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
战争的胜利与失败
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承载着无尽的荣耀与惨痛。
对于参战各方而言,胜利与失败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战争的胜利与失败,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一、经济因素在现代战争中,经济实力往往决定了一方的胜负。
战争需要大量的资源供应,包括武器装备、食品医疗等方面的供应。
胜利的一方通常能够集聚全国的经济力量,保证军队的物资需求,而失败的一方则往往面临经济困难和物资短缺。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纳粹德国因经济实力雄厚,能够持续地武装扩张,而苏联则能够依靠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持其战争经济。
二、军事实力军事实力是决定战局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争往往以武力对抗为主导,所以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一方在战场上更具优势。
这包括军事装备的先进性、军队的训练和素质等。
战争的历史上有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胜利或失败案例,其中就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以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击败轴心国。
三、决策与战略决策与战略的正确性对于战争的胜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战争中,领导者的决策往往决定了整个军事行动的走向。
一个明智的战略和有效的指挥能够将优势转化为胜利,而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则可能导致战争失败。
例如,拿破仑曾经在滑铁卢战役中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四、民众支持在战争中,民众的支持对于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争需要国内的团结和支持,而内部分裂和不支持往往会对战争产生负面影响。
以越南战争为例,美国内部反战情绪高涨,社会骚乱频发,最终导致美国政府决定撤军。
五、国际因素国际因素也对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能否获得国际支持、联盟的形成以及其他国家对某一方的干涉都会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能够获得包括苏联、中国在内的多国支持,而轴心国则面临孤立。
在总结中,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不仅仅取决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多种因素的复杂结果。
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决策与战略、民众支持以及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都会对战争的胜败产生重要影响。
数字飚榜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
数字飚榜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人类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
随着整个时代的进步,各种军事装备和军事理论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而现代战争的面貌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在未来的战争中,什么那些力量将成为战场的主导呢?那些因素又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呢?相信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会关心的,但这些话题往往又带着很强的专业性,即使是军事爱好者也难以回答准确。
更何况其中很多关键因素作为军事机密,更让此类话题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不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中央数字电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节目中都能够找出答案。
而本期数字飚榜,也根据军事频道的内容,为您梳理现代战争的脉搏,为您献上: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
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十大因素之特种部队特种部队是世界一些国家军队中,担负破袭敌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和执行其他特殊任务的部队。
具有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战斗力强等特点。
其主要任务是: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特种部队最初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而在现代战争中特种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美国911之后,特种兵更是与反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张现特种兵的重要。
近年“好莱坞”拍摄了不少关于特种战争的影片。
更使得特种兵人气飙升,成为了军队精英的代名词。
其中相当一部分制作精良的电影,根据特种兵的实战情况为依据,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那些特种部队突袭敌军要害部门、直接杀死敌军指挥官的战例在真实战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并非电影夸大其词。
以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未来战争主要是中、低强度战争和高技术战争,世界不少国家进一步肯定了特种作战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特种部队的建设,其编成呈加强和扩大趋势,并注重装备质量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由此来看,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种兵更是有可能取代其他兵种,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经济学与战争经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和战争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与战争经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和战争经济学分析经济学与战争:经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和战争经济学分析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对于社会和政治结构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经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战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一、经济战争对经济的影响1.资源配置与生产能力战争导致资源的调动和重新配置,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大量资源转移到军事生产和战争物资供应上。
这种资源重分配可能导致民用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削弱,进而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同时,战争还会损毁生产力和工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破坏。
2.经济增长与衰退从经济增长来看,战争可能刺激军工和相关行业的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和需求。
然而,在战争期间,经济活动常常受到限制,市场动荡不安,投资信心受到冲击,导致整体经济增速下降。
战争结束后,经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重启正常的经济交易。
