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青铜剑的铸制工艺研究及渗透探伤技术的应用
春秋战国山东地区青铜剑文化初探
春秋战国山东地区青铜剑文化初探作者:王丹雨来源:《卷宗》2018年第32期摘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兵器是动荡年代最主要的青铜制品之一。
剑为百兵之王,剑作为近体格斗的兵器,具有可刺可斩的作用。
本文以山东地区的青铜剑为研究对象,从青铜剑文化演变、形制以及同时期不同体系之间对比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青铜剑;山东地区;文化演变1 山东地区青铜剑文化的演变剑,中国重要的传统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其地位显赫,影响之大,在中国兵器史上曾被誉为“百兵之君”。
据考究,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青铜剑,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1040号墓中。
从一同出土的器物来看,这把铜剑的年代应该在商代早期。
这表明中国的青铜剑起源于商代。
剑文化,简单的说,就是剑及剑所附带的精神内涵。
它包括剑及剑相关的技术、铸造工艺、理论及其本身所带有的文化内涵。
根据史料得知,春秋战国时代不仅铸剑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剑的功能作用也变得丰富。
青铜剑除了主要用于战场上打杀格斗以外,还常用于舞蹈表演,具有协助酒兴和逗趣娱乐的功能。
春秋时期,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说明当时手持宝剑翩翩起舞的情况已广泛出现。
进入战国末期,各诸侯国又兴起了养士击剑之风,佩剑与击剑的现象蔚然成势,以击剑进行格斗的状况尤为盛行。
据《管子》记载“吴王好剑”,正因如此,击剑的风气在吴国更是盛行,而且参与击剑的人员在脸上和身上大多留下了格斗时造成的各种伤痕,这足以显示出击剑竞技的残酷和激烈。
春秋战国时代山东地区的齐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各家理论思想赋予青铜剑的,不单是剑术理论,还包括它的精神内涵,佩剑文化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时期,人们通过佩剑来表明等级身份,而佩剑者身份的高低则又是通过剑本身的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等方面来体现的。
据《考工记·桃氏》载,士阶层的人,所佩剑长短重量不同,称之上制、中制、下制,而身份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所以一般士兵所佩的剑,在制作完成后,只需剑刃锋利,实用即可,但贵族所配之剑,为了与其身份地位相称,或是为了记载当时的特殊历史事件,在铸造完成,打磨、开刃后,对剑的表面做精细装饰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
青铜剑的制作方法
青铜剑的制作方法简介青铜剑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一种武器,它的制作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工艺。
本文将介绍青铜剑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准备、铸造、锻造、抛光等步骤。
材料准备制作青铜剑所需的主要材料有铜和锡。
一般来说,铜和锡的比例为90%的铜和10%的锡。
此外,还需要准备一些辅助材料,例如砂型、砂芯和烘炉等。
铸造首先,根据设计的剑鞘形状和尺寸,制作相应的砂型。
砂型要具备一定的硬度和耐高温性能。
然后,将铜和锡按照比例加热熔化,得到青铜液体。
将青铜液体倒入砂型中,待其冷却凝固。
锻造在铸造完成后,需要对剑身进行锻造。
这一步骤主要是通过敲打和加热来改变剑身的形状和硬度。
首先,将铸造好的剑身放入锻造炉中加热至适当温度,然后使用锤子和锻造工具对剑身进行敲打和捶打。
通过反复锻打和加热,逐渐塑造出剑身的形状和强度。
抛光完成锻造之后,剑身通常会有一些瑕疵和不平整的地方。
为了使剑身变得光滑且有光泽,需要对其进行抛光处理。
首先,用砂纸或砂轮对剑身进行初步磨砂,去除表面的瑕疵和颗粒。
然后,使用细砂纸或抛光布对剑身进行进一步的抛光,直到其表面变得光滑。
装饰为了增加青铜剑的美观性和装饰性,还可以对其进行一些装饰处理。
常见的装饰手法有雕刻、镶嵌和包覆等。
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设计需求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保养为了保持青铜剑的质量和耐用度,需要定期进行保养。
首先,应将青铜剑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远离潮湿和腐蚀性物质。
其次,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青铜剑保养液对剑身进行护理。
定期检查剑身和剑柄的状况,如发现损坏或松动等问题,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结论青铜剑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从材料准备到最终的保养,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的技术和经验。
通过严谨的制作过程和精心的调试,制作出的青铜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艺术品的价值。
希望本文对于对青铜剑制作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
注:以上是关于青铜剑的制作方法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步骤和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制作技术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春秋时期的冶铸技术与青铜器艺术
春秋时期的冶铸技术与青铜器艺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青铜器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冶铸技术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青铜器艺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的冶铸技术如何促进了青铜器艺术的繁荣,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与特点。
一、春秋时期的冶铸技术发展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冶铸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熔炉技术逐渐完善,出现了新型的冶炼设备和工具。
同时,人们对金属材料的性能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更多的炼铜、炼铁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后来青铜器的制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制炼技术的改进:春秋时期,冶铸技术的关键领域之一是制炼技术的改进。
传统的制炼方式主要是采用隔汤法和复合炼铜法,但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尝试新的方法,例如直接炼铜法和高炉法。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炼制的纯度,使得青铜器的质量和外观得以提升。
2. 铸造工艺的完善:春秋时期,铸造工艺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铸造模式,而是引入了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工艺,例如失蜡铸造和花纹浇铸等。
这些工艺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的形制更加丰富多样,雕刻和纹饰装饰更加精美,彰显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术实力。
