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朝至今的青海和西宁历史沿革
从汉朝至今的青海和西宁历史沿革
公元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
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
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
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
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
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
222年魏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
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
西晋王朝任命马隆为西平太守。
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
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
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
张骏继位后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安夷、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
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
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公元392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
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
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
甘肃省和青海省分家,地位重要的西宁,为何划分给了青海?
⽢肃省和青海省分家,地位重要的西宁,为何划分给了青海?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也是青海省最⼤的城市,虽然与兰州、西安等城市相⽐,还存在⽐较⼤的差距,但这其中有很多的关系,例如⼈⼝稀少的问题等等。
其实,西宁被划⼊青海省的时间并不长,总计只有90余年的时间。
在1928年,青海省建⽴的时候,国家把西宁地区划分给了青海省,并且成为了青海省的省会。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么⼤的区域划分呢?⼀、西宁从最初期就⾪属于⽢肃地区中国古代历史⾮常漫长,同时也⾮常复杂。
历朝历代的中原政权在⾃⼰强盛的时期,都会进⾏⼀系列的扩张⾏动,例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等等。
在秦朝和汉朝统治的初期,西宁地区并不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
汉武帝在位时期,开始了不断的东征西讨,在这⼀阶段,中原王朝开始管理西宁地区,并且把西宁归属于凉州管辖。
当时,全国划分成了13个州,凉州就是其中之⼀,管理区类似于现在的⽢肃省。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西宁是⾮常重要的战略基地。
从西宁地区往西,则是各种游牧部落,经营西宁地区可以拱卫整个西北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历代军队都在西宁地区屯⽥。
在整个青藏⾼原上,有两处⽐较⼤的河⾕区。
河⾕区的⽔草丰满,⽽且⼟地⽐较肥沃,能够放牧也能够耕种。
这两处河⾕区就是现在的拉萨和西宁,对于游牧部落也⾮常重要。
在唐朝末期,西北各地不断失陷,唐朝的西部防御线⼤幅度收缩。
当时,西宁地区被吐蕃政权占领,在吐蕃政权解体以后,西宁⼜成为了青唐吐蕃政权的统治中⼼,那个时候的西宁被称为青唐城。
宋朝统治时期,为了对付西夏国,曾经和青唐吐蕃的关系⾮常好。
但是在北宋末期,宋朝开始了著名的熙河开边,占领了青唐城。
宋朝把青唐城改名为西宁,寓意西部安宁的意思,西宁由此得名,并沿⽤到了现在。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含义,例如西安、南宁等等。
元朝统⼀全国以后,由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的管理,元朝创⽴了著名的⾏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成了10个省份,其中就包括⽢肃省。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
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
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
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成。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
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站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
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
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
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唐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
西宁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梳理作者:高强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4期摘要:西宁是我国千年古城,在西北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很重要。
本文从西宁城市时间发展角度来探究西宁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西宁;城市;历史;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48-01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重要的承载空间和物质文明。
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按照时间顺序西宁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西宁时代(约前121年~1840年)公元前121年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标志着西宁城诞生。
214年东汉设西海郡。
222年曹魏筑西平郡城。
十六国时期,鲜卑秃发部建立南凉,以西平为都城。
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
607年隋炀帝改鄯州为西平郡。
618年唐朝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