3.通货膨胀与财政压力为了支持战争经费,政府往往会采取大规模借贷和印钞票等手段融资,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增加。
同时,战争往往会给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需要增加税收和债务,对国家财政稳定造成威胁。
二、战争经济学分析战争经济学探讨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来支持战争努力。
以下是战争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策略。
1.军费拉锯战军费拉锯战是指战争双方通过增加军事支出来削弱对手经济力量的策略。
通过增加军费开支,一方可以迫使对手面临经济负担过重,从而在长期战争中取得优势。
这种战略要求国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财政管理能力。
2.资源优化配置在战争经济学中,资源优化配置是非常关键的。
战争期间,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和利用。
这包括精确预测需求、加强供应链管理和灵活调整资源分配等。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战争效益。
3.战时经济刺激政策为了应对战争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和保障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转。
《孙子兵法》原文译文
《孙⼦兵法》原⽂译⽂《孙⼦兵法》原⽂译⽂《孙⼦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交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般规律。
《三⼗六计》是根据我国历代卓越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军事经验总结⽽成的兵书战策;是对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理论概括和军事谋略提纲挈领式的汇集。
第⼀篇计篇【原⽂】孙⼦⽈:兵(1)者,国之⼤事。
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2),校之以计,⽽索其情(3):⼀⽈道,⼆⽈天,三⽈地,四⽈将,五⽈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4)。
地者,⾼下、远近、险易、⼴狭、死⽣(5)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6)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7)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七计,⽽索其情。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兵众孰强?⼠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8),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制权(9)也。
兵者,诡道也(10)。
故能⽽⽰之不能(11),⽤⽽⽰之不⽤(12),近⽽⽰之远,远⽽⽰之近。
利⽽诱之,乱⽽取之(13),实⽽备之,强⽽避之(14),怒⽽挠之(15),卑⽽骄之(16),佚⽽劳之(17),亲⽽离之。
攻其⽆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18)也。
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1)兵:兵器、兵⼠、军队、战争等。
这⾥指战争。
(2)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经,量度,这⾥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3)校之以计,⽽索其情:⽐较敌对双⽅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较;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4)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等天时⽓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温的不同;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从战 争论看军 事与经济关联
从战争论看军事与经济关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战争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而战争的发生与发展,与军事和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深入探究这种关联,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把握当下以及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军事力量的建设和维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一个国家要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首先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武器装备的研发、生产到军人的训练、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例如,现代先进的战斗机、航母、导弹等武器系统,其研发和制造费用动辄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
这些高昂的成本只有经济强大的国家才能够承担。
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军事技术的进步。
经济繁荣能够为科研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军事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历史上,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建立了庞大的舰队,成为了当时的世界霸主。
而在当代,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能够不断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军事科研,使其在军事技术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反之,军事的发展也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争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战火纷飞中,基础设施被摧毁,生产活动停滞,人员伤亡导致劳动力减少,这些都会严重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和困境。
另一方面,军事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增长。
在战争时期,为了满足军事需求,相关产业会迅速扩张,带动就业和生产。
比如,二战期间,美国的军工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军事与经济的关联还体现在资源的分配上。
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军事和经济之间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
如果过度重视军事而忽视经济,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最终影响军事的可持续发展。
相反,如果过于注重经济而忽视军事建设,可能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军事与经济的关联更加紧密和复杂。
论战争力量诸因素及强胜弱败规律
论战争力量诸因素及强胜弱败规律战争以其特有的方式——流血的政治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
由于其结果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战争的双方无一不是采取一切手段以争取胜利、避免失败。
但战争的胜负究竟取决于什么?这是历来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都在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
马列军事理论,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此不但做出了许多科学论断,而且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关于战争制胜因素的理论,探讨战争胜负的规律,对于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仅结合我国军事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战争力量诸因素的含义及其分类战争是力量的竞赛。
