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律法规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卫生法——简介

正义女神
正义女神其形象为一蒙眼女性,白袍, 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举 一剑,一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 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 干及骷髅一个。白袍,象征道德无瑕, 刚正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 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 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 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皆得其所值, 不多不少;剑,表示制裁严厉,决不 姑息,一如插着斧子得束棒,那古罗 马一切刑罚得化身。蛇与狗,分别代 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 权杖申威,书籍载法,骷髅指人的生 命脆弱,跟正义恰好相反:正义属于 永恒 。
4.预测作用: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的规定,人们可以 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将如何行为,特别是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的行为,进而根据 这种预知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 5.教育作用:法的教育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把国家 或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凝结为固定的行为模 式(规则、原则等)和法律符号(天平、宝剑、蒙 眼布等)而向人们灌输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 之渗透于或内化在人们的心中,并借助人们的行为 进一步广泛传播。 6.强制作用:法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它 是其他作用的重要保障。
法的社会作用: 1.很多法律制度对物质文明具有直接或间接 地促进或推动作用; 2.法对精神文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3.法对政治文明的作用是特别显著的; 4.法对生态文明的作用主要体现于现代的环 境与资源保护法。
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是手段与目 的的关系,即法通过其规范作用而实现其社 会作用。
法的局限性
法的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 1.告示作用:法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 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2.指引作用:法是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 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的规定应承担的责 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3.评价作用: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 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法 的评价具有比较突出的客观性;具有普遍 的有效性。)
法医学第14章法医学鉴定

1.公安(国安)、检察机关内部的法医 2.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法医学教师及科研人员; 3.经批准获得法医学鉴定执业资格的人员; 4.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师、检验师或其他专家。
(三)指聘法医鉴定人应注意的问题
1.具有法医学(或所鉴定项目)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2.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会操作,还会观察与归纳,不但会文
❖ 第二十条 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 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 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司法鉴定人自行提出回避的,由其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 托人要求司法鉴定人回避的,应当向该鉴定人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提 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实行回避的决 定有异议的,可以撤销鉴定委托。
二、鉴定的程序
❖ 包括委托与受理程序以及鉴定的实施程序。 ❖ 委托事项:委托鉴定人解决的专门性问题。 ❖ 检材:是指与鉴定事项有关的生物检材和非
生物检材。 ❖ 鉴定资料:是《司法鉴定程序通则 》
❖ 第二章 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
❖
第十一条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统一受理司法鉴定的委托。
名称、委托鉴定的事项、鉴定事项的用途以及鉴定要求等内容。
委托鉴定事项属于重新鉴定的,应当在委托书中注明。
第十三条 委托人应当向司法鉴定机构提供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
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委托人不得要求或者暗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按其意图或者特定 目的提供鉴定意见。
第十四条 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对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
❖ 第十七条 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在协 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 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 (三)委托鉴定的要求; (四)委托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的简要情况; (五)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 (六)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 (七)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 (八)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因鉴定需要耗尽或者可能损坏检材的,或者在鉴定完成后无法 完整退还检材的,应当事先向委托人讲明,征得其同意或者认可, 并在协议书中载明。 在进行司法鉴定过程中需要变更协议书内容的,应当由协议双 方协商确定。
卫生法学

卫生法学绪论1、法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卫生法学:卫生法学是研究卫生法律现象及其发展现律的一个新的部门法学,是医学、卫生学、药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法学相结合,并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3、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卫生法学以卫生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卫生法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②卫生法的特征、渊源、调整对象③卫生法的基本原则④各种卫生法律关系⑤我国现行的各种卫生法律制度⑥ 卫生法的制定与实施⑦卫生争议的解决⑧国际卫生立法理论和实践⑨如何解决卫生改革和医学发展中带来的新问题第一章卫生法概论1、卫生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调整在保护人体生命健康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卫生法的调整对象:①卫生组织关系②卫生管理关系③卫生服务关系3、卫生法的特征:①需要多种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②同自然科学尤其是与医学的发展紧密联系③具有国家监督管理属性④具有社会共同性4、卫生法的基本原则:①保护公民健康的原则②预防为主的原则③中西医协调发展的原则④国家卫生监督原则第二章(一)卫生立法1、卫生立法:是指具有卫生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及程序,运用一定的技术所进行的制定、认可、修改、废止卫生法律的专门活动。
2、卫生立法作为国家立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征①卫生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进行的活动②卫生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③卫生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④卫生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⑤卫生立法是制定、认可、修改、废止卫生法律的活动。
3、卫生立法的依据①宪法是卫生立法的法律依据②中国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卫生立法的现实依据③卫生方针政策是卫生立法的政策依据4、卫生立法体制:卫生立法体制是指有关国家卫生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权的运行及其立法机构设置的制度。
