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引进现状及应对方案
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及发展研究
我 国的技术 引进 缺少总 体规划 ,很多 企业 由
于缺 乏引 进方 面的经 验 ,没 有足够 的能力 进行 引
进 的可行性 研究 : 国家对各 部 门、 单位之 间 的统 各 调能力 不强 ,出现多 头对外 。盲 目引进 的不 良状 况 。上 世纪 8 0年 代 中后 期 , 国彩 电 、 冰箱 生 我 电 产线 大量 重复 引进就 是个例 子 。对 经济增 长数 量 的盲 目追求 ,使 技术 引进在某 种程度 上退 化为 购 买生 产能 力 , 购买 机器 设备 的低级 引进方 式 , 而 继
的影响 . 愿意 大量 的高 技术 进人 中 国市场 , 得 不 使 我 国在 高技 术 引进 中受 到 了较 大 的限制 。
二
.
我 国 技 术 引 进 的 对 策 分 析
小 钱搞 改革 . 没钱 搞消化 ” 。
( 融 资环境 不佳 , 四) 缺乏 资金 且 不能合理 利用
( ) 化 国 家的宏观 调控 作 用 一 强
1 立一 个 具有 权威 性 的全 国统一 的技术 引 . 建
引 进技 术需 要 巨额资 金 。而我 国的引进 经 费 远远 不 足 , 至一些有 名 的大企业 也很 难筹 措 。国 甚
进 组织 机构 。 技术 引进 管理 上 , 强化 宏 观调控 在 要 的力度 . 强协 调统 一 , 强对 技术 引进 的宏 观导 加 加
软 ” 问题 。“ 是指 以技术专 利 , 的 软” 工艺 流程 为载
环 ,造 成 了资 源人 力 的浪费 ,妨碍 技术水 平 的提
高, 造成长期 对 国外 的依 赖 。
( 消化 、 三1 吸收 不力 , 术创新 障碍 重重 技 我 国技术 引进 之后存在 的 问题 是 消化 吸收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技术引进后续研发问题及完善
知识产权v01.18No.108篁!!堂兰!塑望!些竺!!竺生!生旦!壁!翌竺:!塑1 2008年11月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技术引进后续研发问题及完善木◆马忠法料宋永华料宰摘要:技术后进的发达国家一般在引进技术后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均实现了技术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了核心能力;我国改革开放已30年,虽然成就不小,但在技术能力形成方面仍有很大缺憾,在关键领域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较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技术引进后续研发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它阻碍了我国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生成。
为此,我们应调整技术引进战略,在法律制度上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条件,加大后续研发投入,加强官产学研的后续研发合作,在做好后续研发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自主创新比重,最终过渡到完全的自主创新上。
关键词:技术引进后续开发自主创新出:核心技术通过转让是不可能获得的,上述后进一、引言国多是在引进的基础上开发获得自己的核心技在人类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后进国家要追术,它们技术能力形成的演进路径可概括为:引赶先进国家,走模仿之路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而模进——消化吸收——后续研发创新——原始创仿的第一步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产品,新。
历史上技术后进国通过引进技术可获取技术故技术转让成为追赶过程的前奏,但模仿绝不是能力的时间一般为20年左右:美国自19世纪20 机械地照搬或一成不变地重复,更不可能是永久年代起从英国大规模引进纺织、钢铁和铁路技术,的,模仿中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即后续开发1)才到40年代这些方面均获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东是追赶目标实现的关键之所在。
北部地区,它为南北战争中北方战胜南方奠定了通观近代的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三个国家及基础;统一前的德国普鲁士王国自19世纪40年现代的韩国等之技术发展方面的经验2可以看代起,从英国输入蒸气机、钢轨、轮船、大炮等技·该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软课题项目“专利技术转化促进政策研究”(项目编号ss一0r7一A一11)资助。
杭州市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l 0 雹0 ∽ 和 咧 雹
同期 , 上 海 在 高 技 术 制 造 业 上 的
技术 引进投入 达 2 90 5 4 l万 元 , 相 当 于 上 海 在 制 造 业 上 总 体 投 入 的 4 . % 宁 波 市 在 高 技 术 制 造 业 的 44。 技 术 引 进 达 3 . % 表 明 宁 波 产 0 1, 业 结构 正在逐 步 向高技 术制 造业
总 投 入 的 3 . %, 第 一 位 ; 次 04 居 其 为 绍 兴 ; 杭 州 技 术 引 进 经 费 支 出
则 相 当 于 浙 江 省 技 术 引进 总投 入
套 设 备 与 关 键 设 备 、 合 资 生 产 与
合 作 生 产 、 专 利 技 术 与 专 有 技 术 的 许 可 或 转 让 , 以 及 技 术 咨 询 与
பைடு நூலகம்
从技术 引进 与 消化 吸收投 入
的 比率 来 看 ,上 海 为 l0 1, : . l 杭 州 为 l 0 0 , 略 高 于 苏 州 的 l :. 5 :
国 乃 至 杭 州 的 自主 创 新 而 言 是 一
不 可忽视 的桎梏 。 二 、杭 州 市 企 业 引进 国 外 先 进 技 术 的模 式 与 比较 综合 国 内外相关 研究 和 《 中 国 科 技 统 计 年 鉴 》的 分 类 ,目前 , 普 遍 将 技 术 引 进 模 式 分 为 引 进 成
技 术 服 务 等 4种 模 式 。 课 题 组 走
访 调 查 的 8家 企 业 , 均 采 用 了 多 种 技 术 引 进 模 式 。 各 种 技 术 引 进 模 式 具 有 不 同 的 有 效 性 和 适 应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际间经济竞争实际上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竞争。
而技术引进已成为快速缩短国际间差距的主要方法。
本文在学者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技术引进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阐述了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技术的后进国家想要通过自身的研发实力实现技术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来发展自身国内的经济。
而经济危机的出现,让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极大的难处,走出困难的重要步骤就是把技术作为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对技术的引进,让国际技术的引进迅速的运用。
关键词:技术引进现状问题发展策略目录.摘要 (1)引言 (1)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 (1)2、我国技术引进存在问题分析 (1)2.1重硬件,轻软件 (1)2.2引进的技术不适用 (1)2.3消化、吸收能力不足 (1)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对策 (2)3.1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有选择性 (2)3.1.1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根本原因 (2)3.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现实依据 (3)3.1.3技术进入市场的配套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选择的约束条件 (3)3.1.4引进技术也要有技术互补姓 (3)3.2利用后发优势,缩小技术差距 (3)3.3术引进方式要转变 (4)结语 (4)参考文献 (5)引言技术引进问题现已涉及到了很多的领域,在社会发展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技术引进存在很多难题,包括盲目的引进新技术,重复使用技术达不到更新,引进结构不合理,引进技术单一,缺乏自主研发精神,自我创新不足等问题已经燃眉在即。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技术引进的策略进行解析。
