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汉语词汇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
作》
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册》 〈2〉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5〉赵王扫除自迎。《史记》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 〈7〉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 〈8〉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 〈9〉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这段话103个字,除“行李” “乏困”之外,99 个单音 词。可见,古汉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往往是一致 的。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发展方式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约占全部词汇
85%,这个比例正是古汉语中单音词的比例,说 明了古汉语中单音词有一个向复音词逐渐发展的 过程。其间当然有一个从文言到古白话再到现代 汉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不单纯是音节增加 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 (1)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五蠹》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单音词占多数 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书面语中,也就
是一个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情况 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 显。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这一段22个字,就是22个词,全都是单音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词。 参差 恍惚 匍匐 缤纷 犹豫 仿佛 荏苒
唐棣 邂逅 倜傥 崎岖 (2)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联绵词。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
25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左传·僖公三十年)
仆非敢如是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战国策·秦策)
《战国策》:甘茂亡秦出关,遇苏代曰:“江上之贫女, 与富人女会绩而无烛,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女曰,妾以 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 妾。”以是知三代之时,民风和厚勤朴如此,非独女子也, 男子亦然。
古代汉语 通论
代词
1
目录
□ 代词的分类 □ 指示代词 □ 人称代词 □ 疑问代词 □ 无定代词 □ 辅助性代词
2
一、代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
1、指示代词:⑴此、之、是、斯、兹、 然、尔、若 ⑵其、彼、夫 ⑶焉、诸
2、人称代词: ⑴我、吾、予(余)、朕、卬 ⑵女(汝)、尔、若、乃、而 ⑶其、之、彼、厥
客胡为若此?
(战国策·齐策四)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许行)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37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主要作状语, 也可作宾语。例如:
26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张衡《东京赋》)
庶:将近,差不多。斯:这。 这句话是说:我虽然不敏于大道,但这样就差不多了。

古代汉语名词

古代汉语名词

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 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5、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21、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入《康熙字典》中:“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反切:即切语,也叫反语。

这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即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或某某反”。

其方法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好,呼报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读若:作为古书注解的体式,也是古书注解中一种不精确的注音方法。

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读若的意思是“读音像”、“读音如同”,如“蹶,读若厥”。

变调法:用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字来注音,说明要按照要求改读声调,如:“我,俄上声”、“抽,丑平”。

叶音法: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注:“广,叶古旷反;泳,叶于诳反;永,叶弋亮反;方,叶甫妄反。

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汉字查字法之一。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每个字分为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9表示。

每个角确定一个号码。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如“端”=0212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义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它的体例,才能更好的利用该工具书。

如《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王力版 一二单元知识点

《古代汉语》王力版 一二单元知识点
8.鼓,象人持杖擊鼓形。
9.矢,《說文•矢部》:“弓弩矢也。”
10.病,《說文•疒部》:“疾加也。”引申指疾苦、疲憊、貧困、失敗等。
11.集,《說文•雥部》:“群鳥在木上也。”引申指落、集合、成等。
12.敗,《說文•攴部》:“毀也。”象手持杖擊壞貝殼之形。
13.兵,《說文•廾部》:“械也。”甲文象雙手持斤形,本義爲兵器。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
背景材料:《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故本傳“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亂於晉,且貳於楚也。”杜預注:“文公亡過鄭,鄭不禮之。”
一、字詞
1.軍,篆文字形象以車圍之形。古於野外臨時駐軍,必以戰車圍成一圈以爲臨時營壘,營門則以二車交搭其轅而成,故軍營門稱轅門。以篆文字形,“軍”常用作動詞“駐軍”之意。此乃兼類詞。
四、文化知識
1.晉、虞、虢之間之關係:
太伯 周太王 虞仲
(古公亶父) 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叔虞(晉)
虢仲 (西虢) 北虢
虢叔 東虢
2.桓莊之族,指獻公同族之群公子。晉文侯弟成師於晉昭侯元年(前745)封爲曲沃桓叔,傳子曲沃莊伯,莊伯傳子曲沃武公。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武公滅晉侯,周王命曲沃武公爲晉君。其子爲晉獻公。
4.滅,《說文•水部》:“盡也。從水。”
5. 朝,《說文•倝部》:“旦也。”(倝,日始出, 光倝倝也。)字象日出於林莽之間,而月未落也。
6.介,《說文•八部》:“畫也。”但甲文象人前後有皮甲遮護之形,本義當爲皮甲。
7. 絕,《說文•糸部》:“斷絲也。從刀從卩。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甲文、金文像以刀斷絲,本義即爲斷絕,從絲取義。
3.軼,《說文•車部》:“車相出也。”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荻---古汉语词典的解释

