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精华)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
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在30年代和40年代剧烈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练出一付对自己、对异性和同性、对这个花花绿绿复杂喧嚣的都市世界独立分析的头脑。
从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我们得知她的女性意识萌发得极早。
她的母亲容貌美丽出众,喜欢打扮也非常会打扮,清推秀丽而又风韵万千,这让幼小的爱玲十分羡慕,盼望自己赶快长大做一个象母亲这样美这样会妆扮的女人。
她迫不及待地向毋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于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1](P8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膝胧而且幼稚的。
但来自家中一个叫张干的女佣那重男轻女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对年幼的张爱玲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刺激,使她对自己的性别和什么是性别歧视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张爱玲开始感受性别歧视的压力———女性是受到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习俗与公众意识轻视的。
由此,她萌生出了要为自己和天下的女人去争取正当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渴望与信念。
张爱玲热衷于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几乎全部可以归入女性话题范畴:如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与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什么是男女的真正平等、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命运……对这些问题的执著思索与探寻,使得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另外,张爱玲后来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也对她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出生并成长在上海,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洋场租界的身份,注定了其文化的庞杂性和交汇性:古老的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战、并存,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思潮在这里碰撞、融合,种种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和平共处”,呈现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两栖性。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曹七巧的形象分析内容摘要:一个时代造就了一类人,而曹七巧的形象就是典型的被黄金枷锁束缚的这一类。
她算不上是一个母亲,黄金填满了她的心。
爱情于她只是骗钱的幌子,亲情也是带有浓厚的铜臭味,在她眼里除了金钱,其他也已荡然无存,其形象震撼了人们的内心,值得深思。
关键词:女性意识多疑奴性金钱影响一、曹七巧女性意识的多疑性格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可以看出意识的产生是由物质决定的。
因此,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张爱玲有很强的女性意识,也正是由于她所处的环境而造就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女性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开始挣脱束缚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样的时代背景就为女性提供了可以充分展现了自我、实现自我的历史舞台。
而张爱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给我们展示了曹七巧这样的女性形象。
要说曹七巧的性格多疑的塑造要从张爱玲的家庭环境说起,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大臣李鸿章之女。
父亲是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时髦的新女性[1]。
张爱玲从小就在父亲、姨太太、生母、后母的夹缝中周旋,紧张的人伦关系,纷扰的生活环境,加上亲身经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落,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淡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的敏感与多疑以及对生和死、自我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
[2]她笔下的曹七巧就是一位敏感的女性,小说中写道,在多年后云泽找到她,当她听云泽说已经把家产败光是为了她时,她的反应是:“不知不觉有点胆寒,走得远远的,倚在炉台上,脸色慢慢的变了。
”[3] 她就是这样生性多疑,一看到云泽来就已经开始怀疑他是来骗她钱的,于是早已在心里设下防线,她对自己曾经心爱的人尚且如此,对亲人也更是那样。
哥嫂来探望她走时,她说:“不来也罢,应酬不起”,这都是她多疑性格造成的,她认为哥嫂都是来骗她的钱的,出言竟是那样的毒辣。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的天才女作家,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张爱玲作品叙事内容的某些看法。
标签:心理刻画;女性;压抑; “原罪意识”张爱玲是不幸的,“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1]她落后于那个属于政治的时代;张爱玲又是极其幸运的,她的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散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张爱玲是说不尽的,不管是其传奇的经历还是传世的精品都给了读者太多的惊叹,她用笔描绘了沪港现实生活中一幅幅凡庸、沉滞和丑陋的世俗画面,“她选择那些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男男女女,用极冷静的笔调去写这些人往往司空见惯了不能一动人们恻隐之心的生活故事,来展现这些人在社会生活激流中的无助、无望和无奈”,诚如她自己所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总的来说,张爱玲还是一个顾念传统的作家,但其小说的叙事手法、化俗为雅的方式以及繁复新颖的意象,为都市小说的现代化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心理刻画及女性的“原罪意识”两个方面入手,谈谈对张爱玲作品的某些看法。
一、人物心理刻画:压抑下挣扎的痛苦心灵费洛伊德把研究视角从外宇宙转向内宇宙,发现了比外部世界更为广阔、更为纤细的心灵场。
