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慎独功夫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四字家训
曾国藩的四字家训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这四句话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其中“慎独则心安”是四字家训的核心。
“慎独则心安”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心态就会平和,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种心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
“主敬则身强”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庄重严谨,不要轻浮随便,这样身体就会变得强健。
“求仁则人悦”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仁爱,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习劳则神钦”是说如果一个人能习惯劳动,就会得到别人的敬佩和称赞。
以上四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却涵盖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非常重要。
一曰慎独则心安全文翻译
一曰慎独则心安全文翻译
释义:一个人非常谨慎,恪守自己的道,则会内心稳妥。
出自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诫子书》
原文: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释义:第一、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
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能够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可以问心无愧,就可以对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质问。
扩展资料: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认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大计以农业为主,发展农业是第一要务。
论曾国藩的“情商”
论曾国藩的“情商”【内容提要】一、曾国藩的成功之路说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1、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并不是那种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称得上愚笨。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那个贼人在墙根底下等得不耐烦了,生起气来:“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篇,扬长而去。
曾国藩被突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等那小贼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应过来,哂然一笑,心想:这个人好厉害啊,听了几遍就能背熟,看来我还是用功不够啊,还需要继续苦读!“勤能补拙”,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和恒心,曾国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近代文化的开创者、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带头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2、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IQ)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
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
情商(EQ)一词,是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最先提出来的;1995年,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推出《情商》一书,于是情商新潮在美国掀起,一些热心人在许多学校里开设"情商课",讲解情绪自控、应对、挫折与待人接物等学问。
"EQ"一词很快风行世界。
到1997年2月,企业管理出版社发行了我国第一本情商书--《情商,唤醒心中的巨人》。
曾国藩十二条慎独修身法
曾国藩⼗⼆条慎独修⾝法
对于古代的读书⼈,“慎独”这⼀理论是⽆⼈不知的,但只知道理论,不加实践,⽆补于实际。
曾国藩的⾼明,不在于他创造了⼀套什么新说,⽽是对这⼀古⽼真理做了⼀辈⼦的实践,既使⾃⼰⼤受其益,⼜使家庭⼤受其益,更是社会⼤受其益。
⼀、主静:⽆事时整齐严肃,⼼如⽌⽔;应事时专⼀不杂,⼼⽆旁物。
⼆、静坐:每⽇须静坐,体验静极⽣阳来复之仁⼼,正位凝命,如⿍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须读⼗页。
五、读史:每⽇⾄少读史⼆⼗三史⼗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出⾔谨慎,时时以“祸从⼝出”为念。
七、养⽓:⽓藏丹⽥,修⾝养性。
⼋、保⾝:节劳节欲节⾷,随时将⾃⼰当作病⼈来养。
九、⽇知其所亡:每⽇记下茶余偶谈⼀篇,分为德⾏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忘所能:每⽉做诗⽂数⾸,不可⼀味耽搁,否则最易溺⼼丧志。
⼗⼀、作字:早饭后习字半⼩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
⼗⼆、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以上⼗⼆条有些适合我们照搬沿袭,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分享正能量。
曾国藩之谨行慎思绝学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古往今来,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
一日一心得
谨慎也许并非是一种美德,但却是成就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朱熹说:“真正大英雄人,都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血气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人不能按揭和重复的就是生命,要想积累出生命的精彩来,就必须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才能走出一个灿烂的结局。
很多身在高位、功名显赫的人颐指气使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和性格,而且往往把持不住导致得意忘形,最终落得不好的下场。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详细总结了历代为官为宦者成败的关键,认为为官有四大忌,也就是“四败”。他是这样说的:“居官有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所谓昏惰任下者败,是指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昏庸懒惰,是非不明,放纵自己身边的人胡作非为,这样的为官者是肯定会失败的;所谓傲狠妄为者败,曾国藩常说“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人因骄傲而妄为,而奢,而淫,而佚,而无恶不作,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谓贪鄙无忌者败,是说为官不可任情放纵,随心所欲,不能贪得无厌,无所忌讳;所谓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曾经指出,用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诚相见,不玩弄权术。反复多诈者是指为人反复无常,好用诈术的人。
在湘军攻破天京后,曾氏兄弟的威望可谓如日中天,盛极一时。曾国藩不但头衔很多,他实际上指挥着三十多万的湘军,并节制着李鸿章和左宗棠的部下,直接统治着两江的辖地,东南、西南、华南等省也在湘军控制之下,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是位及三公、权压朝野,但他处处谨小慎微。册封之日,他颇有微词。思前想后,夜不能寐,内心充满隐忧。于是他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的结局非常完美。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
