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学科交叉融合下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
学科交叉融合下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摘要: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现代教育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李克强总理还强调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探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发现其中问题所在,并提出适应创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高校的创新人才发展进程,使本科生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路径探索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30年,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明显增强[1],对于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一批领跑者在主要科技领域,一批开拓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
二、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提高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是近年一直以来的重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大学生本科群体,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力度、广度、深度都在不断的提高。
大学生群体相较于高中生而言,具有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承担更多责任的能力。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讲座、比赛等,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自由。
大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的同时,还可支配的时间相当充足。
高校会开设创新创业的选修课,笔者认为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且比较适合在大二、大三阶段为学生提供。
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不拘泥于本专业的知识,而是学会与其他学科交叉运用,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就业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的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掌握多门技能,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
如今就业市场上这类创新型人才是供不应求,大型企业为了能有更多新鲜的、技能扎实的、有创新能力年轻群体加入其中,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高校不断向企业输出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就业率。
“双创”环境下大学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高校应 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应走 出 科研 院所、企业机构等 ,自己培养 :还可 以聘请一 教室,走进创客空间,走进实 习基地,以激发学生 些研究院所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企业集团的高管或 的创新兴趣与创业激情 ,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 者其他在 “ 双创”领域 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的人为客
要亲身感受,动手实践 。这两者间的冲突显而易见 ,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 固、教师群体富理论弱实践、 学生思维僵化 ,因此 , “ 双创”教育实施艰难 。
( 二)专业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量检测跟踪体系、全面建设创业基地等 ,但以我 国 高校掌握的现有资源 ,根本无法有效施行 。高校与
政府、企业、科研 院所等创新创业主体之 间的体制
高校缺乏专业型教师。专业型教师应有丰富的 壁垒没有打破 ,高校 内各种资源分散于各学院和学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1 - 1 9 作者简介 :于羊羊 ( 1 9 9 6 - ) , 男,郑州大学在读本科生;程 亮 ( 1 9 9 5 - ),男,郑州大学在读 本科 生:张香成 ( 1 9 8 3 - ),男,郑州 大学讲师,博士,研 究方向为智能材料、结构减振与控制、健康监测。
由于专业型师资力量缺乏 ,高校无法开设全面
大 批有 着 创 新特 点 的 年轻 企业 家 ,以及具 有 创 新意 的创 新创 业课 程 ,因此 ,很 难对 学 生 进行 系 统 的创
识的科研新锐 。但是我 国的 “ 双创 教育仍处于初 新创 业教 育 。 级阶段 ,也暴露出很 多问题 。笔者根据中国大学生 群体的特点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试提出切实可 行、科学长效 、符合实际的 “ 双创”教育模式 。
1 1 0
◎就业与创业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例梁朋a ,郭玲b ,付博文a ,李秋雨a(沈阳工业大学a.经济学院;b.党委组织部,辽宁沈阳110870)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同时指出要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构建了学分课程、学科竞赛、学术会议和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性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4)02-0104-06收稿日期:2023-12-18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通〔2022〕166号)作者简介:梁朋(1983-),男,辽宁盘锦人,副教授,硕士。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4.02.016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而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深化改革,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应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存在问题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
1947年哈佛商学院正式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
进入大工业时代,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社会经济低迷,美国政府开始鼓励创新创业。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218WISDOM EXCHANG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申建华,生于1991年,土家族,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申建华摘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但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为此,本文建议从主体、载体、环境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健全课程体系、完善奖励评价机制、强化师资力量、浓厚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1-0218-0001创新是时代发展不竭动力,创业是承载孵化创新成果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主体,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国家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的主观选择,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有一定影响。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意识有待提升,高校对于转化认知上激发不足。
一是大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识不够,对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对创业的认识局限于开店、销售等。
二是大学生常存在被动创业。
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第一选择有些不是主动创业,对创业知识、创业政策一知半解,导致创业成功率较低。
(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具有一定氛围,高校有相关课程开设。
但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不够重视,部分高校虽开设相关课程,但也仅作为辅修课且没有完整课程体系。
一是教育内容单一,仅是创业基本知识的教学;二是课程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教学灵活性不足,缺乏相应教学基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
全球范围内,高校纷纷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本文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
一、背景与意义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适应时代需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适应时代需求的能力。
2. 推动个人成长: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将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成长。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就业,还能够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3. 促进社会创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社会中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社会创新,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创新水平。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1.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参与创业实践项目等,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运用所学知识。
2. 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大学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
导师可以是有相关行业经验的企业家、教授或成功创业的校友。
导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创新创业规划,分享经验并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
3. 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大学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这些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的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项目实施、学习商业运作和管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1.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建立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以食品类专业为例
自从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高校的“双创”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高校办学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食品工业是我国涉及民生的重要行业,食品类专业是集合了生物学、化学、食品工程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应用性专业,同时又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专业。
当前,新工科的建设理念,让食品工业的人才培养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扎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的研究,助力食品行业创新发展。