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角厮哕的国都。
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攻占西宁州。
1386年明朝长兴候耿秉文修西宁卫。
1645年清军入藏,置西宁府。
在这一时期西宁特点是(一)规模较小,以明朝西宁卫为例,耿秉文所修西宁卫城面积较小,城墙周长约4500米,高度厚度都约15米,月城高约12米。
城呈方形,中轴对称,开东南西北四门。
(二)功能单一,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之初本是战时临时据点,后成为固定的戍边重镇。
直到明清时西宁最重要的城市功能依然是军事戍边拱卫关内。
(三)位置近水要处,西宁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四山夹三河”之势,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鸡山—黄河谷地—黄河南诸山脉。
西宁旁边就是北川、南川、湟水(含西川),西宁卫北是湟水河,北门口还有北门泉,湟水河是西宁的生命之水。
(四)周边自古畜牧业发达,农业不断发展。
此外手工业、商业在城市发展中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成为手工生产和商品贸易集中之地。
西宁的铠甲武器、马牛羊和毛纺织业、奶制品等自古就名扬天下,此外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西宁的10个第一……这些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
西宁的10个第一……这些秘密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宁,一座清凉而又迷人的城市,然而,在西宁生活这么久你确定你真的熟悉西宁么?这一篇文章将让你知晓各种根深于西宁却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小编相信连很多老西宁都不知道西宁什么时候开始叫西宁?西宁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西宁的曾用名西宁,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等。
这么多地方都叫西宁原来还有这么多地方叫西宁,小编带你一起看看“异地他乡”的西宁。
广东西宁县(现为郁南县),隶属广东云浮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南岸。
1914年,因西宁县与青海省西宁市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于是改名为郁南县。
四川西宁镇,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城北部。
距县府113公里。
全镇面积44平方公里,人口1.1万。
西宁镇处在群山怀抱之中,西宁河贯穿其境。
江苏西宁乡,位于吕四镇西南,南与通兴乡相接,西与海门市刘浩乡毗邻,北临通吕运河与天汾乡隔河相望。
四川西宁乡,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
西宁乡距市中心2公里,毗邻安居区聚贤乡、横山镇。
越南西宁省,人口约102.9万,全省辖有一市、8县,该省是从胡志明市到柬埔寨必经之路,也是越南方经济大省之一。
越南的西宁省还有个西宁市,这里除了有“黑婆山”、沙麻森林和高台大教堂等名胜古迹之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手工艺村。
西宁的海拔最高点是?西宁市平均海拔3137米,海拔最高点位于湟源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交界处,靠近日月山脉,海拔高度4877米,海拔最低点位于西宁市城东区、海东市平安县、海东市互助县交界处的小峡纵向桥附近,海拔高度2162米,全市地势高差为2715米。
驻地高程2255米。
西宁市县级区划平均高程统计表州(市)名称平均高程城中区2511城北区2380城西区2390城东区2350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3268湟中县2943湟源县3387西宁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是?《青海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西宁市户籍人口数为2032837人,其中湟源县户籍人口数为131259人,是西宁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
西宁简介
西宁简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前214年)设西海郡,隋朝改为西平郡,唐初(公元前619年)建鄯州,五代时称青唐城,宋崇宁三年(公元前1104年)为西宁州,明代为西宁卫,清代为西宁府。
西宁是“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羌中道上的要冲和商业重镇。
1946年正式成立西宁市,素有高原古城之称。
西宁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湟水谷地,高原古城西宁,东起平安县的小峡口,西至湟源县日月乡,南与贵德县相连,北与互助县接囊,全市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辖城东、城西、城中、城北海湖新区五个区和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市区平均海拔2200米之间,夏季平均气温17-2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被称之为‘中国夏都’,‘夏都’是对西宁城市内涵及特征的准确定位,是对外宣传促销的诉求点,是提升西宁市地位知名度、美誉度的非常有特色的品牌,‘大美青海、欢乐夏都’是西宁市的主题旅游形象,‘中国夏都’是名副其实的气侯夏都,也是历史文化夏都和高原现代都市文化夏都,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六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俗。
如今的西宁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容繁华似景,其开发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即距今的七千年前的中石器时代,经考古工作者发掘,西宁地区有相当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如马家窑文化遗存、马厂文化类型、齐家文化遗存、宗日文化、卡约文化遗存等多种文化遗存。
魅力西宁夏都、最美青海湖、佛教圣地塔尔寺、神奇三江源、动物王国可可西里、多彩坎布拉、神秘原子城、多情金银滩、醉人门源百里油菜花、天下黄河贵德请等一大批知名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社会的和谐度和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提高,西宁人体现出的淳朴、热情和善良与自然之美和谐交融,让中外游客非常喜欢。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青海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青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青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疆域的漂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青海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疆域的变迁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角度,探讨青海地区的疆域变迁。