要把握战争胜负的规律,首先必须明确构成战争力量的诸因素是什么。
我认为,“战争力量诸因素”,指的是构成战争力量的一切成分和条件。
例如经济、政治、军事、人口、文化、自然条件,等等。
但有的同志不是这样认为,他们在研究战争的力量构成,探寻战争胜负的规律时,往往使用“战争诸因素”或“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这样一些概念。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战争诸因素”,应当是指构成战争的诸因素。
而构成战争最基本的因素则是敌我双方。
许多作者使用这一概念时,却并非指此,他们所说的战争诸因素,实际仍然是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构成战争力量的诸因素。
“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其意应当是指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
它可能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一种,两种或更多,但无论如何不能把构成战争力量的一切因素都说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都是决定因素就等于没有决定因素了。
所以,我认为在研究战争胜负的规律时,“战争诸因素”这一概念不够准确,“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这一概念含义模糊,不够科学,而“战争力量诸因素”含义则比较明确,使用这一概念比较合适。
战争力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们为了研究它们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平时加强其建设,在战时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对其进行分类。
再谈决定战争胜败因素论文
再谈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段寒冰老师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而贾宏权老师却认为战争的性质,交战国的实力均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而是战争中符合实际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对二位老师的看法,笔者实在不敢恭维。
而笔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而绝非单一的、片面的某一因素的结果。
下面笔者结合人类战争实例,略作分析,以供同仁指正。
要搞清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必须明确产生战争的根源和结束的原因。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手段方式。
当政治斗争未达到平衡时(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前者指一方胜利而另一方失败后的平衡,后者指斗争双方互相妥协后的平衡),或国家民族利益诉求未得到满足或未得到保证时,战争就产生、继续。
当政治斗争达到平衡或国家民族利益得到满足保证后,战争也结束。
简单地就战争结束后,说谁胜谁负,有时还真不好说。
就拿朝鲜战争来说,美军既未投降,也未被赶出朝鲜半岛,而说我们胜利了,是因为强大的美军最终没能越过三八线,更未打过鸭绿江。
而美国失败,是因为他们先前从未有因出兵而未达到目的的先例,如果继续打下去,可能损失更大,得不偿失,只好签订停战协定。
笔者认为这是世界和平的胜利,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种政治斗争的动态平衡,是交战国为了各自国家民族利益互相妥协的结果。
据此,笔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是由以下因素综合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交战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战争的性质,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甚至包括交战双方领土大小,交战国人口的多寡及素质,交战国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等。
而且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性质不同的政治斗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主导因素。
首先,交战国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因素。
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靠人的多少这个实力来决定胜负,因此小诸侯国只好称臣纳贡。
二战中北欧小国卢森堡、比利时等,不管你的战争有多正义,军事战略战术思想有多符合实际,法西斯铁蹄几小时就叫你亡国,因你国小力弱。
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
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战争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则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以及它们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一、兵力与装备兵力与装备是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之一。
兵力的庞大与装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强弱。
兵力多的一方通常能够在战场上形成绝对优势,通过兵力上的压制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装备的先进与否也能够决定一方在战斗中的优势,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武器给予拥有更先进装备的一方更强的作战能力。
然而,仅依靠兵力与装备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尤其是当双方兵力和装备相差不大时。
此时,其他关键因素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军事战略与战术军事战略与战术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制定合理的军事战略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部署兵力,占领战略要点并消灭敌人的主力。
而灵活的战术运用则能够在战斗中取得临机应变的优势,抓住敌人的破绽并给予致命一击。
战争中的作战计划和指挥能力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巨大。
一方面,有效的计划能够确保战斗过程的有序进行,减少军队在作战过程中的损失。
另一方面,出色的指挥能力能够调动和协调兵力,使战斗过程更加精密有效。
三、情报侦察与信息战情报侦察与信息战的重要性在现代战争中愈发突出。
通过有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够提前了解敌方的动向和部署,为我方制定合理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信息战的运用也能够在战场上对敌方进行干扰和破坏,增强我方的作战能力。
四、士气与道义因素士气与道义因素是战争胜负中难以忽视的因素。
一方面,高昂的士气能够激发战士的斗志,使其在战场上展现出无比的勇气和顽强毅力。
另一方面,道义因素也会对战争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义、公平与道义的一方往往能够赢得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和舆论认同,进而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五、外部干预与战争动态战争的背后往往有其他国家或区域的外部干预。
这些外部因素可能会为一方提供经济、军事或政治上的支持,从而扭转局势。
战争的谜团胜败的关键
战争的谜团胜败的关键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最惨烈的斗争形式。
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各方将谋略、资源、军事实力等作为关键因素。
然而,胜败的关键并非总能被轻易解读和预测。
战争的谜团隐藏着众多的因素,其中一些关键因素能够左右胜败的局势。
本文将探讨战争的谜团,以及影响战争胜败的重大因素。
一、领导者的决策在战争中,领导者的决策能够直接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
