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图》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单元教学设计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必修技术与设计2
单元教学设计《结构及其设计》领队:授课教师:粤教版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介绍1.实施学科:通用技术2.实施年级:高二3.课程模块:通用技术必修2“结构及其设计”4.教材章节:粤教版必修《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5.单元名称:《结构及其设计》6.单元课时:10 课时二、单元分析1.单元概述依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和安徽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分析,“结构及其设计”单元属于《技术与设计2》模块。
此单元内容要求主要包括以下 3 点:1.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对技术产品及其功能实现的独特价值,了解结构的一般分类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赏析经典结构案例。
2.通过技术试验或技术探究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3.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样,做出模型或原型。
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五大部分,即认识结构、探究结构、结构设计、典型结构的欣赏、综合学习活动。
2.概念提取本单元的大概念相对比较明确,即“结构”,单元始终围绕结构及其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学习。
3.项目选定经过仔细研究并结合教材体系,本单元将选用的大项目为“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下为此大项目与“结构”大概念、教学内容联系分析图。
4.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技术性质与技术发展历史,认识了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常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常见材料及其加工方法、方案构思及其方法、图样识读与绘制、模型制作及其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了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
高二学习主要围绕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等技术学科基本概念展开。
此单元为第一个基本概念——结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与结构相对应的技术原理的内涵与应用,进一步提高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5.开放性学习环境1.教学白板,智慧教育平台并配相关教学软件及课件。
6《蛋壳与薄壳结构》 课件(11张ppt)+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教师利用谈话法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拱形桥和平桥的承重能力的实验。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应当同时保证两类桥的质量、宽窄、高度、以及重物等,只改变两者的形 状,那么,我们用A4纸当作两种桥的桥面,并将实验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组织学生汇报结论,小结:重物放在平桥,平桥很快塌陷,而拱形能承受更多重物,说明拱形结构能承受更大 的力。拱形受压时会把这个力传给相邻的部分抵住拱足散发的力就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所以拱形所能承受的力量 更重。(板书:承重强)
第二环节:通过蛋壳结构认识拱形,并设计方案探究拱形的承重能力。此环节共包含两个活动,一是通过在鸡 蛋上画线的方式,认识拱形结构;二是通过测试拱形结构的承重能力,发现拱形结构也具有抗压能力强的特点。
第三环节:通过阅读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了解到人类受蛋壳启发发明了薄壳结构,并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
二、学情分析
,全殿用砖石砌成大大小小的拱券结构,其中正殿东西向并列成三个拱券,中间的拱券跨度达11.5米,高14米 ,两侧的拱券稍小,跨度为5米,高7.4米。全国各地的无梁殿的结构和建筑原理都与此相似。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课件系列•
https:///help/help_extract.php6,《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设计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哪些方法来研究蛋壳?(预设:看一看、摸一摸、戳一戳、握一握,压一压等)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有很多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就用大家刚刚说的方法,依次用看一看、握一握、戳一戳 、
压一压四种方法对鸡蛋壳的外形、承重能力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在用四种方法研究时应该注意什么?(预设 :握一握应当放在手掌中间、压一压保证鸡蛋能够固定在桌面上、戳一戳保证鸡蛋壳在同一高度,戳一戳用鸡蛋壳 ,其他三种用生鸡蛋等),教师引导学生用四种方法依次对鸡蛋壳进行研究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第6课顺序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五年级上册
《顺序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中的顺序结构概念,掌握编写简单顺序结构程序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程序中各步骤的逻辑顺序,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顺序结构的含义及其在程序中的运用,学会用顺序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教学难点:理解程序中各步骤的逻辑关系,并能够自行分析、修改程序中的错误顺序。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
2. 教学环境准备:确保计算机教室设备齐全,每个学生都能使用到计算机。
3. 教学资源准备:制作PPT课件,准备顺序结构相关的教学视频、实例程序代码等。
4. 学生预习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顺序结构的基本概念。
通过可以在教学任务中给出几个基础的顺序结构代码示例,比如一些基本的流程控制语句(例如for、while循环),用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观察并理解顺序结构的基本工作原理。
示例代码(以Python为例):```python简单的顺序结构代码示例print("欢迎进入这个程序")for循环顺序执行例子for i in range(5):print(i) 这行会顺序输出 0、1、2、3、4while循环顺序执行例子count = 0while count < 10:print(count) 这行会顺序输出 0 到 9 的数字count += 1print("程序执行完毕,谢谢使用")```在结尾部分,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代码,并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执行顺序。
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代码的逻辑流程,以便在正式上课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顺序结构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编程练习题,让学生在预习后进行练习,以便加深对顺序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告知学生做好准备,准备好相关的课本和参考资料,以备在课堂上随时参考和提问。
《第二章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城乡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城乡发展的内在联系与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城乡规划的合理性与不足。
同时,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观察和思考城乡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空间认知和空间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城乡空间结构的定义及类型,掌握分析城乡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及演变过程,能够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也是本课时的难点之一。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方面,教师需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城乡空间结构的图片、地图及案例资料。
学生需预习相关概念,了解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
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为辅助教学,可适当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城乡空间结构。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本课时的主题和内容。
为此,教师可以先从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和熟悉的环境开始。
首先,播放一段城乡建设的短片或使用投影展示当前城乡空间结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随后,教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主题——城乡空间结构。
(二)新课内容展示1.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详细讲解城乡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
重点解释城乡空间结构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土地利用、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等。
同时,结合实例,如某城市的城市规划图或乡村的布局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城乡空间结构的内涵。
2. 互动探讨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三化学教案:原子结构1、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含义;知道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2、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AZX 的含义。
3、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了解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中子N(不带电荷) 同位素 (核素)原子核质量数(A=N+Z)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Z(带正电荷) 核电荷数元素元素符号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打算主族元素的打算原子呈电中性电子数(Z个)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电子云(比方)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电子层数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表示方法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第1课时原子结构1. 三个基本关系(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2)电性关系: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2. 对于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无论原子还是离子,该公式均适应。
原子可用表示,质量数A写在原子的右上角,质子数Z写在原子的左下角,上下两数值的差值即为中子数。
原子四周右上角以及右下角或上面均可出现标注,留意不同位置标注的含义,右上角为离子的电性和电荷数,写作n ;右下角为微粒中所含X原子的个数,上面标注的是化合价,写作 n形式,留意与电荷的标注进行正确区分,如由氧的一种同位素形成的过氧根离子,可写作 O(-1) 。