一、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况食品类专业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当前,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
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不浓,缺乏创新思维,以及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1],也缺乏必备的创新技能,创新能力不足,如课程论文作业、毕业设计等新意不高,申报的项目创新性不强。
且大部分学生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偏向同专业而非跨专业合作,导致在项目学科专业上缺乏交流,无法起到学科间的互补作用。
此外,还缺乏正确的心态,学生在参与创新活动过程中,往往怀有较强的功利性,抱着进那些易出成绩、出论文、获得奖励的项目的想法,渴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多的荣誉与回报。
这些急功近利的想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此外,由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仅仅是在起步和实践阶段,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多集中于创新创业理论的教育,缺乏长期规划。
虽然多数高校已设置了创新创业学院,对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有了一定的科学谋划,也有了一批以专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工作重心的教师,但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教学,缺乏实战经验,且主要面向精英学生,忽视了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广泛培养[2]。
虽然部分学校拥有校级孵化基地,但场所不大,影响力有限。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的明确、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教学的提升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明确培养目标是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改革与创新的首要问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能力的培养,但这已不再适应当前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更加多元化,要求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等。
因此,高校在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明确培养目标,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培养具备多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与创新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为核心,重视理论教学,但缺乏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
一方面,课程设置应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引入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关注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跨学科课程的引入也十分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从 passively receive knowledge 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
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四、实践教学的提升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之一。
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解析
204神州教育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解析冯勇山东协和学院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在高校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必须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让学生们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在校园内部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学科技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并且搭建一个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所,然而,就目前的大学科技园实践现状看来,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国家正在有效推动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而高校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必须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就必须要借助于大学科技园来开展工作,这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国内大学科技园培养创新人才概况1、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政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政策有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实践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与普通的科技园区相比,大学科技园具有年轻化的特点,其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的特性。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科技园开展现状看来,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等,学校的创新部门和工作部门大力鼓励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到大学科技园中开展创业工作,并且为这些有想法的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创业条件。
2、开展创业培训。
很多高校都为学生们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培训,因此,培训工作是逐渐深入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东西是不同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目的是吸引大批拥有积极性的、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优先进入感兴趣科研领域进行科研训练,在自身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交叉学科知识,为今后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促使高校的教学资源有了明显的优化和创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当今社会需求的专业素质和过硬专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我們探讨与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一)管理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训练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在各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展。
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⑴大学生的公共课程学习时间长,教学实践训练时间时间短。
在公共课程结束后的教学阶段,大学生多半处于“闲暇”状态。
⑵在教学实践方面,无专门的创新创业的行为规范,只靠自己摸索,更多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的经验。
⑶一些有实力的年轻科技人员,缺少实验室,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实验环境。
因此,如管理能有效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公共平台,这将极大地缓解科技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高校尚未正式出台一部关于大学生创新专门的管理规范,现有的一些管理规范散见在若干规范之中,既不清晰,也不系统。
同时管理规范多是指导性的,强制力差。
所以高校的管理规范从它的体系建设、目标定位及内容的确定上来说,有许多工作必须要做,应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准则和实施细则的建立,并对违规行为规定罚则,由此为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创业提供外部监督和指导。
这将大大影响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
(二)交叉学科间的沟通不充分学科交叉逐渐演变成交叉学科,如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演变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交叉演变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交叉演变成了生物物理学等。
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体现了科学朝着综合性发展的方向。
另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亦可相互结合发展,演变成新的交叉边缘的学科:如进化金融学(Evolutionary Finance)是生物学和金融学进化的一门交叉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在生物学和证券学基础上而演变的交叉学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与方法概要:在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提出相关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认识师资建设实践活动社会保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2021年毕业生的总数是495万,2021年大概达到540万左右,而在2021年则超过600万。
在国家GDP增长8%~10%左右的时候,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大概900多万个,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
现有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尤其是技术进步使一些企业的岗位在减少。
而随着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过渡时期,就业更强调数量扩张后的质量建设。
在此社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机遇。
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意识比较低。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强的选择和能动性,是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高度,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
其次要从观念上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李丹阳(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摘 要:青年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应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发展潮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积极创造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提升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路径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一)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日益凸显出自身的优势,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剂良方。
大学生是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劳动力资源,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一方面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与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巨大的动力。
