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重点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古代文学四 元明清文学(笔记版)

古代文学四 元明清文学(笔记版)

第一章元代杂剧与南戏中国古典四大悲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二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戏剧包括歌、舞、科、白四部分歌舞的历史最为悠久。

秦——角抵之戏,现存最早的角抵戏为《东海黄公》。

唐代——“参军戏”。

南宋——杂剧。

北方——“金院本”。

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诸宫调。

特点:完整的结构体制——四折一楔子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音乐曲调——北曲联套(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一套曲一般由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人主唱——末本、旦本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统治者的提倡元代文人参与杂剧的创作乃至演出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

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杂剧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特别是把大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作为正面主人公形象来突出塑造,这是前代文学所罕有的现象。

时代色彩鲜明强烈。

元杂剧:愤怒的艺术风格流派丰富多彩。

开放性、多元化三关汉卿的杂剧关汉卿其人创作:一生有六十多种杂剧。

现存18种。

按内容,可分为三类:公案戏: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爱情风月戏:救风尘、调风月、望江亭(切脍旦)、拜月亭、谢天香、金线池、玉镜台……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孝存代表作品:《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旦本故事来源:《列女传》“东海孝妇”故事情节: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小说(市民文学占据了主流,反映了小市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许仲琳
《封神演义》
冯梦龙等
“三言”、“二拍”
汤显祖
《牡丹亭》
戏剧

王士祯
《题秋江独钓图》
诗歌(诗歌在清朝出现了复兴、活跃)
陈维崧
《念奴娇——西氿舟行遇飓风》
纳兰性德
《长相思》
蒲松龄
《聊斋志异》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李贽
《童心说》
散文
于谦
《石灰吟》
诗歌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一以贯之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创作旨归,一味“拟古”,毫无创造;此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坚定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主张文学作品要写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反对模拟和虚假,给诗坛的“拟古”之风以强劲涤荡,但其诗作多描写个人闲情逸致,题材和境界都很狭窄,诗格不高,没有给诗苑留下多少芬芳。
小说(《红楼梦》代表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曹雪芹
《红楼梦》
清散文以方苞、姚鼐等人最为著名。因他们是安徽桐城人,因此被称为“桐城派”。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政论文章名闻天下。
散文(救国图存的思潮散文占据了主流)
洪升
《长生殿》
戏剧
孔尚任
《桃花扇》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
总体特征:文学创作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语言形式上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虽是通俗文学,但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元好问
《摸鱼儿》,爱国诗人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并未载入正史。

又作“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通过典籍、史传、诗歌、绘画、小说等文艺形式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生态的文学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八大演变阶段,形成了以儒、释、道、佛四家文学结构的格局。

• 元明清考点(一)元代元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起国家名号的朝代,下辖于民族政权的顺治,和以军事政权为主的金朝为中心,元朝以人文素养卓尔不群、尊崇自然为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弘扬了三教合一、法令纲纪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掘激发了文化发展的活力,蕴含着相当的古代精神文化气质,也为历史上学者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明元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段篇章。

(二)明代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国家名号和民族政权的朝代,持续了十九个世纪,明代的政治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最高的高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阶段,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探讨以及反映当世社会生活的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人运用文字力量宣扬文武之道,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因而积极抒写历史经历,受到宫廷雍容龙虎山韵之气的影响,家国情怀在文学中被抒发得淋漓尽致,演绎出桥莎莎、胡三尧等故事,受到普遍认可,也对推动明代文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清代清代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段,人们所谓的清代文学,大多现象是文学艺术融合,以把文进融于艺出,文融艺凝而存在。

清代文学贴近人物生活,山水物语等抒发家国情怀,特别是散文类小说,用文艺复兴的文学法拟人化天,猜忌未知的趋势,隐于古今的艺术,使得散文小说成为清代文学的主流。

其新古老的文风,不八面漆,领先于当世潮流,以细腻的艺术表达视角,反映清代的文化习俗气息,呈现出清画古风的淳朴雅韵,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发展的灵感。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元明清中国文学史重点(袁行霈)

元明清中国文学史重点(袁行霈)

元明清文学史重点一.填空诸宫调:诸宫调又称话本,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形式,它说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并配以音乐、宫调。

有着明显的代言体特征:首先,是诸宫调作者的声音。

其次,是故事中人物的声音,诸宫调演唱者代故事中人物说话,表达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再次,诸宫调演唱者自己的声音,叙述情节,抒发感慨,发表议论。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的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散曲(作品、作家)——睢景臣《高祖还乡》、关汉卿《不伏老》、白朴《佳人脸上黑痣》《渔夫》、兰楚若《南吕·风情》、刘时中《上高监司》、卢挚《秋景》、姚燧《感怀》、张可久《叹世》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明初四杰(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又称"吴中四杰"。

