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2--用例图

实验报告2--用例图

实验二用例图一、实验目的1.熟悉用例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绘制用例图方法。

二、实验器材1. 计算机一台;2. Rational Rose 工具软件;三、实验内容开发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来管理图书馆的日常业务。

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得到用例模型后,画出用例视图。

四、实验步骤1.分析该系统的需求,确定系统中的参与者和主要用例,并画出用例视图。

(1).通过分析该系统的业务描述,我们总结了出现在系统中的主要活动,如下:①读者需要借书籍,需要还书籍。

②读者可以预约书籍,也可以撤消预约。

③管理员根据读者要求提供服务。

④管理员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读者。

⑤管理员可以添加、修改、删除书籍。

(2).确定系统参与者。

经过对系统中主要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严格意义上的参与者只有两个:管理员和读者。

系统的实际操作者是管理员,读者没有操作系统的权限,只能向管理员提出服务请求。

(3).确定系统用例。

一个完整的需求分析,要求找出所有的用例。

但在这里,我们只分析最主要的部分。

在这个系统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的用例:①读者信息管理模块●新增读者●修改读者信息●删除读者②书籍信息管理模块●删除书籍●删除书目●新增书籍●新增书目●修改书籍信息③图书馆业务功能模块●还书●借书●预约书籍●取消预约④信息查询模块●查询读者信息●查询书籍信息2.使用Rational Rose绘制用例图。

①读者信息管理用例图的绘制②书籍信息管理用例图的绘制③图书馆业务用例图的绘制④信息查询用例图的绘制五、实验报告要求1.整理实验结果。

2.小结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二实验报告

实验二实验报告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实验报告2——精选推荐

R实验报告2一、频数统计1.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因素有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和酒后或疲劳驾驶等。

某地区交通管理部门对近来50起交通事故进行驾驶因素分析,得到的原始数据如下: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偏离规定的行驶路线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酒后或疲劳驾驶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判断失误察觉得晚察觉得晚驾驶错误判断失误驾驶错误察觉得晚(1) 给出这些数据的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2) 对这些数据画条形图和饼图;(3) 怎样描述这些数据的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求出相应的代表性的数值。

解答:(1)dt1=read.table("d:/pstj1.txt")hist(x, freq = FALSE)y= table(dt1)/sum(x);yhist(y, freq = FALSE)(2)pie(x,labels=paste(names(x),'\n',100*x/sum(x),'%'))barplot(x, names.arg =, legend.text = NULL, beside = FALSE, horiz = FALSE, col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3)dt1=read.table("d:/pstj1.txt")x=table(dt1);xmedian(x)var(x) sd(x)2. 某学院的学生被要求在完成其课程时填写课程评估调查表。

调查表由有5类回答尺度的各种问题组成。

下列为问题之一:与你已学习的其他课程相比,你现在完成的课程的综合质量怎样?□很差□差□一般□好□很好某班60个同学在完成了商务统计课程后给出了下列回答。

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2

图 2-1 2、通过这个对话框,我们可以在指定的单元格区域生成按一定统计分布的随机变 量,这里主要包括均匀分布、正态分布、贝努里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模式分布和离散分布,点击均匀分布. 3、在图 3-1 对话框中“变量个数”文本框指定输出表中数值列数,输入 1. “随机 数个数”文本框中用来输入要查看的数据个数,输入 100. 分布“下拉列表用 来选择创建随机数的方法”. “随机数基数”文本框输入用来构造随机数的可 选项,可在以后重新使用该数值来生成相同的随机数. 4、点击确定,就得到 100 个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如图 2-2.
随机事件的模拟-----模拟掷均匀硬币的随机试验
实验所用软件及版本:
主要内容(要点):
实验过程: (含解决方法和基本步骤,主要程序清单及异常情况记录等)
(1)产生随机数
1、打开 Excel,选取主菜单栏上【工具|数据分析】 ,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选 取“随机数发生器”选项,然后单击确定,弹出【随机数发生器】对话框,如 图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2-2 (2)统计频数和频率 用“直方图”进行统计. 方法步骤看实验一,结果如图 2-3.
图 2-3
实验结果与实验总结(体会): 输出结果表示:抛 100 次硬币,有 54 次出现“正面” ,46 次出现“反面”.
进一步讨论或展望:
教师评语与成绩: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序号:2 班级 实验 名称 问题的背景: 抛硬币实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许多结论.但要做这个简单 而重复的试验,很多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耐心来完成它,现在有了计算机的帮助,人 人都可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它. 抛硬币试验:抛掷次数为 n . 对于 n=20,50,100,1000,2000 各作 5 次试验.观察有没 有什么规律,有的话,是什么规律.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 Excel 的有关命令 (2)了解均匀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3)理解掌握随机模拟的方法. (4)体会频率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 假设硬币是均匀的,由概率的定义知,出现正面的概率与出现反面概率都是 0.5.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 Excel 软件来产生[0,1]上随机数,若随机数小于等于 0.5 就赋值为“正面” ,否则,就赋值为“反面”. 这样,我们利用计算机就模拟了抛 均匀硬币的试验. 我们还可以利用 Excel 软件整理试验结果,从而发现试验结果与试验次数的关系, 两次相同的试验结果未必相同,多次试验结果的频率具有稳定性等规律 E班 姓名 宋刚 日期: 学号 年 月 日 114080384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实验报告范文2篇