1、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也逐渐增多。
我国技术引进的新对策
但 是 , 于我 国长 期 以 来 实 施 技 术 发 由 展 战 略 思 想 没 有 能 随着 科 技 的 发 展 和 经 济 的提 升 而 作 出及 时 修 正 , 进 行 技 术 引 在 进 过 程 中 , 重视 由技 术价 格 决 定 的 短 期 只 静 态 收 益 , 忽视 技 术 引进 带 来 的 长 期 动 而 态 效 益 ,造 成 许 多 技 术 引 进 后 已经 过 时 。
在 美 国 这样 引领 科 技 发 展 潮 流 的 国家 ; 一 种 类 型 是 对 国外 企 另
业 已具有相 当规 模和技术 优势而 国内生产企业 还不强大 的产
品 的采 购 。 我 国 目前 可 以采 取 第 二 种 类 型 模 式 进 行 国货 采 购 , 以直 接 推 动 我 国技 术 创 新 产 业 的 发 展 壮 大 。 3 加 大 技 术 投 入 以 加快 技术 创 新 步 伐 .
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 国家之 间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 ,从 2 世 纪 O
8 代 开 始 反 而 急 剧 扩 大 。可 见 , O年 发展 中 国 家在 利 用 国 际技 术 转移 , 实现 本 国 的科 学 和 技 术 发 展 及 经 济 腾 飞 过 程 中存 在 严 重 问 题 。作 为 技 术 引进 方 , 展 中 国家 在 进 行 国 际技 术 转 移 时很 发 少 从 技 术 能 力 角 度 出 发 , 只 是 单 纯 从 技 术 的 角度 出 发 。技 术 而 能 力 是 指 从 国际 技 术 转 移 中所 获 得 知 识 进 行 吸 收 和 整 理 , 改 修
Hale Waihona Puke 转 移 的 都 是 成 熟 的 、 准 化 的 技 术 , 本 标 基 上 接 触 不 到 他 们 的 高 新 技 术 。这 样 , 国 我 和 发 达 国 家 的 技 术 差 距 随 着 技 术 的 飞 速
我国现代科技引进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存在 认 识 误 区以及 技 术 输 出方设 置 的技 术壁 垒 。 致 陷 入 “ 导 引进 、 落后 、 引进 、 落后 ” 怪 圈 。为 了摆 脱我 国 的 再 再 的
技 术对 外 依 赖度 , 过 分析 技 术 引进 中存 在 的主 客 观 原 因 , 出我 国技 术 引进 的相 应 对 策 。 通 提
接 的针 对 我 国相 应 的社 会主 体 特 别 是企 业 而 发起 的 与知 识 产 权 相 关 的仲 裁 或诉 讼 。这就 是 跨 国公 司对 华 知 识 产权 条件 的 产 生 指 导 。 由 于我 国企 业在 知 识 产权 实 战 上 与跨 国公 司还 有 很 大 差 距 。海外 跨 国集 团往 往 采 用专 利 陷 阱 和 知识 产 权 对 中 国进 行 封 锁 。这 使 得 近 年来 的跨 国 公 司对 华 知识 产 权 案 件 数 量 增 加 迅 猛 。据 统计 ,0 5 审 结 的知识 产 权 民事 案 件 中 , 20 年 涉 外案件 28 , 6 件 上升 7 .8 。中 外贸 易 中有 关 知 识产 权 的争 74 %m 端由2 0世 纪 9 0年 代初 的 以 “ 别 3 1 款 ”为 主到 现 在 的 特 0条 “3 37条款 ” 主表 明 了我 国 由保 护 本 国产 品在 国外 市 场 的 利 为 益 为 主 到 向 限制 外 国产 品进 入 其 市 场为 主 。这 一事 实 提 醒 我 们 发 达 国家 利用 知 识产 权 限 制 我 国利 用 技 术 差获 得 技 术 扩 散 好 处 的 可 能性 . 并且 试 图 延缓 我 国技 术进 步 的速度 。 3 方 国家 以 “ 技 术 民族 主 义 ” 旗 号 对 我 国技 术 发 展 . 西 新 为
好。
着 “ 国制 造 ” 许 多 产 品 利 润 都 被 外 国 公 司 拿走 了 , 是 我 中 的 就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总体规模已达到2.5万
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
不仅有了庞大的企业数量,更重要的是,
有了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二、存在问题:
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技术运用方向不够清晰、投入不够充分等原因,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产业应用水平仍然存在欠
缺之处。
2.缺乏专业人才:在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吸引和激励一直是一个难题。
目前,行业内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也缺乏关键技
术能力。
3.市场化程度不高:虽然在国内,国外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都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广泛的开拓和经验积累,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市场化水平还不够高。
三、对策:
1.加强基础研究:增加投入,破除壁垒,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有计划地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
3.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从技术的研发及验证上开始,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导向。
4.鼓励企业创新: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支持,创新基金、企业孵化器等方式可以有效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的生物技术公司、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专业协会等的交流合作。
通关国际合作,吸取先进技术,提升国际化水平。
总之,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基础研究、产业链、合作创新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助推生物技术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新时期中国技术引进发展与经验
我 国在基础产业方面技术引进的缺失 , 给我 国基础产 业的技术提升带来 了困难 。 另外 , 人才流失也是我国技术引进面临的问题之 人才是技术引进 的重要载体 , 人才的多少是一个 内外市场竞争 中根据 自身特点进行技术 引进与技术 国家 竞争 力 的体 现 。发达 国家 十分重 视人 才 的培养 与 创 新 。
吸收, 最终促进企业 自身的技术创新 。进一步促进产 学 研合 作 , 建 立 有 效 的服 务 性 配套 系统 , 证 技 术 并 保 的消化 与 吸收 过程 。在技 术 引进 的 过程 中 , 建立 起 奖 励 机制 ,对 消 化 吸收 自主创新 的优 秀成果 予 以奖励 , 提高 企业员 工 的创新 积极 性 。 其次 , 要将企业作 为技术 引进与消化吸收的主体 单位 。企业 自身处于竞争激烈 的市场环境 中, 十分熟 悉 自身行业 的产品与技术状况 , 了解企业技术水平在 国际市场 中的位置 , 清楚市场与客户的需求 , 了解消 费者的需求偏好 。企业能够根据 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
二 、 时期 中国技 术 引进的 经验与 对策 新
( ) 强技 术 引进后 的 消化 、 收 、 一 加 吸 创新
相 比于发达 国家 , 发展 中国家 除 了 自主创 新 提 高
技术水平外 , 技术引进是其提高 自身技术水平 的最主 要 方式 。改革 开放 以后 , 国通 过技 术引进 的方 式 , 我 推 动 了经济 的快 速增 长 。从 2 O世 纪 9 0年代 至 今 , 国 我 在 能 源 、 械 电子 、 化 、 机 石 冶金 等各 大 领域 与 国外 进 行 了全方 面 的 技术 合作 。通 过 大量 的技 术 引进 , 国工 我 业 特 别是 装 备制 造业 的产业规 模 、 品质 量 等有 较 大 产 幅度 的提 高 。 近 些 年 来 , 国技 术 引 进 规模 不 断扩 大 , 术 引 中 技 进 总额 和 引进 项 目不 断上 升 ,特 别是 改 革开 放 以来 , 技术 引进 规模 不断 实现 突破 。 9年签订 技术 引进合 17 9 同9 5项 , 额 仅 2 . 总 48 5亿 美 元 ;09年 , 20 签订 技 术 引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随着 外资 逐 渐 进入 国 内 , 现 了全 方 位 的技 术 实 转 移 和 扩散 ,0世 纪 9 代 初 期 外 资 以在华 设 立 2 0年 研究 机 构 为 主 , 随着 中 国在跨 国公 司价 值 增值 链 和 经 营 网络 中角色 和 地位 的提 升 , 中国企 业 的竞 争 实 力 也 获 得 大 幅度 提 高 , 资企 业 和 国 内企 业要 想 获 外 得 双 赢 的局 面 , 多 的是通 过技 术合 作 组 成 战 略联 更 盟 的形式 。技 术联 盟 的形 式一 方 面有利 于 双方 实现 技 术 资 源 的共 享 , 一 方方 面也有 利 于 实 现双 方 的 另 优 势 互 补 。 目前 在技 术 合 作领 域 , 朗讯 与康 佳 合 作 开 发 手 机技 术 ,莲花 公 司 与 T L共 同拓 展 Itre C nent 业 务 等 , 通讯 和机 械制 造 领 域越 来 越 多 的大 型 跨 在 国公 司 与我 国 内资企 业 合 作 , 以期 达 到 研发 的规 模 经 济效 应 。 二 、 国 公 司技术 转 移对 我国 的影 响 跨 ( ) 高我 国技 术 的研 发 能 力 , 一 提 促进 我 国产 业
