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中医治疗方法
疟疾
隔 日一 发
少 数 为 隔 二 日或 每 日一 发 可用
:
疟 疾病 久迁 延 不 愈
,
耗伤 气
,
应 和 解 祛邪
柒胡 9 克
黄芬
血
,
劳 累则易复 发
发 冷 友 热 时 时 发作
脚
冷 热表 现 不 显 著 乏无力
, . ,
,
面色发 黄
, ,
,
精神萎 靡
,
,
疲
肠 套叠 的 急 腹症
,
:
这是 一 种 以二岁 以 内小 孩多见
彻 底 而 转成
筒 的抗疟 有效 成 分 是 青篙素
有 较 好疗效
对 各 型 疟疾 均 克
,
放 在 夏 秋 易 发 病 的季 节
,
要注 佩兰
② 徐长卿 干 品 加 水 3 0 0毫
,
或鲜 小时
,
意饮食 卫生 物
.
,
不 吃 生 冷 不 干 净 和 腐 败 变 质食
品3 0 、 3 6 克 毫升 服药
60、
,
头 昏 目花
,
饮食 减少
,
或 胁下 有肿
。
便 血量 不 多
、
有 时呈 豆 瓣 酱 色
。
,
块
用
舌质 淡
,
脉细 弱
,
治 疗应益气 养 血 当归 1 0 克
,
可
病 人 可有 一 阵一阵 的腹 痛 和 呕 吐 其它 引 起 便血
,
:
0 克 首乌2
5 克 党参 1 甘 草
,
白术
;
还有 伤 寒
,
紫疯
、
白 血病 等 也 可
刺猴的治疗方法
刺猴的治疗方法
刺猴,又称为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
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高热、寒战和盗汗。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是通过及时的治疗,患者通常可以完全康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
见的刺猴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刺猴最常用的方法。
常见的药物包括氯喹、奎宁、阿莫西林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疟原虫的生长和
繁殖,从而消除病原体,缓解患者的症状。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
中断治疗。
二、中医治疗。
除了西药治疗外,中医治疗也是治疗刺猴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
医认为,刺猴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等因素导致的,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采用针灸、中药
熏洗、拔罐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从整体上调
理患者的身体,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三、预防措施。
除了治疗,预防刺猴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疟疾高发地区的人群,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着装合理、使用驱蚊剂、安装防蚊网等。
其次,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应该在治疗期间避免被蚊虫叮咬,以免传播疟原虫给他人。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疟疾病例,也是预防疟疾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刺猴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完全有信心控制和消灭这种疾病。
希望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刺猴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共同为早日消灭疟疾而努力。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
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摘要】目的讨论中医针灸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
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疟疾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由疟蚊传播,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临床上以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较高。
中医学自《素问?刺疟》篇专门提出论述以来,历代医家对疟疾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分型等,都有较详细的观察。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周期性、规律性发作,有发冷(伴寒颤)、发热(烦躁口渴,可伴谵妄)、出汗(量多)等症状,整个发作约6~10小时或更久。
间日疟每隔1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隔天发作一次。
当有两重或混合感染时,此种规律性可发生改变。
2.凶险发作:少数恶性疟患者可出现凶险发作,临床按主要症状的不同分为脑型(以中枢感染症状如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为主要表现)、过高热型42℃或以上高热持续不降为主要表现)、厥冷型(以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浅表、脉细弱、很快出现虚脱状态为特点)、胃肠型(本型特点为有明显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脾肿大和贫血,其程度与病程成正比。
二、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在发热时轻度增高,热退时减少。
长期发作者红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减少。
2.血片检查疟原虫,阳性者可确诊。
血片检查阴性不能否定疟疾,必要时应反复多次检查。
辨病治疗一、体针疗法1.处方(1)主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大椎、陶道、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第二组取间使、后溪、足三里、太冲。
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2)配穴:在发作期使用配穴。
发热、头痛者配风池、曲池;脑型恶性疟配风池、太阳、百会;过高热型恶性疟配风池、少商、商阳;厥冷型恶性疟配人中、涌泉;胃肠型恶性疟配天枢、公孙;疼痛者配阿是穴。
疟疾怎样治疗?
