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景观形成因素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
用文化地理学解释文化景观的形成的原因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城市布局,从农田的分布到宗教场所的选址,每一处文化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而要深入理解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讨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自然环境是塑造文化景观的重要基础。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气候湿润、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人们发展出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片片阡陌纵横的水田景观。
而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畜牧业,广袤的草原上散布着游牧民族的营帐和畜群。
地形条件也对文化景观产生着显著影响。
在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往往会形成相对分散的居住格局,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聚居和城市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规整的城市街区和密集的建筑群。
其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文化景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
例如,在工业发达的地区,工厂、烟囱、铁路和仓库等构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而在商业繁荣的地区,商业街、购物中心和贸易市场则成为主要的文化景观元素。
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农村文化景观。
在传统的农耕地区,精耕细作的农田、农家小院和灌溉系统构成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而在一些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地区,则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片农田和现代化的农业设施。
再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在文化景观的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选择。
例如,中国传统的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建筑风格庄重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景观四要素简析
水体
水体
水体——是景观最主要元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最迷人
和最激发人兴趣的因素,无水不活。亲水是人类的天性,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水体
水体的类型
1、按水体的形式分 自然型:是天然的或模仿天 然形状的河、湖、涧、泉、 瀑等,水体在景观中多随地 形而变化。 规则型:人工开凿成几何形 状的水面,如运河、水渠、 方潭、园池、水井及几何形 体的喷泉、瀑布等 。常与雕 塑、花坛、喷泉等组景。
因景制宜原则 多样性原则
整体设计原则 安全性原则
植物
因地制宜,考虑地域、气候、地质状况、 土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条件,满足植 物生态要求。
选择植物应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也可采 用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种类,或能 够创造满足所要求生态条件的外地植物。
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和色彩变化,可根据季相变化,把落 叶树和常绿树、绿色叶树和彩色叶树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 时期产生不同的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体会时令的变化。
水体 2、按水体的状态分
静态水、动态水
静水: 能反映出倒影、粼粼的微波、粼艳的水光给人以明洁、清宁、开朗、幽深的感
受。如湖泊、池沼、潭、井等,适用于无明显高差变化的环境.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 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大面积的静水切忌空而无物、过于平淡,要与其他元素结合起来设置。
水体
水景设计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要点
1、水景设计原则 (1)得其性——可塑性、倒影、水声 (2)仿其形——大自然中丰富的水态 (3)取其意——阔远、迷远、幽远
2、设计要点
(1)要注意水景的功能要求 (2)美观的考虑 (3)注重水景的可参与性及安全因素 (4)水体尽量连通、循环 (5)水景设计须和地面排水相结合 (6)注意水景的冬季处理 (7)考虑水景的夜间效果 (8)注意不同水体形态之间以及水体
景观构成要素
地形可被当作布局和视觉要素来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壤 是一种可塑性物质,它能被塑造成具有各种特性、具有美学价 值的悦目的实体和虚体。
1.1、设计原则
• 1.因地制宜 • 2.满足园林使用功能要求 • 3.满足园林景观的要求 • 4.符合园林工程的要求 • 5.创造适合园林植物生长的种植环境
控制视线
3、影响旅游线路和速度
地形可被用在外部环境中,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 奏。在园林设计中,可用地形高低的变化、坡度的陡缓以及道路的 宽窄、曲直变化等来影响和控制游人的游览线路及速度。 (利用地形坡度和高低变化)
影响线路
4、改善小气候
地形可影响园林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风速和湿度等。从采 光方面来说,朝南的坡面意念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较温暖和 宜人的状态。从风的角度而言,凸面地形、脊地或土丘等,可 以阻挡刮向某一场所的冬季寒风。
(二)地形的形式
1、平坦地形 比较平缓的用地统称为平地。
(1)为排水方便,要求平地有1%~7%的坡度,造成大面积平地 有一定的起伏。
(2)在有山水的园林中,山水交界处应有一定面积的平地,作 为过渡地带,临山的一边应有以渐变的坡度和山体相连接,近 水一旁以缓慢的坡度,徐徐伸入水中,造成冲积平原的景观。
草地、公园绿地以 及类似的地方
3、影响和控制小气候
4、控制噪音 水能使室外空间减弱噪音
5、提供娱乐条件
划船
(三)水的美学观赏功能
水除了以上较为一般的使用功能外,还有许多美化环境的作用, 大面积的水面,能以其宏伟的气势影响人们的视线,并能将周 围的景色进行统一协调。
(四)园林水体的形态与类型
最专业的癫痫病医院.c n/u/5753780515 最权威的癫痫病专家 治疗癫痫最权威的医院.c n/u/5753780784 癫痫病权威专家
景观的形成因素
冰川地貌
海浪地貌
风成地貌