的人 才保 障机 制 。
示 , 子信 息业 跨 国公 司在 华 设立 研 发 机 构 的 比例 电 最 高 , 到 4 . , 他行 业 依 次 为 交 通 工具 、 般 达 1% 其 3 一 消 费 品 和 化 工 ,研 发 机 构 的 比例 分 别 为 2 . 、 31 % 1 .%和 38 03 .%。以汽车 行业 为例 , 目前上 海 大众 、 南 京 依 维 柯 在 原 有 基 础 上 进 行 了增 资 , 马 、 宝 现代 设 立 了新 的合 资项 目 , 田、 丰 日产 分 别 与一 汽 、 汽签 二 署 了全 面 的合 资合 作 协议 , 田计 划 在广 州 合 资建 本
中国企业如何突破技术引进的怪圈——以海尔集团为例
分企业只是充当了国外企业的“ 加工车间” 的作用, 赚取了一
点辛苦的加工费 , 而高 附加值 的部分全部被 国外的企业拿 走 , 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 因就是中国企业还没有 自己的叫 其 得响的国际名牌 。基于这样的考虑 , 海尔从一开始就把创立
自己 的品牌放在 了战 略 的高 度 , 施 品 牌走 出去 战略 , 施 实 实 “ 出去——走 进去— —走 上去 ” 走 的国际名 牌之 路 , 经过 几二 十年 的发 展 , 海尔 的这个 战略 已经基本 实现 。 3 以人才为 依托 的走进 去战略 . 众 多的跨 国公 司到 中国都 先后 遇到过 水土 不服 的 问题 ,
箱、 洗衣机 还被 国家质 检 总局 评 为 首批 中 国世界 名 牌 ,05 20
年8 3 月 0日, 尔被英 国《 海 金融时 报 》 为“ 评 中国十 大世 界级
地的人才结合起来, 利用当地人才 , 重用当地人才, 让当地人 才为海 尔服务 的精神 得到很 好地 贯彻 , 也很 好地完 成 了海尔
品牌 ” 首。海尔 已跻身世 界级 品牌行 列 。其 影 响力正 随着 之
全球市 场 的扩 张而快 速上升 。
二 、 尔的技 术 引进 战 略成功 的经验 海
海 尔从购 买德 国技 术到 在美 国建 立 自己 的工 业 园 , 到 再 在 3 多个 国家拥有 自己 的本 土化 的 设计 中心 、 0 制造 基 地 和
业园, 成功占领海外市场的制高点。
,
中国企业从走 出去到走进去的过程 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海 尔在 面临这个 问题 的时候 , 当地将 自己的海尔 文化 与 当 恰
到 20 年 , 05 海尔集 团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 白色家电制 造商 , 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 。集团下辖 20 4 多家法人 单位, 并在全球 3 多个 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 中心、 O 制造基 地和贸易公司, 全球员工总数超过 50 0 , 00 人 当年实现全球 营业额 13 亿元, 09 海尔 品牌价值评估为 72亿元, 尔冰 0 海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纽带和桥梁。
通过对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技术市场;问题分析;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创造了世界奇迹,却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代价。
据统计,2 0 0 8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为7. 3%,而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市场中所占比重为1 7.7%,居于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①。
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严重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市场,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1中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 9 7 8〜1 9 8 4年为技术市场形成的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完成了技术市场的观念转变、初步尝试的工作。
1985〜1991年为技术市场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技术合同法》出台和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的论断,我国完成了技术市场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
1992〜2001年为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逐步由重点培育商品市场转移到重点培育要素市场,《科学技术进步法》出台,我国技术市场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管理日益法制化。
加入W T O以后,技术市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把我国的科技水平从纯学术研究、技术引进过渡到以提高自主原始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发展阶段。
目前,技术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的纽带。
1.1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多年来,我国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持续快速增长,从1988年的72.5亿元提高到200 8年的2665.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0%。
其中,1992年增长率为历年来最高(38. 1 %)②,这与当年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此后技术市场增速减缓,尤其是1994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出现负增长(一1.6%);1998年又有较大的增长,这与科研机构的市场意识加强、企业和技术中介日益活跃有关;“十五”时期,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逐渐稳定,年均增速为15.2%,超出同期G D P增长率(9.6%)近6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oo8(4)总第95l往薜技术协作信息论支逸营当前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l言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特点,如果遵循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那么它们的企业所进入的产业应主嚣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企业所采用的生产技术绝大多数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自主研发.由于这些企业并不处于其所在行业的世界技术前沿,因而企业的产品换代升级也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方式,或者靠模仿发达国家技术的方式.甚至通过在实践中积累知识(1earningbydoing)来分享国际技术溢出所带来的好处.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l进技术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单靠自主研发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来说,无疑是一种成本更为低廉的技术进步方式.