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力衰竭中医诊疗规范3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胸痹”、“喘证”、“水肿”等范畴。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心衰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一诊断依据1.主症:神疲乏力,咳嗽咳痰,喘促,动则加剧或不能平卧,心悸怔忡,食少纳呆,腹胀痞满,尿少浮肿等、2.兼症:头晕目眩,短气自汗,胸胁作痛,两颧暗红,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显露,口干舌燥,失眠盗汗,严重者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
3.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寒冷刺激、饮酒饱食等。
4.相关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左室肥厚劳损、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胸部X片可见心影增大,中上肺纹理增粗,或见到Kerley氏线,尤其是B线,也可见胸腔积液。
心脏彩超可见心脏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肝脏B超可见肝淤血肿大;查血可有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二辨证要点1.辩标本虚实心衰应辩标本虚实,本病乃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以气虚为主,多兼阴、阳虚证,标实以血瘀、水停、痰浊为主,常可见外感、热邪而加重。
本病早期多为心肺气虚,表现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喘促汗出;以后逐渐影响脾与肾,后期以心肾阳虚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痰、血、水的郁滞,表现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尿少水肿、喘息不得卧,唇舌青紫等。
在此基础上,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为外邪所侵袭;或阳虚日久,阳损及阴致阴阳两虚或阴阳离绝。
2.辩病情缓急心衰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有效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里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能代偿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可见,标实不甚,但需门诊调养,补益气阴或气阳,重在调理脾肾,顾护先天后天,酌情兼以活血,利水治标。
三证治方药1 治疗原则补虚——补气、养阴、温阳泻实——化痰、利水、行瘀注意:温阳须适度,养阴不滋腻,活血不宜凉,利水不攻逐。
2证治分类⑴心肺气虚〔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青灰。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
中医治疗心衰医案心衰是由于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要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与肾虚、阴虚等有关。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位中医师的成功治疗心衰的医案。
患者是一名60岁的女性,她一直感到疲惫乏力,呼吸困难,胸部有压迫感,夜间出汗,并且有时会出现手脚发凉,腰膝酸软等症状。
她有高血压病史,已经服用了多年的降压药,但效果并不好。
经过中医师仔细询问和检查,发现该患者肾虚、心阴虚,以及经络不畅。
医师根据中医诊断,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师从药膳方面入手,给患者开了一剂补肾养心的药膳,包括枸杞、红枣、淮山、山药等。
这些食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补充失去的能量和营养。
另外,在中药治疗方面,医师开了一剂心脾气药方,包括人参、黄芪、白术、麦冬等。
这些中药不仅可以调和脾胃,增强免疫力,还可以滋润心脏,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心血管功能。
此外,在针灸方面,医师采用了“四神针”的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患者的足三里、关元、太溪、神阙等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恢复心脏功能的目的。
经过数次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得到了改善。
她的疲劳感减轻了,呼吸也变得容易了,胸部的压迫感也消失了。
患者感到非常满意和感激,并且坚持继续中医治疗。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人体机能,恢复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诊疗也强调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各类患者的病症问题。
因此,患者在治疗心衰时可以考虑中医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
中医调理心衰、保养心脏的特色和小妙招近年来,心衰疾病患者发病率呈现出显著增加,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尤为显著。
近年来,针对心衰疾病在治疗期间,中医调理方法呈现出明显优势。
对心衰患者在治疗干预期间,中医疗法有效运用,对于患者症状可以进行有效改善,可将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将患者住院率显著减少。
1、心衰疾病分析对于心衰而言,作为综合征一种,其主要指在患者静脉回流表现正常情形下,因为呈现出原发性心脏损害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心排血量呈现出一定程度减少,从而无法对组织代谢加以满足。
其临床特征体现为体循环或者肺循环瘀血以及呈现出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方面,也被称之为充血性心衰疾病。
对于充血性心衰疾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疾病而言,其具有较为一致的概念。
但心功能不全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对其典型体征以及症状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等方面。
冠状动脉硬化、心瓣膜疾病、内分泌疾患、高血压、急性肺梗塞、细菌毒素、肺气肿疾病以及相关慢性肺疾患等,均会导致患者呈现出心脏病的情况,从而会表现出系列心力衰竭表现。
此外劳累、妊娠、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也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从而表现出心力衰竭的情况。
对此类患者的疾病症状加以观察,主要包括腹胀、咳嗽、恶心、食欲不振、少尿、肝区疼痛以及呼吸困难等。
通常在5年后会呈现出死亡结局。
对其典型症状加以观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症状,在活动期间,会呈现出加重情况,更为严重会表现出咳嗽合并大量白色绒粉红色泡沫痰、端坐呼吸、双下肢浮肿以及食欲降低等。
此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疾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在炎夏季节到来期间,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对于心脏需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
2、中医调理心衰分析多数人认为心衰疾病属于心脏病的终末期状态,其实不然。
对于慢性心衰而言,其通常在不经意间逐渐发展最终出现。
对于心脏状态而言,不应该单纯通过检查指标而展开对应判断。