(3)土壤孔隙度和容重 主要是影响土壤的水分和空气的性状以及微生物 的活动状况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容重与孔隙 度呈反比。 (4)土壤水分 ①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 田间持水量:土壤重力水下渗后而保持的含水量。 沙土、壤土、黏土、腐殖土呈次序增加。 永久萎焉系数:植物发生永久萎焉时的土壤含水 量。 土壤有效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与永久萎焉系数之 间的差叫土壤有效含水量。
(2)水分与植被分布 年平均降水量与植被分布 关于年平均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提法很多。 其中400mm降水量作为森林与草原的分界 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笼统地讲400mm降水量是森林分布的界限, 不能用在热带地区。作为气候的两大主导 因子,温度和水分的综合作用尤为重要。 同样是400mm的降水量,在热带是荒漠, 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则是森林地区。
(4)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原则)和引种的经 验(一般情况下): 北方树种引种到南方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 之则小 高海拔树种引种到低海拔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反之则小 我国西部地区树种引种到东部成功的可能性 较大,反之则小
北方低海拔树种引种到南方应该栽培在高 海拔阴坡,南方树种引种到北方应该栽培 在低海拔阳坡(南坡是南方树种的北界,北 坡是北方树种的南界。这是阿略兴提出的 植物先期适应法则。) 落叶树种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 小 灌木树种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 小
O2
土壤中含量(%)
5第五章 景观形成因素
土壤化学元素的地域分异:
4、土壤的景观意义
1)土壤肥力影响景观生产力 2)土壤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等过程影响景观 生产力。 3)土壤异质性导致景观的异质性。 4)土壤退化导致景观变化。
三、气候因素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
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 百年以上。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针)
湿润 (混)
(寒温带) (温带) (暖温带)
(落叶)
(常阔与落叶) (北亚热带) (常阔)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季雨林) (雨林季雨林)
(热带 湿润)
垂直地带性
概念: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 呈现规律性更替的现象 >2100m 高山苔原
土壤分类标准。
西欧的土壤形态学分类:根据土壤剖面形态分异和剖面
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受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影响,
我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及部分高校分别于1991、
1995和2001年完成了第一版、修订版、第三版《中国土壤
系统分类》。 全国土壤普查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2001),共分为 14土纲,39亚纲,141土类,595亚类。
3)三基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植物在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称作生物学
温度,可用三个温度指标来表示。
最适温度:生物生长发育或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温
度范围。
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低
温和高温限度。
有效温度(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
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 / 33第四讲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单科命题 备考导航素养解读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经纬网图或其他相关材料,考查区域气候分布、气候特征及不同区域气候差异。
2.综合思维 以气候统计图或区域经纬网图为背景,考查气候成因、分布规律及气候特点。
3.地理实践力 结合实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探究点一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
具体分析如下: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气候带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性质变为温暖湿润。
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气团:掌握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的性质及具体气团对气候的影响。
归纳如下: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季风或东北季风)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3.海陆位置(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景观形成因素
第4节 植被因素
1 作用: 植被是重要的景观元素,植被是景观生产力的基础,植被 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 2 植被类型: 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 绿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 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等 荒漠:小乔木荒漠、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 冻原:矮灌木、草本、藓类地衣 陷域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
第2节 气候因素
1 作用:气候影响岩石风化、地貌形成、土壤发育、植物区系、植被 生产力等,从而影响景观并产生景观分异 2 中国气候大区(依据自然景观和作物分布)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 旱区、青藏高寒区 3 中国气候大带(依据自然景观和作物分布):温带、亚热带、热带 4 中国气候带(依据温度条件差异): 温 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亚热带— 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热 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 --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 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候命名
第3章 景观形成因素