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发展春秋时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继承了商代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创新。
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和技术手法有了明显的突破,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装饰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1. 艺术造型的丰富多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上展现了独特的风采。
一方面,青铜器的形制具有继承商代的特点,保留了传统的礼器、器具形态;另一方面,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上逐渐创新,包括新的容器、乐器的形状和结构等。
这使得青铜器的外观更加个性化,富有创意和变化。
2. 纹饰与装饰的精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纹饰和装饰而闻名。
铜器上的纹饰图案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动植物纹饰等。
同时,在装饰方面,青铜器上的器件、钮环等装饰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青铜器的整体效果更加华丽,凸显出了春秋时期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铸造技术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兵器铸造技术及其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时期。
在此时期,军事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其中兵器铸造技术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铸造技术在军器铸造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兵器铸造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的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于战争频繁,各国争锋相对,迫切需要生产出更加优良的兵器,因此铸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
由于青铜的硬度高、导热性好、化学稳定性强等特性,因此兵器铸造中主要以青铜为材料。
不仅如此,铸造工艺也不断改进,出现了一些新型、特殊的铸造工艺。
例如,夹铁、铜钱铸造、鞲铸造等,这些铸造工艺都提高了铸造效率。
二、兵器铸造技术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应得到了提升。
这极大地促进了政治及经济的发展。
兵器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大规模的生产也会拉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阶层崛起,他们的技术娴熟,生产力极高,不仅带来了丰富的军事财产,更推进了手工业、冶铸业等生产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 推进了文化的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竞争,不断进行着文化上的交流。
此时期兵器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着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
兵器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金属材料和铜矿物,因此各国之间的贸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同时,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在技术上互相提高,在思想上更是相互启迪,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3. 彰显了中国的古代制造实力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铸造技术不仅激发了民族的自豪感,更向外彰显了中国在古代的制造实力。
良好的铸造技术和高质量的兵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古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声望。
可以说,在技术上超越其他国家,是中国古代在政治和经济上崛起的重要前提。
4. 优化了兵器的设计在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工艺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兵器的质量,同时也优化了兵器的设计。
周朝的军事装备铜器武器的制造与使用
周朝的军事装备铜器武器的制造与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
它的军事装备尤其引人注目,其中铜器武器是周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军事装备铜器武器的制造与使用。
铜器在周朝的军事装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铜器具有出色的性能,如硬度高、坚固耐用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制作武器。
周朝时期,铜器武器主要包括剑、戈、弓等。
首先,剑是周朝军队的主要近身格斗武器之一。
周朝的剑制造精良,造型美观,刀身锋利。
制作剑所使用的铜材料经过精细的冶炼和锻造工艺,保证了剑的质量和战斗力。
剑的出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效率,使士兵能够在近身搏斗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其次,戈是周朝军队常见的长柄武器之一。
戈由锋利的铜刃与长柄组成,形似长枪。
周朝的铸造工艺使得戈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坚固性,可以在战斗中产生强大的杀伤力。
戈的使用使得周朝军队在远程攻击和近身冲锋中都能够发挥出色的战斗能力。
另外,弓也是周朝军队广泛使用的武器之一。
周朝的弓制造技术相当发达,制作出的弓具有较高的拉弓力和射程。
弓可以远程攻击敌人,为周军提供了重要的射击能力。
周朝军队的弓兵训练有素,善于利用弓箭进行战术作战,成为战场上的利器。
除了以上铜器武器的种类外,周朝军队还使用了许多其他的铜器装备,如盾、甲等。
这些铜器装备在保护士兵和提升战斗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盾可以抵挡敌人的攻击,保护士兵不受伤害;甲则可以提供额外的防护,使得周军在战斗中更加坚固和可靠。
周朝的军事装备铜器武器的制造是经过精细工艺的。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材料,并经过冶炼、锻造等多道工序处理。
周朝的冶铸技术较为先进,能够保证铜器武器的质量和性能。
制造出的铜器武器在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杀伤力和耐用性。
周朝的军事装备铜器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军凭借这些精良的铜器武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战争胜利。
这些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周朝统治者巩固政权和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周朝的军事装备铜器武器是当时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剑是怎么铸造的?勾践的剑为什么能保存两千多年不生锈?