疟疾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疟疾的治疗方法,治疗疟疾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疟疾应该吃什么药。
*疟疾怎么治疗?*一、西医疟疾治疗不仅是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也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播。
现症病人要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1、治疗(一)治疗用药建议: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重要关键,由於台湾根除疟疾已经四十年,近年来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约只有30例,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severe/complicatedmalaria)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疗上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的问题,以恶性疟来说,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流行区都已产生抗药性,甚至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边界还出现对chloroquine,mefloquine,quinine都有抗药性的多重抗药性疟疾(multiple-resistantmalaria),是治疗上的一大挑战。
90年代以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类(artemisinin)的药物,被视为是可能解决此一难题的利器。
它的安全性高,作用速度快,而且对於不同阶段的疟原虫都有作用[31],目前WHO 的建议是使用这类的药,再搭配另一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artesunate+mefloquine;artemether+lumefantrine),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根据WHO的统计,到2006年1月为止,青蒿素为主的合并疗法(artemisinin-basedcombinationtherapiesorACTs)已经有56个国家采用为治疗疟疾的第一线用药。
当前治疗疟疾的难题在於一方面必须注意疟原虫的抗药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抗疟疾药物的毒性。
困难在於,目前疟原虫的抗药性系以临床治疗失败作为定义,无法在治疗之前先作药物感受性试验;而且,重症疟疾症状与奎宁,primaquine等抗疟疾药物的毒性狠相似,都会造成恶心,呕吐,溶血性贫血,低血糖,肺水肿及休克,难以从症状来分辨。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
《黄帝内经--疟论》是中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针对疟疾病状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文中,疟疾被视为一种由风寒湿瘀之气引起的疾病,其中以湿热型疟疾最为常见。
而针对不同型号的疟疾,中医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对于湿热型疟疾,应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来治疗,如知母、黄芩等。
对于寒湿型疟疾,应使用温化寒湿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服用寒、凉食物以降低体温。
此外,本文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性。
在治愈疟疾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了体质的调养、改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面。
这种治疗思想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强调了对于个体健康和身体本身的综合护理。
因此,疟疾治疗中不仅仅依赖药物,同时需要注意营养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我来说,阅读《黄帝内经--疟论》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理论,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医的整体性治疗方式。
在我看来,只有将中医的治疗方法作为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结合现代医学
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才能更好地针对疾病的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阅读这篇文献,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推崇中医学的治疗方式。
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导读: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疟疾通常由蚊虫叮咬引起,症见全身发冷、发热、多汗、贫血和脾肿大等。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它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基础治疗:疟疾患者应多卧床休息,不宜走动。
多喝水,补充电解质,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同时也要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补给。
病症严重者可适当补液治疗。
患者出汗时应用温热的湿毛巾擦干,避免着凉。
若患者高烧,可采用物理降温疗法。
病原治疗:在疟疾高发的地区要注意杀灭疟原虫,防止疟疾继续传播。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宜用氯喹与伯氨喹联合治疗;恶性疟成人患者可口服氯喹加伯氨喹。
选用快速高效的抗疟疾药物,如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若为凶险发作的患者,应快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预防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同时要保持体内水电平衡。
有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要按感染性休克来处理,用甘肃和皮质激素等。
有高烧惊阙情况的病患要用物理或药物治疗达到降温效果和镇静作用。
肾衰竭严重者可进行血液透析。
除了进行西医治疗,中医疗法也能治疗疟疾。
有以下的中医药方可用:(1)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2)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出自《中医内科学》)(3)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出自《偏方大全》)(4)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出自《祖传秘方大全》)(5)在穴位处敷药:)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或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中医诊治疟疾