多数症状均提示心脏需要进行保养,尤其对于患有基础病的患者,例如心肌缺血、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入院标准:1.日常活动后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等)进行性加重,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肺啰音、踝部或下肢水肿加重,或有胸腔积液、心动过速(>100次/min),严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等。
2.多有外感、劳累或情绪等诱发因素。
3.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TCD 2019版:A04.01.08)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I50.9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心衰病.张伯礼吴勉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制定①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②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制定。
2.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晄白,口唇发绀,或胸部闷痛,或肢肿时作,喘息不得卧;舌淡胖或淡暗有瘀斑,脉沉细或涩、结、代。
(2)痰瘀互结证:胸闷气短,心悸,肢体沉重,体胖多痰,或有咳嗽,呕恶痰涎,或口淡不渴,或面色萎黄,或倦怠懒言,或四肢无力,舌暗淡或边有齿痕或舌底脉络曲张,苔浊腻脉弦滑。
(3)气阴两虚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口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胸痛,入夜尤甚,或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尿少肢肿;舌暗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4)阳虚水泛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喘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尿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口唇发绀,胸部刺痛,或胁下痞块坚硬,颈脉显露;舌淡胖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结、代、促。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心衰(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病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2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5g、甘草6g、大枣5枚。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桂枝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兼以利水,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甘草培补中气,大枣补气养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久病心肺两虚,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血行受阻,而出现喘憋、胸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俱为佐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合血符逐瘀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黄芪30g、黄精15g、玉竹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共为君药,玉竹、黄精以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柴胡以理气,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水消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患者年事已高,阴气自半,加之久病,气阴化源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而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舌红少苔,脉细俱为佐证。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降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梳理、验证和临床路径实施 7.8
朱明军 二0一二年九月
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梳理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方案梳理紧紧围绕中医临床,实事 求是总结本项目中医治疗方法,并对疗 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对中医治疗难点 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中医治疗难点确定 本病种的主攻方向、新研究思路和攻克 难点的措施方法。
19
6.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
发现不良反应时,各中心主要研究 者根据病情决定诊治措施,并决定是否 中止观察。
20
效果评价
1.主要疗效
中医症状和证候疗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制定。采用中医症状的半定量计分法,以总积分值降低≥90%临床 痊愈。总积分值积分值降低≥70%、<90%为显效,总积分值降低 ≥30%、<70%为有效, 达不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按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判定。 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 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者。 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 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420 78
126 21
31
89 16
8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红参10 g,制附子10 g,茯苓15g ,白术15g,桂枝9g, 丹参30 g , 檀香6 g ,赤芍 15g ,益母草30 g ,炒葶苈子15g, 砂仁10g, 大腹皮15g, 大枣12g, 车前子15 g, 泽泻12g, 猪苓12g。 辨证使用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1次1-2丸, 1日3次。 心宝丸:1次1-5粒,1日3次。 芪苈强心胶囊:一次4粒,一日3次。 (4)心脾阳虚、血瘀水停 方药: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等加减。 人参6 g,制附子10 g,桂枝10g,茯苓15 g,白术12 g,当归12 g,桃仁12 g , 红花12 g,丹参20 g,赤芍15g,益母草30 g,泽泻15 g,猪苓15g, 车前草30g,炒葶 苈子15g, 砂仁15g ,大腹皮15g ,大枣12g,杏仁10 g 。 辨证使用中成药: 心宝丸:1次3粒,1日3次。 芪苈强心胶囊: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 一次4粒,一日3次。 麝香保心丸:一次2粒,一日3次。
2012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心慌气短,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多梦失眠等。
(2)西医诊断:①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90mmHg②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个体。