台阁体(三杨):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他们发为诗文,饱含富贵福泽之气。

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应制”和应酬之作,充斥于他们的诗文集中。

“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脱离社会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有其工丽的形式而已。

这种文风由于统治者的倡导,一般利禄之士得官之后竞相摹仿,以致沿为流派,文坛风气遂趋于庸肤。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后七子:明代嘉靖、隆庆时期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的并称。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DOC)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DOC)

一、名词解释: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元明清文学进行复习,包括文学特点、代表作品以及文人思想等方面。

一、元明清文学的特点元明清文学的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注重形式美和艺术性。

在元代,元曲的兴起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特点,元曲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戏剧性吸引了大批观众。

明代文学则更加注重文人的个性表达,以杂剧、小说等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百态。

清代文学则以诗词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的塑造。

其次,元明清文学具有浓厚的历史和社会意识。

元代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明代文学则体现了明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自信,清代文学则表达了清朝建立后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再次,元明清文学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元代的杂剧多以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思考。

明代的小说作品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清代的诗词则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为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索。

最后,元明清文学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元曲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吸引了观众,明代小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描写手法,清代的诗词则注重意境的塑造和修辞的运用。

二、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元明清时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列举几部代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元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明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孙悟空等人物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的西天取经之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西游记》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doc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doc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乂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T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

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乂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Illi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歌形式——散曲。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贝少则十儿回、儿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 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了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占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 三国7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 “演义”:“据史实,演大义” ,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 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 +艺术的创造)5. “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 .“拟话本”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 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 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 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 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 ”,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 “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2. “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4. “苏州派”: 花魁》和《清忠谱》 。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 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 其弟子梁辰鱼的 《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 “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doc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doc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
对于广大小学生朋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

提供了元明清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学好语文有所帮助。

(一)元
1.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2.王实甫,名德信。

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五本二十一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郑光祖,字德辉。

主要作品是《倩女离魂》。

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

元明清文学重点

元明清文学重点

明传奇——我国戏剧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高潮。

1、明传奇:1)传奇本是小说的形式之一,比如唐传奇;2)元至明初,称杂剧为传奇;3)明嘉靖以后称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剧为传奇。

4)传奇的本义是传播新奇,奇异之书。

2、吴江派: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其理论归结到一点,即强调场上之曲,反对案头之曲。

主张“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强调格律,偏重于舞台性。

3、汤显祖:《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

明传奇作家中,成熟最高,影响最大。

4、临川四梦:指的是汤显祖的四部传奇剧《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因其剧中都有一个梦作为剧中关键情节,又因汤显祖为临川人,所以称之为临川四梦。

5、《西游记》创作的主要依据《西游记平话》。

6、《西游记》主旨:带有游戏性质的长篇小说,其主旨在于游戏——鲁迅。

7、孙悟空的性格特点:1。

在孙悟空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种种美德,如勇敢、顽强、忠诚、机智、聪明、正直、嫉恶如仇、坚忍不拔、见义勇为、乐观开朗、天真无邪、诙谐幽默。

2。

当然,他身上也存在某些无伤大雅的缺陷,如过于自信、逞强好胜、心高气傲、自命不凡等。

3。

反抗权威,藐视尊严,要求自由,放纵个性,充分体现了反抗传统势力,冲决天罗地网,追求自由解放精神。

4。

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事业为重。

5。

不为狭隘物质利益所困,能为理想献身,这是他英雄性格的核心。

8、古世情小说开山之作《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9、《金瓶梅》的思想意义:1)通过暴露西门庆一生及其一家的罪恶活动,痛快淋漓地揭露了明代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深刻具体地描绘了当时从朝廷到地方大小官僚勾结恶报豪绅,欺压盘剥人民的血腥图景,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2)作者相当深刻地写出了古老中国从封建宗法社会开始迈向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艰难步伐。

3)《金瓶梅》还为人们展示了一个与传统的温柔敦厚大异其趣的、吵吵嚷嚷的女性世界。

10、公案小说:1)公案本是宗话本小说体之一;2)来源于《都城纪事·瓦舍众伎》“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3)明中叶以后演变成公案小说;4)内容多为民间刑事案件,如奸盗凶杀之类,破案一部分靠清官的智慧,一部分靠鬼神的启示。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一、元明清文学的背景和特点1.文艺复兴对中国影响:元明时期中国与西方发生接触,引进了一批西方文化,如印刷术、大航海时代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了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2.清末文化转型:清代初期,经历明清交替的剧烈变革,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得文学回归传统、强调国民道德和文化提升。

3.文学市场的兴起:元明清时期,文学市场逐渐形成,出现了商业化的文学生产,文人通过创作作品谋生,这对文学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文学流派的出现:元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如杂剧、燕山诗派、红楼梦派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二、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1.元代杂剧:元代杂剧是元明清文学的一大特点,代表作品有《汉宫秋》、《窦娥冤》等。