中医诊治疟疾摘要】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
目的讨论中医诊治疟疾。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截疟祛邪为疟疾的基本治疗原则。
截疟是防止疟疾复发的根本措施。
实证以祛邪截疟为主,虚证以扶正补虚为主。
以此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兼夹症状,辨证施治,对症治疗【关键词】中医疟疾疟疾是由于虚弱之体感受疟邪或山岚瘴气、疫疠之邪引起的机体休作性寒战、壮热、汗出、头痛、烦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虫媒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蚊虫繁殖之时,雌性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人人体所致。
西医学中的各种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卯形疟、恶性疟、先天性疟疾和婴幼儿疟疾、输血性疟疾、重型疟疾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作主要是感受疟邪所致,疟邪伏于少阳半表半里,随感邪的轻重及正气的强弱而表现不同的疟型。
诊断时主要侧重点,“当辨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所涉何经。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寒热轻重及发作时间,判断疟邪之深浅、疟发之部位及患者正气之强弱。
风温、时行感冒或淋病的初起或早期症状与疟疾相似,临床主要考虑与此类疾病进行鉴别。
现代医学主要考虑排除急性血吸虫病、伤寒与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阿米巴肝囊肿、败血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与鉴别主要抓住疟疾发作的典型规律,即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
结合患者有无接触疟邪、疫区居留、不洁输血的病史,观察其临床表现,分析其所感之疟邪、感邪之轻重、病位之深浅、正气之盛衰、预后之好坏等。
一旦明确病因,确立诊断,即以截疟祛邪为基本原则,针对典型证候,顾及兼夹症状。
(一)疟疾的诊断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间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肢体酸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出现口唇疱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疟邪流行地区。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青蒿治疗疟疾消除寒湿
青蒿治疗疟疾消除寒湿疟疾是一种由于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寒热周期性发作的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疟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蒿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治疗疟疾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被证实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介绍青蒿治疗疟疾的原理以及消除寒湿的作用。
青蒿的主要功效之一就是治疗疟疾。
研究表明,青蒿中所含的一种有效成分——青蒿素,能够干扰疟原虫的DNA复制过程,从而阻断其生命周期的继续发展。
青蒿素可以迅速进入感染寄生虫的红细胞内部,并且通过一系列作用,杀死或抑制寄生虫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效果。
青蒿治疗疟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推荐作为疟疾一线治疗药物使用。
在青蒿治疗疟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消除疟疾本身,还能消除体内的寒湿。
寒湿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它指的是寒气和湿气的结合,阻滞了经络的正常运行。
疟疾常伴有发热寒战和体表湿冷的症状,这正是因为疟疾引起了寒湿的侵袭。
青蒿具有辛温散寒的功效,对于驱散体内的湿寒有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长期使用青蒿治疗疟疾,不仅可以根除疟疾病原体,还可以消除体内的寒湿,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青蒿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青蒿的用法可以是口服或者外用,具体剂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青蒿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青蒿素和磷酸氯喹的联合用药常被采用。
青蒿治疗疟疾的疗程一般需要7天以上,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提高体内阳气和免疫力水平。
在青蒿治疗疟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青蒿在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腹泻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青蒿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的安全性暂时没有明确的证据,因此在这些特殊人群中的使用需要慎重。
在使用青蒿药物之前,最好跟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和诊断,以确保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医案——类疟疾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解表里法治愈类疟发热病案:郭某,女,36岁。
初诊:1970年6月12日主诉及病史:病经二旬,寒热如疟,每日发作。
经验血检查未见疟原虫,曾试用氯喹治疗,寒热不退。
诊查:现每日午后寒热交作,周身酸楚,口苦恶心,心烦渴饮,胸痞闷,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小便黄赤,舌苔浊腻、脉弦数。
辨证、治法:表里失和,痰湿阻遏,邪正交争,发如疟疾,拟调和表里,兼化痰湿。
处方:柴胡9g 黄芩9g 法夏12g 知母12g 川朴6g 草果5g 白术12g 青皮9g 党参12g 槟榔15g 生姜3片甘草3g 3剂后,寒热大为减轻,发热时间缩短,周身轻松,食纳好转,舌苔薄白腻,脉弦数,上方加谷麦芽各15g,继服3剂。
药后午后寒热已罢,周身舒畅,纳食增加,口苦不渴,稍感疲困,二便正常。
舌苔薄白,脉弦缓。
处以六君子汤加草果、黄芩、谷麦芽理脾化湿。
3剂后复常。
按语本案寒热如疟,每日午后发作,西医拟诊为疟疾,但血中未见疟原虫;试用氯喹治疗无效。
中医以辨证为主,往来寒热,口苦胸满,邪在少阳;胸脘痞闷,舌苔浊腻,内有痰湿阻遏。
抓住邪在半表半里、痰湿阻遏的病机,采用和解表里,兼化痰湿为法,以清脾饮加味,3剂病送大半,服药9剂而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265,陆剑尘医案。
陆剑尘,1909年生。
江西赣州市人。
主任中医师。
年少体弱多病,乃立志学医。
