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二册单元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分享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范例分享。
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的概况。
本单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1、认识数1;2、认识数0;3、认识数1~5的计数方式和表示方法。
而针对这三个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数的概念,学会写出数词和用手指表示数。
通过这些目标和重点,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是以数的认知和数的基本接触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的敏感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教学内容的具体步骤和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在认知数的时候,有意识地感受和体验不同数字的大小和形态。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不同数量的小球进行比较,或者拿出不同大小的相似物品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差异。
针对数字0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将物品全部拿走或隐藏来让学生产生“没有”的概念。
在计数方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用手指表示不同的数字来让学生学会数的计数和数字的表示。
在教学策略上,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采用了多媒体、游戏等形式。
例如,在数字大小比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数字大小比较的视频,让学生看到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而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
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字的认知和计数方法,例如“拿来啦,拿去啦”游戏、“数一数,找一找”游戏等。
我想谈一下教学评价和反馈。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1、通过教学展示和评论,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交流,听取师生评价;2、放下笔,口算心算,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以便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或个别辅导;3、让学生自评、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培养学生认知数字、计数方法等方面,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小学数学教案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
小学数学教案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认识数的大小和数量本节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的大小和数量。
如大象的数量比老鼠多,糖果的多少会改变人们的感受等。
同时,通过拿糖果的数量让学生体会数的大小,并巩固数字0至9的基础。
二、数的组成本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一个数可以由十位和个位组成,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
如通过魔法石的游戏让学生掌握减法,并可以自行发现“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三、数的大小比较本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游戏来巩固学生的认知。
如大家猜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数的认知能力。
四、加减法本节主要是学生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掌握加减法的求解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明在自行车上载了3个人,后又载了2个人,共载了多少人,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加减法的求解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数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本单元还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习题和作业练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习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除了教材本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贡献。
如通过游戏、绘画、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程中来,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初步认识数的大小和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贡献,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有创造力的思维者。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 成数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成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成数的概念。
- 能够运用成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对成数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成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成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难点:- 成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材、教具(如计算器、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分数、小数等概念。
- 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成数吗?”2. 新课导入:- 讲解成数的定义和概念。
- 通过实例,展示成数的计算方法。
3. 课堂讲解:- 举例说明成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成数的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成数进行解决。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成数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课后作业:1. 书面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实践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成数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课堂讲解”部分,特别是成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对于学生理解成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兴趣。
详细补充和说明:成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商业交易中的应用:成数在商业交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打折、提价等。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为100元,商家进行打折,打8折,即商品的售价为原价的80%。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5整理和复习》-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5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对整数的理解。
2.整理和巩固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2.整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复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2.回顾整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3.解决与整数有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10分钟)1.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练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2.随机抽取几道题目让学生口头作答,确保他们仍然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第二步:回顾整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15分钟)1.让学生比较不同整数的大小,理解整数的顺序关系。
2.给学生一些实例,让他们判断整数的大小。
第三步:解决与整数有关的问题(20分钟)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欠债、存款等,让学生用整数进行计算。
2.练习解决简单的整数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四步: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结合学生的答案,总结整数加减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家庭作业:设计各种生活场景并计算相应的整数情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以复习和巩固为主,确保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2.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学生参与度高,但需注意时间分配和教学节奏的把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整数加减法的知识点,为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NO:1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4 (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教学要求: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二、探究新知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2、认识人民币(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下第二单元《百分数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百分数表示法;
2.掌握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百分数;
3.知道利用百分数表示的分数间的关系;
4.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百分数的向分数的转化;
2.理解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熟悉教案内容,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举例题引导学生回顾并掌握“百分数”的概念。
2. 讲解
•讲解如何将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并通过举例讲解求解步骤。
3. 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转化规则的理解。
4. 拓展
•利用实际例题,拓展学生对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
1. 复习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2. 讲解
•讲解如何将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并通过实例演练。
3. 练习
•给学生讲解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理解。
第三课时
1. 复习
•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2. 讲解
•讲解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练习转化技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地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百分数,并掌握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相转化方法。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书写0-100之间的数字。
–能够认识并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利用最简单的加法口算游戏及数轴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2.能力目标:–能够合作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能够串联工于整体,发现问题进行解决。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0-100之间的数字认知与书写。
2.掌握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对十内加法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2.通过口算游戏增强对数学认知。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2024年春季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十六方小计算石、计数器等。
3.学生自主学习材料:加法口算游戏、数轴游戏练习册。
4.教师备课材料:教案、教学课件、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数字卡片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出从0到100的数字,帮助学生复习数字的书写。
2. 概念讲解•通过示范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快速计算达到正确答案。
3. 练习与活动•利用十六方小计算石和计数器进行口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断练习并加深对十内加法的理解。
•进行数轴游戏,让学生在数轴上进行数值的标注和计算,增强数学认知。
4. 总结和拓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合作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0-100之间数字的认知与书写,掌握了十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口算游戏和数轴游戏巩固和提升了数学技能。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1.完成加法口算游戏。
2.完成数轴游戏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十内加法的口算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下一次课会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并增加相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
数学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第三单元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熟悉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同学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洁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熟悉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样子拼搭一引起好玩的图案和事物,使同学加深对所学图形的熟悉,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同学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1、让同学熟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样子,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区分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育同学初步进展想象力量和创新力量。
3、通过观看、操作、使同学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支配:约3课时NO:1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一〕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使同学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样子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熟悉,能区分、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同学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依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洁区分与推断。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同学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同学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预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同学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一、位置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戌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