杂剧凭借其特有的音乐、舞蹈等元素,成为元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

2.明代小说:明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代表作包括《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3.清代诗歌:清代诗歌延续了宋代的传统,相较于宋代诗,清代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体验,具有较为内敛的风格,代表作有黄宗羲、袁枚等的诗作。

三、文学理论与批评1.元代戏曲理论:元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如郑光祖、白朴等,他们对元代戏曲的创作和表演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明代理学:明代理学家对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规范和艺术观念的观点,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3.清代学派争鸣:清代文学批评出现了许多学派和思潮,如古文派、古文运动等。

清代文人在批评中强调对古代文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时代精神的反思。

四、文学人物与作品1.路德是明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有纯文学作品和杂剧,他对元明戏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文学理论家杨慎修在明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以文为本”的观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知识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知识

戏曲部分:一、元曲: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以《单刀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

5、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

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7、王实甫被称为“花间美人”,代表作除《西厢记》(代表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尚有《丽春堂》、《破窑记》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

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的限制,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多角色司唱,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

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精确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烘托渲染的手法刻画出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等概括性很强而个性又十分鲜明人物。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讲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元戏剧圈中心:北方大都;南方杭州。

评论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三桩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马致远被称为:曲状元元钟嗣成《录鬼簿》大致按时间先后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元代水浒戏双璧: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南戏形式上的特点:1.没楔子,副末开场;2.结构上不分折、而分出;3.演出形式多样、南方音调为主;4.重要人物出场有宾白,每出戏完时有下场诗。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 人物形象成功,优胜心理:蔡伯喈软弱性格复杂心理、赵五娘善良朴素礼教下不幸;2 戏剧冲突出色,情节双向发展:蔡离家遭遇赵在家苦难3 语言不同处境线索不同语言风格:蔡线词藻华丽赵线语言朴素后人称《琵琶记》为“词曲之祖”元代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带过曲小令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套数特征:1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2 各曲同押一部韵3 通常在尾部还有尾声带过曲特征:1 属于小型组曲2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2 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乔吉在散曲上可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元代的诗文领域中,最突出的倾向是理学和文章合一杨维桢的“铁崖体”特点: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乐府诗。

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内容并不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

他融合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的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小孙屠演义:即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

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

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作者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作者凌蒙初。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说。

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特征: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全国化。

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戏剧四大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童心说:李贽的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公安派: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大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但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破坏了作品的美感。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

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

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你如何理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舁的《长生殿》是明清时期表现“至情”文化主题的两部著名传奇作品。

清人梁清标称《长生殿》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确为的评。

将《长生殿》比为《牡丹亭》,是因为就创作主旨来说,《长生殿》主眼仍在写“至情”,与《牡丹亭》无异;至于说其为“闹热”,则是指洪舁将原本闺中才有的儿女私情,放置于偌大一个历史情境中来铺陈,却又不令人感到支离,只觉得更为热闹。

就剧作家的“至情”思想而言,虽然二剧都是将“情”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有着人文思想和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关系。

试述洪昇《长生殿》对李杨爱情的改造(结合李杨爱情的相关戏剧进行阐述)桃花扇主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清初三大家:三位作家是侯方域、魏禧、汪琬,号称“清初三大家”,他们的散文比较注意从文章风格上纠正晚明散文的放诞的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

三人中以侯方域成就较为突出。

遗民:改朝换代之后不肯入仕新朝的人,诗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梅村体: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主要指的是他的七言歌行体诗歌。

吴梅村吸取白居易、元稹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在题材内容上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

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康熙词坛:朱彝尊和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和宋琬并称“南施北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如何理解这句话?聊斋志异里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即使写现实生活的篇章,也往往添加些虚幻之笔,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六朝志怪同伦。

由于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想类。

聊斋志异影响下的作品:袁枚《子不语》、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的叙事技巧:丰富了小说形态、类型;情节的丰美;诗话倾向;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多样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1 淡化传奇性琐细事实再现生活2 平凡生活真实性格,丰富的个性3 客观景物描写不落俗套4 改变说书人视角第三人称隐身人客观视角5 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婉曲而多讽6 悲喜交集的美学风格喜中透悲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写实与诗化的融合;突破传统单线结构;叙事视角的变换;个性化的文化语言格调说: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

“格凋”渊于严羽,主张写诗须讲究形式格调,要写得含蓄委婉,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中正和平”。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

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桐城派提出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文学理论主张,因此流派庞大,影响时间长。

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重要词派。

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诗人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浙西词派崇尚南宋的格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注重词的声律、技巧。

常州词派: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

该词派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

常州词论始於张氏编辑的《词选》,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

清中叶小说:夏敬渠野叟曝言;李百川绿野仙踪;李汝珍镜花缘花雅之争: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

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