第二章(二)卫生行政执法1、卫生行政执法:是指卫生行政执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卫生法律、法规的活动。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3篇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一篇: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介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它的出台旨在保障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权利,促进全民健康和社会发展。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2009年实施,它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制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规范和标准,规定了公民的医疗卫生权利和义务,制定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制度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包含了15章,99条,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规定了法律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医疗卫生权利和义务,包括了健康的基本条件、寻求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实行家庭医生制度的权利等。
第三章,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分类和等级、建设和管理和职责。
第四章,规定了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规范。
第五章,规定了卫生监督和管理制度,包括对卫生行业的监督、卫生应急管理等。
第六章,规定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制度,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宣传等。
第七章,规定了计划生育卫生制度,包括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妇幼健康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
第八章,规定了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包括医护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
第九章,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第十章,规定了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第十一章,规定了医疗卫生服务收费制度。
第十二章,规定了医疗卫生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处理。
第十三章,规定了私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
第十四章,规定了对医疗卫生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十五章,规定了附则。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实施,保障了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权利,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同时,它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律。
卫生事业管理_考研必备

第一章、绪论卫生事业:是指为了增进人民健康所采取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的总和,这些组织和活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由政府领导并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
卫生事业的特点:1.政府在卫生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2.卫生事业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目的3.卫生事业服务全体人民4.卫生事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卫生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特点,将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体人民,并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的方式:计划方式、法律方式、经济方式、行政方式、项目方式。
卫生事业管理的容:1.优化卫生政策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3.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卫生计划4.提升卫生系统功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卫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定义: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确的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我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保证和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学科。
第四章、卫生组织体系广义的健康组织体系:包括健康管理体系、健康提供体系,以及其他一切与健康相关的第三方组织,即健康行政、健康服务和健康第三方组织。
狭义的健康组织体系:指卫生组织体系,包括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组织,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组织等;具有直接管理卫生职能的卫生行政组织,以及卫生第三方组织等。
目前我国卫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1.组织体系布局不合理导致服务可及性较差2.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导致管理困难3.市场机制对多元组织结构的影响4.政府职能的缺位与不统一导致组织功能的不确定组织变革应遵循的原则:(一)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二)建设四项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3.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4.建立科学规的公益性医院管理制度(三)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领域第五章、健康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劳动者或公民因疾病或其他自然事件及突发事件造成身体与健康损害时对其提供医疗服务或对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损失给予经济补偿而实施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法律法规大全精简版

法律法规大全第一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组织的基本架构。
第二章:国家机关这一章节规定了国家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组织和职权。
第三章:国家行政机构国家行政机构是国家政府的执行机关,负责管理和实施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第四章:国家立法机关国家立法机关是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的机构,负责保障法律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第五章:国家司法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是负责审理和裁决法律纠纷的机构,保障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第六章:国家行政管理这一章节规定了国家行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监督等。
第七章: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程序这一章节规定了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法规的程序和要求,确保法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八章:刑事法律法规刑事法律法规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规定了刑事犯罪的构成和惩罚。
第九章:民事法律法规民事法律法规包括民法、民事诉讼法等,规定了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行使方式。
第十章:行政法律法规行政法律法规包括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规定了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运行方式。
第十一章:经济法律法规经济法律法规包括宪法、公司法、劳动法等,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法律制约和保护措施。
第十二章:社会法律法规社会法律法规包括劳动法、婚姻法、教育法等,规定了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维护方式。
第十三章: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资源管理法等,规定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原则。
第十四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包括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保护知识产权的创新和利益。
第十五章:国际法律法规国际法律法规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条约等,规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
第十六章:其他法律法规这一章节包括其他未在前述章节中具体提及的法律法规。
以上是一份法律法规大全的概览,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
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全文完整版)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全文完整版)范本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全文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器械注册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器械,是指医疗机构和家庭自用治疗保健所使用的器械、佩带的器械、试剂、血液、血液制品及其辅助材料等。