实验报告范文2篇

实验报告范文2篇实验报告一:分离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SDS-PAGE电泳原理和方法2.掌握SDS-PAGE电泳实验技术二、实验原理SDS-PAGE电泳是将蛋白质按分子大小分离的一种方法。

SDS为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让蛋白质保持负电性,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按分子大小不受电荷影响进行移动。

在高浓度的SDS缓冲液中,各种蛋白质全部变成了相同的负电荷,SDS与蛋白质的摩尔比(1.4g SDS/g蛋白质)使得蛋白质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只与其分子大小有关。

因此,把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样品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开后,再进行染色和成像,可以得到各种蛋白质在分子大小上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材料1.垂直电泳仪、电源、稳定电源2.蛋白样品3.SDS缓冲液4.聚丙烯酰胺凝胶5.染色液6.蛋白分子量标准品四、实验步骤1.制备凝胶○1)准备已混合好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原液,加入过氧化物和催化剂均匀混合,注入干净的玻璃板夹中,放置到室温下凝胶化;○2)将上述制备好的凝胶加入上盖板夹,注入富余的蒸馏水,放置在垂直电泳仪中,使凝胶和上下盖板夹垂直安装;2.洗净样品取出需要分离的蛋白质样品,将其稀释后加入两周之前清洗好的自制SDS缓冲液中,使蛋白质样品被氢氧化钠和SDS 缓冲液充分混合;3.进行SDS-PAGE电泳○1)将洗净后的蛋白质样品注入凝胶槽中,启动电源并设置电场对蛋白质进行分离;○2)暴露分离完成后的蛋白质凝胶,将其置于含乙酸银的染色液中,将其染色并清除余液;○3)在定影机中将染色过程反转,成像并记录;4.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取出成像后的凝胶,根据不同蛋白质样品及其分子大小,使用分子量标准品标明峰值并计算出各峰值对应的蛋白质分子量,解释各峰值所代表蛋白质。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本实验通过SDS-PAGE电泳方法分离了蛋白质样品。

成像后的凝胶图像如下。

可以看出,酪蛋白、卵清蛋白以及明胶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70KDa、45KDa、25KDa。

实验报告(终2)

实验报告(终2)

实验报告(终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槐花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学验证(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温度相对湿度实验人员学号一、实验目的1、掌握比色法测定槐花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及原理2、掌握方法学验证并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二、实验原理槐花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芦丁的含量最高,所以槐花药材的鉴别及含量测定均以芦丁为指标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铝盐发生配位反应,生成红色的配位化合物,使得最大吸收波长红移至可见光区,且具有较高的吸收系数。