领导者需要准确地评估敌情、分析战略、制定战术,并在战争中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具备冷静的头脑、果断的决策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能够在战争中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相反,如果领导者优柔寡断、胆小怯懦,将直接导致战争失利。
因此,领导者的决策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之所在。
二、士兵的素质士兵的素质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士兵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度的纪律观念。
他们需要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掌握各种作战技能,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战场上,士兵需要服从命令、积极进攻、勇往直前,为了国家和民族荣誉而战斗。
如果士兵的素质不高,将大大降低战争的胜利机会。
三、军事装备现代战争中,拥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先进的武器装备能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例如,强大的火力能够有效压制敌人,先进的通信技术能够保持指挥员与部队的有效沟通。
此外,军事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也对战争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战胜敌人的关键之一是拥有更好的军事装备。
四、战争资源战争资源是保障战争胜利的关键。
这包括充足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政资源等。
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资,需要有稳定的供应线和完善的后勤保障。
在战争中,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提供更多的战争资源,使战争能够持续进行。
因此,拥有丰富的战争资源才能够成为战争胜利的关键。
五、外部因素干扰在考察战争的胜败关键因素时,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战争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各种因素的交织与制衡。
例如,战争中的外交斡旋、国际援助、外部势力的干扰等都可能对战争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美国军事思想家认为,经济因素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美国军事思想家认为,经济因素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经济因素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这是美国军事思想家们最为坚定的信念之一。
当今世界,在现代军事战争中,财力和经济考量被视作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今,财力和经济问题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以及决定他们的命运。
一、经济方面:1、军事与政治联系:建立经济的实力能够助力一个国家建立牢固的军事力量,以支持军事和政治活动。
维持军事财政是一个战争准备必不可少的因素,否则国家将无法做出有效的军事反应。
因此,经济方面的支持是取得胜利的基础。
2、军事经费的资金获取:唯有获得妥善的军费资金,才能建立足够的装备与资源,实施军事行动,以及调用军事精英,进行有效的现代战争。
只有实施正确的经费管理,才能保证廉价的投入,而以得到较大的回报,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3、维修维护:军事装备和维修维护费用是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所有武器系统,还影响着其他技术设备的有效运转,比如,交通和讯连系统以及船舰、飞机的技术装备的有效运转。
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源来支持装备的维护和维修,就会将战争胜利抛之脑后。
二、科学技术方面:1、军事技术:科学技术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之一。
它被视为当今战争的一个核心要素,因为它使综合作战能力得以提升,使得各军事设施之间得以超越之境。
有效地实施军事作战,可以借助军事技术得到极大的支持,使更多的现代化武器功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完成作战,以期取得最大的成果。
2、智能军事化:在现代军事战争中,智能武器系统也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先进的智能武器系统拥有较强的自动反应能力,以及高效的精密弹道导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战斗的优势。
在现代军事环境中,先进的科技设备也可以提升军事作战的灵活性,使得允许一支军队有能力实施全球性的作战,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战争胜利。
综上所述,经济因素是取得现代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
不仅要在军事和政治联系上保持良好的财政,而且还要拥有足够的军事经费资金,以及装备的维修维护等,这些都是取得胜利的条件。
普法战争胜败原因之经济分析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一次有着深远影响的战争。
战争的结局是以普鲁士的胜利和法国的失败而结束。
这次战争,使德国实现了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同时它也促使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第三共和国的诞生。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无论政治或者战争,都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
深入研究普法战争中普胜法败的原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从对战前普鲁士和法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试图阐明这样一种观点:虽然普法战争的胜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乃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一十九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十分落后。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普鲁士王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
到了该世纪三十年代,便开始了工业革命。
从纺织工业到其他工业部门,逐渐采用机器。
据统计,普鲁士的蒸汽机总数,1837年为419台(7500匹马力),1846年已增加到1139台(21700匹马力)①。
四十年代初,已拥有245辆蒸汽机车,到1870年,蒸汽机车已增至3485辆②。
五、六十年代,工业革命进入高涨阶段。
在这二十年间,工业生产大约翻了两番。
1860年至1870年,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20%,而生产资料的生产则增长了33%③。
在工业结构中,重心已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重工业已经成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基础。
普鲁士的煤炭蕴藏量十分丰富。
多集中在鲁尔区、萨尔区以及哈士山脉和厄尔士山之间。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由于这些地区煤炭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因而产量还不高。
例如1846年,产煤仅有320万吨,少于法国的450万吨④。
可是,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煤的产量迅速提高。
据统计,1850年为700万吨,1860年为1700万吨,1870年达到3400万吨⑤。
在煤炭生产增长的推动下,冶金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850年,生铁产量仅有21万吨。
经过二十年,到1870年,已达到139万吨⑥(据另一资料为140万吨⑦)。
战争的影响因素
