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内科病外治疗法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经验方现代临床应用——跟师李伟主任医师学习经验方治疗急性脑梗塞
中医经验方现代临床应用——跟师李伟主任医师学习经验方治疗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塞在中老年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总结阐述了名中医李伟主任医师治疗急性脑梗塞运用西医疗法联合伸筋祛瘀汤加减辅以针灸疗法的特色疗法。
标签:急性脑梗塞伸筋祛瘀汤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血管的突然狭窄或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发生脑细胞水肿、坏死等。
在梗死灶周围存在着一个“缺血半暗带”,适时改善“半暗带”的血流灌注,阻断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减轻内源性神经毒素对细胞的损害,就可能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急性脑梗塞在中老年中是常见病、多发病。
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中风病,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风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中脏腑的患者病情危重。
中经络可以辩证分为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可以辨证分为闭证与脱证[1]。
跟随李伟主任医师临床实践以来,急性脑梗塞患者非常多见,现举一典型病例如下:患者蒋某,男,48岁,农民,2015年4月3日初诊。
右侧口角低垂、言语不利、头痛伴右侧肢体乏力6小时。
患者6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右侧口角低垂、言语不利、头痛伴右侧肢体乏力,急来我院就诊,症见:言语不利,右侧口角低垂,右颊齿间存饭,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舌质暗红,苔腻,脉弦细数。
体检:T:36.5℃,BP:162/75mmHg,咀嚼动作右侧乏力,额纹对称存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偏,鼓腮右侧漏气,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可。
颅脑CT示:多发脑梗塞。
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阴虚风动,瘀血阻络证)西医诊断:1. 脑梗塞2.高血压病治疗方案:1. 口服尼莫地平30mg/次,3次/日;2. 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qd;3.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80mg静脉滴注,qd;4. 口服伸筋祛瘀汤(伸筋草15g,制首乌15g,白芍10g,山药10g,熟地10g,山茱萸6g,石斛10g,当归10g,川芎10g,全蝎4.5g,水蛭6g,地龙6g,蜈蚣3g,甘草3g,冰片0.1g(冲),白附子10g、僵蚕10 g,石菖蒲10g),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5. 针灸治疗:取穴地仓、颊车、曲池、尺泽、外关、合谷、丰隆、三阴交、太冲,得气后,应用上海华宜医用仪器厂制造的BT701-B型电麻仪,给予电刺激30min,频率40~60次/min。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在中医行业工作中,中医内科与外科常见病治疗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两个领域都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治疗方法,对常见病进行综合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分别介绍中医内科和外科中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内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治疗内脏疾病、内分泌失调、免疫调节等病症。
常见病治疗的关键是在中医的辨证施治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1.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内科采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开窍醒脑等。
常用中药有银翘散、葛根汤等。
这些中药具有消炎、解毒、祛风散寒等功效,能够迅速缓解感冒症状。
2.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治疗常采用调中和胃、理气和中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等。
这些中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中等功效,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内科治疗常采用平肝降压、清热利水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天麻钩藤饮、诃子理肝方等。
这些中药具有降压平肝、清热利水等功效,能够调节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
二、中医外科常见病治疗中医外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治疗外伤、整形、皮肤病等病症。
常见病治疗的关键是在中医的辨证施治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1.疮疡疮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外科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红黄口服液、黄连上清胶囊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能够促进疮疡愈合。
2.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中医外科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固骨壮筋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四物汤、丹参骨复合丸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固骨壮筋等功效,能够促进骨折愈合。
3.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中医外科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中药有神经根棉球、天麻钩藤饮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功效,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一种专科,研究针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内科中,有许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被广泛运用。
一、诊断技术1. 四诊合参法: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断核心是四诊合参法,即望、闻、问、切。
医生望病时会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病征,闻病时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病征,问病时会询问病人的病情和病史,切病时会通过按压特定的部位来判断病情。
2. 脉诊:中医内科非常重视脉象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和病情。
常用的脉象有滑脉、涩脉、缓脉等。
医生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 舌诊:舌诊在中医内科中也是常见的诊断技术。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舌质、舌色等来了解病情和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厚重可能代表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代表热盛等。
二、治疗技术1. 草药治疗:中医内科常通过使用草药来治疗常见病。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给予不同的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通宣理肺汤、理气宽中丸等。