黄酮类与铝盐的配位反应是定量完成的,因此可采用比色法测定槐花药材中黄酮的含量,避免其他非黄酮成分对测定准确度的影响。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本次实验所进行的是槐花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验证内容包括线性、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准确度(回收率)。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玻璃比色皿,超声仪,25ml量瓶(15个),100ml量瓶(10个),150ml锥形瓶(6个),100ml量筒(2个),50ml烧杯(7个),洗耳球(2个),洗瓶(2个),胶头滴管(2支),药匙(2支),玻棒(2支),移液枪(2支),移液枪头(若干),长颈漏斗(4个),1ml吸量管(3支),2ml吸量管(2支),5ml吸量管(2支),10ml吸量管(2支),500ml烧杯(1个)试剂:槐花药材,芦丁对照品,5%亚硝酸钠溶液,10%硝酸铝溶液,氢氧化钠试液,甲醇,乙醇四、实验步骤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将槐花研碎,取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于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60%(v/v)乙醇100ml,称定重量,超声30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用60%(v/v)乙醇补足失重,摇匀,过滤,取续滤液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芦丁对照品50mg,精密称定,置于25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置水浴上微热时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2)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并锻炼实验操作技巧。

具体实验目的如下:1.了解不同化学试剂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2.掌握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3.培养实验操作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2.1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试管•滴管•集气瓶•温度计•恒温水浴器2.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氯化铜(CuCl2)三、实验步骤3.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2.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3.2 实验操作步骤1.将酒精灯点燃,进行试管火焰实验,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并记录实验结果。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少量的硫酸,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3.将一根锌条放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并记录溶液的变化。

4.用氯化铜溶液和亚硫酸钠溶液进行反应,观察并记录反应的结果。

5.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利用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4.1 火焰实验结果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可以得到不同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的特点。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某些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

4.2 溶液变化观察结果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混合后,会产生酸碱中和反应。

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气味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反应的过程。

4.3 锌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果由于锌与氢氧化钠会发生单质反应,观察到气泡的产生和溶液的变化,可以推断出锌的化学性质。

4.4 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反应结果通过氯化铜和亚硫酸钠溶液的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和气体的产生,从而判断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产物。

4.5 酸碱滴定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滴定法测定未知浓度酸碱溶液的浓度,需要记录滴定实验中滴定剂的用量,并通过计算得到酸碱溶液的浓度数据。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化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些常用的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验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

实验报告总结 (2)

实验报告总结 (2)

实验报告总结一、引言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对已学习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来强化实际能力。

本文将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的,旨在通过模拟网络环境,实践各种网络协议和配置方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搭建网络环境、配置网络设备、实施网络协议等。

三、实验过程1. 搭建网络环境首先,我们根据实验指导书提供的拓扑图,搭建了实验所需的网络环境。

通过使用模拟器软件,在虚拟机中模拟了多台主机和路由器,搭建了一个小型网络。

2. 配置网络设备接下来,我们对搭建好的网络设备进行了配置。

通过在路由器和主机上设置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信息,使得网络设备可以相互通信。

同时,还配置了DNS服务器和DHCP服务,以提供更完善的网络功能。

3. 实施网络协议在配置完网络设备后,我们开始实施各种网络协议。

通过实验指导书提供的实验步骤,我们依次实施了ARP、ICMP、TCP、UDP等协议。

在每个协议的实验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协议的工作原理,并通过抓包工具观察和分析协议的运行过程。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执行,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各个实验步骤。

在每个实验中,我们能够正确地配置网络设备并实施相应的网络协议。

通过抓包工具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协议的传输过程,并理解协议的工作原理。

五、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1. 配置IP地址失败在开始配置IP地址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无法正确配置IP地址。

经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交流后,我们发现是网络适配器的配置问题,最终通过重新配置适配器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2. 协议传输异常在实施某些协议时,我们发现协议的传输过程异常,无法正常运行。

经过仔细检查配置和协议的实施步骤,我们发现是配置问题导致的,通过重新配置相应的参数,问题得到了解决。

实验2 戴维宁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2 戴维宁定理实验报告

实验2 戴维宁定理的验证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宁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戴维宁定理的理解。

(2)学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电压源、电流源。

二、实验设备
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实验电路板HE-11、HE-12、HE-19 三、实验原理图
1K Ω
L 1K Ω
四、实验记录
(1)按要求,在HE-12中接入电流源和电压源,不接负载。

K 拨至右边和左边,分别测量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 = V ,短路电流I sc = mA ,并计算等效电阻R 0=U oc / I sc = Ω。