1 地质地貌 2 气候 3 土壤 4 植被 5 干扰
第1节 地质地貌因素
1 作用: 作用: 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对景观形成起着基底作用 2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级:陆地地貌、海底地貌 第二级: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大山地 第三级: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山地分级:极高山>5000米、高山 第三级: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山地分级:极高山>5000米、高山 3500-5000米、中山1000-3500米、低山<1000米) 3500-5000米、中山1000-3500米、低山<1000米) 第四级: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 貌、海岸地貌、湖泊地貌 第五级:在第四级基础上再划分,如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 流水地貌— 貌、河流地貌、河口区地貌
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
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包括山脉、丘陵、水体、平原等地形特征。
地势的高低起伏、平坦或倾斜的程度对园林景观的营造和布局有重要影响。
2.气候环境:气候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
如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对植物的生长和景观呈现产生直接的影响。
3.水体:水体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要素,包括湖泊、河流、溪流和喷泉等。
水体可以使园林增添生气和动感,提供水源和水分供给,同时还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
4.植物:植物是园林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包括大树、花卉、灌木、草坪等。
植物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能提供阴凉和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
不同的植物种类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人工要素:1.建筑和构筑物:建筑和构筑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要素,包括亭台楼阁、桥梁、休憩设施、人行道等。
建筑和构筑物可以提供人们休憩和观赏的场所,丰富景观层次,增加空间感和立体感。
2.园林道路:园林道路是人们游览园林的重要交通工具,包括步行道、车道、自行车道等。
园林道路的设置和布局需要考虑交通流量、通行安全、景点连通等因素。
3.景观艺术品:景观艺术品是园林景观中的装饰要素,包括雕塑、石头、花坛、喷泉等。
景观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艺术氛围,丰富景观层次,提升观赏价值。
4.灯光和音乐:灯光和音乐作为园林景观的表现手段,可以通过不同的灯光色彩和音乐旋律调动人们的情绪,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景效果。
5.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包括厕所、休息亭、餐饮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便利。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水体和植物;人工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和构筑物、园林道路、景观艺术品、灯光和音乐以及配套设施。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和融合,共同营造出美丽、宜人的园林景观。
第四讲 景观功能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低强度干扰增加景观异质性, 中高强度干扰降低景观异质性。 干扰与景观破碎化:小规模干扰导致景观破碎化, 强度干扰使景观趋于均质。 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稳定相矛盾,但景观 对干扰的反映有一个阈值,大于阈值的干扰使景 观稳定性变化。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 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下, 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趋于下降。
干扰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干扰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程度,取决于干扰的 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和形状。 过度频繁的干扰,可限制许多树种发生和生长。因 为在很短的干扰间隔期内,这些树种来不及完成生 命周期。如对新英格兰的森林研究发现,频繁的林 地火干扰,是限制加拿大铁杉更新的主要原因。 有的干扰虽然罕见,但对森林的形成和结构有决定 性的作用。只是由于树木寿命很长,而人的寿命相 对较短,结果对一些长间隔期的干扰了解的不多。 如:平均每个世纪发生1次的横跨新英格兰内陆的 飓风,决定该区许多林分的形成,但这种干扰的影 响作用很少被人们发现。
2、常见的干扰现象
火干扰 放牧 土壤物理干扰 土壤施肥 践踏 外来种入侵 人类干扰
3、干扰的性质
干扰具多重性 干扰具较大的相对性 干扰具明显的尺度性 干扰可看作是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 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广泛性
4、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景观类型与生态属性生态属性天然景观管理景观农田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水平结构对比度小曲线对比度大直线热力学性质相对闭合开放性强生物分布学粘滞性强流动性强引入外来种世界性的营养循环较快更快施肥污染净生产量接近于0正值显著增加负值种的对策变化不定抵抗性类型抗衰老抗干扰抗病虫害抗污染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加环境资源斑块是逐渐降低的这个趋势是与栽培农田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发生的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按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1、视觉与空间形态要素2、心理行为与文化要素3、生态环境要素4、园林植物要素5、风景园林资源要素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斑块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置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
一般来说,斑块面积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斑块数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栖息地的增减上,减少一个斑块就意味着抹去一个栖息地;增加一个斑块,则意味着增加一个避难所,一份保险。
