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 老山界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6课《老山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老山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挑战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英勇精神的力量。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在提高他们理解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设置较为成功,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提高这部分同学的参与度,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帮助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疑问,但并未主动提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红军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思考较为表面,未能深入挖掘红军精神的内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特别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背景,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举例解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学案(校内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学案(校内公开课)

《老山界》学案一、导标明学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 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

二、导航预学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检查字词预习。

惊惶()矗立()酣然入梦()点缀()打着颤()闪烁()马匹()骨碌()3. 疑问呈现:收集整理各小组的疑问,进行筛选。

4. 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三、导问探学(一)自读课文,思考:1.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有四“难”请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难”三字的形式分别加以概括。

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2.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加以理解。

(二)再读课文,揣摩场面描写、景物描写。

朗读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描写,思考:1.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3. 所“闻”突出了什么特点?作者描写各种“声响”,是不是自相矛盾?4.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5.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6.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四、导练评学(一)阅读课文,体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2.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大概是在叹息去显显身手呢?3.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二)总结全文1.内容: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2. 写作特点:五、导思慧学课外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章和书籍,写一篇300字心得体会。

《老山界》导学案(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答案)
拟人
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或情感,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老山界在夕阳的余晖中默默伫立,仿佛一位守望着家园的老人”,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老山界的历史沧桑和守护之意。
排比
运用排比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例如,“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一路前行”,通过排比的运用,展现了行路的艰辛和决心。
《老山界》导学案(答案)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深入解读: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写作手法鉴赏: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
目录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知识拓展:相关历史事件及地理知识链接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CHAPTER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多次战斗,突破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又穿过敌人重兵防守的娄山关,红四团快接近乌江了。为了让红军顺利渡江,钳制敌人兵力,上级派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到遵义、桐梓之间的老山界担任掩护和断后任务。他们奉命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武胜县铁匠沟地区,在川、黔两省军阀部队正酝酿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时,红四团不等不靠,从石笋顶插入敌军之后,一举控制十五里之长的白马山。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到,随即仓皇南逃。红四团完成了任务后,迅速回师向东,于2月7日早晨抢占了老山界。陆定一随中央机关跟着三军团过夹金山、翻党岭山到泸定桥又翻越了几座不高的山。但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却难以忘怀。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界上的一座大山,它横亘于广西东北边境上,南北纵长二百多里,山峰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北达广西的兴安、资源、全州等县,南抵广西的灵川、兴安、龙胜和湖南城步等县的广大地区。1934年12月22日开始翻越老山界,老山界群峰高耸,山高林密,峭壁重叠,陡峻异常。红军从江西出发到达山顶约走了二万五千里路的一半路程。当陆定一和警卫员王德一走过崎岖的山路时,已经是下午了。这时,他们看见了红军小战士累极了在雨中直挺挺地躺在路边的情况。有的由于疲惫已经睡着了,有的还在发烧说胡话。陆定一和王德一走过去,心疼地把他们叫起来,扶上马背送进了随军休养连,自己从他们背包里拣了两袋干粮。留下的红军指战员、伤病员在饥饿疲劳中艰难地前进着。天黑了才走到山脚下一座叫“之字拐”的村庄。大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可是他们知道今晚无论如何也得爬过山去。吃晚饭时,多吃了一碗干饭,足足有三斤重!毛主席对战士们说:“多吃点。好爬山。”同志们听了笑了起来。陆定一和王德一站在毛主席身边也笑了起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歇.歇脚攀.谈苛.捐杂税呜咽.酣.然入梦咀嚼..峭.壁..灌.输骨碌二、查找课文的协作背景,完成填空:红军长征,从开始 ,到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争取而进行的。

三、辨析下列形近字:瑶()谣()馋()搀()蜷()倦()四、辨析下列多音字:盛嚼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Array第二部分:探究案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展示交流: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2.说一说: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检测案一、看拼音,写词语:Pān tán hān rán rù mèng bù kě zhuō mō kē juān zá shuì()()()()wū yè gū lu guàn shū dū cù jǔ jué jǐng zhì chù lì jīng huáng qiào b ì()()()()()()()()()二.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使用修改符号修改)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2、杨林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名列前茅。

第6课《老山界》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题:老山界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难点: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主备教师课前建议】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检查生字新词。

纵(zòng)队惊惶(huáng)攀(pān)谈苛(kē)捐杂税篱笆(lí bā)峭(qiào)壁骨碌(gū lu)包裹(guǒ)酣(hān)然入梦打颤(zhàn)蜷(quán)曲点缀(zhuì)矗(chù)立奔驰(chí)呜咽(yè)澎湃(péng pài)督(dū)促悬崖马匹(pǐ)索性落(là)下大显身手灌(guàn)输2、多音字chéng :盛饭 shèng :茂盛jué:咀嚼 jiáo :细嚼慢咽咬文嚼字jiào :睡觉午觉 jué:觉得觉悟3、背景链接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东北-西南走向。

长200千米。

为花岗岩断块山。

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

路很陡,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宽不过盈尺。

本文写的就是红军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的的情景4、作者链接陆定一,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老山界》导学案、目标导航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要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感受和理解,读出兴趣和程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能力,进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的面三道题分别从主题、结构和内容上设计,有助于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课文记叙了事情。