★注意:测量U oc 时,不接电流表。

(2)K 拨至右侧,从HE-19模块中挑选合适电阻作为负载R L ,测量端电压U AB 和负载电流I L ,完成下表。

表1 负载试验数据
(3)拆除之前所有电路,自己搭建原理图中右侧电路。

从HE-11模块中调出与R 0大小相同的电阻,并稳压源(其电压大小与U oc 相同)串联。

从HE-19模块中挑选合适电阻作为负载R L ,测量端电压U AB 和负载电流I L ,完成下表。

表2 戴维宁等效试验数据
五、实验验证
2 / 2。

最新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

最新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

最新仪器分析实验2——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熟悉最新仪器的基本操作和功能。

2. 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过程。

3. 分析并解释实验数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对各组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本实验将采用反相色谱法,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效率。

实验材料:1.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2. 待测样品溶液。

3. 流动相溶剂。

4. 色谱柱。

5. 检测器。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按照实验要求,将待测样品进行适当稀释和前处理。

2. 仪器校准:根据仪器操作手册,对HPLC进行校准,确保检测器灵敏度和色谱柱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3. 流动相准备:根据实验方案,配制合适的流动相比例。

4. 色谱分析: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谱。

5. 数据处理:使用色谱软件对色谱图谱进行积分、定量分析,并进行必要的校正。

实验结果:1. 色谱图谱:展示实验得到的色谱图,包括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2. 定量分析:列出各组分的浓度或含量。

3. 分析误差:讨论可能的误差来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如色谱峰的拖尾、分离度不够等。

2. 探讨改进实验方案的可能性,如改变流动相组成、温度控制等。

3. 讨论实验结果对实际应用的意义,例如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最新仪器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可靠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是有效的,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为未来的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

实验2实验报告在我们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实验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冒险,每一次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实验 2 的奇妙之旅。

这次实验的主题是关于具体实验主题。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实验,我们可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让我们心里有了个底。

实验开始啦!我紧张又兴奋地摆弄着实验器材,就像一个即将出征的战士在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实验器材名称,眼睛紧紧盯着它,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出了差错。

旁边的小伙伴也都全神贯注,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我们紧张的呼吸声。

按照预定的步骤,我先进行了第一步操作。

这一步看起来简单,可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我得控制好操作的关键因素,稍微有一点偏差,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步,心里不禁小小地欢呼了一下。

接下来的步骤越来越复杂,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在进行关键步骤名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遇到问题不要慌,要冷静思考。

”于是,我停下手中的动作,重新审视了一遍实验步骤,仔细观察了其他同学的操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是我在错误的具体方面上出了岔子。

找到问题所在后,我迅速调整,终于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难关。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当有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停下自己的工作,一起出谋划策。

这种团队合作的氛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也让我明白了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经过一番努力,实验终于接近尾声。

当看到最终的实验结果时,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实验成功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细心,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我的实验 2 之旅,充满了挑战和收获。

实验二决策树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决策树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决策树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决策树算法的理解,并掌握
决策树的基本原理、构建过程以及应用场景。

二、实验原理
决策树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主要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决策节点和叶节点,通过一系列
的特征测试来进行决策。

决策树的构建过程包括特征选择、划分准
则和剪枝等步骤。

三、实验步骤
1. 数据收集:从开放数据集或自有数据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数据集,用于构建决策树模型。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
以及特征选择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特征选择:采用合适的特征选择算法,从所有特征中选择对
分类或回归任务最重要的特征。

4. 构建决策树模型:根据选定的特征选择算法,以及划分准则(如信息增益或基尼系数)进行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5. 模型评估:使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对构建的决策树模型进行评估,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score等指标。

6. 模型调优:根据评估结果,对决策树模型进行调优,如调整模型参数、采用剪枝技术等方法。

7. 模型应用:将得到的最优决策树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行预测和决策。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某电商网站的用户购买记录作为数据集,利用决策树算法构建用户购买意愿的预测模型。

经过数据预处理和特征选择,选取了用户地理位置、年龄、性别和购买历史等特征作为输入。

利用信息增益作为划分准则,构建了一棵决策树模型。

社会实验报告(2)