战争的影响因素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的现象之一,它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结构以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驱动。
本文将探讨战争的影响因素,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可以直接导致战争的爆发。
例如,领土争端、民族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都是战争的常见政治动因。
此外,政治决策也可以直接导致战争。
领导人的决策或外交政策的失败可能引发冲突升级并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战争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争夺资源是战争的一大原因。
例如,石油、水源、土地等资源的稀缺性可能引发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此外,经济利益也是战争的重要驱动力。
国家可能通过战争来扩大市场、掠夺财富或获取更多资源。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战争的爆发和规模。
社会不稳定、民众不满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例如,经济萧条、民众贫困、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从而引发冲突。
此外,社会对参战的支持或反对也可能影响战争的结果和规模。
四、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战争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
种族、宗教、价值观等因素都可能成为战争的原因。
例如,宗教冲突在许多地区导致了长期的战乱。
此外,文化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对待方式也会影响参战国家的行动。
综上所述,战争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看都有所体现。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的起因以及后果。
然而,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努力避免战争,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分歧,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人类社会摆脱战争的困扰,迈向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战争背后的经济学规律
战争背后的经济学规律战争常常是人类历史中最令人痛苦的经历之一。
它破坏和摧毁了平民的生活,大量的人口和资源被消耗,同时,战争也会为一些国家带来利益。
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战争背后也存在一些经济学规律,这些规律影响了国家的决策和行动。
一、战争可以通过经济手段造成压制战争成本很高,不同的国家在战争中的资源分配和运作策略可能会使其获得胜利或失败。
人口和资源都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而富有的国家则可能通过使用自身的经济力量来使其他国家屈服下来,而不需要进行实际的战斗。
例如美国在二战中使用了“经济制裁”手段,使德国、日本等国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二、战争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战争可以刺激国家的经济增长,因为战争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动员劳动力,这也就需要大量的投资,例如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等。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投资可能会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财富和经济缓解。
例如美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美国政府采取的大规模的军费增加,推动了美国GDP的增长。
三、战争可以创造就业机会随着战争的爆发,庞大的军队和军备行业的需求促使就业机会更多,尤其是在一些缺乏经济机会的地方,例如沿海的美国农村地区等。
战争需要制造更多的军事器械、武器和装备等物品,因此军工厂也会增加更多的工作机会。
例如在美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制造大量的军事装备,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雇主之一。
四、战争对历史的影响历史事件常常备受关注,它们记录在书籍和档案中,为后代留下一段时间的记忆。
历史中的一些事件,例如战争、大屠杀、屠杀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战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和政治领域。
例如,二战中的美国司法改革,限制了从事经济活动的部分行业的积极性,这一改革直接促使极大范围的美国经济增长。
总结战争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战争背后的经济学规律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战争虽然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与损失,但也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制造独特的历史记忆。
对战争克敌制胜因素的理解
对战争克敌制胜因素的理解
战争的制胜因素,是在战争中保障克敌制胜的各种条件,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地理条件和民族尚武传统、统帅才能、战争指导艺术等因素。
政治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内外政策、政治组织力、政治动员力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与性质等。
军事因素,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国家的武装力量、军事科学、国防建设、国防经济、战争准备、后方建设与战略物资储备、后备力量建设与兵员储备等。
经济因素,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设施、经济实力和潜力。
科学技术因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先导条件,主要包括国家和军事领域的科研机构、科技队伍、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尖端技术,以及军民的文化素质等方面。
战争的胜负,是受综合国力制约的,单靠某一种因素的作用是不能决定战争命运的。
在具备了各种制胜的物质因素之后,还必须有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作指导,充分发挥军民在战争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驾驭战争胜利。
战争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力量的竞赛,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竞赛,精神力量在任何战争中都起主导作用。
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决定战
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还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社会实力等。
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社会实力。
首先,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国家的军事实力取决于其综合实力。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社会实力,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实力,从而提高战争胜算的可能性。
其次,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国家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其综合实力。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实力,从而提高战争胜算的可能性。
此外,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