一般而言,两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对维持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斑块的形状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紧密型斑块有利于保储能量养分和生物,松散型形状易于促进斑块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生物方面的交换。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廊道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它不同于两侧的基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基因交换。
廊道的生态功能取决于其内部生境结构长度和宽度及目标种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
廊道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最显著的作用是运输,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廊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者栖息地;②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③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6)。
景观的基本组成要素之基质基质是景观的本底,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的结构和格局
社会价值
休闲与游憩
景观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游憩资 源,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放松
身心的需求。
生态教育
景观作为生态教育的生动教材,可 以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生态系统 和环境保护知识。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优美的景观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 促进地方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经济活力。
04
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景观规划的原则
3
大尺度
关注整个地球或大地理区域,如气候变化、地貌形态等。
中尺度
关注较大范围的环境,如城市、流域、海岸线等。
小尺度
关注较小范围的环境,如公园、庭院、街道等。
景观的空间格局
景观的空间组成
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如山体、水体、植被、建筑物等。
景观的空间配置
各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排列和组合方式,如对称、均衡、重复等。
生态优先原则
在规划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 复,确保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原则
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和历史,将文化元素融入 景观设计,增强景观的文化内涵。
整体优化原则
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景观的各个组成部 分,实现景观整体的最优化。
景观设计的要素
地形地貌
利用和改造地形地貌, 塑造景观的续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 承。
THANKS
03
景观的功能与价值
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
景观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 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 提供栖息地,有助于保护 生物多样性。
景观的形成要素和基本原理
景观的形成要素和基本原理景观形成的要素和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景观产生和形成的因素和规律。
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一定的演化和改造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和视觉效果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下面将从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基本原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自然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自然资源包括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这些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状况会决定景观的格局和类型。
地貌是景观的基础,不同地貌类型会孕育出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土壤的质地和成分决定了植被的分布状况,进而影响了景观的形成。
水资源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的分布和水体的状态会给景观增添独特的魅力。
植被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同植被的形态特征和颜色各异,赋予了景观不同的特色。
人文要素是指人类活动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景观的主导力量,通过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活动,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景观。
农业活动会在大片土地上形成农田和农村景观,农田的布局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都会影响景观的形成。
工业活动会产生一些工业设施和污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改变了景观的自然状态。
城市建设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建设与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景观的形成。
旅游活动使一些自然景观成为人们赏心悦目的地,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改变了原本的自然景观,也创造了新的人文景观。
景观形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自然规律和人类规律。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和原理,如地理学、生态学和气候学等学科中的一系列原理和规律。
例如,地理学中的地貌分布规律和植被分布规律是景观形成的基础。