一个人可以以百般的勇气忍受肉体的痛苦,却很难经受住心灵的磨难,这种折磨是一种灵魂的煎熬,让人生而无味。
张爱玲的作品便以其擅长的心理刻画,将一系列在社会的、家庭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下压抑着的痛苦心灵挣扎展露无遗,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茉莉香片》是收入《传奇》中的一部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聂传庆表面上是一个畏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后母的挑拨、父亲的刻毒、阴冷无爱的家庭把他“作践的不像人”,他性格内向孤僻,没有朋友,对生活在冰箱世界中的他来说,刘妈和言丹朱所表现出来的些许善意只能让他业已麻木的灵魂感受到更为刻骨的寒冷。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张爱玲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长期以来,如同她诞生的那段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一样,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话语体制以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延续着生命。
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文学像不死鸟一样飞回故乡上海。
在中国本土再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
1995年中秋,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大陆“张爱玲热”再度掀起,理论界对张爱玲研究更成为一个热点,变成了“显学”,许多研究专著和传记陆续出版。
女人写女人的女性文学始自“五四”,与丁玲、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笔下有着一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不同,张爱玲的《传奇》更注重于女性内审趋向。
她既忠实于她生存的那个时代,几笔便勾勒出由于时局的动荡给予女性的不安和危险感,她又不只限于那个时代,“几千年的历史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传奇》中更多地是对女性自身从古老历史代代留传下来的传统意识的根本扬弃和批判。
文学史上美好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冰心曾吟诵过:“女人是爱的化身”,“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
然而,甜美的牧歌、圣洁的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难觅踪迹。
张爱玲的小说中,既没有缠绵的柔肠,也没有摄人心魄的炽情,更不见魂牵梦萦的纯情和赤诚挚爱的真情。
无论是豪门闺秀、望族小姐,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大多数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她们时刻盘算着、算计着得失,这些世俗化的女性与传统标准的女性格格不入。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应该是温顺、善良、驯服、妩媚、聪明、美丽的。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乏姣美的容貌,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的有着丑恶灵魂的女性。
对于这些人物,作家没有简单地按传统标准来否定,她在《张爱玲散文全编》中说:“我写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些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摘要】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传奇》中的变态女性心理的分析,希望揭示促使这些变态女性走向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同时分析作者选取和挖掘变态女性题材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变态女性近年来,全国对张爱玲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深化,有的侧重分析女性形象的社会内涵,有的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内涵及形成的内外因……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其笔下的变态女性或变态心理。
本文试图剖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变态心理、行为及其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从而来体会其《传奇》描写变态女性的视角、态度和主体性渗透。
一、女性人物变态的多种类型的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作为一位才女型作家,以擅长描写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而著称,她在小说《传奇》中较集中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十里洋场的不同形色的女性,通过审视她们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及其社会日常生活,折射出女性视角中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表现出在这种背景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传奇》中有15篇小说,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几类变态女性:(1)曹七巧:作为“兄长之命,媒妁之言”的牺牲品,长期的性压抑和社会压迫,使曹七巧的性情愈加恶毒和丑陋,产生了极端的虐待心理,其行为具有典型的攻击性和报复性,最终演变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其变态经历使人感到震惊: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一步步演变成一个近乎骷髅的疯狂老太。
三十年前她由兄嫂安排嫁给了姜家二少爷做了二少奶奶,然而二少爷是个骨痨病人,姜家才降低了择偶标准选择了麻油店出生的曹七巧。
过了门的七巧被姜家上下看不起。
在这闭塞的不容之地、不同情她的姜家大院里,没有正常性生活的七巧渴望正常的性爱,将爱的希望倾注在三少爷身上。
无奈花花公子的三少爷与七巧只限于场面上应付。
终于一晃十年,老太太和二爷都过世了,七巧得到了二爷家产,自立了门户。
为了“捍卫”用青春换来的血汗钱,她神经质地怀疑所以人,害怕别人来用自己的钱。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doc

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心理:一、对男人的依赖心理;二、困境中求生存的心理;三、用最后的资本——残余的青春博弈的心理。
旨在说明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才能改变命运,摆脱生存困境。