技术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国家的技术实力取决于其综合实力。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实力,从而提高战争胜算的可能性。
最后,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实力。
社会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国家的社会实力取决于其综合实力。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社会实力,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实力,从而提高战争胜算的可能性。
总之,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它不仅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而且还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社会实力。
因此,国家应该加强综合实力,以提高战争胜算的可能性。
战争中的战争胜利因素
战争中的战争胜利因素战争是人类社会历史中难以回避的一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时常发生,无论是古老的战国时期,还是现代的世界大战,背后都隐藏着许多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的胜利因素,并分析其对战争结果的重要性。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政治稳定与领导能力是战争胜利的前提。
战争胜利者往往具备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强有力的领导者,能够调动国家资源和组织力量,有效指挥作战行动。
另一方面,外交手段的灵活运用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时,与各国建立有效的联盟关系、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国际支持,能够为战争胜利提供重要支持。
二、经济因素战争胜利往往离不开充足的经济资源。
在战争中,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提供充裕的军事装备、持续的军费投入以及人民的生产力支持。
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在现代战争中愈发凸显。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之所以能够最终获得胜利,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持续向战争提供巨额资源。
三、科技因素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战争胜利起着重要作用。
科技因素的发展使得战争方式、武器装备等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
例如,火药的发明使得战争从弓箭战转变为火器战;而在现代战争中,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走向更加复杂。
在战争中,掌握先进的科技、能够将科技优势转化为军事实力的一方,往往具备更大的胜利机会。
四、军事因素军事因素是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
军事因素包括指挥能力、作战战略、兵力装备、士气等。
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使战争取得更大的胜利;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能够在对抗中获得空中、陆地和海洋的控制权;高昂的士气和战争意志,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和奋勇向前。
五、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战争胜利起到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战争的程度、人民的团结和支持程度,决定了国家在战争中的发展动力和战斗力。
人民信仰、道德教育、战斗意志等都会对胜利产生积极影响。
总结起来,战争中的胜利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仅列举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社会因素。
战争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关联
战争与经济之间的紧密关联战争与经济之间存在着深刻而紧密的关联。
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经济因素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与战争的胜负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战争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为因果的本质。
一、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战争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和多方面。
首先,战争可以破坏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例如工厂、交通设施、农田等。
这些破坏会导致经济生产的中断和减缓,从而使国家面临经济困境。
其次,战争还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战争需要大量经费来购买武器装备、支付军事人员的薪酬,并承担战争所带来的各种费用,例如医疗费用和伤残军人的福利。
这些开支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导致债务问题。
此外,战争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因为战争破坏了许多企业和产业,导致大量人口失去工作机会。
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
然而,战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发展。
战争爆发时,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国家通常会增加军费开支,这直接带动了军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军工业生产的增加会刺激经济增长,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
此外,战争还会带来利润机会,例如战争供应商、军火商等可以从战争中获利。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战争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二、经济对战争的影响经济对战争的发动和结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状况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会发动战争。
经济的繁荣与衰退、资源的丰富与稀缺,都会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争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经济的强大程度对战争的胜负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经济强大的国家可以通过增加军费预算、提升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等手段来增强其战争实力。
同时,经济强大的国家还能更好地支持军队的运输、后勤保障等,提高军队的战斗效能。
与此相反,经济相对薄弱的国家可能面临军事投入不足、战争物资短缺等问题,从而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另外,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也会影响国家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能够更好地承受战争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并有能力补充战争消耗的资源和物资。
军事理(论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军事理论————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内容摘要】:简单来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战争是解决政治纷争的最终手段,战争又会破坏经济发展。
经济是战争的动因和支撑力,政治是战争的借口,军事科学是战争成败的关键。