第二章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机构第三章医疗器械注册申请第四章医疗器械注册审查第五章医疗器械注册备案第六章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的颁发第七章医疗器械注册变更、补充申请第八章医疗器械注册监督管理第九章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有效期和管理第十章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撤销和吊销第十一章提交假冒伪劣医疗器械检验第十二章监督抽查第十三章统计和信息报告第十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章附则附件一: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格附件二:医疗器械注册变更申请表格附件三:医疗器械注册备案表格附件四: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样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制定,对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以及药品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定义的法律。
2、医疗机构:指从事医疗活动并接受行政部门管理的单位,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3、家庭自用治疗保健:指在家庭环境下使用的医疗器械,用于健康保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
范本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全文完整版)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应当坚持科学、准确、公正、高效的原则,确保注册程序的透明、合理和公开。
第三条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应当依法将风险评估、临床安全评价和技术评价等程序纳入注册审查的范围,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合性。
第二章医疗器械注册审查第四条医疗器械注册审查应当依法对医疗器械的技术、安全、有效性和适合性进行审查把关,确保医疗器械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中国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条例

中国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医疗机构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务实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需求,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进行管理,不得违法违规行医、“以病谋利”。
第六条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维护医疗秩序和患者合法权益。
第二章医疗机构管理机构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务管理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第八条医务管理机构应当有专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医疗工作。
第九条医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医务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第三章医疗机构人员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严格的人员选拔、培训、考核、激励制度。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医德医风。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岗前培训和不断教育。
第四章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内控、财务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财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理、规范。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公开财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医疗机构设施设备管理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设施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制度。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设施设备的安全和卫生。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更新设施设备,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
第十一章医疗服务管理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需求,合理安排医疗服务。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费用收费管理制度,保证收费公正合理。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卫生。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篇章结构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篇章结构
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章:公共卫生服务
第四章:医疗机构
第五章:技术与质量控制
第六章:中药、民族医药和特色医疗技术
第七章:医疗器械和药品
第八章:医师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第九章:卫生管理
第十章:健康促进
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第十四章:附则
这些篇章涵盖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技术与质量控制、医疗器械和药品管理、医师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卫生管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控制、法律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职责等内容。
这些篇章构建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整体架构,旨在保障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和促进健康发展。
卫生法律法规教案

卫生法律法规教案第一章:卫生法律法规概述1.1 卫生法律法规的定义与作用1.2 卫生法律法规的分类与结构1.3 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4 卫生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1.5 卫生法律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二章:公共卫生法规2.1 公共卫生法规的定义与作用2.2 公共卫生法规的主要内容2.3 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2.4 公共卫生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2.5 公共卫生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三章:医疗机构与医疗人员法规3.1 医疗机构法规的定义与作用3.2 医疗机构法规的主要内容3.3 医疗机构法规的制定与实施3.4 医疗机构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3.5 医疗机构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四章: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4.1 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的定义与作用4.2 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的主要内容4.3 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的制定与实施4.4 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4.5 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五章: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5.1 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的定义与作用5.2 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的主要内容5.3 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的制定与实施5.4 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5.5 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六章:传染病防治法规6.1 传染病防治法规的定义与作用6.2 传染病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6.3 传染病防治法规的制定与实施6.4 传染病防治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6.5 传染病防治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七章:职业病防治法规7.1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定义与作用7.2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7.3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制定与实施7.4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7.5 职业病防治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八章:环境卫生法规8.1 环境卫生法规的定义与作用8.2 环境卫生法规的主要内容8.3 环境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8.4 环境卫生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8.5 环境卫生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九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9.