②查阅资料,了解长征。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完成下表,梳理记叙的六要素,弄清本文的结构。

地点 人物 事情 第二天黎明以后②根据上表,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叙事的时间第一天下午3.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填 表。

战士的态度走路难睡觉难呢?困难情况吃饭难处境难②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重点赏析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

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72-06 陆定一《老山界》导学案(含答案)

72-06 陆定一《老山界》导学案(含答案)

72-06 陆定一《老山界》导学案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huáng fálíbāfāng qiào hān chùquán yèjǔjué2.①惊惶:惊慌,恐惧。

②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③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④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⑤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3.(1)C4.明确:“抢”意为“抢先”“争先”,形容吃饭速度快,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火热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军追击,枪声密集。

2.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1)这里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夜景的迷人和山势的险峻连绵,突出了行军道路的艰难,表现出红军战士们身处险境却又镇定自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这里紧扣“极远、极近、洪大、细切”四个词语,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地写出夜里声响的复杂,反衬出山谷的寂静,有力地表现出红军战士们在艰难的处境下的镇定、从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反问的手法想象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心理,进一步衬托了红军战士北上抗日、不惧远征的革命豪情。

(4)清新明朗的景物表现的是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欢畅与轻松,预示了长征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

4.指红军北上抗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坚定意志。

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对比赏析,深入理解:(1) 山脚和山腰,曲折,陡峭。

(2) 豪迈、喜悦(3)“一步一步”表明每一步都很小心、很艰难。

《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老山界》是一篇经典的记叙文,描述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历。

文章的主题和关键词包括:1、主题: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和感受。

2、关键词:老山界、翻越、经历、感受、战友、革命。

题目:请根据以上主题和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老山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描述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老山界的险峻和艰难,展现了革命时期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

老山界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界的巨大挑战,也是对人类极限的考验。

作者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险,但他却始终坚持着,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作者不仅面对着自然的挑战,还与战友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艰难的环境下,共同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些经历不仅让作者更加珍惜生命和友情,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仰。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

他也表达了对于战友们的感激和敬意,这些战友们是他在革命道路上的亲密伙伴和坚强后盾。

总之,《老山界》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和感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

这些情感和信仰不仅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 《木兰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木兰诗》是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根据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来详细解析《木兰诗》的主题和内容。

习题一:木兰为什么要从军?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而且身体又有疾病,不能胜任军事任务。

然而,按照法律规定,每家必须出一名男丁去服役,因此木兰决定自己代替父亲从军。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木兰的勇气和决心,也揭示了她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参考答案: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参考答案:1.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材点与阅读等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考点:1.原文与译文2.经典语句赏析3.《登幽州台歌》挖空训练(给加点字注释)4.《登幽州台歌》理解性默写5.填空6.选择题7.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诗中的“独”字8.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与关键词赏析9.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对比【考点解读】文学常识1.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老山界(1)【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

【学习方法】精读 诵读 感悟 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老山界》 【自主学习】 1.基础回顾①《老山界》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江苏无锡人,_________________家。

①黑体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并把生词写在横线上. 蜷缩( ) 呜咽..( ) 点缀( ) 咀嚼..( ) 酣.然入梦...( ) 苛捐杂税( ) 2.整体感知①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整体感知文章,思考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①本文的顺序是什么?请圈画并整理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并在课本中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课堂学习】 精读课文,感受精神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老山界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并如何克服面临困难困难情况战士态度 红军精神走路难 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4.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结果如何?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结尾有什么样的用意?老山界(2)【学习目标】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精读 诵读 感悟 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老山界》 【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或者段落。

(在文中勾画出来)2.精读这些段落。

3.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课堂学习】 任务一:分析景物描写1.精读第12段。

①文中的“齐观”是指什么?①你认为那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2.分析第3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么的心情? 任务二:品味语言 1.“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抢了一碗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第6课 老山界(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导学案 解析版

第6课 老山界(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导学案 解析版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积累“峭壁”“酣然入梦”“不可捉摸”等常考词语。

2.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重点)3.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4.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重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仙,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河无数地主武装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是如何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介绍老山界的情况,交代事件的起始。

第二部分(2—32):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将老山界放到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

细读课文,分别标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下午②雷公岩③下午两点多钟任务二感受红军精神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老山界的“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认真研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这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任务三问题释疑1.怎样理解“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老山界 》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老山界 》精品导学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1.2 老山界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

学法指导1、圈画出表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句子,理清叙事线索。

2、多角度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红军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3、从翻山过程中的事件和细节来感悟红军战土的精神品质。

中考导航1、“惊惶”“骨碌”“咀嚼”“呜咽”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是中考的常考点。