社会实验报告(2)
公共管理学院实验报告书
实验项目: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指导教师பைடு நூலகம்韩芳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一班
小组名单:******
报告日期:2009、06、16
公共管理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
spss
实验目的
及要求
(1).用spss求算单位科研经费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系数.
(2).求算单位科研经费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实验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二.显示相关系数R、相关系数的平方(R Square)、调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Adjusted R Square)和估计值的标准误差(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等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强度。从表中可以看出,R=0.990
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R的平方等于0.981,说明自变量“经济效益“可以解释因变量“科研经费”98.1%的变异性。
(3).预测2005年、2006年科研预算投入为32万、40万的预期经济效益.
实验步骤
一.实验内容(一).相关分析
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变量名:科研经费投入为X,经济效益为Y,分别在Label中注明“年份”“科研经费”“经济效益”,然后按顺序输入相应的数值。
2.作出X,Y的散点图,判断是否线性相关。
四.:表中显示回归模型中的常数项(Constant)、回归系数(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B值及其标准误差(Std. Error)、标准化的回归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Beta值、t值以及显著性水平(Sig.)。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常数项为-4.157.自变量“经济效益”的回归系数为0.028,因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2024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二)引言:本文是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旨在探讨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总结。

概述:本报告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的意义。

正文:1. 实验的目标和背景- 介绍实验的背景,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研究成果。

- 解释实验的目标,即我们尝试解决的问题或验证的假设。

2. 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方法与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

- 解释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和硬件工具。

- 介绍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数据收集和实验参数设置等。

3.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列举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分析这些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 提供针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 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意义- 呈现实验所得到的主要结果。

- 解释这些结果与实验目标之间的关系。

-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5. 总结- 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 讨论实验中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总结: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在这里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果)。

此外,对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我们认为...... (在这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通过本报告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实验的目标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我们还提出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验2 运算器 实验报告

实验2 运算器 实验报告

实验2 运算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运算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1、计算机一台,配置为_____处理器、_____内存、_____硬盘。

2、实验软件:_____。

三、实验原理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它主要由算术逻辑单元(ALU)、寄存器、数据通路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算术逻辑单元(ALU)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以及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

寄存器用于暂存操作数和运算结果,数据通路负责在各个部件之间传输数据,控制电路则根据指令控制运算器的操作。

在运算过程中,数据从寄存器或内存中读取,经过 ALU 处理后,结果再存回寄存器或内存中。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加法运算实验1、打开实验软件,进入运算器实验界面。

2、在操作数输入框中分别输入两个整数,例如 5 和 10。

3、点击“加法”按钮,观察运算结果显示框中的数值。

4、重复上述步骤,输入不同的操作数,验证加法运算的正确性。

(二)减法运算实验1、在实验界面中,输入被减数和减数,例如 15 和 8。

2、点击“减法”按钮,查看结果是否正确。

3、尝试输入负数作为操作数,观察减法运算的处理方式。

(三)乘法运算实验1、输入两个整数作为乘数和被乘数,例如 3 和 7。

2、启动乘法运算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对较大的数值进行乘法运算,观察运算时间和结果。

(四)除法运算实验1、给定被除数和除数,如 20 和 4。

2、执行除法运算,查看商和余数的显示。

3、尝试除数为 0 的情况,观察系统的处理方式。

(五)逻辑运算实验1、分别进行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输入相应的操作数。

2、观察逻辑运算的结果,理解不同逻辑运算的特点和用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加法运算结果通过多次输入不同的操作数进行加法运算,结果均准确无误。

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2

《创建“书香”特色班级的研究》的实验报告新乡市第三十六中学赵保亮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

校园审美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并将对学生的人文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等产生重要影响。

而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往往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就会有明显改观。

如果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升华。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表明:现在关于打造“书香”班级,建构艺术人生已经引起教育者们的广泛关注。

通过分析,针对这种教学现象进行研究对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非常有意义且很有必要。

“书香”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下具有现实意义的长期的、连续的、有极强生命力的特色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活动,实践体验,在活动中增加益智,在活动中激情生情、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懂得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校洋溢着特色,各个班级洋溢着活力。

班级特色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参与创设的文化氛围中去感受、去领略班级文化环境所给与的熏陶往往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就会有明显改观。

我校地处农村,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学生读书情况不容乐观,创建书香班级,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

实验报告范例_2

实验报告范例_2

实验二培养过程中的显微观察与应用一、实验目的1.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酵母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并学习描述不同生长阶段的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3.学习用血球计数法估算酵母菌的数量。

4.根据酵母菌细胞形态的不同,计算出芽率。

5.学习用染色法估算酵母菌的存活率。

6.学习用计算机软件测量微生物大小。

二、实验原理1.显微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血球计数法的原理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四条平行槽将载玻片分为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槽隔成两半,每边平台上各有一个含九个大格的方格网,中间大格为计数室。