青铜剑是怎么铸造的?勾践的剑为什么能保存两千多年不生锈?本文导读:越王勾践剑,如果没有人解说,可能很多人还看不出来其中的门道。
但是人们却能看得出来,勾践剑的崭新程度。
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出土的时候仍旧十分锋利,而且上面的花纹还清晰可见,让人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一把古剑。
勾践剑属于青铜剑,而青铜剑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在吴越青铜剑中,最为人们瞩目的,便是吴王剑和越王剑。
吴王夫差剑,通长58公分,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刀缘明显,近格处有铸铭:“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剑格装饰有兽面纹,绿松石镶嵌,微有脱落。
茎有双箍。
出上于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践剑,通长56公分,前锋内敛,成两度弧曲姿态,两丛有血槽,剑身布满菱形暗花纹,近格处有鸟篆铸铭文:“越土坞浅(勾践)自作用(剑)”,剑格两面用蓝色玻璃、绿松石镶嵌,茎有双箍,剑首端部装饰以极窄的同心圆圈。
此剑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锋刀依然锐利,可以轻易剁切铜铅、纸张。
这两柄青铜剑形制相似,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国宝。
那么,如此精美锋利的剑是如何铸造的呢?古代有6种冶铜工匠,分别是筑、冶、凫、栗、段、桃。
筑,制削刀;冶,制箭镞、戈、戟;凫,铸钟;栗,制量器;段,制器(泛指农具);桃,铸剑。
将铸剑专列为一门工种,可见其重要性,这是与当时中原铜剑的兴盛密切相关的。
那么,铸剑术的基本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艺?在战国时期,中原铸剑术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大冶铸金、巧夺神工制作铜剑的基本方法是铸造,铸造一件铜剑大体上有5道工序。
(1) 制范。
即制作供浇铸用的型范。
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正,质地似陶,故称泥范或陶范。
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是否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
制范还要为以后的装饰打下基础,如剑体上铸出的花纹和铭文,都必须预先在剑范的内壁上刻镂出阴阳相反的纹路,实际上,铜剑装饰的第一步即是范型。
山东新泰出土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丁忠明(1979~),男,200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副研究馆员,古代工艺研究方向。E—mail:raky一97
@sina.COFfl
万方数据
30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第26卷
3把青铜剑保存状况较好,锈蚀较轻。M61:3 和M2:24青铜剑基本完整,Ml:55青铜剑的前半段
第26卷第3期
2014年8月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
V01.26.No.3 Aug,2014
文章编号:1005—1538(2014)03—0029—09
山东新泰出土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研究
丁忠明1,吴来明1,刘延常2,曲传刚3,穆红梅3
铸接质量完好,体现了当时铸接技术的娴熟、高超。
图12
Fig.12
M2:24剑CT截面图1
CT cross—・section image 1 of M2:24 sword
图13
Fig.13
M2:24剑CT截面图2
CT cross——section image 2 of M2:24 sword
万方数据
第3期
Fig.15
Ml:55同心圆剑首
Pommels decorated with concentric
图16
Fig.16
MI:55剑茎范线
sword
Mold assembling lines for handle of M 1:55
2.3.1
X射线探伤检测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剑
连带的内茎之间有清晰的缝隙,并且剑格与剑身相 接处产生了明显的缺陷,同样表明两者是分铸铸接。 综合分析,判断剑首及带有剑内茎的剑身分别先铸
周朝的兵器发展青铜兵器与战斗装备
周朝的兵器发展青铜兵器与战斗装备周朝的兵器发展:青铜兵器与战斗装备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兵器发展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周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较为有效的组织和强化,其中青铜兵器与战斗装备的发展对于周朝的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周朝青铜兵器与战斗装备的发展历程。
一、青铜兵器的历史背景青铜兵器起源于夏朝,而在商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武器装备的主要材料。
随着周朝的兴起,青铜兵器进一步普及并得到改良,成为周朝军队的主要武器。
二、青铜兵器的种类与特点1. 剑周朝的青铜剑是其兵器中的重要一员,具有精致的制作工艺和优秀的战斗性能。
在剑的制作上,周朝采用了两根铜棍锻造而成,并通过磨削和磨光使其更加锋利。
这种青铜剑不仅寿命较长,而且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出较大的杀伤力。
2. 弓周朝青铜弓是当时战斗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朝军队中的主要远程武器。
这种青铜弓拥有优秀的拉力和射程,能够使周军在远距离上取得胜利。
同时,青铜制成的弓在制造上也更为方便和灵活。
3. 矛青铜矛在周朝军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周朝的青铜矛相对较长,既可以用来近身格斗,也可以用来投掷。
其镂空的设计使得矛更轻便,方便士兵的携带和使用。
三、战斗装备的发展与变化周朝除了青铜兵器外,战斗装备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丰富。
以下是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1. 盔甲周朝在军队装备方面十分注重保护士兵的安全。
因此,他们在盔甲制造上进行了不少创新。