草药治疗以其疗效温和、副作用少而受到广泛应用。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针刺、艾灸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穴位的疗法。
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常将推拿按摩用于治疗一些病因属于气滞或血瘀的疾病,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4.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强调对健康的养护。
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生活习惯给出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合理的饮食安排、适量的运动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包括四诊合参法、脉诊、舌诊等,治疗技术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这些技术结合个体化的调理,能够有效地治疗中医内科常见病,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同时,中医内科也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融合了一些先进的医疗科技,以提高诊疗水平和效果。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揿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的疗法,也被称为针刺疗法、针灸疗法。
它通过在人体穴位
上握针插入,达到调理人体气血的目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揿针疗法的临床应用非
常广泛,下面将就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内科疾病
1.消化系统疾病:揿针疗法对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
刺激脾经、胃经上的相关穴位,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2.皮肤疾病:揿针疗法对皮肤疾病如湿疹、痤疮等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通过刺激皮
肤经络上的相关穴位,可以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皮肤问题。
3.针刺疗法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疾病,还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
疾病等的治疗中。
揿针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经络系统的功能,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整人体
气血的目的,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揿针疗法的操作要点:
1.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揿针治疗。
一般来说,可
根据《针灸学》等相关经典进行选择。
2.揿针的深度:揿针的深度要适中,针刺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治疗效果的发挥。
一般
以达到患者能感受到针刺刺激为宜。
3.揿针的时间:揿针的时间要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一般常见穴位揿针时间为15-30分钟。
揿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内科疾病、外科疾病等的治疗中。
揿针疗法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
选择,才能发挥其最好的疗效。
所以,在进行揿针疗法治疗前,还是需要咨询专业医师的
建议。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疾病诊疗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内科与外科疾病诊疗中医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行业中,中医内科与外科是两个重要的诊疗领域。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与外科疾病的特点、常见病例、诊疗方法等方面详细探讨。
一、中医内科疾病诊疗中医内科主要针对人体脏腑和气血津液等内部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在于重视整体观察,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能够从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方面综合分析,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1.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中医内科疾病包括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其中,感冒是人们最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内科通过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临床表现等对其进行辨证论治。
2.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法中医内科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等外在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病人的诉说和疾病相关的声音判断疾病的病机。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信息获取诊断依据。
最后,切诊是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状况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及治疗方向。
二、中医外科疾病诊疗中医外科主要针对人体肌肤、筋骨和手术治疗等外部疾病,也可以配合药物治疗。
中医外科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观察疾病部位、红肿疼痛程度等进行判断。
1.常见的中医外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包括疮痈肿毒、瘰疬、跌打损伤等。
其中,疮痈肿毒是中医外科中经常遇到的疾病,中医外科医生会通过观察疮口、症状、脉象等进行诊断和治疗。
2.中医外科的诊疗方法中医外科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诊、切诊、闻诊和问诊。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皮肤颜色、肿胀情况等进行判断。
切诊是通过对伤口进行触诊,判断有无留下异物或者是否有脓液等。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关于疼痛、症状等方面的描述,获取相关信息。
问诊则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疼痛的程度等获取更多的临床表现,进行准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与外科在中医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有效诊治各种内部和外部疾病。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准备写下这份诊疗方案。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内科常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中医称之为“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1.风寒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感冒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葱豉汤。
2.风热感冒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咳嗽,咽痛,鼻塞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感冒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颗粒。
二、咳嗽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咳嗽是由肺气失宣,痰湿内生所致。