(二)症候诊断(1)气血不足型:头晕、乏力、夜梦多、心悸或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肢体麻木或偏瘫、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型:头晕而胀、头痛、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头昏沉、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发脱或齿摇、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舌红而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血不足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生黄芪、熟地、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当归、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通脉养心丸。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柴胡、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牛膝、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血塞通片(3)肝火亢盛证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炒栀子、黄芩、生地、车前子、丹皮、菊花、磁石、代赭石、寒水石。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4)阴虚阳亢型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白芍、二冬、生地、玄参、生龙骨、生牡蛎、牛膝、代赭石、青蒿、甘草。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气血不足证:可选择具有益气养血,调和血脉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益气复脉注射液。
喘证中医优势病种 诊疗方案
喘证(心力衰竭)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J/T6—2008)。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胸痹、心悸、哮病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发病多有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Framingham标准。
目前临床上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心血管病病史、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来确定。
心力衰竭诊断的标准主要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肺哕音;心脏扩大;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静脉压增高(>16cmH20)。
次要标准:踝部水肿;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胸腔积液,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心动过速(>120次/分)。
主要或次要标准包括:治疗5天以上时间后体重减轻≥4.5kg。
符合二项主要标准,或符合一项主要标准及二项次要标准者可确立诊断心衰。
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左心衰诊断标准:呼吸困难:左心衰最常见症状。
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因肺部瘀血、肺活量减低引起。
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咳嗽频繁。
咳嗽、咳痰、咯血: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
若支气管粘膜下扩张的血管破裂,则可引起大咯血。
其它:可有心脏扩大、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
右心衰诊断标准:上腹胀满:右心衰竭早期症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的明显征象。
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22-心衰病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1、中医病名:心衰病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22-心衰病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22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 (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年出版)。
(1) 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 早期表现为劳苦后气短心悸,或者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者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 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瘴(心热病) 等病史。
2. xx 诊断标准指南》。
(1) 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艰难或者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 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 次要条件:① 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 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 天内体重减轻〉 4.5kg。
同时存在2 个主项或者1 个主项加2 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 EF 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 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 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 峰,E/A 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 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 峰下降,A 峰增高,E/A 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白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 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普通活动不引起疲惫、心悸、呼吸艰难或者心绞痛。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22 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II 级( I 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歇息时无白觉症状、但平时普通活动下可浮现疲惫、心悸、呼吸艰难或者心绞痛。
优势病种-心内科
附件1: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心衰的经方治疗
心气( 阳) 虚是 本病 的病 理基 础 , 血瘀 是本 病重 要 的病 理 环节 , 内生 水湿 是本 病 重要 的病 理产 物 和继发 性致 病 因
为主 , 用清 热利 湿 中成 药 , 收 到 较好 的疗 效 。此 后 每 次 复发 , 用 清 热利 湿之 品 , 损 伤 阳气 , 寒 湿 内结 , 形 成 以寒
湿 凝滞 为 主要 发病 机 制 之证 , 故 用 阳 和 汤加 味 , 温 阳散 寒, 利 湿化 痰散 结 。兹 证相 投 , 故获 良效 。
3 0 g , 杏仁 1 2 g , 紫菀 1 0 g , 桔梗 9 g 。 ( 3 ) 肺脾 两虚 、 痰饮 阻肺 。辨 证 要 点 : 咳嗽 喘 促 , 心
慌气 短 , 动则 加重 , 痰多 , 下肢水肿 , 舌质淡, 苔腻 , 脉 沉
细 。治则 : 补 肺健 脾 , 化痰祛 湿 。方药 : 保元 汤 合苓桂 术