盔甲通常由锻铁和青铜制成,覆盖了士兵的身体重要部位,有效地提供了防护作用。
2. 护具周朝军队中的士兵通常佩戴有青铜制成的护肘、护膝等护具,以保护相应部位的安全。
这些护具的出现,使得士兵在战斗中能够减少严重的伤害,提高了作战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3. 车辆装备周朝是中国古代战车的重要时期之一,战车在军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青铜制成的战车不仅在防护性上有所提升,还在设计上更加符合战斗的需求,如增加了更多的攻击武器,增强了战车的机动性和打击力。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铸造技术: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铸造工艺主要包括模具制作、熔炼、润模、浇铸等环节。
模具制作采用木模、泥模、石模等多种材料,使得青铜器的形状和纹饰更加精细。
熔炼技术采用炭炉、冶炼炉等,能够实现高温的熔炼,并控制合金成分的比例。
润模技术则用来增加模具表面的光泽和平滑度。
浇铸技术则是将熔化的青铜液注入模具中,使其凝固成为实物。
2. 雕刻技术:青铜器上的纹饰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工艺的重要特点之一。
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人物纹、几何纹等。
雕刻技术主要采用凿刻和线刻两种方式。
凿刻是在青铜器上用凿子凿刻出深浅不一的图案,线刻是用细小的刀具在青铜器上刻划出线条和纹饰。
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 高温控制技术:青铜器的制作需要进行高温烧制,而这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匠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炉型和燃料,以控制温度,使得青铜器能够达到理想的硬度和强度。
同时,青铜器的冷却过程也需要注意,以避免因快速冷却而产生裂纹等缺陷。
4. 仿制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古代青铜器的崇尚和迷恋导致了大量的仿制行为。
许多青铜器工匠会根据古旧青铜器的形式和纹饰进行仿制,以满足人们对于古物的需求。
这些仿制品虽然可以在程度上模仿古代青铜器,但一般画工艺水平和原作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工艺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精致的纹饰成为青铜器制作的鼎盛时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青铜短剑研究报告
青铜短剑研究报告
青铜短剑是一种古代兵器,在现代考古工作中被广泛发现。
本文对青铜短剑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以及文化意义。
青铜短剑主要出现在古代青铜时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来制作武器和工具,青铜短剑就是其中之一。
青铜短剑在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等文明中都有出现,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战斗工具。
青铜短剑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涉及到铸造和打磨两个过程。
首先,制作者将青铜熔化,倒入剑型的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取出形成青铜剑身。
接着,制作者对剑身进行打磨,使其更加光滑锋利。
整个制作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青铜短剑在当时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青铜短剑是当时统治者的象征之一。
统治者通常会佩戴青铜短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其次,青铜短剑也被用于宗教和仪式活动。
在一些宗教仪式中,青铜短剑被视为神圣的物品,用于祭祀和祈福等活动。
此外,青铜短剑也承载着人们对战争和英勇的追求,成为勇士们的象征。
总结起来,青铜短剑是古代兵器中重要的一种,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包括铸造和打磨两个过程。
在古代文化中,青铜短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既是统治者的权威象征,又是宗教
仪式中的神圣物品,同时也代表着人们对战争和英勇的向往。
青铜短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
青铜短剑研究报告
青铜短剑研究报告青铜短剑研究报告引言:青铜短剑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出土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对青铜短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用途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历史背景青铜短剑是古代青铜时代晚期的一种兵器,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中国中原地区。
当时,由于冶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青铜材料制作兵器,青铜短剑也因此出现。
在古代中国,青铜短剑是高级军官的象征,也是战士们的标志之一,具有重要的官方和仪式性质。
二、制作工艺1. 材料选择:青铜短剑一般选用含铜量达到90%以上的青铜作为材料,以保证兵器的坚固耐用。
2. 铸造:制作青铜短剑的首要工艺就是铸造。
首先,将青铜熔化成液态,然后倒入事先制作好的剑模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初步成型的剑坯。
3. 锻造:经过铸造得到的剑坯还需要进行锻造。
锻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剑的硬度和韧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塑造剑的外形。
4. 手工打磨:铸造和锻造完成后,还需对剑进行手工打磨。
打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剑的光洁度和表面质量,使其更加均匀光滑。
三、用途1. 官方用途:在古代中国,青铜短剑主要是作为高级军官的军官令牌和仪式用剑。