一、古代青海地区在古代,青海地区是多个民族居住的地方,其疆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青海地区主要是羌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与西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以及地域交错的复杂性,对于古代青海地区的疆域情况我们很难有详细的了解。
随着汉朝的统一和西域的开拓,青海地区逐渐进入中国统治之下。
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对青海地区进行统治和开发,将其纳入中国的疆域范围。
此后,历代朝代对青海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但在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下,青海地区的疆域可谓相对稳定。
二、清朝时期的疆域变迁清朝时期,青海地区开始成为中国的西北边疆。
乾隆时期,清朝不断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和控制,实行宗教政策、农牧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然而,青海地区的疆域范围在此期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三、现代青海地区的变迁进入现代时期,特别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青海地区的疆域发生了较大的漂变。
在中华民国时期,青海地区被划归为青海省,辖区范围相对稳定。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地区的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行政区划调整,青海省的辖区进一步扩大。
雷波、尼玛等地区相继划归青海省,使得青海地区的疆域扩大了不少。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时期,中印边界冲突导致中国对青海地区西南部的领土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除了在境内的领土变迁之外,青海地区还与蒙古、新疆等地的交界处存在争议和划界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官方立场,这些争议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并在实际控制之下。
四、总结总结起来,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在青海地区亦有体现。
青海西宁的历史故事
青海西宁的历史故事
青海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
面将介绍几个与西宁历史相关的故事。
西宁在古代属于藏族地区的一部分,隶属于吐蕃王朝。
吐蕃时期,西宁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因为位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这里的人
民以经商和畜牧业为生,繁荣发展。
明代时,西宁成为了中国的边疆重镇,成为军事、政治的重要据点。
当时修建了西宁城墙,用于抵御外族的侵略。
这座城墙是由石头
垒筑而成,屹立至今,成为西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清代时期,西宁成为青海省的行政中心。
在这个时期,西宁的经
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央政府派遣官员驻扎西宁,推动了
西宁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西宁也成为了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修建
了许多寺庙和学院。
20世纪初的西宁历经了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宁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1928年,西宁成为青海省
首府。
此后,西宁逐渐现代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和交通基础
设施也得到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迎来了更加快速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西宁作
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现在,西宁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丰富的旅游
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蔓萝地志】青海省市、县地名来历
【蔓萝地志】青海省市、县地名来历青海省(Qinghai Sheng)简称青。
在我国西部,长江、黄河上游。
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古有西海、迁海等名称,唐以后多以青海为正名。
唐、宋为吐蕃地,明为西番地,清雍正间于原属甘肃省的西宁府(今西宁市)设西宁办事大臣。
1912年改设青海办事长官。
1915年改置甘边宁海镇守使,管辖青海地区。
1928年设青海省。
1西宁市(Xinin Shi)位于东经101.8°,北纬36.6°,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面。
汉置破羌县。
王莽时置西海郡,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并置西都县。
晋置长宁县,因长宁水为名,宋崇宁三年改为西宁州,因西都、长宁二县为名。
明设西宁卫,清置西宁府,后改西宁县,西宁道,1944年置西宁市。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Datong Huizu Tuzu Zizhixian)位于东经101.6°,北纬36.9°,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南。
宋崇宁年间收复湟鄯,改名大通城,清乾隆二十六年改为大通县,县北有大通河,即古浩?水,县以水得名。
1985年改为今县。
2平安县(Ping'an Xian)位于东经102.1°,北纬36.5°,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南面,黄河北岸。
1978年以湟中等县部分地区设平安县,因县治在平安镇故名。
乐都县(Ledu Xian)位于东经102.4°,北纬36.4°,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东面,东邻甘肃。
前凉置乐都城,后凉置乐都郡,因山谷为名。
据《括地志》:湟水一名乐都水。
宋置乐州,清置碾伯县。
1999年改为乐都县。