1932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曾在上海名中医朱鹤皋、徐小圃、丁仲英、顾渭川、祝味菊、王仲奇、夏应堂诸先生门下临证学习。
1936年毕业后返乡梓,以行医为业。
解放后曾任赣州市立医院中医师,赣州市人民政府卫生科副科长,赣州公费医疗门诊部副主任,赣南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赣州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80年定为主任中医师,并被选为赣州市中医药学会主席,赣州地区科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江西分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赣州分会名誉会长。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疟疾一、疟疾的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疟疾的病因病机1.病因主要是感受“疟邪",但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
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2.病机基本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
病位在少阳、募原,并可内搏五脏。
病理因素——疟邪、瘴毒。
病理性质——邪实为主,后期正虚邪恋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三、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四、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类证鉴别1.疟疾与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系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系症状。
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但多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鉴别。
五、疟疾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其次辨寒热的偏盛;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首先瘴疟为疟疾一种,但瘴疟一般预后较差,多见于南方地区,病情严重,未发时亦有症状存在,且多伴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
其次辨寒热偏盛。
属正疟者,先寒后热,寒热相当;属温疟者,阳热偏盛,热多寒少;属寒疟者,阳虚寒盛,热少寒多。
瘴疟者,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障;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中医内科学疟疾
•
感
感 谢 阅
谢 阅
读
读
阳盛热多→瘟疟
寒湿偏盛→寒疟
瘴毒内盛→瘴疟
气血耗伤
病久
劳疟
遇劳即发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诊断
• 1、 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 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 2、 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 节发病。
• 3、 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 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证候特征
•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 3、多以夏秋二里
•
乘虚而入
• 饮食所伤
•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 劳倦过度
•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发作期 休止期
休作有时→正疟
状,发病多在南方。 • 2、辨寒热之偏盛: • 3、辨正气之盛衰:
(二)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三)分证论治 1、正疟 症状: 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 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 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 除制订以常山、蜀漆 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 进一步肯定疟疾因 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 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 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 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 哑”。
疟疾病怎么治疗有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疟疾病怎么治疗有效果
导语:疟疾对于很多人是非常陌生的,这种疾病主要多见于非洲等偏远地区,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至于疟疾病怎么治疗,一般有西医治疗和中医治
疟疾对于很多人是非常陌生的,这种疾病主要多见于非洲等偏远地区,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至于疟疾病怎么治疗,一般有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种,针对疟疾的不同类型对症治疗。
1.正疟症状
【主症】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和解达邪。
【方药】柴胡截疟饮化裁:柴胡、半夏、常山、红参、草果、大枣、黄芩、生姜、槟榔。
若表实少汗而恶寒重者,加桂枝、防风、羌活以解表发汗;口干欲饮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湿热偏盛,胸脘满闷,可去人参,加苍术、厚朴、青皮以理气化湿。
2.温疟症状
【主症】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烦疼,口渴引饮,便结尿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先煎)、知母、桂枝、柴胡、青蒿、生地黄、麦冬、太子参、甘草。
若热多寒少,气短胸闷,汗多,无骨节烦疼者为热盛而津气耗伤,可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治疗,津伤较甚,酌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3.寒疟症状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疟病脉证并治
▪ 【原文】 柴胡桂姜汤:治疟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 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3.鳖甲煎丸的方义及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疟母是由疟病迁延过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 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形成疟母。疟母相 当于现代医学的疟病而见肝脾肿大者。疟母不消,癥瘕不 去,则疟病寒热就很难根治,故应“急治之”,方用鳖甲 煎丸。