发展中国家要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就需要按照本国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引进适宜的技术.只要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并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升级,不但不会陷入永远生产低技术产品的陷阱,反而可以使得欠发达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着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最终可以实现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向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收敛.二,有关技术;l进政策的分岐殛出现的问题根据l进技术的价格占整个引进合同金额的比例,我国的技术引进可分为两大类:(1)以购买专利或者技术等为主的直接技术引进方式:(2)以进口高技术的商品和设备等为主的问接技术引进方式;对技术引进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费用的金额占整个合同金额的比例,一般认为当技术费用达到或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时,即被视为直接技术引进.不足合同总金额的50%则被视为间接技术引进.目前我国主要的技术引进方式为间接技术引进.而在实际的贸易中,即使是购买专利技术或技术等直接的技术引进方式,也往往伴随有核心或关键部件进口可以说,当前的技术引进并不是简单的服务或技术,商标的进口,而常常是以实物贸易这一方式存在.在贸易合同中.引进的技术按具体类型可分为三大类:技术资料,技术服务和培训.目前我国有关政策中严格进行监管的特许权使用费往往包括在技术资料这一类别中.目前制定我国技术引进政策涉及到的主要部门有国家外汇管理局,税务局,商务部和海关.但上述部rJ针对技术引进而订立的政策则具有出入.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来看.国家外汇管理局,税务局,商务部认为技术引进是以技术为主.设备只是技术引进的附属部分或者技术引进是独立于设备引进的.因此对于技术引进的管理是独立于设备进口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政策:对于技术费用.包括技术资料,服务和培训,出口方均需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2.备案登记:根据商务部及海关总署规定.部分设备进口按规定需根据国际招标确认书办理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并据此办理进口手续.对于技术进口,商务部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则要求办理《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合同注册生效证书》及《技术引进合同数据表》.二者属于不同类别的备案管理.邓高3款项支付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税务总髓犄技术费的支付划入非贸易项下进行管理,企业对外付款时需向银行提供的资料为:税务证明(完税或免税),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合同注册生效证书,非贸易(含资本1 对外付款申报单(对公单位)这一规定明确地把拄求引进中的外汇支付及核销与设备进口所属的贸易项下进口的外汇支付及核销的管理规定独立开来.而我国海关对于技术引进则主要关注技术资料费中的特许权使用费部分,将之作为进口设备的不可分割的部分纳人进口设备进行管理.要求进口方将特许权使用费作为设备的~部分,以进口商品的方式进行申报,并根据商品的征免税性质来确定引进技术的征免税性质及税率.笔者以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上述部门对技术的根本出发点认识不一致.正是由于主管部门对技术引进侧重点的不一致.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对外汇数据统计造成的影响:对于技术引进款项支付与核销.外汇管理局要求以非贸易的方式办理款项的支付和核销,而海关则要求技术引进中的特许权使用费按进口货物进行申报,按商品进口来申报并出具《进口货物报关单》.这样最终会造成同一合同进口货物的报关金额大于贸易项下的外汇支付,而非贸易项F的款项支付则大大增加.付款与报关完全分离,无法达到有效监管与统计的目的.2.对进口数据统计造成的影响:目前技术进口需办理《技术合同登记证书》,而设备进口根据中标通知书及监管要求办理《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由于海关要求特许权使用费必须以在设备进口时以设备的类别办理申报,并纳入设备统计的范畴,最终导致同一台设备进口,但价格在商务部与海关却不一致.3.对企业进口产生的影响:机电设备进口一般需办理《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许可证金额为中标通知书的设备金额.海关根据报关时的发票金额进行登记并核注许可证的额度.但由于在设备进口的同时还需申报特许权使用费.而特许权使用费在实际的报关操作中被视为设备进口,同样需占用许可证的额度.将会使企业的进口许可证额度不够.最终导致无法报关.4.增加进口企业的成本:技术引进按规定外方需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这一税款外方在定价时已经计入成本南进口企业承担.而如特许权使用费随同设备进口的设备不能免税.则特许权使用费也要按设备的税率缴纳关税,增值税.双重征税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5.导致税源流失:外商企业为了躲避税务局的征税.在金额较小的设备进口中往往将技术的价格部分或全部计入设备之中,或者声明技术费中不涉及特许权使用费,从而躲避征税.有企业简单地认为将技术费计人设备价格并不增加总的款项支付,便往往在合同签订时同意外商企业的做法.将技术引进费计人设备之中的方法使海关难以估算也不会计算特许权使用费的具体金额.但实际J二采用这种方式如设备征税则不可避免的使服务费,培训费的原本不需要缴税的费用也缴纳了关税和增值税,从而增加了进口成本.6增加企l业费用支出:为了便于监管与审核应税额度的真实性,根据目前税法规定.技术引进的税金由引进企业代扣代缴.外商企业不能自行申报缴税.企业代缴税款的手续费为每笔缴纳的税款总额的0.3%,每笔手续费最大不超过人民币100元.而企业从将税款付至税务局帐上到办好完税手续付款的平均周期一般都在20天左右,垫付税金导致企业增加了额外的财务费用支出7单独的技术引进征税实际也存在困难:由于海关对特许权使用费的征税是根据特许权使用费的载体而确认的.而很多资料.软件都是以光盘.纸质文件等方式进口,这样将特许权使用费按光盘,纸质资料的载体来确认税率不具有科学性.三对策探讨1.为了便于付汇与统计,特许权使用费仍办理报关.但在设备进口报关单上将设备与特许权使用费分类列明品名,金额.而特许权使用费的款项即使仍以非贸易的方式支付,以方便统计与核对具体支付的金额.2《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的申办:企业申报办理时. 如中标台同金额中包括特许权使用费.则将特许权使用费同时申报,并在许可证上将设备与特许权使用费的名称,金额分别列明.根据企业报关申报情况逐笔核注.3特许权使用费的钲免应根据直接和间接;l进技术进口来分别确认不同的征免税性质:以进口设备金额所占进口合同比例作为确认直接与间接技术进口的依据. 如进口设备金额超过进口合同总金额的50%,则认定为以设备进¨为主的间接技术进口,此时特许权使用费可免缴营业税与所得税.按设备的征免税性质办理免税或缴纳关税,增值税.如进口设备金额不超过进口合同总金额的50%.则认定为直接技术进口.设备为进口技术的附属部分.设备仍按相关编码报关.但根据进口技术的先进性来确定征免税性质,税率为设备进口税率.特许权使用费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如需征税则根据进口技术对应的税率征税.与特许权使用费无关的技术费仍按规定缴纳营业税与所得税.企业凭报关单分次或一次性核注对外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4.为减少企业的相关费用支出.允许国外公司与国内技术引进公司或代理公司共同申报技术费,并由国外公司自行将税款付至税务局指定帐户.5为避免国外企业采用将技术费计入设备费以逃避缴税,原则上应要求企业签订涉及设备进口合同时需详细列明设备款,技术费(含资料等,特许权使用费,技术服务费,培训费等).6对于以光盘,纸质资料等为载体而进口的软件,诀窍等涉及特许权使用费类货物的进口,应根据进口技术的用途,先进性等特点进行科学的归类.确定税率.技术引进中特许权使用费申报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口增加而出现的新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很多政策由于制定时间不同,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等问题导致在进口报关,付汇,核销,统计,监管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操作之处.