湟中县(Huangzhong Xian)位于东经101.5°,北纬36.5°,在青海省东北部,西宁市西南,青海湖东面,1945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
因县在湟水中游两岸,故名。
湟源县(Huangyuan Xian)位于东经101.3°,北纬36.7°,在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岸,西宁市西面。
追本溯源话西宁(市)
追本溯源话西宁(市)作者:超巨星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为青藏⾼原唯⼀百万⼈⼝城市。
兰青、青藏铁路在此交会,在建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经过西宁。
总⾯积7472平⽅公⾥,2012年末,全市常住⼈⼝224.74万⼈(其中城镇⼈⼝152.20万⼈)。
辖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4个区,湟中县、湟源县和⼤通回族⼟族⾃治县3个县(⾃治县)。
⼀、西汉设⽴西平亭,东汉析置西平郡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黄河流域⽂化组成部分。
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类在这块⼟地上⽣产、⽣活,繁衍⽣息。
⾃周⾄汉,这⾥是羌⼈的天下。
汉武帝元⿍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将进兵河湟,在今西宁市设⽴西平亭,在今⼤通县长宁镇设⽴长宁亭(注:亭,军事据点和邮传驿站),标志着西宁正式纳⼊汉帝国的版图。
西平,是西宁的第⼀个历史名称。
宣帝神爵初(公元前60年前后),在湟⽔流域置临羌(治今湟源县南古城,⼀说今湟中县多巴镇)、安夷(治今平安县)、破羌(治今乐都⾼庙镇⽼鸦城)等县,西平亭、长宁亭属临羌县。
此后,随着内陆汉族移民的进⼊和⽣产的发展,西平亭在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东汉建安⼗年(205年;⼀说建安⼗九年,214年),在西平亭设西平郡,析临羌县置西都县为郡治,辖西都、临羌、安夷、破羌4县。
西平郡城(西都城)成为西北边陲重镇。
三国⿍⽴,西平郡属曹魏。
西晋建⽴,仍置西平郡,析西都、临羌等县地置长宁县(治今⼤通县长宁镇长宁村,北魏废)。
⼆、两次“成都”,⼏度易主⼗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南凉地⽅政权,曾⼀度建都西平(399~402年)。
南凉在西宁留下的遗迹有位于城东区的康王(秃发利⿅孤)墓、位于城西区的虎台(阅兵台,其名源于南凉太⼦秃发虎台。
现辟为南凉虎台遗址公园)。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势⼒进⼊今青海。
北魏太武帝和平元年(460年),移西域鄯善镇(原治⾼昌⽩棘城,即今新疆鄯善县)⾄今西宁。
西宁原属甘肃省,却为何成了青海省会?
西宁原属甘肃省,却为何成了青海省会?青海省省会在西宁,这是地理常识。
但在清朝,西宁虽然管着青海的事务,但在行政区划上却不属于青海……先说说西宁的情况。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战略地位不是一般的重要。
汉武帝凿通西域后,西域的大瓶子形状和中原地区,靠着狭长的河西走廊连接。
而西宁,恰好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顶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上,百里之外,就是匈奴。
汉朝控制西宁,就能守住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西宁“西通西域,东接秦、陇,北护甘、凉、南交川、藏”,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号称海藏咽喉之地。
三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设西平郡,治所就在现在的西宁市区。
五胡十六国时,凉州建立了五个凉国,西宁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战事不断。
要丢了西平郡,国都姑臧(甘肃武威)神都守不住。
到了唐朝,西宁称为鄯城,鄯州治所却在湟水县(乐都),但这并不影响西宁特殊的军事地位。
北宋初期,青藏高原北部出一个枭雄叫唃厮啰(唃念“古”),是吐蕃王族后裔。
唃厮啰在今青海北部建立了王国,臣服于北宋,经常和西夏对打。
公元1033年,唃厮啰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青唐城。
青唐城,就是西宁。
青唐城成了商旅云集之地,这是后来西宁成为青藏高原最大城市打下基础。
当时的青唐城,分为二城,东是商城,西是王城。
直到此时,都还没有出现“西宁”这个地名。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北宋收复河湟,在青唐城设西宁州,这才有了西宁地名。
元朝沿用西宁州,明朝改称西宁卫,清初,包括整个康熙六十一年,西宁延承明制,依然称西宁州。
再讲一讲青海。
从西汉开始,青海就和西藏在一起,经东汉、三国、晋魏南北朝,甚至唐、宋、元、明,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元朝时,青海地区属宣政院管辖。
明朝时,青海地区属乌思藏都司管辖。
重大变化出现在清世宗雍正时。
雍正继位后,有个著名的对手,就是罗卜藏丹津。
雍正打败了罗卜藏丹津后,觉得青、藏在一起,面积实在太大,朝廷不太好管理,于是让青、藏分家。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朝廷接受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建议,设青海办事大臣,这是青海首次以“省”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历经劫波西宁在
历经劫波西宁在西宁是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历经沧桑,战乱洗涤,傲据西北。
西宁府,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
汉武帝逐诸羌,筑令居塞。
宣帝时,赵充国伐先零诸羌,以其地开屯田,置破羌县,属金城郡。
后汉建安中,分置西平郡,治西都县。
晋初因之。
东晋末,南凉秃发乌孤据为国都。
后魏孝昌二年置鄯州,改破羌县为西都。
周改置乐都郡。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湟水。
大业初,复为西平郡。
唐武德三年,复曰鄯州。
仪凤三年,置都督府。
开元三十一年,置陇右节度使。
天宝初曰西平郡,乾元初复曰鄯州,属陇右道。
宝应元年,没入吐蕃。
宋初属西夏,后为吐蕃所据,号青唐城。
元符二年收复,复置鄯州陇右节度。
三年,弃之。
崇宁三年收复,建陇右都护府,改鄯州为西宁州。
后复属西夏。
元至元中,仍曰西宁州,属甘肃行省。
明洪武十九年,改为西宁卫,隶陕西行都司。
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卫为府,领县二、卫一。
西宁最早的建制为西汉名将霍去病驱逐西羌后,建立军事据点——西平亭,而后东汉建安年间,从临羌县(今青海省湟源县,后迁湟中县多巴镇)中分拆部分土地,建立了西都县,为西平郡治,这是西宁城最早的城垣。
后历经汉、魏晋、南北朝十六国、隋唐、宋元,西宁城的名称、城址都各有变化,特别是唐朝以后,吐蕃、唃嘶啰、西夏、金、元政权势力在河湟地区的反复争夺,权力更迭如同走马灯般,西宁城数度易手,饱经战乱破坏,到元末城垣早已破废不堪。
清承明制,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将西宁卫改称西宁府。
