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所有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2024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2024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2024认识数字和数量
1.认识数字0-10及其读法
2.认识数量0-10并进行数量比较
3.掌握用手指和计数器等工具计数
了解简单的数学符号和符号的意义
1.熟悉“+”和“-”的符号
2.了解加减法的基本规律
掌握简单的算术运算
1.能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计算结果不超过10
2.知道“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结果是相反数”的规律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
1.认识点、线段、直线和射线
2.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
3.掌握简单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名称
量和重量
1.认识一些常用的容器和单位
2.能够估量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
3.熟悉比较重量的基本方法
时针和分钟的认识和使用
1.熟悉时针和分钟的基本知识
2.能够说出几点钟和半小时、一刻钟的时间
3.能够用时钟表现出家庭生活中的一天时间顺序
数字和几何的整合应用
1.利用数字和几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利用简单的平面图形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多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课前预习好。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课前预习好。

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没有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6—10的认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

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辅导一年级数学学习方式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刚上一年级,有许多事情得慢慢学会自己处理,比如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上课用的学具,(家长要为孩子准备的文具:笔、尺、练习本、橡皮)孩子忘带数学书、忘带文具盒在最初都是难免的。

有时还真得浪费各位家长花点时间送一下,但作为一个好家长,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反复出现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知识
(1)四则运算: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包括基本四则运算、计算二元一次方程、计算实数的平方根等;
(2)数理逻辑:学习判断真假的能力,促进思考的能力及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
(3)数论:掌握数论基本概念及用数论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几何知识
(1)几何图形名称:学习三维几何图形及二维几何图形的名称,包括球体、圆锥形、平面四边形等;
(2)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学习判断四边形是否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线之间的角关系;
(3)角的概念:学习角的度量标准,包括弧度、角度等;
(4)三角形的认识:学习三角形的关系和性质,例如相似三角形、平行三角形等;
三、空间几何
(1)立体图形的构造:学习构成立体图形的原则,例如锥体的构成、棱柱的构成等;
(2)四面体、六面体的构成:学习构成四面体、六面体的原则,以及这些图形的内角度数和外角度数之间的关系;
(3)投影:学习投影的定义及投影原则;
四、测量学
(1)体积:学习体积测量的基本原理、定义及计算方法;
(2)质量:学习重力定义,认识重力的计量单位,以及质量计算方法;(3)面积: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曲面积的计算、正多边形的面
积计算等;
五、统计学
(1)概念:学习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众数、中位数、极差等;(2)数据处理:学习将数据用表格、图表表示出来的方法,方便分析;(3)概率:学习概率的定义,了解实验的不确定性。

【免费】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考点(大全)

【免费】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考点(大全)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考点(大全)1、数一数点数法: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事物所对应的是几,即最后数到几,事物的总数就是几。

数图中物体的数量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比如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来数数。

各种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

比如1面红旗,2本书,3块面包等。

但有时数字也可以表示多个数量的同一种事物分成的几类或几个整体。

比如1群大雁,4个小组的学生,3袋糖果等。

2、比多少同样多: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如果一种事物有剩余,那么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多,没有剩余的那种事物就少。

描述物体多或少时,不能只说谁多谁少,应该说“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1、认识上、下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2、判断上、下位置关系的方法:首先确定参照物,再确定所描述的物体是在参照物的上面,还是在参照物的下面。

上、下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上面或下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上面或下面。

3、认识前、后一般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4、判断前、后位置关系的方法:以参照物为标准,参照物面向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前、后是两个具有相对关系的方位,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不能单独说某物体在前面或后面,应说某物体在另一物体的前面或后面。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因此,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

5、认识左、右左手所在的一边是左边,右手所在的一边是右边。

要点提示:(1)在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当观察者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左边和右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始终和左手、右手所在的一边保持一致。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数的认识1. 认识数字1-10,能够正确读写。

2. 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比较大小。

3. 掌握基本的数数技能,包括正数和倒数。

4.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二、加减法1. 掌握1-10的加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 掌握1-10的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3.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

4. 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的数量。

三、图形与空间1. 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2.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

3. 掌握基本的空间方位词,如上、下、左、右。

4. 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拼接和分割。

四、时间和金钱1. 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如今天、昨天、明天。

2. 学会认识钟面上的整点。

3. 理解金钱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面额的硬币和纸币。

4. 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交换和计算。

五、数据与概率1. 理解数据的收集和分类。

2. 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3. 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可能和不可能的事件。