荻---古汉语词典的解释

荻---古汉语词典的解释
《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也称
为芦荻。

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荻的描述,它通常生长在
水边、湖泊或沼泽地带。

荻的茎秆细长柔软,叶子细长而尖,常常
被用来编织篮筐、席子或简单的家具。

荻也可以用来制作编织品,
如席子、帽子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荻常常被用来描绘湖泊或河
边的景色,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意境。

另外,在古代汉语中,荻也有引申义,比如在《诗经》中就有“荻若之未萎”一诗,用来比喻人的志向和品质。

荻的引申义还包
括了谦逊、坚韧不拔的意味。

总的来说,《荻》这个古汉语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丰富的意
义和用法,不仅仅是对一种植物的称呼,还具有比喻和象征的意义。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14.02.2019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1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鸿雁于飞, 肃肃其羽. 《诗·小雅·鸿雁》
(毛传:"肃肃,羽声也.")
14.02.2019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2
礼记檀弓311202117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语音标准下联绵词的分类双声联绵词陆离踌躇萧瑟磊落参差磅礴憔悴蟋蟀叱咤犹豫玄黄匍匐叠韵联绵词崔嵬依稀从容婆娑逍遥逶迤灿烂峥嵘觳觫窈窕葫芦妖娆311202118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语音标准下联绵词的分类双声叠韵联绵词辗转缤纷缱绻优游间关婉转绵蛮小鸟的样子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浩荡跋扈颠沛滂沱葡萄311202119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联绵词的特点之三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的意义与这个词的意义无关字形仅仅是记录词的读音的
双声复合词:亲戚 将军 股肱 叠韵复合词:刚强 人伦 中庸 上面的词都可以拆分为两个语素,是合成词。
14.02.2019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22
学习联绵词应注意的问题
2、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
准。例如: 蟋蟀, 古音同为“心”母字,现在已经变 得 不是双声了。 芣苢, 上古音同为“之”部字,现在也已 经 不叠韵了。
14.02.2019 ——古代汉语词汇学概论—— 37
上古语言于动词前加“爰、曰、言、薄、于、 聿 。”等,尤以《诗经》最为多用。如: 薄言采之//爰居爰处//曰归曰归 言私其豵//黄鸟于飞//聿来胥宇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认为是词头,周法高《中国古 代语法· 构词编》认为是前附语 (词头)。白兆麟《衬音 助词再论》(91.2《中国语文》)认为是 “衬音助词”,作 用是增足音节,调谐节奏,舒缓语气。潘允中《汉语语法 史概要》称为“词嵌”,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9358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9358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文字部分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大篆。

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后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定:指用隶书(后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后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古今字: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异体字:完全同音同义,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重文:即现在所说的“异体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

(完整版)古代汉语词类

古汉语词类一、名詞:名詞主要是表示人、事物、時間或者地點名稱。

時地名稱有可分爲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

時間名詞時表示時間概念,在句子中可用作狀語。

如:初,鄭武公娶於申。

(《左傳·隱公元年》)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方位名词表示地點、處所、方位等意義,可用作狀語。

如: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左傳·僖公四年》)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荀子·勸學》)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左傳·成公二年》)一般來說,名詞不受副詞修飾;專有名詞之前一般不加數詞,也很少加指示代詞;時間名詞可以接受數詞、指示代詞修飾,而方位名詞則不能。

二、動詞能願動詞又叫作助動詞,它經常用在主要動詞前起輔助作用。

但有時候能願動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

古漢語中常見的能願動詞有"可、能、得、願、宜、敢、肯、欲、足"等。

例: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非曰能之,願學焉。

(《論語·先進》)三、形容詞1.表性質的形容詞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第二章》)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子罕》)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

