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谋攻篇
一,谋攻篇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 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 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 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 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 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 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 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 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 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 这种思想,汲取了老子的“道”与孔子的 “仁”的精义。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 择仁爱,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 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 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
• (二)、用兵的四个层次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
• ——以“伐谋”为主旋律,主次分明。
• (三)、三条谋攻的法则
• ——如何做到辅车相依?
• 一、相知,才能相依。二、相亲,才能相 依。
• 将帅对国家安危的影响有何意义?
• 一、应有政治家的眼光、谋略家的思考。 二、应和国君(国君应当是政治家)同心 同德。如此方能“安国全军以益天下”。
• (六)、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wk.baidu.com
•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 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 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 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译文】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 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 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二,谋攻篇的主要军事思想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包含军事辩证法:战而不战,不 战而战。——“不战”是一个以军事斗争的 “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 为实质的杰出的军事命题。其最终目的为 “全”。
•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 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 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 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 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 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 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 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译文】 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 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 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 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 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 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译文】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 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 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 的士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 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 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 的灾害啊!
• ——在深层,孙武是在强调知彼知己是指 挥的根本原则。“知己”,即准确把握我 军的情况,“知彼”,即准确把握敌军的 情况。孙武此论正是从国君“不知己”则 会有三害的角度,强调了“知己”的重要 性。
•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 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是对“全胜”的呼应和概括,强调的 是:运用谋略来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 人之国。末尾点出的“谋攻之法”,实质 是排除万难的基本思路。
• (四)、六种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 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 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 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 之坚,大敌之擒也。
• 【译文】 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 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 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 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 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 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 ——前三种作战原则属于我强敌弱类,是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孙武 强调以实力造成一种威慑的态势,或不战 而屈人之兵,或集中兵力而有把握地取胜。
• 后三种则属于敌强我弱类,主张果断击敌 或退却避敌,在有力情况下再采取攻势。
• (五)、将,国之辅。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 则国必弱。
• 【译文】 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 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 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 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 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 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 弱。
•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 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
•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 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 胜”。
一,谋攻篇原文及译文
•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 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 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 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 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 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 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 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 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 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 这种思想,汲取了老子的“道”与孔子的 “仁”的精义。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 择仁爱,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 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 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
• (二)、用兵的四个层次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 城。
• ——以“伐谋”为主旋律,主次分明。
• (三)、三条谋攻的法则
• ——如何做到辅车相依?
• 一、相知,才能相依。二、相亲,才能相 依。
• 将帅对国家安危的影响有何意义?
• 一、应有政治家的眼光、谋略家的思考。 二、应和国君(国君应当是政治家)同心 同德。如此方能“安国全军以益天下”。
• (六)、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三种情况wk.baidu.com
•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 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 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 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 【原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译文】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 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 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二,谋攻篇的主要军事思想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包含军事辩证法:战而不战,不 战而战。——“不战”是一个以军事斗争的 “不战”为表象,以非军事斗争的“战” 为实质的杰出的军事命题。其最终目的为 “全”。
• 【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 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 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 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 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 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 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 【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 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 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 【译文】 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 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 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 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 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 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 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 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译文】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 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 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 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 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 的士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 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 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 的灾害啊!
• ——在深层,孙武是在强调知彼知己是指 挥的根本原则。“知己”,即准确把握我 军的情况,“知彼”,即准确把握敌军的 情况。孙武此论正是从国君“不知己”则 会有三害的角度,强调了“知己”的重要 性。
•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 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 ——是对“全胜”的呼应和概括,强调的 是:运用谋略来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 人之国。末尾点出的“谋攻之法”,实质 是排除万难的基本思路。
• (四)、六种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 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 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 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 之坚,大敌之擒也。
• 【译文】 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 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 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 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 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 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 ——前三种作战原则属于我强敌弱类,是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孙武 强调以实力造成一种威慑的态势,或不战 而屈人之兵,或集中兵力而有把握地取胜。
• 后三种则属于敌强我弱类,主张果断击敌 或退却避敌,在有力情况下再采取攻势。
• (五)、将,国之辅。
•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 则国必弱。
• 【译文】 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 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 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 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 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 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 【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 弱。
• 【译文】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 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
• 【原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 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