打仗的最主要目的是经济,政治目的是新闻里和历史书里的战争原因,军事科学水平直接影响战争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所决定的,因而经济是决定因素。
【关键词】:战争政治经济决定因素毛泽东同志认为,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
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总是通过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诸因素的分析,揭示每场战争的客观规律,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的功能性,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战争与政治。
战争从属于政治,由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必然使政治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
也就决定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是服从关系。
战争必须服从政治、战略必须服从政治。
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政治决定着战争的爆发与结束。
第二,政治决定着战争的性质和结局,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政治目的的进步或反动,决定着战争的正义性或非正义性,而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从而对战争的前途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三,政治规定着战争的指导路线,政治对战争的领导作用,是通过战争指导路线实现的,而战争指导路线又是由领导战争的阶级的政治路线规定的。
第四,政治统率一切斗争形式,为战争创造条件,在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军事斗争形式是大量的和主要的,同时还需要有其它斗争形式作直接或间接的配合,此外,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作用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的精神因素对战争作用上。
精神因素是战争胜多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战争中精神因素的培养与建设,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战争反作用于政治。
战争的战胜与失败
战争的战胜与失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无法绕过的一环,既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和争端的手段,也是试图改变地理、政治和经济秩序的重要方式。
在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弱小,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然而,战争的战胜与失败,并非仅取决于军事实力的对比,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军事力量是战胜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支强大的军队,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高素质的战士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力量,通常在战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能够有效威慑敌人,还可以迅速击败敌军,实现战争的胜利。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盟军为代表的军事联盟,利用其超强的军事实力,最终战胜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
二、决策的智慧与正确性决策的智慧与正确性对于战争的胜利同样至关重要。
战略思维和战术能力的高超,为指挥官领导部队取得胜利提供了必要保障。
在战争中,指挥官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包括选取合适的战术策略、合理部署兵力等。
若指挥失误,将直接导致战局的不利甚至失败。
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军未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最终被胜者苏联全歼。
三、外交与战略部署战争的战胜与失败还与外交手段和战略部署密切相关。
在战争筹划中,制定恰当的战略计划,展开对外关系的博弈,获取国际支持和资源,都能为战争的胜利提供重要保证。
例如,美国在二战中通过迅速建立强大的战略联盟,包括英国、苏联等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最终推动了德国的战败。
四、人民的支持与民族意志人民的支持与民族意志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心的团结和士气的高昂对于战争的结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人民的支持可以提供各方面资源,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昂的士气能够激发军队的战斗力,并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强大支撑。
二战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人民的支持与民族意志是中国战胜日本侵略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战争的战胜与失败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力量——看《BBC History of World War II》有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英文为World War II;1937年或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交战双方是以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中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
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历史河流在不断地向前流动。
转眼二战胜利已经过去了67年。
二战留给人们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一个国家要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否则终究只有失败。
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战前的苏联,在1928年工业生产超过一战前的工业生产水平。
经随后的十多年发展,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28年增长了6倍。
由于苏联工业以当时全世界最高的速度发展,所以在1937年时,苏联机器制造工业和石油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电力、钢、生铁和铝产量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煤、水泥产量居欧洲第三,世界第四。
所有这些经济成就为苏联战前的国防物质准备和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苏联生产5469架飞机,1939年生产10382架,1940年生产10565架。
而德国在这三年飞机生产数量分别为:5235架、8295架和10826架。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未经宣战就以190个师,500多万人,4,000辆坦克,5,100架飞机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苏军被迫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防御战,并不得不在西北方向退至列宁格勒,在西方退至莫斯科,在西南方向退至顿河边的罗斯托夫。
在战争头几个月,法西斯德国就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的全部,乌克兰的大部分和俄罗斯西部各州的大片土地。
苏军还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仅在1941年6月22日苏军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多架被炸毁在地面)。