实验所用的计数室的规格是25*16型,称为麦氏血细胞计数板,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方格。

应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方法是先测定若干个中方格中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再换算成每毫升菌液中微生物细胞数量。

计数5个中方格内细菌数,设为A,菌液的稀释度为B,则菌液浓度=(A/5)*25*10*1000*B(个/毫升)。

3.出芽的酵母菌细胞呈葫芦状。

4.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计算机软件的调用可直接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根据细胞放大倍数可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还可以直接导出生成表格。

5.通过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确定细胞是否存活。

染色原理:活细胞因新陈代谢及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呈现原色,而死细胞或代谢较慢的老细胞因无还原能力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三、实验材料显微镜,血球计数板,培养时间分别为24h 48h 72h的酵母菌,载玻片,盖玻片,酒精,蒸馏水,镊子,擦镜纸,美蓝染色剂,移液管四、实验内容1.将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利于观察的位置;调节光的亮度,将显微镜的光源打开,调节旋钮至适当亮度;打开计算机。

2.调至10*倍镜,上升镜筒至最好处,将血球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上,夹好。

3.移动血球计数板到物镜下方,调节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至出现方格,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移动血球计数板,把要观察的位置移到视野中间,调至40*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实验报告书(2)

实验报告书(2)
分析要点:
1、作出企业原来的错误分录
2、针对此项业务作出正确的会计分录
3、如果你是审计人员指出上述交易事项存在的问题及应如何进行调整。
答:1、错误分录:
借:银行存款48 000
贷:其他应付款48 000
2、正确分录:
借:固定资产清理61 000
累计折旧159000
贷:固定资产220 000
借:银行存款48 000
试验室名称:财会模拟实验室
学生姓名:黄桂超学号:51508503专业及班级:会计085班
实验(实习)课程:审计实务实验(实习)名称:固定资产审计
试验(实习)时间;实验(实习)成绩:
实验标题:固定资产审计报告
实验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固定资产的实质性程序,将审计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也为了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借:资产减值损失4 000
贷:坏账准备4 000
分析要点:假如你是注册会计师,请分析该公司的账务处理中是否存在问题。如有,请指出并做出调整分录。
调整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1 500
贷:坏账准备1 500
借:坏账准备3 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3 500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实习)报告书
系别:经贸系
①其中一方记账错误。
②双方记账错误。
③有弄虚作假行为或舞弊行为。
④购销双方登记入账时间的不同。
7、对函证结果的总结和评价。询证回函认可询证金额,说明原账面记录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是真实、正确的。将询证回函编入工作底稿,作为审计依据。询证回函认可的金额小于询证金额,应查明原因。询证回函认可的金额大于询证金额,也应查明原因。查明是否存在低估应收账款或人为调整期末余额的不正当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实验个人报告班级:09环工2班姓名:刘人豪学号:200930230215 组别:第五组一.实验目的: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2)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2.细菌当然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1)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2)掌握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平板划线法、浇注平板法)(3)学会几种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3.纯培养菌种的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1)观察通过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相应的菌落形态特征二.实验仪器和材料: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10套)、试管(20支)、移液枪和1mL枪头、锥形瓶(2个)、烧杯(一大一小)、量筒(200mL一个、10mL 一个)、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30个)、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2.上述实验所准备的无菌物品(包括各种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水等);活性污泥、土壤或湖水一瓶;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培养箱等三.实验原理:1. 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

调节合适的PH值,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

本实验配制固体培养基2. 灭菌的原理:灭菌是用物理、化学等因素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它们的芽孢(或孢子)的过程,灭菌法有干热灭菌、加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气体灭菌和过滤除菌等。

本实验使用加热灭菌,高温杀死细菌3. 细菌的纯种分离原理:细菌的纯种分离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散成能再培养基上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

有平板划线法、平板表面涂布法和浇注平板法等4. 细菌培养的原理: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5. 细菌接种的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合适该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培养基中的过程。

接种技术有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6. 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原理:由于微生物个体表面结构、分裂方式、运动能力、生理特征及产生色素的能力等各不相同,因而个体及它们的群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状况各不一样。

按照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特征,可以初步辨别是何种类型微生物。

个体形态通过涂片染色观察,进行革兰氏染色,并作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四、实验过程:第一天:(周五下午)⑴洗涤玻璃器皿。