2.鳖甲煎丸,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痰 消癥的方剂。方中鳖甲为主药,软坚散结消癥;大黄、赤 硝、桃仁、丹皮、紫葳,活血祛瘀;鼠妇、蟅虫、蜂窝、 蜣螂,杀虫治疟;乌扇、葶苈、石苇、瞿麦,通利水道、 除湿热;柴胡、黄芩、桂枝、半夏、厚朴、干姜,调寒热、 理气机;人参、阿胶、芍药,补气养血;锻灶下灰,消坚 瘕祛瘀积;清酒助行药势,合而成为治疗疟母的主方。
3.“其脉如平”是指温疟的脉象和疟病常见的脉一样, 多见弦脉。里热盛则身无寒但热,邪热犯胃,胃气上逆而 呕吐。表寒未解则骨节疼烦。治以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清 里热,除烦止呕;桂枝解表疏邪。
(四)牝疟 ▪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 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概说 ▪ 【重点难点提示】
1.熟悉疟病的病机与治则。 2.了解蜀漆和鳖甲煎丸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脉象与基本治法
疟疾的中医治疗
疟疾的中医治疗中医文献中对疟疾防治的记载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疟疾的诊治历史悠久。
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有疟、疥、蛊、龋、蛔、疫等疾病的记载。
《周礼·疾医》说“秋时有疟寒疾”,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疟疾在秋季流行。
中国南方湿热的气候更适于蚊虫的滋生,疟疾发病率尤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记载“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自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老翁自残也是因为瘴气:“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古代疟疾在我国南方非常盛行。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疟论”和“刺疟”二个篇章,详细论述了疟疾的发病原因、分类、症状、治疗方法等,当时治疗疟疾的方法以针灸为主。
宋代的《丹溪心法》载有“截疟青蒿丸”;明代《普济方》“诸疟门”达四卷之巨,收载的方剂达数百种之多。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出了数百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和方剂,为明代以前治疗疟疾经验之总结。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缺医少药,传染病易流行,科学家们也受惠于古老的中药。
如化学家许植方患了疟疾,因得不到奎宁,依照《本草纲目》的“截疟丸”方制作了药丸,治好了自己的疟疾。
20世纪下半叶,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研究青蒿素抗疟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青蒿素的由来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凉血退蒸、解暑、清胆、截疟。
有关青蒿的现存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168年的《五十二病方》。
青蒿用于治疗疟疾,始见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传统制剂方面,古医书记载了许多含有青蒿的抗疟方剂,如《太平圣惠方》中的“青蒿散”,《圣济总录》中的“青蒿汤”,《丹溪心法》中的“截疟青蒿丸”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当地疟疾肆虐,疟原虫对已有药物产生耐药,使战斗力严重减弱。
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拟提供有效抗疟药物。
我国政府决定全国范围研究新型抗疟药,遂于1967年5月23日成立了研究协作组,简称“523任务”,涵盖印多个研究单位,500多位研究人员。
治疗疟疾的方剂
治疗疟疾的方剂中医·疟疾疟疾(malaria)为病名。
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
俗称打摆子。
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
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
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
疟疾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古人论述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
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
而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疟论篇》《刺疟篇》等专篇。
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
足见当时对疟疾已有深刻的研究。
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以疟疾为最详。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谓“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多为“间日而作”,也有每日发作者。
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是:“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根据寒热偏盛的不同,而有寒疟、温疟、瘅疟之分别。
在治疗时机的选择上。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指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
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旅行和移民的增加,寄生虫感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寄生虫感染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蛔虫感染等。
传统中医药源远流长,具有治疗各种疾病的悠久历史。
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中医药的研究进展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疟疾的治疗疟疾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传统中医药在疟疾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药复方青蒿素片是目前用于疟疾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其主要成分来自于中草药青蒿。
研究表明,青蒿素片能够有效清除疟原虫,缩短发作期和症状持续时间,大大改善了疟疾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等方式对疟疾进行治疗。