关键词:《倾城之恋》女性心理依赖生存独立生存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of Eileen Chang's" love in a fallenCity " in Psychology: A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on men; Second, th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in order to survive; Third, with the last of the capital - the remnants of youth mental game . To stand on one's own females only in the economy can change the fate,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of lifeKey words:love in a fallen city female psychology rely on existence independent existence前言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父亲是满清遗少,继承了遗少的全部荒淫、残暴、专制等特征。
她的母亲则是一位流过洋的新派女性,爱好音乐、文学。
这一新一旧组成的畸形家庭,无爱可言,但却拥有无尽的争斗和倾轧。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在父亲处受尽折磨。
无爱的父母,无爱的家,在童年的张爱玲的心灵上投下了永难忘记的阴影,促使她敏感而又早熟。
童年的母爱缺席,少年的父母离异,青年的远赴香港求学,中年的婚姻变故,晚年的客死他乡,特殊的经历,使她更多地着眼于乱世中的家庭婚姻生活,着眼于世俗人生,而淡化国家、民族、阶级等意识,以冷淡、犀利的眼光去审视这个纷繁的俗世,并站在女性的角度去剖析女性在这纷繁世俗中的辛酸与无奈。
论张爱玲笔下的现代女性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李掖平【摘要】:张爱玲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关于女性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即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
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她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存在价值即女性本质———一种具有神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等特点的女性原则,具备这种神性的女性本质者才是真正可爱而健康合理的女性。
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
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
女性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结束非人、非女人的女奴心狱生活,才可能成为自由自主【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家庭门第显赫,从小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
四十年代的上海,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层次的文明多面碰撞,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也时时缠绕纠结,这种社会历史环境对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影响很大。
作为一名有着清醒认知又具有非常敏锐眼光的现代知识女性的张爱玲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结。
身处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独特条件下,特殊的家庭背景,在香港求学时遭逢战争的经历,这种种际遇加诸于张爱玲这样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之身使她把目光从社会收缩到自身、以对人性尤其是女性内心的透彻审视代替对当时各种社会潮流的盲目趋势。
对女性在命运的拨弄下所做的种种选择进行解析,无论她们是主动或被动,张爱玲的笔触所至都没有导向道德上的谴责,而代之以深刻的心理剖析。
这种对女性的理解包含着浓浓的叹息与悲哀。
深刻的心理透视也无疑折射出了女性千百年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遇的社会历史根源。
②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以新旧文化交替的上海为背景,虽然当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已冲击到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依然受长期形成的封建习俗禁锢。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沦陷区上海,愁云惨淡的市民生活中,她的名字却风靡大街小巷。
张爱玲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爱玲系出封建贵族世家,祖父张佩伦乃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女婿,由于父母早期离异,张爱玲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的亲情。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她以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捅开沪港两地半新半旧的家庭的天窗,让人们看清生活在这里的男女组成的两性世界的虚伪真相。
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形象,她笔下的女性骨子里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具扭曲的灵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畸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时代更迭、观念混杂,造成女性畸变心理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时代背景大多是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正式形成,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制度所附丽的封建思想早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柢固,所以,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各个角落,封建性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开放型的大都市,外来文化首先从这里侵入,资产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是从这里涌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产生的内在矛盾力就推动着人们滑入更深的生活漩涡,走向腐化和堕落。
这样的时代,女性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迫的窘境中,女人的爱是浅面的,谋生才是“爱”的本质,正是由于封建意识的侵蚀、性的压迫和金钱的异化作用,使得女性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