顺治年间米喇印、丁国栋奉前明号令反清及乾隆间苏四十三的抗清斗争,均波及兰州、西宁地区,成为回军与清军的必争之地。
在各次斗争中,兰州西宁反清的回民或被镇压,或举家出逃。
战后,清政府采取“善后政策”,将各地回族按指定地点强行迁移到偏远地带,在城则为山、台、滩、坪等地,在乡则为穷山干沟的不毛之地。
青海省历史沿革
青海省历史沿革青海省历史沿革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湟水河谷已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羌族于公元前2世纪移居青海。
公元前121年,汉代霍去病进军湟水沿岸,在西宁市以西置临羌县。
西汉时设护羌校尉。
公元4年,设西海郡。
公元397~414年,鲜卑族在青海省东部建立南凉国。
隋设西海、河源二郡。
唐、宋为吐蕃属地。
其东北部元代为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其余属吐蕃、朵甘思等处宣抚使司。
明属西蕃地。
清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北属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为玉树等土司属地。
1929年设青海省,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驻西宁市。
青海省现辖6州、1地、1市:西宁市、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总计有51个县级行政单位。
汉以前青海历史悠久,小柴旦遗址的发现表明,在距今约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西部已有人类在劳动生息。
省境中石器时代文化有拉乙亥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窑文化的大量遗存,青铜器时代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的丰富遗迹遗物。
青海是中国古代羌人居住生活的中心地区之一,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都是羌人创造的文化,其他考古学文化与羌人及其祖先也有密切关系。
传说舜的时代,曾将三苗流放到羌人聚居区三危之地,后融入羌人之中。
据史载,约战国初秦厉共公在位时(公元前476-公元前443 年), 羌人无戈爰剑被秦掠去为奴,后逃回河湟地区,将从秦人那里学得的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播到广大羌人中,羌人很快兴盛起来,无戈爰剑的后代世袭作羌人部落联盟的首领。
秦献公时,河涅羌人向今四川、甘肃、西藏、新疆南部等处迁徙,形成许多新的种落。
秦孝公曾派太子驷率领包括河湟研种羌首领在内的戎狄92部落酋长朝觐周显王。
秦始皇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10年), 修长城以界西羌,西羌势力在继续发展。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
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历史沿革---青海发展史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
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青海彩陶举世闻名。
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
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成。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
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站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
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
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
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
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青海沿革概说
青海沿革概说青海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摇篮——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考古发现,早在二万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将进兵河湟,在今西宁市及周边筑设立西平亭等。
汉宣帝神爵初(公元前60年前后),在河湟地区增设允吾(治今民和县下川口,一说治今甘肃永靖县盐锅峡镇)、临羌(治今湟源县南古城,一说今湟中县多巴镇)、安夷(治今平安县)、破羌(治今乐都县)、浩亹(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允街(治今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河关(治今青海贵德县河阴镇,一说治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等7县,青海从此纳入了中原王朝的郡县体系。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青海湖畔设立西海郡,使汉帝国西部疆域深入到青海西部的草原。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一说建安十九年,214年),在今西宁设西平郡。
十六国时期,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西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
其中鲜卑族秃发氏曾一度在今乐都、西宁建立南凉国。
南北朝时,辽东鲜卑族吐谷(yù)浑部徙居青海,建立吐谷浑王国。
隋朝平定吐谷浑,在今青海境内置西平(治湟水县,今乐都)、浇河(治河津县,今贵德县)、西海(治伏俟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古城)、河源(治赤水城,今兴海县唐乃亥乡夏塘古城)等郡。
唐初,在青海加强了郡县制度,将东部地区划归陇右道,改西平郡为鄯州(治湟水县,今乐都),改浇河郡为廓州(移治广威县,今化隆群科)。
中唐,鄯州、廓州陷于吐蕃。
北宋时期,吐蕃贵族在河湟一带建立唃(gū)厮啰政权(公元1008~1116年),定都青唐,又称青唐政权。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宋军攻占青唐,并改名“西宁州”,从此西宁一名沿用至今。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部攻占西宁州,蒙古势力进入青海。
蒙哥三年(1253年),于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今青海东部属之;于甘孜(今四川省甘孜县)置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今青海玉树州属之。
西宁的历史概况
西宁的历史概况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证实,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