二、中医药对血吸虫病的治疗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慢性肠道感染疾病。
中医药在血吸虫病治疗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传统中药驱虫灵具有抗血吸虫活性,可以杀灭血吸虫并改善相关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中和血吸虫分泌的毒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式对血吸虫病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对蛔虫感染的治疗蛔虫感染是常见的寄生虫感染之一,传统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消除阻滞等方式治疗蛔虫感染。
中药丸剂蛔虫丸是用于蛔虫感染治疗的一种常用药物,其主要成分来自于中草药黄芪、熟地等。
研究表明,蛔虫丸能够有效清除蛔虫,缓解腹痛、腹胀等相关症状。
四、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除了传统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发现新的中草药抗寄生虫活性成分,并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
例如,有研究发现中药西藏乌头具有抗疟疾、抗血吸虫、抗蛔虫等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天然化合物罗汉骨碱。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中药具有抗寄生虫的天然活性成分,如黄连碱、自然巴马汀等。
这些研究为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研究进展。
疟疾中医原理治疗方案
摘要: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中医在治疗疟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分析了疟疾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旨在为疟疾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疟疾的中医病因病机1. 疟疾的病因中医认为,疟疾的病因主要是疟邪。
疟邪是一种特殊的病邪,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疟邪侵入人体后,会侵袭人体正气,导致疟疾的发生。
2. 疟疾的病机疟疾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邪正相争。
疟邪侵入人体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正气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具体病机如下:(1)疟邪侵袭,邪气内蕴:疟邪侵入人体后,首先侵袭人体正气,导致邪气内蕴。
邪气内蕴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2)正邪相争,寒热往来:疟邪与正气相争,正邪相搏,导致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
(3)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疟邪侵袭,导致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并发症。
二、疟疾的中医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疟疾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具体方法如下:(1)扶正:增强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抵御疟邪侵袭。
(2)祛邪:清除体内疟邪,消除病源。
(3)调和阴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
(4)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1)寒疟:选用桂枝汤、麻黄汤等加减,以解表散寒,调和营卫。
2)热疟:选用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3)虚实夹杂疟:选用小柴胡汤、四君子汤等加减,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2)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百会、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2)耳针:选取耳穴肺、肝、脾、肾等,进行耳针治疗,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3)推拿治疗1)按摩:按摩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合谷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推拿:推拿头部、背部、腹部等部位,以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
三、注意事项1.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中医治疗方法
[方一]
苍耳子20克,鸡蛋3枚。
将苍耳子捣碎,水煎取浓汁,鸡蛋打入沸汁中,煮成溏心蛋,食蛋喝汤。
本方祛邪解表,扶正,对疟疾有效。
[方二]
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
水煎服,日1剂,连服3日。
本方出自《中医内科学》,对疟疾有效。
[方三]
制香附30克,制草乌15克。
水煎服,日1剂,1次服。
血分有热及孕妇忌用。
本方截症杀虫,开痰理气,适用于寒冷疟疾。
[方四]
甘草、甘遂各100克。
研细末混和,收贮瓶中备用,治时取药未0.5—1克,用消毒棉花包裹,使呈球状,放置脐窝中,外覆以4平方厘米的胶布,四周固定粘紧,勿使泄气,每次贴药1畸2天,在发病前3小时贴药。
本方祛痰破积,主治间日疟、恶性疟,为云南医生舒寿群方。
[方五]
青蒿30克。
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3日。
本方出自《中医内科学》,适用于疟疾。
[方六]
辣椒、大茴香等分。
研末,可发作前2小时用膏药贮大椎穴。
本方出白《祖传秘方大全》,适用于疟疾。
[方七]
绿豆30克,信石(明昔)9克。
研细末,以葱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丸,发日早五更,以新泉水吞服。
本方出自《祖传秘方大全》,适用于疟疾。
但忌湿面、生冷荤腥。
[方八]
半边莲30克,鸡蛋2枚。
同煮至蛋熟,去壳,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
本方清热解毒,化湿截疟、对疟疾有效。
[方九]
马兰30克,白糖20克。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作前半小时服用。
本方清热解毒,用治疟疾,此为《偏方大全》方。
[方十]
羊骨250克。
将羊骨洗净,砸碎,加水煮汤,在症疾发作前3小时服饮。
本方补肾,强筋骨,用治,疟症。
[方十一]
花生仁。
炒熟,每日吃50--100克。
本方治三阴疟。
[方十二]
赤小豆100克,红鲤鱼1条,枣10个,陈皮5克,生姜50克。
将小豆洗净,鱼去内杂,加盐,与陈皮、生姜共煮.烂熟,顿服。
本方除湿散寒,清热解毒,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或久治不愈的疟疾。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中药材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