曾国藩之“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也就是在没有人管束的情况尚能严格要求自己。
这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所以《大学》的“诚意”一章,两次说到慎独。
如果喜欢善能像喜欢色美那样,厌恶恶能像厌恶恶臭那样,尽力排除欲望,以存天理,那么《大学》的所谓自我反省,《中庸》的所谓戒除恐惧,都能够切实去做了。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自我反省而有收敛,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下,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主敬”一条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好还是坏,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
敬这个字,孔门用来教育后人,春秋士大夫也经常提到。
到了程、朱时就千言万语不离开这个宗旨。
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恭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程子说上下统一在于恭敬,则天地自己运行,万物自己发育生长,气数没有不和的,四灵都来了。
聪明睿(ruì)知,都由这些而产生。
以这些侍奉天帝,那么敬就没有不完美的。
我说敬字最贴近我们的功用,尤其就在于能让肌肤得到锻炼,身体变得强健。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散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即使是年老体弱,一旦遇到坛庙祭献、战阵危急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这足以说明敬能强身了?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三是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
曾国藩修身修心的故事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也是一位极具修身修心之风的大家。
他的人生故事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它告诉我们只有当一个人处在上进和执着的状态中时,他才会走向成功和幸福。
1.慎独的修身之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与他慎独的修身之道密切相关。
他常说:“读书讲究谨慎,写字讲究慢功,耕田讲究耐劳,吃饭讲究淡泊,待人讲究正直,出行讲求安全,行事讲求恒心,处事讲究精细,修身讲求静心。
”曾国藩的修身方法包括多方面的方面,如读书、写字、耕田、饮食、待人、出行、行事、处事、修身等等。
2.锻炼意志和耐力的方法曾国藩不仅闻名于世,也有着众多令人钦佩不已的人生足迹。
为此,他强调对意志和耐力的锻炼。
曾国藩常常劝人们:要有恒心,否则即使你每日努力做一点点,也难以取得大的成就。
同时,要有耐力,既能长期坚持下去,也能容忍失败或是挫折,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加稳步。
3.强调自律与宽容曾国藩信奉“律己甚于律人”的道理,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否则在约束别人时也难以做得好。
他认为自律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律是变得更加严苛和压抑,这是不正确的。
曾国藩认为,自律必须是包容和宽容的,而不是变得过于苛刻的。
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正确的指导和鼓励。
在几百年的时间中,曾国藩依靠自身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
曾国藩是中国文化、历史、道德的代表之一,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伸手援助他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体悟。
这些精神的谕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曾国藩: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中国人的千年修行。
《礼记· 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两千多年后的曾国藩,在临终时告诫其子:慎独则心安。
慎独,不仅是某个人的修行,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一场大修行。
君子慎独,是几千年来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则。
“君子慎其独”的意思是,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
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块醒目的横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中第一条说到的就是“慎独”。
他说:“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守身之先务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第一条写的就是: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人如果能做到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安定、富足。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
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慎独,智者的人生大境界。
龙应台说,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曾国藩:慎独——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
曾国藩:慎独——自强之道,寻乐之方,守身之先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注重心性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心斋坐忘”,佛家讲“自净其意”,其落脚点都是要管理好自己当下的一念之心。
心性修养的功夫,不仅包括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下,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包括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同样要让自己的心处于清净、自律的状态。
后者,就是儒家所说的“慎独”。
俗话说,“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每个人的内心在想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知道的。
所谓“慎独”,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放纵它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保持警醒。
“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的时候。
“慎”还有“诚”的意思,“慎独”也就还有“真诚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意思。
对于慎独,古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不愧于屋漏”。
这里的“屋漏”,不是说房子漏了,而是指古人为了采光,在屋子的西北角开的一个天窗。
古代的房子一般是面南背北,门朝南开,所以西北角是最里面、最昏暗的角落,最需要光线。
“不愧于屋漏”,就是指一个人独处一室,在最隐秘的地方,也依然能够保持谨慎、敬畏的态度,依然在思想上、行为上没有丝毫放纵,能够做到问心无愧。
类似的说法还有“不欺暗室”。
“暗室”指的是人家看不见的地方。
“不欺暗室”的意思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曾国藩有著名的“日课四条”,也就是每天要操练的四门功课,其中首条就是“慎独”,并且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