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具代表性的,刻画一个戴着金钱枷锁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像一个充满病态的灵魂、一株渗透毒汁的罂粟花,她以其凄艳和狰狞风姿给人一个措手不及,是让人怜悯还是让人憎恶?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床不起的骨痨病患者。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评析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
家世变迁,人情冷暖,给张爱玲的刺激很深,形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审美观。
她以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撕开女性世界温情的面纱,塑造了一组扭曲而残缺的女性形象。
一.阴狠毒辣的“母亲”“母亲”这个神圣的称呼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已经不是慈爱无私的化身,而是阴狠毒辣的代名词。
曹七巧出生于寒门小户,被兄长嫁给大户姜家得了“骨痨”的二儿子。
她还没有等到爱情的降临就必须在爱情与婚姻上作出选择,在金钱的诱惑下,她屈服了,牺牲了青春与幸福、爱情与亲情。
长达十年的磨练造就了她畸形的心态和对金钱的极度占有欲。
而当她亲手毁掉了曾渴望得到的姜家三少爷季泽的爱情后,失去一切的她,用自己的变态的“爱”折磨、撕咬、啃啮着“子一代”人脆弱的人格和自尊。
[1]她热衷于对儿子长白、女儿长安的婚事进行破坏。
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另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
她整夜不睡地盘问儿子的私生活,并且在亲家母在场的麻将桌上将儿子与儿媳的隐私公之于众,并百般羞辱儿媳,使亲家母都不忍听下去而离开,直至把儿媳妇活活逼死。
因为在儿媳身上她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
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对于女儿迟来的爱情,曹七巧不但没有祝福,反而处心积虑的加以破坏,看到女儿与童世舫和谐交往,并以惊人的毅力戒掉鸦片,与童世舫谈婚论嫁,便大骂童世舫是看上了她家的钱财,后来又无端地辱骂女儿长安不守妇道,品行不端,并对女婿童世舫散布阴森的谎言,说女儿是一个断不了瘾的烟鬼,从而断送了女儿的婚事。
如此母亲,如此婆婆!正是她对儿子变态的占有,对女儿变态的嫉妒使她迸发出了无穷的复仇欲,最终驱使她失掉了与生俱来的母性。
密秋儿太太(《沉香屑?第二炉香》)、川娥的母亲(《花凋》)、顾太太(《十八春》)等人物跟曹七巧一样都是狠毒异常、残害人命的暴君“母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第一篇: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摘要:20世纪是中国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的年代。
张爱玲就是一位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女性化写作的风貌。
张爱玲女性意识成因中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坛里属于一位传奇式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绚丽的一页。
张爱玲小说所迸发的文学才情,她那独特的写作视角,以及她与文**汐的暗合,都使得张爱玲倍受世人的关注。
张爱玲是自“五四”以来最为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她脱离了五四时期丁玲、冰心等女作家的写作套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和剖析宗法男权社会中女人的众生相及她们殊途同归的被压迫命运,体现了一位女作家非比寻常的洞察力和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怀。
同时,她摆脱了五四以来对男女平等的神话描述,抛弃了那种南辕北辙的女权主义追求,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女性位置。
她抛弃了五四时期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自出机杼,创造出自我独特的语言表达。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作家流露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作家的这种女性意识并不同于冰心的博爱,也不同于丁玲的冷峻,它更强调一种否定精神,这种否定精神包括了作家对男性权威的否定,也包括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否定,它有非同一般的勇气和敢于直面人生的“自审”意识,因此,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受到了许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认同与赞扬。
1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成因分析 1.1环境因素上海是张爱玲文学生命的起源地和写作场。
正是因为上海所具有的远离主流文化的独特环境,促进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成长。
张爱玲注定要以文学来证明自己,因为她除了发展自己的天才之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也注定只有在上海才能成名,因为上海独特的文化环境成就了她的文学品格,是其文学的生长土壤,培育的温室,只是战争的爆发,使张爱玲的创作时间得以提前。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思维

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
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几
乎所有作品中都有女性人物,尤
其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女
性更是频繁岀现于张爱玲作品
中,并且各个女性人物形象都有
所差异,形象栩栩如生,正如张爱
玲所塑造的形各异的女性人
物一样,张爱玲的女性 也是
的
二•张爱玲创作背景
张爱玲于1921年生上海 的 世,从 到统文化
有 男性社会
现女
性的价值7 女性 自己 人的身
男人的 意 是实现
了与男性的平等地位c而这样传
的女性
期的 蕊身
有
表现C但是当振保 ;
伤害她之后7 蕊的女性意识
到了
7
的爱情仍
然有
自己 的
的爱情7 然 爱情仍然有
强的
7 但是她
男性
寻自身价值的
到了改
变7 从 的男性社会 解脱
7开
自己的世界
7
自己的
了 自己
的价值与
与没c
爱玲的作品中
是 这 个女性人 的
代价7 期
醒
千
的女性 想7 发她 强 的
女性意识7
有女性
自由与平等而努力C
2.女性意识的成
然 爱玲与
的
样的时代7但
是 爱玲用
与
7
字
7向
女性的 想
7的
女性人
7
发
到:
想 的女性
7
女性向男
7 实现
自意识与 的解放C
爱玲
的 蕊身
了
7她
男性的
乐 7 爱玲
蕊
女性价值
索c原
蕊
的熏陶,同时接触到了
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四、艺术手法的创新