高级军官会佩戴青铜短剑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用于仪式上的祭祀和庆典。
2. 战斗用途:除了仪式上的用途,青铜短剑也是战士们实际参与战斗时的武器。
由于短剑的便携性和灵活性,使得战士可以更容易地近身作战,给敌人造成更大的压力。
结论:青铜短剑作为古代兵器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既是高级军官的象征,也是战士们的武器。
制作青铜短剑需要经过材料选择、铸造、锻造和手工打磨等一系列工序,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时间。
青铜短剑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发展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作者:李健来源:《文物春秋》2014年第03期【关键词】东周;青铜器;铜剑;改制【摘要】通过对部分馆藏及私人收藏东周青铜剑的观察整理,笔者发现在存世东周青铜剑中存在一些经过改制加工的个体,故认识到东周时期对残损铜剑进行改制加工、再次利用的现象并非个别或偶然情况,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代表性。
对东周铜剑改制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探析。
器物改制,是指古代工匠对于损毁或利用价值不高的器物进行修改加工,使之实现新的使用价值的实践行为。
经过古人重新修改加工后“变废为用”的器物,可称为改制器。
器物改制不同于器物的“修治”“修整”等,后者通常指经过修理复原,使损坏的器物在外形、功用方面恢复本来面目;而前者之义重在“修改”,即对残损严重、无法复原的器物采取某些补救加工措施,使残器的使用价值重新实现。
但器物经过修改加工后,其原本外形通常已无法恢复,甚至有些器物的功用亦发生改变。
本文所讨论的改制,其范畴不包括古代个别的、偶然的、孤立的有关器物改制的个体行为,而是特指对某种或某类器物的改制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定规模与传统,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普遍性,已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器物改制现象最典型的例证无疑体现于玉器的改制。
玉器改制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传承与使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目前存世的古代改制玉器的实物资料极为丰富,“玉器改制”早已成为当今相关领域研究者熟谙的专业称谓。
古代器物改制现象的存在,与器物自身质地的珍贵程度、构成材质的物理属性以及器物的制作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古代玉器改制现象的群体性和普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它质地的古代文物存在大规模改制加工现象的情况却并不突出。
笔者在首都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的整理过程中发现,作为东周时期青铜兵器的大宗——青铜剑,其折断后经改制加工、再次利用的情况在同时期存世铜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并非个别或偶然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
法 装配 剑首 。 总体 而 言 , 改 制 铜剑 与东 周 I式 剑 在外 装方 式上 是 大体一致 的 。鉴 于 东周 I 式 剑与 改制 铜剑 在外 形上 的接 近 ,从 某 种 程 度 来说 , 战 国时 盛行 的铜剑 外 装 的传 统 , 恰 为 铜 剑改 制现 象 的流行 提供 了技 术操 作 上 的可 行 性与便 利 性 。 至于铜 剑改 制后 如何 使用 ,笔 者有 两 种
简、 有无 且 不 论 , 在 剑茎 上 包 夹 木 片 、 缠 裹 丝
脱之 , 砥 厉之 , 则蠡 J 盘盂 、 刎牛 马 , 忽然 耳 。 ” 【 所谓“ 剥脱 ” “ 砥厉 ” , 指 的应 是铜 剑铸 成后 , 对
剑身 、 剑刃采取的磨错加工工艺 。 东周铜剑剑 刃 的 宽度掌 握极 为规 范精 准 ,每柄 铜剑 自剑
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定规模与传 统, 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和普遍性 , 已上升为一
种 社会 现象 。 在 中国古代 物质 文 明发展 史上 ,
2 0 1 4 . 3
东周时期铜剑改制现象初探
支-. . 一
处 的距离 占铜剑整体长度的 比例过重等 ; 而 扁 茎式 剑整 体 长度适 中 , 各 部分 比例匀称 , 大
为例 ,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制作水平空前发展 , 铊 床等 机械 生产 工具 的改 良 ,铁制 铊具 的革
三 、 初 步 蠡 测 与 分 析 题 的
鬲 j ; L 善
: 喜 盖 二 巢
进 行改 制 时 ,可 能采 用 了机械 磨制 的加 工方 人 力 借 助 机械 工 具 对器 物 进 行 打磨 加 工 , 属
装 最 为 复 杂 繁 琐 ,通 常 包 括 以下 几 项 : 1 . 制 鞘; 2 . 装配 鞘 饰 , 即剑 琥 、 剑王 必; 3 . 装 配 剑 格 与 剑首 ; 4 . 在剑 茎 上包 夹木 片 、 缠 裹 丝绳 。对 于 改制铜 剑 , 由于剑柄 通常 较薄 较短 , 如 不加装 配, 则 难 以握 持使 用 , 因此 其 它外装 环节 的繁
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流程
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青铜剑铸造工艺流程:1. 制模,制作青铜剑的模型,一般使用蜡模或泥模。
周朝的武器制造青铜冶炼与兵器技术
周朝的武器制造青铜冶炼与兵器技术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时期。
在周朝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武器制造、青铜冶炼以及兵器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武器制造,青铜冶炼以及兵器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武器制造在周朝时期,武器制造是国家重要的工艺之一。