他进一步指出,慎独“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自强之道古人说:“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伏自心。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
一个人可以征服外在的很多事物,但是克服内心的欲望,恐惧,情绪冲动等等,还是要困难得多,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什么是强大?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只有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彰显人的生命力;只有内心强大,才能经得起外面的繁华和诱惑。
曾国藩的名言警句
曾国藩的名言警句曾国藩的名言警句1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其次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其次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行。
3、且苟能发奋独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喧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独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
我要到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不可一世,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慢慢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愤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慎独心安,主敬身强,求仁人悦,习劳神钦”。
慎独,即不自欺,不欺人,慎独则心安。
慎独是曾国藩修身治学的重要法则,他以此来修身,以自省来完善自身,以慎独来约束家人。
主敬,即外貌恭敬、内心敬畏,主敬则身强。
曾国藩认为敬畏是修身之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求仁,即追求仁爱之心,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认为仁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只有心存仁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习劳,即勤于劳动,习劳则神钦。
曾国
藩认为勤劳是立人之本,只有通过勤劳的双
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曾国藩16字家训凝聚了曾国藩一生的
处世哲学,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对于我
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
曾国藩慎独的故事篇一: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在自己的思想中非常注重“慎独”,认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反省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
曾国藩的慎独故事如下: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听到窗外有一位老人在敲门。
他很好奇,于是打开门一看,发现是一位他的朋友。
这位朋友告诉他,他的父亲突然生病,需要他前去探望。
曾国藩虽然很高兴能够和朋友的父亲见面,但他也意识到自己不能忽略自己的责任。
他告诉朋友,他必须马上离开书房,前去探望他的父亲。
他告别朋友后,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忽略了朋友的父亲,是否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他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不是他能够自己解决的,于是他决定采取“慎独”的方法,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都花时间独处,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的想法。
他相信,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
拓展:曾国藩的“慎独”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实践,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独处时,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自我反省的机会。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来许多思想家和名人,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佛家的禅宗等,他们都认为独处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篇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个人修行方面,曾国藩提倡“慎独”,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反省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曾国藩的“慎独”故事如下:有一次,曾国藩在书房里读书,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好像是从房间的角落传来的。
他立即停下了手中的书,向声音的方向走去,却发现声音来自一只灯笼的灯芯。
曾国藩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认为灯笼的灯芯不应该发出声音。
他于是开始仔细研究灯笼,发现灯笼的灯芯是由细线缠绕成的,而细线在缠绕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
诫子书—曾国藩,更优秀的解读
诫子书—曾国藩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通读: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践行儒家、法家、黄老学说以治国安邦。
毛泽东曾多次阅读《曾国藩家书》,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一个人要自修,就要养心,而要养心要寡欲,更要内省。
“驰逐于外,修治于内”。
一个杰出的人,即使功勋在外,也不能没有内心的修为。
而一个真正有为的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为。
慎独,就是做到内省、寡欲,并达到养心、修身的办法。
古代儒家君子做人讲求“慎独”。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过去的读书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所以对“慎独”可谓无人不知。
但是,光知道慎独理论,没有实践则是枉然。
而曾国藩的高明就在于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这不仅使他自己大受其益,还使他的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曾国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个月,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在这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慎独”的重视。
“慎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
正所谓“驰逐于外,修治于内”。
一个杰出的人,即使功勋在外,也不能没有内心的修为。
相反,一个真正有为的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为。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就在人格上对自己有一种很高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为此,他的价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
曾国藩:自修之道,首在养心;自强之道,莫...