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中各种基本微粒间的关系原子种类微粒之间的关系中性原子 AZ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阳离子 A n+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阴离子 A m-Z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m3.核外电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原子结构理论的进展。
科学《地球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2篇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篇)2.2地球的结构(第一篇)与研讨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让小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自主探究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3个研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当学生能够运用前面了解到的现象来支持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时,说明他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
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2.拓展:地壳运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那么,它们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2.2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了一个岩浆涌动的火山口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此时提问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并且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了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然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分别是整体认识地球结构、具体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
最后,通过对3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既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第二篇课题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服装结构设计说课-课件PPT
他组提问与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讨论
交流
5 JXCHXSHJYXG Ⅴ /教学程序设计与效果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模块1 合体型女外套的结构设计(8学时)
一、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能进行合体型女外套典型款与变化款的结构设计 促成目标: 1..熟悉合体型女外套的规格; 2.熟悉合体型女外套典型款的结构制图。 3.熟悉变款合体型女外套结构设计时须遵循的规律与经验值。
六 、 礼 服 结 构 图
七 、 马 甲 结 构 图
八 、 西 装 结 构 图
项目实训指导书
习题库
Page 16
3 JXFFYJXSHD Ⅲ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Page 17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式教学
教师讲解、示范
穿插进行
师生互动式教学
学生实践操作
Page 18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服装结构制图知识,根据工艺要求讲解工业 样板制作方法。 学生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教 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安排
教学资源 学时
内容:
完成前期课程——《服装设计》课程中各项目组所设计的系列服 影像资料
装中合体型女装的结构设计。主要涉及合体型的女大衣、女外套 多媒体课件
教
任务描述 的结构设计,以及女衬衫、连衣裙等服装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 人台与修身 0.2
组织:多媒体教学
女装坯样或
学
0.5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设计
1.获得有意义的服装结构设计资料,积累了教学资源; 2.进行合体型典型款女外套的规格设计; 3.绘制合体型典型女外套的结构图; 4. 与企业合作,完成企业春夏与秋冬的新品开发项目。
《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2
《分子的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分子。
2. 能够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分子的空间结构,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分子空间结构,以及如何分析分子空间结构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包括分子结构图和反应原理图。
2. 准备各种常见分子的模型,以便学生能够实际观察和操作。
3.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探究。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常见的分子的空间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在物质性质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包括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四个环节。
1. 实验探究首先,通过演示氨分子的球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形状,并让学生思考分子的形状与物质的性质有何关系。
接着,进行氨分子的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喷泉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喷泉实验的原因与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何关系。
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2)分子的空间结构与物质的性质有何关系?(3)分子的空间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理解。
3. 教师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分子的空间结构的讲解,包括分子中的键型(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分子的对称性(镜面对称和非镜面对称)等知识点。
同时,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分子的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 学生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子的空间结构的知识,包括一些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
通过学生的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结构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探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了解拱形和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以及学习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及其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的承重要求,提高他们对形状和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以及拱形和三角形的结构优势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掌握拱形和三角形的结构优势,认识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形状和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了解拱形和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
2.难点:理解拱形和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主动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压力时的特点,以及拱形和三角形的结构优势。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拱形和三角形结构的实验器材。
3.相关建筑结构的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足球、篮球、碗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对它们的承重能力有影响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形状与结构》。
《第二章 第三节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结构的观点,包括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
2. 能够描述不同分子结构的特征。
3. 理解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干系。
4.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结构的特征和分类,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干系,掌握常见物质分子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分子结构的图片和相关说明。
2. 准备相关视频和动画,用于诠释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干系。
3. 准备常见物质分子结构的模型,以便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和观察。
4. 准备实验器械,进行必要的实验以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实验演示、教室小结。
1. 导入新课我们将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分子结构图片,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分子的奇异,引发他们对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干系的思考。
接着,我们会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分子会有这样的性质?”这将引入我们本节课的主题——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2. 新课教学我们将分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原子结构基础知识我们将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以及它们如何决定原子的性质。
这部份内容将通过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进行。
* 第二部分:分子结构基础知识我们将介绍分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间的键合方式(共价键、离子键等)以及分子极性等基础知识。
这部份内容将通过图表和图片进行展示,并配合讲解。
* 第三部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质我们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如烷烃、烯烃、醇类、酯类等,以及它们的主要性质。
这部份内容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认识。
3. 实验演示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我们所学的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干系。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观察不同键合方式下分子的形状和稳定性,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分子的化学反应活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活动意图说明: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环节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3
1、基本练习:P3练习一第2题“观察图例,回答问题”
(1)哪个是正方体,哪个是长方体?(2)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3)长方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几个面完全相同
吗?