瘕” “ 痛 经” “ 月 经不 调” “ 不孕 ” 等 病证 范畴 。本 病多 为邪
热 余毒 残 留 , 与 冲任 之 气 血 相 搏 结 , 凝聚不去 , 日久 难 愈, 耗 伤气 血 , 虚实 错 杂 。临床 以湿 热 结 聚 , 气滞血瘀 , 寒 湿凝 滞 , 气虚 血瘀 证 多见 。然 本 患 者病 起 之 初 , 湿热
心 衰 的经方 治 疗
栗 晓 乐 谢 豪 杰
( 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 民医院, 4 5 0 0 5 3 )
甘 汤加 减 。具体 方药 : 人参 1 5 g , 黄芪 1 2 g , 桂枝 9 g , 白
术 1 5 g , 茯苓 1 2 g , 陈皮 1 2 g , 法半夏 1 2 g , 枳壳 6 g , 木 香 1 2 g , 砂仁 1 2 g , 甘草 5 g 。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病因归纳为外邪侵袭,郁于气道,肺气失宣,上逆而喘咳;或因房劳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不能肃降而发为气短、喘促;也可因忧思过度,暗伤心脾,心血不足而致心悸、怔忡;再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湿上阻心肺也可变生诸证。
病机则主要责之于心、肺、脾、肾等脏,而以心肾阳虚最为重要。
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肾阳气的鼓动,心肾阳虚,运血无力,同时肾不纳气,阳衰无以化水,水气凌心,上则可致咳逆喘促,心悸怔忡;水湿泛滥,下则出现尿少水肿。
因此,本病是以心气不足,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浊,淤血为标,外邪侵袭,房劳忧思,饮食所伤为诱因。
治疗方面宜注意邪正关系,分清主次,依期论治。
二、分期辨治(一)早期此期相当于心功能2级。
患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刻无症状,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即可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
多属心、脾、肺、肾阳气亏虚或气阴两虚,或气血双亏,以虚证为主,治疗上应注意陪补。
1.心气不足【主症】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兼见头晕,神疲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五味子10克、白人参10克、麦冬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20克、车前子15克。
2.气阴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阴虚为主者,见虚烦失眠,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少津,舌质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弱或细数;血虚为主者,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唇淡无华,失眠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阳;气血两虚者宜补气养血。
【方药】气阴两虚者宜生脉散加减:白人参10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黄精20克、太子参10克。
气血两虚者宜人参养荣汤加减:白人参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熟地1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5克。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现代医学中,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等。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其次,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心衰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配伍等。
此外,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患者的平时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养、情志调摄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心衰也需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xx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xx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衰病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
一、概述
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中医病名:心衰病;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 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中医辨证分型】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
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坐位,必要时吸氧,心电、血压和指端血氧饱和度监测。
(2)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
(3)纠正心衰的药物治疗。
(4)心衰的非药物治疗。
(5)其他伴随疾病和合并症的治疗,如心律失常、肾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睡眠呼吸障碍、甲状腺疾病等。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2)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
桂枝10g、丹参30g、降香12g、赤芍15g、益母草30g、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加减法:气虚重者加黄芪、五味子;阳虚重者加巴戟天、肉桂、葫芦巴。
(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
治法:益气活血,理气化饮;方药:益气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枳壳10g、厚朴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砂仁6g、毛冬青15g、云苓20g、葶苈子15g、泽泻15g、白术10g、香附10g;加减法:兼见心肾阳虚去半夏、瓜蒌、毛冬青,加制附子、葫芦巴、桂枝;兼见阴津亏虚加生地、麦冬、玉竹;瘀血重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兼肝气郁结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兼睡眠差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明显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兼有痰热内阻者加浙贝、竹茹、黄芩、鱼腥草。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阴虚甚者,左归丸合生脉散: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阳虚甚者,右归丸合生脉散:制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肉桂9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3.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足浴
(2)养生调摄: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适劳逸。
四、疗效评价
1.疗效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2.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
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