曾国藩:自修之道,首在养心;自强之道,莫...曾国藩:自修之道,首在养心;自强之道,莫过慎独!慎独,这两个字贯穿了曾国藩的大半生,也正是对这两个字的坚守和坚持,成全了他。
慎独,修养的是内在的定力!慎独功夫是古人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曾国藩著名的“日课四条”就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
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从未间断。
为了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做到十二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诚、敬、静、谨、恒,修身十二课成就了曾国藩,让他身处乱世也能保持冷静而独善其身,而终成一代伟人。
修身十二课是现代人慎独修行的生动教材,值得珍藏、品悟、践行。
第一课:主敬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第二课:静坐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第三课:早起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第四课:读书不贰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
第五课:读史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第六课:谨言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第七课:养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第八课:保身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
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第九课:日知所亡每天读书,都要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要刻意地从书中谋求深意,否则,就是曲从于他人。
第十课:月无亡所能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
曾国藩:慎独处身,心境泰然,让自己的人生减少遗憾并实现最大价值
曾国藩:慎独处身,心境泰然,让自己的人生减少遗憾并实现最大价值慎独处身,心境泰然原文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日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
译文仔细回想古代人在修身方面所作的努力,其中效果特别明显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四种:第一,谨慎独处,就会使得心胸泰然自若;第二,庄严恭敬,就会使人身体强壮;第三,追求仁义,就会使得别人心悦诚服;第四,思想诚实,待人真诚,就会使神灵都为之钦佩。
感悟解读“慎独”之“慎”主要是指,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小心管理自己的心,意即自省,是一种通过自我意识来自我检查的行为。
经常自省的人,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如能及时改正,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发生的概率。
这也从间接说明了自省是慎独的形式,而知错能改是慎独的目的。
人在自省的时候仅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生悔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知错能改,时刻告诫自己以后不应再犯类似的错误,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了解了慎独的真谛并发挥了慎独的最大作用。
对于自省、慎独,荀子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意思是君子广泛学习,并且应该经常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很明智,行为也没有过失。
这句话挂在嘴边说说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确是非常不易的。
曾国藩的博学众所周知,他是一位集众家之所长于一身的智者,这样一位智者,他的一生都在遵循着荀子的这句话,在骄傲自满时及时反省,自我省察,然后改正并时刻鞭策自己做到更好。
曾国藩自省的习惯,单从他的字与号就可以看出来。
在他就学于湘乡涟滨书院时,自号“涤生”,意思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试图通过自省来清除心中的污垢,实现人生的更新。
而后曾国藩师承理学名家唐鉴、倭仁,几乎每天都遵循着先生教导的“克己省复”。
他曾将自己的日记命名为《过隙影》,当作是自己人生的错题簿。
不但如此,自从他开始写日记以来,更是不曾间断,一直到他过世。
曾国藩一生的格言,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曾国藩一生的格言,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的心念,是最难控制的。
所以,内省就成了第一步的功夫,善念也罢,恶念也罢,首先要能够省察清楚;然后才谈得上第二步的功夫:“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
”而要清楚地察知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心静”又是前提。
一个人若是天性恬静,自知极明,则没有话说;若这一方面的禀赋有所不足,则不得不借助于静坐等手段,以牢锁心猿,紧拴意马。
宋、元以后,许多儒者都试用过这一办法、曾国藩也不例外。
一个人若要慎独,其前提是心静,假如欲火炽然,心粗气浮,则慎独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曾国藩对这一点有很深的理解。
他在这一年l O月27日的日记里说:…静‟字功夫要紧。
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
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静坐目的在于心性修养上的提高。
我们今天亦有许多人学静坐,且名之曰“气功”,但也多半是求一些身体上的效应,这是很低的一个层次,曾国藩能够很快从这一层次突破出来,与他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远的人生理想有关。
初学静坐,自然如初学骑马,或初学驾车一样,功夫很不容易上路的。
我们且看看曾国藩蹒跚学步的足迹吧:初3日:“一早,心嚣然不静……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14日:“因心浮,故静坐,即已昏睡,何不自振刷也!‟‟l 9日:“饭后,会客一次,静坐不得力。
‟25日:“昨日今日,俱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静坐功夫,须是习熟,若不勉强苦思,更说甚?”28日:“起,杂思,静坐半时,不得力。
曾国藩: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曾国藩: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很多人知道曾国藩是个“笨小孩”。
小时的曾国藩和所有孩子一样,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中下水平,连考7次才中秀才。