生态学原理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如植物群落的演替和生态平衡等,对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学原理指气象要素对景观的影响,如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决定了植被生长的条件和景观的气候特征。
人类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如经济、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规律。
景观形成要素4
河床、河漫滩、谷坡A 河漫滩:洪水期间被河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形成原因:与河床的侧方移动和枯水期和洪水期水位变化相关。
结构:上层由细沙和粘土组成,称为河漫滩冲积物;下层有粗沙和砾石组成,称为河床冲积物,这称为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B 洪积扇:河流出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
形成原因:暂时性的河流洪水从出口流出后,由于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变慢,水流分散并不断下渗,因而带来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出口处堆积,形成一个扇形堆积体。
结构:上部沙砾孔隙大,透水性强,下部粘土孔隙小,透水性差。
C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之为河流阶地。
形成原因:河流下切侵蚀的原因,主要的有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等。
构造运动主要指地壳升降运动,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提高,水流严重切割河床,靠近两侧谷坡的谷底部分就形成阶地。
根据形态结构特征和形成特点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和堆积阶地。
4)黄土地貌(1)黄土的分布和性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45°之间,东西带状分布。
由西北向东南黄土的粒度变细,说明我国的黄土是由风造成的,除原生黄土还有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分布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这些地区分布广厚度大。
黄土质地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易沉陷和崩塌。
(2)黄土沟谷地貌根据发生部位、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可将黄土沟谷分成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
①纹沟形成:片状水流侵蚀形成特点:经耕作后消失②细沟:形成:片流汇集成股流侵蚀特点:沟底纵剖面与斜坡形成一致,横剖面呈“V”字形,沟坡没有明显的转折。
宽0.5m,深0.1-0.4m,长几十米。
③切沟:形成:细沟下切加深超过耕作层特点:纵剖面与斜坡坡面不一致,沟床多陡坎,横剖面有明显谷缘。
宽、深1-2m,长几十米。
④冲沟:形成: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特点: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沟头、沟壁都陡,规模较大,长数公里,深数十米到几百米。
庭院设计:景观的形成
一般指村庄或农村居民点。
它主要是指农村环境中入们豪居的形态特征.既可以是自那村,也可以是规划后的中心村和爹层村。
但这种定义仅界定了其物质层面的内容,而较少忍及建立在物质环境之上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层面的内涵。
本文所指的村落是将其视为一冷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层面的综合体,因此也可耗其称为村落系统或乡村聚落。
[2)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包括城镇和乡村两个基本类型,狭义的聚落仅指乡村聚落。
聚落是山功能空间、社会空间和意识空间三位一体,多层结构的统一形态.即:聚落不仅是满足生活、生产活动的功能空间,是反映某种生产关系和桂会关系的社会空间,还是反映聚落群体共同信仰和行为规范的意识空间。
找们所做的研究是对传统的村落空间作生长和背景因素分析,旨在剥离人为整体规划因家,在自然状态下,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力,为规划工作谋求更为健康、合理的概念和运营机制.x.古村a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自古有之。
一般我们将那些村落地域荃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级围等均保存较好的古代村落称为古村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总结古村蔫的6个挤占高;③与自然融为一体;④村落规划出色;⑤有书和村塾;⑥有公共园林。
a景观__景观(larxdwspe)一河Rk文含义看,可以解释为地iR空问(land》的景物、象或风砰(~)。
me时代3;FfA问m日益突出,观的概念所2A盖的内容在当今世异厄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关于·景观·的研究卞要华中作傲狈堂吐水登翻拜而举,水.。
一(1))地理学地理学中的景观研究更关注自然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注愈力更多放在“地景”(eanh-伴》,研究条观形态的地质成因、地貌的发展变化规律。
生态学生态学中把所有的景观组成部分都当作一种环毋因子(气候、地质面貌、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人类的活动等等),普眼点在千这些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人的活动也只是一个环城影响囚子,在进行景观研究时,仅仅考虑人类活动的自然属性。
景观要素构成
景观要素构成景观,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是指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景色。
景观的构成因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大类。
1。
自然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体、植被、土壤、动物、日光等。
一般说来,每一景观总是由这些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
2。
人文要素人文要素也可分为两类:其一,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如建筑物、园林设施、交通工具、艺术作品等;其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如历史遗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
3。
综合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由上述各个景观要素复合构成。
例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很优美,这种景观就叫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美丽的人文景观。
美丽的自然景观不仅能给我们视觉的美感享受,还给我们以无穷的想象和启迪。
美丽的人文景观也是如此。
例如,这里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让人惊叹不已,它就是故宫。
