教育”的关系。从“数学”方面来看,因为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是数学的最本质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学是无法回避抽象性的。并且,以抽象为突出特征的现代数学定位为主干课程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抽象、学会抽象。而从“教育”方面来看,就是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具体现实中去寻找与数学的联系,学会抽象。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逐步领会、掌握数学抽象的过程,它要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由直观现实化抽象到概括形式化的发展过程。因此,具体-抽象结合为一体,是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数学抽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潘建军 (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在理解、运用抽象概念时,基于具体问题引入概念,然后再通过典型的例子对概念做进一步的理解,将以往己形成的认识、记忆所带来的干扰予以排除,然后对抽象概念的内涵、外延做进一步、全新的、充分的理解,抽取概念的实质,分析不同例证。此外,老师还要结合数学理论的抽象层次、结构,引导学生进一步构造抽象思维,形成抽象思维系统,最终实现抽象思维与具象层次的转化。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四《弧度制》时, (一)抽象概括问题本质 从某种程度而言,抽象概括数学问题的木质就是认识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普通思维方式的理性概括,与其它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相比,抽象概括的层次相对更高,而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由表及里、抽象概括数学问题本质的基本能力。下面通过实例阐述其具体应用:如果实数 总之,数学教学中数学抽象性非但不能减弱,反而应当增加,采取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抽象性的巨大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 魏志平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评价 目前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数学核心素养的测量和评价;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缘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面对未来,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到底是什么?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建构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和“四基”相比,核心素养的课程逻辑超越了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力图改变现有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逻辑、课程标准过于重视内容标准、学科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回答“育人为本”的问题。按照这一逻辑,在回答“学什么”之前,更应该思考的是,学生在学习了各学科课程后,到底留下了什么?因此,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每门课程必须厘清“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特殊贡献是什么、具体内涵如何解构”等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2.正确理解四组关系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学教育目标经历了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四基”、数学核心素养等几个阶段。一路走来,是“玩文字游戏”,还是我们对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在一步步升华?要准确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必须弄清以下四组关系: (1)数学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尽管“二者在实质上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素质”倾向于“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本质”,而“素养”更强调人的后天养成,故“核心素养”是回归教育改革的原点,倡导教、学、评的一体化,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数学潜能,是可全面提高的数学素质。可见核心素养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使素质教育有了“抓手”,落在实处。 (2)数学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具体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课程总目标,数学教育以此为可测点,践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策略,这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数学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生成,实现了“三维目标”,也就实现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3)数学核心素养与“四基”的关系 数学核心素养是六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其中前三个就是数学基本思想,也是传承,后三个是传统的数学能力。因此,基于“四基”的数学教学也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亦称客观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必须同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划清界限。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的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它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说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发展过程既是同错误不断斗争的过程,又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支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二的唯物论;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条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否可行?香港、澳门的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可行的,因而是科学的. 这一事例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也就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

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并如实反映了客观。 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问题上的唯物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 第一,就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他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3、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第一,要将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 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要坚持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1、在人们的认识中,谬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2、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3、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

技术标评分表

工程招标技术标评分表(20分) 序号评审项目评分标准分值标 准单位1 1施工总体部署、施工 总平面图及说明(2 分) 满足安全生产需要;动态布置、与进度匹配;道路畅 通、物流清晰;水电供应畅通、满足用量;管理用房 应用方便;货场规划合理、最大限度减少二次运输。 每减少一项扣1分,最高扣2分。 0-2 2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 障措施(3分)施工进度计划满足招标文件中的工期要求;有清晰的 关键线路;有明确的里程碑节点;所列工序齐全;工 序搭接合理;交叉作业工序插入时间合理。每少一项 扣1分,最高扣2分。 0-3 进度计划保证措施中含技术保证措施;节假日、季节 性施工控制措施;现场管理保证措施;材料供应保证 措施;资金保证措施;劳动力保证措施;施工机具保 证措施;每少一项扣1分,最高扣1分。 0-1 3劳动力计划(1分)劳动力计划工种齐备,劳动力按工序合理组织进场, 劳动力人数符合项目需要;每少一项扣1分,最高扣2 分。 0-1 4 系统调试及验收计 划(2分)有详细的系统调试及验收计划,并有针对项目特点的 调试方案,酌情扣分。最高扣2分 0-2 5质量控制措施及成有质量管理方针;质量管控有目标;有质量管理制度;0-0.5