周朝继承了前任商朝的冶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青铜器作为周朝最具代表性的武器,成为了国家权力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青铜器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周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1. 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冶炼是周朝武器制造的基础。
在周朝时期,人们采用炉鼎冶炼法,将铜和锡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熔化后进行铸造,使其成为不同形状的武器。
周朝的冶铜技术相对较为先进,冶铜工艺独树一帜,其制造的青铜器造型精美,品质卓越。
2. 武器制作工艺周朝的武器制作工艺以青铜器为主。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艺的精细加工,其中包括浇铸、锻打、打磨、雕刻等环节。
周朝的工匠们熟练掌握着这些工艺,使得生产出来的武器质量和装饰效果都非常出色。
3. 各类兵器周朝的武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剑、戟、矛、弓、箭等。
这些武器既用于军事防御,也用于狩猎和礼仪。
其中,周朝的青铜剑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兵器之一,以其锋利的刃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二、兵器技术除了青铜器的制造,周朝的兵器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兵器技术的发展,为周朝的战争征战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促进了周朝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1. 兵器冶制工艺周朝的兵器冶制工艺在冶铜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采用的炉鼎冶炼法不仅可以制造青铜器,还可以制造其他金属材料,如铁器。
周朝通过引进和改良铁器冶炼技术,使兵器的质量和硬度进一步提高,为周朝的战争征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冶铜技术的改良周朝在冶铜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以提高冶炼效率和材料的质量。
周朝的铸造技术较为先进,利用铸模和砂型等方法,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更加精密,形状更加规整。
东周时期青铜剑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研究
东周时期青铜剑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研究廉海萍;谭德睿;徐惠康【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年(卷),期】2003(015)003【摘要】东周时期盛行佩剑之风,在剑上集中了多项杰出的装饰技术,其中位于青铜剑首端部的同心圆装饰以其精湛的制作技术引起了科技史界的关注.剑首同心圆由多圈高同心度、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对东周时期的多件剑首同心圆的考察表明剑首同心圆应用了类似轮制法成形工艺,预先单独铸造成形,后与剑茎铸接成一体.通过对车削法、石范铸造、失蜡铸造、陶范铸造等剑首同心圆可能的成形方法的分析,推测古人很可能不预制陶模,而是用轮制法直接车制出具有同心圆的剑首陶范,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剑首同心圆,此法是东周时期最可行的成形方法,其基础是新石器时代已采用的轮制法制陶技术及商周时期成熟的陶范处理技术.通过模板轮制法的模拟试验,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剑首同心圆.其过程为配制极细的泥料、制作带齿的模板、采用轮制法制作同心圆陶范并在相应的凸棱上刻下绳纹、焙烧陶范与浇注青铜液.【总页数】4页(P40-43)【作者】廉海萍;谭德睿;徐惠康【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上海,200231;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上海,200231;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上海,200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41【相关文献】1.东周时期高经密织锦的丝织技术研究 [J], 王晨2.山东新泰出土同心圆剑首连接技术研究 [J], 丁忠明;吴来明;刘延常;曲传刚;穆红梅3.东周时期武安地区置县和归属问题考略——兼论空首斜肩弧足武安布的归属 [J],4.江苏吴县发现东周时期青铜剑 [J], 勤德5.最美同心圆(外一首) [J], 杨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出土青铜剑大都有“暗伤”
出土青铜剑大都有“暗伤”越王州句复合剑少虡剑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在火药发明之前,人类争斗的沙场是属于冷兵器的世界。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纷繁登场,演绎的并不仅仅是一部冰冷的铁血历史,其中也承载了中国古代科技、艺术、文化诸多耐人寻味的信息片段。
而如今,这些早已告别铁马兵戈之碰撞的冰冷武器,又渐渐引起许多藏家的关注,成为他们的案头清供。
从本周起,本周刊将诚邀各方专家学者,对冷兵器的发展脉络做一详细梳理,并分门别类,就不同种类冷兵器的历史、特点及收藏价值为读者指点迷津。
剑,历来被称为“百兵之皇”,剑之家族中年纪最长的“祖辈”则是青铜剑。
从商朝时的短如匕首开始成长,到东周时期,吴越之地的铸剑大师造就的青铜剑已达刚柔相济的完美境界。
其冶炼技术领先西欧大陆近千年,精湛技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本期“大家”特邀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丁孟为我们详解青铜剑的美与谜。
青铜剑由短变长丁孟告诉记者,青铜剑最早出现于商周晚期,但在当时与其说是剑,不如说是匕首,长度大概只有30厘米左右。
“古文献中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
说明当时剑只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而非进攻的武器。
事实上,当时北方打仗主要以车战为主,双方对攻采用的多是带有长柄的戈、矛、钺、铍等。
拿铍来举例,杆子能有3米多长,举着这样的长兵器在车战中冲杀,战斗力显然要比剑强得多。