六、生活中的数学应用1.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数学兴趣。

3. 培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请注意,这个概要是为了提供一个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深度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变化。

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此外,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软件来创建文档,并保存为兼容的文件格式,以便在需要时进行修改和打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3、1—5各数的写法:根据每个数字的形状,按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工整地进行书写。

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汇总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知识点,帮助学生和老师快速了解课程内容。

1. 数的认识和认读
- 整数的认识和认读
- 零的认识和认读
- 自然数的认识和认读
2. 数的比较和排序
-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 整数的比较和排序
- 长度的比较和排序
3. 加法的认识和计算
- 加号的认识和使用
- 自然数的加法计算
- 进位情况的加法计算
4. 数的认识和认读
- 整数的认识和认读
- 零的认识和认读
- 自然数的认识和认读
5. 减法的认识和计算
- 减号的认识和使用
- 自然数的减法计算
- 借位情况的减法计算
6. 时间的认识和认读
- 小时和分钟的认识和认读
- 时钟的认识和使用
- 日常时间的表达和计算
7. 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认识和认读- 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认识和认读- 空位的认识和填写
- 数字的读取和书写练
8. 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 长度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 容量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 质量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以上是部编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全部知识点汇总,学生和老师可以依此进行研究和备课。

注:本文档内容为简化和概括,具体细节和例题等内容,请参阅教材原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第一单元数一数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1--5的认识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

有几个物体就用几来表示。

2、1—5各数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二、比大小1、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3,读作3等于3。

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2,读作3大于2。

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表示,即3<4,读作3小于4。

2、填“>”或“<”时,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第几1、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点数,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

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

2、区分“几个”和“第几”“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而“第几”只表示其中的一个物体。

四、分与合数的组成:一个数(1除外)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分到几和1为止。

例如:5的组成有1和4,2和3,3和2,4和1. 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时,要有序地进行分解,防止重复或遗漏。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一、准备课。

1. 数一数。

- 会按一定的顺序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

数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 认识1 - 10各数的基数含义,即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

例如,1个太阳、2朵云等。

2. 比多少。

-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没有多余的,就说这两种物体同样多。

例如,3个苹果和3个梨,一一对应后,苹果和梨同样多。

- 多和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一种物体有多余的,就说这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另一种物体就比这种物体少。

如4个三角形和3个圆形,三角形比圆形多,圆形比三角形少。

二、位置。

1. 上、下、前、后。

- 上和下:以某个物体为参照,在它上面的物体就是在它的上方,在它下面的物体就是在它的下方。

例如,书本在桌子的上面,椅子在桌子的下面。

- 前和后: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排队时,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小红就在小明的后面。

2. 左、右。

- 确定左右时,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例如,拿笔写字时,右手拿笔,左手压本子。

在图中判断物体的左右时,也要以我们观察图的角度来确定左右关系。

三、1 - 5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 - 5的认识。

- 数的读写:会正确读写1、2、3、4、5这几个数字。

- 数的顺序:1<2<3<4<5,5>4>3>2>1。

- 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基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3只小鸟;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如第3个小朋友。

2. 比大小。

-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

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例如3<5,5>3,3 = 3。

3. 第几。

- 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数或者从左往右数等,能说出某个物体是第几个。

例如,一共有5个小动物排队,从左往右数,小兔子是第3个。

4. 分与合。

- 5以内数的分与合,如5可以分成1和4、2和3等;1和4可以合成5,2和3可以合成5等。

这是加减法运算的基础。

5. 加法。

- 含义: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准备课1、数一数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位置1、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主动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

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

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

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

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

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数字 0-10 的认识2. 加法和减法3. 位置关系和空间形状4. 长度的度量5. 时间的认知6. 重量的度量7. 温度的认知8. 数型的认知9.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0. 计数和比较大小1. 数字 0-10 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数字 0-10 的认知,比如数字的基本形态、发音、数字间的大小关系等。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拼图游戏等课堂活动认识这些数字。

2. 加法和减法: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方法,例如用图示法表示加减运算过程。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加法和减法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加减运算的过程。

3. 位置关系和空间形状: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位置关系和空间形状,例如左右、前后、上下等。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图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4. 长度的度量: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长度测量的方法,例如使用长度单位米、厘米等。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长度的杠铃或绳子的长度,然后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5. 时间的认知: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时间单位和对时间的认知,例如秒、分钟和小时等。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时间练习,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钟表读时间。