3、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搜索关于“长征”的诗句: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途中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老山界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老山界
脖子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 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 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1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 都好像预感到什么,集体嘶叫了数声,又都默默地低下 高昂的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第6课 老山界
课外赏读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 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 酣然入梦 )了。 (4) 我 们 谈 到 红 军 , 谈 到 kē juān zá shuì
( 苛捐杂税 ),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第6课 老山界
基础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 正. 确. 的一项是( C )
A.同学们学习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 然. 入. 梦. 了。 B.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
第6课 老山界
课内精读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 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 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 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 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第6课 老山界
课外赏读
苦了,连一点料都没有。”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 块,悄悄地塞进黑骡子的嘴里,深情地看着骡子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 之急,他把饲养员喊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话一出 口就是命令。
2.选文第一段中划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
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_在__深__山__里___,__在__极__静__的__时__候__,__有__的__声___音__,__分__明__ _来__自__远__处___,__分__明__很__细__切__,__可__是__由___于__静__,__听__起__ _来__仿__佛__近___在__咫__尺__,__而__且__响__亮__洪__大__;___有__的__声__音__, _分__明__起__自___近__处__,__分__明__很__洪__亮__,__可___是__由__于__山__峰__ _重__叠__,__反___响__回__荡__,__愈__传__愈__远__,__愈___变__愈__细__。__而__ _且__风__声__、___水__声__、__林__木__呼__啸__声__等__等__,___混__杂__一__起__, _变__化__万__端__,__引__起__人__的__种__种__联__想__。______________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美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朗读,讨论,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征背景介绍展示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和会师地点图片。

问:同学们,这是哪里?图中的两人是什么人物?当时发生过什么事件?明确:这是红军第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和会师地点,人物是红军。

1934年10月24日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在木黄胜利会师。

与此同时(展示长征路线图),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遭遇国民党五次“围剿”,占领遵义……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后又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结束。

红军历时两年,转战十四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简称“长征”。

长征途中,困难重重,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是信念和意志的长征。

那么红军是怎样翻越第一座高山的呢?今天我们来学《老山界》这篇课文。

交待老山界在地图上的位置,位于广西省东北部与湖南省边境,又叫越城岭。

二、跟随作者,了解翻山经过1.根据记叙要素,理清文章思路。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是一篇记叙文,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问:看看同学们预习时,是否都已找到?展示六要素空表,集体填空并明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6.《老山界》导学案(2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重要词语的意思。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难点)3.理解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重点)4.感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相关背景】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

一、课前预习(基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酣.睡(hān)矗.立(chù)伫.立(zhù)咀嚼.(jué)味同嚼.蜡(jiáo)2.下面的句子,每一句都有一个错别字,先把它们圈出来,然后改正。

①她对我们道赚,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赚改歉。

②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刻服了。

刻改克。

③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涯,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涯改崖。

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弛,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弛改驰。

⑤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暮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暮改幕。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B)A.“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B.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C.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D.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解析】选B。

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分号。

《老山界》精品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6课】

《老山界》精品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6课】
答:

五、主题思想:
答:

六、写作手法:
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教学
反思
参考答案
课题
《 老山界》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基础知识。
2.了解写作背景,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3.理清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思想性格:。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其作用是什么?
答:

4.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处: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背景: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完整版)《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

(完整版)《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
路上,游客很多。随行的同志告诉我,这里的旅游现在 很“火”。解放前,六盘山屡遭浩劫,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 坏,“群山如赫秃无枝”。经当地政府和部门几十年的不懈 奋斗,森林覆盖率由 33.9%上升到 74.2%,建成有天然林和 人工林 40920 公顷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多功能的强大森林 生态体系,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有上升,如今,已成名
中共临泽县委员会临泽县人民政 府
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立 14.请你写一两则发生在六盘山的长征故事,并说说你的 感受。 15.相关链接: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 苍龙? 思考: ①划出词中写景的文字,并体会它们所抒发的感情。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老山界》导学案 6(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
一、目标导航
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
第9页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行军生活艰苦);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比喻。 B 不矛盾,以声写静,更显其静;反衬;排比、比喻、拟 人。 C 不能调换。四句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 作比。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 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如果调换,就不能表 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D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像狂风掠过松林 12.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 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13.略 14.略 15.①“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六盘山上高峰,红旗 漫卷西风”;抒发诗人在历尽千辛万苦,即将取得长征胜利 时的喜悦、豪迈之情。②比喻,比喻长征的目的地。③打 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 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老山界
1.了解作者陆定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
字生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
排材料的特点。

学习本文,应边读边思考,理清记叙的要素,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并背诵精彩的语段。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义。

教学过程
在我国湖南省与广东、广西两省的交界处,绵延逶迤着一个被称为南岭的五岭山脉,它是我国华南与中南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曾诗曰“五岭逶迤腾细浪”,越城岭就是五岭之一。

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是越城岭中的一段,老山界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山界。

一、深层探究
1.课文写道:“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从文中看,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果然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山路陡峭,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3.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5.作者除了从语言、动作上描写描写红军战士还通过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品质。

阅读22段,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山、山谷,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山、山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

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段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所听到的声响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兼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在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象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
环节三合作探究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二、语言赏析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2.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3.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
....,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之’字形”,表明老山界的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连到天上”显示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2)抢.了一碗就吃。

“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
.......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点出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探究写法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朴实而强烈的感情。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



本文真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充分的情境创设,以此激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联想、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同时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有助于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