当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人数偏少,且项目质量不高,成功率较低。
如何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将深入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其中包括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加强线上就业创业指导,研发一批线上创业课程及创业讲座视频”。
李克强总理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讨会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体,要实施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并进一步加以完善”。
大学生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的投身创业事业中,借助政府优惠政策以及创业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创业理想,不留下人生遗憾。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摘要:面临创新驱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当前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不可忽略的是,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仍然存在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缺陷、创新创业教育流于浅层、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不敷、创新创业开展意识不足等多方面梗阻。
根植于此,有必要联动多方能量,共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覆盖理论实际,健全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强化教学支撑,塑建创新创业教育队;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新创业主动意识,期望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驱动;创业孵化平台;教育评价全面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策略实施,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1]。
作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低,表征是否能够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战略[2]。
为着力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进行顶层设计部署。
《意见》围绕创新创业环境支撑、金融财税政策支持以及强化综合信息服务等九项功能进行部署,全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
与此同时,依据教育部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第三次调度视频会议报告显示,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达到1076万人,相比2021届同比增加167万人。
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亟待寻求创新路径破局。
至此,面向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就此,拟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希冀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质增效。
一、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价值意蕴(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途径目前,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为适应时代发展,有必要培育国家、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途径,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路径。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当前时代的热门话题,而大学生则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
大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团队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学校也可以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
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创新项目等活动,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创业需要实践,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创业实习、创客空间、校园企业等方式,帮助学生接触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技能。
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外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训练营、实习实训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经验。
四、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前提,而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入手。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讲座、邀请企业家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与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五、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业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创业实践基地、创客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论用创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论用创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摘要:21世纪是一个创新世纪,各大强国竞走创新型国家的路线。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创新创业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需创业教育的奠基。
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的主体,必须加强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文章着眼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阐述了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业教育培养如今,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已成当务之急的问题。
为适应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在胡总书记提出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成长已不再是传统素质教育模式下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延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大学生把创新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
因此,探索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紧迫性㈠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大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 培养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
“由于人类已经进入可以无限地进行信息的低成本复制的阶段,纯记忆型的智力必然会普遍贬值,而想象力、创造力将越来越重要。
因此,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因材施教的观念,深层次地考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改方案和实施计划,行之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帮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取得成功。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单一性、创业实践环境的不足等,亟需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业实践环境、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更多可能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助于促进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对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和新生力量。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2. 正文2.1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给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率、更好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创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03-02经过多年来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也被社会各界认同。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因此,高校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最为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率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
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创新性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以及教学计划为重点,做到教育教学多样化。
从而不断推进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但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形势看,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不尽完善,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仅局限于创新、创业表面工作,实施规程不够完善,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
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
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来说,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高校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研究资源支持。
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科研设备的投入,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
只有提供稳定的经费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研究中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和发明,更关键的是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高校应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提供学科交叉的机会。
同时,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需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高校可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高校应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锻炼创新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践培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也能够使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借鉴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加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引导和推广。