培养皿、试管、锥形瓶等用洗衣粉加去污粉洗刷冲净。

移液管先用洗液浸泡,再冲净,烘干待用。

⑵包装。

(移液枪一支,四支枪头)①培养皿的包装(10套):由一底一盖组成一套,用牛皮纸将10套培养皿(皿底朝里,皿盖朝外,5套5套相对而放)包好。

②试管、锥形瓶的准备:取6支试管并加入9(mL/支)蒸馏水后盖上硅胶塞,待灭菌;取1个250mL锥形瓶并加入90 (mL/瓶)蒸馏水和15(颗/瓶)玻璃珠并用锡纸包好,放在铜丝篓中待灭菌(湿热灭菌)。

③培养皿采用干法灭菌:将包好的培养皿放到烘箱中,于160℃下烘2 h。

待温度降到100℃下后打开烘箱门冷却到60℃后拿出,待用。

⑶培养基的配制。

(实验配200mL培养基)(200mL量筒、试管10支、大小烧杯)①配制溶液:取250mL的烧杯盛入100mL蒸馏水,按培养基配方逐一称取各种成分(蛋白胨1g,牛肉膏0.5g,氯化钠0.5g),依次加入水中溶解。

调节pH至7.2-7.4,加入琼脂粉2g,加热促进溶解,不断搅拌,全部溶解后,加水不足因加热蒸发的水量。

加热时搅拌。

(制作两份)(P.S.营养琼脂培养基:蛋白胨1g,牛肉膏0.5g,氯化钠0.5g,琼脂2g,蒸馏水200mL,pH7.4。

)②调节pH:用质量浓度为100g/L NaOH 调pH至7.4。

③分装:1、分装锥形瓶:培养基分装量不超过锥形瓶总容量的3/5。

2、分装试管:将培养基趁热加至漏斗中。

分装时左手并排拿数根试管,右手控制弹簧夹,将培养基依次加入各试管。

用于制作斜面的培养基时,不超过试管高度的1/5。

慎防培养基沾在管口上。

每组取2支试管,倒入5mL培养基加硅胶塞后湿热灭菌(做斜面用)(如图所示)3、用锡纸将锥形瓶口封好,灭菌。

⑷稀释水的制备。

(锥形瓶1个、试管5支、玻璃珠30个)①锥形瓶稀释水的准备:取一个250mL的锥形瓶装90mL蒸馏水,放约30颗玻璃珠于锥形瓶内,塞上棉塞,包扎后灭菌。

②试管稀释水的制备:另取5支18mm×180mm的试管,分别装9mL蒸馏水,塞上棉塞,包扎后灭菌。

⑸灭菌。

湿热灭菌法:将需要湿热灭菌的包好的器皿、稀释水和培养基放到灭菌桶内的筛板上(或灭菌器的吊篮内)于121℃(0.103MPa)下灭菌15-20min。

⑹倒平板。

将灭菌好的冷却至50℃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约10-15mL/皿,每组10个皿),使凝固成平板。

将已融化并冷却到50°左右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约10-15ML/皿),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拿培养皿,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靠近火焰,将皿盖掀开,倒入培养基后将培养皿平放在桌上,顺时针和逆时针来回转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和菌液充分混匀,冷凝后即成平板,倒置于37℃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a:皿法b:倒平板⑺斜面制作。

(5支试管斜面)灭菌后,冷却至50-60℃,将试管搁置成一定的斜度,斜面高度不超过试管总高度的1/2-1/3。

第二天:(周六上午)1. 取样称10 g土壤或河道底泥或湖泊底泥放到装有玻璃珠和90mL灭菌水的锥形瓶中,以150rmp的转速振荡20分钟,以分散细胞2. 稀释水样(试管5支、锥形瓶1个、移液枪一支)将1瓶90mL和5管9mL无菌水排列好,用记号笔依次编上10-1、10-2、10-3、10-4、10-5、10-6。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定量移液器(移液枪)从三角瓶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到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吸吹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为10-1浓度的菌液。

用1mL 无菌移液枪吸取1mL 10-1浓度的菌液于编号为10-2无菌水中,将移液管吹洗三次,摇匀即为10-2浓度菌液。

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6。

如下图:10-410-510-62.平板的制作(表面皿10套、移液枪一支、酒精灯)(1)取10套无菌培养皿编号,10-4、10-5、10-6各3个,另一个为空气对照。