只有各有关部门及企业从实际出发.共同处理,上述问题才能有效得到处理.促进我国商品及技术引进. 参考文献【1】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I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I2】郭熙保.王松茂.《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回顾与重构》f3】塞谬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41汪星明.《技术gI进:理论战略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1张小蒂.李风华,《技术创新,政府干预与竞争优势》, 《世界经济)2OO1年第7期(作者单位: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6”。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成为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202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了15%左右。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还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稳定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过,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形势和任务。
首先,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弱。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在核心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我国仍然存在技术依赖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以制造业为主导,而高端服务业、软件信息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这不仅影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此外,创新环境和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我国在科技投入、科技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也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来解决。
针对以上形势和任务,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稳定发展。
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
加强科技基础研究,提高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和吸纳国际先进技术,拓宽创新思路和渠道。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估和推广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投身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技术贸易近20年的发展状况,分析得出我国技术贸易总额扩大、集中度高、引进质量提升等特征,同时存在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贸易;贸易摩擦;贸易结构;对策建议一、发展现状(一)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1、技术贸易总额规模不断扩大,比例逐年上升据商务部统计,21世纪初至2013年是我国技术贸易快速增长期,从2006年的225.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931.1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2.4%;随后受外部经济的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2015年为545.2亿美元,略低于2014年的水平但降幅趋缓,进、出口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
我国技术贸易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数据来源:商务部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据海关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2001年至2013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高达22.1%,随后受外部经济的影响而持续下降,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12032.69亿美元,进、出口呈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我国技术贸易总额増长迅速,2018年12月实现1316.2亿美元。
2、技术进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方面,2015年我国技术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超过130个,其中美国(43.0%)、中国香港和日本是前三大目的地,三者共占我国技术出口总额的57.6%。
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国家和地区达77个,美国(33.3%)依然是我国最大技术进口来源地,欧盟位居第二,日本居第三位,三者共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的82%。
国内方面,我国技术进出口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东部地区十一省市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的85.2%,2016年排名第一、第二的北京和上海占我国技术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5%;进口最多的广东、江苏两省占我国技术进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7%。
3、行业分布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为主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技术出口主要行业以计算机服务业发展最为迅猛。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有关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逐渐增多。
但从微观来看,我国技术贸易在结构、层次、创新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技术贸易额不断上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技术贸易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订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
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内容有:各种工业产权,如专利、商标;各种专有技术或技术诀窍;提供工程设计,工厂的设备安装、操作和使用;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
近年来,我国国际技术贸易迅速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非凡是技术进口为促进中国工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的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案例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明专利无效行政纠纷案案例要点:本案是关于“权利要求是否清楚、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及新颖性、创造性判断”的典型案例。