”在北方主要依靠战车作战的时候,南方的吴越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这里河网密布,巨大而笨重的战车没了用武之地,步兵遂成为主力,轻装简行的青铜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重要的兵器。
“我们都知道‘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当匕首级别的青铜剑渐渐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青铜长剑在吴越之地应运而生。
”青铜剑的出土情况见证了青铜剑由短变长的过程: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的青铜剑全长不过27厘米,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的全长55.7厘米,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长度超过91厘米,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青铜剑的长度已经超过了3尺。
东周青铜兵器装饰技术
东周青铜兵器装饰技术
谭德睿;廉海萍
【期刊名称】《科学》
【年(卷),期】1998(050)002
【摘要】中国青铜器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作为关系国家存亡至关重要的'戎',必须有最好的装备,因此当时在兵器上集中了国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出于诸侯争霸的需要,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获得重大进步。
铁刃铜戈。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谭德睿;廉海萍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J-09
【相关文献】
1.商周青铜兵器研究回顾——兼论军事考古学目标下青铜兵器研究的新思路 [J], 郭妍利;张杨力铮;
2.东周青铜兵器四考 [J], 张程昊
3.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J], 卢斌
4.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J], 孙艺丰
5.宜昌龙泉发现东周时期巴楚青铜兵器 [J], 王家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周青铜剑的铸制工艺董亚巍(鄂州市博物馆湖北鄂州436000)摘要:对于东周青铜剑铸制技术的研究,多是围绕同心圆首、菱形纹饰的制作工艺进行。
对于剑体从锋部至茎部的铸制工艺,似乎多数剑是一次铸成,基本已形成概念。
然而,从模范关系角度看,制模、制范都不可能制作出格与从之间的清角,从范铸逻辑角度看,整铸后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加工技术,亦难以加工出格与从之间的清角。
围绕以上信息展开研究,认为东周青铜剑普遍采用了分铸技术,先铸出剑身,经加工后再用软范铸接格与茎及首。
采用了现代渗透探伤技术,证实了普通战国剑的格与剑身为铸接,首次发现了大多数剑采用了分铸技术。
从而认为,一般茎部直径尺寸等于或小于剑脊厚度的剑,以及明显专为陪葬铸制的剑多为一次性整铸,其余实用剑则多为先铸剑身并进行铸后磨削加工,再铸接格、茎及首,应是东周青铜剑铸制技术的普遍工艺。
关键词:东周兵器青铜剑范铸技术青铜兵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铸制数量最大的铜器,有镞、矛、戈等,青铜剑是其中一种。
其它小体积兵器信息量相对小,剑的体积大,铸制工艺相对复杂,留下的信息量相对大。
为便于理解,本文只对剑的铸制工艺留下的特征进行范铸逻辑性推理研究。
我们看见棱角分明的战国青铜剑都是成品,而制作这些剑的范铸工艺,早已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而离我们远去。
一般素格素首战国剑的几何形状较为简单,两块范对合就可铸成,这似乎是多数研究者的观点,似乎未见到对此提出异义。
剑的种类较多并非一样,目前出土的常规种类已不少,铸制各种剑的技术,更是工艺繁多。
从目前已发表对铸剑工艺的研究看,只是作了一些科学检测,如化学成分分析,从而知道东周青铜剑大致的合金比例范围。
作了一些金相分析,从而知道了剑合金的金相结构及机械性能。
但是,这些分析属于微观,都是些眼睛看不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并不能解释各种剑是如何制模、如何制范、怎样被铸制出来的。
对于剑的范铸工艺研究,从制模、制范到铸制成整剑的模拟试验太少,既使作了铸剑实验,也不一定属于战国的范铸工艺。
对战国铸剑工艺的具体操作所知太少,许多问题只能避而不谈。
所以,目前对于春秋战国范铸铜剑的主流工艺研究,基本处在起始阶段,甚至对许多种剑的具体铸制工艺研究尚未涉及,体现在剑表面的许多问题,尚不能用科学语言进行解释。
由于以上原因,这里只是将目前著者已知并看得见的现象,采用范铸逻辑进行推理式阐述。
为便于理解,采用考古学中对剑体各部位的称谓用图1表示出来,按这些通用的词进行阐述。
(图1)一青铜剑呈现的范铸特征春秋以后的青铜剑,各地都有出土,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军事要塞或重镇地区,出土量明显多。
考古学中对各时期各种剑进行分型分式,从而排比出时代及文化属性。
采用现代常规的铸造学原理,对战国铜剑进行铸制工艺的研究,不能解释铜剑上的一些现象。
根据范铸逻辑推理,采用相适应的现代科技手段,可尽多解惑。
图2为战国墓葬出土的越王丌北古剑1,藏安庆博物馆。
此剑素格素首,具有两个纹饰箍。
格及首的表面铸有凹铭文,铭文为一错金一错银间隔排列。
从左下角X光片中显示的结构可以认定,此剑的首为分型铸造后再与茎铸接。
通过调查发现,凡具有同心圆的首,多是采用了此剑的这种分铸铸接工艺,而此剑首并非同心圆,也采用了这一工艺,是因首上有铸铭及错金等特殊工艺。
再观察其它有特殊工艺的首,凡见到的皆为分铸。
当有了这一认识后,发现了许多分型铸造后与茎铸接的首。
奇怪的是,有些剑是无任何特殊工艺的首,也常能在茎部见到铸接痕。
普通剑首分铸后铸接,肯定有它必须铸接的原因,不会无故曾加没必要的工序。
那么,先民为什么要铸接普通剑首?著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图3为两把战国剑的茎部,上面绿色的为同一把剑茎部的两个角度,此剑是鄂州市博物馆的发掘品。
宏观上可看到的现象是,在此剑的茎部中间,明显夹了一块铜板,在茎的后边,不但有子母扣式的接痕,还有一长方形的铆孔,末端缺首。
下面灰色剑为宜城博物馆的发掘品,此剑亦缺首,其余部位完整。
宏观上可看到的现象是,在茎部的断面上,外面包着里面的铜芯子,内外之间生长了一圈缘锈。
在战国墓葬出土的剑中,常能见到缺首现象,在鄂州市战国墓葬出土约100把剑中,缺首者至少占15%以上。
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著者的关注。
以上两件无首的茎有个共同点,即其末端都有结构。