(2)取1支1mL无菌移液管从浓度小的菌液开始,以10-6、10-5、10-4为序分别吸取1mL菌液于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每次吸取前,用移液管在菌液中吹泡使菌液充分混匀),再用无菌三角刮刀将菌液在平板上涂抹均匀。

每处理两个重复,留1套平板为空气对照(剩下3套平板待第二天纯化用,但需放置于超净工作台中并开启紫外灯灭菌)。

空白对照不用涂布。

(注意:由低浓度向高浓度移液,枪头不用更换,但涂布时每个浓度涂完后要将刮刀灼烧灭菌或更换刮刀)(4)取对照无菌培养皿,倒平板待凝固后,打开皿盖10min后盖上,倒置于37℃恒温培养24~48h,然后观察结果。

第三天:(周日上午)1.对培养皿中的所有菌落进行编号。

(可以用相机先拍下整个培养皿,然后在电脑中对菌落进行编号)2. 2. 文字描述,记录菌落的特征。

菌落形态图可用PS抠图绘制。

3. 3 .把培养出来的菌落和实验配给的样本进行对比观察,对于不同点和相同点都做详细记录。

4. 4.用接种环按照号码顺序选择集中细菌做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并镜检,确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并绘制形态图。

(由于不纯的单菌落,镜检会出现多种形态)。

5.5、、菌落计数:待观察完后,根据统计原则,获得土壤或河道底泥样品中细菌的CFU/mL数值。

(具体方法见附录)6. 细菌的纯化(平板划线法)选取一个分离较好的稀释度的细菌群落,用灼烧灭菌过的接种环从平板上挑取一环,左手拿培养皿,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皿底,拇指和食指夹住皿盖,将培养皿稍倾斜,左手拇指和食指将皿盖掀半开,右手将接种环伸入培养皿内,在平板上轻轻划线。

划线完毕盖好皿盖,倒置于37℃的培养箱中培养24 h。

7. 平板清理:将不用的平板上的培养基。

第四天:(周一上午)将已经进行菌落纯化的平板在火焰周围转动一周,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分别挑取平板上长出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各管斜面培养基上,塞好硅胶塞,放在试管架上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h后观察。

斜面划线只需在斜面上由下而上划一直线。

斜面接种是从已生长好的菌种斜面上挑取少量菌种移植至另一新鲜斜面培养基上的一种接种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①贴标签:接种前在试管上贴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接种入姓名等。

贴在距试管口约2~3cm的位置。

也可用记号笔注明上述内容。

②点燃酒精灯。

③接种:用接种环将少许菌种移接到贴好标签的试管斜面上。

接种操作必须按无菌操作法进行,技术要点如下。

手持试管:将菌种和待接斜面的两支试管用大拇指和其它四指握在左手中,使中指位于两试管之间部位。

斜面面向操作者,并使它们位于水平位置。

拔管塞:用右手指的无名指、小指和手掌边,先后取下菌种管和待接种试管的管塞,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

见图所示试管口缓缓过火灭菌,切勿烧得过烫。

接种环冷却: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

取菌:待接种环冷却后,轻轻沾取少量菌体或孢子,然后将接种环移出菌种管,注意不要使接种环的部分碰到管壁,取出后不可使种环通过火焰。

见图示。

接种: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伸入另一支待接斜面试管。

从斜面培养基的底部向上部作“Z”形来回密集划线,切勿划破培养基。

也可用接种针仅在斜针,仅在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拉一条直线作斜面接种,直线接种可观察不同菌种的生长特点。

见图示。

塞管塞:取出接种环,灼烧试管口,并在火焰旁将管塞旋上。

塞棉塞时,不要用试管去迎棉塞,以免试管在移动时纳入不洁空气。

将接种环灼烧灭菌,放下接种环,再将棉花塞旋紧。

观察:附录:菌落计数法1、进行平皿计数时,可用肉眼观察,也可用放大镜和菌落计数器计数。

记下同一浓度的3个平板(或2个)的菌落总数,计算平均值,在乘以稀释倍数即为1mL水样中的细菌菌落总数。

计数时应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皿之间的稀释倍数进行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