1.风寒咳嗽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风寒咳嗽宜选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止嗽散、杏苏散。
2.风热咳嗽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案:风热咳嗽宜选用清热解毒,宣肺解表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解毒片。
三、失眠失眠是内科常见的症状,中医称之为“不寐”。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多梦,心悸,健忘,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疗方案:失眠宜选用养心安神,调和阴阳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安神补心丸、天王补心丹。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眩晕”。
症状:头晕,头痛,血压升高,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案:高血压宜选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疗方案:糖尿病宜选用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的药物。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消渴丸。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精)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 2.时行病毒
1.风邪
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与气候骤变、 淋雨受凉、出汗后伤风密切相关。 风邪侵袭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常兼挟 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致病。 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 以风寒、风热之证多见。 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
3.病机转化:
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湿等的不同 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 错杂。 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 迅速,病情急且重。
【诊 断】
1.临床表现 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鼻、咽部痒而不 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 恶风,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 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 酸重不适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闷、恶心、呕 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4.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 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 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双解汤。 方解:麻黄、防风、荆芥、薄荷解表疏 风。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清里除 热。桔梗宣肺开提。
第十三章
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感 冒
(Cold)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 病因以及预后。 2.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 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3.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 疗要点。
【概念】
感冒,俗称伤风, 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 引起肺卫功能失调, 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 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 外感病。
名医中药外敷治百病读书札记
《名医中药外敷治百病》读书札记一、中药外敷基础知识中药外敷是一种古老且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历史悠久,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外敷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如活血化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肿痛等症状;清热解毒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疮疖肿痛、皮肤感染等;祛湿止痛类药物,则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疼痛。
中药外敷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
当药物敷于皮肤表面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皮肤表层细胞间隙进入体内,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外敷还能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外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要注意药物的用法与用量,遵循医嘱进行外敷。
还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方法,避免药物受潮、霉变等情况。
对于过敏体质者,需先进行过敏试验,以确保安全。
中药外敷的优势在于副作用小、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泛等。
中药外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某些深层次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有限,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
中药外敷的效果还受到个体差异、药物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1. 中药外敷的概念与原理是指将中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直接敷于人体皮肤表面的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通过药物渗透皮肤,刺激局部穴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广泛运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之中。
经络学说:人体经络贯穿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药外敷的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沿着经络传入体内,从而达到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的效果。
药物渗透理论:中药外敷的药物多含有挥发性成分,这些成分能够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起到治疗作用。
药物成分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能够保护皮肤、防止水分蒸发,有助于药物成分的吸收。
中药外敷还利用了局部刺激的原理,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改善局部营养状态、缓解病痛的目的。
内科病例讨论与经验分享
内科病例讨论与经验分享导言:内科病例的讨论与经验分享对于医学界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病例的讨论,医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探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水平。