公元前121——111年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立了西平亭,标志着西宁正式纳入西汉的版图。
两汉以来,地处湟水谷地的西宁生产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西宁及其周边地区在政治、经济、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
222年,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
公元265年,西晋在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辖西都(今西宁市)等地。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
公元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镇(今西宁)。
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今西宁市)等地。
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
公元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西宁”意为“西陲安宁、西部安宁”),隶属于陇西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公元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西宁州,西宁并入元朝统治。
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西宁州改为西宁卫。
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修建西宁卫城。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入西宁。
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
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西宁是道府所在地。
1927年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
1929年南京政府设立青海省,以西宁为青海省省会。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宁,9月8日,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
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西宁是著名的高原古城,十六国时曾为南凉国都,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河湟文化,使人感到神秘。
西宁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北地区著名的历史名城。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
西
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
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秦汉以后,羌人的势力逐日扩大。
东汉建安年间,在全城郡以西设西平郡,郡治在西都县,即现在西宁的前身。
隋唐前后的西都县,在我国中西交通线路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唐朝初年新开辟的一条与吐蕃联系的通道,就是以西宁为起点的。
当年文成公主、刘元鼎就是从这条道路进入西藏的。
文成公主还在日月山作短暂停留。
西宁正式命名是在元代初年,当时设置西宁州,属甘肃行省,随着元朝军队的进入,另有一些中亚人和西域人迁入,西宁慢慢变成了一个多民族居住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割宋元旧城之半,
傍湟水另建新城。
明清两代西宁城修建了孔庙,开始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辛亥革命以后,西宁成了马麟、马麒、马步芳等军阀统治的中心。
1928年,以西宁等七县设青海省,定西宁为省会。
西宁历史资料
西宁历史资料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2261米,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素有“高原古城”之称。
初到西宁,给人的印象是新兴的小城市。
其实,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
在汉武帝以前,西宁一带是羌人的游牧地。
骠骑将军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汉元狩二年)出兵居延,击败匈奴,占据今甘肃河西走廊,军威震及湟水流域。
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汉朝军队再次进击羌人,深入湟水流域,羌人退据青海湖地区。
汉军便修筑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在历史上最早之建筑。
东汉建安年间,正式设西平部,郡治即为西都县城,而西都县城即为西宁。
从此,西宁成为了青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公元222年,曹魏黄初三年,在西平亭旧址上修筑西平郡城垣。
城分南、西、北三城,颇具规模。
之后虽然屡易郡州名,但西宁一直为边塞要镇。
东晋时,鲜卑秃发氏在青海境内建立南凉小王朝,一度以西宁为都城。
北宋时期,藏族首领口角厮口罗在青海东部建立宗喀地方政权,也以西宁市为都城,称之为青唐城。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青唐城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十分繁荣。
公元1104年(宋崇宁三年),北宋军队攻略河湟,消灭了宗喀地方政权,以青唐城为中心设西宁州。
这是“西宁”一词出现之始,至今也有近890年历史了。
明代在西宁设西宁卫,清代为西宁府、西宁县。
西宁古城曾多次修葺城池,城墙以土、砖筑成,所以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砖包城”。
现在能见到的故城墙便是明朝时所筑的。
1929年青海建省,以西宁为省会。
1946年改为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从此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日益繁华。
西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也为文人墨客们所吟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111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
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
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
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