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的定义与作用9.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的主要内容9.3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9.4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9.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十章: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10.1 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的定义与作用10.2 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的主要内容10.3 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0.4 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10.5 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十一章: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11.1 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的定义与作用11.2 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的主要内容11.3 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1.4 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11.5 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十二章:医疗事故处理法规12.1 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的定义与作用12.2 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的主要内容12.3 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2.4 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12.5 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十三章: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13.1 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的定义与作用13.2 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13.3 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3.4 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13.5 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十四章:卫生财务管理法规14.1 卫生财务管理法规的定义与作用14.2 卫生财务管理法规的主要内容14.3 卫生财务管理法规的制定与实施14.4 卫生财务管理法规的适用范围与效力14.5 卫生财务管理法规的修订与解释第十五章:卫生法规的实践与应用15.1 卫生法规实践与应用的重要性15.2 卫生法规实践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15.3 卫生法规应用的案例分析15.4 卫生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15.5 卫生法规的持续改进与未来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介绍了卫生法律法规的概述、公共卫生法规、医疗机构与医疗人员法规、药品管理与药品法规、食品安全与食品法规、传染病防治法规、职业病防治法规、环境卫生法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法规、卫生监督与卫生法规、卫生应急与事故处理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法规、生物制品与医疗技术法规、卫生财务管理法规以及卫生法规的实践与应用等十五个章节。
有关卫生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如此草菅人命的假药,何以能够堂而皇之地从生产企业最终进入医院?在药品生产流通采购的各个环节,监管部门有关人员是否真正尽到了责任,居然让“丙二醇”能堂而皇之地进入生产线,制成“毒药”送入市场,成为致人死命的杀手?一、生产1、齐哈尔第二制药厂购入和使用假冒的丙二醇作为涉案药品的辅料;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九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
2.齐二药贿买GMP认证,不具有生产药品的资格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3、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检验人员只有初一文化,未经培训不太懂化学的检验室主任在明知产品质量有问题,竟在领导示意下出具假合格证书。
这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应的技术工人。
同时,还违反了《药品管理法》中第十二条: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
4.亮菌甲素注射液为新药,应如实报送有关资料,进行临床试验,而质量不合格的药品为何有新药证书,这不仅与药品生产企业的违法行为有关,还与监督方面的漏洞有很大的关联。
根据药品管理第二十九条规定:研制新药,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如实报送研制方法、质量指标、药理及毒理实验结果等有关资料和样品,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
完成临床试验并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
医师外出会诊和邀请会诊管理规定

第七条医师外出会诊期间,应确保所在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不受影响,并按时返回。
第三章:邀请会诊
第八条邀请会诊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其他医疗机构提出会诊请求,并邀请相应专业医师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第九条邀请会诊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患者病情需要;
(二)邀请会诊医疗机构与外出会诊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合作关系;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应鼓励会诊医师参与学术交流、培训等活动,提高会诊专业水平。
第七章:会诊信息管理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会诊信息管理,确保会诊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
第二十九条会诊信息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会诊申请、审批、反馈等流程的信息记录;
(二)会诊过程中的病历资料、诊疗方案等信息共享;
(三)会诊结束后,会诊结果的归档和保管。
第六十一条国际会诊合作应遵循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患者权益。
第六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国际会诊合作方的沟通,促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
第十六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十四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第六十五条本规定如有未尽事宜,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五章:会诊费用及结算
第四十四条在会诊争议处理过程中,双方医疗机构应继续履行会诊协议,确保患者诊疗不受影响。
第十一章:会诊档案管理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会诊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会诊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第四十六条会诊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会诊申请、审批、反馈等流程的相关资料;
(二)会诊过程中的病历资料、诊疗方案等;
第五十条患者及其家属有权对会诊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可向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投诉。
卫生管理学

卫生管理事业学第一章绪论1、卫生事业:卫生事业指为增进人民健康所采取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的总和,这些组织和活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由政府领导并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
2、卫生事业的性质:⑴、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
⑵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
3、卫生事业的特点:⑴、政府在卫生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⑵、卫生事业以维护和人增进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
⑶、卫生事业服务全体人民。
⑷、卫生事业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
4、卫生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⑴卫生事业是健康的保证。
⑵卫生事业是保持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⑶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⑷卫生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5、卫生事业管理:是政府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以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为目的,对卫生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
