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练习题
游白水书付过
![游白水书付过](https://img.taocdn.com/s3/m/fc1e9c826137ee06eff91850.png)
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很),其源.(源头)殆.(差不多,大概)可熟.(使……成熟)物。
循.(沿着)山而东,少.(通“稍”)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弯转),折处辄.(就)为.(是)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说)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厉害)。
俯仰度.(越过)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吃)余甘煮采。
顾.(回头看)影颓然,不复甚寐.(睡觉)。
书.(写)以付过。
答案:1、沿着是睡觉2、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3、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4、热甚;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5、苏轼以年迈之躯被贬至偏远的惠州,很可能再也回不到中原家乡了。
在游山玩水的兴致中,所谓乐极生悲,感到前路渺茫,自然难以成寐。
这时候刚被贬不久,只有王朝云和小儿子苏过陪着苏轼,举目无亲无友。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
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
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69e478cd1f34693daef3e92.png)
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1]
【篇二: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答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与朱元思书》与《与顾章书》《游白水书付过》对比阅读
![《与朱元思书》与《与顾章书》《游白水书付过》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207206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f.png)
《与朱元思书》与《与顾章书》《游白水书付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13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①还觅薛萝:意是正准备隐居。
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③限日:遮挡阳光。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素重:向往。
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互相轩邈()(2)窥谷忘反()(3)疏条交映()蝉吟鹤唳()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分)(2)仁智之乐,岂徒语哉!(2分)17、【甲】文第二段作者在描写“异水”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3分)18、【甲】【乙】两文描写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相应语句并简要分析其手法和作用。
(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21—25题。
(12分)【甲】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624d2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5.png)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2分)①吃②回头看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及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及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8a242452d380eb63946d13.png)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及阅读答案游白水[1]书付过[宋]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2019最新】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word版本 (2页)
![【2019最新】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word版本 (2页)](https://img.taocdn.com/s3/m/028c525e79563c1ec5da7189.png)
【2019最新】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201X山东临沂中考试题)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共8篇)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共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740d9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d.png)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共8篇)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一): 找找古文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问题及答案(问:这地方为什么叫‘ 佛迹院’用原文回答)只有这个了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二): 游白水书付过是这个吧: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三): 《游白水书付过》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C.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D.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顾:回头看但;只3.A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四):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时间:地点: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5)睡(6)写2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击汰中流,掬弄珠璧5答:因为山川之美和生世之悲的交织使作者心情矛盾,难以安睡.,所以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五):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的一些练习!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一、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1)折处辄为潭(辄解释)_______(2)殆可熟物(熟解释)_______(3)观山烧,壮甚(壮解释)_______(4)书以付过(书解释)_______二、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写水.请写出文中具体写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编辑本段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5]殆:大概,恐怕.[6]少北:稍向北.[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11]水际:水边.[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17]馀甘:即橄榄.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1.“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2.“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六): 游白水书付过的练习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急~~~因为山川之美和生世之悲的交织是作者心情矛盾,难以入睡.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七): 游白水书付过(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游踪,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本文写作特色方面,谈谈你的体会时间顺序:十月十二日、暮、二鼓作者十月十二日这天白天的游踪:(1)游白水佛迹院.(2)浴于汤池(3)观悬水百仞(4)测潭深浅(5)寻觅佛迹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八): 游白水书付过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上文写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答:水边的山石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翻译游白水书付过翻译答案。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4016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76.png)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及赏析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
(2分)①吃②回头看2。
(2分)A(A。
动词,是;B。
语气词,表疑问;C。
介词,被;D。
介词,跟,同)3。
(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每以小句1分)4。
(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意思相近即可。
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二: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9f08016fc700abb68fcc3.png)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课外文言阅读: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游白水[1]书付过[宋] 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12e73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0.png)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zhuì):当作“”,音同字误。
,用绳子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游白水书付过
![游白水书付过](https://img.taocdn.com/s3/m/17d269705acfa1c7aa00ccae.png)
苏轼
背景
苏东坡于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接到 惠州安置之命,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 州。本文是与幼子苏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 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 佛迹及山烧的景观。
汤
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
熟
使……熟,使动用法
1、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俯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夕照景象
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
江心
双手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燃烧 起来,十分壮观。(我们)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 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升起来,我用船桨击 打着江心,双手捧着像碧玉般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顾野有麦场 元方入门不顾 顾影颓然
向四周看 回头看 转身看
弯道 总是,就
潭水深的地方
瀑布坠入深潭,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深潭。潭水深 的地方,用绳子系着石头坠入水中五丈,还到不了潭 底。瀑布坠入深潭,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 响,令人既喜又惊。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脚印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 人们所说的佛迹。
《游白水书付过》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d684e290c69ec3d4bb7557.png)
《游白水书付过》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⑥,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火⑧,甚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11)。
到家二鼓(12),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
③汤池:温泉。
④悬水:瀑布。
⑤折:转弯。
⑥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⑦倒行:沿来路回去。
⑧山烧火:一说夕照景象。
⑨度:越过。
⑩击汰:击水。
汰,水波。
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比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食余甘煮菜( )(2)顾影颓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3.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交流14.面对小石潭如此幽美的景色,柳宗元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他的处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体验中考15.(2017广西贵港中考)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我喜欢仰望湛蓝广袤的天空,因为它使我的心沉静;我喜欢丈量巍峨高大的山峰,因为它使我的心谦虚; , 。
答案:课外拓展11.(1)吃 (2)看12.(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13.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的能力。
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
参考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48490728ea81c759f5789a.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③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
②廪:粮仓。
③赈:救济。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追者反曰反()(2)库无兵,仓无粟兵()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3.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4.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⑤,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厓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⑾。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
③汤池:温泉。
④悬水:瀑布。
⑤折:弯转。
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
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⑨度:越过。
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⑿二鼓:二更。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B.折处/辄为潭C.山厓有/巨人迹数十D.书/以付过6.解释句子加点的词。
(1)循山而东.(2)食.余甘煮菜(3)顾.影颓然()7.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2019年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山东省中考真题)-范文word版 (2页)
![2019年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山东省中考真题)-范文word版 (2页)](https://img.taocdn.com/s3/m/3a315ae8c1c708a1284a4493.png)
2019年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山东省中考真题)-范文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山东省中考真题)游白水书付过①(山东省中考真题)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b993331e43323968011c9290.png)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8分)【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恬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
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⑦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
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④崖:边。
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⑥掬(jū):捧。
⑦馀甘:橄榄。
7.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其岸势/犬牙差互C.折处/辄/为潭 D.复/与过/饮酒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心乐之 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3)度数谷___________ (4)顾影颓然 ___________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为坻,为屿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c.其源殆可熟物高可二黍许D.书以付过家书十二卷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练习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2a7de5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3.png)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绍圣①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②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④为潭,深者缒石⑤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⑥,观山烧⑦,火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释】①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
②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③殆:大概。
④辄(zhé):就。
⑤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⑥倒行:顺来路回去。
⑦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⑧余甘:橄榄的别称。
【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
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
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
苏东坡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①循山而东.向东②暮.归倒行傍晚③掬.弄珠璧(用双手)捧着④不复甚寐.睡觉(睡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沿着山路向东走。
东:向东;②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
暮:傍晚。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阅读答案及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b76d3fd5bbfd0a7856736b.png)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D.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3e23db376baf1ffd4fadd3.png)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_学习方法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白水书付过》练习题
游白水[1]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及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
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