本篇文章将以几个典型的内科病例为例,结合临床经验对其进行讨论与分享,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病例一:心房颤动的诊治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对其的准确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生们关注的焦点。
以下是一例心房颤动的病例讨论:病例描述:患者女性,55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
讨论:心房颤动是一种持续且不规则的心律失常,但其症状和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针对该病例,我们首先应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其次,针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可以采用药物控制心率或者心律恢复两种方法。
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注意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经验分享: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心功能等多个因素。
此外,饮食、体育锻炼和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影响心房颤动的发作与稳定,医生应当引导患者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病例二:高血压并发症的处理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不进行有效治疗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例高血压并发症的病例讨论: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0岁,长期有高血压病史,最近出现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体检时发现眼底出血。
讨论:高血压所引起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针对该病例,应该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心脑肾等多个脏器的损害情况。
在控制高血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如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控制血脂水平等。
经验分享: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管理与治疗,定期监测血压、心脏功能及其他相关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还需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调整,如限制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调理脾胃病的方法及方法。
方法:根据近年中医辨证论治,归纳其治疗理论、规律和思路,从治疗思路、治疗方式、治疗思路、治疗实践等方面,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适合当代、采用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结论:中药在脾胃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中药在脾胃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胃论治、脾论治、心论治等方法,能迅速减轻病人的病症,治好脾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目录1 前言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3 中医对脾胃病病机的认知3.1升与降的生理特点3.2湿与滞的突出病症3.3情志失调、脾胃虚弱4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4.1从脾论治 (2)4.2从胃论治4.3从心论治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 前言脾胃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临床疾病,它包括食管、胃、脾、胰脏等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痛、呕吐、打嗝、恶心、呕吐等。
一般而言,脾胃失调的根源在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受损或失调。
[1]中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在临床上已有很好的疗效,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对中药脾胃病的理论、规律及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在脾虚病人服用健脾药物后,其郑状症状明显好转,并可使其神经机能恢复,使消化道的分泌趋于常态。
“意”与“智”也包含了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等的中枢。
脾虚多见,以泻泻(特别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为脾疾病。
因为脾主在中焦,是上升和下降的中枢,所以脾脏和其它器官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是脾胃方面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头部、面部、四肢等方面的症状。
可见,在病态的情况下,脾脏会对全身造成损害。
脾病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和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脾益气,理顺脾,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广木,砂仁,陈皮,下陷配加升麻、柴胡、荷叶脾阳虚,加干姜、附子、草豆蔻、桂枝、枣仁、龙眼肉脾阴虚,加莲肉、扁豆、石斛、白芍、白芍、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湿,加苍术、厚朴、半夏、藿香、甘草、泽泻,加猪苓、车前子、连皮苓、玉米须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诊断、治疗和预防内科常见病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辨证施治是核心方法之一。
以下是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的讨论。
一、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气色等综合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气滞血瘀等。
中医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望、闻、问、切,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面浮红赤,眼睛有无充血,脉搏是否有力、有节律,以及病人是否有头晕、心悸等症状,可以初步辨别病情。
例如,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偏红、心悸、头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可根据脉搏是否有力、舌质是否偏红、舌苔是否黄厚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及辨证类型。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肝阳上扰、脾虚湿浊、肾精亏虚等。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开窍利水、补益心气、平肝舒筋等来调理。
二、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中医理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机是外感风邪、内生痰热等。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风寒、风热、痰湿等。
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舌苔颜色、脉搏等进行初步辨识。
例如,在感冒患者中,若呈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搏浮紧,说明患者体内有风寒之邪。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解表散寒、祛风散痹、清热燥湿等来调理。