天资不够就算了,脾气还火爆,为人傲慢,好与人争,常常与人发生冲突,在朝廷中不受待见。
照此下去,也就一平庸书生。
改变发生在30岁那年,曾国藩突然醒悟,立志学王阳明“做圣贤”。
他到处虚心求教,学习修身之法,持之以恒,严格自律。
曾国藩把自己一生修身秘法总结为两个字:慎独。
正是凭着这两个字,他成为了一个让政敌都敬佩、去世后清王朝停朝三天的一代名臣。
曾国藩是如何做到一生慎独的呢?01、立志以诚意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认为,立志高远,方能把自己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
人生没有追求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自律的。
有高远的志向,慎独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所以当曾国藩从内心深处开始立志建功立业时,他就为自己的修身之路注入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无不具备“慎独”之道,所谓“慎独”,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而故意放纵它们。
为警戒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过失,曾国藩特意取了个别名:“涤生”。
涤,就是洗涤过去的污垢;生,意味着每一次改过,都会迎来新生。
曾国藩一生把慎独放在修身之根本地位。
他在《君子“慎独”论》中,仔细考察古人修身的功夫,认为成效显著的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虔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也。
其中,他认为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曾国藩认为,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连其中最隐蔽微小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道,一刻也不能间断,内心时时刻刻自省且无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
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慎独功夫“慎独”是《四书》中《大学》、《中庸》里面的说法。
过去的读书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这一“理论”是无人不知的,但光知道理论,不加实践,不过是梦中吃饭而已,无补于实际。
曾国藩的高明,不在于他创造了一套什么新说,而是对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辈子的实践,既使自己大受其益,又使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会大受其益。
他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个月,即同治9年l1月初2、初3日,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此文着重讲一讲他是如何慎独的。
曾国藩20岁的时候,即改号涤生。
他在29岁(道光20年4月)的日记中回忆:“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改号至今九年,而不学如故,岂不可叹;可见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即在人格上对自己有一种很高的期望。
这种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是驰逐于外,还是修治于内,这是天理人欲的分水岭。
他的价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
他在咸丰6年9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这就亮了底了,那么,圣贤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呢?有一句古语:“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我们纵观历史,环顾现实,发现有许多人,有能力征服别人,甚至征服天下,却没办法征服自己。
“英雄难过美人关”,就是不能战胜自己色欲的典型表现,此外还有金钱关、名誉关、权势关……自古至今,许多人都过不了,过得了的,即入圣贤之域,他们都是一些有本事“降伏自心;的人。
曾国藩以他们为榜样,可见其志趣的超凡脱俗。
“降服自心”也就是征服自己,也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正心;、“诚意”,用功的方法就是“慎独”。
我们读一读曾国藩四条日课中的第一条即知:“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
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的心念,是最难控制的。
所以,内省就成了第一步的功夫,善念也罢,恶念也罢,首先要能够省察清楚;然后才谈得上第二步的功夫:“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
”而要清楚地察知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心静”又是前提。
一个人若是天性恬静,自知极明,则没有话说;若这一方面的禀赋有所不足,则不得不借助于静坐等手段,以牢锁心猿,紧拴意马。
宋、元以后,许多儒者都试用过这一办法、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做慎独功夫,以道光22年10月初1日为分界线,在这一天之前,他的用功是零碎的,偶然的。
前一年的7月14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
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又向他介绍了当时著名理学家倭艮峰先生的用功方法;据他这一天的日记记载,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昭然若发蒙也。
”但从这一天起,到第二年的lO月初1日,一年多的时间,他在日记中的自我批评只有两次,一次是道光21年9月初1日发誓戒烟,另一次是第二天,他责备自己“聪明日减,学业无成,可胜慨哉!……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他的静坐,也是从这一年的12月12日才开始,13日、16日、18日、19日,共五次,其目的也不在于慎独,而是为了治病,“竹如教以静坐法,谓可不药有喜,”他真正自觉地做慎独功夫,是在他3l岁这一年,即道光22年l0月初1日,这一天,他拜访了倭艮峰先生,他日记中这样记载:“拜倭艮峰前辈,先生言‘研几’工夫最要紧。
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知几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
”所谓“知几”,这是《易经》中的话,几者,动之微也,也就是内心深处每一个念头的活动;每一个念头都自己察知,叫做“知几”,与“慎独”的意思差不多,在倭艮峰先生的督促下,他真的不再因循,就从这一天开始,他每天都学着倭艮峰先生的样子,静坐,读《易经》,写日记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本月26日,他在给弟弟们的书信中,介绍了这一段时期他修慎独功夫的情景:“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