在审理专利无效纠纷案例时,应当结合立法目的,准确理解法律规定的内涵,围绕原告起诉的要点进行审查。
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地表述了请求保护的范围,应当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结合其所知晓的所属领域的技术知识加以判断。
只有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才需要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在判断编码输入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时,要重点对比编码方式和取码规则等;如果本专利与现有技术不是同样的发明创造,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是非显而易见的,则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2007年5月28日,微软中国公司以郑珑拥有的名称为“字根编码输入法及其设备”的发明专利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22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第26条第4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的规定为由,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的请求。
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引言:自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围绕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国大陆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其中制造业是最主要的领域。
外国投资者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及设立办事处等方式来投资中国制造业。
这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技术、管理、资金等资源,并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首先,外资投资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通过吸纳外国先进技术,中国制造业能够了解到国际先进的制造技术、工艺和管理经验,使中国制造业得以快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了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外资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中国制造业逐渐融入了全球产业链,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国制造业学习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方法,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
另外,外资投资也为中国制造业引进了大量外资金,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强了制造业的财务实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对我国外贸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外资投资加快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提高了中国的出口能力。
中国成为全球生产加工制造业中心,外资投资加速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其次,外资投资改善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结构。
外国投资者在投资中国制造业时,往往会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中国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中国制造业开始向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方向发展,从低端制造业转向中高端制造业,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及创新战略中国作为世界的三大经济体之一,如何创造自己的独特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战略来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成为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之中也提出要打造“首都经济圈”以中关村作为发展科技创新的中心,引领科技发展的势头,同时也要规划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改善科技产业的结构,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1.科研队伍较大,指数排名较高据《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21位。
排名前四位分别为美国、瑞士、韩国和日本。
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研发(R&D)经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
报告显示,从主要科技指标表现看,我国研发(R&D)经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居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位,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居世界首位。
2.投入资金不够,支持力度不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科技的投入只占了GDP的1.35%,落后于发达国家为2%。
大中型企业对于科技的投入只占到销售额0.39%,大部分的资金投入的市场与营销方面,并不能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大都集中于短期的行为,虽然国家在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及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及其配套政策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把自主创新确立为新的国家战略;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确立了到 2020 年使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的宏伟目标。
总体来说,支持的经费还是不足够,但国家鼓励创新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正在加大。
中国技术引进中的问题及案例解析
作者: 孙赵勇[1,2];杨水利[2]
作者机构: [1]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经济合作
页码: 36-3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技术引进;专有技术;专利技术
摘要:中国技术引进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仍存在忽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由于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引进技术时,企业倾向于引进成套设备,加上技术出口国对出口技术的限制政策,导致通过技术引进难以得到核心与关键技术,且由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普遍存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足。
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技术引进结构,必须完善资本市场,建立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合作机制,并重视引进技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强技术的情报交流。