品保护措施(1分)质量管理组织结构;有原材料质量管控措施,有加工 订货质量管控措施;有安装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有竣 工验收程序;每少一样扣0.5分,最高扣0.5分。 成品保护有目标;成品保护组织机构齐全;有材料运 输及存放的保护措施;有材料安装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有施工后的保护措施;每少一样扣0.5分,最高扣0.5 分。 0-0.5 6安全文明施工管控 措施、环保、消防防 治措施(1分) 安全管理有指导方针,安全管理有目标,安全管理组 织结构齐全;安全管理有制度;安全施工有管控措施, 安全管理有危险源识别,安全管理有重点关注部位; 安全施工有应急预案;每少一项扣0.5分,最高扣0.5 分。 0-0.5 文明施工、环保、消防有管理目标;组织机构齐全; 有管理制度;有控制措施;消防有应急预案;每少一 样扣0.5分,最高扣0.5分。 0-0.5 7 各专业的协调、管理 措施(1分)对政府相关部门、甲方、设计、监理、总包、其余专 业分包单位能制定良好的协调措施,保证项目顺利实 施。每少一样扣1分,最高扣1分。 0-1 8后期维护(3分)有维保的承诺;有维保工期;有维修保养服务的服务0-3

数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数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标准(2011版)》关于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通过数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谈到数学思想,人们很容易想到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容易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发生混淆。 通常认为,在中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消元法、代入法、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等; 2、逻辑方面的思想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等; 3、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公理化思想方法、数学模型化思想方法等。 这些都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基本数学思想。 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产生和发展所必需依靠的、必须依赖的思想,同时也是学习过数学的人应当具备的思维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人们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当中。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观念的系统化,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它帮助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观念、方向和依据,使数学活动沿着有效的思维轨道运演,

指导方法的运用; 而数学方法指向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为数学问题的求解和数学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可能。 数学思想在数学活动中起决策作用;数学方法在数学活动中起“渡船”作用。 数学思想是内隐的;而数学方法是外显的。 数学思想比数学方法更深刻、更抽象地反映数学对象间的内在关系,是数学方法的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

数学思想方法论论文

课程名称:数学思想方法论 课号:***** 任课教师:***** 论文题目:丰富的数学内涵 学院:********* 姓名:***** 学号:******** 日期:2010-6-3

丰富的数学内涵 摘要: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但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而忽视了数学内在美的体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体会数学内涵。 关键词:数学,内涵,教育 一、数学的起源. 公元前600年以前,数学就开始萌芽,人们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为了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于是数的概念开始出现。在社会逐步发展过程中,数学开始形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数学是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古代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以及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先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酿酒等方面的计算,管理国家和教会的事物中,分地,征税,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什么是数学和数学思想方法 1. 什么是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关于数学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吴文俊先生是这样写的:“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简单地说,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这个定义来自恩格

检验真理的标准与方法

检验真理的标准与方法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96 次更新时间:2013-11-17 13:44:10 进入专题:真理● 陈定学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陈平等先生正在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讨论,希望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茅、陈二先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真理标准的,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不揣浅陋,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对该问题发表一点浅薄之见,以就教于诸位先生。 一、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是实际 要想找到检验真理的真正标准,首先必须搞清一个基本问题——究竟什么是真理?假如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那就很难对检验真理的标准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理呢?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分别是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1]符合论认为,一条陈述为真,当且仅当它与事实相符,也就是说,真理就是与事实或实际相符合的陈述、观点或理论。融贯论认为,真的就意味着最能与我们的经验和信念的整体网络相一致,并能形成一幅融贯的图象。而实用论则认为,真的信念(或句子)是那些“管用”者,“管用”的就是真理。不少哲学家都认为,符合论对真理的定义更为准确、严谨,所以本文采纳这个定义。 根据真理的定义,真理就是与事实或实际相符合的陈述、观点或理论,真理的精髓就是“与实际符合”,判断一个陈述、观点或理论是不是真理,关键就在于它是否“与实际符合”。假若它与实际符合、一致,那它就是“真”的,就是真理;假若与实际不符合、不一致,那它就是“假”的,就是虚假、错误或谬误。通过真理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鉴别一个陈述、观点或理论“真”与“假”的关键就是事实或实际,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必然是事实,是实际。根据真理的定义,我们在逻辑上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 副本