6、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⑴以农村为重点。
⑵预防为主。
⑶中西医并重。
⑷依靠科技与教育。
⑸动员全社会参与。
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他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
第二章管理学原理与管理职能1、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升华形成了基本原理,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也是对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管理原理的基本特性主要有:①客观性②概括性③稳定性④系统性管理原理主要由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等四个基本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2、管理具有以下五大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和领导职能。
3、管理的发展趋势:人性化趋势、战略化趋势、弹性化趋势、信息化趋势第五章卫生组织1、组织: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按一定结构形式,规则和程序所形成的权责角色结构。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为患者提供病历的查询和复制服务,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权。
第二十六条患者有权要求查阅、复制其本人的病历,医疗机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提供。
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之间应通过合法途径共享病历信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二十八条病历的利用与共享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保护患者隐私,严格限制病历信息的获取范围和使用目的;
第四十条医疗机构在病历管理中,如涉及患者权益的问题,应及时与患者或其代理人沟通,妥善处理。
第九章病历管理与医疗质量控制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将病历管理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评估病历质量,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第四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病历质量评价标准,对病历书写、保存、使用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病历质量进行内部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二)建立病历借阅、复制管理制度,防止病历遗失和未经授权的使用;
(三)定期对病历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十条病历的销毁应按照国家有关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执行,严禁私自销毁病历。
第四章病历的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病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二十二条病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第四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病历信息,开展医疗质量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第十章病历管理的应急预案
第四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病历管理应急预案,应对病历遗失、损毁、篡改等突发事件。
第四十六条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病历管理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职责分工和报告制度;
(二)病历管理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监测;
第十一条患者及其代理人申请查询、复印、复制病历的,医疗机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并注明病历材料的用途。
卫生部关于印发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通知卫疾

卫生部关于印发《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通知卫疾控发〔2006〕439号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广东、广西、上海、重庆、福建、浙江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规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推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经反复论证并征求各地意见,我部组织编写了《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部。
二○○六年十一月一日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机构、人员、职责第二章钉螺调查第三章钉螺控制第四章人群病情调查第五章人群化疗第六章晚期病人调查与救治第七章家畜查治和管理第八章健康教育第九章危险因素的控制第十章疫情监测第十一章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第十二章信息管理第十三章督导与考核第十四章附录一、钉螺调查技术规范二、药物灭螺技术规范三、血吸虫病查病技术规范四、血吸虫病人群化疗技术规范五、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七、家畜血吸虫病查治技术规范八、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农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九、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十、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第一章机构、人员、职责1 机构1.1 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立从事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机构(以下简称国家级机构)。
1.2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立从事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业机构(以下简称省级、市级、县级机构)。
1.3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承担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任务的防治科(组),或由县级机构派出防治工作组(以下简称乡镇级机构)。
2 人员2.1 各级机构根据其职责和防治任务,合理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2.2 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所从事专业的资格,或经过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防治技术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劳动者接触二氧化硅粉尘检查周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胜,两友信,杨磊,吴伟爱,李涛,张敏,合力化,徐伯宏,寿国华,张绍东,独溪县。
该标准所代替的先前版本为:GBZ 2-2002。
4.2卫生要求
一个工作日内UHF辐射的职业接触限值
超高频辐射
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的职业接触限值
4.1术语和定义
超高频辐射
也称为超短波,是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脉搏波
通过脉冲调制产生的UHF辐射。
4.1.3连续波
连续振荡产生的UHF辐射。
4.1.4功率密度
单位面积的辐射功率,以P表示,单位为mw / cm2。
-提高了非电离辐射的接触极限,如工频电场,UHF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辐射的接触极限和噪声。
-调节高温和手振动的接触极限。
-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的测量方法修订为gbz / t xxx-2006的标准版本。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信息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前言
本标准的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是建议的规定,其余为强制性规定。
该修订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暴露极限(GBZ 2-2002)分为GBZ 2.1工作场所职业暴露极限的化学和有害因素以及GBZ 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暴露极限的物理因素。
与GBZ 2-2002相比,该标准的主要变化如下:
-降低高温作业分类和气象作业现场气象条件的卫生评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眉内容
《卫生法律法规》教案(首页)
适用班级:2009级护理班授课人:熊邦新课时:90分钟
课题第十三章公共卫生监管法律制度
第十四章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防
范与管理
学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公共场所卫生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报告的有
关法律规定。
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及组织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机构及权限、公共场所经营者的法律责
任。
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概念与成因。