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对策
我 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对 策
王新 新
( 中国科技 信息研 究所 ,北京 10 3 ) 0 0 8
摘 要:技术转移是构成 国家自主创新体 系的关键环节 ,如何运用技 术经营手段打通技 术转移过程 中存在的诸 多 瓶 颈,加速 实现科研成果的技 术转移 ,已成为我 国科技和经济政 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分析技 术转移的发展 趋 势及 现 状 ,并 对我 国技 术 转 移 的相 关 对 策提 出建 议 。
如改为 自行研 究 和设 计 ,在 美 国约 需 62美 元 ,在英 国约 . 31 . 美元 ,在法国约 54美元 ,在 t本 约为 】 . 3 6美元。战后 5 0 年代和 6 0年代 ,美 国是主要 的技术开发国 ,多数西欧国家和 日本则大量利用美 国技术 ,以至 1本在一个时期 内成 为纯技 3
术 引进 和 利 用 国 。就 一 些 发 展 中 国 家 来 说 ,工 业 化 技 术也 较 多地 依 靠 外 部 引进 ,利 用 国外 已 有 的 技 术 成 果 ,而 发 达 国 家 则成 为 提 供 技术 的 主 要 来 源 。 由此 ,一 些 具 有 开 发 条 件 而 无 利用优势的技术 ,是 以输 出国外为 目的而进行开 发,而一 些
内涵 ,而演变为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 、不 同规模的企业 、 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十分关注并广泛参与的战略性选择。从 2 0 世纪 8 0年代后半期 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全球 化 的进程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 的竞 争越 来越成为科学技 术的竞 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各 国之间是不平 衡的 ,任何 一个 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 的科技领 域都处于领先 地位 。技 术作 为 种资源输 出对本 国的经 济发展起到 了加速 的作 用。无论是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 ,都 离不开技术转移来 谋求 经济的 发展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在 引进 国外技术每花费 1 美元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技术引进现状及应对方案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科技革命不断推进,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引进的重要性非常显著,改进技术引进的方法途径,提高技术引进的成效,对于进一步加快中国科技、经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技术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
介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现状,并对我国技术引进效果进行了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技术引进的实际提出解决我国技术引进现状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技术技术引进经济增长技术引进的现状一、技术引进的定义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
是一种跨国行为。
人们常将“技术”广义化,把技术分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
软件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技术知识、经验和技艺,属纯技术;硬件技术是指机器设备之类的物化技术。
只从国外购入机器设备而不买入软件技术,一般称之为设备进口。
若只从国外购入软件技术或与此同时又附带购进一些设备,这种行为才能称为技术引进。
二、技术引进的作用1.技术引进是为提高引进国或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达到目的只有引进软件技术,通过自我消化吸收,才能做到。
2.可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加快技术发展的速度。
3.可减少研制经费,节省建设资金。
4.有利于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提高科研和管理水平。
5.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对于国外技术引进的现状综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作为一种无形商品,进入市场,通过不同渠道在国家之间转移,形成了国际技术市场而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为国际技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
日本学者出水宏一在《日本与西德比较》中提出了“技术引进是日本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动力。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进口国,其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几乎全靠吸收各国的新技术装配而成。
由于日本大力引进软件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和提高,加快了企业和技术进步。
另外韩国学者朴京文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提出了“开展国际技术贸易是促进本国技术发展和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而要想本国经济得到发展,根本在于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加强本国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水平。
”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韩国还加强了对自己的科研文教事业的投资,培养科技力量。
随着国家对技术进口的各项扶植政策和措施的落实,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有利地促进了技术引进工作。
我国学者舒扬在《2007:中国广州科技发展报告》中提出了,“目前我国不少产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
参照日本和韩国等过的技术发展经验,我国宜采用‘引进先进技术,改良性创新和原始创新相结合,快速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战略。
”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尽可能高起点地引进先进技术,以节省时间和减小风险。
不过,一般来说,所引进的技术不太可能是最先进的,特别是处于研发阶段的技术。
然后对所引进的技术进行改良性创新,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适用技术。
改良性创新具有耗时少、费用投入小、失败率低,以及经济效果好等特点,其成果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产权。
最后,适时地选择突破口,进行原始性创新。
改良性创新的技术寿命周期较短,因此,必须在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后,适时地转入原始性创新,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比重也越来越高。
但是技术贸易自90 年代以来一直是逆差,且有逆差不由上升的趋势,由1991 年的21.81 亿美元上升到2000 年的181.75 亿美元。
这说明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符合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技术引进是必要的,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有利于缩短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还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开放市场,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从技术引进的“技术外滋”中受益,以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再向其他国家出口。