苏军能在艰难的1941年顶住德军的进攻而没被打垮,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军民的英勇顽强。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苏联工业在非常困难情况下,1941年重型兵器生产数量仍能超过德国,使苏军装备损失得到较大程度的补偿,使苏军仍有较多武器装备抗击德军。
1941年苏联生产飞机15735架,坦克6590辆;而德国在1941年生产飞机11030架,坦克和自行火炮共3806辆。
1942年,苏联生产飞机25436架,坦克24446辆;同期德国生产飞机14700架,坦克和自行火炮6189辆。
因此在1942年,苏联工业在重型兵器生产数量上领先德国更多了,不仅弥补了战场上的损失,还使苏军重型兵器数量显著增加。
1942年11月,苏军共有火炮77851门,坦克7350辆,战斗机4544架。
同期苏德战场上德国及盟国共有火炮516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080辆,战斗机3500架。
苏军重型武器装备已超过德国法西斯。
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之前,在斯大林格勒,苏军集中兵力110万,各种火炮1.5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德军集中兵力101万,各种火炮1.0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
在斯大林格勒,苏军重型装备对德军占有较大优势,这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歼德军22个师共33万人提供了物质保证。
1943年,苏联军事工业生产了3.49万架飞机,2.4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门各种火炮。
而德国同年生产飞机2.52万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07万辆,各种火炮7.35万门。
苏联武器生产继续领先德国。
苏军拥有重型武器继续增加,苏军坦克和火炮几乎为德军的2倍,飞机是3倍,从而使苏军牢牢掌握了在技术装备上对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优势。
1943年7月德国为扭转战局而在库尔斯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为此,德国向库尔斯克地区集中了90万官兵,约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架飞机。
苏军则在此地区集中2万门火炮,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飞机2500多架。
因此在这场有史以来最大坦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以被歼三十个师而告终。
在二战期间,苏联生产的武器装备数量远超过德国或英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仅1942——1944年三年中,苏联生产飞机超过10万架,坦克和自行火炮7.7万辆)。
因此可以这样说,德国在提供武器装备的生产竞赛中输给了苏联,使德军拥有的武器装备数量输给了苏联,从而决定了德国在战场上输给了苏联。
法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米歇尔在其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也写道,“德国人是被比他们高强的对手打垮的。
这个对手在人数上当然超过他们,但在装备和质量上也比他们高强。
苏联虽然丢失了最富庶的地区,但是他们生产武器的经济能力仍超过德国。
德国正是被这种经济潜力击败的”。
二战前,日本与英国、美国一起,为世界三大海上强国。
英、美、日在最重要的二种战舰——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艘数上,分别为:15、7;15、7;10、10。
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列舰数量上虽然以10艘少于英美(各为15艘),但航空母舰数量却以10艘对英美(各为7艘)占有优势。
而二次大战证明。
航空母舰的航空兵比战列舰的强大火炮更有攻击力量。
因此二战前日本海军力量不逊于英国或美国,并且日本海军将领比英美同行更早重视航空母舰这一强大攻击力量,日本海军发展战略方向更正确。
但日本在袭击珍珠港成功,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还是在太平洋战争中输给了美国。
因为美国经济力量太强大了,是美国的经济力量压垮了日本。
军事上有句行话:外行看战争中双方军事家的表演,内行看作战双方后勤的战争保障能力的强弱。
因为“战略和战术总是受后勤的限制,有时甚至完全取决于后勤”。
太平洋战争再次说明:经济力量比军事家强。
优秀的军事家只能针对一定场合,较合理运用自己的兵力和装备资源。
但如果没有多少兵力和装备给他支配调遣。
他仍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我们来看看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一年中美国和日本工业产品和武器装备产量:产品种类美国日本美日产量比电力(亿度) 2041 337 6.05:1煤 (万吨 ) 58,000 5480 10.5:1生铁(万吨) 5500 440 12.5:1钢(万吨) 7910 740 10.7:1飞机(架) 64,426 11,800 5.46:1 主要战舰(艘) 259 44 5.88:1坦克(辆) 40284 1000 40.3:1另外,日本在1942年4月到1943年3月的预算年度内总共制造商船42万吨(同期损失商船总吨位为113万吨),美国在1942年生产新商船达800万吨。
由此可见,在与制造武器装备有关的重要工业产品产量上,以及武器装备和远洋运输设备生产上,美国对日本都有极巨大的优势。
在太平洋战场上,通过1941年12月7日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基地的成功,1942年初,日本军队在西部太平洋对美国军队有巨大优势。
由于美国在武器生产上对日本有压倒优势,虽然美国生产的武器装备很多投入欧洲战场,1943年初在太平洋战场的美日军事力量就大致相等。
在1944年初,太平洋战场的美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已有巨大优势:美国有重型航空母舰28艘(日本15艘)、战列舰13艘(日9艘)、飞机6576架(日3000架)。
因此,1944年美国在所有重要海战中,都拥有对日本的巨大优势。
1944年6月进行马里亚纳群岛海战中,美国出动航空母舰15艘、战列舰7艘,舰载飞机901架;日本参战的航空母9艘、战列舰5艘、舰载飞机440架。
由于美国航母比日本航母更大,载运飞机更多,在海战的主要攻击力量——飞机上,美国对日本拥有两倍多的优势。
19、20日两天海战结果为:日本损失航母3艘、油船两艘、飞机426架,并有4艘航母和1艘战列舰受伤。
而美军仅损失130架飞机(其中还有80架是返航时因为油耗尽或夜间着陆训练不够损失的),无一舰艇损失(仅1航母和2战列舰受伤)。
1944年10月美日双方开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海战——菲律宾海战。
美国海军对日本海军有绝对优势:参战美国轻、重型航母35艘、日本4艘;美国战列舰12艘、日本9艘;美国舰载飞机1,350架、日本116架。
日本通过从冲绳,中国大陆和台湾调集2000多架飞机到菲律宾参战,而美国海军也得到远东空军2000多架飞机的支持。
海战结果:日本损失4艘航母、3艘战列舰、6艘重巡洋舰、飞机2570架。
美军损失3艘航母、967架飞机。
由于日本造船工业提供的舰艇不足以弥补太平洋战争中的损失,各种主要战舰数量大大减少。
从1941年12月到战争结束时,日本主要战舰艘数变化为:战列舰从10减到4,航母从10降到6,巡洋舰从41减到11,舰队驱逐舰从111减到39,潜艇从64减到59。
在同期,美国庞大的造船工业不但弥补美国海军的战争损失,还使其舰只数量大大增强:战列舰从15艘增到23,重型航母从7增到30(另有轻型航母73艘)、巡洋舰从37增到74,舰队驱逐舰从180增到405,潜艇从112增到263。
即各种战舰美国对日本都有好几倍的优势。
还在19世纪中叶时,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领域,揭示了战争与社会物质生产的联系,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状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列宁也指出,内战“象在其他任何战争中一样,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
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除其战争的非正义外,本国军事经济能力的限制,也是失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纵览历史,我国的和外国的、正面的和负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落后就要被动、挨打,战争需要经济实力。
因此,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力,是使我国能在未来信心十足地应付国际不测风云的重要保证。
而这一切,是否对我国解决如今的领土纠纷困局,以及在国际关系上的尴尬,有所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