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中医理论,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寒湿蕴结、热毒蕴结、脾胃虚弱等。
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是否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舌苔颜色、脉搏等进行初步辨识。
例如,在胃炎患者中,若呈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厚重,脉搏滑数,说明患者体内有胃热之邪。
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
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内科疾病的疗效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中药注重整体调理,以平衡阴阳、调和脏腑为基本原则,旨在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中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精要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治疗。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念是平衡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协调运行密切相关,当身体出现疾病时,是因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或经络堵塞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和调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二、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药治疗1. 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肝阳上亢、肝火上升、痰浊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中药治疗高血压可以选择降肝火、清肝热、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柏子仁、钩藤、石决明等。
此外,还可配合一些活血化瘀、降脂降压的药物,如桑叶、三七等。
2. 冠心病中医将冠心病视为“心痛症”的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是气滞血瘀、气滞痰浊等。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有舒气化瘀、理气解郁、祛痰化瘀等。
一些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三七、川芎等。
3. 糖尿病中医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胃肠功能失调、气阴两亏、瘀湿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中药有补气养阴、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牡蛎等。
4. 脑卒中中医将脑卒中归纳为“中风”的范畴,认为其主要病因是气滞血瘀、肝郁痰浊等。
中药治疗脑卒中可以选择化痰散结、舒气活血、疏肝理气的药物,如巴戟天、延胡索、天麻等。
5. 慢性肝炎中医认为慢性肝炎是因为肝气郁结、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
中药治疗慢性肝炎常用的药物有清肝泻火、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如柴胡、茵陈、当归等。
三、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1. 整体调理:中医内科治疗强调整体调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理,从根本上调整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2. 个体化治疗:中医内科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与中医辅助治疗
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与中医辅助治疗神经内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和病症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内科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疾病。
常见病症如脑卒中、癫痫、头痛、神经病变等在中医中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神经内科常见病症,并介绍中医辅助治疗的方法。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功能异常、组织损伤的一类重要疾病。
根据病因和病变部位的不同,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
中医辅助治疗脑卒中主要依靠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的作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组织损伤。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功能状态,使脑部神经恢复正常,改善病情。
二、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
癫痫的症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短暂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等。
中医注重对整体的调理,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以及舒缓情绪,改善机体的整体状态。
常用的中药治疗癫痫的方剂有逍遥散、安宫牛黄丸等,通过抑制脑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的强度。
三、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多与颅内血管扩张或收缩、颅内脑膜炎症等疾病相关。
头痛的表现形式各异,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
中医治疗头痛侧重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茶酊、薄荷油等,具有舒展经络、活血祛风的作用。
四、神经病变神经病变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的病理改变。
常见的神经病变包括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中医针对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恢复与修复。
总结起来,神经内科常见病症与中医辅助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体会慢性支气管炎,顾名思义,就是指患者长期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病程较长,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患者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而在中医内科中,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一下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觉得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医内科非常重视病因的辨析。
在中医看来,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风寒、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别病因,找出疾病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治疗。
如果是由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慢性支气管炎,那么可以采用散寒祛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内伤情志过度所致,那就需要调理情志,平复气机,达到消除病因,治本治标的目的。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强调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不尽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需要个体化。