鄂博剑的长方孔及宜博(图2)剑的铜芯,都应与缺失的首有关。
过去认为,素格素首的普通青铜剑应是一次整铸而成,著者甚至发表过论文阐述整体铸剑的工艺。
解释铸剑的工艺较简单,但铸出的只是毛坯,正如荀子在《强国》篇里对铸剑的描述那样:“…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这里说得十分明确,刚铸出的只是个连绳子都割不断的毛坯,而我们见到的,却多是经过了机械加工棱角分明的剑。
后逐渐认识到,只是一小部分剑采用了一次性整铸的铸制工艺,其余皆不是那么简单。
这一认识经历了相当慢长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问题长期不能解释,但又涉及到另一个甚至几个问题,产生连销反应后,才逐渐意识到对铸剑工艺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应展开深入地研究。
近年来,通过对大量出土青铜剑各部位特征的系统研究,从常规的铸造常识看,似乎较容易解释,但从范铸逻辑看,却发现有几个问题讲不通。
直至将大多数问题得到合理解释后才意识到,长期以来,著者被战国剑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可以说,我们见到大多数的战国剑,不是一次性整铸的,至少是两次或三次甚至四次铸成。
由于长期被假相迷惑,致使对战国剑的研究走了许多弯路。
下面先分别说明六个难以解释的现象。
其一,为什么剑体上剑身与剑柄的颜色不同。
在许许多多发掘出土及藏界的战国青铜剑表面,可以看到两种颜色(不含复合剑、全黑漆古剑及全绿漆古剑),从部颜色浅、格部至首(图3)部颜色深得发黑,这是多数剑的现象。
如果绝大多数剑从格部至首部为分铸,采用了不同的含锡量,致使表面颜色不同,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包括著者在内并无人认为大多数战国剑是从格至首采用了分铸。
既然整铸就应为同一合金,同一合金前提下,格至首部的颜色,与从部不应有如此大的差异。
其二,茎部的纹饰箍是如何制模制范的。
如越王丌北古剑茎上两个纹饰箍一样,许多剑的茎部具有这样的纹饰箍。
在这些剑的茎上,往往能看到顺着格两边有范痕通过两个纹饰箍直至首部。
从整铸的模范关系而论,纹饰箍上的一周纹饰细而外凸,其余部位凹进,翻范容易脱模难,翻好的范难以从模上顺利脱出。
其三,格部与从部接合部位的清角是如何产生的。
凡表面经过加工的青铜剑,其格部与剑身接合部位的内角较为尖锐,现代机械将这种性质的角称之为清角。
大多数剑的从部自格至锋有三条线,都呈现了棱角分明的加工态。
棱角分明体现在两个面的从与锷(刃)的分界线上,这条线一直通到锋,两从中间的脊线也一样,在两从上难以看到磨痕。
如果采用手工打磨,棱角都会被磨秃。
靠手工不会达到棱角分明的效果,说明大多数剑经过了铸后的机械加工。
这种加工态一直到格的拐角,但不论采用手工打磨还是采用机械加工,也不论机械加工是横向还是纵向,格部与从部接合部位的内角,皆不可能被加工出清角。
著者曾采用范铸技术铸制过许多青铜剑,因是整体铸造,铸后格部与从部接合部位的内角始终达不到清角,或呈现钝角,或因格与从的厚度差别大而出现内角疑固时收缩成凹槽。
(图4)其四,茎上的铆钉起什么作用。
在一些剑的茎部,可看到明显的铆钉,如湖北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就是一例。
勾践剑的铆钉是在靠近首的茎部,而有些剑的铆钉却在靠近格的茎部。
从剑的结构而言,有同心圆的首多是与茎铸接的,既然铸接,再上铆钉起什么作用不得而知。
格与从多为整铸,那么,整铸的茎上靠近格部的铆钉就更无法解释其作用。
既然存在铆钉,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解释。
其五,剑脊的凸线是怎样加工出来的。
有相当一部分剑的脊部凸起一条直线从格下至剑锋,其剖面如同切开的一个很小的半球。
图4为假设用轮子横向磨削这种剑体的设想图,很明显,横向(图5)磨削行不通,轮子必然会将脊部凸起的线磨平,况且轮子的直径与剑宽的比例应远比图中轮子大。
通过设想图可知,铸剑后横向加工后,是不会留下我们看到脊部凸起一条半圆直线的剑。
其六,棱角分明的锷部是怎样磨制出来的。
多数剑的锷与从接合部位,在剑身两个面会出现从格至锋棱角分明的四条线,很少看见线条有弯曲现象。
铸后靠手工打磨,难以达到如此现整的程度,应当是采用了某种类似砂轮的机械设备磨削而成。
图5是假设剑体整铸后纵向磨削加工的工艺分析设想图,从图中可知,凡一次性铸有格的剑,不论是宽格、窄格或纹饰格,既使将轮子的磨削面制成弧形,都会由于格与从之间有内角,且格高于从,致使轮子不可能磨到格与从的内角处。
在这三种格中窄格一般较直,宽格及纹饰格都存在孤形,不但顺着从的表面有孤形,格的立面亦呈孤形,显得中间宽两边窄,甚至有许多剑从刃口看,格的中间朝剑身方向上翘,如6所示,中间凸出为尖状,造成下面内角的角度小于90度。
如越王勾践剑等一些铭文剑、纹饰格剑及一些宽格剑等,其格部中间多属于这种上翘向剑从方向的格。
这样的几何形状,既使将磨轮转90度横向加工,也不可能磨得出小于90度的清角。
(图6)二青铜剑的铸制工艺基于上面的问题,经对发掘品中各种不同形状的剑作对比研究,采用范铸逻辑学原理,从中找出了规律,亦找出了各种范铸工艺造成的现象产生的必然性。
下面分别说明新的研究发现,以及突破性的新认识。
过去,著者只注意到了同心圆剑首不易与茎部实现整铸,从而提出了凡具有同心圆首的剑多为三段铸接。
对于铸剑工艺而言,这里存在一个首与茎的铸接关系问题,即首与茎是怎样接合的问题,却忽视了格与从的关系,即格与从是整铸还是分铸的问题。
由于格与从的内角宏观上不易发现有接痕,一般又无格与从是铸接的概念,所以,不会轻易想到格与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也没有注意观察是否铸接,一直以为格与从是整铸,这才是造成以上问题无法解释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所述这些现象的逻辑性可以认定,剑体如果采用了机械加工,加工时就不应有格存在。
如果格与从整体铸造,就不可能采用机械加工。
两者之间,只能占其一。
为解释战国剑的铸制工艺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带着以上问题去观察发掘品。
当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再带着问题去观察出土的战国青铜剑,却发现绝大多数剑身与格部的内角,宏观上看不出有明显的接痕,只是感觉到大多数剑的格与从的内角似乎有缝,观察了许多宽格剑都如此,始终在有缝与无缝之间长期不能定论。
当对多种发掘品的剑进行观察时,终于在一把窄格剑上找到了铸接痕,说明此剑的格是后铸,是先铸一个无格有内茎的剑身,并磨削加工完成以后,再铸接格及外茎。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剑茎分两层,有内茎较细,与剑身为整体,铸接格时茎外又包了一层茎,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外茎。
这一发现,是对铸剑工艺的一个重要发现,从而揭开了著者对春秋战国铸剑工艺的新认识,亦逐渐解决了一个个多年不能解释的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