高校可以设置科技成果交流会,鼓励学生主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申请专利,帮助学生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通过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引导和推广,高校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自信心。
总之,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实验型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交流与探讨2020年12月(下)/ 总第275期163引 言实验型人才的培养是保障社会科技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验设计教学是实验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1]。
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1]。
实验设计是研究如何经济地、科学地安排试验的一项技术。
实验设计课程是一门涵盖内容丰富,内容多样化,重点培养学生们的有效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科学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设计的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先导环节,更是科研工作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技能。
实验设计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都具广泛且长久的应用和研究,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进程,有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仍可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深度[2]。
实验设计课程开展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来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因此实验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科学实验探索、完成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1 实验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目前实验类课程培养方案和模式仍旧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实验课程配比较少,理论课课时量较大,教师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时除使用常规多媒体进行讲授,同时还会补充一些计算公式、概念模型等,需要进行板书,然后再进行讲解,大大占用了课程教学时间 [3]。
因此,使得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致使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配比不合理,甚至于许多高校单一使用理论课教学,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4]。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实验类课程学时量已经足够多,在一个学期内多不足以有充足的学时来开展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工作;另外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网络资源、材料、软件媒介等并不完备,且实验的开展存在耗材成本,有着周期和时间次数的限制。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1)大 力 响 应 国 家 创 新 创 业 政 策,推 动 学 校 创 新
创业的大力发展,不仅需要挖掘学生们的创业创新能 力,还要向同学们大力普及政府鼓励“双创”的措施和 优惠政策,并且学校还应该为同学们申请“双创”资金 简化手续,开通绿色通道。
基金项目: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2019 年度大学生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项目编 号:FWXXS19193)。
126
2021 年第 4 期
科技·经济·市场
科教之窗
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从而为自己积累一 段宝贵的实践经验,并提高实践能力。 3.1.3 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目前的市场对人才 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正顺应 了此需求。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得到的历练,有利于 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成为社会的领跑者,走在时代 的前沿。 3.2 对社会的影响 3.2.1 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2021 年初《半岛晨 报》发布最新的 2020 年第四季度不同行政区域高校毕 业生 CIER 指数,结果显示,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 西部和东北地区的 CIER 指数依次下降,分别为 1.90、 1.76、1.45 和 1.37(见图 1)。其中,东部、中部地区就业 景气相பைடு நூலகம்较好,而西部、东北地区就业景气相对较差。 从同比来看,各个地区的 CIER 指数均有所下降。因 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亦是国家一直面临的难题。而 大学生创新创业可以带动就业增长点,为社会创造更 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降低社会失业率,形成带动 就业的倍增规模效应。
2021 年第 4 期
127
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 140 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18 个。同时,学校还将创新创业培训与教学实践相 结合,不仅通过设置线上开放课程让同学们自主学习 知识,还进行线下教学,让老师面对面地与同学们交 流,传授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的局面,我国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起国家的重视。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本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标签: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并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文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并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方式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逐渐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出规模效益,更要追求质量效益。
这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力,而科技与创新的竞争始终是人才的竞争。
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决定着社会经济的质量水平以及国家竞争能力的强弱。
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同时也要引起国家的重视。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提出,明确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国家加快實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的新高度。
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优化了高等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全面地提高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的升级,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是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推出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客观要求,又是大学生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将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一)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当前我国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国家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引起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部分高校已经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学目标理念存在局限性。
首先,表现在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理念片面化。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的直接应急渠道,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远景规划。
其次,教师的教学目标理念存在局限性。
面对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许多高校在短时间内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而任教该课程的教师,没有任何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和经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从而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单一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在各个高校全面开设。
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面,没有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导致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单一、课程内容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此外,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为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点缺乏专业化,导致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受到限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以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
(三)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启发性、前瞻性、创新性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要注重实践教学。
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更加来源于实践。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许多院校在扩招后导致实习经费紧张,无法建立实习基地。
有的虽然建立有实习基地,但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仅局限于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习等体验式的培训,不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它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有创新创业的能力,能否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都将制约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因此,为了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机制。
首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再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最后,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苏晓晋,武臖,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76~78.
[2]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