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优质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年级:预初辅导科目:语文课时数:3课题《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复习与拓展
教学目的1、文言知识积累,疏通文章大意。
2、教育学生明礼诚信,同时学习古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3、综合训练,巩固强化。
教学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内容梳理】
这个个故事记叙了元方与父亲朋友的对话。表现了一个年龄
虽小却知书达理、是非分明的少年形象。启示我们做人要诚实守
信,以礼待人。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去后乃至”)写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中午同行上路,可朋友迟到了,陈太丘就独自先行了。第二部分:(“元方时年七岁,至“则是无理”)写面对客人的无理,元方针锋相对。第三部分:(“友人惭”至最后)写客人感到很惭愧。
【技法探究】
本文语言朴素却富有表现力,形象地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客人“问”、“怒”、“惭”、“引”,生动地描写出客人感情变化的过程。元方批评客人“无信”、“无理”,自己“入门”、“不顾”的描写,传神地表示对客人的鄙视之情,也显示少年盛气自负的心态。
【难点提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出自少年元方之口,你是如何认识的呢?
这是元方应对父亲朋友怒骂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年龄虽小,却知书达理,是非分明,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引”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一个“引”字,写出了友人的惭愧、尴尬,甚至有些讨好的心理。
【要点点击】
课文后面就“古今异义词”的概念作了解释。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言现象,也是我们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具体而言,大致“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或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或词义缩小(如“金”原泛指金属,现专指黄金);或词义转移(如“涕”原指眼泪,现专
“卑鄙”原指地位低下、知识浅陋,现指品质恶劣);或名称说法发生变化等等。
【相关链接】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原籍彭城,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义庆爱好文学。一生著作甚丰,计有《世说新语》十卷、《徐州先贤传》十卷、《幽明录》三十卷、《文集》八卷、《小说》十卷。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关于古人常用的称谓:
性质
尊称(当别人的面提及家人)谦称(对别人提及自己的家人)
对象
父亲尊君,令尊家君、家父、家严
母亲令堂家母、慈母
女儿令爱(媛)小女
儿子令郎犬子
【基础知识】
一、解释下列的字、词、句。
1、与:
2、期行:期,行,
3、期日中:
4、过中:
5、至:
6、舍去:
7、乃至:
8、时年:
9、戏:10、尊君在不(fǒu):11、非: 12、相委而去:
13、惭: 14、引:15、顾: 16、信:
17、礼: 18、不:
答案:
1、与:和
2、相约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3、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过中:过了正午。
5、到。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ru第三声)多知乎! ”
【内容梳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r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技法探究】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两小儿的一问一答中,双方都各自摆出鲜明的观点,同时以生活中事例加以佐证,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好学求知、单纯直率的形象跃然纸上。“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表
现了孔子作为“圣人”好问的一面。最终,孔子“不能决”,更表现了他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难点提示】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是“圣人”,为何也“不能决”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面对两小儿的争斗,孔子坦率地承认自己不能判断,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可贵态度。
【要点点击】
课文后面就“反问句”这种特殊的句式作丁简单的说明。虽然课后的说明中所举的例子是文言文中的例子,但事实上现代汉语中反问句也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其表达效果和它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效果应该是相同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