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则不难找到事物

2020考研马原考试考点: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2020考研马原考试考点: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易出选择题、辨析题】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2.真理与谬误有原则区别、但又相伴相生,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超出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反之亦然。 易错提示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相对真理是包含有谬误因素的真理。 3.真理是客观的: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4.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说成是纯主观的形式。其典型表现:第一,“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马赫主义);第二,“有用即真理”(实用主义)。 (二)真理是具体的 1.真理的主体、客体是具体的,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它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3.任何真理都是一个过程,是全面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重要考点、常考点,可出各种题】 考点点拨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作为思想方法运用。如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等的分析,就离不开这一哲学原理1.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和外部世界的可知性。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在广度、深度上要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两者缺一不可。 (2)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 (3)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1)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是其现实表现;后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怀疑主义和诡辩论是其现实表现。

技术标评分标准

技术标评分标准一、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序号项目项目评分标准及要求 1 总体概述(施工程 序总体设想 及施工段划分) 对项目总体有深刻认识,表述清晰、 完整、严谨、合理,措施先进、具体、 有效、成熟,采用了已论证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施工段划分 呼应总体表述,划分清晰、合理,符合 规范要求。 2 施工进度计划和各 阶段进度的保证措 施及违约责任承诺 关键线路清晰、准确、完整,计划 编制合理、可行,关键节点的控制措施 有力、合理、可行,进度违约责任承诺 具体。 3 劳动力和材料投入 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投入计划与进度计划呼应,较好满足 施工需要调配投入计划合理、准确。 4 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及检测设备 投入计划与进度计划呼应,较好满 足施工需要,采用先进机械设备。 5 施工平面布置和临 时设施布置 总体布置有针对性、合理,较好满足 施工需要,符合安全、文明生产要求。 良:总体布置合理,能满足施工需要, 基本符合安全、文明生产要求。 6 关键施工技术、工 艺及工程项 目实施的重点、难 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对项目关键技术、工艺有深入的表 述,对重点、难点有先进合理的施工措 施并有可行的安全措施,解决方案完 整、经济、安全、切实可行,措施得力。 7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针对项目实际情况,有先进、具体、完整、可行的实施措施,采用规范正确、清晰。 8 质量保证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针对项目实际提出先进、可行、具体的保证措施,超过招标文件的质量要求及施工验收规范要求。 9 新技术应用 针对项目实际,提出采用新技术的具体措施。新技术的验证材料可靠,对节约投资和工期的保证措施得力、具体、严谨。对采用新技术可能产生的风

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数学思想方法”一词无论在数学、数学教育范围内,还是在其它科学中,也被广为使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已将数学思想方法列为数学目标之一。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中锻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例如,字母代数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 数学方法是指在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如,变化数学形式、笛卡尔模式、递推模式、一般化、特殊化等。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指导方法,方法体现思想。“同一数学成就,当用它去解决别的问题时,就称之为方法,当评价它在数学体系中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时,称之为思想。”当强调指导思想,解题策略时,称之为数学思想;强调操作时,称为数学方法,往往不加区别,泛称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化归思想方法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我在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总的指导思想是把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化归思想。而实现这种化归,就是将问题不断的变换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化归,这就是化归方法,具体的划归方法有多种,如恒等变换、解析法、复数法、三角法、变量替换、数形结合、几何变换等。 二、中学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与加强中学数学思想的教学,这对于抓好双基、培养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下面择要探讨有关中学数学思想的问题。 (一)用字母、符号、图象表示数学内容的思想 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数学中充满了字母、符号、图形和图象,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数学的内容。这些字母、符号、图象、图形就是数学语言。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的发展与数学语言的创造和运用密切相关。前苏联A.A.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里指出:数学中“符号和公式等人工语言的制订是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今天越来越明显,数学不仅是事实和方法的总和,而且是(也许甚至首先是)用来描述各门科学和实际活动领域的事实和方法的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符号语言;另一种是较直观的图象(图形)语言,通过它们表达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活动。用数学符号(数字、字母、运算符号或关系符号)表示数学内容,比用自然语言表示要简短得多。例如,余弦定理用自然语言表述是“三角形的任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达,则是。两者比较,数学语言可大大缩短语言表达的“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