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起,今三十本矣。
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要之药。
…余自lO月初1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余自10月1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
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恰好初9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
13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故,前嫌尽释矣!前面讲过,一个人若要慎独,其前提是心静,假如欲火炽然,心粗气浮,则慎独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曾国藩对这一点有很深的理解。
他在这一年lO月27日的日记里说:‘静’字功夫要紧。
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
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
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曾氏自称)素有忿狠不顾习气,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务当力主求静,使神明如日之升……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他这一段时期给自己确定的十二条日课,第二条就是“静坐”“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他这时候的静坐,已不同于一年以前那样只求一些身体上的效应了,他此时的目的,只在于心性修养上的提高,这是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今天亦有许多人学静坐,且名之曰“气功”,但也多半是求一些身体上的效应,这是很低的一个层次,曾国藩能够很快从这一层次突破出来,与他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远的人生理想有关。
初学静坐,自然如初学骑马,或初学驾车一样,功夫很不容易上路的。
我们且看看曾国藩蹒跚学步的足迹吧:道光22年lO月初2日:“辰初起,静坐片刻。
……饭后昏昧,默坐片刻,即已成寐。
神浊不振,一至于此;初3日:“一早,心嚣然不静……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14日:“因心浮,故静坐,即已昏睡,何不自振刷也!”l9日:“饭后,会客一次,静坐不得力。
’25日:“昨日今日,俱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静坐功夫,须是习熟,若不勉强苦思,更说甚?”28日:“起,杂思,静坐半时,不得力。
”11月13日:“树堂来,与言养心养体之法。
渠言舍静坐更无下手处,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
因教我焚香静坐之法。
所言皆阅历语。
静中真味,煞能领取,心微浮则气浮矣,气散则心亦散矣。
”14日:“起亦不早,焚香静坐半时。
饭后……仍静坐,不得力,枕肘睡去,醒来心甚清……饭后,静坐半小时,颓然欲睡,可恨之至。
细思神明如日之升,身体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惟心到静极时,所谓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毕竟未体验出真境来。
”怎么搭配外用减肥瘦脸的最快方法去黑头减肥产品排行榜最好的哪种身体滋润好毛孔什么身体滋润好用曾国藩静坐中的这一些情形,是任何初学者所必经的过程。
一个人,当他心浮气躁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觉察出自己的毛病;一旦稍稍入静,就会恍然大惊,自己原来是如此不象话。
这就真正开始有自知之明了,而这一觉悟,正是转凡入圣最关键的一步。
随着静功的深入,就不必特别借助于静坐,也能刻刻警觉,每一个不象话的念头,都难逃自己的洞鉴,而为善去恶,也就可以步步落实了。
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誉满天下,但我们从他的日记、家书和其他文字里,根本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骄矜自负之气,倒是自始至终,都是一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
这就证明了他静功的深厚,所以能一辈子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从不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
查查历史,具有这种功力的人可是寥寥无几啊!曾国藩力求心静,所以他对自己的毛病看得一清二楚,改过迁善的愿望也就特别迫切,人格境界的提高也就非常之快。
我们读读他的日记,就不能不佩服他自我认识的深刻,以及自我批评的严厉:道光22年l0月初2日:“午正,金竹虔来长谈。
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初7日:“本日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都检点过不出来,自治之疏甚矣;初8日:“果然据德依仁,即使游心于诗字杂艺,亦无在不可静心养气。
无奈我作诗之时,只是要压倒他人,要取名誉,此岂复有为己之志?未正诗成。
何丹溪来,久谈,语多不诚。
午正,会客一次,语失之佞。
酉正客散。
是日,与人办公送礼,俗冗琐杂可厌,心亦逐之纷乱,尤可耻也。
灯后,何子贞来,急欲谈诗,闻誉,心忡忡,几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11月初9日:“今早,名心大动,忽思构一巨篇以震炫举世之耳目,盗贼心术,可丑;初l0日:“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形诸梦寐,何以卑鄙若此;27日:“……又说话太多,且议人短。
细思日日过恶,总是多言,都从毁誉心起。
欲另换一个人,怕人说我假道学,此好名之根株也。
;29日“予内有矜气,而语复浮,仍尔自是器小,可鄙。
”……这是他初用功时的情形。
但他的努力,实在是一辈子未尝稍懈,我们再读他晚年的几段日记吧:同治8年(逝世前三年)8月20日:“念平生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将讥议交加,愧悔无极。
“同治9年3月30日:‘‘二更四点睡。
日内眼病日笃,老而无成,焦灼殊甚。
究其所以郁郁不畅者,总由名心未死之故,当痛惩之,以养馀年。
”同治10年10月初1日:“余前有信至筠仙云,近世达官无如余之荒陋者。
倾接筠仙信,力雪此语之诬。
余自知甚明,岂有诬乎!”同治l1年2月初1日(逝世前第四天):“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郝!”我们看看他在逝世前的第四天,此时他已62岁,但那种惭愧自责的心情,与他31岁初修慎独时的心情,几乎一模一样,他是真正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正因为他没有一天不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的一切事业,均由诚敬中发出,故感人至深。
我们已经知道,天下有那么一种人,他们能征服他人,甚至征服天下,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豪杰”,但豪杰们的这种征服,只是一种外力的控制,服从者并非对他们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