(《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棲波之鳥,水化之蟲,智吞愚,強捕小,號噪驚聒,紛牣其中。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呼河伯婦來,視其好醜。

(《史記·滑稽列傳》)2.表狀態的形容詞爲數最多,按其結構可分爲以下幾種:1)單音節或多音節形容詞。

2)疊音形容詞--用疊字的方式組成的形容詞。

《詩經》中使用了大量的疊音形容詞,使得語音節奏感極強。

如: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

第一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

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

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

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

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

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

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

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

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

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

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

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

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名词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

古汉语词汇--古今词义异同

古汉语词汇--古今词义异同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
解为现代一个双音词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道。《礼记·学记》 ②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 水》(消长) ③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 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 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 《蚕妇》 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 《登池上楼》
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面。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诗经》
言:用于动词之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诗经》
于:用于动词之前。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王风》
薄:用在动词之前,如: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子:魏晋以后多见
何物汉子,我与官不就。《北齐书》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 宫》
儿:唐代开始产生
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 《晋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 《春怨》 深注唇儿浅画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姐 》
头:六朝以后出现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项斯《送宫 人入道 》 一时念头差了。 《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的特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二、单音词的发展变化 三、单音词的多义性 四、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单音词的多义性 从上古到现代,复音词的运用越来越 多,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古汉语词汇 演变的基本规律。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1、词从不同角度的分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古今詞義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a.褒貶的差異
爪牙,武將、猛士/幫兇、走狗。 謗,公開的批評或指責/誹謗。 賄,財物/賄賂。 b.輕重的差異
怨,仇恨/埋怨。 誅,責備/殺。
第二節單音詞和複音詞
• 一〃單音詞 把單音詞翻譯成複音詞,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大體上有 三種:
1.將其變為另外的複音詞:如,師退,次於召陵。 2.在前後增加相關詞素:如,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3.在前後增加詞頭詞尾:如,虎,石。 有些單音詞連用,看似複音詞,實為短語。 • 璧有瑕,請指示王。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二.複音詞 (一)單純複音詞 1.迭音詞
古人稱“重言”。多是描繪狀貌的形容詞,模擬聲膏的象 聲詞。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迭音詞與詞的迭用不同。如: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

2.聯綿詞
(1)雙聲:仿佛 躊躇 流離 玲瓏 留連 恍惚 鴛鴦 蜘蛛 (2)迭韻:蹉跎 倉皇 莽蒼 窈窕 依稀 逍遙 荒唐 混沌 (3)雙聲兼迭韻:繽紛 優遊 輾轉 (4)非雙聲迭韻:扶搖 狼藉
a.詞義擴大 響,回聲/泛指一切聲響。 色,臉色/顏色。
b.詞義縮小 宮,房屋/宮殿。 禽,動物/鳥類。 蟲,動物/昆蟲。 c.詞義轉移 領,脖子/衣領。 腳,小腿/腳。
• 3.古今詞義的局部變化 a.常用義的變化 池,護城河、池塘/池塘。 謝,道歉、感謝/感謝。 b.非常用義的變化 禁,禁止、天子所在地/禁止。 崩,崩塌、天子死/崩塌。

2.對客觀物件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虹,古人認為虹是一種有生命的蟲類,傳說它能吸飲, 人們叫它“虹飲”。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飲於河”。今 天人們已經認識到,虹是陽光射入水滴後,經過折射,反 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或霧幕上的彩色圓弧。 雷,古人認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 意志,可以罰暴懲惡。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雷聲是帶電雲放 電所釋放出來的高溫使水滴氣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 生的猛烈爆炸聲。

3〃引申義相同 年---歲. 《說文解字•禾部》:“年 ,穀熟也。從禾,千聲。” 《說文解字•步部》:“歲,木星也。” “年”由本義引申 為五穀成熟一次的時間;歲則由於木星由西向東運行,每 行經一個星次的時間為十二個月,而引申稱這段時間為一 歲。“年、歲”在引申記時的意義上成為同義詞。
• 一個詞既然在某一義項上與其他詞同義〃那麼也可能在其 他義項上分別與不同的詞同義。如: “類”,在“種類”這一意義上,與“醜、族”同義; 在“相似”這一意義上,與“似”、“如”同義; 在“輩份”、“條理”的意義上,輿“倫”同義; 在表示推測的“大抵”、“大都”意義上,與“蓋” 同義。