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
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
222年魏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
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
西晋王朝任命马隆为西平太守。
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
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
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
张骏继位后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安夷、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
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
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公元392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
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
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
沙州辖西平、河湟、三河三郡,治西治(今西宁市)。
公元439年北凉投降北魏。
湟水流域归北魏统治,今西宁等地由十六国时期的战乱纷争进入了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北魏遂改西平郡为鄯善镇(治今西宁)。
公元526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治今西宁市)、浇河二郡,是北魏在今青海的最高行政建置。
隋炀帝出兵击败吐谷浑王伏允。
隋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迁徙内地经罪犯人到这里居住,青海境内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扩大到了今青海省的北部。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先后平定了薛仁果和李轨,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
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
公元678年从湟水县划出西部地置鄯城县,在今西宁城东筑鄯城。
鄯城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
至此,唐鄯州辖湟水、龙支、鄯城三县。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经过反复争夺公元1104年北宋收复了青唐,改鄯州为西宁州(治今西宁市),隶属于陇右都护府。
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
公元1131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军队进入青海东部,赵怀恩逃往阆州,西宁归入金的统治。
金在今西宁仍置西宁州。
在金占领青海东部期间经常受到西夏的攻击,从公元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的八、九十年里,西宁等地常处于金、夏的争夺中。
公元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积石州,三月占领西宁州,从此,西宁并入蒙古帝国的统治。
当时西宁州隶属于甘肃行省所辖七路二州之一。
元朝撤消金、夏时的乐州,将原乐州所辖地区并入西宁州。
这样,整个湟水流域统由西宁州管辖。
公元1286年元朝政府在今西宁设立西宁枸榷课程所,负责管理西宁等地赋税征收、市场贸易及钱粮转运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371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西宁归入明朝的
版图。
明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
西宁卫辖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除右千户所设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设在西宁城内。
西宁卫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同时又受分巡西宁道和分守西宁道的节制。
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
到1488年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直接管辖蒙藏民族事务和负责西宁卫的军事防务。
公元1645年清军进入西宁。
清朝初年西宁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1725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及大通卫。
到1829年,西宁县的辖地除今西宁市外,还包括今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等,西宁一直处于河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辖西宁、大通、碾伯、贵德、巴戎、循化、湟源七县和玉树、都兰二理事,西宁是道府所在地。
1927年裁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
1928年国民军进入青海,第二年南京政府的决定,设立青海省,以西宁县为青海省省会,孙连仲就任青海省主席。
公元1946年6月11日,西宁市正式成立。
西宁市辖区东至小峡,西至小桥和杨家寨,南至红庄,北至朝阳及盘子山。
市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7万余人。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原任清朝循化参将的马麒被委任为镇守西宁等处总兵官。
1915年北洋政府改青海办事长官为青海蒙番宣慰使,改西宁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身兼二职,集军政大权一身,从此开始了马氏家庭统治青海的历史。
1936年蒋介石命令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
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马氏家族乘飞机由西宁仓惶逃往重庆,后又逃到台湾。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
1949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冼恒汉任军管会主任,张国声任副主任;刘枫、钱平任市长、副市长。
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成立,代行省人民政府职权,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的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