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1、上、下…………1课时2、前、后…………1课时3、左、右…………1课时4、位置……………1课时课题一上、下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2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公顷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34例1。
【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形成1公顷的表象。
难点:知道并掌握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三个面积单位,请你分别比画一下它们的大小。
【学情预设】学生基本上能用手势比画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师:大家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棒,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几个填空题。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回答。
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面积单位。
(1)橡皮面积约4()。
(2)数学书封面面积约5()。
(3)教室面积约60()。
(4)校园面积约2()。
【学情预设】学生对前面三道题都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就是最后一题会觉得有难度。
师:校园面积填平方米肯定是不行的,那我们到底该填什么面积单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板书课题:公顷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认识面积单位“公顷”。
课件出示教材P34例1主题图。
师:看到图片和介绍,你们对公顷有怎样的认识?【学情预设】学生会感受到公顷比平方米大很多,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片很大的土地面积。
师小结: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自学教材P34,思考1公顷有多大,然后举例说一说1公顷有多大。
2.认识“1公顷”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你们能想象一下1公顷到底有多大吗?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来描述“1公顷”的大小,那就是: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成数》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成数》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成数》教案1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9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教材是最新人教版本,全书贯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把孩子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放在首要位置!学情分析: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明确成数的`含义,能够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生活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成数的理解和计算教学难点:1、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合作交流,能够发现解题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用类似抢答的“课前热身”来引出新课,为后面的成数教学打下基础。
具体过程:1、头一天布置预习和简单的了解成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新知讲授做好铺垫;2、除了农业上,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成数吗?举例说说(工业生产、在旅游业等说出实例)3、那么对于成数你们有哪些想了解和掌握的呢?4、通过观看PPT展示和教师适当讲解,学习新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自学例题2以上的内容,通过自学掌握成数的简单知识。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
二成呢?三成五呢等?(PPT 展示题目,叫学生做)2、成数与百分数以及分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3、教材第9页例2A、学生交流理解题意B、四人一小组解决问题,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数学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1一、学情分析:《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百分数(二) 生活与百分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生活与百分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将分数、小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
3.学会根据实际情境解决问题,并应用百分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百分数的能力。
•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本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板书:记录下重点知识和实例。
3.教具:计算器、数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展示某商品打折的实际案例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2.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出打几折,引导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
第二步:讲解1.介绍百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举例将分数和小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步骤,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总结1.针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强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灵活运用百分数知识。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思考并记录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分析其中的百分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百分数的转化方法。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后掌握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
(教案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有关0的除法学习目标: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掌握笔算的简便写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位不够商1时,应在这一位商0”的算理;掌握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让学生口答。
这些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导入课题。
板书出示:0÷5。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二、自主探究1.探究算理。
2.运用算理。
三、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3例6情境图。
3.集体交流,明确算理算法。
四、探究商中间有0的除法课件出示教科书P24例6第2问。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篁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笔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
3.让学生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牛能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及其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按照“口算一笔算一用估算解决问题”的顺序编排,体现了“由到繁。
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教案制作: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
教案制作: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必备工具。
教国家数学课程的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整数的学习,通过细致认真地制定教案,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整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
2.理解相邻整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整数的正负性质及相反数的定义。
二、教学重点1.自然数、整数的区别和联系。
2.整数的正、负性质。
3.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4.相反数对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讲解理论知识,又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自然数和整数的区别通过图片进行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
学生发现在自然数之前有0,而在整数中有正负之分。
2、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正负的概念通过图片示范,让学生了解整数的正负性质,理解正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负数表示数量的少于零。
4、相反数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整数中相对的概念,了解相反数对及其用途。
五、教学总结整数是数学中很重要的知识点,掌握整数的概念和性质对于孩子们学习未来数学知识非常重要。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成功学会了自然数和整数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整数的正、负性质,熟悉了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并掌握了相反数对及其用途。
六、作业推荐1.练习册“数字的正负性质”一章。
2.学生自编整数加减运算题并解答。
3.了解“原点”和“数轴”等概念,复习和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案的制定很重要,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教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整数的概念和性质,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第二册单元教案人教版
单元认识图形
★单元要点分析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行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
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初步认识]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教学准备】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
复习立体图形。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在纸上画一
]
画。
二、展示交流,探究新知
想一想: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小组小结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不同点:共同点: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长方形对边相等
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边相等正方形44
圆没有角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三、反馈与检测: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2 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
.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 .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四、拓展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
观察结果。
五、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认识图形
不同点:共同点:
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直的不断开的
圆没有角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发现它们身上存在的平平的面,然后在纸上把它们拓下来,从而得到要认识的平面图形,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能够在找出它们,并能用这些平面图形拼组新的图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教学课题】拼一拼。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一4-5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
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
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讨论交流: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检测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第6页的第4题。
[小题教师可示范对折方法,再让学生剪开,在引导学生比一比所剪出的两个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小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个正方形可以可以分成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或三角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题。
5页的第6.第
[建议学生可以自己的选择用估计、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探究出答案。
缺了8块砖。
]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拼组,使学生发现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清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效果很不错。
第3课时看谁拼得多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交流汇报。
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知道平
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
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
介绍七巧板,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历史知识。
[用手中的七巧板拼摆图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教
师可以提供一些图案供参考,以激发孩子们拼摆的兴趣,便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出新的图形。
]
汇报。
三、巩固新知,检测与反馈: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对左侧的图形进行“折叠”,再找出“4”对面的数字。
]
思考题: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充分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园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副七巧板去拼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孩子们动手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桌合作,不断地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兴致很高,学得快乐!。