又如,在黄山,我们游览了仙人迎客松、九龙瀑布、奇石景观等等。
其实,像故宫、长城、黄山、天安门广场等这样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随处可见。
只要你用心观察,处处皆有。
我[gPARAGRAPH3]家乡的泰山,它虽没有故宫那么华丽,也没有黄山那么雄伟,但却充满着灵气,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那连绵起伏的山峰就好似一位位勇士驻守在泰山脚下,他们不畏艰险,顶天立地,巍峨挺拔,令人敬佩。
山脚下,滔滔的黄河水缓缓向前流去,岸边垂柳依依,景色秀丽,这儿便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泰安市。
4。
生态要素这类要素包括景观的结构、格局及相互关系。
景观的结构、格局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程度,体现了人类创造景观时所遵循的法则。
景观的形状、色彩、声音、气味、能见度、空间、文化遗产等均是生态要素。
人类创造的各类景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生态要素。
例如,开发了白洋淀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在以前水域面积辽阔,植被茂密,而如今芦苇荡消失了,小船都难以停靠,而鸟类、鱼类也因此锐减,取而代之的是肆意泛滥的大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 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 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土壤类型也呈垂直分布带的现象。 •基带: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 • 建谱土带:垂直带中的主要土壤。 • 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 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
2、 植被分布
• 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 件,特别是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组合情况。 • 植被分布: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
• 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 控制因素:热量、水分。
• 非地带性分布:受局部地区中小地形或土 壤等条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植被分布也 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特征。一些植被类型, 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内,而是出现在2个 以上的植被带内。
变质岩---石英岩
变 质 岩 -混 合 岩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
海岸线为界
陆地地貌
海底地貌
陆地地貌
大平原
大高原
大盆地
大山地
海底地貌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深海平原
陆地 地貌
基本形 态成因
绝对 高度
平原
台地
丘陵
山地
极高山
大于5000m 3500~5000m 1000~3500m
高山
中山
底山
气候
• 气候是某一地域多年某一时段内的大气统 计状态(某一地方大气的温度、降水、气 压、风、湿度等气象要素在较长时期内的 平均值或统计量及其年周期波动)。是天 气的综合表现。
• 实验分类法: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 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 为依据,结合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 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因素对照 划分气候类型。 • 成因分类法: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 候型。
温带荒漠区 气候非常干燥,年降水量50~150mm或更 少。梭梭柴、白沙蒿等在沙漠中;盐爪爪、 白刺等生长在盐土荒漠上,河流两岸有胡 杨林和沙枣分布。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 海拔4000m以上,以高山嵩草、西藏嵩草 为主的高山草甸;以紫花针茅和羽柱针茅 为主的高寒草原。
中国植被分区
3.5 干扰
• 干扰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既改 变景观格局,同时又受景观格局的制约。 干扰引起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层 次的非平衡特性,并在其结构形成以及动 态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概念: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 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 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 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砂砾岩
• 石灰岩:该地貌中发育的陡壁常与河流曲 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关,崖岩壁陡,常以 峰林形式出现。如云南路南石林等。
石灰岩
石灰岩
变质岩类
• 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原来已经生成的各种 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等造成物理化学条 件的改变,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 一系列的变化。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 岩。其中,高峻雄伟的山峰均由质地坚硬、 抗风化能力强的石英岩、混合岩等组成; 而片理结构发育的片岩沿片理遭受风化剥 蚀,多形成起伏和平缓的低山丘陵,成为 高大山脉的陪衬。
第四讲 景观形成因素
1、地质地貌因素 2、气候因素 3、土壤因素 4、植被因素 5、干扰
3.1 地质地貌因素
1.地貌营力(地貌发展和形成的动力) 包括:地质构造运动、火山作用、岩石性 质、气候、人类活动等。
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地震等)。引起巨型和大型地貌。 外营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 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波浪作用来表现。
花岗岩类
• 是侵入岩中分布广泛、出露较多的岩石,一般以 岩基、岩株的形式产出,形成大规模岩性均一的 侵入体,在节理或断裂集中的地方形成按节理发 育的峭壁、断崖、陡壁等地貌景观。 • 由此形成的景观,大多属于直立柱状高峰。 • 石蛋地貌是花岗岩中的节理不断受到侵蚀和风化, 使岩体分离成一块块单独的大岩块,经球状风化 后形成的。
1 、植被类型