1、小说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独特,她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描绘生活琐碎中的细 节,用极具张力的文字展现女性的情感世界。同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和隐 喻,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白玫瑰”象征着女性的两种命运,使读者在 解读作品时感受到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2、语言运用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角色,虽然身处困境,却始终未放弃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并坚信我们能够找到 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之,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她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她通过细腻 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节,展示了女性的柔弱与坚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 现实。这种悲剧意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女性的生活 与情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天这个日益重视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社会,我们 应该更加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 光彩。
尽管如此,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她以 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引发了我们对女性地位和命 运的与思考。这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理解和女性 的生活与情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压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 坚强和勇敢。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 我们还应该并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命运,不论性别、年龄或背景。
五、张爱玲的意义和影响
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她的后期小说深入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 复杂性。因此,她的作品一直被文学界所推崇,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与社会身份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与社会身份张爱玲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刻描写女性心理和揭示社会身份的变迁为主题,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为主线,探讨其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心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刻画出女性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女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展现了一个具有矛盾心理的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白玫瑰既有崇拜红玫瑰、希望获得红玫瑰认可的心理,又有自卑、嫉妒、恐慌等负面情绪。
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女性的心理世界。
此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身份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在《红楼梦与冷热》中,女主人公宛如蝶舞重任、既有温柔娇媚,又有深思熟虑、勇敢迎难的一面。
她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使她既受到尊重和崇拜,又被束缚和限制。
通过对宛如蝶舞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复杂境况。
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是相互影响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通过女性角色的心理描写,探讨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迁。
在《金锁记》中,女主人公欲望的成长与她在社会地位上的提升相互呼应。
她从一个无知、无趣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有意识、有追求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爱玲通过欲望和社会身份的关联,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时的复杂心态。
另外,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也很丰富多样。
她刻画了既刚强坚定又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
在《半生缘》中,女主人公严幸儿既有坚守自己梦想和原则的一面,又有为爱情牺牲和迎合他人的一面。
她的性格既独立自主,又柔情婉约。
通过对女性性格的多维度描写,张爱玲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简单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对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的描绘。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对于现在女性权利日渐上升的社会现实,女性已经成为溶解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营养液了,发掘女性观,女性思想的精华、变化却无疑是一大热点.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
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
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变态型的女性: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这一类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曹七巧就是一个典型的变态型的女性。
可以说曹七巧许多举动都是她性欲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折射。
虽说这与她从小生活在麻油店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有关,其实也更是七巧借助言语对她性苦闷的一种宣泄,她也只能从言语的放荡中来获得快感。