五、现阶段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1.技术引进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引进保持了较快增长,技术引进增速加大。
据国家商务部统计,1991-1995 年我国从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签订技术和设备进口合同5429 项,合同总金额333 亿美元,相当于“七五”的2.2 倍,“六五”的6.4 倍。
与上世纪90 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6 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8605 份,超过1991 年到1995 年五年间技术进口合同数量的总和,合同总金额达138.56 亿美元;2007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9902 份,同比增长15.1%,合同总金额190.5 亿美元,同比增长37.5%,技术引进合同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技术引进方式灵活多样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方式似乎有所改进,重“硬”偏“软”的局面也似乎有所改变。
据商务部统计,从1950 年到1995 年,我国成套设备的引进额均达到73%以上。
1996 年以后硬件技术引进额逐年下降。
2007 年专有技术,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占26.1%,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引进比例大幅上升。
表一:2007年技术引进按引进方式统计表2007年技术引进按引进方式统计表单位:万美元技术引进方式数量金额技术费金额占比(%)金额同比(%)总计9773 2541534.5 1940610.4 100 15.6 专利技术385 168332.3 156137.3 6.6 20.4 专有技术2081 859431.5 840101.9 33.8 18.1 技术咨询、技术服务5801 649374 517745.1 25.6 26.5 计算机软件959 87400 87165.7 3.4 31.4 商标许可77 17170.2 17170.2 0.7 87.9 合资生产、合作生产120 85819.8 85766 3.4 -80 成套设备、关键设备、生产线246 663191.8 228777 26.1 131.2 其它方式104 10815.1 7747.2 0.4 -56.4 信息来源:/六、引进技术的行业分布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引进的行业分布近年来有所变化。
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7 年技术引进的合同金额主要集中于店里、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分别占合同总金额的18.3%,16.2%,12.2%表二:2007年技术引进前10位行业统计表2007年技术引进前10位行业统计表单位:万美元序号行业数量金额技术费金额占比(%)总计9773 2541534.5 1940610.4 1001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9 465951.6 231993.3 18.3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255 412122.6 411420.1 16.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897 309672.4 247327.7 12.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30 181232.2 132646.1 7.1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6 157249.5 27398.3 6.26专用设备制造业255 105065.6 79067.2 4.17计算机应用服务业484 78750.3 78655.5 3.18普通机械制造业343 72724.9 72374.5 2.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8 61404.2 58301.2 2.4信息来源:/七、技术引进的国别与地区分布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2007 年我国的技术来源国家和地区增加到62 个。
合同金额排在前10 位的国别地区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盟、新加坡、中国台湾、英属维尔京、瑞士、中国台湾,合同总金额51.41已美元。
表三:2007年1季度技术引进前10位国别地区(欧盟、东盟)信息来源:/八、技术引进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技术引进金额在多年来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重要增长力量。
2007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总额为73.79 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近3 成。
外资企业引进技术31.25 亿美元,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61.04%。
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引进同比都有很大增长,但金额占比仍然很小,仅分别为0.64%和2.51%。
表四:2007年1季度技术引进按企业性质统计表信息来源:/九、中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从上述统计资料显示的数据来看,我国技术引进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技术引进额不断增加、技术引进方式和产业分布有所改变、技术引进来源有所增加,但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我国当前的技术引进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2.盲目重复引进:在技术引进中,出现了大量盲目重复引进现象。
只管引进,不从自身实际民政部出发,买来的设备长期禁锢仓库,一压几年,甚至十五、六年,先进设备变成了落后设备,有的引进设备长期抛撒露天,任其风吹雨淋,设备锈蚀,零件丢失。
形同一堆废铁。
我国获得的技术的实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适用性。
这些技术对于精度、规模和复杂程度等方面的要求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难以达到。
跨国公司的技术从采用到转让到国外的平均时间为:转给发达国家的了公司需要6 年时问,转给发展中国家需要10 年,转给国外合资企业需要13 年。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是在产品技术的成熟阶段,社会需求已达饱和时才把技术转移到国外。
因此,我国引进的技术很多都是夕阳技术,其中有一些是不利于我国环境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言目引进使我国企业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我国的彩电、洗衣机、电箱、化肥、汽车等行业的引进就存在大量重复引进。
例如大型化肥设备,进口十几套,彩电生产线有100 多条,重复引进,不仅花费了大量宝贵的外汇,而且造成生产供过于求,设备闲置,资源人力的浪费,还妨碍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技术供应上造成了长期对国外的依赖。
3.消化创新不足:从技术引进到再创新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操作使用和维护阶段;二是维修和零部件及原料当地化阶段;三是模仿制造阶段;四是局部改进和全新设计阶段,前三个阶段属于消化和吸引阶段,第四个阶段则属于再创新阶段。
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之后,往往只停留在操作使用和维修阶段,国产化和模仿制造不力,因此很难进行再创新,我国不重视消化吸收的现象很严重,例如,我国用几十亿美元从国外购买了大批化工设备,但是用在消化、吸收这些资金还不到一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