6. 重量的度量: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重量测量的方法,例如使用重量单位克、千克等。

例如,老师可以将许多相同数量的糖果重量相差很大的两个盒子,然后通过秤将它们的重量测量并记录结果。

7. 温度的认知: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温度单位度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温度测量的游戏,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8. 数型的认知: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数字类型,例如奇数、偶数、整数和分数等。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字类型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数字类型。

9.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然后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

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整数与小数
1.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整数的比较与排序
3. 整数的加法与减法
4. 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二、数字的组成与拆分
1. 十进制数字的组成
2. 数字排列的规律
3. 数字的拆分与组合
三、算式与运算
1. 算式的认识与书写
2. 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3. 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
4. 运算中的优先级与顺序
四、长度与时间
1. 长度的认识与测量
2. 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时钟与时间的概念
4. 时间的读写与计算
五、图形与模式
1. 基本图形的认识与分类
2. 图形的边、角、顶点等特征
3. 图形的绘制与变换
4. 模式的观察与延伸
六、数据统计
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数据的图表表示
3. 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七、趣味数学
1. 游戏中的数学思维
2. 数学谜题的解答
3. 数学趣题的探索与创造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扎实理解和掌握,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能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写出0-100内的数,学习数的大小、大小比较以及数的顺序。

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会:1.读0-100内的数字;2.写0-100内的数字;3.比较大小,学习大小关系的符号:>,<,=;4.掌握0-100内的数的顺序。

第二单元:加与减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加号和减号进行简单计算,并能够从数字图形或实物图形中进行加减法应用。

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会:1.在10以内进行加减运算;2.按数字数值大小顺序排列数;3.对数字进行加1,加2,减1和减2的计算;4.将实物图形转换为数字;5.进行简单的应用计算。

第三单元:量和重量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量和重量的认识,并能够量化和比较简单的长度和重量。

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会:1.认识长度和重量;2.掌握用长度和重量单位进行量化;3.掌握比较长度和重量。

第四单元:时间的认识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时间的认识,掌握通过数字和时钟表示时间,并能够进行时间计算。

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会:1.认识“小时”和“分钟”的概念;2.掌握用数字和时钟表示时间;3.掌握时间的读法;4.掌握时间的计算。

第五单元:图形和几何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形状的认识和分类,并通过几何图形的比较以及组合创建图案。

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会:1.认识常见形状并进行分类;2.进行简单的几何比较;3.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第六单元:数字之间的关系这一单元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阶梯计算,进一步提高其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一单元,学生需要学会:1.学会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2.掌握数字之间的阶梯计算;3.进行简单的数字问题应用计算。

结论通过对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相信,在学习过这一课程后,学生已经学会了很多有用的技能,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数与计算(1)2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个位、十位。

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钟面的认识(整时)。

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4、应用题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5、实践活动必背知识点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减法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减数+差数位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表示几个十)第三位是百位.(表示几个百)2、20里面有2个十,也可以说20里面有20个一。

3、10里面有1个十,也可以说10里面有10个一。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读作是写语文字,写作是写数学字5、个的前面写数学字,个的后面写语文字。

在“︸”下面就是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在“︸”上面就是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比大小多少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少几的问题认时间1、时针短,分针长。

1时=60分60分=1时1刻=15分2、分针指着12是整时,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4、钟面数字有十二个。

两数之间有五小格,一周共有六十小格。

5、时针转一个数字是一时,分针转一个小格是一分,6、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

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凑十歌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九凑一,八凑二,七凑三来六凑四,两五相凑就满十。

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要点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要点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要点一、数与数的认识(一)整数的初步认识1整数的概念定义: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认识正整数和零。

特点:整数没有小数部分,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

例子:有3个苹果,这里的3就是一个整数。

2数的顺序概念:整数有大小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增大。

例子:1 < 2 < 3,表示1小于2,2小于3。

(二)数的读法与写法1数的读法定义:按照数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例子:数字25读作“二十五”。

2数的写法定义:按照数的顺序,在田字格中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例子:写出数字32,先在十位写3,再在个位写2。

二、数的运算(一)加法的初步认识1加法的概念定义: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例子:有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5个苹果,即2 + 3 = 5。

2加法的性质定义: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 + b = b + a,(a + b) + c = a + (b + c)。

