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导论课题
三峡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主讲人:
• 资料收集: • PPT制作:
目录
• • • • • • 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三峡的环境问题——气候 三峡环境问题——生态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三峡工程简介
•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 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 会议通过三峡工程决议, 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 人,1767票赞成,1 77票反对,664票弃 权,25人未按表决器, 以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 者弃权的结果通过,创反 对与弃权人数最多的记录。 1994年正式开工。2003 你啊你开始蓄水发电,于 2009年全部完工。 • 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 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 流三斗坪上。
三峡环境问题——生态
• 三峡工程见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 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 它们的胜过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 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 物,且数木已经被砍伐。
建坝前后对比图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 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 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 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 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 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 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 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关系,提出对策。
秭归的一处地质灾害警示牌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 2008年11月23日,与郭家坝镇隔河相望的屈原镇发生 4.1级地震,这是已知三峡蓄水后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 次。“那天下午我在家里面,突然之间房子摇得特别厉 害,我赶紧跑到了屋外。前几年这里也大大小小发生过 一些地震,不过没有这次那么厉害,我家的墙上都出现 了几条裂缝,最宽的地方可以塞下一个手指。”家住屈 原镇桂林村的向秀英回忆道。 • 2010年7月15日晚12时,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 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 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 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 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 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 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 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 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 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 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 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 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 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 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 设具有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 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 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 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 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 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 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 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 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峡简介
•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 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 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 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 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 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 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 而由它所引发的一门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 它从开始凑见的那一刻起,便始终无巨大的争议 相伴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 “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 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水位提高到135米时,发生 地质灾害(变形)35处;2006年水位升至156米 时,新增灾害38处;2008年水位继续提升到175 米时,又发生灾害26处。 • 而翻开《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史》,在自有资料 可查的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1948年 间,秭归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仅有14起。
谢谢观赏!
三峡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 2010年12月,国家环境保 护部等六部委发布的消息 称,目前三峡沿江重污染 行业水环境风险防范问题 突出,资源开发性污染已 经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 环保部门的统计显示, 2004年至2009年,三峡库 区发生“水华”84次,覆 盖库区21条一级支流。局 地特征性污染问题突出, 成为水质保障的重要风险
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 设生态环境
•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 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 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 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 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 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 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
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 的治理
•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 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 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 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 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 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 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 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 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 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 偿使用
•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 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 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 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 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 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 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 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 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 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 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 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 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 制度。
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 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 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 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 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 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 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 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 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 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 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
• 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 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 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 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 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 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 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 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 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
• 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 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 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 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 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 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 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 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 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 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 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 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2009年5月2日,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约15公里处的 秭归新县城区域出现多处山体滑坡,影响当地居 民生活。
三峡的环境问题——气候
•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组的报告曾论证大坝建成后 库区气候会趋于“冬暖夏凉”,才可能在库区大规模发展 柑桔园,才“可以在当地安置农村移民”。三峡工程进行 可行性生态与环境组Ⅱ组组长方子云说:三峡水库形成后, “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3摄 氏度左右。”在2006年夏,四川省和重庆市遭受中国建 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和高温,重庆市綦江出现了历史最高 气温44.5度摄氏度。但在2007年夏天,四川盆地遭受了 自1998年洪水以来最大的降雨,证明了三峡大坝并不直 接导致旱灾,最多间接导致旱灾。
三峡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主讲人:
• 资料收集: • PPT制作:
目录
• • • • • • 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三峡的环境问题——气候 三峡环境问题——生态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三峡工程简介
•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 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 会议通过三峡工程决议, 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 人,1767票赞成,1 77票反对,664票弃 权,25人未按表决器, 以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 者弃权的结果通过,创反 对与弃权人数最多的记录。 1994年正式开工。2003 你啊你开始蓄水发电,于 2009年全部完工。 • 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 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 流三斗坪上。
三峡环境问题——生态
• 三峡工程见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 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 它们的胜过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 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 物,且数木已经被砍伐。
建坝前后对比图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 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 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 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 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 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 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 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关系,提出对策。
秭归的一处地质灾害警示牌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 2008年11月23日,与郭家坝镇隔河相望的屈原镇发生 4.1级地震,这是已知三峡蓄水后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 次。“那天下午我在家里面,突然之间房子摇得特别厉 害,我赶紧跑到了屋外。前几年这里也大大小小发生过 一些地震,不过没有这次那么厉害,我家的墙上都出现 了几条裂缝,最宽的地方可以塞下一个手指。”家住屈 原镇桂林村的向秀英回忆道。 • 2010年7月15日晚12时,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 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 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 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 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 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 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 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 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 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 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 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 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 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 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 设具有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 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 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 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 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 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 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 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 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峡简介
• 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 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 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 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 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 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 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 而由它所引发的一门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 它从开始凑见的那一刻起,便始终无巨大的争议 相伴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 “从时间分布上看,秭归境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频次,与三峡水库的蓄水水位的每次提升具有正 相关。”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灾研究专家表示,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水位提高到135米时,发生 地质灾害(变形)35处;2006年水位升至156米 时,新增灾害38处;2008年水位继续提升到175 米时,又发生灾害26处。 • 而翻开《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史》,在自有资料 可查的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1948年 间,秭归境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仅有14起。
谢谢观赏!
三峡水污染问题排在首位
• 2010年12月,国家环境保 护部等六部委发布的消息 称,目前三峡沿江重污染 行业水环境风险防范问题 突出,资源开发性污染已 经直接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 环保部门的统计显示, 2004年至2009年,三峡库 区发生“水华”84次,覆 盖库区21条一级支流。局 地特征性污染问题突出, 成为水质保障的重要风险
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 设生态环境
•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 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 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 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 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 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 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
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 的治理
•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 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 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 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 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 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 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 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 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 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 偿使用
•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 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 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 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 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 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 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 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 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 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 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 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 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 制度。
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 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 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 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 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 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 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 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 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 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 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
• 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 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 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 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 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 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 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 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 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
• 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 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Hale Waihona Puke Baidu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 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 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 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 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 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 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 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 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 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 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峡蓄水后地质灾害增多威胁1/4人口
2009年5月2日,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约15公里处的 秭归新县城区域出现多处山体滑坡,影响当地居 民生活。
三峡的环境问题——气候
• 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态环境组的报告曾论证大坝建成后 库区气候会趋于“冬暖夏凉”,才可能在库区大规模发展 柑桔园,才“可以在当地安置农村移民”。三峡工程进行 可行性生态与环境组Ⅱ组组长方子云说:三峡水库形成后, “极端最高气温可下降约4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增高3摄 氏度左右。”在2006年夏,四川省和重庆市遭受中国建 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和高温,重庆市綦江出现了历史最高 气温44.5度摄氏度。但在2007年夏天,四川盆地遭受了 自1998年洪水以来最大的降雨,证明了三峡大坝并不直 接导致旱灾,最多间接导致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