七巧的内心里是渴望有正常人一样的私生活的,可是现实偏偏不让她如愿,因此她的言语就有意无意受了性压抑的支配。
七巧的反常行为似乎不可理喻,其实都是根源她不幸的婚姻及由此导致的变态性格。
恶性膨胀的变态心理,使她根本漠视、无法容忍下一辈正当的个人生活。
这不是曹七巧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子由于封建的门第家族观念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被迫走进畸形的婚姻,最终成为社会的变种。
二、可怜的依附型的女性:性别悲剧的角色象征这类女性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
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在骨子里面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逃脱不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婚姻模式,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特地吻合了。
在金钱和色相的等价交换之中,白流苏牺牲了“淑女”身份和青春投入了范柳原的怀抱。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2019年文档资料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1张爱玲的散文研究状况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她的小说《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令众多读者深深着迷。
同时,作为一名出色的散文家,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等,同样颇具魅力,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近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甚多,本文研究的是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系统地分析她的女性观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其女性观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散文中的女性观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在散文创作中渗入了自己独特而又敏感的性别体验。
这位天资聪颖、性格孤傲的才女,以其独特的精神体验创立了一个属于女性文学的空间。
2.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张爱玲对她散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主要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作者既为她们苦难的命运而生出深深的怜惜之情,又为她们的不觉悟、不抗争而慨叹、痛苦。
在《更衣记》里,张爱玲写中国旧式女性:“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
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一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太触目的女人会遭到社会集体的反对,不论男女都在指指点点;胳膊被男子拉了一把便要砍掉,这样的行为被视为美德,张爱玲用冷漠的笔调揭示了这种美德”的荒唐,在这样的“美德”下女性所遭受的不仅是肉体的摧残,更是心灵的折磨。
对于女性自身的弱点,张爱玲有很深刻的体察与感悟,她用一种近乎可以说是残忍的笔调来挖掘女性身上潜藏的劣根性。
2.2依附与反抗并存张爱玲说:“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
那是女人的传统权利,既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
”(《苏青张爱玲对谈录》)女人即使自己能养活自己,但仍然身体尾随于男人,心灵依附于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阐释——女性的自审》
09中文1班090102048 刘丹
一、摘要:
张爱玲对女性的心理痼疾和潜意识心理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她的笔下出现了女性的自我观照、自我审判、自我解构的新气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
张爱玲作品提示了女性人性本质上的自私和冷酷、对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剖析和叙写了阉割焦虑。
她所展示的女性心理痼疾,对女性意识的重建和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二.关键词张爱玲心理痼疾潜意识
三,绪论
在以往的女性叙述中,人们把女性的深重灾难完全归之于社会,归之于男性中心社会,少有人对女性自身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逐渐形成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有所审视。
和她同时代的女性比较,甚至和她以后相当时期的中国女作家相比较,她高于其他女作家的地方就在于她不仅写出了女性成为“第二性”的种种外部原因,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写出了女性自身的主观原因和内在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色彩体现得最为鲜明也最为突出。
四、本论
(一)对女性自身心理痼疾的揭示
1.提示了女性人性本质上的自私和
冷酷。
例子;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密秋儿太太。
2. 女性对男性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心理。
例子:《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3.女性强烈的虚荣心理和物欲贪求。
例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
(二)对女性潜意识的心理剖析
变态心理的刻画例子:《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典型的人物,她的变态心理在潜意识中是一种性变态。
另外还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英国人密秋儿太太。
(三)阉割焦虑的叙写
张的阉割焦虑是与恋父情结纠缠在一起的。
她对父权至高无上的瓦解及有意识矮化男性都可看做是她对这种焦虑的宣泄。
例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花雕》中的川嫦,《多少恨》中的潆珠等都在阴影的笼罩下焦灼不安。
五.结论
张爱玲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用女性的自审对女性生活状态进行阐述,她关注的是作为旧时代若势群体的女性的命运。
这群人为了生存作出了各种努力和挣扎,最终在悲呛的宿命中被碾碎。
她用几乎漫不经心的语调阐述着这些女人的毁灭,一方面她忠实于她与生俱来的性别感受,客观上出现了女性倾向;另一方面那个时代让她对人性——不单单指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她对女性自身的精神弱点作了严厉的解剖和自审。
她所展示的女性心理痼疾,对女性意识的重建和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