3.新詞與舊詞的積累構成同義詞 畏,懼,怕 上古漢語用畏或懼來表示“怕”的概念,如《論語》: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怕”在當時沒有害 怕的意思,《說文解字》:“怕,無為也。”實即澹泊的 “泊”字。到了唐代才出現用“怕”字表示害怕,如元稹 《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於是三者形成同義詞。

(二).古今詞義有差異的 1.程度上的差異 a.顯著的 走,《說文》“走,趨也。”《釋名釋姿容》:“徐行 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走馬觀花。 行李,古指人,今指物。 b〃微殊的 窮,今指貧窮。古代一般指盡,盡頭,所以字從穴。 勸,古义鼓勵,勉勵。今义辛勞,勞苦,與“逸”相對。

2.範圍上的差異
古代漢語辭彙
古代漢語辭彙
• • • •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單音詞和複音詞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同義詞的辨析
第一節 古今詞義的異同
• 一〃古今辭彙 古今辭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在詞的構成上,古漢語主要是單音詞,現代漢 語則是複音詞占多數。 二.在詞的存廢上,可以分為古今通用詞,古用今 廢詞。
• 二〃古今詞義
(一).詞義基本相同的
多屬於基本詞彙。但並非絕對沒有變化,在一些次要的屬 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別。
1.詞所概況的客觀物件發生了變化 布衣,今天布是棉,麻,棉型化纖織物和混紡織物的統 稱,而古代的布一般指麻布,與帛相對。 鏡,現代的鏡子,在玻璃背後塗上水銀。但古人最初用 大盆盛水照面,後來用銅製成鏡子。
3.音譯外來詞:
葡萄 琵琶 浮屠 羅漢 琉璃 袈裟
• (二)合成複音詞 1.聯合式: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相反的詞素 並列起來構成的合成詞。 (1)同義複詞:兩個詞素意義相同或相近,表義上處於並 列地位。
賓客 言語 朋 友 美麗 險阻 自從 功勞 婚姻
(2)變義複詞:合成詞的詞義不是詞素義的簡單相加,而是 其意義的引申,比喻或借代。 骨肉 春秋 社稷 干戈 水火


(二)從語法功能方面辨析 之,往 在“去”的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從動詞後面所帶的成分 來看,其用法各不相同。”之”的後面必須帶處所賓語, 表示“到—去”,“吾欲之楚”。“往”僅僅表示方向性 和目的性,後面不能帶賓語。《孟子》;“往之汝家。”
• (三)從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笑,哂 “笑”是一般的笑,“哂”則帶有輕視的感情色彩,《論 語》“夫子哂之。” • 婦,媼 都表示老年婦女,而“媼”是對老年婦女的敬稱,“婦”指 一般的老年婦女。
• 2.多義歸納法 即運用詞義演變規律,推斷詞的本義,以彌補字 形分析法的局限。
如“即”: 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走近食物前就餐。 走近,靠近---抽象意義的走向:就位(登上君主之位) 就席(在酒席座上)---在當前的時間,副词即将.
• 二〃詞的引申義
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在本義的基礎上 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
欣然 婉如 第一 阿姊 3.偏正式:百姓 諸侯 天子 中國 兵法 朝廷 4.動補式:平定 封閉 充滿 擾亂 5.動賓式:將軍 革命 知府 執事 6.主謂式:月蝕 霜降 夏至 冬至 御用
第三節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 一〃詞的本義 詞的本來的意義,是造字時代的詞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 式相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而不是漢語發生時代