3、素质目标:能够了解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方面的立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急处理及立法意义。
医疗护理行为风险管理制度。
重点:公共场所卫生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报告的有关法律规定。
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及组织方法。
难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机构及权限、公共场所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概念与成因。
实施步骤方法教学内容提要时间一、列举案例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第十三章公共卫生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概述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
二、公共场所卫生立法
第二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一、公共场所卫生要求
二、公共场所对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三、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
第三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权限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及其权限
三、处罚
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
规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概念及立法
意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报告和信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四、课堂小结
五、小组讨论
息发布制度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主体权限
五、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防范
与管理
第一节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概述
一、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概念
二、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成因
三、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
义
四、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组织及管理
方法
第二节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过程中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医疗文件书写的规范化管理
三、医疗标识的规范化管理
第三节特殊病区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急诊病人接诊的法律风险管理
二、急危重症病区的法律风险管理
三、手术室的法律风险管理
四、社区及家庭护理的法律风险管理
案例分析
小结本次课要点
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是什么?进行医疗
护理行为法律分析管理有什么意义?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卫生法律法规》教案(续页)
一、列举案例
二、导入新课:公共卫生监管法律制度
三、讲授新课
第十三章公共卫生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概述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是指为了满足公众对生活、文化和人际交往的需求而设立,供公众共同使用,具有一定围护结构的场所。
二、公共场所卫生立法
第二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一、公共场所卫生要求
(一)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二)微小气候适宜
(三)采光、照明良好
(四)噪声符合标准
(五)用具和卫生设施符合卫生标准
(六)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七)室内装饰的卫生要求
二、公共场所对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一)具有卫生知识
(二)取得健康合格证
(三)搞好个人卫生
三、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
(一)报告的范围
(二)报告责任人
(三)报告时间和处理
第三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权限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及其权限
三、处罚
(一)行政责任
(二)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规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概念及立法意义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原则
(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立法的意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
(一)制定应急预案
(二)突发事件预防与监测
(三)应急处理准备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报告制度
(二)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
(三)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主体权限
(一)各级政府的职责
(二)启动应急预案
(三)采取应急控制措施
(四)应急处理
五、法律责任
(一)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
(二)医疗机构责任
(三)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第一节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概述
一、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概念: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对患者机体、生理、心理等方面潜在的不良后果,而这种不良后果因其过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成因
(一)医学发展的局限性与风险的相关性
(二)医疗护理行为的探索性与风险的相关性
(三)医疗护理行为的侵害性与风险的相关性
(四)人体生物功能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的相关性
(五)医疗护理行为人个体技术水平的差异性与风险的相关性
(六)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风险的相关性
三、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义
(一)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二)医疗安全管理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
(三)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是评价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重要指标(四)建立有效的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风险教育,建立医疗护理行为风险保险
四、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组织及管理方法
(一)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组织
(二)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方法
第二节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过程中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考核、建立健全严格的岗位准入制度
3.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各项医疗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4.加强医疗法律风险意识的教育
5.加强医疗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教育
二、医疗文件书写的规范化管理
(一)医疗文件的概念
(二)医疗文件的分类
(三)医疗文件的作用及法律效力
(四)医疗文件书写规范化管理相关法律
(五)医疗文件书写规范基本要求
三、医疗标识的规范化管理
(一)医疗标识的含义
(二)医疗标识的类型
(三)正确使用医疗相关标识的意义
(四)常用医疗相关标识及其规范化管理
第三节特殊病区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急诊病人接诊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急诊工作特点与风险的相关性
(二)急诊急救中的风险管理
(三)特殊急诊病人接诊的风险管理
二、急危重症病区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加强监护病房的分类
(二)加强监护病房的风险成因及管理
三、手术室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手术室法律风险的成因
(二)手术室法律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四、社区及家庭护理的法律风险管理
(一)社区及家庭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的成因
(二)社区及家庭护理法律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案例分析
四、课堂小结:本次课重点讲授了公共场所卫生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理报告的有关法律规定。
医疗护理行为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及组织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对医疗护理法律风险的理解。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