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3题
3、课件出示:
如果这是一个长方体礼品盒,营业员准备用红丝带包扎一下(如图),打结处用去了20厘米红丝带。
请问一共用去了多少红丝带?
4、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说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学生活动3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7.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知识结构图,能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
②过程与方法掌握结构图的画法;能画出常见的简单结构图;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并能画组织结构图;体会结构图在整理资料信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结构图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体会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结构图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三、教学基本流程
1、回顾有关流程图的概念
回顾上节课学过的流程图的定义、表示和作用。
联系流程图的有关知识,建立问题情景。
复习流程图定义:表示一系列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顺序的框图称为流程图。
2、对较实例,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概念
提问:让学生观察选修1-2的目录结构图,它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结构图图中含从属关系时的外在特征。
类型1:知识结构图
例1:在数系中,实数、有理数、整数之间的成分关系,可以用下面框图描述:例2:对代数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动手画一画:
设计一个结构图,写出《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的知识结构图。
分析:《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对总体作出估计,具体内容又分三部分:
“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分析”-------可以从样本分布、样本特征数和相关关系这三个角度来分析;
“估计”-------根据对样本的分析,推测或预估总体的特征。
解:《数学3(必修)》第二章统计的知识结构图可以用下面图来表示:
3、观察几个知识结构图,归纳结构图特征及画结构图要点
师引导学生总结:画框图与画流程图一样,首先要确定组成结构图的基本要素然后通过连线来标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结构图一般由构成系统的若干要素和表达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连线(或方向箭头)构成。
连线通常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方向箭头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要素的从属关系或逻辑的先后关系。
从属关系一般有“上位”、“下位”
结构图:表示一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组成结构的框图叫做结构图。
4、由实例引入组织结构图概念
结构图还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组织或部门的构成。
组织结构图一般呈“树”形结构。
这种图直观。
容易理解,被应用于很多领域。
类型二:组织结构
例3:某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总经理之下设执行经理、人事经理和财务经理。
执行经理领导生产经理、工程经理、品质管理经理和物料经理。
生产经理领导线长,工程经理领导工程师,工程师管理技术员,物料经理领导计划员和仓库管理员。
分析:必须理清层次,要分清几部分是并列关系还是上下层关系。
解:根据上述的描述,可以用如图(2)所示的框图表示这家公司的组织结构:
试一试:要求画出高二(3)或(4)班的班委会组织结构图和我校区的行政管理结构图。
你能不能再画几个生活中熟悉的组织结构图?
5、类型三:其他结构图
除了表达知识结构图和组织结构,结构图还广泛运用于其他情形,是人们有条理的思考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例如,我们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来理解数列,用结构图表示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类比函数,以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也可以类比实数,用运算的角度认识数列;也可以通过特殊化,得到两类特殊的数列---等差和等比数列,进而与一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做类比。
而这两种又是函数的特殊化;还可以由数列推广到函数列
……
6、介绍结构图作为一种思考和交流工具的应用
7、课堂练习:
⑴、请大家画出《数学选修1-2》中第五章“推理与证明”的知识结构图。
⑵、课本第73页习题1第1,2题
8、小结本节课要点:
板书:
9、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第3,4题。
一个概念:结构图;
两种关系:从属关系或逻辑先后关系三个类别: 知识、组织和其它结构图四项技能:看、读、写、说
四、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构图,让学生参与、动手,深切绘制结构图的完整过程,及结构图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3、立足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
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有时通过对一个细节的改进处理,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别甚大,一种沉默,无语,等待教师给答案。
一种动脑、动手,忙的热火朝天。
学生因获得数学知识而提升,我因获得教学上的经验而得到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需要反复琢磨,不能认为学生思维和教师一样,忽视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特点,否则会造成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思维错位或脱节。
附:幻灯片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