使用《說文》應注意以下兩點: (1)小篆也不是最早的文字,形體也已經經過演變,使形義 關係發生了變化。如“長”。(2)許慎解說的有時不是本義, 而是引申義。如“啟”。
• 運用字形分析法,必須有文獻參證,如果孤立進行字形分 析,很可能失於主觀臆測。如“元” , 《左傳》:“狄人 歸其元,面如生。”可見《說文》的解釋是錯誤的。
(一)直接引申 節:竹節。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引申為木節。 保: 撫養。《尚書•康誥》:“若保赤子。”初生的嬰兒。引 申為安。
直接引申義也可能不止一個,如: 問。本義為詢問。直接引申為: 1問候,慰問。《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2審 訊。《詩•泮水》:“淑問如皋陶。”3責問,追究。4音 訊。《晉書•陸機傳》“久無家問。”5過問,管,干預。
的原始義或最初義。本義是和引申義相對而言的。
• 本義是詞義系統的核心。如: 益,本義為水漫出來(溢)。 水漫—增加,增多一富裕—利益—更加。
• 二〃推斷本義的方法: • 1.字形分析法 必須有文獻上的佐證。 • 啟:《說文》“啟,教也。從攴 ,啟聲。”《論語》: “不憤不啟。”《鄭》:“夫人將啟之。”甲骨文字形正 象用手開門。 牢:《說文》:“牢,閑(柵欄)也,養牛馬圈也。”該字 從宀從牛,“亡羊補牢”。
• 三〃詞義引申的方式
(一)延展引申
治,本義是治水。由整治引申為治理國家。 本,樹根。由在下的部位引申為基礎。 舉,舉物。由上舉引申為推薦。
(二)條件引申 漢,漢水—漢朝—漢族。 錢,鋤類農具—貨幣。 代,朝代—世代。
• (三)比喻引申 英,花—傑出人物。 斷,砍斷—果斷、決斷。 比喻引申和比喻的區別是有無產生新義;新義是否具有穩定 性。 如:崩。 1〃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比喻) 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比喻) 3〃梁山崩。(本義) 4〃不義不呢,厚將崩。(比喻引申) 5〃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比喻引申)
• 一〃同義詞的來源 1.造字時意義相近構成同義詞 見,視,睹,看 都是表示人的視覺活動,意義相近,但有差別。《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熟視無睹 ”. • 2.詞義的發展變化形成的同義詞
屨,履 戰國以前,屨是名詞,而履是動詞,”如履薄冰。”戰 國以後,履才有了鞋的意義,《韓非子》:“鄭人有買履 者。”兩者變成了同義詞。
• 三〃同義詞辨析的基本方法
(一)從詞義方面辨析 1〃所指內容不盡相同 • 膚,皮 在先秦時代,膚指人皮,皮指獸皮。《左傳》:“皮 之不存,毛將安傅。”在古代,皮不能指人的皮膚,只有 在詛咒人時才說:“食其肉,寢其皮。” • 2〃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饑,餓 饑是指一般的饑餓,而餓在上古指根本沒有飯吃,受 到死亡的威脅,饑民/餓殍。《韓非子》:“家有常業, 雖饑不餓。”


(二)間接引申
防:本義為堤壩。《周禮•地官•稻人》:“以防止水。” 引申為堵塞水,防止水患。由堵水,防水引申為泛指堵塞, 禁阻和防備,防止。防微杜漸。由禁阻,防止引申為約束。 《鹽鐵論》:“以禮義防民。”由約束引申為規範,標準。 《苟子》:“君子行有防表。”
• (三)引申義與假借義的區別 : 與本義有無意義上的聯繫。 • 須,本義是鬍鬚,後引申為動植物及其它物體上象須的東 西。假借為副詞“必須”。
• (四)關聯引申
腳,本義是小腿。《說文解字》:“腳,脛也。” 引申為足。 官,本義是官府,引申為官吏,又引申為官職。 兵,兵器—士兵—戰爭。 •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曆,本義是經過,經歷。甲骨文 象人從禾旁走 過〃引申為歷時的意義。 永,本義是水流長,引申為時間的久遠。
第四節 同義詞的辨析

4.各地方言的差異所形成的同義詞 迎,逢,逆 都表示兩人行走的方向相對,送往迎來,狹路相逢。《春 秋》:“公如齊逆女。”漢代揚雄《方言》:“逢,逆, 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