例子:3 + 2 = 2 + 3,4 + 2 + 1 = 4 + (2 + 1)。

(二)减法的初步认识1减法的概念定义: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的运算。

例子:有5个苹果,吃掉2个,剩下3个,即5 - 2 = 3。

2减法的性质定义:减法不满足交换律,但满足结合律,即a - b ≠b - a,(a - b) - c = a - (b + c)。

例子:5 - 2 ≠ 2 - 5,但(5 - 2) - 1 = 5 - (2 + 1)。

三、常见的量(一)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1长度单位的概念定义:长度单位是用来度量物体长短的单位,常见的有厘米、米等。

例子: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5厘米。

2长度单位的换算定义:不同长度单位之间可以进行换算,如1米=100厘米。

例子:2米等于多少厘米?2米=2×100厘米=200厘米。

四、图形与几何(一)基本图形的认识1基本图形的概念定义:基本图形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2__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

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一、目标与要求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知识框架三、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基础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展开,对于孩子们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一
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的知识点:
1. 数字的认识:孩子们需要认识0到10的数字,并理解它们所代表
的数量。

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孩子们开始接触数学的第一步。

2. 数字的书写:不仅要认识数字,孩子们还应该学会正确地书写这些
数字。

书写练习有助于加深对数字形状和顺序的记忆。

3. 数的比较:孩子们需要学会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理解哪个数字更
大或更小。

4. 计数:孩子们要学会从1数到10,并且能够正确地数出物体的数量。

5. 基本的加减法:一年级上册的孩子们需要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这是数学运算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数学概念的前提。

6. 认识图形:孩子们需要认识并区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7. 测量:孩子们要学习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8. 时间的认识:孩子们需要了解钟表的基本构造,并学会识别整点。

9. 货币的认识:孩子们要学习认识基本的货币单位,如硬币和纸币,
并理解它们的价值。

10.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孩子们要学会如何收集数据,并使用图表来
整理和展示这些数据。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孩子们可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巩固这些知识点,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重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重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重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重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
形的认识以及简单的应用题。

以下是详细的归纳:
1. 数的认识
- 学生需要掌握0到10的数字,包括它们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 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理解“大于”和“小于”的概念。

- 能够识别和使用数序,例如1在2之前,3在2之后等。

2. 数的运算
- 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例如加法是合并,减法是分离。

-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
品等。

3. 图形的认识
- 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能识别它
们的特征。

- 学会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通过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4. 简单的应用题
- 能够读懂简单的文字描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 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
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 掌握基本的解题步骤,如先确定问题是什么,然后找出已知条件,最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是基础,它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还能培
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思考,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1数一数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2比多少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2.1认识上下和前后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2.2认识左右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

3.11-5的认识1、认识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欢乐。

3.2比多少1、使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3几和第几1、在详尽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例外;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欢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4分与合1、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5加法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烂熟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3、养成仔细计算的优良习惯。

3.61~5的加法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7减法初步了解减法的意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并能用数的组成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

3.85以内的减法1、进一步了解减法的意义;烂熟口算5以内的减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是最简易的方法。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3.9加减法的练习1、能正确、较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渗透辨证统一的思想;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100的认识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0的两种含义;能较工整的书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11有关0的加减法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0的加减法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4.1认识立体图形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2我会拼图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16和7的认识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烂熟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26、7的组成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5.36和7的加减法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5.46和7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烂熟地计算有关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5用数学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6用数学练习课1、进一步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水平。

3、学生发现生活中填塞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7 8、9的认识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O一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能规范正确的书写8和9。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8 8、9的组成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5.9 8、9的加减法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5.108、9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烂熟地计算有关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1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欢乐。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心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5.12 10的认识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l0的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5.13 10的加减法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l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l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5.14填未知加数1、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

2、会填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5.15 10加减法的练习1、使学生能比较烂熟地计算有关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5.16连加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17连减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正确地掌握10以内的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象力。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5.18加减混合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19加减混合计算的综合练习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关式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0整理和复习5.20.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的整理和复习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l0以内数的认识;能正确烂熟地书写0—10各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熟记加法表;较烂熟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欢乐。

5.20.2 10以内减法和综合练习的整理复习1、通过减法表的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10以内减法;提高计算烂熟程度。

2、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3、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

6.1 11~20各数的认识1、会确凿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

6.2 11~20各数的写法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2、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养学生优良的书写习惯。

6.3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

6.4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准备。

6.5排队中的学问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7.1认识整时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护时间的优良生活、学习习惯。

7.2认识整时练习课1、使学生结合操作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8.1九加几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8.2九加几的巩固练习1、巩固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较烂熟计算9加几的口算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