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复习进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

病理分期

乳腺癌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 发表者:薛兴阳11281人已访问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早已引起肿瘤学家的重视。乳腺癌的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各种分级标准的差异颇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1.腺管形成的程度。

2.细胞核的多形性。

3.核分裂计数。

以下为不同的分级标准:

A. SBR分级标准

1.分化程度估计根据形成腺管或乳头的能力:①整个肿瘤可看到为1分。

②不容易发现为3分。③1分与3分之间为2分。

2.多形性①核规则、类似乳腺上皮为1分。②核明显不规则,有巨核、畸形核为3分。③1分与3分之间为2分。

3.核分裂数(×400)①1/10HPF为1分。②2/10HPF为2分。③>2/

10HPF为3分。

B.WHO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①>75%为1分。②10%~75%为2分。③<10%为3分。2.核的多形性①核小、规则、形态一致为1分。②核的形状、大小有中等度的变化为2分。③核的形状、大小有明显变化为3分。

3.核分裂数(×400)①0~5/10HPF为1分。②6~10/10HPF为2分。③>11/10HPF为3分。

C. 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分。②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分。③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分。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不规则①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分。②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分。③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分。

3.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400)①1/10HPF为1分。②2~3/10HPF为2分。③>3/10HPF为3分。

各标准的3项指标所确定的分数相加,3~5分为I级(分化好),6~7分为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意义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后意义早为大家所认识。我们对有5年以上随访的47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分级研究,其结果是组织学分级和生存情况为I级、Ⅱ级和Ⅲ级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82%、63.4%和49.5%,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l)。在同一临床分期内,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提高而下降。

组织学分级与DNA增殖指数和DNA倍体有关,分化好的乳腺癌增殖指数低,反之分化差的增殖指数高。利用流式细胞证实了二倍体的乳腺癌,常常是分化好的,而异倍体的乳腺癌常常是分化差的。组织学分级和生长因子受体、癌基因产物的表达也有关,Ⅲ级乳腺癌常有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提示预后差,某些癌基因产物如c—erbB2的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常在Ⅲ级乳腺癌中表达。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组织学分型均为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病理因素,两者中组织学分级比分型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更有意义。

虽然组织学分级和分型均为独立的预后因素,但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大小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982年,Ilaybiffle和Elston等认为与预后有关的3个因素是①肿瘤大小(病理测量)、②组织学的淋巴结分期和③组织学分级,并在cox分析中得出预后指数的公式:预后指数=0.2×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组织学分级,预后指数增高的患者预后差,以后多量的病例分析也证实了他们的论点。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0期:同侧腋窝未扪及淋巴结,肿瘤直径小于2cm

Ⅰ期:同侧腋窝扪及活动淋巴结,有或无转移,肿瘤直径2~5cm

Ⅱ期:同侧腋窝淋巴结融合成块与其它组织粘连,肿瘤直径大于5cm

Ⅲ期:同侧锁骨上、下或腋窝淋巴结内有转移或上肢水肿。转移淋巴结融合且硬

Ⅳ期:远处其它部位有转移

病理学分类(pTNM)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0 原发肿瘤未查出

Tis 原位癌

Tis(DCIS) 导管原位癌

Tis(LCIS) 小叶原位癌

Tis(Paget) 不伴肿瘤的乳头派杰氏病

注:伴有肿块的派杰氏病根据肿块大小进行分期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性癌,最大直径≤0.1cm

T1a 最大直径>0.1cm,≤0.5cm

T1b 最大直径>0.5cm,≤1.0cm

T1c 最大直径>1.0cm,≤2.0cm

T2 最大直径>2.0cm,≤5.0cm

T3 最大直径>5.0cm

T4 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括胸肌)

T4a 侵犯胸壁

T4b 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桔皮样变),溃疡或卫星状结节

T4c T4a和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N 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已清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2b 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有临床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

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淋巴结转移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 区域淋巴结

pNx 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手术未包括该部位或过去已切除)

pN0 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未对孤立肿瘤细胞另行检查

pN0(i-) 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阴性

pN0(i+) 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阳性,肿瘤灶≤0.2mm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阴性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阳性

pN1mi 存在微转移,最大径>0.2mm,≤2.0mm

pN1 同侧1~3个腋淋巴结转移,或内乳前哨淋巴结镜下转移,而临床不明显

pN1a 同侧1~3个腋淋巴结转移

pN1b 内乳前哨淋巴结镜下转移,而临床不明显

pN1c 同侧1~3个腋淋巴结转移,同侧内乳前哨淋巴结镜下转移,而临床不明显

pN2 4~9个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腋淋巴结无转移

pN2a 4~9个腋淋巴结转移,至少一个肿瘤灶>2.0mm

pN2b 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腋淋巴结无转移

pN3 10个或10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伴临床明显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伴有临床阴性而镜下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a 10个或10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至少一个肿瘤灶>2.0mm),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pN3b 3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伴有临床阴性而前哨淋巴结活检镜下内乳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