在实际治疗中,我发现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是最为常用的。
对于针灸疗法而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达到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的目的;对于中药煎剂,则可以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方剂,通过煎煮服用来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而推拿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舒缓肌肉,达到舒筋活络,宣通气机的目的。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更加注重治疗方法的个体化,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非常重视养生保健。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提倡“调摄适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起居有常、情志调达”等多种养生方法。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养生保健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合理饮食,应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运动,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调达情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情绪低落等。
中医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诱因多等特点,如果患者发病时不能及时治疗,容易引发呼吸衰竭,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1神经内科疾病基本治疗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来说,在其住院期间必须保证病房具有良好的环境,确保整体整洁、安静、舒适,能够对病房温度、湿度进行调节,做好通风工作,每天都应该给予适当的光照。
同时,应该对患者生活起居进行指导,保证作息规律、饮食结构合理。
避免患者在睡前喝咖啡、喝浓茶,同时应该告诫患者尽早戒烟戒酒。
在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温和为主,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甜品、水果和蔬菜。
2对神经内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中医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有诸多优势,辨证施治方式体现在:第一,膳食指导。
利用四诊法对患者病情进行了解,掌握患者的病情资料,依据患者病情进展与变化,利用“八钢辩证”给予分析。
其中,对于肝郁气滞型患者,在饮食上应该保持清淡,同时多进食一些疏肝、安神、行气的食物;对于阴虚火旺型患者,则可以多进食滋阴降火、通心肾的食物;对于心脾两虚型患者,必须保证患者具有足够的营养摄入,多进食一些益气生血、安神的食物。
第二,可以采用中药足浴方式。
足浴药方剂组成为:20克酸枣仁、30克丹参、16克肉桂、15克夜交藤、15克茯神、15克合欢皮、10克香附、6克黄连。
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熬,煎至200毫升的浓缩药液。
在睡前用药液进行泡脚,每次15~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3中医疗法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其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逐渐加强,通过中医中药能够直达患者病灶,尤其是在偏头痛、多发性硬化、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内科疾病中效果良好。
通过“温胆汤”、“益气聪明汤”等中药能够起到补益中气、清阳上升的作用,同时能够改善患者静脉情况。
另外,从西医角度来说,中药方剂的合理使用,可以对患者体内胶原蛋白合成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对人体结缔组织增生性有很强的改善效果。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内科病外治疗法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目录
Ø 一、疗法简介
Ø 二、穴位作用
Ø 三、临床常见疾病与选穴
一、内病外治疗法简介
•内病外治疗法是祖国医学中,最宝贵的疗法之一,以其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明显而著称;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典型的内病外治疗法之一。
顾名思义,内病外治疗法,就是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给药,从而进入内脏有病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病外治又被称作皮肤“吃”药疗法(穴位敷贴),指不用其他方法配合,能独立消除病症的外治法。
施药于人体穴位,通过反射、渗透、吸收及输布,快速实现局部治疗效果与整体治疗效应.•在这里针对内病外治疗法重点推荐应用代温灸膏进行经络穴位的贴敷治疗全身性疾病,包含内科、妇科、外科等;
二、穴位的作用
1、天突穴、大椎穴:具有清热散寒消炎的功效,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穴;
2、肺俞和膻中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主穴,其中在使用肺俞穴时,治疗有发热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可用代
温灸膏,而治疗哮喘、过敏性疾病患者及寒性的无发热症状的痰鸣、痰喘等下呼吸道感染用代温灸膏;3、肚脐是治疗“支原体感染”及胃肠道病的主穴,若治疗厌食、偏食、便秘及食积型的痰鸣、痰喘、咳嗽、发热等证可用此穴,若治疗腹泻病,肚脐+止泻穴(此穴在脐下1寸)
4、阴陵泉、丰隆是治痰、消痰的辅助穴位,其中阴陵泉可用于脾虚痰阻(舌苔腻),丰隆穴多用于食积痰盛和痰壅(舌苔后腐)
5、涌泉穴:对治疗顽固性的咳嗽及喉中痰鸣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6、孔最穴:是治疗寒性的鼻塞流涕、喷嚏及过敏性鼻炎的主穴;
7、阳陵泉:可用于水火邢金型咳嗽和胃肠积热型咳嗽。
三、临床常见疾病与选穴
(一)呼吸内科疾病
1. 上呼吸道:天突、膻中、大椎;
2 、下呼吸道感染:肺俞、孔最、丰隆;
3 、对于感冒初期舌苔白、质红属于上焦病贴敷天突、肺俞;舌苔黄,属于中焦病,贴敷天突、膻中、肺俞;舌体肥大、有齿痕属于下焦病,贴敷天突、膻中、肺俞、丰隆;
4 、咽部支原体感染(嗓子水肿但不充血)和手足口病,贴神阙、肚脐、大椎、膻中、天突, 3—
5 次即可治愈;
5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天突、肺俞、膻中、列缺、孔最
(二)消化内科疾病
1 、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解溪、内庭;
2 、对于急性胃肠炎、腹痛,做几次腹直肌弹拨手法,再贴敷上述穴位,几分钟见效;
3 、便秘:关元、中脘、天枢、大横、足三里;(三)妇科疾病、
1 、妇科慢性炎症(盆腔炎、附件炎):关元、命门、肾俞、归来、足三里、三阴交(贴 3—5 次可治愈);
2 、痛经:阳陵泉、关元、地机、三阴交、命门、肾俞;
3 、急性乳腺炎:孔最、内关,一般 3—5 次即可治愈;
(四)泌尿科(男科)疾病
1 、列腺增生及炎症:气海、关元(两穴贴治4 4 小时以上)、会阴(此穴贴1 1 小时即可)
2 、男性性功能减退:肾俞、命门、关元、足三里、
太溪、神门;
3 3 、小儿遗尿:关元、阴陵泉;
(五)风湿疼痛类疾病
1 、颈椎病:天宗、肩井、外关,天宗穴手法大力按压3 3分钟,再贴敷代温灸膏,颈椎病脊髓型除外的,颈项强直的病人,找到肩下滑囊、肩胛背神经(菱形肌),对其治疗效果明显;
2 、肩周炎:肩井、肩贞、肩前、外关、肩髃、天宗,肩井、肩贞、天宗穴手法大力按压
3 分钟再贴代温灸膏效果更好;
3 、腰突:双侧殷门、涌泉,两穴贴敷之前按压3 3 分钟;
4 、膝关节痛:双膝眼、足三里、血海加上手法治疗;(六)其他疾病
1 、面神经麻痹:牵正、翳风、颧髎、合谷(此穴可贴敷4个小时);
2 、中耳炎:天突、听宫;
3 、口腔溃疡:解溪、阳溪;
4 、失眠:翳风、丘墟双侧,贴敷 3—
5 次即可;
5 、结膜炎、麦粒肿:双侧阳陵泉贴敷,一般3 3 次即可;
6 、牙疼:主穴:双肩井,配穴阳溪(上牙痛)、解溪
(下牙痛),半个小时见效;
注意:以上为医生的个人经验总结,如患者在应用过程出现不良反应还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