• 森林(红树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疏林、 热带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林、落叶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欧石楠灌木); • 草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 荒漠:超旱生、半灌木、小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 稀疏植被; • 冻原: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藓类、地 衣、小灌木、矮灌木及多年生草本组成的植物群 落。植物种类组成贫乏; • 隐域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年均气温8~14℃。落叶林主要由槲树、辽 东槲栎等优势树种组成,常绿林以油松和 赤松为主,酸性棕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1000~2000mm,年均 气温16~20℃;以青冈、石栎为主的常绿阔 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常绿针叶林, 毛竹林。
热带雨林、季雨林区 年均气温21~26℃,年降水量 1200~2200mm,典型土壤为砖红壤。海边 有红树林分布。 温带草原区 黑钙土和栗钙土上分布着以羊草和线叶菊 为主的中旱生草原和草甸;在砂土上有稀 疏的樟子松和榆树为主的疏林。
花岗岩
黄山地貌
黄山 地貌
石蛋
厦门鼓浪屿
砂砾岩和石灰岩
• 沉积岩类。由红色砂岩及石英岩组成的幛 石岩地貌,刚性较刚硬,反圆化性能强, 无论什么造型,始终保持着锋利的轮廓, 崖顶常有剥蚀平台,其形成的石柱和峰林 以塔柱和排峰出现。 • 由红色砂岩组成的丹霞地貌,其岩性较弱, 容易发生表层剥落的圆化作用,山体轮廓 线都呈现边界钝圆的特色。
小于1000m
中国主要山脉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
喀 斯 特 地 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
风蚀地貌
雅丹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荒漠地貌
世界荒漠分布
黄土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3.2 气候因素
• 从岩石的风化过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受气候 控制。 • 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 贮存、运输和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发育 过程。 • 气候影响植被及其生产力(植被区系、群落 演替和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过程)。
• 微域分异:在小地形影响下,短距离内土 种、变种,甚至土类和亚类既重复出现又 依此更替的现象。
3.4植被因素
• 某个地区或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组成的自然植被以及 人工经营和栽培管理的各种作物、林木组 成的人工植被。 • 一个地区的植被就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 的总体。
3、中国植被分区
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 年均降水量360~500mm,年均气温低于 0℃,极端最低气温-50℃;冬季寒冷晴燥 少雪而漫长,温暖季节短。落叶松林、白 桦林、樟子松林,蒙古栎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 年均降水量600~900mm,年均气温1~8℃, 气候温和湿润,冬季长夏季短。阔叶红松 林为代表。
火山作用
• 包括由岩浆上升喷出地表所引起的全部作 用过程,包括:熔透式喷发、裂隙式喷发 和中心式喷发。
地貌营力3:岩石性质
• 地壳由不同成因、不同化学成分以及不同 矿物成分的岩石组成,这些差异反映在岩 石性质上,决定着岩石的形态意义和在外 力作用下的稳定程度。较坚硬的岩石总是 形成正地貌形态,不太坚硬的岩石总是形 成负地貌形态。
干扰的类型
• 按产生源:自然干扰、人为干扰; • 按发生的范围:小规模的细尺度干扰(小 型干扰)、大规模的粗尺度干扰(大型干 扰); • 按功能:内部干扰、外部干扰; • 按性质:破坏性干扰、增益性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
• • • • • • • 火干扰 放牧 土壤物理干扰 土壤施肥 践踏 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干扰
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尖峰山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温带气候景观
温带气候景观
寒带气候景观
3.3 土壤因素
• 土壤:是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 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它能够给植物提供 生长空间、矿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 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本身也是独立 的生态系统。
中国土壤分布图
地貌营力1:地质构造运动
概念: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的岩石受 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从而形成各 种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山、方山、丹霞地貌等 单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山等 皱曲构造: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与凹陷盆地 断层构造:断层崖、断层谷、断块山等
丹霞地貌
单面山
盆 地
断层
地貌营力2:火山作用
纬度地带性
•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温带到热带森林土 壤分布: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 红壤→砖红壤; • 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到南:棕 色针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 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棕壤
棕壤
黄棕壤
红壤
黄壤
赤红壤
砖红壤
暗棕壤
棕色 针叶土
经度地带性
• 水分差异引起。我国温带内陆地区,由东 向西: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 →灰漠土→棕漠土→戈壁大沙漠。
• 中域分异:中形条件下,地带性土与非地带性土 按不同部位呈现有规律的组合现象。 • 枝形:高原与山地丘陵区。因河谷发育,随水系 的树枝状伸展。由地带性土、水成土、半成土组 成。 • 扇形: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冲积扇呈有规律 分布。上部物质粗,为地带性土,下部地下水升 高出现草甸土。 • 盆形:以湖泊洼地为中心向周围所形成的土壤组 合。如荒漠地带由山麓到盆地中心的荒漠土、草 甸土、风沙土、盐土等。
干扰的性质
• 干扰具有多重性
• 干扰具有较大的相对性 • 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 • 干扰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 干扰具有不协调性 • 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